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3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3
第二节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困境 5
第三节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9
第二章期望理论及过度反应理论 16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 17
第二节过度反应理论 21
第三章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分析 26
第一节股市总量谜团及分析 26
第二节其它异常现象及分析 30
第四章行为金融理论总体评价 40
第一节人类认知与决策中的非理性问题 40
第二节市场有效性之争 42
第三节行为金融的两大理论基石 45
第四节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48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4
前言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金融研究者们也因为他们能够把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纳入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体系而沾沾自喜。理论界崇尚定量方法和优化,充分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进入 2 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证据显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的,并不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正确地认识人的行为模式成了理解一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ur Finance)应运而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新古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其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金融领域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2.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
•羊群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锚定效应:指人们受到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的
影响,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偏差。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
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过度自信:指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
信,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3.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
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而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
1. 实证研究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数据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来了解他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
2. 实证研究的重要发现
•桎梏效应:人们倾向于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过度投资。
•禀赋效应:人们对已拥有的物品比对未拥有的物品更加重视,导致在卖出资产时要求更高的价格。
•基本与主观账户: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会对不同账户内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漫长认知: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和经验来作出决策,忽视长期趋势。
•信息传播:人们对消息的接收和传播存在偏差,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学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运作和资产定价的影响的学科。以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决策偏差(Decision Bias)
决策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心理因素或认知错误而偏离理性决策的现象。例如,过度自信导致高估个人的投资能力,羊群效应引发投资者跟风行为等。
2.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对于可得信息过度依赖之前接收到的信息,从而在判断或评估中产生固有的偏差。例如,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可能会根据之前的股票价格做出决策,而不太考虑其他因素。
3. 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模仿大多数人的决策行为,而不依据自己的研究和分析进行投资。这种效应可能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情况,从而导致资产价格波动。
4. 卖出压力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卖出压力效应是指投资者在面对亏损头寸时更愿意卖出盈利头寸,而不愿意卖出亏损头寸。这种行为主要是出于投资者对亏损的恐惧,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保留亏损头寸,并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
5.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同等规模的收益的敏感程度。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投资者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更大的收益。这种心理现象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谨慎或回避高风险的投资。
6. 短视行为(Short-Termism)
短视行为是指投资者过于关注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为。这种行为倾向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因为投资者会追逐短期盈利而忽视公司的长期潜力。
行为金融学教学大纲
行为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分支,它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研究在金融决策过程中,人类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行为金融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解释和理解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
二、课程目标
1、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作用;
3、掌握行为金融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解释和理解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
三、课程内容
1、行为金融学概述: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2、人类行为与金融决策:分析人类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包括认
知偏差、情感因素等;
3、心理账户与投资行为:探讨心理账户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4、市场异象与行为金融:解释一些重要的市场异象,如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并分析其背后的行为金融学原理;
5、行为投资策略:介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包括逆向投资、动量投资等;
6、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探讨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领域的应用;
7、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介绍行为金融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同时,还将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讲座,以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五、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将采用论文或考试的形式,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具体形式将在课程开始前与学生进行说明和协商。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八大效应
1、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2、搭便车效应: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给缺乏。
3、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4、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因此,“长尾理论”也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5、羊群效应:追随大众,市场上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6、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挤出效应: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
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8、隧道效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以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金融学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行为和决策错误。其理论和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金融决策时,通常会对未来的风险进行过度的关注,而对潜在的利益则关注不足。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亏损厌恶和风险厌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风险进行过度衡量和过度应对。因此,前景理论主张,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集中度和风险暴露度,以此来降低投资损失的风险。
2. 群体效应模型(Herding Models)
群体效应模型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受到所处环境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导致集体的错误决策。这种情况下,群体效应的发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协调能力不足有关。为此,群体效应模型主张,应该通过加强信息的分析和协调能力,来避免群体效应的发生。
3. 情绪偏见模型(Emotion Bias Models)
情绪偏见模型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会受到情绪和认知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情绪偏见的发生往往与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等因素相关。为此,情绪偏见模型主张,在金融决策中应该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和影响,同时加强理性思考和适当的风险管理。
4. 选择加权理论(Choicely Weighted Theory)
选择加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和感觉来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进行加权。这种情况下,选择加权理论主张,应该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和决策意识,同时明确选择的风险和加权策略,以此来实现选择最优决策。
行为金融学
第一部分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nance)的产生
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作为基础,与金融学相结合,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科学。
二、传统金融学
两大基石:EMH和CAPM
(一)有效市场假说
Fama 的EMH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被赋予三种不同的信息效率,即弱式有效、半强有效和强式有效。
1、弱式有效假设
弱式有效假设(Weak-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市场交易方面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用过去的交易资料预测未来收益,不能从证券价格走势中找到规律并用来获取长期超额收益。即技术分析无效
2、半强式有效假设
半强式有效假设
(Semi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 ,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市场信息和基本信息。意味着投资者既不能利用过去价格的历史信息,也不能运用公开的基本面信息来分析预测证券的未来收益。即基本面分析无效
3、强式有效性假设
强式有效性假设
(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
映所有公开的和内部的信息。意味着任何信息对投资分析者毫无用处,专业投资者的市场价值为零,专业投资者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构建与其偏好相应的资产组合,然后买入持有。
(二)EMH的涵义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价会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即使股价偏离基本价值,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对信息的理解差异所导致。只要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理性交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从而纠正错误定价。积极的投资者无论采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无法“打败”(或战胜)市场,即不可能获取“超额收益”(Abnormal Returns)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市场是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投资者购买证券、
商品期货和外汇等金融资产来获取收益,而市场则在投资者之间
形成一个交易的平台。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将心
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探索了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本文将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探讨金融市场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投资
者的普遍偏见。
第一、羊群效应的形成
羊群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上会跟随
其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判断。投资者往往认为,如果许多人都在
做出某种投资决策,则这个决策一定是正确的。这种想法使得投
资者在繁忙的市场上甚至忽略了基础面的分析。
这种现象的形成往往源于人的固有心理倾向:安全感。人们总
是倾向于跟随“主流”,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全和可预测。这个现象尤其在涨势市场中便特别常见。当股票价格上升时,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为了“赚钱”,就会形成一个“买入狂潮”。当市场开始下跌时,情况则恰恰相反。投资者害怕自己的资金会
亏损,于是就急于跟随其他人将股票抛售,最终形成了一个“抛售潮”。
第二、避免亏损的心理倾向
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
避免亏损。这种心理倾向源于人类的天性,即我们总是看到自己
的亏损而忽略了自己的利润。
在金融市场中,避免亏损往往会导致短视的投资决策。这些决
策通常根据过去的表现来进行。投资者认为,如果某个股票在过
去表现良好,那么它在未来的表现也一定会相当好。这种心理效
应导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过度交易(overtrading),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市场上频繁买卖股票和其他证券,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和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第一卷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第一卷
摘要:
1.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背景
2.行为金融学的新进展
3.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互动的学科。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根据市场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然而,现实中,投资者并非总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就是研究这种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模型。例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受到损失和收益的预期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收益和损失的绝对值。
其次,行为金融学还研究了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例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受到过去价格走势的影响,过度买卖某些股票,这种现象被称为“动量效应”。还有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比别人更好,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自信效应”。
最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的金融市场。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使用行为金融学的模型来预测市场的走势,以便更好地进行投
资决策。同时,一些政策制定者也开始使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来设计和实施更好的金融政策。
行为金融学案例
行为金融学案例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决策行为的学科,旨在理解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对投资和金融决策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行为金融学的案例,深入探讨人类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偏差以及其对个人和市场的影响。
二、案例一:心理账户
2.1案例背景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将钱款分成不同的账户,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标进行分配。比如,将钱款分为日常开销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心理账户是一种心理规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资金。
2.2案例分析
由于人们将钱款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会导致不同账户中的资金被看待和对待的方式不同。例如,人们对于投资账户中的资金更倾向于冒险,因为他们将这部分钱视为赌注,而非现实中的损失。这种心理账户的现象在股市中尤为明显。
2.3案例影响
心理账户的影响在于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当某个账户的盈利情况好于其他账户时,投资者往往更加倾向于将资金从其他账户转移至这个盈利账户。这样做并没有根据投资原则和盈亏比例来决策,而是因为被账户间的情绪影响所导致。
三、案例二:羊群效应
3.1案例背景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从而导致跟从群体的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表现为投资者跟从市场主流意见和行为。
在金融市场中,当大多数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持有乐观态度时,其他投资者也倾向于追随他们的行为。这种跟随行为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明智的,或者因为投资者担心错过机会而不愿意与市场背道而行。
3.3案例影响
羊群效应可以导致市场的价格过高或过低,因为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并非基于深入的分析和独立的决策。当市场情绪热炒某只股票时,价格可能被推高,而当情绪低迷时,股价可能被压低。这给那些能够独立分析并逆向操作的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行为金融学讲义
行为金融学讲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三章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概念
一、行为金融学定义
1.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
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
律。
2.行为金融理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
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
影响。
3.行为金融学的两大基石:套利限制和心理学
4.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试图了解并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如在决策过程中,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决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决策的。本质上,行为金融学试图从人类的心理,行为角度解释投资者投资什么,为什么投资,如何投资的问题。
二、其他相关概念
1.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以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金融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
宏观金融:从经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重点讨论货币
供求平衡、通胀与通缩、金融体系与制度、金融
危机等
资产定价:是以研究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的
微观金融:
公司金融:以研究公司融资投资决策为出发点。
2.心理学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3.行为学
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归属于管理科学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行为金融学7个经典理论
一、折现准则
折现准则即现值准则,是狄利克雷发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财务决策的规律。它结果来
自基本折现计算公式:F/(1+r)^N,F表示一次性收益,r表示折现率,N表示延迟发生,
即未来时刻。那么,这个公式提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越早的收益,现值即使折现及大,
而越晚的收益,其现值便折现得越小。折现准则可以说是财务计算中最重要的决策规律之一。
二、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理论指所有已发行资产的价值定位,即资产的定价。它出发点是资产收益的
未来预期和折现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未来收益能大于折现率时,资产才会持续发展,而
资产价格也会上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未来收益小于折现率时,该资产的价格就会下跌。资产定价理论有助于了解投资者如何使用未来收益来决定当前资产价格,从而定价资产。
三、时间价值理论
时间价值理论认为,时间价值是投资决策的基础。它把投资回报归结为两个部分:投
资收益和时间价值。投资收益是收益的流动,时间价值是收益的延期,用时间换来的价值。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分配资金使未来收益最大化,并充分利用时间来提高收益,从而把
流动的收益更加合理地转变为延期的收益。
四、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是美国金融学家墨瑟(Muth)提出的一个假说,该假说认为,所有股票
市场可以被视为有效市场,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交易中,信息是完全公开的。股票市场
其实是由不同投资者构成的,他们在市场中追求利润,根据市场情况购买和出售股票,他
们很难同时便宜地购买任何股票,而且很难把一只股票轻松有价值地出售给别人。这表明
在有效市场的情境下,股票的价格比较合理,而且很难出现单一投资者从市场中获取大量
行为金融学_PPT课件
效用
效用函數
Ud Uc
0
MUa< MUb
‧D
‧B
(邊際效用遞增)
‧ A ‧C
期望財富
1
2
3
(萬元)
(三)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常相信自己选择了正确的股票 。
• 自认为正确的投资者看不到对冲风险的必要。 •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将在其认为会盈利的投资策略上投入大笔资
优点:易于建立模型描述和分析经济行为,并通过优
化算法求解最优化目标。宏大而精深的经济理论体系 由此得以建立。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假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 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 限理性”的人 。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对理性人假说提出了 系统的批评:
过度自信与频繁交易
过度自信与频繁交易
➢ 频繁交易导致买(卖)错股票
Barber and Odean分析了一些交易账户的情况。 这些帐户开始都是空的,在3个星期内分别买入了不 同的股票,然后他们跟踪分析这些帐户里卖出和买入 股票在未来4个月和1年之后的市场表现。发现,卖出 的股票在随后4个月的平均回报为2.6%,而他们买入的 股票在随后4个月的平均回报只有0.11%;在一年之后, 卖出的股票比换入的股票的回报率要高出5.8%。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关注人类行为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分支领域,其理论和模型崛起于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它的核心基于行为经济学,它尝试去解释人类决策制定背后的认知失误、偏见和情感。通过了解这些因素,行为金融学可以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危机,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和模型之一是前景理论。前景理论主张,人们的风险偏好和心
理行为与他们的财务状况和选择有关。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不是在理性思考中作出决策的,而是受到对于财务风险的过度响应影响,并经常作出错误的选择。例如,在资产价格上涨时,大多数人会觉得更加乐观和自信,而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则会变得消极和迷茫。
另一个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是心理账户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没有把钱视为等价的,而是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例如,他们可能会把房子和投资分配到不同的心理
账户中,从而会在某些情况下更着重于保留房子,而不是投资。这种行为方式使得人们做
出非理性的决策,对不同的账户均衡关注,而不是作出全局策略决策。
除了这些理论外,行为金融学还有一些重要的模型,如群体行为模型、信任理论和理
性预期模型。群体行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往往更容易跟随群体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可
能不符合他们自己的投资目标。信任理论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投资者容易被欺诈和骗局所
深深的骗子所侵害。理性预期模型能够对整个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和收益进行预测,同时考
虑到人类行为和心理角色的因素。
总之,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危机。它
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两个相近的领域,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和金融决策的心理因素。行为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例如心理偏见、注意力焦点、社会规范等,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消费、投资、储蓄、贷款和退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行为金融学则是将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到金融市场和投资决策中,研究人类在股票、债券、商品、房地产等领域中的投资行为。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投资者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差,避免投资中的错误决策;金融从业者可以根据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设计更好的投资产品和服务;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控市场,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进行金融决策;消费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避免受到各种行为偏差的影响。
总而言之,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活和金融领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 1 -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策略
心理学基础
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紧密相关,其理论基于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认知偏差、情感效应 、心理账户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如过度自信、后悔厌恶、代表性启发等,这 些心理现象对投资决策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社会学基础
行为金融学与社会学也有一定的联系 ,其理论关注社会因素对投资决策的 影响,如从众行为、权威效应、群体 压力等。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LTCM的失败
总结词
LTCM的失败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凸显了行 为金融学在投资策略中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LTCM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因过度使用杠 杆和基本面分析的缺陷导致破产。其投资策 略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未考虑到市场 情绪和投资者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案例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危机
• 适用范围:价值投资策略适用于长期投资,适合有耐心、注重基本面的 投资者。
• 风险提示:价值投资策略存在市场认知偏差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可能 存在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导致价值释放不如预期的情况。
技术分析投资策略
• 总结词:技术分析投资策略是一种基于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技术分析方法,通 过识别趋势和反转信号进行买卖决策。
政策和监管的不确定性
政策和监管对投资者行为和投资策略具有重要影 响,但政策和监管的不确定性给投资策略的制定 带来了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3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3
第二节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困境 5
第三节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9
第二章期望理论及过度反应理论 16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期望理论 17
第二节过度反应理论 21
第三章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及分析 26
第一节股市总量谜团及分析 26
第二节其它异常现象及分析 30
第四章行为金融理论总体评价 40
第一节人类认知与决策中的非理性问题 40
第二节市场有效性之争 42
第三节行为金融的两大理论基石 45
第四节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48
参考文献 52
后记 54
前言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金融研究者们也因为他们能够把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纳入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体系而沾沾自喜。理论界崇尚定量方法和优化,充分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进入 2 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证据显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偏离假设所设定的最优行为模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的,并不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所以人们的总体决策也就会偏离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因而,正确地认识人的行为模式成了理解一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出发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ur Finance)应运而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新古典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能够有
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现象的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一些行为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异。应当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鼓舞人心的研究课题之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引入为金融市场的决策研究、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对行为金融理论的预期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由于该理论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别,这是该理论的一个弱点,行为金融理论也因此缺乏一致性。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是人的行为,由于政策是否真正能够实施,与人们在心理、行为上是否可以接受有着巨大的关系,所以,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经济学,对中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金融学家的重大意义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人类经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忽视了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因此,尽管迄今为止,行为金融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现象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而且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行为金融理论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心理积淀,同时又处于全面变革时期的国家来说,行为金融理论有着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特别是分析非规范制度对股市效率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比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政策市”的领会与把握,与其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中国投资者投资观念以及对风险的理解和感受与西方投资者有什么不同;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向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过渡时期,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下投资者对资本运作活动的理解与困惑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章行为金融理论的起因与发展
行为金融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金融学领域,它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定义。韦伯(Weber)将行为金融定义为:将个人行为与市场现象紧密结合、并融合运用心理学领域和金融理论的知识。福勒(Fuller,2000 )所下的定义:第一,行为金融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第二,行为金融理论试图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与传统金融
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第三,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心理过火”是怎样产生的。相对来讲,前者较为简洁、准确。
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别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那曼(Kahneman)教授和乔治梅森大学史密斯(Smith)教授。这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揭晓,是经济学、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行为金融理论正式步入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每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通常都会给学术界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如1997年默顿和斯科尔斯的获奖就曾带动了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由此可以预见,这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终将会成为行为金融理论蓬勃发展的契机。
第一节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回顾
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但真正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研究的是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伯勒尔(Burrell)教授,他于1951年发表了题为《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一文,提出应该将一些传统的行为研究方法与金融学的数量研究结合起来,后来陆续有一些学者作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都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行为金融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促使行为金融理论研究高潮的是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现代金融理论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缺乏实证的支持和模型与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方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使经济学家把研究视角投向行为金融理论。从1985年迪邦特(Debondt)和萨勒(Thaler)发表《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之后,布莱克(Black,1986)、希勒(Shiller,1990)、斯塔德曼(Statman,1997)、谢夫林(Shefrin,1999)等学者纷纷发表他们有关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广泛吸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重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阶段。19世纪,莱本(Gustave Lebon)的《人群论》和马凯(Mackey)的《非凡的大众幻觉和人群疯狂》是两本研究资本市场群体行为的经典之作。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选美理论”和基于投资者“动物精神”而产生的股市“乐车队效应”。西蒙(Simon,1947,1955)提出了人类问题解决与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的观点。伯勒尔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究者,他以其论文《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1951)开拓了应用实验将投资模型与人的心里特征相结合的金融新领域。1969年鲍曼(Bauman)发表的《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认为应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相结合。1972年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