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导入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创新性导入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创新性导入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创新性导入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一.导入设计过程

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音乐《珠穆朗玛》、喜马拉雅山图片、中国建国初人口数据资料查找、了解银行利率及家庭理财计划、一张较大的白纸、一本较厚的书。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我刚买了本《红楼梦》,正文有980页,挺厚实的,可是不知道一页正文的纸有多厚?我的尺又测量不了。

(学生稍感兴趣,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生】:量出正文纸张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就可以算出来了啊。【师】:大家的办法很好,我们来试试。

(师生共同测量、计算,得到两组数据)

【师】:怎么有两个答案?还正好差一半?哦,原来980页的书一共只有490张纸,每张纸厚度大约1mm。我们用化零为整的方法,利用数学乘法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发现薄薄一张纸,积少也能成多啊。(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了问题,有成就感,对上课颇感有趣)【师】:那么,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在哪里?

【生】: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最新的测量高度有8844.43

米。

【师】:信息时代大家的知识更新得很快啊,现在让我们伴着《珠穆朗玛》这首歌来领略一下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

(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

【师】:我们在地理里都学过喜马拉雅山是地壳板块运动造出来的,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计算出厚度为1mm 的这种白纸人工造出一座珠穆朗玛峰来啊?

(生面面相觑,有惊讶、有好笑、有无所谓等种种反应,大部分很感兴趣地讨论,比划着刚才的《红楼梦》书本。)

【生】:老师,那要叠884.443亿张纸啊!一张不行啊!

【师】:乘法在这里显然不可行了,那么换个方法。如果这张纸够大的话,我们可以……

【生】哦,对半裁开或者对折就好了。那要折多少次呢?

(师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师】:用我们刚学习的“等比数列的知识”,1×2、1×4、1×8……只要折23次就可以了,这样比叠八百多亿张纸不知道要简便多少啊。(生纷纷感叹,感受数学的妙用,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师】:等比数列在数据增长上的作用真是大啊,比一般的乘法厉害多了。

【生】:如果有这样的纸的话,我们用它这个梯子可以去月球了,比嫦娥一号还强,哈哈……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适当把握,回归课堂教学目标)

【生】:月球我们暂时不去了,大家知道吗,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与等比数列有关的事情呢,比如人口的增长,银行存款的本金、利息计算问题。

(给学生展示:建国初期中国人口数及各次人口普查数据,并进行分析说明)

【师】:人口逐年增长的结果并不是等比数列中某一项的数据,而是这些数据的和,也就是等比数列当中的n项的和。

【师】:又比如,我们参加工作后如何存钱理财,这也是和等比数列求和有密切关系的实际问题。

(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完全进入本课程预定目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二.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1)等比数列求和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2)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并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应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探究并推导前n项和公式,帮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数学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养成表述、抽象、类比、概括、总结的思维习惯。

情感目标: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媒体手段: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课外书本、数据资料(4)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也为遵循使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的原则,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设悬念诱导法为辅,整节课的教法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以“引导思考”为核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2.设计的效果及反思

本节课的导入设计首先运用生动讲述、观察演示、质疑问难以及音美配合等多种方法,创设了多种适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心理活动的真实情境,特别是设置疑问悬念部分,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运用这种方法,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产生了这种心态就达到了本堂课导入的第一大目标。但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

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本堂课导入最后阶段直接联系到了学生今后的就业、财富的积累、增长,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对学习数学形成了实际的需要,因此达到了本设计的第二大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