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案

本文是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

二、简介诗人

1、师述:刚才那首歌好听吗?其中有句歌词叫“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住谁的手在黄鹤楼话别吗?

3、引出并贴板书:李白孟浩然

3、讲故事:这两位大诗人是一对好朋友呢,他们的友谊是中华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话说李白年轻时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名满天下的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了,两人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李白还特意在当地最豪华、最有名的酒楼——黄鹤楼,为好朋友设宴送行(这种设宴用酒食为他人送行就叫,出示词语:“饯行”),李白与孟浩然那饯行的场面是十分感人的,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感人场面,一起来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过渡: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检查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

1、出示词串,指名读(①好,读得非常准确,但声音不够响亮!②齐读)

2、指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里的词语都是写景的,所以每一个词中都藏着一道景、一幅画,下面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这样:我读一个左面的,你们就读一个右面的,我们要努力读出词语中藏着的画面来。

3、指导读“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黄鹤楼)看,这就是“黄鹤楼”(出示图片一),问:你看到了什么?(它建在高山之巅,俯下身子能见到滔滔的长江,这就叫——出示词语“俯临长江”)感觉怎么样?(看上去很有气魄!)读出这种感觉来。让我们再走近去看看(出示图片二),问:这黄鹤楼与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区别?(它那每一层的檐角都高高地向着天空翘起,这就叫——出示词语“飞檐凌空”。)同学们,这“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多么雄伟壮观啊!来,一齐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你们看,像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把词语读得更有味道!

4、下面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诗人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去扬州了,好朋友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并吟诵出一首名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二)检查读诗

1、出示诗篇,这就是《黄》,它可是一首脍炙人口(出示“脍炙人口”并齐读2遍)的好诗,齐读两遍,问:你们知道“脍炙人口”的意思吗?(理解“脍炙人口”)

2、谁又能来读好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呢?

3、指名读(①字音读得准确、诗句也读得很流畅!②谁能读得更好些,要能读出诗的节奏,让大家感受到一些诗的韵味来。谁来试一试。)

4、点拨:同学们,要真正读好这首古诗,还需要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老师告诉你们这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所以诗的意思和情感就藏在课文中。

7、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速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与这些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并把它们画下来。交流并出示。

8、都找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我读右边的诗句,你们读左边的语句)

9、诗的大体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还有哪些具体的字词不理解吗?

10、学生就不理解的质疑:(相关语句中有的词语解释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之”:往、去

“尽”:尽头(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天的最末端。)

“西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扬州的西面,所以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就必须辞别西边的黄鹤搂,所以叫“西辞”。

“下扬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长江的上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孟浩然去扬州要坐船顺流而下,所以说“下扬州”。

11、教师就“孤舟”质疑:

(预设1:“孤帆”就是孤单的小船。师评:是的,“孤”在这里有孤单、单一、单独的意思,这些都是“孤”的本意,但想想在这里,“孤”仅仅指人孤单吗?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

(预设2:其实这里的“孤”不仅是指船孤独,而且也指孟浩然、李白孤独。师评:你真会读书,的确这里的“孤”字表面上写“船孤”,实质是写“人孤”,这个“孤”字充分反映了两位好朋友的内心世界。大诗人用字果然精妙!

(三)、诗文对照,读出感情

1、通过刚才这么一对照、一交流,大家对诗中词句的意思一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这里的诗和文。请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女同学的任务比较艰巨,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男同学带进诗的的意境中去。(男、女分角色读)

2、诗很美、文也很美,你们的朗读更美,从中,我听出了一份浓浓的情,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呢?文中有个词直接概括了出来,谁能快速地找到它。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依依惜别

3、师问: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请你把这份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一齐读一读。

五、精读2—4小节,感悟“依依惜别”之情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好好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问:两位诗人有没有一开始就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引出并出示第2节。)

1、研读文章第2节,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师抓住“藏”字质疑:他们是怎么藏的呢?(映红“仰望”“远眺”“有意不去触动”)

②同学们,注意到这两个动作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表示看的意思)

追问:“仰望”是怎样看?“远眺”又是怎样看?(生答老师动作演示)

③我们知道此时正值烟花三月,黄鹤楼畔的景色的确值得一看,但此时这两位好朋友真的有心欣赏这美景吗?

指名说并小结:是的,他们只是希望分别的时刻来得晚一些。同学们,一个“藏”字(板书“藏”)里面包含了多么浓厚的情谊啊(板书“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这份不舍之情。

过渡:同学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但是,不忍别终须别,分别的时刻很快就在眼前了,两人心中的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再也无法隐藏,瞧,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说道——(引出并出示第3小节中“李白”的话)

2、研读文章第3小节,再次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齐读李白的这番话。

②李白的话在告诉孟浩然什么?你能读懂吗?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a感受到了敬仰、赞美

(预设1:学生谈到“您”时师述:对,“您”是一个敬辞,数一数这里一共用了几个“您”字?(六个)这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非常强烈。)

过渡点拨:李白不但一口一个“您”的称呼孟浩然,他还怎么称呼孟浩然?

预设2:学生谈到“夫子”时,追问:一般的人能称“夫子”吗?(引导理解在古代只有有学识、有品行的男子才配称为“夫子”)师述:是啊,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可见在李白的心目中,他的学识之——渊博,品行之——高尚,这让李白无限之——敬仰!)

预设3: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启发:从这个称呼中,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自述:年长12岁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长一样把年轻的李白当弟弟照顾着;又像一位老师把李白当作自己的学生精心培养。所以,李白无限敬仰地称他为引读——兄长和老师”。

过渡点拨: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诗篇”)

预设4:

【人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