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混凝土结构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混凝土结构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11.1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主梁按连续梁进行力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1)次梁是板的支座,主梁是次梁的支座,柱或墙是主梁的支座。

(2)支座为铰支座--但应注意:支承在混凝土柱上的主梁,若梁柱线刚度比<3,将按框架梁计算。板、次梁均按铰接处理。由此引起的误差在计算荷载和力时调整。

(3)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力的影响。

(4)在传力时,可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反力。

(5)大于五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大10%时,可按五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

11.2 计算板传给次梁的荷载时,可按次梁的负荷围确定,隐含着什么假定?答:假定板、次梁非连续,并且仅短向传力。

11.3 为什么连续梁力按弹性计算方法与按塑性计算方法时,梁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

答:两者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以中间跨为例,按考虑塑性力重分布计算连续梁力时其计算跨度是取塑性铰截面之间的距离,即取净跨度;而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连续梁力时,则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作为计算跨度,即取。

11.4 试比较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和理想塑性铰的区别。答:1)理想铰是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则能承受弯矩(基本为不变的弯矩);

2)理想铰集中于一点,而塑性铰有一定长度;

3)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能无限转动,而塑性铰只能在弯矩作用方向作一定限度的转动,是有限转动的单向铰。

11.5 按考虑塑性力重分布设计连续梁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比按弹性方法设计节省钢筋?

答:不是的

11.6 试比较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

答:适筋梁的正截面应力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弹性阶段--砼应力为弹性,钢筋应力为弹性;

带裂缝工作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弹性;

破坏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塑性。

上述钢筋砼由弹性应力转为弹塑性应力分布,称为应力重分布现象。由结构力学知,静定结构的力仅由平衡条件得,故同截面本身刚度无关,故应力重分布不会引起力重分布,而对超静定结构,则应力重分布现象可能会导:

①截面开裂使刚度发生变化,引起力重分布;

②截面发生转动使结构计算简图发生变化,引起力重分布。

11.7 下列各图形中,哪些属于单向板,哪些属于双向板?图中虚线为简支边,斜线为固定边,没有表示的为自由边。

答:a、c属于单向板,b、d属于双向板

11.8 试确定下列图中各板的塑性铰线,板边的支承与上题同。

答:如上图所示

11.9 选择题

1.计算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时,对板和次梁可采用折算荷载来计算,这是考虑到(B)。

(A)在板的长跨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

(B)塑性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

(C)支座的弹性转动约束

(D)出现活载最不利布置的可能性较小

2.整浇助梁楼盖中的单向板,中间区格的弯矩可折减20%,主要是考虑(A)。

(A)板存在的拱作用

(B)板上荷载实际上也向长跨方向传递一部分

(C)板上活载满布的可能性较小

(D)板的安全度较高可进行挖潜

3.五等跨连续梁,为使第三跨跨中出现最大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C)。

(A)1、2、5跨(B)1、2、4跨

(C)1、3、5跨(D)2、4跨

4.五等跨连续梁,为使边支座出现最大剪力,活荷载应布置在(C)。

(A)1、2、5跨(B)1、2、4跨

(C)1、3、5跨(D)2、4跨

5.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存在分重分布是因为(C)。

(A)混凝土的拉压性能不同

(B)结构由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

(C)各载面刚度不断变化,塑性铰的形成

(D)受拉混凝土不断退出工作

6.下列情况将出现不完全的塑性力重分布(C)。

(A)出现较多的塑性铰,形成机构

(B)截面受压区高度系数ξ≤0.35

(C)载面受压区高度系数ξ=ξb

(D)斜截面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

7.即使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弯矩调幅值也必须加以限制,主要是考虑到(D)。

(A)力的平衡(B)施工方便

(C)正常使用要求(D)经济性

8.连续梁采用弯矩调幅法时,要求截面受压区高度系ξ≤0.35,以保证(C)。

(A)正常使用要求(B)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C)塑性较的转动能力(D)发生适筋破坏

9.次梁与主梁相交处,在主梁上设附加箍筋或吊筋,这是为了(B)。

(A)补足因次梁通过而少放的箍筋

(B)考虑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

(C)弥补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D)弥补次梁受剪承载力不足

10.整浇肋梁楼盖板嵌入墙时,沿墙设板面附加筋(A)。

(A)承担未计及的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

(B)承担示计及的负弯矩,并减小裂缝宽度

(C)承担板上局部荷载

(D)加强板与墙的连结

11.简支梁式楼梯,梁将产生(C)

(A)弯矩和剪力(B)弯矩和轴力

(C)弯矩、剪力和扭矩(D)弯矩、剪力和轴力

12.板分布钢筋不仅可使主筋定位,分布局部荷载,还可(A)。

(A)承担负弯矩(B)承受收缩及温度应力

(C)减小裂缝宽度(D)增加主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13.矩形简支双向板,板角在主弯矩作用下(D)。

(A)板面和板底均产生环状裂缝

(B )均产生对角裂缝

(C )板面产生对角裂缝;板底产生环状裂缝

(D )与C 相反

14.按弹性理论,矩形简支双向板(D )

(A )角部支承反力最大

(B )长跨向最大弯矩位于中点 (C )角部扭矩最小 (D )短跨向最大弯矩位于中点

15.楼梯为斜置构件,主要承受活荷载和恒载,其中(A )。

(A )活载和恒载均沿水平分布 (B )均沿斜向分布

(C )活载沿斜向分布;恒载沿水平分布 (D )与C 相反

16.连续单向板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B )。

(A )35/o l (B )40/o l (C )45/o l (D )50/o l

17.连续单向板跨的计算跨度(B )。

(A )无论弹性计算方法还是塑性计算方法均采用净跨

(B )均采用支承中心间的距离

(C )弹性计算方法采用净跨

(D )塑性计算方法采用净跨

18.无梁楼盖可用经验系数法计算(A )

(A )无论负弯矩还是正弯矩柱上板带分配的多一些

(B )跨中板带分配得多些

(C )负弯矩柱上板带分配得多些;正弯矩跨中板带分配得多些

(D )与C 相反

19.无梁楼盖按等代框架计算时,柱的计算高度对于楼层取(C )。

(A )层高

(B )层高减去板厚 (C )层高减去柱帽高度

(D )层高减去2/3柱帽高度 20.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踏步板配筋应满足(C )。

(A )每级踏步不少于1ф6

(B )每级踏步不少于2ф6

(C )板式楼梯每级踏步不少于1ф6;梁式每级不少于2ф6

(D )板式楼梯每级踏步不少于2ф6;梁式每级不少于1ф6

21.无梁楼盖按等代框架计算时,等代框架梁的跨度取(C)。

(A)柱轴线距离减柱宽

(B)柱轴线距离

(C)柱轴线距离减柱帽宽度

(D)柱轴线距离减2/3柱帽宽度

22.画端支座为铰支的连续梁弯距包络图时,边跨和跨(D)

(A)均有四个弯距图形

(B)均有三个弯距图形

(C)边跨有四个弯距图;跨有三个弯矩图

(D)边跨有三个弯距图;跨有四个弯矩图

23.画连续梁剪力包络图时,边跨和跨画(D)

(A)四个剪力图形

(B)两个剪力图形

(C)边跨四个剪力图形;跨三个剪力图形

(D)边跨三个剪力图形;跨四个剪力图开

24.折梁折角处的纵向钢筋应分开配置,分别锚入受压区,主要是考虑(B)。

(A)施工方面

(B)避免纵筋产生应力集中

(C)以免该处纵筋合力将混凝土崩脱

(D)改善纵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