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的十大问题
质量管理的⼗⼤问题
质量管理的⼗⼤问题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有着⼗⼤问题,使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下⾯就和⼩编⼀起来看看是哪些问题吧!
⼀、缺少远见
远见是指洞察未来从⽽决定企业将要成为什么样企业的远⼤眼光,它能识别潜在的机会并提出⽬标,现实地反映了将来所能获得的利益。远见提供了企业向何处发展、企业如何制定⾏动计划以及企业实施计划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系统的顺序。缺少远见就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这样企业的⽬标及优先顺序就不明确,质量在企业中的⾓⾊就不易被了解。要想从努⼒中获得成功,企业需要转变其思维⽅式,创造不断改进质量的环境。
⼆、没有以顾客为中⼼
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虽改进了⼀些⼯作但没有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例如,传递公司着迷于准时传递,努⼒把准时从42%提⾼到92%,然⽽令管理者惊讶的是公司失去了市场,原因是公司强调了时间准时却没有时间回答顾客的电话和解释产品。顾客满意是⼀个动态的持续变化的⽬标,要想质量管理成功就必须集中精⼒了解顾客的期望,开发的项⽬要满⾜或超出顾客的需要。国外⼀家公司声称对不满意顾客提供全部赔偿,公司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收⼊却直线上升,员⼯的流动率也从117%降⾄50%。
三、管理者贡献不够(主要)
调查表明,⼤多数质量管理活动的失败不是技术⽽是管理⽅⾯的原因。所有的质量管理权威都有⼀个共识、质量管理最⼤的⼀个障碍是质量改进中缺少上层主管的贡献。管理者的贡献意味着通过⾏动⾃上⽽下地沟通公司的想法,使所有员⼯和所有活动都集中于不断改进,这是⼀种实⽤的⽅法。只动嘴或公开演说不适合质量管理,管理者必须参与和质量管理有关的每⼀个⽅⾯⼯作并持续保持下去。在⼀项调查中70%的⽣产主管承认,他们的公司现在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改进顾客满意的因素上。然⽽他们把这些责任授权给中层管理者,因⽽说不清楚这些努⼒成功与否。试想,这样的质量管理能够成功吗?
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失误和风险防范
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失误和风险防范
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不仅关乎产品的质量水平,还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失误和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防范或处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失误和风险防范,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一、需求不清晰
有些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未能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设计与客户需
求不匹配,最终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防范这一风险,企业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客户需求纳入考量范围。
二、供应商管理不当
一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只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
和信誉度。如果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为预防此类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供应商符合企业的质量要求。
三、生产工艺不稳定
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因为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生产工艺
不稳定,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为避免这一风险,企业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培训员工的操作技能,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员工素质不高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如果员工缺
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质量问题。为防范这一风险,
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各自的岗位。
五、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盲目性,缺乏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企业
质量管理的六大误区
质量管理的六大误区
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凡出现质量问题,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
片面要求员工提高改进个人意识和技能,而忽视创造员工提高改进意识和技能的条件,不提供培训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等改进的环境。
陷于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不合格品泥潭,只知道埋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无穷恶性循环,并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的不足,
只知追究员工的不合格责任,而忽视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管理体系系统漏洞和缺陷。
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最主要的表现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质量管理十不准
质量管理“十不准”
一、严格按图施工,不准随便更改。
二、每一分项目工程施工前进行班前技术交底,不准无交底施工。
三、各分项工程必须实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交叉检不准不经检验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四、存在隐患工程施工时,施工员必须现场监督,设安全标识,不准擅离岗位.
五、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运进工地使用。
六、砂子,碎石没有过筛、冲洗,不准使用.
七、水泥、钢材、砖等建材,未经化验试验,不准使用.
八、严格材料配合比,不准施工现场更改施工配合比。
九、施工时,不准在钢筋上行走或推车,保持成形产品.
十、不准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无任何劳动保护的人员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及品质管理杜绝6种浪费和不犯10大错误
质量管理及品质管理
杜绝6种浪费和不犯10大错误
一、杜绝6种浪费
1、等待的浪费;
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等待浪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等待上级的指示。
(2)等待下级的汇报。
(3)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
2、协调不力的浪费;
质量管理中相互配合、协调不力,造成工作停滞浪费主要有下述几种情况:
(1)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
(2)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
(3)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
3、无序的浪费;
缺乏明确的质量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的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1)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无序。
(2)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
4、失职的浪费;
失职的浪费是质量管理中的最大浪费,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应付。失职的浪费主要是责任心不强、素质低下和工作质量差等失误造成的,但管理考核及职责的不明确使其没有受到制约和监督。
5、低效的浪费;
低效的含义包括: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6、质量管理成本的浪费;
质量管理成本是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必须依“理”行事,“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计划”,通过确立计划、执行计划、考核计划、改善计划,可以最直观地涉及有形成本概念和浪费现象。
(1)计划编制无依据。
(2)计划查核不认真。
(3)计划处置完善不到位。
二、不犯10大错误
1、缺少远见;
质量管理的十大问题
质量管理的十大问题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有着十大问题,使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是哪些问题吧!
一、缺少远见
远见是指洞察未来从而决定企业将要成为什么样企业的远大眼光,它能识别潜在的机会并提出目标,现实地反映了将来所能获得的利益。远见提供了企业向何处发展、企业如何制定行动计划以及企业实施计划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系统的顺序。缺少远见就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这样企业的目标及优先顺序就不明确,质量在企业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要想从努力中获得成功,企业需要转变其思维方式,创造不断改进质量的环境。
二、没有以顾客为中心
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虽改进了一些工作但没有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例如,传递公司着迷于准时传递,努力把准时从42%提高到92%,然而令管理者惊讶的是公司失去了市场,原因是公司强调了时间准时却没有时间回答顾客的电话和解释产品。顾客满意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变化的目标,要想质量管理成功就必须集中精力了解顾客的期望,开发的项目要满足或超出顾客的需要。国外一家公司声称对不满意顾客提供全部赔偿,公司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收入却直线上升,员工的流动率也从117%降至50%。
三、管理者贡献不够(主要)
调查表明,大多数质量管理活动的失败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所有的质量管理权威都有一个共识、质量管理最大的一个障碍是质量改进中缺少上层主管的贡献。管理者的贡献意味着通过行动自上而下地沟通公司的想法,使所有员工和所有活动都集中于不断改进,这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只动嘴或公开演说不适合质量管理,管理者必须参与和质量管理有关的每一个方面工作并持续保持下去。在一项调查中70%的生产主管承认,他们的公司现在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改进顾
质量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十大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十大问题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企业根据质量标准和要求,通过设立一系列的质
量管理体系,以完善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符
合客户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
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将介绍质量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十大问题。
问题一:缺乏明确的质量目标和策略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质量目标和策略对于组织实现质量目标
至关重要。然而,一些企业在制定质量目标和策略时存在模糊不清、
不具体或不可操作的问题,导致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无法高效进行。
问题二:缺乏全员参与和责任意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全员参与,每个员工都应该对质量有责任
意识。然而,在一些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只被认为是质量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缺乏参与和责任感,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不佳。
问题三:流程不规范和环节缺失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严格的流程和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一
些企业的流程不规范或者存在环节缺失的问题。这样会导致质量控制
的漏洞和盲区,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问题四:员工培训和素质不足
员工培训和提高素质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然而,在一些企业中,员工培训和素质提升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员工对质量要求的理解不深入、知识技能不够熟练。
问题五: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管理不到位
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但在一些企业中,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原材料和外包加工环节存在质量风险,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带来隐患。
问题六:不合理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能为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在一些企业中,数据分析不科学、不全面或不准确,导致决策依据不可靠,影响质量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误区有哪些
质量管理误区有哪些
质量管理误区有哪些
许多质量管理者对质量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他们认为每个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或者说产品合格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就是好质量,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处处从消费者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以达到某个标准为满足。
误区二、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
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和开发,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显着地提高质量。同时利用各种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
着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先生认为,改善质量是免费的。他将质量成本区分为两个范畴:为不合格品付出的代价和为合格品付出的代价。他认为,真正费钱的是不合质量要求的事情,即没有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根据克劳斯比的调查结果,质量管理不好的`制造公司在前一种成本项目上,用于调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体、售后服务、退货处理以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费用占营业总额的20%以上,这一成本项目在服务业中高达营业额的35%。而后者即花在一切符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上,也就是付出为了保证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而所付的代价,在实行预防管理的情况下,仅占营业额的3%或4%。
误区三、质量管理问题是生产线造成的
有质量问题的公司常常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认为其产品的低质量是由于缺乏质量意识的工人们不良的工作态度所致。实际上,造成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往往是管理阶层的顽固不化,第一线的员工或服务人员的表现固然很容易被挑出错误,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深受上层管理者的计划及行为所影响。通常都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或没有为公司设定质量目标,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质量管理的价值,不能组织专门的管理部门大刀阔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1、片面依赖事后把关。
2、忽视科学措施和方法.
3、片面强调员工改进而放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4、不注重事前充分策划。
5、缺乏以数据说话。
6、满足于现状。
7、将供方视为下属、下级甚至下手。
8、对不良只知治标不知治本。
9、质量部门角色定位错误。
10、最高领导缺位。
1、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所谓的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λ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λ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λ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因为,忽视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而检验无法发现所有的不合格品,无可避免地有较大量的不合格品到了顾客手上,从而导致大量的投诉、抱怨和退货,在产生有形的经济损失的同时,更伴随着无形的质量声誉损失。而与此同时,导致不合格品的系统性原因没有被发现和消除,不合格品仍然会源源不断出现。
针对片面依赖事后把关的错误做法,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鲜明的反对观点:克劳士比提出:质量系统的作用是预防,而不是检验.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4]λ
质量管理十大禁忌
质量管理十大禁忌,你犯了几条?
怎么做质量管理?如今多数质量经理面谈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或许方式方法因实际情况不用而有异,但对于质量管理的一些禁忌,多数人趋于认同。认证君收集整理了质量管理十大禁忌,看看你犯了几条?
一、忌言行不一
“ 言”是指相关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之规定,“行”指具体操作。在产品的关键制程中,必须管制的制程参数或产品特性,我们必须要将之写入作业指导书中,即“应该做到的要写到”;接下来就是行,不落实可能造就品质的严重不符合,也违反了“写到的要做到”这一准则。而在非关键过程中,“言行不一”的错误通常体现为:没必要写的却写了,写了却又没落实或没必要也没办法落实,总之是“言行不一,只说不练”。
“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端正执行者的观念,严格按照标准书的要求作业,避免重覆制造问题;另一方面,标准书的制订单位,也应该依照实际不断检讨和完善我们的“相关程式或作业指导书”,使之更利于指导作业,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二、忌只做不记
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记录或不注意保存“原始记录”。这样做也许一两天没什么问题,可以凭着记忆去处理一些问题,但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过去后,我们很难再回忆起,至于做的好坏程度就更加无法判定。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要进步,需要借鉴以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需要做持续改善检讨,没有了这些记录,要去谈借鉴,谈检讨,谈改善等就缺乏了基础,只能是空谈,坚持要去谈去做的也只能是玩形式。
三、忌用行政命令代替程式
质量管理的10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质量管理的10个误区及解决办法
在应用标准、实施体系认证的进程中,各方面对这个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一些误区,导致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程序文件越来越多,导致运行效率越来越慢、各个部门管得越来越细,但一些关键点又从指缝溜走,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管理体系运行的优势不仅不能很好的发挥,反而感到了很多的对立和无奈,也使很多人对推行管理体系的价值产生了质疑。
在此尝试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以帮助有关人员正确认识标准,从而更加有效地建立、保持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1、顾客没有管理体系认证要求;
组织不需要管理体系,尽管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不是法律或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一个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测量和评价结果的清晰途径,从而保证了满足顾客和法律要求的能力。
2、管理体系就是跟风;
如果管理体系标准不能被认可、并未给组织带来利益,怎么会发展并流行起来。
组织无论如何应该采用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浪费,扩大利润。
管理体系标准是内嵌于组织的行为准则,这种预防性措施将一直有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跟风。
3、质量管理体系不增值,但我必须有一个,因为顾客希望我有;
质量管理体系是嵌进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为组织提供预防措施,期待用最低成本节约并改善利润和绩效。帮助组织避免犯错并节约资源、时间及资金。
如若不能从管理体系获得利益的组织是对他们的真正目的并不清楚,只是把质量管理体系认识为纸片文件,相关的体系认证也只是欺骗客户的一张纸片而已。
4、管理体系标准时过境迁,缺乏灵活性和创新;
管理体系以一种适合于任何组织的方式描述出来。如果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不能灵活应用,反而束缚了组织,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的建立存在误区。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现代社会中,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本文将就质量管理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追求完美
在质量管理中,有些企业追求完美,极力要求产品符合绝对标准,忽略了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可能失去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质量管理时,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设定标准,合理控制质量水平。
二、单纯依赖技术手段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设备,就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然而,技术手段只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管理和流程的控制。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三、忽视人员培训
在质量管理中,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有些企业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投入,却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导致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企业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还要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质量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质量管理中,及时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却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
质量检测系统,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质量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产品质量。
五、质量管理与生产过程脱节
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将质量管理融入到生产过程之中。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生产与质量管理脱节,无法真正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企业应该将质量管理作为全员参与的工作,将其融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源头管理,确保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误区
质量管理误区
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
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误区之二: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
最主要的表现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误区之三: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质量控制中常见失误及预防措施
质量控制中常见失误及预防措施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这些失误会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引
发严重后果。为了有效预防这些失误,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将从十二个方面来探讨质量控制中常见的失误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未建立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明确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规范,就无法保证产
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该在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时,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相关规范。
二、忽视员工培训
员工是质量控制的执行者,如果员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就无法达到质量
控制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意识。
三、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就无法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应该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确保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四、忽视原材料检验
原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如果忽视原材料的检验,就无法控制产品质量。企
业应该严格执行原材料检验制度,确保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五、生产过程中缺乏监控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缺乏监控,就无法及时发现生产异常。企业应该建立生产
过程监控机制,确保生产过程稳定,产品质量可控。
六、忽视产品质量记录
产品质量记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如果忽视产品质量记录,就无法及时分析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记录系统,做好记录分析工作。
七、缺乏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如果缺乏质量管理体系,就无法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企业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八、不重视质量反馈
质量反馈是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如果不重视质量反馈,就无法及时改进产品质量。企业应该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
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
质量控制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常
常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质量控制的效果。本文将介绍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法。
一、质量控制概念误区
在质量控制的实践中,很多人对质量控制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质量控制就是
检测和排除次品。实际上,质量控制是一套系统性的管理方法,目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简单地排除次品。只有在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二、重视检测过程
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只重视产品检测的结果,而忽视了检测的过程。实际上,检测的过程同样重要,检测方法和标准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质量控制中,应该重视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忽视员工培训
员工是质量控制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然而,很
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忽视了员工的培训,导致员工对操作流程和标准不够熟悉,影响了质量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
四、忽视数据分析
数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
进措施。然而,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忽视了数据分析,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数据背后的原因。建议企业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使用不合适的工具
质量控制需要依靠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然而很多企业在选择工具时存在误区,
盲目跟风或选择不适合自身情况的工具。在质量控制中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六、缺乏持续改进意识
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检测和治标的阶段。很
质量管理“十不准”
质量管理“十不准”
一、严格按图施工,不准随意改动。
二、每一分项工程必须由施工员对施工班组进行班前交底,不准无交
底施工。
三、各分项工程必须施行自检、互检、抽检。不合格者不准进入下一
道工序。
四、主要隐蔽工程施工时,施工员必须跟班作业,质检员必须现场监
督,不准随便离开。
五、不合格材料不准运进施工现场使用。
六、砂子、碎石未经筛分合格,不准使用。
七、水泥、钢筋、砖等材料,未经化验或试验合格,不准使用。
八、严格执行配合比,不准现场无计量施工。
九、砼施工时,不准在钢筋上行走或推车,确保保护层厚度。
十、不准违反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1、片面依赖事后把关。
2、2、忽视科学措施和方法。
3、3、片面强调员工改进而放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4、4、不注重事前充分策划。
5、5、缺乏以数据说话。
6、6、满足于现状。
7、7、将供方视为下属、下级甚至下手。
8、8、对不良只知治标不知治本。
9、9、质量部门角色定位错误。
10、10、最高领导缺位。
1、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所谓的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因为,忽视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而检验无法发现所有的不合格品,无可避免地有较大量的不合格品到了顾客手上,从而导致大量的投诉、抱怨和退货,在产生有形的经济损失的同时,更伴随着无形的质量声誉损失。而与此同时,导致不合格品的系统性原因没有被发现和消除,不合格品仍然会源源不断出现。
针对片面依赖事后把关的错误做法,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鲜明的反对观点:
克劳士比提出:质量系统的作用是预防,而不是检验。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4]
休哈特提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生产阶段。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成本高而且效益低。[5]戴明提出:以检验挑出有缺陷的东西,把它们扔掉为目的已经晚了,没有效率并且成本很高。质量不是来自于检验,而是来源于过程的改进。[3]
而根据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治病理念,“医未病之病”方为“上医”和上策,而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则与“医已病之病”一样,均属“下医”和下策。
可见,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成本高而且效益低”。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将质量控制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提高过程工序的质量防止不合格,不断降低不
合格率、提高质量水平,有效地降低将不合格交付给顾客的可能性,减少投诉和退货,从提高内部生产效率和降低外部不良成本两方面“一箭双雕”地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
其实,ISO9000族标准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要求:
在ISO9000标准的“2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中,所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和“过程方法”,就是通过保持、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地预防不良的发生,不断降低出现不良的机率。
在ISO9001标准的“1.1 总则”中,所强调的“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和“体系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应用”,都是要求组织有持续地预防不良的发生的能力,强调的是持续地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而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仅仅是着眼于特定批次交付产品的合格。
在ISO9001标准的“4 质量管理体系”、“5 管理职责”、“6 资源管理”和“7 产品实现”中,无一不是从事前、事中控制预防不良发生的要求;而在“8 测量、分析和改进”中,所提供的事后控制方法,也有别于片面依赖检验的事后把关,而是通过事后控制,预防不良的再发生或发生。
ISO9001标准的“8.5.2 纠正措施”要求通过消除已发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而“8.5.3 预防措施” 要求通过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因此,掌握和应用ISO9000族标准是走出“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误区的途径之一。
2、误区之二: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
质量管理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最主要的表现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
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
ISO9000族标准为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指引。其中,ISO9000为我们提供科学质量管理的基础观念,ISO9001为我们提供了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最基本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为我们提供了更高层次追求卓越业绩的指导。[1]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以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核心价值观和系统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当今世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在中国本土化的智慧。
各种QC工具为我们提供了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科学质量管理的手段,是贯彻“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基于事实的管理”原则的必要途径。
严格遵守文件化的质量程序和质量管理制度,是实现质量的最有效率捷径。在涉核和高技术领域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这点被证明是永恒真理,相信在普遍领域的质量管理中也不会例外。
只有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才能够使我们高效地实现质量。
3、误区之三:不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有:
但凡出现质量问题,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