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楼阁

中国古代楼阁
中国古代楼阁

中国古代楼阁

赏景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蓬莱阁、昆明大观楼、贵阳甲秀楼、永济鹳雀楼

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宁波天一阁

报时楼:北京钟楼、鼓楼、西安钟楼

防御:北京正阳门(前门楼)、德胜门楼

供佛:颐和园佛香阁、天津独乐寺观音阁

演戏:颐和园小戏楼、大戏楼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天下三大名楼之一。楼共五层,高50.4

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岳阳楼始建

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

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

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

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

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

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因初唐才子王勃作

《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

楼”之首。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歇

山顶。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楼

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1942年,古建大

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宫廷画《滕王

阁》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

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蓬莱阁:

蓬莱阁同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武昌黄鹤楼齐名,被誉为我

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在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蓬莱阁包括三

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等几组不

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这一切统称为蓬莱阁,因

而古来即有“仙境”之称。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裕六年(公

元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

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

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道教名胜。15米,双层木结构,重檐八角,

四周环以朱赤明廊,

独乐寺观音阁:

位于天津市蓟县县城内。独乐寺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

重建。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为第二层是

暗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阁高

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歇山项,飞檐深远,美丽壮观。

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虽制

作於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

的泥塑佛像之一。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它是

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并以其建筑手法高超著称。天一阁:

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

的私家藏天一阁的藏书柜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

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

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昆明大观楼:

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

鹳雀楼: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

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

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另有说四大名

楼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

贵阳甲秀楼: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

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

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在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来提高此楼的知

名度和可鉴赏性,以吸引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和建筑专家来观光、考

察。

民间传统造物考察报告—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品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传统造物考察报告 专业工业设计 班别(2)班 姓名张光伟 时间 2014-3-28

思考传统造物文化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具考察 我国古代有许多诸如“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此即为“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也以“天人合一”、“情景合一”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曲辕犁 曲辕犁是古代一种耕作工具,又称江东犁。曲辕犁不仅设计巧妙,而且给人一种柔美之感。犁辕以流畅的曲线呈现,给人一种审美情趣。通过张奶奶的口述,我了解到早期的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此曲辕犁主要以铁质材料为主,其制成工艺主要靠螺丝固定的方式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虽然铁质曲辕犁在使用材料上与木质曲辕犁不同,但其形状、结构及功能都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犁鏆(guan)头, 可翻土 犁评

二、槽犁 槽犁不同于曲辕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呈锥形的槽齿,20根槽齿在槽棒芯上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槽犁主要通过榫接的方式将各个木头部件结合,不仅牢固,而且木头是人类在历史上最长用的材料,使人倍感亲切。人的双手只需扶在槽把手上,便可通过畜力的方式在田地里轻松耕作。

三、石滚和滚架 呈圆台形的石滚乍眼看去,会觉得非常笨重。其实不然,当它与滚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灵活。通过石滚与麦谷之间的相互摩擦与挤压,麦粒会很容易脱落出来。将轭头与滚架绑在一起,便可让牛带动石滚在麦地上来回滚压麦子了。 石 滚 和 滚 架

轭头并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农具,它需要与其他农具(一般是犁)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辅助作用。拉车或农具时为了能让牛好使劲,在其脖子上套上轭头,下面用绳子栓紧,牛使劲时,用肩推轭头,再由绳索把里传到农具上去,这样就人力的作用, 使人能轻松方便地在田地里工作。 六、木钻子 木钻子在以前很常用,因为它是木工手中很重要的一件钻孔利器。它并不只局限于钻木 头,它也可修理锅、碗。盆等器物。它包括钻头,钻身,手拉柄,连绳四大部分。

秦汉学术文化

龚留柱,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导 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上) ?段落(1):今天咱们准备讲一个专题,专题的名字叫做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我们首先界定一下什么叫秦汉?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按照一般的约定,那就是从公元前的221年秦统一全国开始,这就进入了秦汉时期,然后到东汉王朝灭亡, ?段落(2):也就是说公元的220年被曹魏所取代,这中间大概一共是440年。传统上说,它包括三个朝代:“秦汉”时期包含三个朝代:秦西汉新莽王朝东汉秦、西汉还有东汉, ?段落(3):但是实际上在西汉和东汉中间,有一个新莽王朝,虽然它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实际上它也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这么你说是四个朝代也可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说像条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可以说都必不可少,都很重要,?段落(4):但是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些时期处于大的转折期,各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时期则相对和缓,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太大。比如说有些时期它处于大的转折期,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这样它对后代的影响就会特别大。而有的时期,相对处于比较和缓的时期,发展的比较迟缓,那么影响也就不太大, ?段落(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汉时期它上接先秦,它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截然不一样,从政治体制上,它来了一个翻天地覆的转折,而这个转折一直影响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秦汉奠定了 ?段落(6):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秦汉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可能这个话不为过。所以正因为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如我们不认真地来研究秦汉的历史,就很难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段落(7):也就说要发现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要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们必须重视对秦汉时期历史的研究。那么我们说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有重大的影响, ?段落(8):按照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这部书里边所概括的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秦汉时期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统一的大王朝的出现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那种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比如说,中国古代那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 ?段落(9):大王朝的出现;还比如说,从思想文化方面开创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先河,所以从这些种种方面来看,秦汉时代对后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所以今天我们所要讲的 ?段落(10):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这样一个方面,同样它也是上承先秦,下启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主要讲哪些内容呢?我想我们基本上按照秦汉思想发展的脉络, ?段落(11):以及秦汉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准备给大家讲十个方面,我先把这十个方面的小题目说一下,然后咱们依次地来展开。第一个题目我想讲一焚书坑儒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 ?段落(12):第二个题目,我准备讲一下二汉初的黄老思想第三个方面我准备讲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也就是中国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强化 ?段落(13):儒学或者叫做经学意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第三个小题目;第四个小题目,我想因为经学占据了垄断地位,于是,就开始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边的四经今古文之争就是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两个学派的争论, ?段落(14):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五东汉“白虎观会议”也就是说在谶纬迷信达到高峰的时候,东汉的时期有了一次白虎观会议,对这股思想领域里边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六个方面,我想讲一讲六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物并称大全

人物 二圣:(1)周文王、周武王。(2)周公、孔子。 二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乔:三国时期一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三圣:(1)尧、舜、禹。(2)禹、周公、孔子。(3)文王、武王、周公。 三杰:西汉张良、萧何、韩信。 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三李:唐朝李白,李贺,李煜称为“诗家三李” 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三绝:唐文宗时,诏以李白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 四君:春秋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四杰: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四才子:明朝祝枝山、唐寅、文征明、周文彬被称为江南四才子。 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称为“苏门四学士” 四圣: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为唐朝四圣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圣:孔子及其弟子(含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 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子: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六君子: (1)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

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散见于古代贤人的文化思想中.尽管不成体系.但它却对中国古代工匠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规范着古代工匠的造物形制。因此,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形制以及材料的使用等形而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其形而上的造物思想与观念,比如形成了~器’与。道’的关系“、”整体意识”、”亲和力”、”活性”、…有’与‘无‘的关系”等造物意识与观念。这种“器”、”道”的双向互动方式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特征与造物风格。 一、“器”与“道” 《庄子》云:”夫造物者为人。”庄子阐明了”造物”的主体是人本身。既然是人的行为必然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所以“造物”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显现的是单纯的”器”.它隐藏了中国古代对“道”的认同。晋代的司马彪注《庄子》云”造物谓道也。”就是说通过造物的”器”体现“道”的观念.把造物的行为体升到对“道”的意识的高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意识中体现了十分普遍的造物观念,有的十分突出。《老子》仅五千言总结了宇宙万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老子以”道”来概括宇宙的根本规律与原理.以“名”来归纳世界的所有创造之器物。“道”是宇宙的总体规律,“名”是宗教与巫术等相关的盛物之“神器”,是通往“天”与”神”的神器,因此不是一般的器物。所以”名”的自身意义就是指”器”。《庄子?天运》引老聃对孔丘所言.其云:“名.公器也,不可多取……”郭象注日:“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管子?枢言》云:“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畜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房玄龄注日:“全无不通,智无遗策.二者可操以成事.故日’器…。又《心术上》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则”器”与”名”皆可言“圣”.而“名“与”器”在其本源意义上就是可以相通的。《老子》书中.所谓“圣人”者.就是合“道”也,而“名”与”器”正离“道”不远也。o”道”与“器”这两个概念虽不相同.却是相辅相成的。道,理也。是事物一定之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也就是说.“理”体现了具体某种事物的一般规律。“器”正是体现了造物的一般原“理”.从而由“器”进“道”。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观念是以“道“这一观念为基础也是为目的的.所以中国的”造物”观念总是围绕”道”、“器“这两个理念展开.又以”道”为核心。即以“道”为内在规定性.以”器”为外在规定性。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从“器“与“道”的关系中,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造物观念。 二、整体意识的体现 首先.中国造物观念体现在造物的整体意识上。道家思想中对“道”与“器”的解说.显示了造物的整体观念。传统造物观念在整体观念上以自身生命体验去感悟客观世界.不但受老子关于“道”与“器”的影响,也受到庄子的影响。关注“生”之前的“未生”.而非“创生”。这就引发了老子对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解说.即“未生”状态下的“混沌”。因为”混沌”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庄子讲到的“未生“一词。《庄子?杂篇t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王先谦集解:”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在老子看来,”浑沌”是在“生“之前有“生”的”可能”的时刻.其重要性远大于”创生”这个”生”的行为和”生”的过程。因而在”生”这个动作之前的行为是老子所关注与赞美的.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老子?第一章》)有现代学者解释说:”初始之完美在老子和庄子的心目中并不体现出刨世之后的时期.而体现为创世之前的混杂纯一状态。”。此种解说颇有道理.因为在老子看来.”创世之前“.是“未定形”的状态.”未定形”,则存在多种“可能”.而非已创世之后的一种“定形“的既成的状态。老子对“未生”的解释还有一点与生相关.《老子?五十二章》云:“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意识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源,可以把这个始源看着万事万物的根本。”母”为“道”,《老子?二十五》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认为混沌为是可以成为“天下母”的.母即能孕者.是始.但只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可见老子关注的不是“生“,而是生的“可能”。老子说的“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更进一步说明”道”有成就天下万物的可能。这个“可能“最重要.是创造新事物的前提.因此,作为始与母的“道”.具有了一种潜在地对”天下万物“的规定与滋养.同时也是造物之母。最重要的是老子后面的话:“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j意识是既然知道了认识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与特性,就要回来坚守这一根本。从母体中“创生”的事物,又必须回到“道”这个规定性中。实际就是要创生的事物再回到混沌的整体之中.这才是老子最为关心的问题。说明了“道”、“器”不单是一个“始”与“生”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再由”生”回到“始“的整体关系中去,即完成由”器”进”道”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道“与“器”的关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造物观念是一个.”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整体造物观念。 三、亲和力的体现 其次,是造物观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为基础,人与自然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所以.传统造物观念注重自然界性能与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租力。中国古人似乎与生俱来地讲究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融合。这种亲和自然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造物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在造物的主体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生性”的再生物质材料。例如.中国传统喜爱用木质材料作为造物的基本元素。木材品种不但丰富、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又有地域的土质、风水、气候所造就木质的密度、韧性、色泽各不相同等特点。而且,木材在造物实践活动的运用中.还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的普遍情结。《诗经》中就有”其桐其椅“的诗句.@显现了这种亲和的情结。”椅”即”梓”.以及“桐“都是一种树木的名称。中国古人尚木的情结.1可能与传统哲学思考的”金、木、水、火、土”等观念的文化因素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再生系统。《白虎通义?五行大义?论相生》疏证:”木生火者.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择木的传统造物观念显露了,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木材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质与人的生命内在相同,它与人之间显示了一种隐喻性的结构.因而具有与人的亲和力的种种性质.奠定了造物的物质基础。这种观念与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精神相弥合.使古代工匠对木的感情偏好情有独钟。漫长的耕作实践,又使得人们对木的品质有了更深刻、更细化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的审美评价。将木质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等品性.如肌理、木纹、密度、韧性、色泽、气味等等,均作为审美价值的取向,建立起了对事 万方数据 ⑧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部分试题

1.隋唐以来,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B.科举考试C.弃农经商D.门第出身 2.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堀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诗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全新的创造”是指 A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强调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4、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在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纲领 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C.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D.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6.“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 7.古代某时期,《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学者们纷纷重新编注“四书”。该时期是 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 8.“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言出自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9.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

浅论传统造物文化与中国设计(参考模板)

浅论传统造物文化与中国设计 摘要: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需要优秀设计的帮助。我国设计事业发展初期那些盲目照搬西方的做法,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界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好传统造物文化发展中国设计。本文分如下三个层次浅论如何让中国当代设计利用好传统造物文化,发展中国设计:学习日本的造物文化保护措施,保护纯粹的传统造物文化;“借古开今,化古为新”对传统造物进行适应当代生活的再设计探索;提炼中国造物精神,突破传统风格,树立中国设计品格。 关键词:中国设计传统现代 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巨大的宝库,这时我们才惊觉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优秀手工艺随着老一代艺术家的离去,后继无人;另一方面,普通设计师拿传统作为噱头,拿来主义,根本没有理解运用好这些资源就生搬硬套,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低劣的设计作品,严重影响了这类设计在市场上的口碑,把消费者推向了国际设计,认为国产无好货。这种情况让很多设计师痛心疾首,都想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论怎么传承利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保护纯粹的传统造物文化。具体解释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双轨制,加大对传统文化造物的研究和传承力度,让传统造物保留它们的原汁原味,并一直活下去,让世人和后人能见到中国真正传统手工艺的美。上世纪中叶,日本传统造物文化回归思想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了官方的传统文化振兴运动,并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这部从国家层面上针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和振兴的专门法,对促进传统造物文化有生命力地、可持续性地传承和生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法律颁布的背景有战后日本高新技术发展导致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整个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所占市场份额愈来越少;手工艺原材料的减少;传承人流逝;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收入降低,对继承人缺乏吸引力;生

中国古代楼阁

中国古代楼阁 赏景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蓬莱阁、昆明大观楼、贵阳甲秀楼、永济鹳雀楼 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宁波天一阁 报时楼:北京钟楼、鼓楼、西安钟楼 防御:北京正阳门(前门楼)、德胜门楼 供佛:颐和园佛香阁、天津独乐寺观音阁 演戏:颐和园小戏楼、大戏楼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天下三大名楼之一。楼共五层,高50.4 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岳阳楼始建 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 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 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 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 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 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因初唐才子王勃作 《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 楼”之首。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歇 山顶。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楼 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1942年,古建大 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宫廷画《滕王 阁》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 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国内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

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殷周时期就有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学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是汉代以降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迥异于西方的核心要素。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能不首先考察经学在其间所发生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兹初步论析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经学对古代学术文化的辐射式影响 《在子.天下篇》综论先秦学术,曾把未分化之前的学术称为“道术”,而把分化以后的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称作“方术”,认为方术为道术分裂而成。①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的确具有庄子所讲的这种不断分化演变的特点。然而,汉代以降,无论学术文化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经学对学术文化始终发生着辐射式的影响。 先说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起源甚早《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孟子》等古代典籍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包括本体论、天人观、人性论、鬼神观等等。尤其是汉代以后,古代经学发展史与哲

学发展史在很多地方是交叉重合的,经学家常常也是哲学家,如董仲舒、朱熹、王夫之、魏源等无不如此。从文化形态上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既是哲学,又与经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魏晋玄学直接继承了汉代经学的解经形式与某些思想特质,既有发展又有联系。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说,肯定了三纲五常之“名教”的内容,不过是否定了“以名为教”的外在形式。 稽康《释私论》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②,也以对名位、德名的无所“矜尚”为前提,以“是非无措”、“大道无违”为目的,所谓的“大道”实际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可见,魏晋玄学家的名教与自然之论,最终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礼教为特征的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与经学的基本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宋代的理学又称道学,讲心性理气,其基本范畴都源于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庸》《孟子》诸书,为理学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另外,“心学”的确立也同样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而增加其权威性的。 经学直接影响了古代的法学,不论是法律思想、法律制度还是法律实践,都打上了显著的经学烙印。《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引入法学,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谓“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试题(1-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中国古代楼阁备课讲稿

中国古代楼阁

中国古代楼阁 赏景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蓬莱阁、昆明大观楼、贵阳甲秀楼、永济鹳雀楼 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宁波天一阁 报时楼:北京钟楼、鼓楼、西安钟楼 防御:北京正阳门(前门楼)、德胜门楼 供佛:颐和园佛香阁、天津独乐寺观音阁 演戏:颐和园小戏楼、大戏楼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天下三大名楼之一。楼共 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 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岳 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 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 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因初唐 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 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 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歇山顶。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宫廷画《滕王阁》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蓬莱阁: 蓬莱阁同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武昌黄鹤楼齐 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在蓬莱市区西北的 丹崖山上,蓬莱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0152150441张露

中国造物文化史作业 姓名:张露 学号:0152150441 班级:艺术设计学 年级:2015级

作业一: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文化精神 ——论中国古代建筑与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融汇贯通,行程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君王尊崇道教,二道交友提倡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思想,勤劳智慧的古代祖先们在这一文化精神的引导下, 创造出不少文化中的精品。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品类众多, 成就辉煌。彩陶、青铜器、瓷器、服装、建筑园林、雕塑等造物艺术, 独具特色,但是在这其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到最多的,除了万里长城,各种寺庙之外,建筑里最令人欣赏叹服的就是故宫了。 关键词:故宫,古建筑,人文,道教,等级制 一天人合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冠服制,称自己为皇帝,二者也不天人合一息息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当时政治密不可分。影响建筑发展的诸 多因素中,天代表上天,是决定人类的主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 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 最高主宰。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 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紫禁城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的,从外城看,设为天地日月四坛, 四坛的方向位居正北正南正东正西,沿着外城厢里走去,两边建筑都十分对称,从正北进,再从正南出,中国古代有四大神兽,南青龙右白虎,左玄武,右朱雀, 四大神兽守护者古代帝王的地位不受侵犯,因为还有得到上天的保护。整个北京 城为中规中矩的对称结构,天上有多少星宿,北京城里就有多少宫殿,而且津津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1)

关于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 (1) 论文关键词:传统造物设计先进思想考工记天工开物 论文摘要:简要阐明“造物”的概念和特性之后,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考工记》和《天工开物》等著作中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分析表明: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很多先进的设计思想,如明确设计及设计者的重要作用、要求设计分工、强调设计规范、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主张造物设计应该着重关心民生、遵循科学原则、重视“和谐”、追求实用等,它们应该被继承和光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但与此同时,过于商业化的现代化设计与现代机器大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还包括“人异化为物质的奴仆”等。“和谐”、“可持续”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强音[1]。 现代设计理论中“人本主义”的思想正日益浓厚,主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工业界提供新款式,而是关心社会,关心人类问题。产品设计的目标从单纯提供便利,向满足所有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转变,设计中力求人与物的和谐配合。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也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并形成《考工记》、《工艺六法》、《漆经》、《木经》、《天工开物》等记载古代造物思想和工艺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造物中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设计思想,其主旋律——和谐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造物的含义 本文所说的“造物”,既指通过人工劳动而获得的物态化产品,同时也包括人们得到这种物态化产品的劳动过程或动作。前者可称为“人工物”,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后者可称为“造物活动”,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包含人类造物的劳动工程、方式及其意义。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建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其“人工性”,人工性的基本特征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必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讨论时,主要着眼于描述性和规范性。这也就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以及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造物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