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篇一: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

中国传统戏曲经典剧目

(一)、宋元南戏剧目

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2、元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戏文”

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

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孙荣替兄抵罪。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棗《琵琶记》

《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幸而牛小姐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

4、关汉卿与《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6、白朴与《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一出爱情喜剧。写裴少俊与李千金因相互爱恋

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发现,将李赶出。后裴考中状元,奉父命去迎娶自幼订亲之女,却正是李千金。裴父向李家赔礼,夫妻团圆。

7、马致远与《汉宫秋》

《汉宫秋》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8、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

9、杨显之与《潇湘夜雨》

《潇湘夜雨》是一出爱情悲剧,表现的是元代社会封建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崔通考中为官后不认前妻张翠鸾,反以逃奴之罪将其发配。张行至临江驿,遇失散多年且身居高官的父亲,得其父之助惩治了崔通,但最终还是与他言归于好。

10、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出历史悲剧,歌颂的是正义对邪恶势力前仆后继的斗争。赵盾一家为奸人屠岸贾所害,只遗一孤儿。有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子换得孤儿活命,并交由程婴抚养。十八年后,孤儿长大,杀屠为全家报了仇。(明清传奇剧目)

11、王济的《连环记》

《连环记》取材于《三国演义》,写王允为除董卓,将侍女貂婵先配董卓后许吕布,而使其父子反目,最终使吕布杀死董卓。京剧、晋剧中有《小宴》,即源于此剧。

12、《宝剑记》与《林冲夜奔》

《宝剑记》为明代剧作家李开先所作传奇戏,取材于《水浒传》,写林冲事。林冲因被高俅陷害而上梁山,后他带兵攻打京城,处死高氏父子,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夜奔》为其中一折,表现林冲雪夜上梁山事。

13、《水浒记》与《活捉》

《水浒记》,取材于《水浒传》,写宋江故事。梁山头领晁盖寄给宋江的信为其妾阎惜姣得去,阎以此要挟宋江写休书要改嫁张文远,宋怒而将其杀死。宋江因此获罪,但被梁山好汉救上山去。阎惜姣也将张文远索了命去。现在常演的昆曲《活捉》、京剧《杀惜》均源于此剧。

14、《义侠记》与《武松打虎》

《义侠记》,沈王景作。取材于《水浒传》中武松故事,从打虎起到梁山结义受招安止。所不同的是其中又加入了武松与妻子贾氏的离合情节。现在常演的有《打虎》、《游街》、《戏叔》、《挑帘》、《裁衣》等。

15、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汤显祖所做传奇“临川四梦”之一。写少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后忧郁而亡。三年后,杜丽娘鬼魂

与柳梦梅相见,因情而复生,并与柳结为夫妇。最后柳考中状元,团圆结束。现在昆曲常演其中的《游园》、《寻梦》、《拾画》、《叫画》等出。

16、《玉簪记》与《秋江》

《玉簪记》,高濂作。写书生潘必正寄住于妙贞观中,与观中道姑陈妙常互生爱慕。观主觉察,逼潘去京城应试,陈追至江上送别。后潘考中,娶陈团圆。现常演其中的《琴挑》、《偷诗》、《秋江》等。

17、李玉的“一、人、永、占”

李玉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四剧闻名于世,最著名的是《一捧雪》。写汤勤垂涎莫怀古之侍妾雪艳,怂恿严世蕃谋夺莫家宝杯“一捧雪”,致使莫全家抄斩,莫怀古因莫成替死而幸免于难。雪艳伺机将汤勤刺死,而后自尽。后莫在戚继光帮助下沉冤得雪。现多演《审头刺汤》。

18、洪升的《长生殿》

《长升殿》取材于唐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其中又穿插了安禄山谋反,郭子仪平叛等情节,最后以二人月宫团圆为结束。现在昆曲多演《小宴》、《哭像》、《闻铃》等出。

19、昆曲《十五贯》

昆曲《十五贯》据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同名传奇改编,1956年演出时被周总理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写娄阿鼠偷走油葫

芦15贯钱并将其杀死,县令过于执凭熊友兰所有的十五贯钱判定其为杀人凶手。知府况钟监斩时发现其中有冤情,重新审理此案,拿获了真凶。

20、昆曲《钟馗嫁妹》

昆曲《钟馗嫁妹》源自清传奇《天下乐》。写终南秀士钟馗应试因貌丑而落第,愤而自尽,被玉帝封为捉鬼大神。他感友人杜平葬其尸骨,将己妹许配于他,并亲带鬼卒送妹与其完婚。

21、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棗《桃花扇》

《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做,写名妓李香君与名士侯方域的爱情经历,二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见面于道观中,从此参透了世间俗事,各自入道。此剧在描写男女爱情之余,又穿插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和历史的思考。

22、传奇《雷峰塔》与京剧《白蛇传》

清传奇《雷峰塔》,方成培作,写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故事。其中包括了“端阳”、“盗草”、“水斗”、“断桥”等大家所熟知的情节,但以许仙白蛇二人成仙团圆结束。京剧《白蛇传》在此剧基础上改编,保留了基本情节。传统本以许仙之子许仕林考中状元后祭塔,全家团圆为结束。田汉改编本则将结局设计为青蛇火焚雷峰塔,救出白蛇。

(二)、京剧剧目

23、《铡美案》与包公戏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写陈世美考中状元招为驸马,不认前妻秦香莲反欲将其害死。包拯对其百般劝告不听,最后将其铡死,以正国法。该剧同其他包公戏一样,表现了人们心目中的清官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品质,表现了人们对政治清明的向往。

24、《杨门女将》与杨家将戏

“杨家将”一直为世人所尊仰,为其忠心为国、舍生取义。所以,戏曲中表现“杨家将”故事的戏也最为人们所欢迎,如《四郎探母》、《李陵碑》、《穆桂英挂帅》等。《杨门女将》改编自扬剧传统戏《百岁挂帅》,写西夏王文犯宋,佘太君不顾年迈,率穆桂英等杨家女将出征,大败敌军。

25、《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与三国戏

京剧中“三国”戏有很多,从《捉放曹》到《铁龙山》,一直可以将整部《三国演义》用京剧的形式叙述下来。《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又称“群·借·华”,是三国戏中的经典。描写孙刘联合破曹,火烧赤壁事。“群”,即蒋干盗书;“借”,即诸葛亮借东风,“华”,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中间又穿插了草船借箭、横槊赋、周瑜施苦肉计等情节。

26、《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与诸葛亮戏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亦取材于《三国演义》,又称“失·空·斩”,是一出与诸葛亮有关的戏。这出戏里体现的是诸葛亮的智勇与大义。诸葛亮命部将马谡把守街亭,他却因轻敌而将城失守;司马懿夺街亭后,带兵直奔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此时西城已无

能战之兵将,诸葛亮只得用空城之计退走司马大军;后诸葛亮斩马谡以正军法。

27、《闹天宫》与猴戏

京剧中描写孙悟空的戏有很多,如《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女儿国》、《盘丝洞》等,所表现的多是悟空的机智、勇敢和诙谐,其中最热闹也最好看的,当属《闹天宫》。此剧原名《安天会》,后翁偶虹对其进行改编,名为《闹天宫》,为李少春首演。写孙悟空被封齐天大圣后,因王母举办蟠桃会未曾邀请他,一气之下大闹蟠桃会。玉帝派天兵天将前去花果山捉拿,反被他打败。

28、《李逵探母》与李逵戏

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身上所洋溢的是粗豪爽利,如《丁甲山》、《黑旋风李逵》等戏表现的正是他的豪气干云;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腻的人,这便是《李逵探母》所表现的。李逵在梁山上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想起在家中受苦的母亲,决定下山探母。李逵背母回转山寨,路过沂岭,他为母去寻水,母亲为虎所伤。李逵悲愤异常,杀死四虎,哭祭母亲一番,回山而去。剧中有一段李逵见母后所唱之“打花巴掌”歌谣,感情真挚,闻之令人落泪。

29、《红楼二尤》与红楼戏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成为京剧所乐于表现的内容,因为它所具有的浓郁的古典气息。红楼戏有《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晴雯归天》、《红楼二尤》等。《红楼二尤》写贾琏瞒

住王熙凤,娶尤二姐为妾。柳湘莲以鸳鸯剑为凭与二姐之妹三姐订下婚约。后柳误听传言,疑三姐不贞,三姐愤而自刎。二姐之事被王熙凤知晓,她用计将二姐诓进荣国府,逼其自尽。此为荀(慧生)派代表戏。

30、《狸猫换太子》与连台本戏

连台本戏是中国戏曲的特有剧目,一般指一出戏分为若干本,连演许多天,以此来表现长篇故事,如评书一样。这种形式最早在清宫中出现,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上海,现在仍存在。《狸猫换太子》写宋时,刘妃与太监郭槐用剥皮狸猫换去李妃所生太子,并向皇帝谎称其产下妖怪,李妃被打入冷宫。刘妃又欲至太子于死地,幸为陈琳、寇珠救下,送到八王府抚养。刘郭二人火烧冷宫,李逃走,流落民间。十八年后,太子继位。包拯路遇李妃,将其接回宫来,并惩治了刘郭二人。现常演的《遇皇后·打龙袍》即源于此。

31、《霸王别姬》与梅派戏

梅(兰芳)派代表剧目很多,其特点为雍荣华贵、歌舞并重,如《贵妃醉酒》、《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宇宙锋》等。《霸王别姬》是一出最能体现表演梅派特色的戏,尤以其中的“舞剑”闻名。此剧表现霸王被汉军因于垓下,妃子虞姬为其歌舞以谴愁闷,而后以剑自刎。霸王悲痛异常,在突围无望时亦自刎于乌江。该剧充满英雄末路之悲哀。

32、《昭君出塞》与尚派戏

尚(小云)派以刚健雄美为表演特色,他的代表剧目如《双阳

公主》、《失子惊疯》(又名《乾坤福寿镜》)、《昭君出塞》等均是这种特色的最佳体现者。《昭君出塞》是一出历史剧目,写王昭君为汉与匈奴的友好而出塞和亲的故事。是一出歌舞并重的戏。

33、《锁麟囊》与程派戏

程(砚秋)派的表演以外柔内刚为特色,演唱刚悠咽婉转、以音行字、如断似连。程派戏以塑造贫寒女子为主,表现她们柔弱的身体内所蕴含的不屈的力量,如《六月雪》中的窦娥,《荒山泪》上的张慧珠等。而《锁麟囊》却是一个例外,他所塑造的是一个大家之女薛湘灵。她出嫁时路遇与她同日出嫁的贫女赵守贞,赠其锁麟囊为生活之资。六年后,她因水患与家人失散,受雇于一卢姓人家。这家主妇即为赵守贞,她未忘旧恩,待薛为上宾,并促其全家团圆。此剧中一段“春秋亭外,风雨暴”成为家喻户晓之千古绝唱。

34、《红娘》与荀派戏

荀(慧生)派以善于塑造小家碧玉、妙龄少女为长,如《拾玉镯》之孙玉姣、《鸿鸾禧》之金玉奴、《红楼二尤》之尤三姐、《花田错》之春兰、《红娘》之红娘等,其娇稚妩媚,令人怜爱。《红娘》取材于元杂剧《西厢记》,只是荀慧生将红娘作为了这出戏的主角。她帮助张生与莺莺传书递简,以巧言辩驳老夫人,最终促成张崔二人之好事。红娘之活泼俏俐、热情大方在此剧得到完美的体现。

35、《赤桑镇》与裘派戏

裘盛戎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京剧花脸演员,有“十净九裘”之

称,他开创了一种韵味醇厚的京剧花脸演唱方式,重感情、重行腔;而且他还是个技艺全面的演员,在他的代表剧目中有“唱功戏”,如《铡美案》、《铫期》,有唱做兼重的戏,如《连环套》。他善演包公戏,而《赤桑镇》表现的是包拯刚正之中亦有柔情的一面,裘盛戎演来丝丝入扣。包勉为其嫂之子,因贪赃枉法,被包拯铡死。其嫂吴妙贞来到赤桑镇兴师问罪。包拯对其晓以大义,最终说服其嫂。此剧以花脸与老旦的对唱见长。

36、《四进士》与麒派戏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是位在京剧史上很有影响的老生演员。他的表演刚健、嗓音沙哑但很有力度,善于表现身具正气之人。如《四进士》之宋士杰、《坐楼杀惜》之宋江、《义责王魁》之王中、《海瑞上疏》之海瑞等。《四进士》之名,源于剧中出现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位进士。写姚庭梅被其兄庭椿及嫂田氏害死。其妻杨素贞告官,县令刘题不理民词。素贞又被卖与杨春。二人结为兄妹,并遇毛朋私访,代写状纸。宋士杰认杨为义女,代其告状。宋在获知田氏弟田伦向顾读行贿事后,命杨春上诉于巡按毛朋,终将刘、田、顾告倒,替杨氏伸冤。

37、《九江口》

《九江口》,写元末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姻,夹攻朱元璋。张子张仁被朱所擒。华云冒充张仁诈亲,被元帅张定边识破,苦劝陈不听,反被罢职。陈引兵中伏,全军覆没。张定边在九江口驾舟接应,救陈脱险。此剧为袁世海、叶盛兰首演于20世纪50年代。

38、《将相和》

《将相和》,翁偶虹等创作于1950年,袁世海、李少春;裘盛戎、谭富英均曾出演过其中的蔺相如和廉颇。本剧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负荆”三部分组成,表达了团结于国家大局之重要的主题。

39、《野猪林》

《野猪林》,取材于《水浒传》,1950年由袁世海、李少春据原杨小楼的演出本改编,并已拍成电影。写林冲被高俅陷害充军沧州,行至野猪林,解差要将其害死,被鲁智深解救。林冲受命看守大军草料场。高又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杀死陆谦等人,乘雪夜上了梁山。其中“大雪飘,扑人面”一段为此剧经典唱段。

40、《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上海京剧院首演。写人民解放军为消灭盘距在威虎山的残匪,

篇二: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戏曲鉴赏——论京剧艺术

摘要: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男女老少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通过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名家赏

析,京剧脸谱等来表现京剧艺术的美。

关键词:戏曲,京剧,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简言之,它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元,发展演变于明清。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一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京剧的特点是中国戏曲特点的集中体现。京剧是综合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唱”“念”“做”“打”;京剧也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心理与审美情趣。

一、名家赏析

中国的“四大名旦”,梅艳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云,各有各的特色。特别是梅艳芳老师,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

1915年,梅先生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解放后先后担任了中国京剧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从他们那里我们学到的是京剧艺术家对待艺术,对待人生的态度。

二、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三,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

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三、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在京剧中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现在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图案是程式化的。但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这些都在京剧脸谱中得以体现。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其擅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并以此来为烘托整个戏剧的情节。从线条和布局来看,脸谱大致可分

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等数十种。各种脸谱的画法虽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

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四、名段欣赏

京剧即为“剧”的一种,变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军事,政治和宫廷斗争,故事大多来源于小说和历史演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徐策跑城”“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京剧中的经典形象宣传了中国古代社会所宣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花木兰的孝亲爱国,穆桂英,佘太君的委曲求全,胸怀大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红娘的热情助人,精忠报国的文天祥,岳飞,刚正不阿的海瑞,包拯,义薄云天的秦琼,关公,舍己为人的程婴,徐策等等,同时,也揭露了很多的社会黑暗现象。正因为如此,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说观赏性和娱乐性,可以收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喜爱。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

千百年来,京剧起到了普及中华文化的教科书的作用。在不能普及教育的中国社会中,戏曲艺术以浅显易懂,形象机趣,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的形势发挥普及历史文化的作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忠臣义士,满汉蛮夷,强盗侠客,贩夫走卒,舞台上的众生形象的传播着社会和谐与平等的追求和理想。艺术的典型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典型,发挥了巨大的教会作用。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

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摘自:刘维娜走进京剧艺术《教育研究与评论》

杨业勤臻于完美的京剧艺术魅力《戏剧之家》

篇三: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

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者的“戏”则指游戏、娱乐。他们把戏剧看作一种游戏而存在。在农,村地区,大多是把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

得有兴味。但现在剧目的娱乐性不断减弱,更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现在戏曲会演、各项评奖、还有专家、领导的讲话和

文章中,都有意无意推崇近乎雅化的作品,而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通俗戏曲则不甚关注。戏曲的娱乐属性被淡化掉,那么又有谁愿意买票去支持戏曲演出呢?

2、戏曲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

戏曲创作的最初来源是源于民间,深深扎根于乡间土壤的。戏曲的题材,是需要民间艺术的不断滋养。现在的戏曲人物性格复杂,思想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剧情上脱离群众感兴趣的人和事,语言上失去质朴、自然、通俗的特色,这是很难被人们所接受的。他们更喜欢故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大悲大喜的传统剧和反映农村现实和农民疾苦、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的现代戏。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还体现在戏曲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上更加灵活,突破“程式化”的束缚,这些都对戏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关注戏曲的观众基础不雄厚,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如今戏曲遭遇到现代社会多元的娱乐文化挑战。在城市,很多人没有欣赏戏曲的习惯,而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没人学戏,即使存在观众人们也很少找到看戏的渠道。另外,比起现在一些影视、艺术学校报名的火爆,地方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精粹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职演员又存在老龄化问题,专业戏曲人才青黄不接,是摆在戏曲发展道路上一个严峻的挑战。

出现这种局面,一个原因就是戏剧团本身状况不佳,很多演员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把握,他们要么转行,要么消极对待自己的事业,

这反过来又不利于剧团发展,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当代戏曲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制约了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二、对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以广大农村观众为重心,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

戏曲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当场演出的特定综合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失落了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与根基。我国戏曲艺术在农村历来就有深厚的基础,戏曲表演往往与传统节日、集市贸易、宗教信仰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剧团演出也呈饱和的态势,怎么演怎么有观众,演出收入状况良好,戏曲演出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可是现在许多剧目演出将目标转向城市,且每场都是大手笔,豪华化的戏曲制作越来越强调篇幅的巨大,人物的众多、场面的恢弘、情景的逼真等。演出门票价格更是水涨船高,这不但没有吸引更多观众去关注戏曲,而是将它们拒之门外。因此戏曲工作者需要注意挖掘农村这片广阔的发展市场,以此为重心,将更多演出资源投入到农村中去,只有满足最广泛的观众需要,才能更有利于戏曲艺

术与观众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的加速度发展。

(二)戏曲内容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乐性,长于情而疏于理

现在某些剧种发展状况不佳,它们往往一味地埋怨观众不是其“知音”,一味地与观众对立。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戏曲的题材内容脱离了观众的生活。所以戏曲的编创队伍要十分注重在戏曲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