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思考题

地图学思考题
地图学思考题

第一章地图的特性和功用

1.地图有哪些基本性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地图: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和地图概括原则,缩小地表示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图形表现形式

基本性质:简要概括而言,地图的基本性质就是公式化(数学基础)、抽象化(地图概

括)和符号化(符号系统)。

1.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建立的图形:把地球曲面地理坐标系转换为地图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建立起地球球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点与点的一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称为地图投影。为了便于分析与量算,必须按一定比例缩小图形——地图比例尺。

2. 地图是通过地图语言——符号系统表示的图形:地图表示各种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通过特有的符号系统——包括点状、线状、面状、体状符号、色彩以及文字所构成的地图语言来实现。这种符号系统不仅能表示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范围、质量特征、数量指标和动态变化,而且能够直观地显示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3. 地图是经过取舍和概括的图形:为了保持图形的清晰易读,必须舍去和概括一些次要部分,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征。这是通过地图制图的一个主要过程——地图概括(制图综合)来实现的。

基本特点:

1.形象直观性: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表示亊物和现象的分布,还可表示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空変化。这种直观表达效果是语言文字所达不到的。

2.地理方位性:由于地图具有严格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测绘控制基础,它能正确地反映制图对象的空间地理位置,其图形与实地对应,可根据地图进行定向定位。

3.几何精确性:地图不仅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上,而且在地图编绘与制印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保证其应有的精度。因此从地图上可以取得各种数量指标,如量算制图对象的地理坐标、距离、长度、面积、体积、方向、角度、坡度、密度、覆盖率等等,从而能够解决工程技术上和军事上的许多具体任务。

基本功能:

地图信息的传输功能:地图就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传输工具。

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图形语言,不仅是空间信息的传输工具,而且还是空间信息的载体。地图能够容纳和贮存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包括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地图的模拟功能:图形-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方法(或数学公式)表达经过抽象概括了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结构。

地图的认知功能:地图是地学、地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地理学第二语言”。

空间认知是帮助建立对事物和现象空间概念,即空间的定位、范围、空间格局、相互关系、时空变化(随时间的空间变化)等。

图形认知是帮助运用图形思维和地图语言,形成对事物和现象质量与数量特征直观形象的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的认识。

2.地图可表示哪些内容?

地图能表示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序列变化。另外还可以表示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空间结构特征:包括表示呈点状、线状、面状与体状分布的各制图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其分布范围、质量特征、数量指标与动态变化的特征:

分布范围反映分布范围与区域;

质量特征包括类型、成因与形态、成分与结构等;

数量指标反映各种绝对与相对数量指标

动态变化包括运动迁移路线与轨迹,变化速度速度与幅度等。

时间序列变化:包括表示各制图对象的历史发展、现代过程与未来趋势,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单一方向发展,即随时间变化趋于增加或趋于减少,或者是呈周期性变化(周期有长、中、短之别)。

举例说明:地震分布图表示呈点状分布的地震震中及其震级(数量指标);

交通图表示呈线状分布的铁路、公路的分布及其等级(质量特征);

土地利用图表示呈面状分布的各类土地的分布特点(质量特征);

台风频数与路径图表示台风周期性的变化(现代过程)等等。

3.地图有哪些作用?

军事作战的重要工具

经济建设的科学依据

工程建设的设计蓝图

农业规划的重要基础

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教育宣传的重要形式

国家疆域版图的主要依据

4.信息时代的地图功能有哪些变化?

陈述彭院士指出:“地图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在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将与语言、艺术并存而永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地图的基本功能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古代和近代地图主要功能是信息负载和信息传输功能,到20世纪前半期开始,地图除了调查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外,还是地学的分析研究的手段,也就是地图模拟与地图认知的功能

这两项功能只是到了信息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发展。其中还包括地学和其他区域性学科本身的发展及地图应用的功能,信息论、控制论、模式论与认知论等引进地图学,以及理论地图学的发展,使地图模拟功能和地图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总之,我们认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不可能取代地图。相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还要依赖地图作为其成果表达形式和作为其分析研究(地图模拟与地图认知)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提出的地图化和地图学将成为横断学科的趋势仍在发展。

地图信息论:具体来说,对地图信息可从数量差异与质量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也可区分为第一信息(直接信息)和第二信息(间接信息)。地图信息论输出信息通常大于输入信息,用图者读图获得的信息可超过编图者制图时所利用的信息。计算机辅助制图过程,即地图信息输入、处理、输出过程。机助制图为大量快速处理地图信息提供了条件。它把地图上所有点、线和各种符号以数字方式(点的x、y坐标及其特征码)输入计算机,经过加工处理输出图形产品。故地图信息论是机助制图的理论基础

地图模式论是研究建立再现客观世界的地图模型、图形数学模型与地图数字模型及其实际应用的理论。地图可认为是经过概括了的再现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和变化的形象—符号模型。地图还可认为是图形—数学模型,用数

学方法表达经过抽象概括了的制图对象的空间结构。若把地图上所有要素转换成点的直角坐标x、y和特征z的数值,则构成地图数字模型,即数字地图。地图数字模型可通过计算机直接处理应用,也可通过形象—符号模型输出。地图形象—符号模型与图型—数学模型同物理或数学模型比较,具有抽象性、合成性和直观性、可量性等优点。地图模式论是地图分析利用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第二章地图的种类

1.普通地理图同地形图有什么区别?专题地图同普通地图有何区别?

普通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国家基本地形图、军用地形图、工程用地形图)与普通地理图两大类:

普通地理图:而普通地理图内容较为概括,主要强调反映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的地理分布规律。普通地理图的比例尺一般都小于1:100万,但也有中比例尺的普通地理图,包括省图集中的分县图或省县挂图,比例尺从1:25万至1:75万不等。

地形图:大比例尺地形图是通过航空摄影测量或地面实际测量完成,内容非常详细而精确。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基础上缩编而成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地图按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专题地图:突出而深入地表示一种或几种要素或现象,即集中表示一个主题内容的地图称为专题地图。主要分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和环境地图。

普通地图:比较全面地反映制图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一般概貌,即同时表示地形、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线、土质植被等内容的地图称为普通地图。

2.专题地图有哪三大类?各类有哪些主要图种?

自然地图: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和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区域差异,阐明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结构特征,并反映制图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地图属于自然地图,是专题地图重要的领域。

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社会经济地图)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包括人文现象的质量与数量特征、部门结构、区域分异、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

环境地图: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即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反映环境状况、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与有利的影响的一类地图称为环境地图。3.专用地图与专题地图有什么不同?特种地图同专用地图有何不同?

专用地图:专用地图是指根据某一部门的特殊要求编制具有专门用途的地图。

专题地图:突出而深入地表示一种或几种要素或现象,即集中表示一个主题内容的地图称为专题地图。

特种地图:特种地图是指非常规形式显示的地图或用特殊材料与介质复制的地图

4.你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接触过哪些地图?

第三章地图的历史和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1.古代地图有哪些作用?

2.希腊托勒密和中国裴秀对地图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3.中国古代地图地图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

4.近30年国际地图学有哪些最新进展?

5.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地图学有哪些发展?

第四章现代地图学的发展及其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五章地图的基础

1 地理空间点位是如何标示的?(地理空间坐标系)

1、地球体及其描述模型:

自然地球体:近似于梨形的椭球体

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包围而成

地球椭球体:与大地体近似,可用数学公式描述的旋转椭球体

常用的地球椭球体:克拉索夫斯基、克拉克、WGS-1866

2、地球体及其表面

3、地理空间坐标系

1.大地坐标系(参心坐标系):是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建立起来的坐标系

2.地心坐标系:以地球的质心(地心)作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即椭球体的中心与地

心重合。(WGS-84坐标系)

5、大地原点:又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平面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算点。是在大地坐标原点(参心或地心)基础上的三维坐标值,(φ,λ,h)。

6、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1. 1954年北京坐标系(“北京54系”)

●参考椭球体:克拉索夫斯基,属参心坐标系。

●大地原点:前苏联普尔科沃天文台

●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平均海平面(青岛)。

●特点:采用逐级控制分区平差的方法推算而得;整体精度主要取决于一等三

角锁。

2. 1980年西安坐标系(“西安80系”)

●参考椭球体:IUGG1975

●大地原点:西安市泾阳县永乐镇

●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平均海平面(青岛)。

●特点:在“北京54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平差。

3. 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新北京54系”)

●参考椭球体:克拉索夫斯基,属于参心坐标系

●大地原点:西安市泾阳县永乐镇

●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平均海平面(青岛)。

●特点:综合“西安80系”和“北京54系”的研究成果;是西安80系整体平差

后的结果转换到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上。

●新、旧北京54系之间无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转换参数,只能进行局部转换。

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

●地心坐标系,采用1980年IUGG椭球体

●经纬度原点:地球质心

●高程原点:地球质心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衔接的过渡期为8至10

年。现有各类测绘成果,在过渡期内可沿用现行国家大地坐标系;2008年7

月1日后新生产的各类测绘成果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现有地理信

息系统,在过渡期内应逐步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008年7月1日

后新建设的地理信息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地理空间点位是如何测出的?(大地控制网)

3实体球面如何转变为有限平面?效果如何?(地图的数学基础)

4 地图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地图的地理要素)

这些地理要素是普通地图的基本内容经过简化就是各种专题地图的基础底图内容。

5专题地图与普通地图在组成上有何不同?(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和专题图层)

第六章地图语言与图型设计

1 地图用怎样的符号刺激人的感知?(地图的表示手段)

2 地图符号的设计有无规律、优劣?

3 地图怎样用符号及其组合的方法来反映制图对象的质、量、结构、动态?(地图的表示方法)

第七章地图的设计与编制

第十三章数字地图

第十四章印刷地图的计算机编制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导航地图和交互虚拟地图(电子地图)第十七章地图分析与应用

第十八章地图的共享与版权保护

习题答案《地图学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doc

一、判断题 1.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Y 2.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 3.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图例等。 4.实测成图法一直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最基本的方法。Y 5. 磁坐偏角指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负,西偏为正。) 6. 一般情况下真方位角(A)、磁偏角(δ)、磁方位角(A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m+δ。 8. 城市规划、居民地布局、地籍管理等需要以小比例尺的平面地图作为基础图件。 10.方位角是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 11.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Y 12.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Y 13.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Y 14.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下降29毫米。 15.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要把球面直接展成平面,必然要发生断裂或褶皱。Y 16.长度比是一个常量,它既不随着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也不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17.长度变形没有正负之分,长度变形恒为正。 18. 面积变形有正有负,面积变形为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面积变形为正,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加;面积变形为负,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Y 19.制1:100万地图,首先将地球缩小100万倍,而后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那么1:100万就是地图的主比例尺。Y 20.在等积圆锥投影上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21. 无论是正轴方位投影还是横轴方位投影或是斜轴方位投影,他们的误差分布规律是一致的。Y 22.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是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所以又称墨卡托投影。Y 23. 等积投影的面积变形接近零。Y 25. 按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高程绘出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 26. 经线在任何球心投影中的表象都是直线。Y 27. 一般情况下,等角航线是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相同方位角的大圆弧线,它在圆柱投影上的表象是直线。 28. 不同地点的磁偏角是不相同的,同一地点的磁偏角是相同的。 29. 水准面有无数个,而大地水准面只有一个。Y 31. 等角航线是地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 34.目前我国各地高程控制点的绝对高程起算面是1956黄海平均海水面。 35. 磁偏角只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36. 地图比例尺是决定地图概括数量特征的主要因素。Y 37. 地图的内容受符号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结构的直接影响,并制约着概括程度和方法。Y 38. 面状符号表达空间上具连续两维分布的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依比例符号。Y 39. 众数是最佳的数字统计量,以一个群体中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定名。Y 40. 面状符号的结构中,颜色变量起很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颜色变量是形状变量的组合。 41. 光的三原色又称加色原色:黄、品红、青 42. 暖色来自于蓝、青和绿等色。感觉显得稳定和清爽。它们看起来还有远离观众的效果。 43. 色彩与人的情感或情绪有着广泛的联系,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又赋予色彩以各自含义和象征。Y

地图学期末试卷

1、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2’*10)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2、下列有关变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度变形制约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 B.面积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C.角度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D.只有等距投影,长度才不变形 3、我国1:50万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 A.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B.便于分割图纸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5、复式比例尺主要用于:() A.小比例尺地图 B.大比例尺地图 C.平面图 D.地球仪 6、在1:2.5万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 7、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是:()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8、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 A. a=b B. a>b C. ab C. a

地图学试题4套集合(含答案)汇编

地图学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地图: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3.变形椭圆:地球面上一个微分圆在地图平面上的投影,是一种显示投影变形的几何图形。 4.视觉阈值:刚刚能引起视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 SOM :空间斜轴墨卡托。 6.接图表:是表示各图幅间相互位置的图表。根据其用途和范围可分为图幅接图表和区域接图表。 7.图形开窗:在整个图形中选取需要处理的部分,称为图形的开窗。 8.编图任务书: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内容包括:地图名称、主题、区域范围、地图用途、地图比例尺、有时还指出所采用的地图投影、对地图的基本要求、制图资料的保障情况以及成图周期和投入的资金等项目。 9.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10.GUASS-KRUAGER: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那一项可能是1:10万地形图的编号(B) A. I-48-A (1:50万) B. I-52-12 C. I-50-[8] (1:25万) D.J-50-148(没有这个编号) 3.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分为三种,以下那项不属于这三种之一(B) A. 等积投影 B. 等距投影 C. 任意投影 D.等角投影 4.我国1:100万地形图使用的地图投影是(D) A. Gauss-Kruger B. UTM C. 斜轴等角方位投影 D.等角割圆锥投影 5.从几何意义上说,属于圆锥投影的是(C ) A. UTM (圆柱投影) B. Gauss-Kruger (圆柱投影) C. Lambert D. UPS(方位投影) //C. 古德投影 D.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7.地图数据中的属性数据是用量表系统来表示的,表示城市的等级,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所使用的量表应该是(B ) A. 定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间隔量表 D.比率量表 9.在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是(C) A.首曲线 B. 计曲线 C. 间曲线 D. 助曲线 10.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有十种,能够表示面状地物数量特征的是(D) A. 范围法 B.质底法 C. 量底法 D. 定点符号法 10.下面哪种不属于栅格图象(C) A.数码像机拍摄的照片 B.卫星影像 C.冲洗出来的照片 D.扫描生成的地图 11.通过建立地图数据拓扑关系可以解决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如京九铁路经过哪些城市,它利用的拓扑关系是?

地图学原理考点整理

第一章地图 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统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概况与发展状况。 地图的基本特征: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发展则,保证了地图的精度。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边要素(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 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等高距、坡度尺等 地图学的概念:是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 地图的制作方法: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大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实测成图法;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编绘成图法;专题地图制作一般采用编绘成图法。 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坐标系 1、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等。 2、建立数学要素:地球形状和大小(大地控制)→曲面转化为平面(地图投影)→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 3、椭球体的三要素:长轴a,短轴b,扁率f=a-b/a 4、大地控制的主要任务:确定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上的位置。 包括: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平面位置(经度纬度);确定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高程)。 5、地理坐标系: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包括: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 大地测量学中,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理学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采用地心经纬度。 6、大地水准面:地球的物理表面。 7、大地体: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形体。 二、比例尺 1、编制地图时,需要把地球或制图区域按照一定的比率缩小表示,这种缩小的比率就是地图的比例尺。 2、主比例尺:在投影过程中,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其他大雨或小于主比例尺的比例尺。

地图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基本特性:可量测性;直观性;一览性 地图: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数字地图: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特征,按特殊数学法则构成的地理现象离散数据的有序组合。电子地图:数字地图经过可视化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 地图按容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共8中比例尺的普通地图。 地图容:数学基础、地理要素、整饰要素 地图的成图方法:实测成图、编绘成图 计算机制图的基本过程及容:地图设计、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图形输出 第三章.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 一. 地图投影变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说长度变形是主要变形? 答:(1)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 (2)由于地图投影上各点是变形时不相同的,我们先从普通的意义上来研究某一点上变形变化的特点,再深入研究不同点上的变形变化规律,便不难掌握整个投影的变化规律。各种变形(面积、角度等)均可用长度变形来表示,因此长度变形时各种变形的基础。 二.什么是长度比、长度变形?什么是面积比和面积变形?什么是角度变形? 答:长度比(u):地面上微分线段投影后长度ds`与它固有长度ds之比值。公式u=ds`/ds 长度变形:长度比与1的差值。公式Vp=u-1 面积比(p):地面上微分面积投影后的大小dF`与它固有面积dF的比值。公式P=dF`/dF 面积变形:面积比与1的差值。公式:vp=P-1 角度变形: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B`与它在地面上的固有角值B之间之差的绝对值。

地图学复习习题解最终版

地图及地图学概述 数字地图:存储于计算机可识别的介质上,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特征,按特殊数学法则构成的地理现象离散数据的有序组合。 电子地图:数字地图经可视化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 地图有哪些基本特征 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测量性;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我国存留的年代最早的是什么地图 我国存留的地图中,年代最早的当属20世纪80年代在天水放马滩墓中发现的战国秦(公元前239年)绘制于木板上的《邽县地图》。 地图包括哪些内容 地图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数学基础、地理要素、整饰要素。 地图有哪些分幅编号系统计算分幅和编号 通常有矩形分幅和经纬线分幅两种分幅形式。常见的编号方式有自然序数编号和行列式编号。横列号 =[ ] + 1 纵行号 = [ ]+31 (东经) 地图成图方法有哪几种用传统的方法编绘地图、计算机地图制图。 计算机制作地图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以计算机及由计算机控制的输入、输出设备为主要工具,通过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处理方法实现的地图制图称为计算机地图制图。分为四个阶段:地图设计、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图形输出。 地图投影及常见的投影 长度比:地面上微分线段投影后长度ds'与它固有长度ds之比值。 面积比:地面上微分面积投影后的大小dF'与它固有的面积dF之比值。 长度变形:长度比与1之差值。 面积变形:面积比与1之差值。 角度变形: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β'与它在地面上固有角值β之差的绝对值。 主比例尺:在计算机地图投影或制作地图时,将地球椭球按一定比率缩小而表示在平面上,这个比率称为地图的主比例尺,或称普通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地图上除保持主比例尺的点或线以外其他部分的比例尺。 变形椭圆:变形椭圆的意思是,地面上一点处的一个无穷小圆——微分圆(也称为单位圆),在投影后一般地成为一个微分椭圆,利用这个微分椭圆能较恰当地、直观地显示变形的特征。解析变换:找出两投影间坐标变换的解析公式。 数值变换:利用两投影间的若干离散点,用数值逼近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两投影间关系。地图投影的分类: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可将地图投影分为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任意投影。按投影方式分类:几何投影(按辅助投影面的类型划分: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按辅助投影面和地球体的位置关系划分: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斜轴投影;按辅助投影面与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 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1.地图的定义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2.地图的基本特征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可测量性、可比性);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3.地图的基本内容 数学要素(骨架):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 地理要素(主体):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 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 4.地图的分类 按比例尺分:-大比例尺地图(≥1:10万)-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微缩地图 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5.图幅编号 a=[φ/4°]+1 φ纬度;b=[λ/6°]+31 λ经度1:1万(G) 1:5000(H) 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1′15″ 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 X1X2X3 X4 X5X6X7 X8X9X10 λ0=(X2X3-31)*6°φ0=(X1-1)*4° λ=λ0+(X8X9X10-1)* △λφ=φ0+(4°/△φ-X5X6X7)* △φ 6.现代地图学体系 地图学的定义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 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地图符号学)、地图感受理 论、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 现代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 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 ┗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 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 7. 大地水准面: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水准面的特点: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地球椭球面:人们假想,可以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踢球椭球体。其表面可用数学模型定义和表达称为地球椭球面。

习题 答案《地图学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

一、判断题 1. 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Y 2. 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 3. 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图例等。 4. 实测成图法一直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最基本的方法。Y 5. 磁坐偏角指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负,西偏为正。) 6. 一般情况下真方位角(A)、磁偏角(δ)、磁方位角(A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m+δ。 8. 城市规划、居民地布局、地籍管理等需要以小比例尺的平面地图作为基础图件。 10.方位角是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 11.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Y 12.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Y 13.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Y 14.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下降29毫米。 15. 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要把球面直接展成平面,必然要发生断裂或褶皱。Y 16.长度比是一个常量,它既不随着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也不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17.长度变形没有正负之分,长度变形恒为正。 18. 面积变形有正有负,面积变形为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面积变形为正,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加;面积变形为负,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Y 19. 制1:100万地图,首先将地球缩小100万倍,而后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那么1:100万就是地图的主比例尺。Y 20.在等积圆锥投影上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21. 无论是正轴方位投影还是横轴方位投影或是斜轴方位投影,他们的误差分布规律是一致的。Y 22.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是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所以又称墨卡托投影。Y 23. 等积投影的面积变形接近零。Y 25. 按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高程绘出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 26. 经线在任何球心投影中的表象都是直线。Y 27. 一般情况下,等角航线是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相同方位角的大圆弧线,它在圆柱投影上的表象是直线。 28. 不同地点的磁偏角是不相同的,同一地点的磁偏角是相同的。 29. 水准面有无数个,而大地水准面只有一个。Y 31. 等角航线是地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 34.目前我国各地高程控制点的绝对高程起算面是1956黄海平均海水面。 35. 磁偏角只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36. 地图比例尺是决定地图概括数量特征的主要因素。Y 37. 地图的内容受符号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结构的直接影响,并制约着概括程度和方

最新地图学考试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地图: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4?电子地图: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制作和使用的,是由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构 成的能够动态显示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及实时处理的数字图像。 5 ?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 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二、填空题 1 ?地图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 2 ?按内容可将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3?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4 ?地图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负载和传递功能。 5 ?专题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分为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 6?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7?普通地图上人社会文要素包括居民点、交通网和境界线。 8?现代地图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分支: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 9 ?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__________ 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10. 控制点分为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前者又分为天文点和三角点。 三、简答题 1. 简述地图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 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基本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2 )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3)使用地图语言,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2. 什么叫做地图?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地图的功能有: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3. 简述电子地图的基本特点 答:(1)交互性;(2)无缝;(3)动态载负量调整(4)多维化;(5)信息丰富;(6)共享性(7)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 4. 简述地图学的现代特征。 答:(1)地图学已跨界于几个科学部门 (2)横断科学为地图制图学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地图制图学在生产、研究与应用上的计量化 (4)计算机技术拓宽了地图制图学的领域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 ?地图分幅:指用图廓线分割制图区域,其图廓圈定的范围成为单独图幅。

地图学思考题

第一章地图的特性和功用 1.地图有哪些基本性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地图: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和地图概括原则,缩小地表示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图形表现形式 基本性质:简要概括而言,地图的基本性质就是公式化(数学基础)、抽象化(地图概 括)和符号化(符号系统)。 1.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建立的图形:把地球曲面地理坐标系转换为地图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建立起地球球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点与点的一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称为地图投影。为了便于分析与量算,必须按一定比例缩小图形——地图比例尺。 2. 地图是通过地图语言——符号系统表示的图形:地图表示各种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通过特有的符号系统——包括点状、线状、面状、体状符号、色彩以及文字所构成的地图语言来实现。这种符号系统不仅能表示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范围、质量特征、数量指标和动态变化,而且能够直观地显示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3. 地图是经过取舍和概括的图形:为了保持图形的清晰易读,必须舍去和概括一些次要部分,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征。这是通过地图制图的一个主要过程——地图概括(制图综合)来实现的。 基本特点: 1.形象直观性: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表示亊物和现象的分布,还可表示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空変化。这种直观表达效果是语言文字所达不到的。 2.地理方位性:由于地图具有严格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测绘控制基础,它能正确地反映制图对象的空间地理位置,其图形与实地对应,可根据地图进行定向定位。 3.几何精确性:地图不仅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上,而且在地图编绘与制印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保证其应有的精度。因此从地图上可以取得各种数量指标,如量算制图对象的地理坐标、距离、长度、面积、体积、方向、角度、坡度、密度、覆盖率等等,从而能够解决工程技术上和军事上的许多具体任务。 基本功能: 地图信息的传输功能:地图就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传输工具。 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图形语言,不仅是空间信息的传输工具,而且还是空间信息的载体。地图能够容纳和贮存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包括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地图的模拟功能:图形-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方法(或数学公式)表达经过抽象概括了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结构。 地图的认知功能:地图是地学、地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地理学第二语言”。 空间认知是帮助建立对事物和现象空间概念,即空间的定位、范围、空间格局、相互关系、时空变化(随时间的空间变化)等。 图形认知是帮助运用图形思维和地图语言,形成对事物和现象质量与数量特征直观形象的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的认识。 2.地图可表示哪些内容? 地图能表示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序列变化。另外还可以表示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地图学试题库和答案

地图学试题库和答案目录2000 级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A卷) (12000) 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B卷) (62000) 级地科专业地图学试题 (102001) 级地图学试题试卷(A卷) (132001) 级地图学试题(B卷)试卷 ................................................... 172003 地图学 A卷 (212003) 地图学B卷B卷B卷 (282000) 级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A卷)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小题2分 1. 现代地图表示地形的基本方法是:() A.等高线法 B.分层设色法C.晕渲法 D.明暗等高线法 2. 在专题地图中专题内容的表示应:() A.具有统一的符号系统 B.采用统一的表示方法 C.具有统一的地理基础 D.突出显示在第一层平面上 3. 在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则该点在中央经线的:()A.西边 B.东边 C.中央经线上 D.赤道上 4. 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5. 下列不属于地图符号夸张表示的方法是:() A.合并 B.位移 C.分割 D.降维转换 6. 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最近航线,在墨卡托投影图上表现为:() A.直线 B.折线 C.大圆弧线 D.螺旋曲线 7. 在等距投影图上,非投影中心点的长度变形为:() A.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B.变形与方向无关 C.长度无变形 D.纬线无变形 8. 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符合地图主比例尺的是:() A.赤道 B.两极 C.中央经线D.各纬线 9. 地图上某点的最大长度比为2,最小长度比为0.5,则该投影为:()A.等距投影 B.等角投影 C.等积投影 D.任意投影 10. 组成地图的主体部分是:()A.数学要素 B.图形要素 C.辅助要素 D.补充说明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绘制线状符号选择色相或彩度应以较深的色彩为宜。() 2. 体积符号在地图上可以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维模型。() 3. 数学要素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测性和直观性的基础。() 4. 地图是一种形象--符号模型。() 5. 在地图上只要经纬线处处是垂直的,则可以断定为等角投影。() 6. 地图主比例尺是地图上所注明的比例尺。() 7. 如果制图区域呈现南北、东西差别不大的圆形区域,(则应选择圆锥投影。) 8. 分类和选取是地图概括的主要手段。() 9. 海岸线通常是以蓝实线表示的平均低潮线。() 10.在河流两侧跳绘的国界表示以河流的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三、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晕渲法 2.地图投影 3.变比例尺 4.符号化 5.电子地图四、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5分 1.地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 3.如何理解地图投影对地图比例尺的影响? 4.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 5.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构成图形的视觉变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7.简述点值法制图的基本步骤。 8.如何分析评价制图资料?五、论述题共15分 试述色彩在地图中的作用与应用。 2000级地信专业地图学试题(A卷)

《地图学》复习试题集解读

《地图学》试题集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2.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 3.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图例等。 4.实测成图法一直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最基本的方法。 5. 磁坐偏角指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负,西偏为正。) 6. 一般情况下真方位角(A)、磁偏角(δ)、磁方位角(A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m+δ。 7.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图测绘,其成为近代地图学的主流。 8. 城市规划、居民地布局、地籍管理等需要以小比例尺的平面地图作为基础图件。 9.实地图即为“心象地图”,虚地图即为“数字地图”。 10.方位角是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 11.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12. 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13. 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 14.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下降29毫米。 15.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要把球面直接展成平面,必然要发生断裂或褶皱。 16.长度比是一个常量,它既不随着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也不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17.长度变形没有正负之分,长度变形恒为正。 18. 面积变形有正有负,面积变形为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面积变形为正,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加;面积变形为负,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 19.制1:100万地图,首先将地球缩小100万倍,而后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那么1:100万就是地图的主比例尺。 20.在等积圆锥投影上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21. 无论是正轴方位投影还是横轴方位投影或是斜轴方位投影,他们的误差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22.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是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所以又称墨卡托投影。 23. 等积投影的面积变形接近零。 24. 等角投影能保持制图区域较大面积的形状与实地相似。 25. 按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高程绘出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 26. 经线在任何球心投影中的表象都是直线。 27. 一般情况下,等角航线是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相同方位角的大圆弧线,它在圆柱投影上的表象是直线。 28. 不同地点的磁偏角是不相同的,同一地点的磁偏角是相同的。 29. 水准面有无数个,而大地水准面只有一个。 30. 地球面上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和高程来确定的。 31. 等角航线是地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 32. 南京紫金山最高点对连云港云台山最高点的高差为正。 33.正轴圆锥投影的各种变形都是经度的函数,与纬度无关。 34.目前我国各地高程控制点的绝对高程起算面是1956黄海平均海水面。

地图学期末复习题库

地图学题库 一、判断题 1.地图、航空像片、风景画都具有可量测性。× 2.地图上表示各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地图符号系统来实现的。√ 3.地图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核心。√ 4.地图上通常用地图符号的图形、色彩的变化来表示事物的质量特征;用地图符号的尺寸 变化来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 5.1:150万普通地图称为地形图。× 6.普通地图是以表示某一项或几项要素为主的地图。× 7.高程基准面和理论深度基准面是重合的。× 8.海洋部分的水深是根据"平均海水面"自上而下计算的。× 9.山头等高线与凹地等高线相套,则相套的两条等高线同高。√ 10.石油输出图中,主要采用的表示方法是运动线法。√ 11.在计算机制图的条件下,地图原图编绘和地图出版准备仍有严格界限。× 12.地图制作的方法通常为实测成图和数字制图。× 13.编绘成图的主要过程可分为编辑准备、编绘、清绘、制印四个步骤。√ 14.概括是对制图物体的形状的化简。× 15.制图物体选取和形状概括都不能引起数量标志的变化。× 16.制图综合中的选取分为类别选取和级别选取。√ 17.计算机制图时,夸大也是通过对制图数据进行修改来实现的。√ 18.地图比例尺影响地图制图综合的方向和综合程度。√ 19.制图综合程度的大小只受图解尺寸的影响。× 20.地图载负量分为长度载负量和数值载负量。× 21.在彩色地图上,等高线通常不算载负量。√ 22.海洋中的岛屿图形只能选取或舍弃,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几个小岛合成一个大的岛屿。√ 23.在概括河流图形时,首先要研究河流的弯曲形状和曲折系数。(√) 24.河流经过图形概括,其长度保持不变。(×) 25.河心岛单独存在时,可以取舍,也可以合并。(×) 26.湖泊一般只能取舍,不能合并。(√) 27.在概括水库图形时不需顾及到等高线的概括。(×) 28.河流选取标准通常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范围值;通常在高密度区采用高标准,低 密度区采取低标准。(√) 29.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河流舍弃愈来愈多,实地密度不断减少,图上密度却不断增大。 (√) 30.道路稀疏地区,道路网眼面积小。(×) 31.道路等级高,概括程度大;等级低,概括程度小。(×) 32.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各地区居民地的数量差别越来越大。(×) 33.取舍居民地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居民地的大小。(×) 34.最高的山顶必须选取,独立的山顶不能合并。(√)

最新地图学考试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4.电子地图: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制作和使用的,是由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构成的能够动态显示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及实时处理的数字图像。 5.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二、填空题 1.地图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 2.按内容可将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3.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4.地图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负载和传递功能。 5.专题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分为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 6.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7.普通地图上人社会文要素包括居民点、交通网和境界线。 8.现代地图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分支: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 9.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10.控制点分为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前者又分为天文点和三角点。 三、简答题 1.简述地图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 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基本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2)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3)使用地图语言,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2.什么叫做地图?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功能有: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3.简述电子地图的基本特点 答:(1)交互性;(2)无缝;(3)动态载负量调整(4)多维化;(5)信息丰富;(6)共享性(7)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 4.简述地图学的现代特征。 答:(1)地图学已跨界于几个科学部门 (2)横断科学为地图制图学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地图制图学在生产、研究与应用上的计量化 (4)计算机技术拓宽了地图制图学的领域 第二章

《地图学》试题集答案

《地图学》试题集答案 二、名词解释 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角度关系。 3.真子午线:指向地球正北极和正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真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4.磁子午线:指向地球磁北极和磁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磁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5. 磁偏角(δ):磁子午线和真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6.子午线收敛角(γ):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7.磁坐偏角(c):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8.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0°-360°)。 9.象限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到某一直线的锐角(0°-90°)。 10.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11.三北方向: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绘有三种指向北方的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和坐标纵线,称为三北方向线。这三种方向线虽然都是指向北方,但这些北方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分别称为真北、磁北和坐标北,统称为三北方向。 12.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包围形成的形体称为大地体,是一种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可以称大地体是对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13.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14.大地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15.椭球体: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 16.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17.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18.大地经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19.大地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20.1956年黄海高程系:1956年在青岛观象山设立了水准原点,其他各控制点的绝对高程均是据此推算。 21.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22.地图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23.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24.局部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25.长度比: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d s’(变形椭圆半径)和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d s(球面上微小圆半径,已按规定的比例缩小)之比。 26.长度变形:就是长度比(μ)与1之差,用表v示长度变形则:v=μ-1 27.面积比:投影平面上微小面积(变形椭圆面积)d F′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微小圆面积)d F之比。 28.面积变形:就是面积比与1之差,以Vp表示。Vp=p-1 29.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 30.等变形线:就是变形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31. 方位投影以平面作为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 32. 圆住投影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 33.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34.等角航线:就是指地球表面上与经线交角都相同的曲线,或者说是地球上两点间的一条等方位线。 35.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