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宫殿建筑

浅谈隋唐宫殿建筑
浅谈隋唐宫殿建筑

隋唐建筑

——浅析宫殿建筑的讲究

姓名:付涛学号:20121385 班级:林院艺设3班

摘要:长安城的修建是国力的象征,是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隋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度,其都城的兴建当然也是最发达、最有艺术性和参考性的,天时、地利、人和亦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

关键字:传承天时、地利、人和文化

历史简介:隋朝建立三十七年,其凭借着统一后的有利形势,进行了空前规模的修建。它兴建了大兴(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大的都城。隋建东都。吸取南朝建康的优点,把南朝先进的规划和建筑技术引入北方,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唐惩于岁亡教训,建国之初在宫饰建设上较为谨慎,宫室沿用隋代之旧,新建宫殿用草顶。岁在大兴未建城楼,在洛阳未筑正式外郭墙,自高宗、武后时起,至玄宗前期(650~740年),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国势进入极盛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长安所建最大的宫殿,比现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

正文:

一、修建与传承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

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二、宫殿布局纪实效仿自然,亦是风水理念的体现

传统风水理念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人在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是“下”了。此外,将官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官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于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事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相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的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王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就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之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有两仪殿,“两仪”之称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见,《周易》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广。

唐都长安城在内部结构上,由外城郭、皇城、宫城以及大明宫和兴庆宫等部分组成。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国家权力的中心——皇

城,皇城的最北端,隔横街又有一座小城,这就是官城,官城呈长方形,面积为零点七平方公里,其东、西两面为城墙,系皇城往北的延伸,北墙则直接与郭城北墙相重合。

三、地利推动人和

唐长安城座落在今西安市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其西北侧,位置相距很近。这两处城址实际依托着同样的区域地理条件,即它的区域位置,处于关中腹心,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与关中东南通往长江中游地区的武关道的交叉点上,这两条道路严格受制于自然地形,因而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为制约城址选择的关键因素。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朱雀门大街东西每坊南北皆长三百二十五步,皇城宫城东西各坊每坊宽六百五十步,整齐划一。唐长安城街道十分宽敞,交通布局合理,最宽的朱雀大街达一百五十五米,其次的启夏门街宽一百三十四米,而东西顺城街则仅有二十至二十五米宽。这是因为,朱雀大街系御道,且行人最多,需要街道宽敞;它直通皇城宫城,宛如一条彩带,把全城连成一个整体,使宫城气势更加雄伟。长安城绿化也搞得很好,街道两旁均有水沟,植有一行行的槐树、榆树,白居易诗“迢迢青槐树,相去八九坊”,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绿化的美景。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

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四、建筑文化

道教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反映在城市建设中称之为“象天法地”。隋唐东都洛阳城的建设就强调“象天法地”的原则,洛水与邙山、龙门山构成一幅逆时针太极运行图。隋唐洛阳城位居其间,都城与龙门山相对,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是典型的王都之地。

隋唐洛阳城的防卫不仅保持了“前宫后寝”的布局,还在中央机关办公的地方加筑城墙,称皇城,由天然屏障的洛河与河南岸郭城的里坊区相隔开。这无疑是加强了宫城与皇城的防卫作用。

总之,隋唐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也对之后的建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 2009-10-21 20:36:2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一 标签:铺作东大殿斗拱含元殿鉴真日本旅游分类:仿唐古建筑隋历史背景:隋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京,跨长江黄河,长约2500 公里,成为 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大运河。 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 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到了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让后人可以自敖的朝代。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我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 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在外郭城北部的中间,宫城在北,皇城在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南方。城墙厚度一般为12 米左右,现仅有很少残存。在城门处的墙面原砌有砖壁. 城墙有壕沟环绕一周。宫城周长公里多,其中部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为理国务的正衙所在。皇城东西宽与宫城相等,周长为公里。其南沿正中为朱雀门,向南为朱雀大街,是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皇城是中央各个衙署的所在地。长安内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面宽阔,其中最大的朱雀大街宽达150 至155 米,颇为壮观。城内共划成110 个坊,布局十分规整。街道两边树木成行,城内还有四条渠道流经,供应用水。长安城除了宫内的皇家圃苑,还有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为这个繁华、喧闹的大唐帝国的首都,平添了几分秀色。考古研究者在对城址进行了探测之后,发掘了大明宫、兴庆宫和青龙寺、西明寺等几处重要遗址。 上: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下:某影视城中的仿 唐城门

浅谈隋唐宫殿建筑

隋唐建筑 ——浅析宫殿建筑的讲究 姓名:付涛学号:20121385 班级:林院艺设3班 摘要:长安城的修建是国力的象征,是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隋唐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度,其都城的兴建当然也是最发达、最有艺术性和参考性的,天时、地利、人和亦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 关键字:传承天时、地利、人和文化 历史简介:隋朝建立三十七年,其凭借着统一后的有利形势,进行了空前规模的修建。它兴建了大兴(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座有完整规划、规模宏大的都城。隋建东都。吸取南朝建康的优点,把南朝先进的规划和建筑技术引入北方,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唐惩于岁亡教训,建国之初在宫饰建设上较为谨慎,宫室沿用隋代之旧,新建宫殿用草顶。岁在大兴未建城楼,在洛阳未筑正式外郭墙,自高宗、武后时起,至玄宗前期(650~740年),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科技成就辉煌,国势进入极盛期,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长安所建最大的宫殿,比现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 正文: 一、修建与传承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

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二、宫殿布局纪实效仿自然,亦是风水理念的体现 传统风水理念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人在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是“下”了。此外,将官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官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于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事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相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的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王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就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之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有两仪殿,“两仪”之称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见,《周易》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广。 唐都长安城在内部结构上,由外城郭、皇城、宫城以及大明宫和兴庆宫等部分组成。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国家权力的中心——皇

隋唐时期的中国建筑(上)

隋唐时期的中国建筑 隋唐时期的中国文明 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的形态和特征都是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的,隋唐之后又有一些变化和完善。隋唐不仅对建筑史很重要,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很重要。今天的很多习俗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从隋唐时期的中国的地图,可以看到它跟周边地区的关系。 隋时期全图 隋(公元581-公元618)是一个很短暂的朝代,只有38年。但是隋跟秦很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它的能量极大,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达285年的战乱和分裂,重新统一了国家。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休养生息,他自己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如他的衣服都比较短,衣服旧了破了就补一补,他的这种带头示范的作用,给民众有一种修养生息恢复的机会。因为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战乱,

他的这种努力是有效的。其次在官制上也进行了改革。比如“九品十八班”,把原来的三公制度做了改革,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法律体系,这些就成为以后中国社会长期研究的一些法律的基本的框架。他还从年轻的学子中来选择优秀人才进入朝廷工作,科举制度是从这儿开始的。另外隋是一个很重视农业的朝代。它认为农业是根本。为了休养生息,一些政策都是扶持农业,而对工商业者采取比较压制的态度。比如它有个规定:从事手工艺者、商人永远不能被选进朝廷来做官。隋代在工艺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如造船,隋能造很大的军舰,军舰上能容八百名战士,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战舰了。 五牙大舰复原模型 他们还能做一些可以移动、组合的建筑,如有一个建筑叫“观风行殿”,上面可以容卫士数百人,它可分成几块、几个单元推着跑,然后又拼到一块变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还曾经造“六合城”,也是组装的,到了要打仗的地方扎下阵脚以后,可以很快地把城拼合起来,这都是隋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另外发明了重要的雕版印刷。这个时期开始,很多的著作、佛经、文件,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本人上传 【内容摘要】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佛教的盛行,对这个时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特别是壁画等美术形式的发展,使得隋唐美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佛教绘画壁画书法工艺美术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宗教美术史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其中佛教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为了搜索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明帝大悦,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此传入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重利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传教化众生。佛教作为在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别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繁荣,逐渐成长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一、佛教对隋唐时期绘画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美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绘画,凡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

隋唐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美术 思考题 1、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到达一个鼎盛的时期。唐代时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新鲜活泼、多姿多彩的时代,在绘画的技术和表现力已大大提高。唐代的佛教绘画明显世俗化方面发展,反映现实更加深入,唐代书法,尤其是唐代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有典范意义。 唐代时古代人物画的盛期,在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反映贵族生活情态,描绘多种倒释形象,及宗教题材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反映城乡风俗也开始成为美术家所注意,在南北朝基础上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唐代美术毫不掩饰的表明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品,宗教美术在前代民族美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更为成熟,贵族阶层对美术需要增多,贵族的精神状态及美术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以山水画尿画的成画差,唐朝美术越过了以前各代,是封建社会美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对亚洲甚至欧洲某些国家的美术发展也产生相当的影响。 2、介绍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和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代表,阎立本代表初唐新水平,他最擅长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步辇图》与《历代帝王图》、《职贡图》。他的绘画特点,他的绘画创作毕生密切适应着初唐巩固政权的需要,歌颂帝国的强盛,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歌颂。《步辇图》:38.5CM×129.6CM,讲的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节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借鉴禄东赞时的情景。通过面部的刻画,表露了李世民的睿智、禄东赞对唐太宗的崇敬,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同时也成功的记录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手法。 《历代君王图》:今存共有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等十三位帝王像。利用不同的服装、器物,或者不同的坐立动作、眼神的变化、嘴部的表情等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气质、特征与心理状态,烘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政治作为。画家对一些统一天下的帝王,表现了他们的庄严气概,陈叔宝这样的亡国之君,用袖掩口的委琐之态,表示对他的藐视。侍从呢,利用主从大小对照的处理手法,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地位、身份。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的作品具有独特风格,佛教画为主,西域特征。 吴道子 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他用笔遒颈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高,吴道子一生绘制的壁画墙壁有三百余间,以高度的想象力,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独创的艺术风格吸取了社会群众吴道子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情感、娴熟的技巧,创造大量气势宏伟、感情奔放的宗教壁画,人物充满生机和活力,他笔下艺术形象千姿万态。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吴道子中年后才形成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表现出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人物画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表现力和功能,有意减弱色彩在作品上的冲击力,“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突破了南北

隋唐美术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美术发展概况: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美术发展高度繁荣,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人民安居乐业有关。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魏晋南北朝以后,隋唐君主极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边疆关系,吐蕃边疆等地与唐联姻。美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如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已经开始融入美术发展的潮流之中。除了人物画之外,山水鞍马花鸟也独立成科。唐朝的宗教美术开始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绘画技法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另一方面,现实性的题材逐渐增多,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并出现了政府干预绘画的现象。 吴道子的绘画成就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所创的绘画题材多为宗教壁画,他生前所作的300余堵壁画,涉及经变,佛陀,普贤文殊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地狱变相图》《松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 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在于延续了张僧繇的立体画画法,并加以提炼概括,最大的贡献在于书法用笔,创造了豪迈奔放,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兰叶描,莼菜条的线条,是绘画形象具有卷褶飘带之势,并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被世人称为吴带当风。与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相提并论。吴道子还特别重视线的作用,在作画的同时有意的将颜色弱化,创作了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突破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被世人称为吴装,他还创作了之只以墨踪为画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吴道子在绘画上的不断创新和拓展,被后人成为百代画圣。 阎立本 出身贵族,所创绘画多以服务于封建统治。描写上层建筑的世事,擅长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他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职工图》《步辇图》他所画的人物多为丰满圆润,线条流畅自然,着色高雅艳丽,朱砂石绿天然,局部还有金银等矿物质颜料。根据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线条,而区别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历代帝王图》是描写西汉到隋朝的13位皇帝,画家用画笔褒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隋唐宗教的兴盛;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隋唐教育的勃兴;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 四、教育的勃兴 五、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到“宗教哲学的发展”可放到第一课时讲授;“教育的勃兴”到“多姿多彩的艺术”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注意思想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 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

隋唐时期美术

隋唐时期美术 ?概况 隋文帝杨坚曾一度出现号称“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王朝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东南的扬州、西北的敦煌都异常繁华。 约于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不仅为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而且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领域。 美术理论家极力主张美术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宣传教育作用。 唐代是人物画的盛期。 以山水、花鸟、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创作的活跃,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唐代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四川广元和乐山摩崖石刻。 唐代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对美术的创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郑虔被誉为诗书画三绝;诗人李贺的名句被画成屏风而脍炙人口;吴道子学书法于张旭,其绘画用笔自成一格。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歌咏画家及画迹名篇。 著名画家李真的真言五祖像;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 贞观年间王玄策出使天竺:玄奘去西域求法,回国后著有《大唐西域记》。 ?绘画 涌现出展子虔、杨契丹、田僧亮、阎毗等名家,他们在北朝与唐代之间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唐代绘画灿烂发展的前奏。 长安、洛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画家荟萃,代表着时代最高水平。 人物画中之阎立本、吴道子、周昉,山水画中之李思训、王维、张璪,花鸟画中之边鸾,鞍马画中之曹霸、韩幹。 1.人物画 阎立本的绘画代表着初唐美术的新水平。阎立本之父阎毗。其兄阎立德。 阎立本写过《秦府十八学士图》,歌颂李世民任秦王时能礼贤下士。 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 《步辇图》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 《历代帝王图》是反映初唐绘画艺术水平的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帝王肖像的描绘,表达唐初统治集团对他们的评价,以资统治者自己和子孙后代鉴戒。作者对这些形象的生动刻画,代表着唐初统治集团对历史上有能力统一国家和巩固政权的帝王的崇敬和对腐败无能的亡国之君的否定。 《凌烟阁功臣图》阎立本 尉迟乙僧是于阗国人,本为王族子弟。他善画佛像,鬼神,人物,功德,花鸟等,画风带有浓郁的西域特色。被评为“气正高超,可与顾(恺之)、陆(探微)为友。” 西域画家康萨陀,他的画中“初花晚叶变态多端,异兽奇禽千形万状”,被认为是仅次于尉迟乙僧的外族画家。 画家靳智异借鉴北齐曹仲达所创的曹家样,但已“变夷为夏”。 吴道子与道释人物画。 吴道子,又名道玄,出生贫寒,曾从以狂草闻名的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描绘玄宗泰山封禅巨大队伍的《金桥图》。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这些壁

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隋唐绘画 隋唐时期绘画? ?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游春图》 ????传为隋代画家展子虔作。是我国发现的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画上有宋徽宗赵佶写它生动地描绘出我国大地上的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有桥,远山近坡,层次显明。在色彩上,运用了浓重的调,有勾无皴。这种浓重的青绿色调,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这种画法的特色,发展到了唐代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捣练图》

????唐代画家张萱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簪花仕女图》 ????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 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 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 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初唐时的人物画 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 渐明显和增多。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 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此外,这时最着名的画家还有 阎立德与康萨陀等。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 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 代。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 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 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 画家。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 和粗放两种。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 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着名的画家王维、卢 棱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东胜区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建筑、科技和社会文化(明清)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科技和社会文化 一、明朝科技名著: 1、《》——明代,李时珍,医药学家。这是一本规模空前的著作。这本 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 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2、《天工开物》——明代,,科学家。这是一本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 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天 工开物》被誉为。 3、《》——明代,徐光启,农学家。《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东起、西至,总长万余里。长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今天看到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明长城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 2、明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后 明朝朱棣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今称)。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 是,是北京城的核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一)小说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生动地描写了魏、蜀、 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是我国小说的开山之作。 2、《水浒传》——元末明初,。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 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水浒传》运用 了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 3、《西游记》——明代中期,。这是一部富于小说,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刻画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 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二)戏剧 1、《》——明朝后期,汤显祖。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戏剧家。这部作品通过杜丽 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清朝《红楼梦》 1、概况: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最高峰。 2、成书:这部长篇小说初名《》,曹雪芹通过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前80回, 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提名《红楼梦》,在晚期时排印面世。 3、主要内容:以贵族青年与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玉、薛四大家族 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统治阶级 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的历史命运。 五、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 清朝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表演艺术推陈出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1、昆曲: 明朝经改良,成为全国性剧种,代表作是——《牡丹亭》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了。昆曲的传世之作是:。 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庸俗作品, 再加上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四大徽班的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新和 改进,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它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特点 摘要: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黄河流域发现的原始岩画算起已经有了超过5000年的历史。中国绘画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的概括为一下的几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帛画,秦汉时期蓬勃发展的宫殿壁画、墓室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及与其相关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中国绘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肖像画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花鸟画和山水画开始萌芽,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一个最高峰,以人物画为其最杰出的代表,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画家,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绘画的题材达到了很大的扩展,从明朝时期以后中国的绘画只要以山水鸟语话和肖像画为主。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与西洋绘画明显不同,它不注重色彩的调和和视觉的冲击,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讲究留白的艺术和天人合一的调和。这些特点使得不同的人看相同的画会得到不同的感觉和领悟。中国绘画的特点表现了东方人的内涵和休养,决定了它在世界绘画的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中国绘画历史发展艺术特点 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成就极其重要代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绘画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发现的原始岩画只要以日月星辰、飞禽走兽为题材来表现出自己的信仰和愿望,虽然这些图案极其的简单但是它标志着绘画历史的起源值得人们去纪念。在中国的夏商周事情,青铜器的出现让绘画艺术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在这个事情绘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作为装饰,在这个时期绘画的风格是神秘庄严,很多绘画的作品都是用做祭司的时候使用。这种绘画的风格是由于奴隶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绘画的图案代表着持有者的身份地位。因此从纯艺术的角度来说在这个事情的作品没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它为后面绘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秦朝一扫六国,归一四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初年国立强盛,府库充盈。它吸收了战国各列国的绘画成就,中国绘画在这个事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毕竟还是从奴隶社会过渡过来的第一个封建王国,残留着奴隶社会的文明。在这个时期的绘画特点上可以明显的得到表达。封建统治者为了表达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召集了各地的能工巧匠为他们绘制宫殿壁画、墓地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及与其相关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从西汉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这种绘画风格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只是在其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在这个中国最动荡的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确犹如雨后的春笋。它不但继承了壁画的成就,而且在壁画的基础上引入了佛教文化,其中重要的代表有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逐渐开始引入,人物肖像画成为了这个事情最杰出的代表作,这其中的代表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木雁图》和卫协的《诗.北风图》。山水画和鸟语画开始萌芽。中国的绘画史和绘画理论著作从这个才真正的开始。 隋唐结束了南北时期混乱的局面,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如果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那么隋唐就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在隋唐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和王维等等。人物画在这个时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人物画像中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步辇图》、《凌烟阁功臣图》、《西域图》、《玄宗试马图》、《醉学士图》等等。山水画逐渐成熟,鸟语画开始兴起。这些画作的共同点就是灿烂而恢弘,表达出了隋唐时期昂扬磅礴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 从两宋时期一直到清朝晚期,中国绘画明显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绘画体型。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 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

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 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4)铜镜:唐代的铜镜外观厚实,表面大多呈银白色、黑褐色和深绿色。造型出了传统的方﹑圆形以外,还创新出了八瓣菱花形、八瓣葵花形、委角方形、亚字形、八菱形等。唐代初期,镜缘装饰有……(课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1.古典诗歌的黄金朝代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著名诗人 四、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隋唐时期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隋唐时期的建筑 1.概况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不仅继承了两汉以来的成就,同时也吸收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隋文帝581年灭北周。次年就规划建造验证的大兴城。605年又建造了东都洛阳城。为了沟通南北,开凿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成为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大致在同一时期,匠人李春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初期实行新政,使得唐朝国势很快强盛起来,商业也因此远通他国。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文艺繁荣等,是的唐朝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时期,同时也推动建筑发展,达到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潮。在建筑方面,营建了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出现了夜市和草市等。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兴建了大量的寺、塔、窟。出佛教外,道教也广建寺院,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唐朝的建筑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的运用了材料的性能,最迟在唐初期已经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建的比例形式趋于定型化;材料方面使用的也更加广泛。 2.隋唐时期的都城与宫殿 2.1长安 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它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582年隋文帝因汉长 安规模小、水质卤咸、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在其东南兴 建新都大兴城。唐继续建造并改名大兴城。长安城的规 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卑微洛阳城以及东魏邺城的经验,

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南北轴线,将工程与皇城位于全城最主要的地位并以纵横交错的棋盘形道路。宫城位于全城最北的中部,其南部是皇城。皇城左右稍南建东西二市。其余做里坊划分,多为住宅、寺观,还有少量官署。唐朝后又在城东北兴建大明宫与禁苑,在城东兴建兴庆宫,东南角造芙蓉园。 含元殿和麟德殿均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两座 宫殿。其中含元殿面阔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 的龙尾道。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雄浑 建筑风格。麟德殿是大明宫另一组华丽的宫殿 群,面宽11间进深17间,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 大殿太和殿的三倍。麟德殿是皇帝用作宴饮群 臣、观看杂技舞乐和做佛事的地点。 2.2洛阳 长安城规模宏大,但工程技术的水平远适应不了如此庞大的体量。在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影响上朝,甚至出现人被溺死的现象。长安的选址也有一定的问题。因此,隋唐继承了汉代的东西二京制度,选洛阳为 东京,一边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地区。这座城市的 规划也是有宇文恺主持的。隋唐洛阳的选职位与汉魏洛 阳西十公里处,北依邙山南对龙门,洛水东西穿城而过, 将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洛阳城的规划与长安城大致 相同,但是只是将皇城和宫城置于北端西部。皇城南邻 洛水,中有纵贯南北的干道三条。 洛阳的市场因为落水运输频繁,交通和物资运输方便,很多贵族官僚都在南区营造住宅园林,因此洛阳不仅是陪都,也是以园林而著名的城市。 3.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是隋唐时期重要的建筑活动,寺窟塔大量兴建。此外贵族官僚为了逃避国税,长将庄园寄托于寺内。因此寺庙建筑及其附属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 3.1寺 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是现在发现最早的木构架建筑,为唐代的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