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有整合的参与主体,整合的配套措施等。整合条件的优化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整个学校层面的共同努力,发挥其作为整合配套系统中的动力支撑作用。学校应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建构校本主题文化及课程氛围。在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按照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注意发挥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激发教师群体的内在动力,让教师自觉主动的积极参与课程整合,维持教师的整合热情与活力,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主题,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以此来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实施,促进小学课程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而持续地培养。
1.学校层面需为整合探索提供支持(1)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小学课程整合的支撑点在于学校,只有集整个学校自身资源及外部支持于一体的课程整合才能顺利开展。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整合本身是依赖于本校的优势资源来展开,整合的风险与阻力并存。从访谈中得知,以往一些改革的做法,如尝试分层差异教学等也遭遇家长的不理解和投诉;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施压最终导致改革计划的夭折。在缺乏相对完善的配套支持系统情况下,如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时间安排等,更令整合的实践探索举步维艰。整合探索总体呈现出零散无序、机械低效的状态,缺乏内外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需要一系列配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专门的课程研究与管理部门,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推行。小学课程整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并建立保障整合内容长效实施的评价机制。课程整合也使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加强了外界对学校改革的关注,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外界资源和外部支持。小学课程整合既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与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学校的整个大环竞的文化氛围带动和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建构合理的学校主题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与价值文化,包含着管理文化、师生文化、果程文化和教学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小学课程整合需要立足于本校的文化传统和万史积淀,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主题,建构起主题型的校园文化本系。这里的主题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从宏观层面来反映课程整合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构建课程文化的主题,让课程成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载体是建构主题型学校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之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一体的融会贯通,才能使课程成为学校长久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以学生核心素养统领整合的顶层设计整合的目标定位是进行课程整合设
计的主要依据,课程目标是贯穿学校课程计与实施始终的价值取向。培养小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是小学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当前一些小学教有功能的错位导致了育人目标的缺失。学生核心素养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自主发展,体现了从学科育人到课程整体育人目标的转向,也是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融合的结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理念和目标在课程领域具体化的过程,要求将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课程建设的顶层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一个学校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实施怎样的课程。课程整合也必然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追求。小学六年的经历将影响一生,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任何学校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整合发展学生的学生核心素养将使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形成的良好素质,这无疑是学最好的一张“名片”。
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整合。无论是整合内容的设计还是整合形式的确立,都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课程整合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设计模式,意在减少课程内容的分化和重叠。当前多数学校的课程整合探索其目标定位主要是“减负增效”。通过统整融合课程以改进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教学师生负担。而减负增效其本质也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只有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健康良好的成长。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课程整合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对其概念内涵和操作范畴做出相对明确清晰的界定。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作为小学课程整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贯通于整合的全过程。
(3)以创生为路向指导操作过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整合策略的制定也应该结合各学校、学生实情创造性、生成性的展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强调核心素养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且对学生现在和将来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重视素养的培养过程。因此,整合后的课程形态应具有情境性,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养成性。操作过程没有绝对固定的手段和方式,而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合策略都值得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应以创生为路向指导操作过程。对已有初步成效的课程整合个案学校可吸收其有益经验,成功的整合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但把其作为固定模式进行推广,简单复制的方式并不可取。一味地模仿、照搬优秀学校的做法,最终将导致自身的整合走向机械化、僵化。这样的课程改革本身动力不足,脱离实际,容易使整合的实施难度加大且实际效果不佳。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课程整合应在清理地基——本校的传统优势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顶层设计,探索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整合课程体系。
2.发挥教师在整合实践中的能动性
(1)激发整合的内在动力实施小学课程整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整合的主体,即由谁来进行整合这一问题。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目标的确立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统一进行,这是整合要遵循的大前提。而整合的空间则主要来自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教材,教学和教师这些因素,由此小学课程整合需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是小学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的主体,需在整合设计中体现学生的发展诉求和兴趣特点。这充分体现者教师对课程整合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小学课程整合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整合力量的积极性。这是全面系统整合的要求,也是整合成功进行的前提保障。让各个学习领域教师联合起来设计和实施主题课程,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同时要注意的是,主题式课程整合对教师的知识、专业素养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不同学科的思维视角和广博的文化修养,也需要有整合、统筹课程的理念与归纳融合能力。这就对师资的培养与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教师需要有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文化积淀。要求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整合意识。对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做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其课程整合的素养。以奖励机制和学校改革气氛来带动教师进行整合的外在需求,激发并维持教师整合的内在动力。
(2)以活动为重点展开课程主题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由训练或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更强调实践练习的重要性。要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生长,需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大力开展,在问题境脉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来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依靠书本知识的传授能够完全获取的。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课程内容之一。北京在2011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应开设适当的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整合课程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活动课程是课程整合之后的重要课程样式,但又不能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简化成仅通过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进行。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整合课程应将知识内容和综合活动二者纳入其中,针对目前重知识轻活动的现状更加强调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只有在活动,操作中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周围世界及其意义。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索养开展实践活动需要回到教育即师生共同创造的生活这一原点。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问题情境,形成探究主题,开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