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有整合的参与主体,整合的配套措施等。整合条件的优化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整个学校层面的共同努力,发挥其作为整合配套系统中的动力支撑作用。学校应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建构校本主题文化及课程氛围。在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按照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注意发挥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激发教师群体的内在动力,让教师自觉主动的积极参与课程整合,维持教师的整合热情与活力,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主题,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以此来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实施,促进小学课程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而持续地培养。

1.学校层面需为整合探索提供支持(1)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小学课程整合的支撑点在于学校,只有集整个学校自身资源及外部支持于一体的课程整合才能顺利开展。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整合本身是依赖于本校的优势资源来展开,整合的风险与阻力并存。从访谈中得知,以往一些改革的做法,如尝试分层差异教学等也遭遇家长的不理解和投诉;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施压最终导致改革计划的夭折。在缺乏相对完善的配套支持系统情况下,如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时间安排等,更令整合的实践探索举步维艰。整合探索总体呈现出零散无序、机械低效的状态,缺乏内外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需要一系列配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专门的课程研究与管理部门,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推行。小学课程整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并建立保障整合内容长效实施的评价机制。课程整合也使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加强了外界对学校改革的关注,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外界资源和外部支持。小学课程整合既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与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学校的整个大环竞的文化氛围带动和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建构合理的学校主题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与价值文化,包含着管理文化、师生文化、果程文化和教学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小学课程整合需要立足于本校的文化传统和万史积淀,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主题,建构起主题型的校园文化本系。这里的主题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从宏观层面来反映课程整合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构建课程文化的主题,让课程成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载体是建构主题型学校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之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一体的融会贯通,才能使课程成为学校长久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以学生核心素养统领整合的顶层设计整合的目标定位是进行课程整合设

计的主要依据,课程目标是贯穿学校课程计与实施始终的价值取向。培养小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是小学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当前一些小学教有功能的错位导致了育人目标的缺失。学生核心素养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自主发展,体现了从学科育人到课程整体育人目标的转向,也是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融合的结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理念和目标在课程领域具体化的过程,要求将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课程建设的顶层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一个学校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实施怎样的课程。课程整合也必然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追求。小学六年的经历将影响一生,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任何学校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整合发展学生的学生核心素养将使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形成的良好素质,这无疑是学最好的一张“名片”。

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整合。无论是整合内容的设计还是整合形式的确立,都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课程整合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设计模式,意在减少课程内容的分化和重叠。当前多数学校的课程整合探索其目标定位主要是“减负增效”。通过统整融合课程以改进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教学师生负担。而减负增效其本质也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只有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健康良好的成长。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课程整合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对其概念内涵和操作范畴做出相对明确清晰的界定。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作为小学课程整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贯通于整合的全过程。

(3)以创生为路向指导操作过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整合策略的制定也应该结合各学校、学生实情创造性、生成性的展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强调核心素养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且对学生现在和将来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重视素养的培养过程。因此,整合后的课程形态应具有情境性,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养成性。操作过程没有绝对固定的手段和方式,而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合策略都值得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应以创生为路向指导操作过程。对已有初步成效的课程整合个案学校可吸收其有益经验,成功的整合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但把其作为固定模式进行推广,简单复制的方式并不可取。一味地模仿、照搬优秀学校的做法,最终将导致自身的整合走向机械化、僵化。这样的课程改革本身动力不足,脱离实际,容易使整合的实施难度加大且实际效果不佳。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课程整合应在清理地基——本校的传统优势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顶层设计,探索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整合课程体系。

2.发挥教师在整合实践中的能动性

(1)激发整合的内在动力实施小学课程整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整合的主体,即由谁来进行整合这一问题。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目标的确立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统一进行,这是整合要遵循的大前提。而整合的空间则主要来自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教材,教学和教师这些因素,由此小学课程整合需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是小学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的主体,需在整合设计中体现学生的发展诉求和兴趣特点。这充分体现者教师对课程整合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小学课程整合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整合力量的积极性。这是全面系统整合的要求,也是整合成功进行的前提保障。让各个学习领域教师联合起来设计和实施主题课程,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同时要注意的是,主题式课程整合对教师的知识、专业素养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不同学科的思维视角和广博的文化修养,也需要有整合、统筹课程的理念与归纳融合能力。这就对师资的培养与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教师需要有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文化积淀。要求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整合意识。对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做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其课程整合的素养。以奖励机制和学校改革气氛来带动教师进行整合的外在需求,激发并维持教师整合的内在动力。

(2)以活动为重点展开课程主题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由训练或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更强调实践练习的重要性。要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生长,需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大力开展,在问题境脉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来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依靠书本知识的传授能够完全获取的。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课程内容之一。北京在2011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应开设适当的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整合课程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活动课程是课程整合之后的重要课程样式,但又不能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简化成仅通过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进行。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都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整合课程应将知识内容和综合活动二者纳入其中,针对目前重知识轻活动的现状更加强调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只有在活动,操作中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周围世界及其意义。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索养开展实践活动需要回到教育即师生共同创造的生活这一原点。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问题情境,形成探究主题,开展主

题化探究式的综合学习活动。

(3)以主题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既是整合课程内容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课堂的组织思路是由基于主题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决定的。小学课程整合将通过主题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型,建立起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体系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在建构的课程主题之下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材料。以主题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需要开发、完善相应的配套教材。主题的教学和学习并非漫无边际,任意发挥,而是有明确的操作要求。主题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线索,围绕主题的教学方式也应发生变化,同时课时安排应灵活、具有弹性,而课堂空间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传统的讲授法不能够完全适应主题教学的要求,而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题教学中倡导采用问题启发法、活动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一直提倡采用的教学方式,而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合课程中则再次强调。主题式的课程内容建构方式也能更容易地实施这些教学方法。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整版)小学科学与各学科整合优化

小学科学与各学科整合优化 广西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李欣然 在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越来越来普遍。以活动为基础的科学课是一项丰富的资源,可使它自己与小学课程中所有其他学科结合为一体。科学课是由许多科学活动组成的一门探究课程。在活动中,许多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学科教育计划和内容相互重叠,因此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来传授学生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娴熟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地描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必须随时捕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链接点,整合科学与学科资源,促进课程与教学优化。 下面是我对《科学》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作的相关梳理,整理出了科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探究学习的契合点(见表一)。 表一:

就科学学科本身来说,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科学的一个方面,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它为学生提供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少,不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单一的学科教学缺少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应用。因此,为了整合科学与学科资源,促进课程与教学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对“小学科学与各学科整合优化”进行了研究,在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课堂教学中,均能找到科学活动的影子。(见表二)。 表二: 一、科学与语文整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常识性的课文,这便成为《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结合的切入点,并且从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延伸。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恐龙的灭绝》一课,老师设计了许多小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恐龙的食性、探索恐龙灭绝之迹、恐龙的转化,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延伸到科学探究中。又如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蟋蟀的住宅》。毕生致力于昆虫研究的法布尔,以优美而又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笔,将昆虫的习性和特征人性化、情感化,当我们读到它的时候,感觉是双重的,即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了解。同时,在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寻找科学探究的途径,养成自主寻找素材的习惯,又如,《环境保护》,让孩子们围绕“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几个话题交流一下对环境污染的看法。为了让孩子们在课上有丰富的交际内容,我首先请孩子们到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相关资料。于是在课上,有的孩子拿出了报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发展趋势及意义》论文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发展趋势及意义》论文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特点 当今世界诸国充分认识到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注重促进学科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改革与发展重要目标之一。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课程的整合性下降,所以学科整合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知识。相应地,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则以综合课程为主。显然,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整合”便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而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态,也是较为适合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是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形式之一,因此,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涵义及其特点。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缺乏 许多学校意识到学科间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不断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或者将实践中成功的学校经验与成果应用于自身学校,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关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往往导致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涉人员无法厘定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内涵、目的与途径,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内涵认识存在错误理念。 2.缺乏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注重移植 虽然在实践探索中,有些小学学校成为课程整合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学科间课程整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样,也为其他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提供了典范与启示,但是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强调学校利用自身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不可能去盲目去移植和复制成功学校的经验,当然不是成功范例一无是处,而是小学学校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作为指导,从成功的范例中获得启示。 3.整合过程过于关注的是科目结构的平面调整 小学阶段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目的即希望学科知识能够促进小学生完整发展,防止小学生因为学科分立而产生偏科现象,科目过多而增加小学生负担。事实上,单纯的某一学科课程不能够完成促进小学生的完整发展,如果各门学科之间彼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方案最新版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方案 实施新课程以后,小学科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虽对以前的自然学科有所延承,但整合了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其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有着深刻的变革,使任课教师很难适应。而且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差异大,校长往往把精兵强将安排在语数外学科上,而让一些老教师顶替勉强为之,这些老教师是在文革期间接受基础教育,所学基本不能胜任教学。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该课程分散排在各年级,没有相对专职,以至于有的教师将该课程挪作他用,未能实现国家规定教学计划。这种状况,并非我学区如此,凡农村小学大多这样,但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必须把小学科学课程落实到位,而教好该课程的首要前提是培养合格的科任教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决定开办小学科学教师短训班,现制定培训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培训工作,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市进修学校为主要组织管理者,坚持面向全员,注重实效,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全市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培训对象

全校所有科学教师。 三、培训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我学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堪、生动活泼、结构合理的科学教师队伍,促进农村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培训原则 1、加强对科学教学理论学习,培植先进的科学教学观念。 2、注重在科学课堂教学实效,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 3、立足各校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以课研提高教学效益。 4、加强我市科学教师交流反思,提升教师的综合科学素养。 5、进行科学知识系统培训,扩展教师知识视野。 五、培训内容 1、小学科学教学法 2、中长期科学探究的探索与实践 六、培训教学策略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小学课程整合的保障条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整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有整合的参与主体,整合的配套措施等。整合条件的优化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整个学校层面的共同努力,发挥其作为整合配套系统中的动力支撑作用。学校应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建构校本主题文化及课程氛围。在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按照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进行操作。同时,注意发挥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激发教师群体的内在动力,让教师自觉主动的积极参与课程整合,维持教师的整合热情与活力,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主题,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以此来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实施,促进小学课程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而持续地培养。 1.学校层面需为整合探索提供支持(1)完善整合的配套设施小学课程整合的支撑点在于学校,只有集整个学校自身资源及外部支持于一体的课程整合才能顺利开展。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整合本身是依赖于本校的优势资源来展开,整合的风险与阻力并存。从访谈中得知,以往一些改革的做法,如尝试分层差异教学等也遭遇家长的不理解和投诉;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施压最终导致改革计划的夭折。在缺乏相对完善的配套支持系统情况下,如课程资源、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时间安排等,更令整合的实践探索举步维艰。整合探索总体呈现出零散无序、机械低效的状态,缺乏内外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需要一系列配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专门的课程研究与管理部门,保障整合策略的良好推行。小学课程整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并建立保障整合内容长效实施的评价机制。课程整合也使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加强了外界对学校改革的关注,这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外界资源和外部支持。小学课程整合既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与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学校的整个大环竞的文化氛围带动和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建构合理的学校主题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与价值文化,包含着管理文化、师生文化、果程文化和教学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小学课程整合需要立足于本校的文化传统和万史积淀,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主题,建构起主题型的校园文化本系。这里的主题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从宏观层面来反映课程整合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构建课程文化的主题,让课程成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载体是建构主题型学校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教学文化之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一体的融会贯通,才能使课程成为学校长久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以学生核心素养统领整合的顶层设计整合的目标定位是进行课程整合设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

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7668210.html,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研究 作者:庚振英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摘要】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式,也是课程整合最基本的模式之一,是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典型的体现。 【关键词】学科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6-02 一、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含义及特点 当今世界诸国充分认识到知识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注重促进学科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改革与发展重要目标之一。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课程的整合性下降,所以学科整合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多学科知识。相应地,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应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阶段则以综合课程为主。显然,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整合”便成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而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学科间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初级形态,也是较为适合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是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形式之一,因此,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涵义及其特点。 二、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缺乏 许多学校意识到学科间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不断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或者将实践中成功的学校经验与成果应用于自身学校,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关小学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理的引导,往往导致学校教师、家长等关涉人员无法厘定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的内涵、目的与途径,对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内涵认识存在错误理念。 2.缺乏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注重移植 虽然在实践探索中,有些小学学校成为课程整合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学科间课程整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样,也为其他学校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提供了典范与启示,但是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小学学科间课程整合强调学校利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浅谈小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摘要:小学学校将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考试的主要科目,其它科目都列为副科。抱着考试为主的目的,小学老师在教学中特别看重语文、外语和数学的教学,忽视了副科的教学,这不利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这样的副科科目又存在很多重复的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课程整合的方案,希望为课程改革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小学课程整合;教材整合;教师配备;教学整合 引言:课程整合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课程整合能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又能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备受中小学学校的关注。课程整合需要从教材整合出发,制定全新的教材,然后配备专职的教师进行教学,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所提倡的教育制度都是应试教育。毫无疑问,应试教育的教育策略是把考试作为教育成果的验收方式,把完成习题作为学生备战考试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学校将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考试的主要科目,其它科目都列为副科。于是,抱着考试为主的目的,小学老师在教学中,特别看重语文、外语和数学的教学,进而忽视了副科的教学。不难发现,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最主要的副科,通常由语文、英语或者数学老师兼任,而主科老师通常对副科内容简略带过,然后将把副科的教学时间换成主科。这导致了小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利于他们的素质发展。此外,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许多教学内容有重复迹象,这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保证主科科目有更多的教学时间,但又不至于耽误副科的教学。目前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三门课程通过一定的方法,合并成一个学科,本文的研究重点便在于此。 二、小学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教材整合策略 自然科学、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课程整合需要先从教材入手,剔除教材中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

《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地核心就是:变通,以万变应不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融合.素质就是三维目标中地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试教育就是三维目标中地知识与技能,用过程和方法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做到了“教书育人”. 《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地思想理念,做到了让老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简简单单地学. 老师轻松:《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不再是抄教案,背教案,而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地助手,思考教案,用智慧思考.这种思考不是生憋硬造地思考,也不是苦思冥想地思考.这种思考来源于平凡地生活,来源于自身地阅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生简单地学:不再是重复地抄写,不再是无聊地听众.而是在思考,动手又动脑地思考.这种思考来源于讨论、搜集、观察、发现.以学期为单位“重复”.从表面上看,过程是重复地,内容却是每天更新地.对每天更新地内容要进行不停地思考.这种思考,学生不会感到无聊,只会带来充实.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是以养成习惯贯穿于整个小学.每个年级老师都会把新地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学期地重复形成习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年级是让学生养成书写规范地习惯;二年级是养成学会发现问题地习惯;三年级是开始学作批注地习惯,四年级时质疑引起思考地习惯;五年级时搜集资料能力地习惯;六年级是自主提取每单元主题地习惯.这些习惯每个年级又分两个学期来完成,分散难度,让学生不知不觉.这些习惯地开始以及养成地过程,在《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中体现出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年级入门,还大胆运用了独具创新地识字教学方法:先进性笔顺整合教学.理由:通过思考、观察发现,当一个生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在刚入学地小学生眼中,是一个整体,弯弯曲曲地整体,大脑中地形象意识很模糊.反之,先进行了笔顺教学,在学生地视野里这个字已不再是“怪物”,是由某些笔顺组成地,大脑中地形象意识会很清晰.实验效果:学生学得轻松、开心(以活动地方式进行),降低了难度.一单元为主题地识字教学过程进行地更流畅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六年级融进了“慕课”、“微课”地教学理念和方法. 《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中,没有精读和略读,每一篇课文都是精读,每一篇课文又都是略读. 整合出来以后大量地时间和方法做什么?可以进行自己地特色,建议不管进行什么样地特色,阅读都是重要地.实验得出,当运用《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进行教学时,到四年级学生地阅读量就达到了一定地程度,这时候,一到两周就可以结束一个学期地教材教学任务.因为学生地自主理解能力让老师已经无话可说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真正地让老师“减负”,不作无用功地劳作;让学生“减负”而不“减质”、“减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都说教育是个慢过程,《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做到了,让基础知识循序渐进,让情感素质慢慢渗透,让习惯慢慢养成.慢不是指速度,是指点滴积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朱永新老师发表微博称:喻旭初老师担忧中国地基础教育,提出不能小学提前做初中地事情,中学提前赶大学地活.不然人们心态不正常了,必然会做出不正常地事.《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让我们做到了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小学只做小学该做地事情习惯地开始养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教案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发挥自己地潜能,怒放自己地精彩,站成一棵属于自己姿态地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这个瞬息变幻地时代,以“不变”应“变”,以“变”不断丰富充实“不变”.要想与众不同,要么走不寻常路;要么在寻常路上留下不重叠别人,属于自己地脚印.《小学语文单元课程整合》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科学课程的标准就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因而科学教育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她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 一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探究活动”、“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如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和“实验制作”等等。 1.1 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丰富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学习的特点有别于成人甚至于青少年、小学生通过“直观”而不是通过“原理”来学习,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小学生,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体验式学习应该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孩子乐于尝试,乐于想象,乐于寻找缘由。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构造出来的才对他们有意义,才变得可以理解。有效的科学教育,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 随着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科学教育”理解的不断成熟,国际上科学启蒙课程大多包含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内容。这三个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都必须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实现,并且在具体的体验式学习中有机的整合:以科学知识为探究对象,以科学探究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成长的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例,它包含着“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一系列实践与体验过程,如体验工具的有效性、体验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最突出的教育能力要求,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具体的课程,开展有利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驾驭,对职前缺乏课程理论学习,长期不甚了

李家小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李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 整合开发与实施 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科学课标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注重探究的开放性,这为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科学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支持。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帮助学生对这些有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一、厘清认知基础,在动态中生成教学资源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时,要及时把科学课程资源运用起来,且这些资源要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1.科学实验中适时生成科学资源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要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教学让孩子经历活动。因此,让学生“动”起来就成为科学教

学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在“动”中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实验时,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及时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学生智慧火花,并根据生成情况,使之成为有效的科学课程资源,及时呈现出来进行交流。这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科学探究的顺利开展,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活动探究时合理运用科学资源 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素养时,重点不在于对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熟悉实用的物品,合理运用科学资源。 让学生运用科学资源成为经历探究活动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自觉运用资源进行科学探究的本领,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师生努力下灵活开发科学资源 杜威说:“学校是儿童的一种社会生活。”我们不仅要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还要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积极进行探究,使他们成为科学探究自我教育和成长的主体,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去开发有效的科学资源,并服务于科学教学。这期间,每位教师要面向全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教学案例 张晓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PEP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 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 第一课时Read and say的内容,课文以电话语言的形式,讲述了Mike 一家人准备去昆明旅行。对话复习巩固be going to句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过的主要语言知识有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一般过去时及有关问路、乘机的功能语言等。通过本综合复习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旅行中的不同场景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中国的民族文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①个体探究。在完成较简单的任务时以个体探究为主,鼓励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②协作学习。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 三、设计思想 在本课里,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be going to 句型,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设计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1)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

件,生动活泼的动画,能刺激学生的视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利用任务型活动设计旅程安排表,让学生按照示范语言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交流,环环相扣,形成一条任务链。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团结协作,进行语言的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素养。(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与英语知识,设计出自己的旅程,编成对话做成幻灯片的形式,链接到课件,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这个理念,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4)课前自己制作一个英语专题的博客主页,缩小学生上网搜索的范围,减少捕捉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E-mail邮件和留言板等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续到课后,这既能在英语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信息技术,又提供了舞台给学生进行"再创造",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主要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如be going to句型。 2、知识目标:能够读懂Read and say部分的对话,并能完成两项有关旅行日程安排的练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对话并掌握be going to句型;难点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be going to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内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