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六讲练习题

第六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情绪情感 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 3.亲密感 4.友谊 5.孤独感 6.情绪能力 7.情绪调节8.情感素质

1.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2.情绪表达的掩饰性:即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就像是戴着一副假面具一样,有时候让家长和老师琢磨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感。

3.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它的特征是彼此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愿意同对方谈私人的、有时甚至是敏感的话题;拥有共同的兴趣,并会参与共同的活动。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5.孤独感:是指当个人的感觉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通过自我知觉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6.情绪能力:也叫情绪智力,是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7.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反应、体验、唤醒及表达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8.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和品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 B.增多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C)转变。

A.内在稳定性B.外在文饰性 C.内在掩饰性 D.外在调节性

3.(A)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A.考试焦虑 B.自卑感 C.抑郁 D.厌学情绪

4.(D )是指青少年识别、理解与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A.社会能力B.EQ C.情绪调节能力 D.情绪能力

5.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属于(B)。A.审美情感 B.生活情感 C.道德情感 D.人际情感

三、填空题

1.青少年的情绪表达由_外在冲动性________逐渐向内在掩饰性转变。

2.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__亲密_____和___忠诚_____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3.青少年的主要情绪困扰表现为自卑感、抑郁、孤独感_________和__焦虑______等方面。4.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感知与表达的能力、对情绪理解与感悟的能力、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_________和_对情绪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________等方面。

5.青少年的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_生活情感________和_人际情感________等方面。

四、判断正误

1.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错误)

2.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以消极情绪体验为主,消极情绪体验增加。(错误)

3.埃里克森提出了亲密关系形成的依恋理论。(错误)

4.考试焦虑是青少年学生主要情绪困扰之一。(正确)

5.情绪能力是重要的社会能力构成因素。(正确)

五、简答题

1.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 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情绪体验持续时间延长。 情绪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掩饰性转变。 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④情绪的结构更加复杂,情绪能力得到发展。⑤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恋爱的萌芽。

2.青少年友谊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 对友谊含义理解的变化。进入青少年期,青少年的水判断能力也更准确,社会判断更多的以人的内心特征进行,在理解友谊的时候将亲密和忠诚看得更重。青少年之间的朋友关系越来越亲密,越来越重视朋友之间的忠诚和互相接受。 亲密表现的变化。青少年对朋友的了解,反应,感同身受的程度以及化解矛盾的方式都表现出更多的亲密性。首先,他们对朋友生活中更为私密、更为私人化的一面开始有所了解;其次,个体对好朋友也会做出更为积极的回应,更少的对对方加以限制,而且也能容忍对方的个性;再次,当个体在帮助或安慰别人的时候,他们对于他人的内心世界更为敏感,更感同身受,理解也更深刻;最后,好朋友解决彼此矛盾的方式也会发生转变,越来越以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 亲密对象的变化.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亲密行为急剧增多,而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有所下降;青少年时期,与同性朋友的亲密关系迅速发展,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也开始出现。④从同性交往向异性交往的转变。青少年交往逐渐由与同性交往向与异性交往过渡;男女混合的群体交往或活动成为过渡的中间状态;交友范围越来越广,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

3.青少年的情绪困扰主要有哪些?

答:青少年时期,由于烦恼、郁闷、孤单等消极情绪体验的增加,学业压力与人际压力的加大,遇到生活中的事件和挫折也会增多。各种因素会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因素主要有: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感。

4.青少年的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贵发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是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等。④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等。⑤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如何克服青少年的各种情绪困扰?

答: 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控克服自卑感。首先,要争取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自信。

其次,放弃过高的奢望,缩小理想自我和现实字哦我的差距,逐步恢复自信,克服自卑感。最后就是利用“代偿法”,也就是要发现自己的有点,以优点来有效地补偿和取代缺点与不足,重树信心。 正对青少年不同的焦虑表现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克服。如应对适应焦虑,可以采取青春期教育,新生学校邀请适应辅导等途径予以克服。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和谐、真诚、关心、理解的氛围中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对与考试焦虑可以通过自己准也许恶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或者把好成绩期的期望水平降到是当水平,都可以减轻考试焦虑。对于健康焦虑要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足以劳逸结合,增强体育锻炼,身体不适需要做身体健康检查,检查没有问题就不用担心。各种焦虑适应症状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予以缓解与克服。 克服抑郁,首先要要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家庭给予青少年学生施加的压力、学校对青少年施加的压力都要适度,压力不能太大。其次要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以积极乐观的他读面对问题本身,从根本上解除引起烦恼和苦闷的根源;教育青少年学生遇到一时那一解决的问题时,要改变认识角度,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进行积极的注意力转移;还可以通过换环境来暂时排除苦恼或以适应的方式加以“宣泄”,以达到释放心理能量、调节内心平衡的目的。④青少年的孤独感也要从家庭亲密关系、家庭支持、同伴关系、同伴支持、师生关系、学校支持等方面入手。孤独感的克服与青少年的态度密切相关。在帮助同学克服孤独感时,不仅要鼓励他们更多的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还要帮助他们改变原来的挂念和态度。

2.设计一个提高青少年情绪能力的教育活动。

“控制情绪”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理念】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出高强度的反应。他们生长发育迅速,而情绪的自控能力差,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遇到挫折或对抗,很容易爆发突发式的情绪。尽管事后也会后悔,但就是常常复发,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甚至是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本课宗旨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情绪、冲动情绪,学会控制情绪的一些方法,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又涉及到了法制教育,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青春期情绪易于冲动的特点,明白冲动情绪需要个人主观调控的道理。

2、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一些冲动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掌握控制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冲动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懂得调控自己的冲动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②合理宣泄冲动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③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活动设计思路】

▲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冲动情景,活动再现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表演的形式,再现日常冲动场景,学生意识到冲动情绪经常出现在自己身上,引起对这一不良情绪的思考。

▲讨论探究,明确危害

主要探究冲动这种不良情绪的危害----给自己、他人带来的危害,认识到冲动可能引发违法犯罪。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归纳出冲动情绪调节的目标,即情绪表达学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寻找良方,调控冲动

这是本课教学重点内容,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出自己是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采取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冲动情绪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情绪高招时要注意点拨和评价,引导其方法合乎道德和法律规范。同时,教师注意总结和归纳,将学生说出的具体方法进行归类,并注意适当的讲解。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居高不下,这与青少年不能很好的调控冲动情绪不无关系。本活动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特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调控冲动情绪的意义。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提供一个有可能引发冲动的偶发事件,学生据此设计避免冲动或排解冲动情绪的方案,进而评选冲动情绪调节高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

▲总结深化,活动延伸

通过回顾,帮助学生形成本课的逻辑主线。把所学知识带回家里,帮助父母等家人排解冲动情绪,巩固所学,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活动重点】

掌握一些调节冲动情绪的方法。

【活动难点】

克服冲动,不忘关心他人。

【活动方法】

体验法、情景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活动准备】

1、PPT。

2、学生课前冲动场景表演排练。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主题

师:大家都看过郭冬临的小品《冲动是魔鬼》吧,在这个小品中,哪句话给同学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呢?

生:冲动是魔鬼。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

(冲动很可怕;冲动会引发恶果;冲动不是好情绪。)

师:看,这样的冲动就在我们身边。

二、冲动情景,活动再现

学生依次表演大家熟悉的场景,冲动情景再现课堂:

A、自习课时,后排同学向你请教一个题目,你转身去告诉他,恰巧这时侯班主任过来了,以为你是在聊天,不由分说的把你尅了一顿!这是时你脸色一变,书一摔……

B、中午放学的铃声响了,你飞似的往外冲,刚好踩到了另一位同学的脚,这个同学瞪你一眼:“没长眼睛啊!”你听后立马折回来,怒气朝这名同学走去,拉起这位同学的前胸襟……

C、班里的同学都在说回家从电脑上玩什么游戏,你也很想拥有一台电脑,回家后,你就要求妈妈给你买,妈妈拿出各种理由拒绝。你再次使尽花招,妈妈也没有答应你无礼的要求。这时你觉得特憋屈,摔门而出……

D、在某市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妇女带着孩子到路边摊点买了两根冰棍,每根1块钱,她给了10元钱,摊主找回8元。可是这位妇女却记成给了50元,那么就应找回48元。摊主当然不能答应,并且翻遍钱箱也找不出一张50元的钞票,但那位妇女依然不依不饶。

思考:如果你就是主角或是其中的其他人物,你做何想法?

(可略谈,也可不谈。)

三、讨论探究,明确危害

师:同学们,上面同学所表演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挥,开展想像,设计故事结局。

(二)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生活当中自己冲动的事情。

小组讨论后发言。

一组:结合情景A:

1、事情再继续,学生和老师顶嘴,产生冲突。

2、学生自此上课不认真,作业不交于老师有敌对情绪。

3、该学生成绩下滑。

二组:结合情景B:

1、两个同学谁也不示弱,动手打起来。

2、一方同学受伤,去医院就医。

3、双方家长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儿来处理此事。

三组:结合情景C:

1、小明彻夜不回。

2、家人万分焦急寻找。

3、母亲生病。

四组:结合情景D:

双方为此争执了半天也无结果,无奈打电话给"110"。民警赶到现场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摊主高声向民警陈述详情,而那妇女则不停表示是自己记错了钱数。一场闹剧就此收场。

试想,那位妇女当时若能冷静地想一下,或许就可记起自己所给的真实钱数,接下来也就不至于双方争吵得不可开交,引得路人围观,冰棍化了也未来得及吃。

五组:结合自己的经历讲生活当中冲动的事情。

师:谁能把冲动的危害系统总结一下?

生总结(对己、对人;对情感、对道德、对法律等。)

师:看来冲动真不是好东西。除了魔鬼,你还觉得冲动是什么?

生自由谈:冲动是炸弹里的火药;冲动是一副手铐;冲动是一颗吃不完的后悔药

师小结: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季,我们在拥有五彩缤纷生活的同时,也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情绪在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的同时,也让我们初中生表现出容易冲动、易变、肤浅的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情绪的冲动,使得不少中学生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使我们不能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和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有时冲动还会影响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影响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侓规范的事情。所以,冲动情绪需要调节和控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很有必要,对我们初中生来说,更应如此。

四、寻找良方,调控冲动

师:有什么好办法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呢?给大家出个小题目:给“冲动是魔鬼”对个下联怎么样?

集体讨论商议:冷静似神仙。(差不多即可)

师:当热血上涌、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脸色涨红、拳头紧握、双目喷火之时,冷静、理智这些消防队员及时出现,水龙头浇灭大火,该多好。但是很不容易,此时需要我们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生自由谈。(如:当遇到某些让你无法忍受的事情后,先想想事情如果发生了,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就在嘴边说“冲动是魔鬼”,多试几次,如果还不行,那就跑开,远离你所要碰触的事物!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这样心情就会好起来,还有夏天很容易冲动,尤其要克制,建议买本心理方面的书看看,会有点儿效果。)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大多数同学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我们把这些方法分分类。

(出示幻灯片)

(一)注意转移法:1、改变注意焦点

2、做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

3、改变环境,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去郊游或散步

(二)理智控制法:1、自我暗示,提醒自己

2、在困境和逆境中自我鼓励

(三)摆脱法:1、心理换位

2、学会升华

(四)合理发泄法:1、哭

2、倾诉

3、剧烈运动

4、大叫

5、写日记

6、吁叹

7、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虽然同学们无意间用上了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但有意识的用理智来调控,主动提高自己冲动情绪调控能力还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冲动情绪调控的策略来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假如你是他,你会怎样做?(出示幻灯片)

中午,月考成绩发下来了,张亮考得很不好,想到回家要被妈妈批评,他心里非常难过,也很懊恼。这时,同桌王强正发作业本,不小心把张亮的本子弄到地上了。这时的王强马上道歉,可张亮的火气还是上来了,狠骂了王强……

1.张亮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他应当怎样做才好?

2.你能想象当时王强的心情吗?

3.王强应如何做?

生讨论后发言明确。

师:表面上看,冲动情绪的表达似乎是个人的事情,其实不然,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而且个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人,我们应该学会

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用合理的方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对别人的情绪给予更多的关心,尝试去共享彼此的各种情绪、主动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同学们的关系将更加融洽,感情将更加深厚了。

跟进活动:评选情绪调控高手

请同学们推举出身边调控情绪的高手,今后调控自己的冲动情绪时以他们为榜样。

六、总结深化,活动延伸

1、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

2、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

3、老师寄语:(出示幻灯片)

我改变不了过去,但我可以改变现在;

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

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控制自己;

我改变不了事实,但我可以改变态度;

我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心;

我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改变想法,改变心情,都在我自己。

4、课下练兵:(出示幻灯片)

(1)自己在遇到引发冲动的事情时,赶快选择恰当方法调控好情绪。

(2)帮助父母等家人排解冲动情绪。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 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 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 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 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 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____。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____、____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____。其核心是____、____。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___、____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__;三是____。 10、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 2、人力资本理论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5、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四、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生产力 2、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舒尔茨 5、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9、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完整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发作用。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相互制约,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政权--精神产品生产--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同多颁布,指定,分配,规定,任命聘用等,实现控制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直接或间接手段--决定或影响受教育权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因素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内容的取舍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学校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要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身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民主程度--整体--人民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公民意识--民主价值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新编

第一章绪论 1.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定义: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学生具有特殊性,..职能具有特殊性。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十六大”中的教育方针是怎样规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方根的表述是怎样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需注意:(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 3.激励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反映的是需要和动机,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没目标而努力。 4.评价作用。对结果是否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依据只能是高教的目的。 4.高等教育的目的体系: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5、实施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1)教学工作:教学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2)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6.谈谈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认识: 个人本位论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的教育目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权利,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全面塑造真善美的个人原型。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是不全面的;社会本位论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社会化。这种教育观注重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完全否认对个体的依存,也是不全面的。 7.高等教育的几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政治功能有哪些?文化功能有哪些?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

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 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绸,白色的蚕茧,抽出白色的细丝,织出白色的丝绸。引申为一切白色或一切淡色,如白马素车、素衣素裤、素净等等,后来人把不施脂粉也叫素,如素面朝天等。质,顾名思义,就是本质,原本的质地,本来的状态。理解了什么是“素”,什么是“质”,人的“素质”一词就好理解了。素质本是个抽象的名词,它不象不着脂粉的“素面”那样有形有象,看得见,摸得着,它是无形无象的东西,可感受而不可触摸。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稍有境界的人都能感觉的到,却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 素质教育就是把所有的观念、知识、习惯等等一切后天的东西,全部放下来,返回到人先天的最初的本来面目,即返本归真的状态,就是人的本性、佛性,就是人得之于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最本质的含义。这是素质的最高层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论述教师的职责,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韩愈看到了“传道”比“授业解惑”更重要,是为学的根本,“传道”是其目的,“授业解惑”只是获得真知、获得人生智慧及其人生常识的一种途径而已。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体制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似乎一浪高过一浪,而成效越来越让人失望。一说搞素质教育,人们想到的就是办个舞蹈班、开个绘画班、书法班、武术班等等。素质教育现场会所展示的也都是这些,似乎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似乎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学生素质的提升仅表现在吹、拉、弹、唱等技能、技艺的掌握,却始终未见其道德层面的升华。看似娴熟的技艺,若只限于技术层面的练习,学到的只是皮毛,只是“技”,而非“本”,孔子云:“本立而道生”,乐曲背后的深厚内涵——道,则永远不可能被吸纳。 素质教育如果仅停留在单纯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而没有一个从人性的高度立足于“道”的层面上的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那注定要失败的。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这个总的纲领,应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准去善加衡量与抉择。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著名教育家王财贵说:“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吾人以为教育当从偏失于人性之处,回归于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之转向处。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归于其位也。教育当定位为‘开发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与动力即在于‘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圣先贤可以为吾人作证也,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顺此道者,教育兴、民族兴!逆此道者,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和多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C)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C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D)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B)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C)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8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9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简答题 1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 A.幼儿之家 B.幼儿学校 C.湖北幼稚园 D.南京鼓楼幼稚园 2、下列不属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是() A.主张“教学做”合一 B.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C.提出“活教育”理论 D.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和嘴 3、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 A.保证幼儿存活 B.增强幼儿体质 C.开发幼儿智力 D.培养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 4、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5、近现代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是()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课堂教学 6、第一个阐述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7、狭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8、幼儿园在我国属于()体系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9、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A.幼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前期 D.学龄期 10、幼儿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幼儿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教育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的产物 A.物质基础 B.上层建筑 C.大工业生产 D.经济发展 14、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在()诞生 A.美国 B.欧洲 C.中国 D.印度 15、()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乡村儿童团”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晏阳初 16、“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谁的教育理论()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17、()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一所幼儿之家,用于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18、()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梁漱溟 19、()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A.陈鹤琴 B.陶行知 C.张雪门 D.福禄贝尔 20、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C.湖北武昌幼稚园 D.北平香山慈幼院 21、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是()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方案(正文)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三、实施范围 本学期三、四作为试行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全面实施。 四、教育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国学教育内容

各年级学生重点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三、四年级:《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道德经》。 六、课时设置及教学方法 1、三、四年级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国学指导课。 2、语文早读课开设2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3、大课间。上午,各班语文老师在班内放录音师生跟读,或教师领读。下午,校园广播配古琴曲,学生抄经典或描经典。禁止各科教师占用读经、抄经时间写作业。 4、教学方法(参考):“以量变,求质变。” (1)一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先规定任务,然后第一遍让学生高声自己读,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和容易读错的地方。第二遍教师带读,正音。第三遍、第四遍,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点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分小组读,推火车读,相应的播放音频或视频。诵读要求学生达到读通顺、读正确,追求量和遍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磨杵成针。每次诵读,能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基本上很熟练地读出来,就可以放一放了。一节课要有一定的量,长短夹杂,不断调换孩子的胃口,把旧的内容换成新的,不要总是停留在昨天学过的书页间,要有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在读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扩充诗文。大课间诵读主要用来温故,重复指导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2)国学课堂的精讲和体验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 一、判断题 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B) 正确错误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正确错误 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B) 正确错误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A) 正确错误 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A) 正确错误 6、《论语》是“四书”之一。(A) 正确错误 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 正确错误 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正确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0、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习题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BCDB ABCBC DBACC DBBAC CDABC DBADB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正确。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具体而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这种说法正确。文化影响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上,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又依赖于教育,依赖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发挥,主要包括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活化文化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评功能、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以及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简答题: 1.(1)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2)筛选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观点,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调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产力是整个针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必然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还对教育制度产生影响和制约。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上: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XX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 当今“国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学”不仅荟萃了中华人文知识的精粹,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开展“国学教育”,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报国理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期望活动达到的效果 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励志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让经典和传统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经典诵读内容 《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荀子》《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宋词选注》等,以及语文课标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二)开展国学阵地教育 1.利用校园文化墙、名人广场、教学楼等布置经典名句和书画,各班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国学教育特色(要求各班自行制作)。 2.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相应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3.各班每期办一次墙报,可以是经典摘抄、经典改写、古诗配画、自写古诗等。 4.每天中午或下午休息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诵读或音乐。 5.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国学经典。通过文学社、书画社、播音社、剪纸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

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 4.()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

取决于( )。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7.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 8.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10.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

产力D.文化 1.B 2.A 3.D 4.C 5.C 6.C 7.D 8.D 9.A 10.B 1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12.“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3.“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的特点。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4.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5.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在国学经典里且思且行 ——读《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国学中更应该身先士卒,借中华传统魅力的精华,提升自己,滋养学生。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弟子规》三字一平仄,教导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这样的道理,于己于人都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孟子》一文,盖乎仁政,然而什么是“仁”?于他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于自己,谦逊不自大,便是孟子提倡的人和。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而在这里,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