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

论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
论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

侯聪聪软工四班1510252377

论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

达·芬奇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

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

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它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刻家,画家,建筑师)、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

画家,以画宗教画着称于世)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主要特点:

1.达芬奇的绘画在表现这种"人"的真实存在,十分平易近人,而非高高在上的神

《蒙娜丽莎》这幅画的颜色主要以黄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搭配给人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话中的主人翁像是一位刚刚分娩的端庄贤淑的母亲,她的发式很时尚,穿着很华丽,体型很丰满,她应该是一位出身高贵的贵族家庭。仔细观察会发现,她没有眉毛,我想这应该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她的背景是一幅山水画,由近到远逐渐变得模糊。天色黑蒙蒙的,应该是傍晚或者阴天。这幅画并不是描绘的传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所以说达芬奇的绘画在表现这种"人"的真实存在,十分平易近人,而非高高在上神

2.达芬奇绘画时的认真严谨

《蒙娜丽莎》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

丽莎,据听说达芬奇画这幅画用了了4年。为了完成这幅画他甚至不顾教会的规定解剖尸体,研究人体的内部结构。这件事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达芬奇对待绘画艺术是多么的认真、多么的苛刻,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现代艺术家门的学习,但是这种做法不应当提倡。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与此可见达芬奇在绘画时的和对待绘画的认真严谨

3.达芬奇绘画的科学性,他把这种科学性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

他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上升到系统理论。如人体解剖,据说,他不顾当时天主教禁律,亲自解剖了30多具尸体,他的那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把完美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的理论。主要论著有《绘画论》,他把他所设想的完美人体展现在他的众多绘画作品中,比如众所周知的黄金比例就在他的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使他的作品处处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因此说达芬奇的绘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特点,而他的作品

也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无数的画家和文人穷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他们在自由的艺术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借慰,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和未来的憧憬。艺术家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他们能在最简陋的破房子中画上一整天,他们能在最单调的风景前思考许久,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境界,最高尚的心灵。让我们走进梵高,走进他的绘画世界。 梵高的曲折人生 梵高的生平都充斥着一个词“孤独”,梵高小时并没有展现独特的绘画能力,在27岁时梵高正式成为职业画家,但梵高当时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买家所接受,梵高的粗犷的线条和颜色没有得到认同,他的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还是他的弟弟提奥瞒着他买的。艺术总是伴随着精神的至高追求,而越是困苦越是孤独,精神冲击越大,艺术家所能淋漓精致表现地也越充分。 梵高的一生始终执着于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梵高有过三次恋爱,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求婚被拒;他爱上了自己守寡的表姐,没能被接受;他最后无奈地和作为自己绘画模特的妓女在了一起,后因为不和而分离。对于友情,梵高唯一的好友高更,也在与梵高相处了两个月之后,因为性格不和而离去。对于亲情,似乎是上天对梵高最后的眷顾,他的弟弟提奥是唯一真正对他好的人,由于他的作品不能卖出,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他的弟弟寄给他的,但这也不断刺激着梵高,他就像是个包袱一样一直挂在他弟弟家里,他悔恨自己的无能与弱小。梵高的一生都是自己一个人,他渴望别人的认可与接受,但是上天都拒绝了他,促成了他心里上的缺陷。但他有唯一的爱好,唯一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不会撒谎的追求——绘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画里,他的愤恨他的悲伤与难过。 1890年7月的一天,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笨拙地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梵高最后已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涯,他不想再给他的弟弟增加负担,也不想再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只留下了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他充满梦想的创作。 梵高的作品风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接触印象派以后造就了梵高独特的画风,他唯一深爱的东

浅析黄色在梵高绘画中的内容2400字

浅析黄色在梵高绘画中的内容2400字 摘要:绘画作品在传播和传递思想以及文化影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用形象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梵高作为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一生中绘画出大量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估量的财富。 毕业 关键词:梵高;黄色;表现内容 “人与人之间对色彩和形状的反应是有差距的”。阿恩海姆发现学龄前儿童依据对视觉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判断,随着逐渐受到教育的熏陶和时间训练得到结论: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的确,梵高在绘画中一直保持着对色彩的一份单纯,黄色是最受梵高喜欢的色彩。 1.黄色是旺盛生命力 在梵高的绘画中,对其色彩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对色彩的主观性,这种对色彩的主观运用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使艺术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波长最长,最能发光的颜色。它象征金色,秋季,秋收,丰收,黄色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色彩印象。梵高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黄色的主色调,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说,他追求世界上最简单和最平凡的事物――太阳与他所有的能量,他的作品总能给我们一种神圣的光芒,他把这种暖暖的黄色和闪耀的光线洒满他的作品每个角落,他的作品如同不断闪烁的光线的乐章,促使他去寻找圣洁的光芒,传达浓郁的宗教气息。不错,梵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崇拜法国丹枫白露画派的农民画家米勒,他总是能让人在他的画作面前驻足许久,以他独特的基督徒式的圣洁给人一种宁静与安详,梵高明显的受到了米勒这种精神追求的启发和影响,他曾经花了大量时间去临摹米勒的作品,他说:“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去发现美,创造美得东西”。梵高的黄色是非常典型的主观用色,他的色彩不仅充斥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还表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他在描述1888 年创作的《丰收景象》时说:“我正在描绘一个新的题材,极目远眺,到处是黄绿相间的田园。我已经画了两张稿,现在开始画油画。它简直像那个描绘广阔田野的伦勃朗的学生所作”。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梵高对这一望无际的广阔美景心驰神往。梵高精准的用色和细致的构图,将我们的视觉引向了麦田的尽头,天地的尽头,画面的纵深感可见一斑。土黄和橘黄色的麦田,夹杂着几组绿色的矮树丛,金色的麦田将我们引向天地的尽头,露出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铁犁格外醒目,贡布里希曾说过:“艺术史学的基本技能:依据风格提供的证据确定年代、地点,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名称的能力。”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时代印记。梵高的一生是短暂而富有激情的,虽然他的人生饱受苦难,但是他对人生和社会充满了热爱。他说:“尽管我又病又疯,却仍不失对人类的热爱”。 2.黄色是绝望和躁动 除了对生命的的渴望和热爱,梵高的黄色还表现躁动不安的内心。在艺术观上,弗洛伊德提倡无意识和幻想,他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幻想来把被压抑的本能或是无意识通过隐晦的象征手法委婉的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说:“艺术家的创作也同梦一样,是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并且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享受我们的白日梦”,以伪装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欲望本身的快乐。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人格有极大关系。 《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最后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是梵高自杀前几天所画的,这幅画还

达芬奇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题目:达芬奇绘画欣赏 专业:13经济学 班级:13级经济学班 学号:2012153004 姓名:沙建军 提交日期:2015年6月26日 达芬奇绘画欣赏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就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她就是一位学识渊博,才艺出众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与音乐家。她以天才般的才智用心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达芬奇的艺术风格就是追求严谨与精确的,研究解剖学也就是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人体的比例,结构。达芬奇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天才般的才智与异于常人的精力让她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关键字】艺术理论;全能;创作经历;著名作品 一、达·芬奇个人简介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1]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与工程师,1452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纳[3]的芬奇附近。她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4]拜师学艺,成

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与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与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与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就是艺术家,又就是科学家即理论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与应用科学家(包含发明家),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就是无师自通,就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她最大的成就就是绘画,她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与《最后的晚餐》,体现了她精湛的艺术造诣。 她还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体,人体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就是人,而她却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与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一直对她进行研究与探索,欧美各国、以色列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研究达·芬奇的专门机构,她的祖国意大利更就是把她作为文化的象征。 达芬奇的智力超群,IQ在200左右,她在文艺复兴时代就能与现代人有很多相似的观点。。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就是人,而她却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与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二、达·芬奇的作画风格 人体动态表情与心理的描写就是达芬奇的艺术的一个要素。达芬奇认为“运动就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连素描画里的线条也就是点的运动的结果。她喜欢用波浪起伏的曲线去安排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龚贤山水画的风格及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对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龚贤山水画对清末后期及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加以论述。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影响 龚贤(公元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龚贤与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并称“金陵八家”,并位居“金陵八家”之首。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绘画主张以造物为师,其画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在山水画创作上不拘古法,自成一家。 一、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的笔墨风格分为两种,世人称之为“白龚”和“黑龚”。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他在《半千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龚贤山水画的笔墨风格的转变经历了由白到黑、由浅到重、由简到繁、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师承传统到师法自然,再到心师造化,由追求用笔到追求用墨,再到追求笔墨浑厚。正如他自己所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膜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 1.白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早期受董其昌画风的影响,笔墨风格和董氏相似,墨色较为淡雅,画面追求明丽典雅的效果,特点是用墨简淡,着重对笔法的追寻,用笔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喜欢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对于龚贤在用笔上的特点和成就,画家程正揆在赠龚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强调作画要中锋用笔,认为“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 中锋乃藏,截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即是说笔法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十分精辟。他的这类山水画作品,通常被称之为“ 白龚”。白龚山水,以线条勾画树石轮廓为主,用笔简,纯用干笔淡墨,皴染较少,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皴,造成空间感。这种笔墨风格恰能体现出他用笔的擅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自藏山水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山水图》。 2.黑龚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龚贤晚期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个性化的创作阶段,也是师造化、得心源的阶段。

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的作品赏析 周昇1240109135 我是一个热爱美术的人,但是我从没有深入的理解过印象派的作品, 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和印象派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拾土豆者》在现存的梵高的油画中,这幅是最早期(埃顿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虽然也画过数幅习作,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他的作品目录中登记的第一张。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信上曾叙述说,在莫夫处画了两张静物油画与两张水彩画。信尾又附言:“两张油画的主题是毛皮制成的小孩帽子,旁边放些土豆及甘蓝。”这一幅画是其中的第二张,他在下一封信上说:“这不能算是杰作。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塞纳河滨》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管-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浅析梵高的绘画风格》全解

一、梵高的生平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部一个名叫松特丹的小村,家中除了父母,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提奥。梵高家族中有很多人从事过与绘画相关的工作,童年的梵高曾跟随富裕的伯父们住在豪华的别墅,那里有丰富的绘画收藏,身处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相对良好的绘画环境,造就了他的善良和对自然界、对动物、对花鸟,甚至鸟巢的倾心关爱和敏感。这些品质影响了他注定为爱情、友谊、艺术而献身的一生。 当梵高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悯的传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怀和种种不幸后,终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随着痛苦的冲突和摇摆中彻底的发现了自我。 二、梵高的绘画风格 梵高27岁时依靠弟弟提奥的支持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梵高十年艺术生涯中,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虽然有时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但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 梵高绘画作品的许多特点中最有价值的是他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是梵高的一句不朽名言,不仅概括了梵高的创作理念,而且揭示出色彩这一重要的绘画语言,当成为艺术家激情甚至生命的有机体时,便具有了一种艺术精神意义的深刻道理。在梵高之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有古典主义的固有色、印象主义的条件色,但没有一位像梵高那样将色彩提升到一种绝对的精神现象予以重视。印象派画家们把色彩提升到审美的重要地位,也仅仅是一种表层的自然再现,缺乏艺术感染的精神内涵。梵高对色彩的认识与创新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是在外部条件影响之下通过内在的动因而实现的。他接受了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等画家那种以热情而奔放的性情抒发和饱满富丽的色彩表现的创作方法,并受印象派画家的启示,梵高调色板上的颜色变得干净而明亮起来,也学会了面对自然直接观察和感受的创作方法,当梵高结识了高更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画家时,他意识到艺术创新是艺术家的根本出路。 一个不能得到直觉充分推动的人,会像是一只进入赤道无风带的船一样,很难达到艺术表现的核心或极至境地,而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直接的需要,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不可。梵高自身具备了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在色彩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他的色彩冲破了前期印象派对自然色彩真实反映的束缚,并开始大胆地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尽管是面对自然写生,画面色彩已经带有抽象因素:不重视立体、空间和阴影的表现,只强调色彩的对比效果,这种抽象是主观情绪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装饰效果,他是通过使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大色块的对比和绝对的黑白来实现这种装饰的。 梵高用最大的热情接受色彩鲜明、色阶丰富的印象主义绘画方法,并开始热衷于与这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论龚贤从“白龚”到“黑龚”的艺术转变 发表时间:2019-01-25T14:07:10.0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曹晓倩[导读]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253074 摘要:龚贤的作品依题材而论,大多数画的都是江南的风光,有水边景色、山里景色。但是以有山又有水的为最多,他作品中的一些大幅山水画,其中也有一些近似北方的雄峻之山,但是并不像范宽、李成作品中的那般雄伟,夹杂着一些南方山体的秀气之美。这应该与他生活的地域有关,虽然他在逃亡的几年去过北方,也登过泰山,但是毕竟只有几年时间,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和扬州度过的,所以他对江南的景色更加熟悉。龚贤的山水画风格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把龚贤山水画的绘画艺术分为“白龚”、“灰龚”、“黑龚”三个阶段。“白龚”是龚贤早期的绘画习惯,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灰龚”是画家过渡时期的绘画面貌,“黑龚”是画家成熟时期的绘画特点,这时画家的绘画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龚贤为大家所熟知也是因为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龚贤这个时期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浑厚苍润层层积染笔墨语言 龚贤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取证于晋唐宋人”,即继承、学习传统的理论、技法。其“取证”的做法与董其昌有着很大的不同。董其昌认为古人“粉本”如“画中山”、“米家墨戏”是第一位的,“造物”是第二位的。龚贤则与之恰恰相反,他认为“造物”是首要的,次之才是“粉本”。用古人那些非常成功的笔墨证明“造物”,现实生活中的景物就放在那里,那才是根本,是依据,所有画家的笔墨都由此而来。 龚贤虽然把古人“粉本”放在第二位,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重视向古人、向传统学习。他只不过不是把古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在理论和技法方面,他是非常谦虚地向古人学习的。 龚半千在扬州时,对于家里非常富有的商人,平时很讨厌去他们的家中,但是当他知道这些商人家里收藏很多名画的时候,他就为艺术让步了。经常到他们的家里去观赏、临摹,对待艺术真可谓煞费苦心。在学习传统方面,龚半千的态度是积极、谨慎的。他不简简单单地模仿古人的皮相,而是遵循历年古人总结的美术创作规律。他把古人的创作规律消化融合,然后再加以创新,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正是龚贤的高明之处。龚贤的山水画吸取多家营养,以五代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宋代北方画派画法为实体,并且参照米芾、元四家、沈周等人的画法,最终形成了龚半千自己的绘画体系。 龚贤“远慕董翁”,原因固然与董源在所谓的“南宗画派”中非常崇高的地位密不可分,但从创作的实践中来看,也有其他的因素,董源的作品大多取材于长江南岸,南唐国都——南京一带的风光,并且董源的画风平淡天真,同样的绘画题材,董源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在龚贤看来,这些都是值得他学习的。并且董源在用笔用墨方面也给了龚贤非常大的影响。董源擅长用比较湿的水墨,他的画大多都是墨气淋漓、浑厚华滋的,把江南的氤氲气象表现得恰到好处。董源的画中又常用水墨混点和一些好似不经意的小点,这些点既用来点树也用来画山石的皴法。龚贤所用的皴法是“密笔短皴”,很明显是从董源这转化而来的,与董源有所不同的是龚贤更强调中锋用笔。龚贤反复皴擦、层层积染的“积墨法”,雄浑苍厚,与北宋画家范宽非常类似,元代的山水开始向萧疏、洒脱的方向转变,像五代、宋初那种北方画派雄强、刚硬、严谨的画法,除沈周等部分画家仍然坚持画外,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画了。龚半千对五代、宋初的绘画并不是完全地照抄,而是学习他们的意,学习他们的绘画规律。五代、宋初时的山水画大多数是画在绢上的,并且用的是实笔湿墨,线条刚劲有力;龚半千的画多数是画在生宣上的,用的是秃笔干墨,不论是线条还是皴法,都存在柔美的一面,与五代、宋初的绘画比起来,浓郁过之,但是力度稍逊。 对龚贤绘画影响很大的另一位古代画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创造“米氏云山”的米氏父子,米氏父子的“米氏云山”也深受董源的影响。董源的用笔潦草,在近处观看几乎分辨不出是什么物象,不斤斤计较细微之处,发展成米氏父子的山石树木不在乎细处的处理,像就可以了。董其昌也曾指出,董北苑喜欢画烟景,如果把其作品中的烟云除去,就是米氏父子的画作。由此可见,“米氏云山”的点子是从董源的点子皴演变来的。龚贤学米氏也是先从学习董源入手,所以龚半千有深深的体会,他学米氏最关键的是学他的“积墨法”,并将米氏父子的“积墨法”加以发展并融入自己的个性,就变成了龚贤所独有的积墨法。龚贤提出的“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所谓的“浑沦”境界,实际上还是米氏的“朦胧美”。“浑沦”是从熟练达到稚拙的表现,与初学者的模糊不分、漆黑一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龚贤的积墨法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偶有不慎就会积得过分或者不足,积墨时用笔需要灵活,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同时还要顾全整体风格的严谨与写实性。在明清时期,画家多学元四家,大家的作品都非常地类似,而此时的龚贤并没有像大家那样跟风学元四家,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家进行学习,这足以证明一个可以在美术史上有一席之位的画家必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很明显龚贤做到了,并且以一个独特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画坛。 参考文献 [1]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7页。 [2]《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画禅室论画》。 [3]见《虚斋名画录》卷六。 [4]见邓实《谈艺录》(美术丛书)。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尽管达·芬奇不是一位美学家,也从未提出过一个完整的、合乎体系规范的关于美本质的命题,但在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当中,却处处可以窥见其深刻的美学思想。 这里说的达芬奇的美学思想,其实应该算是艺术家的美学,讨论艺术创作的著作历来有两类。一类是作家或艺术家用来表述他们的创作思想,像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阐述的是他的艺术思想,不如说是他的艺术观,他并不标榜为美学。还有一类,例如达芬奇的《达芬奇笔记》,讲的是绘画创作和技法,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这些艺术家们的著作中的议论虽然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但是却不能说这他们是一本美学著作。似乎,美学从来是哲学家的事情,从古希腊哲学起,美学就是哲学一个组成部分。从伯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美学堂堂正正成为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我们只能说《达芬奇笔记》以及《绘画论》等著作中体现的美学思想是达芬奇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美学的自我思考。 不过达芬奇的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虽然不是系统的美学知识,达芬奇却以其中的观点作为创作指导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在其著名艺术理论著作《绘画论》中,达·芬奇高扬理性的大旗,倡导艺术应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然,艺术家应以理性为指导去反映自然,作品既要源于自然又要高于自然,这些观点实际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总纲。与此相映的是,达·芬奇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蒙娜丽莎》还是《最后的晚餐》,都无不以人性战胜神性、理性高于神权为创作思想,“艺术模仿自然”的美学信条在这些作品中均得到了完美的贯彻。 下列我们分别对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进行简单的分析,看这两幅名作中何处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及美学思想:《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作于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的壁画,取材于《圣经》新约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复兴时期,还是之后的数百年,同名作品虽然不少见,但是只有达芬奇的这幅千古不衰,长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看重,不厌百赏。这副画中体现的构思、透视法、人物心理、多样统一的原则等方面的技巧都在他的《绘画论》有所体现。中,另外这副画中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来分布画面的原则,体现出几何的对称美,则在《达芬奇笔记》中有所体现。 身为画家的达芬奇,还具备丰富而精湛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也让达芬奇对科学和艺术有了更加理性与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绘画理论,因此,他的绘画在构图上尤为细致和精准。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因此《蒙娜丽莎》这是世界上最著名、最重要、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是达芬奇最高成就的标志。。这幅画最引人注意、人们评论最多的、最能引发人想象的就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微笑,可随着欣赏者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她的微笑端庄而典雅;也有人认为她的微笑带着魅惑,还有些人认为,她的微笑透着邪气:甚至有人对她的微笑百思不得其解,而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引起人们如此丰富想象力的画像,在世上艺术珍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件。这也与达芬奇平时自觉的美学思考有着分

达芬奇简介及作品赏析

《美学原理与赏析》结课论文 引言: 听了《美学原理与赏析》这门课,我对“美”有了一定的了解,却又不怎么了解了。因为在我原来的印象里,“美”就是好看,远没有这么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老师渊博的学识深表钦佩。虽然课时很短,但我学到的东西很多。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显现不出来,但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多了一份评判美丑的意识,对“美”也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学生平时就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颇感兴趣,听了老师的课,兴趣愈发浓厚。怎奈平时苦于课业,无心专门查阅学习。想到老师留此作业,苦思冥想也不知该如何下手,索性写一篇有关文艺复兴时期我最感兴趣的人物—达·芬奇的论文,也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一下,但绝无半点糊弄搪塞之意。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正是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也造就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在众多的艺术家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列昂纳多·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杂家”。他所精通的学科门类范围之广,恐怕连《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也望尘莫及(不知道诸葛亮美术方面有何造诣)。正是由于他天赋异禀,使得后人为他杜撰了许多传奇的经历,因为就像没有福尔摩斯断不了的案一样,仿佛任何事情发生在他身上都不足为奇,这也为他的一生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还有好多影视作品中出现过达·芬奇的影子,例如《盗走达芬奇》,《达芬奇密码》等,足见后人对他的仰慕之情。我便是被他的才华和神秘所深深的折服了。 列昂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无师自通,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不仅如此,他还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其中包含滑翔机,弓弩,自行车,降落伞等设计雏形的手稿,令人惊叹不已。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降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的一个叫安奇雅诺的小村庄里。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庄园中度过的,家境很富有,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孩童时代的他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随着他一天一天的长大,他惊人的回话天赋也慢慢的展现出来,而后被他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发现。在他14岁那年,父亲皮耶罗将他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从此,达·芬奇开始了他的艺术之旅。 韦罗基奥的作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在这里,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6653097.html,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作者:高天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梵高是在现代艺术早期画家中最让世人瞩目的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的作 品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喜欢明亮的色彩和极具表现力的厚涂笔触,梵高的创作生涯短暂,他先后受到了诸多画家和画派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的感染,本篇就是具体来讨论这位传奇画家创作演变历程。 关键词:梵高;表现主义;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70-01 一、绪论 在古典时代的西方美术,画家们都很注重题材的表达,他们基本上都围绕着历史叙事和宗教人物展开创作线索,作品的叙述功能始终在绘画艺术中占据着第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主题系列让人们看到了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性,画家可以将内容叙事剥离开,把形式纯粹地放到绘画表现的高度上,印象派画家以直觉取代了对自然的缜密推敲,以色彩取代了素描造型,古典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依赖于明确线条的造型目的“轮廓”被生动的色彩和模糊形象替代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和主题表达的旧有秩序被颠覆,内容与题材成为了色彩表现的载体。 二、梵高早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内容 梵高的早期创作思想深受他的画友和他所游历过的地方的影响,在巴黎的旅居生活也让梵高接触到了米勒和杜米埃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他们的作品风格理念的影响,我们从他早期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如图1所示)一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在他的初期创作阶段还是很注重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与表达,并且这种内容的表达基本都集中在现实主义的主题上,《吃土豆的人》描写了一个普通荷兰农民之家的穷苦生活场景,明暗光影对比手法让观众想到了17世纪荷兰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形式,真实的场景描写和朴实的人物塑造体现了梵高早期作品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在这幅梵高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已经能够从粗狂有力的笔触与扭曲夸张的形象等这些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元素中窥见到梵高即将在他后期艺术创作阶段爆发出来的强烈的表现主义力量。 三、日本版画和印象派绘画形式对梵高的影响 梵高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印象派和点彩派,因为他并不追求客观事物表象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意图,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在现代艺术的短暂发展历程中,有无数的艺术家受到梵高绘画艺术理念的影响。梵高深

达芬奇生平简介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昂布瓦斯附近。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AndreadelVerrocchio;1435~1488;意大利雕刻家,画家)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它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达·芬奇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它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

龚贤、周栎园交游考

·249 · 艺科论坛 摘 要:龚贤是清初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是金陵画派代表 人物,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一生交游甚广,十七岁即与周亮工相识,一辈苦辛而多得其资助。周亮工也是颠沛流离,几度宦海沉浮。明亡后的失节可能一直是周亮工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周亮工虽然降清,可对诸多前明遗老们却保持着较为亲密的联系,他们之间既是文化上的知音也是生活中情感的相互慰藉的对象。从周亮工遭劾龚贤出慰以诗,龚贤搬家、移家半亩园,周亮工亲访,都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深沉的、挚烈的。“乾坤双醉眼,独对故人明”,这是周亮工对故人龚贤的深情告白。而周亮工去世,龚贤的“哭公独我头全白,世上谁人眼更青”则更能说明龚贤对周亮工知遇之恩的感激。通过考察两人之间的交游,不仅对龚贤、周亮工的身世,艺术风格形成、声名的传播等各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状态也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龚贤;周亮工;画周亮工(1612~1672),江西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后移居金陵。周亮工是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文学家、篆刻家、诗人、大收藏家。别号栎园、适园、陶庵、缄斋等,人多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着有《读画录》《赖古堂集》《印人传》等。周亮工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任山东潍县令,后“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来李自成破京师,崇祯帝自缢煤山,周亮工返回南京。南明弘光初立,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用事,党权之争中,阉党曾示意周亮工参与弹劾东林领袖刘宗周,周亮工没有卷入党派之争而奉双亲归隐南京南郊。 据林树中《龚贤年谱》,日本铃木敬主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二册为《周亮工藏画册》,内收胡玉昆、陈洪绶、朱睿、高岑、施霜等人画共八开,第三开朱睿画有题云“乙酉二月望后八日,龚半千同观,因叹栎园为赏鉴巨眼,赵昌 记。”可见龚贤与周亮工的交往当始于此时。此时的龚贤尚在南京,旋即去扬州。而此时的扬州军民正在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带领下,抵御南下清军多铎的部队。四月清军破城后,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时在屠城中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录当时惨状。龚贤此时居扬州北郊幸免于难。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周亮工谒军门降,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驻守扬州。1646年擢升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在扬州这两年,龚贤与周亮工的交往自然不可少。 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被逮下刑部复审,自福建赴京,途经扬州,龚半千出慰舟次,周亮工晚年有诗记之,《步韵酌龚半千,予北上时,半千出慰舟次》: 我傍秦淮住,君家亦石城。虽归看客恕,渐老论诗平。小录烟云满,深卮雨雪并。乾坤双醉眼,独对故人明。悲予严谴日,敢谓得余生。念室辜难蔽,朝廷法果平。羁心迷远塞,老泪湿芜城。却忆舟中语,他时见欲惊。 顺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斩籍没”后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又遇赦获释。十八年(1661)八月,周遇赦后复过扬州,孙枝蔚、程穆倩、龚孝升等与周有诗酒唱酬。孙枝蔚《溉堂集·溉堂前集》卷五《喜周元亮司农生还,次龚孝升总宪韵》其五:“邗上惊相见,南皮盛宴开。晚花香未歇,黄蝶兴难回。”又同卷《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留饮寓园观菊,兼示所藏画册》卷八有诗《题汪汝为画》,附注:“书栎园册子,辛丑。”记录当时孙枝蔚与程穆倩到寓园饮酒、赏菊、观画、题字情景。此时龚贤亦在扬州。作为周亮工的旧友,龚贤自然与其经常过从。王士祯时任扬州推官。龚贤有画《呈阮亭先生》(美国景元斋高居翰藏)留世,龚贤正是通过周亮工而结识王士祯、程穆倩、龚鼎孳等人的。 康熙元年(1662),夏四月,周亮工葬双亲于钟山北锁石之阳。太夫人柩底异纹郁起,观者咸称灵瑞,龚贤作《瑞木诗》 以赠。《周亮工全集》第十八册载:“吴伟业《瑞木图卷题词》、 何采《瑞木图卷题词》、许芳《瑞木纪》、龚贤《瑞木诗》……内容皆为赞颂周氏孝廉,瑞木祥瑞。”康熙五年(1666),周亮工调江南江安粮道,徙任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转江宁粮署。龚贤于1664年自扬州回南京,1666年始以百金购瓦屋四五间于清凉山下虎踞关,筑半亩园。周亮工曾有半千移家诗和亲自去半亩园看望龚贤并赠以诗。《半千移家》:倦鸟无高翼,卑飞又一林。小心过逆旅,大意失黄金。砚亦移将破,山犹入未深。空闻买字者,曲巷费追寻。久客凭人遣,衡茅一再迁。虚堂开旧雨,短褐拥残年。粗粝贫家橐,冰霜老仆肩。林深间失笑。壁立几桑田。《半亩园赠半千》:于世殊无事,经年合闭门。白衣鲜墨汁,鸟儿润花痕。乱竹三更雨,空山半亩园。畏人常屏迹,感激虎狼恩。野老闲称病,柴门永日关。残苔生破(缕),修行蔽衰颜。得酒看人醉,成诗肯自删。梦中频过尔,大月好风间。 万累已全歇,荒园足自怡。棋边今态好,酒外古心危。妙画殊无意,残书若有思。屑榆亦可饱,努力莫言衰。 彦远今高士,武林一亩田。约君为隐侣,忘我旧交年。僻地诚难觅,同心亦可怜。怀人真隔世,独坐听鸣泉。 以上八首见《赖古堂集》(卷六·五言律),后四首诗题作《龚半千半亩园》,末首注曰:“旅堂胡彦远与君有同志,隐虎林一亩园。” 康熙八年(1669),周亮工被劾,仲冬望前一日,也就是农历十一月十四日,龚贤过访周亮工,可能更多的是对其遭劾的安慰。并为周亮工所藏的画册题字: 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四十郡以首郡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然名流复有二派,有三品:曰能品、曰神品、曰逸品。能品为上,余无论焉。神品者,能品中之莫可测识者也。神品在能品之上,而逸品又在神品之上,逸品殆不可言语形容矣。是以能品神品为一派,曰正派。逸品为别派。能品称画师、神品称画祖、逸品几圣,无位可居,反不得不谓之画士。今赏鉴家见高超笔墨则曰有士气,而凡夫俗子于称扬之词寓讽刺之意亦曰:“此士大夫画耳。”明乎画非士大夫事,而士大夫非画家者流,不知阎奉乃李唐宰相,王维亦尚书,君承亦何尝非士大夫耶?若定以高超笔墨为士大夫画,而倪、黄、董、巨亦何尝在缙绅列耶?自吾论之,能品不能非逸品犹之乎?别派不可少正派也。使世皆别派,是国中惟高僧羽而无衣冠文物也。使画止能品,是王斗、颜(斤蜀)皆可役而为皂隶,巢父、许由皆可趋而为牧(口幸)耳。 金陵画家能品最伙,而神品、逸品亦各有数人。然逸品则首推二溪:曰石溪、曰青溪。石溪,残道人也;青溪,程侍郎也,皆寓公。残道人画,粗头乱服如王孟津书法;程侍郎画冰肌玉骨如董华亭书法。百年来,论书法则王、董二公名不让。若论画笔,则今日二溪,奚肯多让哉! 诗人周栎园有画癖,来官兹土(金陵),结读画楼。楼头万轴千箱,集古勿论。凡寓内以画鸣者,闻先生之风,星流电激,唯恐后至,而况先生以书召、以币迎乎?故载几盈床,不止如十三经、廿一史;林宗五千卷、茂先三十乘。登斯楼也,吾不知从何处读起。暇日偶过先生,先生出此册见示。余翻阅再四,皆神品、逸品。其中尤喜程侍郎(正揆)二帧,因志数语,幸藻鉴在前,不然,吾几涉于阿矣。时康熙己酉(1669)仲冬望前一日,清凉山下人龚贤题。(见《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着录《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原故宫博物院藏。) 岁末,周亮工大会词人高士。据《读画录》卷四载:“己酉余罢官后,子远来慰余,时时以笔墨相愉悦,岁末,遍邀白下诸公,为大会,词人高士,无不毕集,数十年未有之盛事也。”其时参加者有袁其重、姜绮礼、王石谷、樊圻、吴宏、邹喆、叶欣等。也在此时,龚贤通过柳公韩结识王石谷。 龚贤、周栎园交游考 吴国保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从画论看龚贤

一鸟不鸣山更幽 ———从画论看龚贤 张小军 刘慧敏 ( 1.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金华321004, 2.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 龚贤画面上“黑”“白”“灰”与西方光影素描中的“黑” “白”“灰”是有本质区别的。他表现的是“理想的自然”, 而后者表现的是“现实的自然”。这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中国画“源” 和“流”的关系问题。龚贤提出画的“四要”是对中国画艺术更 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龚贤; 源; 流; 理想自然; 现实自然在中国古代, 文人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诗、书、画三位一体。作为“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龚贤所处的时期, 是中国画坛以不断实验、追求创新和寻求变化为标志的时期, 也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创作时期。龚贤的艺术思想和艺术 理念也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 一、“至理无古今, 造化安知董与黄” 我们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经常说要“师从古人”“师法自然”。师“古人”与师“自然”这两者孰轻孰重, 究竟应如何来对待, 常常令人难以抉择。龚贤的根本艺术思想是: 绘画艺术的源泉在于自然,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深入自然, 细细揣摩大自然之理, 而不能仅靠摹习古人。他深刻地提出:“至理无古今, 造化安知董与黄” [1]( p324) 的论点。龚贤认为大自然中的“理”( 即规律) 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古今一致的。因此, 他认为摹古是为了更好地穷尽自然之理, 而不是盲目仿古。对此他还提出:“古人之书画, 与造化同根, 阴阳同候, 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 奉师说为上智也。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 曰:‘心穷万物之原, 目尽山川之势, 取证于晋、唐、宋人, 则得之矣。’”[1]( p315) 显然,“泥粉本为先天, 奉师说为上智”是行不通的, 只有真正地理解大自然中真山真水的规律, 才能在绘画创作时做到融会贯通, 在思想上进入艺术的自由境地。这为我们在学习中国画时辨明了“临摹”与“写生”二者的关系, 也为我们指明了此两者何者为“源”、何者是“流”的根本问题: 即自然才是绘画之“源”, 而摹古则是绘画之“流”, 两者都不可偏废。这与我国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所说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作山水画应得山川要领和奥秘, 徒事临摹, 便会事事依人作嫁, 自为画者之末学。”[2]( p54) 又“知师古人, 不知师造化, 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3]( p116) 然而, 在当今很多学习中国画 的人当中, 能明白“至理无古今, 造化安知董与黄”者不多, 摹古而为穷尽自然之理者甚少, 为找寻艺术源泉去深入自然的则更少。这些人根本不明绘画之理, 整日只是“摹古”, 但他们的摹古仅仅是为了学习某种技法并以此装点自己可怜的门面; 是为了让人能一眼就看出自己的画面已具有了某人或某种风格, 并为此而沾沾自喜。可悲这样远离自然之山水, 整日徜徉在古人的山水之中, 是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