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

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 .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 .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 .新材料应运而生

D .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读: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是因为资源的短缺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此外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遭到了破坏,这也加剧了矛盾。

答案:A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 .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 .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解读: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剧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与人类的错误认识有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答案:C

(2018·淄博模拟>下表是资源经济的四种区域类型表。读表,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类型分别为( >

A.Ⅰ—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

Ⅱ—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Ⅲ—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Ⅳ—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B.Ⅰ—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Ⅱ—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Ⅲ—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Ⅳ—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C.Ⅰ—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Ⅱ—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Ⅲ—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

Ⅳ—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D.Ⅰ—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型

Ⅱ—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型

Ⅲ—资源短缺经济发达型

Ⅳ—资源短缺经济欠发达型

4.表中人均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 >

A.荷兰B.日本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解读:第3题,重点比较表中的“人均自然资源”和“人均GDP”两项。第4题,由“人均自然资源”一栏可直接看出澳大利亚是人均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答案:3.C 4.D

右图所示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6.图中所示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沙尘暴天气增加②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大③黄淮地区出现洪涝④土地退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读: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农牧用地过渡带向西北推进,说明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第6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沙尘暴天气增加,辽河上游河流含沙量增大。黄淮地区出现的洪涝与气候和地形有关。

答案:5.C 6.B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区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B.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平坦

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D.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解读:丙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沙漠分布广,风力作用强烈,但利用难度大,有效风能密度小。

答案:D

8.据调查,甲地区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区,其原因是( >

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区小

B.甲地区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区大

C.甲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区多

D.甲地区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区大

解读:甲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能源需求量大,而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需开发利用

本地区的新能源。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

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贫水国家或地区可能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据此回答9~10题。

9.近几十年来地球上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不断加重,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的气温不断升高,使蒸发量加大,水资源减少

B.全球的气候趋向干旱,年降水量不断减少

C.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的用水量大量增加

D.水污染和浪费严重解读:目前,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及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答案:CD

10.根据上段材料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水国家应开源节流,防治水污染

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

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它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

解读:缺水国家或地区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缓解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答案:AB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表为我国1998~2004年部分年份的

相关统计数字,据此回答11~12题。

11.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低和最高的年份是( >

A.1998年 B.1999年

C.2003年 D.2004年解读:由题干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概念结合表中数据计算可得最低是1998年,最高是2003年。

答案:AC

12.1998~2004年间,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A.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C.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趋于合理

D.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解读:1998~2004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能耗大,浪费严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增大,与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不尽合理。

答案:BD

三、综合题(共36分> 13.(2018·启东模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在很多地区都日益紧缺,下图是“我

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水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形区是________,分析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

因。(5分> (2>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但区内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试分析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4分> (3>根据上图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形区是________,这一地区除了水能资源外,还有

哪些能源比较丰富?并分析这些能源丰富的原因。(5分>

(4>分析四川省水资源状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解读:本题考查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华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

的地区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从本地水资源状况、人口与经济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题,考查在气候相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易造成的问题。第(3>题,青藏高原是我国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地热能、太阳能、水能等能源资源。第(4>题,四川省的水资源状况可从农业

(灌溉水源>、工业(能源>分析。答案:(1>华北平原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造成冬春的干旱;②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对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

(2>主要的区位条件有:①黄河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于大量引黄河

水灌溉,易造成当地土壤次生盐碱化和黄河下游断流等环境问题。

(3>青藏高原地热能和太阳能。水能:河流众多且地势落差大;地热能: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地

壳运动活跃;太阳能: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4>四川省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四川省利用水利枢纽(如都江堰>和水利发电站(如二滩电站>为农业生

产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

14.(2009·重庆高考>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据图回答问题。(18分>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

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7分>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6分>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5分>

解读:第(1>题,“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且柱状图显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

化特点是快速增长,这种变化是由能源需求、矿物能源和风能的特点决定的。第(2>题,甲地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冬季风力强,风能丰富,但夏季风力相对较小(非季风区>,又远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狭小。第(3>题,由经纬度可确定乙地为四川盆地,远离冬、夏季风的源地,受地形因素影响,风力弱,但由于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答案:(1>变化特点:快速增长。

主要原因: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②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③

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

(2>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③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

远。

(3>原因:①离冬季风源地远;②受盆周山地及高原影响,风力减弱。可再生常规能源:水能。

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认识自然资源”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情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必修一教学设计:《自然资源与人类》1

配套K12教育资料 必修一教学设计:《自然资源与人类》 1 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认识 自然资源的特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难点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个案调重点教法及 教具教学内容整学生教师主导活动主体活动(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 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教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 - 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过(板书)一、自然资源程1.概念2.分类(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配套K12教育资料

的事项(板书)3. 1 共性特征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教 材第83 —84,并完成表格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存在问题2.途径(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课堂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国能源结构特点的分析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法和学法 多媒体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教师则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利用一些地理图文,帮助学生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五、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一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因教材理论性和概括性都教强,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老师要结合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方式很多,指导学生明确按自然属性和再生性质分类即可,并重点剖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以煤炭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化石能源为主 ------------------------- >

3 [理解一要点突破]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 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 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侵入岩 D .喷出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高中地理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能力提升】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6~9题。 6.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名词,它所涉及的内涵较广。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不近相同。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有三大方向,即地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地理学者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学者认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生物学者则认为自然资源是对于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可以看出,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对自然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人类所用或为人类服务。下面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发展。 首先看地理学者下的定义。1.较早给自然资源下较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上看的概念。2.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3.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个概念相比之前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来讲,更为详细,也更全面。5.我国着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了如下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接下来看一下国内外一些书籍表达的观点: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地、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 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的生成作用等).”该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作是资源,从本质上反映了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的认识。2《辞海》一 书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个定义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天然性,还指出了空间(场所)是自然资源。 接下来是经济学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定义是突出其经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海洋中上下层海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作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之间的温度差发电的电站,叫海水温差发电站,可以连续性输出电力且伴生淡水。读海洋水温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推测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水密度B.海水比热容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4.图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D.大陆架海区的海水温度变化最小5.下列海域最有利于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是 A.大西洋西岸B.寒暖流交汇处 C.地中海沿岸D.20°S--20°N的海洋洋面 读世界某区域咯图,完成6~7题。 6.长期以来,关于丙水域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其战略地位问题B.其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该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该地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7.甲湖泊近年来不断缩小,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降水越来越少,湖面缩小 B.蒸发和灌溉的原因,汇入湖泊的河水日益减少 C.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湖面缩小 D.人们大肆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使湖面缩小 弃风是指在风电行业发展过程中,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近年来在我国风电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弃风问题日趋严重。据此结合我国风能资源及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选择题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下列四组能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 核能和水能 B. 太阳能和风能 C. 煤和石油 D.潮汐能和波浪能 2、(4分)世界正进行着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重心。下图为世界能源结构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代号表示的能源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石油②太阳能③天然气④风能 B. ①天然气②石油③风能④太阳能 C. ①天然气②太阳能③石油④风能 D. ①石油②天然气③太阳能④风能 3、(4分)以下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能关系不密切的是( ) A. 核能 B. 石油 C. 沼气 D. 煤炭 4、(4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煤炭属于( ) A. 可再生能源 B. 非可再生能源 C. 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5、(4分)天然气资源和水能资源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 B. 都对大气无任何污染 C. 都是可再生资源 D. 主要分布地区相同 6、(4分)煤炭在能源中地位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 ) A. 能源消耗越来越少 B. 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 C. 煤炭价格不断上升 D. 煤炭储量接近枯竭 7、(4分)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区。有科学家通过多年研究提出,如果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采集300×300千米面积的太阳能,就可能满足整个地球的能源需求。2009年7月,德国12家大公司,决定投资约4000亿欧元建设这个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回答下

考点17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2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1] 读下图,指出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C [例2] 下列特征和规律不属于自然资源特点的是: A.其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 D.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例3] 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核电 B.水电 C.火电 D.地热 [例4] 读下图,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是下列中的:1.矿产资源 2.污染干涸 3.节约利用 4.沙漠 5.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6.土地资源 7.濒临灭绝 8.水资源 9.大气污染 10.森林及动物 11.气候资源 12.枯竭现象 (2)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的好,也可以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无论怎样开发都不可能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是无法转变为可再生资源的。 (1)A1 B5 C3 D6 E4 F11 G10 H9 I7 J2 K12 L8 (2)D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大洲比较):最多洲——亚洲;最少的洲——大洋洲 多年平均径流量(国家比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4.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水资源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12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开发方式的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板书】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讲解】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自然性、价值性。 【巩固练习】 下列物质与能量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 煤炭、焦炭、铁矿石、水能、雷电、自来水、蔬菜 【点拨】雷电、台风、地震等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呢? 【思考】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特征?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巩固练习】 (1)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 )属性。 (2)提倡节约和珍惜用水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 )属性。 (3)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水,说明了资源的( )属性。 (4)对森林主要的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反映了自然资源的( )属性。 【点拨】(1)多用性(2)有限性(3)地域性(4)整体性 【阅读思考】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自我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大类自然资源有何关系? 【点拨】 【阅读思考】结合所学,填写下表: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说课稿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以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材首先是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资源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又可以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将变成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将越来越深化。教学中应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内涵及变化深刻领会。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自然资源 的属性、特点,因概括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分类方式很多,教材按属性,将其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又按其是否自然再生的性质,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并重点剖析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 况,而是以煤炭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实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配套地图册中的图形,还可以另外准备一些直观的景观图片和一些实物,如棉花、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以直观醒目的图表展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内涵,利于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归纳和理解一些概念及规律。另外教学中还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对搞好本节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钢铁、棉花、岩盐等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 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㈠、理解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实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度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点。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1.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理解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能够构建仅仅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 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 新,耕地、牧草地 B. 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 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 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为解决特殊的气候条件地区人们的缺水问题。某人设计的一套装置。他先在沙地上 挖出大坑,坑中置放一面凹镜,使光线汇聚到一点(焦点),在这点放上氯化钙干燥剂,最终获得蒸馏水。据此完成问题。 这套集水装置适用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是指() A. 夜雨多发地区 B. 昼夜温差大 C.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D. 海拔高空气稀薄 3.读我国部分流域情况表,完成问题。

流域流域面积人口(万人) 水资源总量 (万平方千米)水资源利用量(亿立方米) 珠江流域5813955.186478.18834.09 黄河流域7915387.83481.50402.56 长江流域17840825.129274.221737.12 海河流域32100627.02212.06432.8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 A. 珠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海河流域 4.如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问题。 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 气候持续干旱 B. 实施了退耕还林 C. 种植业产值降低 D. 大力发展畜牧业 5.新加坡面积狭小,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16米,但人口密集,经济十分发达。 2013年6月19日晚,“史无前例”的烟霾袭击新加坡,烟雾主要来自苏门答腊岛的芭蕉然烧,读读图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