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内源性化学污染物的本底值研究进展_朱雨田[1]

食品中内源性化学污染物的本底值研究进展_朱雨田[1]
食品中内源性化学污染物的本底值研究进展_朱雨田[1]

149

食品中内源性化学污染物的本底值研究进展

朱雨田,彭建飞,陈仕煜,陈晓燕,郑燕燕*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 518131)

摘 要: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实际生产中超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及使用违禁添加物的情况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然而,在日常监测中,我们发现有些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并不是人为添加的,而是其自身含有的内源性物质,或是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形成的。依据现有的检测方法,无法区分是人为添加,还是原料带入,给监督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正确认识这些化合物质天然存在食品中而非人为添加,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研究人员对食品添加剂中苯甲酸、磷酸盐及违禁添加物甲醛、硼砂在食品中的本底值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食品;内源性;污染物;本底值

中图分类号:TS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13(2015)08-0149-05

Research advance for background value of endogenous chemical

pollutants in food

ZHU Yu-tian ,PENG Jian-fei ,CHEN Shi-yu ,CHEN Xiao-yan ,ZHENG Yan-yan *

(Shenzhen Academy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Inspection ,Shenzhen 518131)

Abstract :Food additiv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food industry ,misusing food additives ,such as above the limits or range ,and using prohibited additives are often occurred in practice.This affectthe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consumer ’s health. However ,during daily monitoring ,we found that some chemical pollutants in food were not added artificially ,but was formed by endogenous substances inside or during food processing. The existing detection methods are not able to distinguish whether pollutant is added artificially or brought by raw materials ,and this brings difficulties in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at these chemical compounds are naturally occurred in food instead of added artificially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the review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ckground values of food additives ,such as benzoic acid ,phosphate as well as the prohibited additives such as methanol and borax.

Key words :food ;endogenous ;pollutant ;background value

收稿日期:2015-06-16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朱雨田(198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检测分析。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1]是食品监督抽查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际检测中我们发现食品中有些化学污染

物并不是人为添加的,而是天然存在的,这就给结果的判定带来了困惑。目前,我国对食品中内

源性化合物的本底含量研究较少,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调查数据情况下,一些产品标准中将添加剂使用限值规定为“不得检出”,然而食品中检出的添加剂并非都是人为添加的,这就给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带来不便,易引发消费恐慌,同时也给相关食品企业的经济和声誉带来很

大影响。由于缺乏相应本底值调查数据及相关检测方法的缺陷,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误判时有发生,“苯甲酸牛奶”、“甲醛鱿鱼”、“硼砂门毒豆皮”、“硼砂门小麦粉”等事件的发生,警示着建立起完善的添加剂本底值数据库的必要性愈发紧迫。

为正确认识有些化合物质天然存在食品中而非人为添加,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更加系统的综述了食品中污染物本底值数据,分析本底来源及产生原因,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添加剂使用标准及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

1 几种内源性化学污染物研究进展

1.1 苯甲酸本底值来源及研究分析

苯甲酸作为防腐剂被广泛用于食品的保鲜,酸性条件下有显著的抑制微生物增长的作用,GB 2760中对各类食品中苯甲酸的使用限量有明确的规定。

苯甲酸天然来源较多,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本身也存在苯甲酸,研究表明食品中苯甲酸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2]:(1)由苯甲醛直接氧化成苯甲酸;(2)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苯丙氨酸的代谢降解生成苯甲酸;(3)马尿酸在乳酸菌作用下水解生成苯甲酸。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简明国际化学品评估文件26”(Concis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Assessment Documents 26)[3]中对苯甲酸和苯甲酸钠进行了风险评估,文中指出:“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本身存在苯甲酸,因此可以认为苯甲酸是食品中的一种天然成分”。研究资料[4]表明,大部分成熟的浆果(如李、红梅、肉桂、青梅等)中约含0.05%的苯甲酸,在被真菌感染后的苹果中也检出了苯甲酸。此外,土豆、黄豆、谷物、坚果、蜂蜜、牛奶、酸奶、枣等食品中均有苯甲酸检出。孙屏等[5]对新疆红枣中天然苯甲酸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红枣中天然苯甲酸含量与品种和成熟度有关,在95%置信水平下骏枣中苯甲酸含量处于74~95mg/kg。

马景友等[6]研究了牛奶中苯甲酸含量与其中微生物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牛奶中天然苯甲酸含量与菌落总数成正相关,正常牛奶中马尿酸成分含量相对较高(50mg/kg),马尿酸在乳酸菌等发酵菌作用下可以转化为苯甲酸。此外,成熟干酪中苯丙氨酸也可能转化为苯甲酸,及干酪中挥发性的风味物质苯甲醛在空气中被氧化后也会产生苯甲酸,因此这些食品中苯甲酸含量更高。吴丽莉[7]研究了酸牛乳发酵过程苯甲酸的生成机理,发现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马尿酸水解生成苯甲酸,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导致该转化的主要菌种。Ping Qi等[8]研究了广州市销售的奶粉、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婴儿配方乳苯甲酸含量,结果发现这些乳制品中的苯甲酸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此外,天然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防治病虫害入侵、调节植物生长和代谢的作用。郑玲等[9]从植物凉粉草中分离鉴定出了苯甲酸,证实了植物凉粉草中天然苯甲酸的存在,王海华等[10]研究了产地和存放时间不同的凉粉草中天然苯甲酸的含量。蜂蜜中检出天然苯甲酸,研究资料[11]显示,来自不同地区和花期的蜂王浆中含有的天然苯甲酸成分在7~24mg/kg之间,平均含量在13.5mg/kg,蜂蜜中天然苯甲酸可能来源于蜂上颚腺分泌的有机酸,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研究发现,在非人为添加情况下,豆豉在发酵过程中也有不同含量的苯甲酸被检出,唐文强等[12]研究了豆豉发酵过程中天然苯甲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豆豉中苯甲酸的生成主要发生在前发酵阶段,并通过对中间代谢物肉桂酸、苯甲醛的监测,确定了豆豉中苯甲酸的主要生成途径是苯丙氨酸降解和苯甲醛氧化产生。

1.2 磷酸盐本底值来源及研究分析

磷酸盐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食品品质改良剂之一,根据美国食品化学药典,磷酸盐在食品工业中的功能可分为15类之多。肉制品加工过程,磷酸盐的保水、助渗透、杀菌等作用几乎不可替代[13],然而,“磷酸盐超标”问题相继见诸报道。除人为因素添加外,原料肉中磷酸盐本底值导致超标问题的发生也已被证实,GB 2760只对预制肉制品使用限量进行了规定,而对原料肉中磷酸

150

盐含量未有提及,这势必给食品监管部门带来不便。动物性食品磷酸盐本底含量与养殖环境、饲料含磷量、种类等有关,植物性食品磷酸盐本底含量与生长环境、肥料的施用有较大关系。

肉中所含磷酸盐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结合磷酸盐和游离磷酸盐,这两种磷酸盐的总和称为总磷。结合磷酸盐的含量与肉中蛋白质含量有关,因此变化较小,游离磷酸盐影响肉中总磷的变化。臧明伍等[14]运用比色法对1353个生肉样品及121个副产品的磷酸盐本底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原料肉中磷酸盐天然本底含量在1.49~16.5g/kg之间,其中生猪肉中磷酸盐含量最高(6.22g/kg),其次为鸭肉,生羊肉中含量最低(5.40g/kg);副产品中生猪肝的磷酸盐含量最高(10.97g/kg),生猪肠、肺中磷酸盐含量最低(4.88g/kg)。张迎阳[15]对猪肉和牛肉中磷酸盐本底含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肉中磷酸盐的本底含量达到较高的水平,超出早前报道的肉中磷酸盐本底值,分析原因可能是与动物饲料中磷含量较高或者改良饲养方法相关。张俭波等[16]对产自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猪肉、牛肉、鸡肉生鲜肉和肉制品中磷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磷酸盐本底含量生鲜猪肉5.12g/kg、生鲜牛肉4.61g/kg,生鲜鸡肉4.90g/kg,熟肉制品5.09g/kg。根据《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规定复合磷酸盐含量(以PO3-4)限值为5g/kg,而本次调查中生鲜猪肉、熟肉制品磷酸盐平均含量均超过限值,生鲜牛肉、鸡肉平均含量也接近限值,因此,肉制品生产企业即使不添加磷酸盐添加剂也会造成磷酸盐超标的情况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尽快制定本底值含量相关数据库意义重大。

GB 2760-2014中规定小麦粉及其制品中磷酸盐最大使用限量为5g/kg,张艳等[17]对小麦粉的磷酸盐本底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小麦粉中磷酸盐本底值含量在2.55~3.59g/kg之间,然而,此结果非常接近最大使用限量,因此,在检测小麦粉及其制品磷酸盐含量时,应充分考虑本底值给结果带来的叠加影响。

1.3 硼砂本底值来源及研究进展

硼砂,又名四硼酸钠(Na2B4O7·10H2O),具有增加食品韧性、弹性、保水性及防腐等特性,曾广泛应用食品行业,由于过量摄入硼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我国已明令禁止其在食品中使用。然而,硼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土壤、水等)中,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植物的多种代谢作用及呼吸作用,其主要存在形态有游离态、准束缚态、束缚态[18]。硼元素是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的天然微量成分,食物中的硼通常以硼酸盐和硼酸的形式存在。此外,植物性水产品海洋藻类可以利用同化作用富集硼元素。由于硼元素本身就天然的存在于多种动植物中,而实际检测时某些食物中硼本底值并未扣除,这必定会造成误判,“硼砂门小麦粉”、“硼砂门毒豆皮”等事件的发生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由于原料的带入,食品中硼含量超标造成的影响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19-21],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天然含有硼元素,大豆、酱干、豆泡、豆皮、豆腐、豆浆衣、腐竹中均有不同含量的硼被检出,结果还显示不同地区产大豆及不同种类豆制品中硼本底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与加工工艺及作物生长环境中硼含量存在较大关系。闫剑勇等[22]调查了酱油中硼本底含量,学者研究酱油加工过程中硼含量的变化,证实酱油中硼含量与原料大豆中硼含量密切相关。

此外,在自然环境中,海水中的硼含量是最高的,硼是大量海洋生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经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后蓄积在生物体内,学者也已发现水产品中含有较高本底值的硼。韩飞等[23]对广东南澳岛海水养殖的315份水产品中硼元素本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水产品中的硼均有检出。研究发现,海捕产品中硼含量均高于淡水养殖产品。

杨瑞春等[24]调查了7类食品(桃、梨、苹果、葡萄、小麦、大米、牛羊肉)中硼含量的本底值,结果表明,这些食物中均天然含有一定量的硼,水果中含量较高,粮食和牛羊肉中含量较低。不同地域的同类食品中硼本底含量存在差别,主要由于自然环境(土壤、水)及人为施肥作用的影响。邓伟雅等[25]对面条及原料中硼本底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检测结果显示,小麦原粒中硼含量相对较高,根据分析,学者给出面条中硼本底含量建议值为1.56mg/kg。

151

由于缺乏系统的权威的研究数据,目前,国内关于食品中硼限值的标准仅局限于饮用水中有涉及,而本底值含量较高的食品均未有相关标准,监督部门缺少执法依据,硼砂(硼酸)的检测又是通过硼含量直接换算,造成检测人员无法确认是人为添加还是天然本底值的尴尬。

1.4 甲醛本底值来源及研究进展

甲醛是有毒物质,其水溶液又被称为“福尔马林”,具有防腐、灭菌等作用。根据文献资料表明,甲醛可在动植物体内自然产生,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细胞的生理代谢,是某些氨基酸化合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在一些食品中是天然产生的成分;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水产品体内的氧化三甲胺在酶、微生物、热作用下生成甲醛。近年来,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水产品、香菇、果蔬、肉制品、奶制品等中含有不同含量的甲醛[26-35]。柯乐芹[28]研究发现,品种、栽培材料、栽培模式都会影响着香菇中甲醛的含量。夏苗[36]对香菇生长阶段和采后贮存阶段甲醛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阶段甲醛含量从菌丝时期开始显著增加,到半开伞阶段基本达到稳定;采摘后,真空包装的甲醛含量高于敞开包装的,原因是真空包装破坏了香菇自身代谢调控,且不利于甲醛的挥发。研究数据还表明干香菇中甲醛含量远远高于鲜香菇中含量,不同条件下香菇中甲醛含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

研究者对水产品中内源性甲醛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冷藏和加工过程中水产品中的氧化三甲胺在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为二甲胺和甲醛,甲醛在水产品中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自由型甲醛、可逆结合型甲醛和不可逆结合型甲醛[29]。研究发现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样品中甲醛含量逐渐升高,加工过程也会促进甲醛的产生,朱军莉等[37]研究发现鱿鱼制品甲醛含量与加工处理温度成正相关。不同的水产品品种和组织部位中甲醛本底含量差异较大,海水鱼中甲醛本底含量显著高于淡水鱼,内脏组织显著高于肌肉组织。

研究发现乳及乳制品中本身含有微量甲醛,其是作为风味物质对乳呈香具有重要意义,热处理会促进乳制品中甲醛的生成,且加热时间和加

热温度都与甲醛生成量呈正相关。李薇霞[38]调查研究了奶糖中甲醛本底值含量,调查数据显示11份奶糖样品甲醛含量在4.089~5.150mg/kg,7份普通糖果样品甲醛含量在1.182~2.886mg/ kg,同时还进一步研究了奶糖及原料的甲醛产生规律,发现奶糖中甲醛形成机理与其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有关,且奶糖中内源性甲醛含量随着加工温度上升,存在一定温度依赖性。根据出入境上海检验检疫局调查结果[35]显示47份国内糖果产品(包括巧克力)中甲醛含量在ND~16.8mg/kg,平均值2.06mg/kg。27份进口糖果(包括巧克力)中甲醛含量在ND~10.9mg/kg,平均值1.32mg/kg。

研究人员在烟熏肉制品的表面检测出甲醛,主要是由于烟熏过程中,木材在缺氧状态下干馏会生成甲醇,甲醇可以进一步氧化成甲醛,吸附聚集在产品表面。朱易等[32]分析了传统烟熏肉制品中甲醛含量,结果显示表层甲醛含量范围21~124mg/kg,内部甲醛含量范围8~22mg/kg。此外,水果中含有甲醛也得到了验证,水果采摘后呼吸作用使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产生醛、酮、醇类等物质,马永均等[31]分析了我国常见水果甲醛本底值。水果中甲醛产生是细胞代谢产物。苹果类:0~1.96mg/kg,瓜类:0~2.22mg/kg,桃类:0~1.18mg/kg,柑桔类:0~0.78mg/kg,其他:0~2.74mg/kg。都薇等[27]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122份小麦面粉的甲醛本底值,结果发现122份样品本底平均值为3.85mg/kg,范围0.92~6.77mg/kg,95%概率下的置信区间最大值为6.31mg/kg。刘晓毅等[30]调查了北方地区面粉及腐竹中的甲醛本底,结果表明54份腐竹样品、42份面粉样品中甲醛本底值都在10mg/kg 范围内,面粉的本底值略高于腐竹,面粉本底值90%都集中在1~6mg/kg,腐竹本底值90%集中在ND~4mg/kg。

2 总结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主要依据是GB2760-2014。调查中发现,有些添加物在食品中本底值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使用量或国

152

家规定不得使用而有检出的情况,这就造成即使生产企业不使用添加剂都会“超标”的现象,建议加强对食品中内源性化学污染的研究,对相应添加剂在本底值含量高的食品中重新进行风险评估,设定合理的使用限值并建立完善的本底值数据库,为监督部门执法提供科学依据,极大程度上避免因本底含量“超标”造成的误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2]唐文强,刘长海. 天然苯甲酸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2011,36(8):12-15.

[3]WHO. Concis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assessment documents 26[J],2000,11.

[4]Sieber R,Bütikofer U,Bosset J O. Benzoic acid as a natural compound in cultured dairy products and cheese[J].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1995,5(3):227-246.

[5]孙屏,吕岳文,刘超,崔海滨,李焕荣. 新疆红枣中天然苯甲酸含量的调查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14,51(02):235-240.

[6]马景友,吴九重,李洪波,郑磊,霍贵成. 牛乳中苯甲酸的来源及含量研究[J]. 中国乳业,2012,125(5):64-66.[7]吴丽莉. 酸牛乳发酵过程中苯甲酸的形成及发酵乳制品中苯甲酸的水平分析[D]. 南京农业大学,2005.

[8]qi P,Hong H,Liang X,Liu D. Assessment of benzoic acid levels in milk in China[J]. Food Control,2008,20(4):414-418.

[9]郑玲,余巍,赵永锋,杨健,刘军义,莫伟媛,马燕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凉粉草中天然有机酸——苯甲酸[J]. 中国

食品添加剂,2013(5):206-213.

[10]王海华,覃丽萍. 不同凉粉草中天然苯甲酸的含量测定[J].

中国药师,2014,17(9):1493-1495.

[11]陈婉玉,陈崇羔. 蜂王浆中天然苯甲酸含量的测定[J]. 中国养蜂,1995(6):3-5.

[12]唐文强,刘长海. 豆豉中天然苯甲酸的生成途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7):79-80.

[13]乔晓玲,张迎阳. 肉类工业面临新的磷酸盐问题[J]. 肉类研究. 2004(4):36-38.

[14]臧明伍,孙焕,史智佳,吕玉,乔晓玲. 原料肉中磷酸盐本底含量状况调查与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

(9):369-371.

[15]张迎阳. 肉与肉制品中磷酸盐残留的调查与控制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06.

[16]张俭波,鲁杰,杨大进,王竹天. 生鲜肉及肉制品中磷酸盐含量调查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20(4):

298-301.

[17]张艳,王建宏,范艳红,刘宏,罗之纲. 小麦粉中磷酸盐本底含量检测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5):211-

213.[18]傅武胜,陆秋艳,吕华东,林升清,郑奎城. 食品中硼及其化合物的风险评估[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

(4):16-18.

[19]李金林,刘林勇,黄丽. 大豆及大豆制品中硼砂(硼酸)本底调查[J]. 江西食品工业,2012(2):44-45.

[20]李金林,刘林勇,黄丽. 腐竹硼砂本底调查及其加工过程中硼砂迁移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4):177-

179.

[21]胡捷敏. 豆制品中硼的调查分析与风险评估[D]. 江西农业大学,2012.

[22]闫剑勇,胡加文,胡子谦,周国标,姚科. 酱油中硼酸的测定方法研究及本底值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

(5):493-494+565.

[23]韩飞,姚庆伟,赵质创,施煜. 广东省南澳岛水产品中硼元素本底值测定研究[J]. 化学分析计量,2013,22(4):

24-26.

[24]杨瑞春,王谢,卢素格,刘红丽. 河南省7类食品中硼含量的本底值调查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

(2):459,462.

[25]邓伟雅,汤璐,张念,张贵伟,邓宏玉,陈树娣,熊怡佳. 面条及其原料中硼本底含量的调查研究[J]. 广东化工,

2014,41(3):48+36.

[26]杜永芳. 水产品中甲醛本底含量、产生机理与安全限量[D].

中国海洋大学,2006.

[27]都薇,杨秀兰,陆美斌,吴丽娜,王步军. 小麦粉中甲醛本底值的测定[J]. 食品科学,2007,28(4):270-272.[28]柯乐芹. 香菇中甲醛本底含量的研究[D]. 浙江大学,2007.[29]李颖畅,朱军莉,励建荣. 水产品中内源性甲醛的产生和控制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2(8):406-408.[30]刘晓毅,穆同娜,田艳玲,曹宝森,曹红. 面粉、腐竹中甲醛本底的分析[J]. 粮油加工,2006(6):62-63,69.[31]马永均,安利华,郑万源,戴秀丽. 中国常见水果甲醛本底值调查及含量分析[J]. 食品科技,2007,32(3):221-

224.

[32]朱易,彭增起,芮露明,汪敏,王蓉蓉,万可慧,田锐花,高菲菲. 烟熏肉制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J]. 食品科学,

2012,33(14):171-174.

[33]安利华,孙群,郑万源. 东海地区常见水产品甲醛本底值调查及含量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6):

47-50.

[34]李薇霞,朱军莉,励建荣,陈笑梅. 奶糖中内源性甲醛关键形成物质的初步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6):

179-181,328.

[35]王传现,卢钟山,胡永强,何宇平,俞秋蓉,方晓明,李波,郭德华. 糖果中甲醛的危险性评估[J]. 检验检疫科学.

2007,17(6):51-55.

[36]夏苗. 香菇内源性甲醛含量的消长规律及采后调控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2012.

[37]朱军莉,励建荣. 鱿鱼及其制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甲醛的消长规律研究[J]. 食品科学,2010,31(5):14-17.

[38]李薇霞. 奶糖中内源性甲醛生成机理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2012.

153

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章水分 一、填空题 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4_个_sp[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_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_,当继续升温至_ 3. 98C_时密度可达到_最大值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_。 3.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_和_自由水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化合水_、_邻近水_、_多层水_,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_滞化水_、!毛细管水_、自由流动水二 4.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S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_形。 6.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一解吸等温线_和_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 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 _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_等因素有关。 7.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_和_抑制一作用。当食品中a w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 w值_ >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 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_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_和_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__ 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 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 。 (A)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 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 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 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 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5. 关于BET (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A) BET在区间H的商水分末端位置 (B) BET值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 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他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 单分子层水概念是由Brunauer. 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p ERH 2矿丽 式中,p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气分压;Po表示在同一温度下

食品化学复习及答案答案word版本

食品化学复习及答案 答案

第二章水分 a.分析MSI曲线中各区及分界的水的性质。 I区: ①其中的水被最强烈的吸附和最少流动; ②这部分水通过H20-离子或H20-偶极相互作用与极性部分结合; ③它在-40℃不能冻结; ④不具有溶解溶质的能力; ⑤看将这部分水看成固体的一部分。 I区和II区的边界: ①相当于食品的“BET单层”水分含量;(BET 计算,p28、29) ②Aw =0.2 II区水分特点: ①此部分区域的水主要通过氢键与相邻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缔合; ②它的流动性比体相水稍差; ③大部分水在-40℃不能冻结; ④I区和II区的水分通常占高水分食品原料5%以下的水分。 II区和III区的边界: Aw =0.85 III区水分特点: ①此部分区域的水为体相水; ②作为溶剂的水, ③该区的水分通常占高水分食品原料95%以上的水分。 b.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Aw的差异。 1、在冰点以上,Aw是样品组成与温度的函数,前者是主要的因素;

2、在冰点以下,Aw与样品的组成无关,而仅与温度有关,即冰相存在时,Aw 不受所存在的溶质的种类或比例的影响,不能根据Aw 预测受溶质影响的反应过程; 3、不能根据冰点以下温度Aw预测冰点以上温度的Aw ; 4、当温度改变到形成冰或熔化冰时,就食品稳定性而言,水分活度的意义也改变了; c.请至少从4个方面分析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1、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水分活度范围是:大多数细菌为 0.99~0.94,大多数霉菌为0.94~0.80,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5~0.60。在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2、降低食品的aw,可以延缓褐变,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但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又能引起非酶褐变。要使食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所必需的水分含量,最好将aw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这样,使化学变化难于发生,同时又不会使食品丧失吸水性和复原性; 3、水活度与食品质构的关系:水分活度对干燥和半干燥食品的质构有较大影响。要保持干燥食品的理想性质,水分活度不能超过0.3~0.5; 4、食品在较高含水量(30-60%)的情况下,淀粉老化速度最快;如果降低含水量,则老化速度减慢,若含水量降至于10%-15%,则食品中水分多呈结合态,淀粉几乎不发生老化; d.Aw的定义: 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MSI的定义:在恒定温度下,使食品吸湿或干燥,所得到的食品水分含量(每克干物质中水的质量)与Aw的关系曲线; BET单层:在干物质的可接近的高极性基团上形成一个单层所需的近似水分;真实单层;完全水合所需的水分含量,即占据所有的第一层部位所需的水分含量; 滞后现象:回吸与解吸所得的等温线不重叠现象即为“滞后现象”;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体相水、结合水及分类)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水分习题 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 _______。(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3 -(C)ClO4 - (D)F- 5 食品中有机成分上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用也有所区别。在下面这些有机分子的基团中,_______ 与水形成的氢键比较牢固。 (A)蛋白质中的酰胺基(B)淀粉中的羟基(C)果胶中的羟基(D)果胶中未酯化的羧基 6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7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8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内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D)食品的稳定性主要与区间Ⅰ中的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9 关于水分活度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αW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 (B)αW比水分含量更能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质。 (C)食品的αW值总在0~1之间。 (D)不同温度下αW均能用P/P0来表示。 10 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BET在区间Ⅱ的高水分末端位置。 (B)BET值可以准确的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它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由Brunauer、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1 当食品中的αW值为0.40时,下面哪种情形一般不会发生?_______ (A)脂质氧化速率会增大。(B)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C)微生物能有效繁殖(D)酶促反应速率高于αW值为0.25下的反应速率。 12 对食品冻结过程中出现的浓缩效应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会使非结冰相的pH、离子强度等发生显著变化。(B)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C)溶液中可能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D)降低了反应速率 13 下面对体系自由体积与分子流动性二者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当温度高于Tg时,体系自由体积小,分子流动性较好。 (B)通过添加小分子质量的溶剂来改变体系自由体积,可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C)自由体积与Mm呈正相关,故可采用其作为预测食品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水 的作用:①保持体温恒定②作为溶剂③天然润滑剂④优良增塑剂 水的三种模型:①混合型②填隙式③连续结构模型 冰是有水分子在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的刚性建构,冰有11种结晶型。主要有四种:六方形,不规则树形,粗糙球状,易消失的球晶, 蛋白质的构象与稳定性将受到共同离子的种类与数量的影响。 把疏水性物质加入到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锥,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性质,分为①化合水②邻近水③多层水 体相水称为游离水指食品中除了结合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分为不移动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结合水与体相水的区别:①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②结合水的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③结合水不易结冰④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⑤体相水能被微生物利用,大部分结合水不能。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Aw=P/P0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萌发的时间、生长速率及死亡率,不同微生物对水分的活度不同,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酵母菌次之,霉菌的敏感性最差。当水分活度低于某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就不能生长。食品的变质以细菌为主;水分活度低于0.91时就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低水分活度提高食品稳定性的机理: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水分活度低反应就慢④许多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限度的Aw:细菌0.99-0.94,霉菌0.94-0.8,耐盐细菌0.75,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味0.65-0.6,低于0.6时多数无法生长。 冷冻与食品稳定性:低温下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可提高食品储存期,不利后果:①水变为冰体积增大9%会造成机械损伤计液流失,酶与底物接住导致不良影响。②冷冻浓缩效应。有正反两方面影响: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度,溶质浓度增加,加快反应速度。冷冻有速冻和慢冻。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纤维素。蔗糖是糖甜度的基准物,相对分子大,溶解度越小,甜度小。 糖的吸润性是指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糖吸收水分的性质,糖的保湿性是指在较低空气湿度下,糖保持水分的性质。 糖的抗氧化性是氧在糖中的含量比在水中含量低的缘故。 水解反应:低聚糖或双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成单糖,旋光方向发生变化。 酵母菌 发酵性: 醋酸杆菌 产酸机理 功能性低聚糖:①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②高品质的低聚糖很难被人体消化道唾液酶和小肠消化酶水解③类似于水溶性植物纤维,能降低血脂,改善脂质代谢④难消化低聚糖属非胰岛素依赖型,不易使血糖升高,可供糖尿病人使用⑤低聚糖对牙齿无不良影响。 淀粉的糊化:由于水分子的穿透,以及更多、更长的淀粉链段分离,增加了淀粉分子结构的无序性,减少了结晶区域的数目和大小,最终使淀粉分子分散而呈糊状,体系的黏度增加,双折射现象消失,最后得到半透明的粘稠体系的过程。 淀粉的老化:表示淀粉由分散态向不溶的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 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定位过程。

食品化学复习题与答案

第2章水分习题 一、填空题 1.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______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______个_______杂化轨道,有_______的结 构。 2.冰在转变成水时,净密度_______,当继续升温至_______时密度可达到______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_______。 3.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间,由于存在可产生_______作用的基团,生物大分子之间可形成由几 个水分子所构成的_______。 4.当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暴露在水中时,会促使疏水基团_______或发生_______,引起_______;若降低温度,会 使疏水相互作用_______,而氢键_______。 5.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后者可根据其食品中的存在形式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7.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_____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_______形。 8.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9.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_______和_______作用。当食品中αW值在_______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 作用;当食品中αW值_______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作用。 10.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_______形状。当αW值处于_______区间时,大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随着αW值增大,美拉德褐变_______;继续增大αW,美拉德褐变_______。 11.冷冻是食品贮藏的最理想的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_______。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两个相反的方面。 12.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冰晶的形成,会导致细胞_______、食品汁液_______、食品结合水_______。一般可 采取_______、_______等方法可降低冻结给食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13.玻璃态时,体系黏度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而在橡胶态时,其体系黏度 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 _______。(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3 -(C)ClO4 - (D)F- 5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6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7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是可使人致病的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危害,这些化学物质可源于食品本身,也可以是受到外来污染所致。以下是一些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原则。 一、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河豚鱼、高组胺鱼、四季豆、生豆浆和部分野蘑菇等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这些食品有些属禁止供应品种,有些则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去除毒素后供应。 (一)河豚鱼中毒 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症状为腹部不适、口唇指端麻木、四肢乏力继而麻痹甚至瘫痪、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方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或河豚鱼干制品。河豚鱼毒素加热后也难以去除,发生中毒后的死亡率高,是国家法令禁止的食品。需要指出的是,“巴鱼”也是河豚鱼的一种,同样禁止经营;河豚鱼干制品(包括生物品和熟制品)也不得经营。 (二)高组胺鱼类中毒 中毒原因: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青专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等)会形成组胺,引起组胺食物中毒。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心跳呼吸加快等,皮肤可出现斑疹或荨麻疹。 预防方法:采购新鲜的鱼,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暗淡、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储存要保持低温冷藏;烹调时放醋,可以使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下降。 (三)豆荚类中毒 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刀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未彻底烧熟煮透,其中的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5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预防方法:烹调时先将豆类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后再炒,可有效去除这些有毒物质。集体食堂加工单位因使用大锅可能导致烧炒不透,不宜供应这些豆类。

考研食品化学课件资料

食品化学 第一章 绪论、水和冰 一、食品化学的性质和范畴 概念:食品化学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理化性 质、生理和生化性质、营养和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储藏、加工和运销中的变化。 研究内容: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质元素、水、酶、 风味、色素、保健成分、毒物等在食品贮藏加工及运销中的变化。 二、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1 质量和安全属性 质地:变硬、软等 风味:期望的或不良的风味 颜色:期望的或不良的色泽 营养价值:S 大营养素等 产生有毒物质 安全性 使有毒物质失活 产生或消失保健成分等 4 分析在食品贮藏加工中出现的情况 产物因素:组分、O 2、pH 、A W 等 环境因素:T 、t 、大气成分、处理方法(加工工艺)等。 三、食品化学发展史 1780-1850:瑞典人 Carl Wilhelmscheeie 分离和研究了乳酸的性质。 从柠檬汁和醋栗中分离出苹果酸。精密分析研究的开端。 1743-1794:法国化学家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首先测定了乙酸 的元素成分。 1767-1845:法国化学家 Theodore de Saussure 用灰化的方法测定植 物中矿物质的含量,首先精确地完成了乙醇的化学分析。 1813:英国化学家 Humphey Davy 出版了第一本《农业化学原理》。 质量

1786-1889:法国化学家 Michel Fugene Chevreul 是有机物质分析的先驱,发现和命名硬脂酸和油酸。 1847: Justus Vonliebig 出版了第一本有关食品化学的书《食品化学的研究》。 19世纪中期:英国 Arthur Hill Hassall 和助手们绘制了一套比较详尽的显示纯净食品材料和掺杂食品材料的微观形象的示意图。 1860:德国 W. Hanneberg 和 F. Stohman 发展了一种用来常规测定食品中主要成分的重要的方法。 1871:Jean Baptiste Dumas 提出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的生命。 20世纪前半期已发现了大部分基本的食用物质,并对它们的性质作了鉴定,这些物质是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 直到20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世界食品的发展趋势 1、系列化的方便食品 即食、罐头、冷冻 2、儿童食品(有利于生长、发育、开发智力) 强化食品/强化营养:VA、VD、Ca、Fe、Zn 强化高营养价值天然食品:大豆粉、蛋黄 婴儿食品:断奶食品等 3、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果蔬原汁法:85%果汁;美:67%),绿色食品, 保健食品(美:健康日:功能) 4、老年食品 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人数占总人数10%以上; 65岁以上人数占总人数 7%以上。老年食品 (1)预防老年性多发病: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 (2)防衰老:细胞裂开;细胞膜过氧化物氧化 5、新类型食品 新型大豆食品,菌藻类,卡片食品,集成块食品。 参考资料 刘邻渭主编《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王璋,许时婴等编《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美】Owen R.Fennema著,王璋等译《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Norman N.Potter Joseph H.Hotchkiss著,王璋等译《食品科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天津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合编《食品生物化学》,轻工业出版社黄梅丽、江小梅编《食品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五、水和冰 各种食品都有其特定的水分含量,因此才能显示出它们各自的色、香、味、形特征。 物理化学:水在食品中起着分散蛋白质和淀粉等的作用,使它们形成溶胶。

完整版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导致氨基酸的损失,其中影响最大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 A Lys B Phe C Val D Leu 2、下列不属于还原性二糖的是……………………………………………………………() A麦芽糖B蔗糖C乳糖D纤维二糖 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 A产生甜味B结合有风味的物质C亲水性D有助于食品成型4、对面团影响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 A麦清蛋白和麦谷蛋白B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D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5、在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存在ε-氨基酸的是…………………………………………() A亮氨酸B异亮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6、某油有A、B、C三种脂肪酸,则可能存在几种三酰基甘油酯……………………( ) A、3 B、8 C、9 D、27 7、下列哪一项不是油脂的作用。…………………………………………………………( ) A、带有脂溶性维生素 B、易于消化吸收风味好 C、可溶解风味物质 D、吃后可增加食后饱足感 8、下列哪些脂类能形成β晶体结构………………………………………………………( ) A、豆油 B、奶油 C、花生油 D、猪油E菜籽油F、棉籽油 9、水的生性作用包括……………………………………………………………………() A、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B、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C、水是维持体温的载温体, D、水是体内摩擦的滑润剂 10、利用美拉德反应会……………………………………………………………………() A、产生不同氨基酸 B、产生不同的风味 C、产生金黄色光泽 D、破坏必需氨基酸 11、影响油脂自氧化的因素………………………………………………………………() A、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 B、H2O对自氧化的影响 C、金属离子不促俱自氧化 D、光散化剂对自氧化的影响 12、油脂的热解不会使……………………………………………………………………()A、平均分子量升高B、粘度增大C、I2值降低D、POV值降低

食品化学课堂小测试(答案版)

第1-3章课堂小测试 一、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通过对食品的营养价值、质量、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储藏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乃至食品成分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简言之,食品化学即是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从分子水平认识食品的一门科学。) 疏水相互作用:当水与非极性基团接触时,为减少水与非极性实体的界面面积,疏水基团之间进行缔合,这种作用成为疏水相互作用。 水活性:指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气分压,与同一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吸湿等温线:在恒温条件下,以食品的含水量对水活性绘图形成的曲线,称为等温吸湿线。 单分子层水:直接与蛋白质结合的水分子,其旋转运动速率为纯水水分子的百万分之一,属于单分子层水。(在解吸过程中,最初出现最低转化速率的水分含量)变旋现象:葡萄糖溶液经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旋光值与最初的旋光值不同的现象(稀碱可催化变旋)。 低甲氧基果胶:酯化度低于50%的果胶是低甲氧基果胶。 老化:淀粉糊冷却或储藏时,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的再缔合产生沉淀或不溶解的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 焦糖化反应:在高温(150-200摄氏度)无水(或浓溶液)条件下加热糖或糖浆,用酸或铵盐做催化剂,发生脱水,降解,缩合,聚合等反应,生成焦糖的过程。转化糖:蔗糖经转化后(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所得到的混合物称为转化糖。 二、写化学结构式(环式结构)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D-葡糖胺纤维二糖(2分)乳糖麦芽糖蔗糖

三、填空 1、水是食品的重要组成成成分,其H 2 O分子中氧原子的杂化状态为SP3,两个H-O 键之间的夹角为104.5o。 2、冰的配位数是4,四种冰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六方形、不规则树枝状、粗糙球状、易消失的球晶,普通冰晶属于六方形结构。 3、水结构的三种模型包括混合结构模型、填缝结构模型、连续结构模型。 4、按照食品中的水与非水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五大种类: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截留水、自由水。 5、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等温吸湿线,一条是解吸等温线,另一条是回吸等温线,往往这两条曲线是不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解吸快于回吸。 6、请写出3种常见的单糖与3种寡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异麦芽糖、纤维二糖。 7、请写出5种常见的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 8、请写出3种常见的糖苷键N、O、S糖苷键。 9、常见的食品单糖中吸湿性最强的是果糖。 10、直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它在水溶液中的 分子形状为螺旋状。 11、一般果胶形成凝胶的条件:糖含量60-65%,pH2.0-3.5,果胶含量0.3%-0.7%。 12、在果蔬成熟过程中,果胶由3 种形态:原果胶、果胶,果胶酸。 13、还原糖测定的常见方法菲林试剂法。 14、直链淀粉与碘反应呈蓝色色,淀粉与碘的反应是一个物理过程,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15、生产糕点类冰冻食品时,混合使用淀粉糖浆和蔗糖可节约用电,这是利 用了糖的冰点降低的性质。 16、单糖在强酸性环境中易发生复合反应、脱水反应。 四、简答 1、试说明水分活度对脂质氧化的影响规律并说明原因。 1)在a w =0-0.35范围内,随a w ↑,反应速度的原因: ①水与脂类氧化生成的氢过氧化物以氢键结合,保护氢过氧化物的分解,阻止

食品化学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食品化学(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 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 结构效应的是_______。 (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 3 -(C)ClO 4 - (D)F- 5 食品中有机成分上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用也有所区别。在下面这些有机分子 的基团中,_______与水形成的氢键比较牢固。 (A)蛋白质中的酰胺基(B)淀粉中的羟基(C)果胶中的羟基(D)果胶中未酯化的羧基 6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7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8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内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D)食品的稳定性主要与区间Ⅰ中的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9 关于水分活度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α W 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 (B)α W 比水分含量更能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质。 (C)食品的α W 值总在0~1之间。 (D)不同温度下α W 均能用P/P 来表示。 10 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BET在区间Ⅱ的高水分末端位置。 (B)BET值可以准确的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它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由Brunauer、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1 当食品中的α W 值为0.40时,下面哪种情形一般不会发生?_______ (A)脂质氧化速率会增大。(B)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C)微生物能有效繁殖(D)酶促反应速率高于α W 值为0.25下的反应速率。 12 对食品冻结过程中出现的浓缩效应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会使非结冰相的pH、离子强度等发生显著变化。(B)形成低共熔混合物。(C)溶液中可能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D)降低了反应速率 13 下面对体系自由体积与分子流动性二者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控制程序

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产品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的安全和卫生,避免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的风险,特制定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控制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所有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控制过程。 3、职责 3.1 HACCP小组负责对在原料处理、准备、加工、包装及储存区域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的种类进行识别和验证。 3.2品管部负责对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直至发运实施全程监控。 3.3仓储部负责在原料的储存、发运、化学物品的保管中实施控制。 3.4生产部对生产过程中的物理性或化学性污染风险实施管理和控制。 4.程序 4.1产品的物理性、化学性污染风险识别 4.1.1物理污染风险:原料在收购、储存中,可能携带少量的杂质,如: 头发,木屑,小石头块等,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木质物品或玻璃碎屑风险。4.1.2化学污染风险: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使用、原料本身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或空罐内壁涂料的不符合性。 4.2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风险的控制 4.2.1物理性污染风险的控制: 4.2.1.1储存环境控制:原辅材料在储存过程中,具有独立的库房,并经过严格的产品防护,禁止使用木质器具。 4.2.1.2生产过程如头发,木屑,小石头块等物理风险的控制:针对原料中可能携带少量的杂质,如:头发,木屑,小石头块等物理风险,在修整工序,原料要经过清洗,基本物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或危害已经降到最低,或者可以忽略。 4.2.2.3生产中玻璃控制: 4.2.2.3.1为避免玻璃污染的风险,将公司所有区域的存在玻璃的地方进行检查并编号,详细记录在《玻璃登记表》中。 4.2.2.3.2为避免原料处理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已对生产车间内的玻璃用阳光板进行替代,实在无法替代的,已在玻璃外部设立防爆装置。 4.2.2.3.3为避免玻璃瓶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风险,公司制定详细的《玻璃瓶、玻璃器皿控制程序》,内容涵盖玻璃进厂的检验、空瓶清洗消毒的检查、生产中碎玻璃的处置、擦罐检查和包装灯检检查等内容,将可能存在的玻璃污染风险降低到最低。 4.2.2.3.4目前生产将铁罐产品和玻璃瓶产品的生产放在独立的车间进

(完整版)食品化学答案武汉轻工大学

食品化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色、香、味、质构、营养)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二、问答题 食品的化学组成包括哪些成分(含天然成分和非天然成分)? 答:食品的化学组成包括天然成分和非天然成分。 其中天然成分包括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包括水和矿物质。有机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酶、有机酸、色素、风味物质、激素、有害物质等。 非天然成分包括:食品添加剂(包括天然来源的和人工合成的),污染物质(加工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第2章水 一选择题 1.BC 2.ABC 3.BCD 4.ABCD 5.CD 6.C 二填空题 1.-40℃以上不结冰,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 2.单分子层水,多分子水 3.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4.食品组成 5.结合水、自由水 三判断题 1.√ 2.√ 3. × 4.√ 5.√ 6.√ 7.√ 8.√ 9.√ 10.√ 11. × 12.√ 13.√ 14. × 15.√ 16.√ 四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近似地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Aw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等温条件下以食品含水量为纵坐标Aw为横坐标得到的曲线。) 3.滞后现象:对于食品体系,水分回吸等温线很少与解吸等温线重叠,一般不能从水分回吸等温线预测解吸现象(解析过程中试样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水分回吸等温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03261

《食品化学》碳水化合物 一、填空题 1 碳水化合物根据其组成中单糖的数量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 单糖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分为_______和_______,寡糖一般是由_______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多糖聚合度大于 _______,根据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多糖分为_______或_______. 3 根据多糖的来源,多糖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根据多糖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多糖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一般多糖衍生物称为_______. 4 糖原是一种_______,主要存在于_______和_______中,淀粉对食品的甜味没有贡献,只有水解成_______或_______才对食品的甜味起作用。 5 糖醇指由糖经氢化还原后的_______,按其结构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 肌醇是环己六醇,结构上可以排出_______个立体异构体,肌醇异构体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只有_______,肌醇通常以_______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同时多与磷酸结合形成_______,在高等植物中,肌醇的六个羟基都成磷酸酯,即_______. 7 糖苷是单糖的半缩醛上_______与_______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糖苷的非糖部分称为_______或_______,连接糖基与配基的键称_______.根据苷键的不同,糖苷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8 多糖的形状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多糖可由一种或几种单糖单位组成,前者称为_______,后者称为_______. 9 大分子多糖溶液都有一定的黏稠性,其溶液的黏度取决于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溶液中的_______. 10 蔗糖水解称为_______,生成等物质的量_______和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转化糖。 11 含有游离醛基的醛糖或能产生醛基的酮糖都是_______,在碱性条件下,有弱的氧化剂存在时被氧化成_______,有强的氧化剂存在时被氧化成_______. 12 凝胶具有二重性,既有_______的某些特性,又有_______的某些属性。凝胶不像连续液体那样完全具有_______,也不像有序固体具有明显的_______,而是一种能保持一定_______,可显著抵抗外界应力作用,具有黏性液体某些特性的黏弹性_______. 13 糖的热分解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酸和酯类等。 14 非酶褐变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类。 15 通常将酯化度大于_______的果胶称为高甲氧基果胶,酯化度低于_______的是低甲氧基果胶。果胶酯酸是甲酯化程度_______的果胶,水溶性果胶酯酸称为_______果胶,果胶酯酸在果胶甲酯酶的持续作用下,甲酯基可全部除去,形成_______. 16 高甲氧基果胶必须在_______pH值和_______糖浓度中可形成凝胶,一般要求果胶含量小于_______%,蔗糖浓度_______%~75%,pH2.8~_______. 17 膳食纤维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膳食纤维。按来源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膳食纤维。 18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有_______自由基、_______自由基、_______自由基,膳食纤维中的_______、_______类物质具有清除这些自由基的能力。 19 甲壳低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作为人体肠道的_______、功能性_______、食品_______、果蔬食品的_______、可以促进_______的吸收。 20 琼脂除作为一种_______类膳食纤维,还可作果冻布丁等食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化细胞的_______,也可凉拌直接食用,是优质的_______食品。 二、选择题 1 根据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碳水化合物是属于一类_______的化合物。 (A)多羟基酸(B)多羟基醛或酮(C)多羟基醚(D)多羧基醛或酮 2 糖苷的溶解性能与_______有很大关系。(A)苷键(B)配体(C)单糖(D)多糖 3 淀粉溶液冻结时形成两相体系,一相为结晶水,另一相是_______. (A)结晶体(B)无定形体(C)玻璃态(D)冰晶态 4 一次摄入大量苦杏仁易引起中毒,是由于苦杏仁苷在体内彻底水解产生_______,导致中毒。 (A)D-葡萄糖(B)氢氰酸(C)苯甲醛(D)硫氰酸

化学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严重危害

编号:SM-ZD-87109 化学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 严重危害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化学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严重危害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甲醛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气体,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剩以及视力障碍,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浓度较高时,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 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甲醛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其致癌性在动物实验中又被证实。但是否为人类的致癌剂,目

食品化学习题集及答案(完整版)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2章水分习题 一、填空题 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______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______个_______杂化轨道,有_______的结 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净密度_______,当继续升温至_______时密度可达到______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_______。 3 液体纯水的结构并不是单纯的由_______构成的_______形状,通过_______的作用,形成短暂存在的_______结构。 4 离子效应对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5 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间,由于存在可产生_______作用的基团,生物大分子之间可形成由几个 水分子所构成的_______。 6 当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暴露在水中时,会促使疏水基团_______或发生_______,引起_______;若降低温度,会使 疏水相互作用_______,而氢键_______。 7 食品体系中的双亲分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特征是_______。当水与双 亲分子亲水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团缔合后,会导致双亲分子的表观_______。 8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后者可根据其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_______、_______。 9 食品中通常所说的水分含量,一般是指_______。 10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11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_____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_______形。 12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13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_______和_______作用。当食品中αW值在_______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作用; 当食品中αW值_______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作用。 14 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_______形状。当αW值处于_______区间时,大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随着αW值增大,美拉德褐变_______;继续增大αW,美拉德褐变_______。 15 冷冻是食品贮藏的最理想的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_______。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两个相反的方面。 16 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内冰晶的形成,会导致细胞_______、食品汁液_______、食品结合水_______。一般可 采取_______、_______等方法可降低冻结给食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17 大多数食品一般采用_______法和_______法来测定食品状态图,但对于简单的高分子体系,通常采用_______法来 测定。 18 玻璃态时,体系黏度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而在橡胶态时,其体系黏度 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 19 对于高含水量食品,其体系下的非催化慢反应属于_______,但当温度降低到_______和水分含量减少到_______状 态时,这些反应可能会因为黏度_______而转变为_______。 20 当温度低于Tg时,食品的限制扩散性质的稳定性_______,若添加小分子质量的溶剂或提高温度,食品的稳定性 _______。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