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

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

“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

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1.填空:

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线装书成为古书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装帧体式。

第三讲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1.文献形成的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文献作为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就其来源进行考察,可以分为著作、撰述、抄纂和翻译四类。

文献学中的“著”、“作”,是指具有独到的观点、独创的体系、独立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文献作品。

文献学中的“撰述”,指的是整理。这种整理,含有加工、提炼的意思,实际是二次创作。把文献抄录汇集,并按照一定体例加以编排成册,称为“抄纂”。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当然也有不注出处的。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2.文献流布的途径有哪些

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及激光扫描等。

3.解释:

1)叙文:是全书的纲要,常置于全篇之末。如《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2)大小序:大小序本指《毛诗》的序文。“小序”列于每篇的开头,解说诗的主题。“大序”为全《诗》的总纲。

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填空:

周代已有较完备的藏书制度。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2.简述历代文献散佚的原因。(参考教材)

试述历史文献散亡的原因牛弘、胡应麟关于图书散亡原因有哪些论述

试述张舜徽先生关于图书散亡原因的主要内。

3.试述中国历代图书收藏的基本情况。(列举自己知道的十位藏书家的藏书情况、及其特点。)第五讲文献的版本

1.填空:

版本的形式就是图书的物质形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文字、材料、形态和制作方法。版本的形式特征通过它们表现和展开。

印本书页都有相应的书版印成,每块书版都有一定的格式,这种版面的格式就叫版式。版式结构一般包括版面、天头、地脚、版心、鱼尾、版框、界行(行格)、象鼻(书口)、书耳等部分。

一般所说版本的整书结构,即指线装本的整书结构。由书皮、书签、封面、扉页、书脑、书脊、书口、书首、书根等几个部分构成。

版本的内容结构即指版本的文字内容的构成。大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正文、2.书序、3.书跋、4.附录、5.目录、6.凡例、7.牌记。

版本鉴定一般依据:1.依据刻本的形式特征来鉴定,如字体、版式、刀法、墨色、装帧、纸张等因素;2.依据刻本的文字记录鉴定,主要有直接记录版本情况的文字,如刻本的序跋、牌记、书名页、书衣和书口等;还有刻本中间接反映版本情况的文字,如(1)刻工姓名,(2)避讳字,(3)特殊字,(4)书名冠词,(5)卷端题名;3.依据其他资料来鉴定,如题跋、印章、书目、图录等。

写本一般分为: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抄本。

2.何谓版本与版本学版本有什么作用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李致忠在《古书版本鉴定》中说:“版本学是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的辅助科学”。“从读书、用书、藏书、校书,以及从版本学的角度研究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都离不开版本学知识的运用”。严佐之先生在《古籍版本学概论》中说:“每一种图书、图书的每一种版本,都反映着一定社会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不仅是古代书史的‘活’见证,还是考察古代科学技术(印刷、造纸、装帧技术等)和文化艺术(书法、雕刻、装帧艺术等)水平的重要实证。”试就上述学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从上述学者所言可见,版本具有文物和文献两种主要的价值。“文化之源,系于书契;书契之利,资于物质”。图书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表征。古代图书也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

古籍文献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内容“可资提供研究古代科学文化并为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的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方面的作用”,古籍的文献价值比它的文物价值更大更显著。不同的古籍各有不同的文献价值。古籍的不同版本又各有不同的文献价值。因而有人说版本的功用,在于:1.审别古籍各版本的优劣,避免误读误用;“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2.版本学为校勘、目录、辨伪等文献工作提供必重要的方法。3.通过版本鉴别,可以揭示文献古籍的多种价值,如:(1)载明各本的特点,(2)广搜众本比勘,(3)用以识别真伪,(4)考订书史源流,(5)显示多种价值。历史上古人读书因不择版本,特别是选用劣本而造成重要失误的例子较多,所以读书应选择精善的版本。

3.古籍版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4.何谓善本

善本的本义是“好的本子”,即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张之洞认为善本应是“足本”、“精本”、“旧本”。学术意义上的善本,是精注精校、不缺不讹的本子。

5.雕版印刷是什么时间出现的目前存世的早期雕版印刷物有哪些

6.活字印刷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分哪几类

第六讲文献的校勘

1.何谓校勘和校勘学校勘的作用有哪些

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校勘的范围是: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这就是校勘求真的二重性。以前者为主。主要功用:①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②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③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2.文献存在的错误,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哪几种(或解释)

讹文,又称“误文”,是指古籍在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原有文字出现的错字。

脱文,又称“夺文”或“阙文”,是指古籍在传写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了的文字。

衍文,又称为“剩文”,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倒文,指古籍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异文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版本之间、或同书前后文句之间、或相关书籍之间的文字差异。

3.试述校勘的主要内容校勘的原则有哪些

校勘的主要范围包括:一是文字的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

原则:①存真复原。存真复原,是校勘的目的和任务,也是校勘的根本原则。②实事是正,

多闻阙疑。比较系统具体的校勘原则是:

(1)底本文字没有谬误,他本文字有谬误;本书文字没有谬误,他书文字有谬误,均不必改动文字,也不必出校记。

(2)底本文义可通,他本文义不见长者,或者文义没有特殊差异,只是个别虚字有异,不出校记;若他本文义见长,可出异文校记;底本与他本文义互异,可以出异文校记。

(3)古人引书,每有省改,凡本书节引他书,但不失原意,且文义可通者,应力求保持本书原貌,不要据他书改动本书。古代本子流传情况比较复杂,今天用来校勘的他书,其本子并不一定是本书作者所见的。本子不同,文句有异。籽避免损伤本书原貌,又不破坏另一种古本的面目,不应随意改动本书中的引文。

(4)底本文义不通,但有他本、他书等作校勘根据,可以据证改之,并应出校记。底本文义疑误,但没有校改的根据,不能改动原文,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5)底本子中的衍、脱、讹、倒,有确实的根据,应据证改正,并要出校记,必要时可以说明校改的理由。至于疑底本中有衍、脱、讹、倒等谬误,但无确证能说明其谬,不能臆断改动,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6)底本中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者,不作改动,缺笔字可补足笔画。有的影响理解文义的避讳字,出校说明。至于后人传刻古书为避当朝讳者或家讳者,可以凭可靠根据回改,并出校说明。

(7)底本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正俗字,一般不作校改,普及读物另当别论。

(8)校勘只限于底本文字的衍、脱、讹、倒等谬误,对作者见解上的错误,不在校勘范围内,不必出校纠驳。

4.何谓活校法和死校法

“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5.解释:

对校法: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本校法: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

他校法:以其他有关的书籍对照本书,是底本与其它文献中的引文进行比较的校勘方法。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法:凡无其他本子可以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就凭校者的学识,据理判明其正误。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6.试述陈垣“校法四例”的主要内容

陈垣对校补工作做了系统总结,曾下了很大功夫校《元典章》,著有《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他提出的“校法四例”(校勘四法),包括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四种。校勘四法是对校勘方法的经典性理论总结。……

7.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的自序中说:“尝谓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是一部独立的校勘学著作,它以沈刻《元典章》为典型资料,全面而具体地通过归纳和解释各类通例,阐述校勘学的理论和方法,初步建立了校勘学的理论体系。他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通鉴胡鉴表微·校勘篇》)。试就上述学者所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七讲文献的目录

1.认知:何谓目录

《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群书分类目录。它也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以官修目录为依据,总结性地著录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重要文献,这也是《汉书·艺文志》开创史志目录的宗旨。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产生、演变、发展的及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目录的学问。

我国从汉代开始,出现了根据学术渊流、著述流别而制定的书籍分类法和图书目录。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的第一部正式图书分类法是刘歆的《七略》。

西晋武帝时的秘书监察荀勖撰成《晋中经簿》,标志目录分类从六分法向四分法的转变。奠定四部之先后次序的是东晋著作郎李充。他在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时,更换了乙、丙次序,以甲部纪经书、乙部纪史书、丙部纪子书、丁部纪诗赋。但尚无名称,直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改定为经、史、子、集四部。

四部分类发展到清代,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清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朝廷在主持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总结性的著作。它的编成,使四部分类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公私藏书分类的主要依据。

七分法的主要著作有《七志》、《七录》、《七林》。《七志》是南齐著名目录这家王俭编撰。梁·阮孝绪的《七录》12卷,是七分法发展的高峰。

一部目录当包括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崇文總目》是宋代第一部有解題的官修藏書目錄,也是北宋最大的目錄書。

2.为什么古典文献要分类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书多了不便查阅,于是根据内容,把相同相近的图书放在一起,查找起来会方便很多。二是能够通过分门类总结学术源流。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始终以图书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类是能够从一个角度体现学术发展历史状况的。

3.试述六分法形成背景、具体内容、代表作、分类标准、作用

4.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学成就(就图书的整理、分类、目录、校勘等进行阐述)5.试述《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继承和发展。(即班固的文献学成就)

6.试述四分法出现的背景、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同时期四分法代表作的分类情况、变化、特点等情况)

7.试述七分法的有关情况(代表作、分类、特点、贡献)

8.目录的作用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云:“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江藩曰:“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清末张之洞为指导人们读书,特地编就《书目答问》,其“略例”特意强调:“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之本,事倍功半。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惘眩惑而已”。他《輶轩语》指出,读书“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试就上述学者的言论谈谈自己的认识。

9.目录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1.依照书目内容门类的多寡繁简分

(1)综合性目录

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俱全,“总括群书”,如《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

(2)专科目录

专门辑录某一学科的书目。是随着文化的发达,科学的发展,适应学科门类日益深入具体的需要而编纂的。如《金石录》,《经义考》。

(3)特种书目

包含的内容不限于一科,具有独特系统。如《中国丛书综录》、《禁书总目》、《中国地方志总录》。

2.依照编制体例的不同划分

(1)解题目录

部类前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称叙录或题要,主要用以记述作者生平,概括一书大意,品评是非得失,考辨授受源流,考订文字讹误。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用。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简明书目

仅记书名,无序录或解题,但对图书类居部次,区分类例,系统分明。如郑樵《通志·艺文略》,张之洞《书目答问》。

(3)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

介乎上述两种目录之间,其部类前后有序,书名之下却无解题。其序文能辨明学术流派,叙列九流百氏之学,反映一代学术概貌。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依照修撰者的不同身份划分

(1)官修书目

或称国家图书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编制的目录,反映一代藏书之盛,纪一朝著作目录。此类书目多由帝王诏命大臣或有名学者专职修撰。自西汉刘向奉命校书以后,历代几乎都进行校书工作并形成目录,约计20余种,今存者只有清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和于敏中、彭元撰《天禄琳琅书目》正、续编(先后撰于清乾隆和嘉庆年间,是善本书目录),北宋王尧臣、欧阳修撰《崇文文总目》只有辑本。

(2)史志目录

主要指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包括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以及政书中的《经籍志》等目录中,可分别称之为正史目录、国史目录和专史目录。《汉书·艺

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奠定了史志书目的基本格式。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为最大,它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专史目录影响最大的是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

(3)私修书目

是由私人编纂的私人藏书目录,是根据私人的藏书或兼访他人藏书编纂的图书目录。始于唐代吴兢的《西斋书目》。

根据著录的图书,私家书目可分为综合目录和专门目录。综合目录是综合群书的目录,包括藏书家编的藏书目录、著录某一地区图书的地方目录和为使用丛书编的丛书目录。流传至今而影响较大的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祁承嶫《澹生堂书目》等。地方目录反映某一地区学术文化发展状况,可借以搜集、整理地方文献。丛书目录出现较晚,使用很广,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体例完备、便于利用的丛书目录。专门目录是专为某一种专门学科、某一种专书有关的图书所编的目录。把与某一专门学科有关的图书编制起来的目录称为专科目录,对一种书或一类书所编的目录称专书目录。一种是一书的引用书目,如《三国志注引书目》,一种是为某一书编制参考书目录,如《史记书录》。

10.试述《七略》的历史地位

11.试述《隋书·经籍志》的价值和地位

12.试述《汉书·艺文志》的特点和地位

13.试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价值和地位

14.如何进行图书目录的检索有哪几种方法

15.就自己阅读过的公私书目,谈谈它们的特点。(列举的目录书不少于3种)

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1.什么是辑佚和辑佚学试述辑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书的内容抄录出来,重新编辑成书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亡佚图书面貌的方法。

辑佚学是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辑佚历史、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2.辑佚书的鉴定标准有哪些如何进行辑佚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提出四条:(1)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2)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3)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者则劣。(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此外,更当视原收价值何如,若寻常一俚书或一伪书,搜辑虽备亦无益。

通常采用的辑佚方法,是将群书中引用这部佚书的材料一一摘录出来汇集在一起。同一条佚文分别见于各种类书古注等的,则一般地采用最先引用的一种,在该条佚文下注明有哪些书引用过。如果所引文字有不同,则应注明异同。各书引文详略不同,字句有异,应该详细加以辨识,选择内容比较全面且准确的一种作底本,其余异文则择要节录,夹注文内,或者附于辑文之后。有些地方文字有错误,讲不通,应该参考其他资料进行校正。

3.何谓辨伪伪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伪书有什么样的价值

所谓辨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辨伪,涵盖面很宽,举凡有真伪问题,并具有考察鉴别价值的事和物,均在辨伪范围之内;而狭义之辨伪,则专指考察、鉴别典籍文献的真伪。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伪书有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思想价值,其他价值。

4.试述胡应麟“辨伪八法”的主要内容。

胡应麟辨伪成就突出,著《四部正讹》,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专著。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审核伪书的八条方法,即: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一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汉书·艺文志》里曾否有著录过。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接着便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看此书是什么时候出现或佚失的,知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如各《志》均未记载,则须翻阅与此书同时代的其他著述,看有无引用的。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再考查一下此书出现以后的各种著述,看是否有引用抑或发挥此书中某种观点的。

(5)“核之文以观其体”,把此书所使用的语言、文体和同时代、同类的其他著述对比,看其有无差异之处。

(6)“核之事以观其时”,它所阐述的一些事件,和当时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如果以上六点的答案均为否定的,则此书必伪无疑。但还得注意两点:一为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以此可以考查出作伪者的用心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二为传者是谁查出传者,对认清作伪者会有所帮助“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这八条是从前人辨伪成果和有效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概括得颇为精要,在辨伪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试述梁启超辨伪的“十二条公例”的主要内容。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谈到“鉴别史料之法”时,又提出辨识伪书的十二条公例,方法更为缜密周详,并附简要的例证。这十二条公例是:

(1)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八九是伪书;

(2)某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八九皆伪;

(3)某书不管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其书流传之绪,从它方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当;

(5)某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某书虽真,但其中有一部分经后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已知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具伪;

(10)由文体之时代特征可以断伪;

(11)书中所言时代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书中反映的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梁启超对辨伪方法阐释得更加详密,可供参考。

6.如何正确对待辨伪

①必须实事求是。②辨伪是一门学问,只有博闻多见,广泛稽考,才能发现作伪之迹。③对伪书不能全盘否定,要细加鉴别,要区别不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④辨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九讲类书与丛书

1.认知:

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欧阳询等编,10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编纂。是宋代最大的专门性类书。

《永乐大典》,明解缙、姚广孝等编。永乐元年至二年编成初稿,名《文献大成》。后经修订,至永乐六年成书。改用今名。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一万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多万字。

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编,雍正时蒋廷锡校补,初名《汇编》,后改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一亿六千多万字。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编。汇编下分为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共六千一百零九部。部下设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该书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

丛书,是汇刻有关的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

汇编丛书,一般认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四库全书》,清纪昀等奉敕编纂。这是一部清代官修的古籍大丛书。乾隆三十七年初(1772年)敕辑,四十七年编成,这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大型丛书,它把我国十八世纪后期以前的大部分著作收了进去,其中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3461种,79309卷,分装36000册。

《十三经注疏》

2. 说说类书的功用。

3. 简述类书与丛书的异同点。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貌呈现,没有臆改篡乱的情形。

丛书与类书的不同点:类书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各书中择抄材料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原书仍各自独立;丛书收书不等,一部丛书多者辑书达数千种以上,如《丛书集成初编》,收书4107种;

少者只有2种,如郭子章《辑秦汉国记》,仅收《三辅黄图》与《西京杂记》二书。

类书与丛书均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份,也是先人智能结晶,它们为文化凭添了绚烂的光彩,也为文明的进步,留下了最佳的见证。对我们治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十讲地方志与家谱

1.何谓地方志它有何价值

地方志是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它的价值很高。可以概况为四个方面:

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中国地域辽阔,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果准确地掌握本地情况,根据本地实际进行科学决策,就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成效。

为经济建设提供信息。地方志中关于地形、山川、土壤、物产的记载,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多地方根据地方志提供的信息,开发出新产品、矿藏、旅游景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地方志对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日月星辰的变化反常的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等,都有较祥细的记载,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科学资料,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思想教育提供素材。地方志通过对一方历史和现状的记述,通过惩恶扬善,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

2.什么叫家谱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3.家谱的写法与格式

第十一讲总集与别集

1认知:

总集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罗一个时代的“全集”,如《全辽文》;一类是经过精选的选本,即“选集”,如《古文观止》。

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别集多是个人作品集。如《王子安集》、《樊川文集》、《范文正公集》等。别集也是指个人的诗文汇编。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苏轼的《东坡七集》,都是别集。

2.简述总集、别集的价值。

总集的作用:既可以把散佚的、零星的作品集中起来,又可以做一些鉴别删选的工作,去其芜杂,取其精华,使它成为一个文章的总汇。这些大型的总集和重要的选本,对于古籍研究有重要的作用。总集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其中不少原著已散佚),并对文学研究和校勘有重要参考价值。

别集的作用: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别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诗、词、曲、散文作品,这是认识和研究这位作家文学成就的主要材料,一部中国文学史,实际是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史,作家是因其作品而传的,文学流派也是同样靠同一风格或创作倾向的作品得以成立,所以别集保存作品,这是首要的文献价值。别集因系统收集了某一作者的著作,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等提供了基本材料。别集对保存历史文献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编辑总集的主要依据。

第十二讲出土文献

1.常见的出土文献有哪些它们有何价值

①②③④

第十三讲敦煌文献

1.敦煌文献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有何价值

儿童商业广告文案

儿童商业广告文案 篇一:童装经典广告语 童装经典广告语 让宝宝一出世,就能享受到“向阳“温暖! 向阳牌童装向阳童装,天使风采,儿童用品,向阳独佳! 向阳牌童装艳丽毛衣,送给靓丽的女孩! 童的梦牌童装 欢笑伴童年! 童的梦牌童装 童装要穿“童的梦“! 童的梦牌童装 梦蕾娜儿童服装,新一代儿童的追求. 梦蕾娜牌童装 妈咪的爱! 志兴牌儿童套装 过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志兴牌儿童套装 一件心爱的志兴童服.一个甜美童年回忆的开始! 志兴牌儿童套装人生之路,童装起步. 志兴牌儿童套装舒儿纸尿布------宝宝穿的开心,妈妈选满意. 舒儿纸尿布让小宝贝在“凯尼“中幸福成长吧. 凯尼童装 篇二:20xx六一儿童节促销广告语集锦 20xx六一儿童节促销广告语集锦 01.商场六一促销词 六一快乐果,幸运来摘取 六一儿童大会,折扣真的实惠 玩具促销,进店送礼,10000个气球免费大派发! 有学有玩欢乐无限

02.儿童家具六一促销词 缤纷六一,兴利绿色爱心装,限时抢购 健康家园,快乐成长 环保儿童家具首选xx 健康成长,有xx陪伴 03.童装六一促销词 留住美好童年时代的亮彩 扮靓你的宝宝 花一样的六一,花一样的宝宝 人生之路,童装起步 艳丽毛衣,送给靓丽的女孩! 04.其它六一促销词 欢乐童年精彩无限 开心六一奇瑞温馨相随 六一大放“价” 篇三:儿童用品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聚焦中国语境中的儿童用品广告语,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两个维度探析其语用特点。语境顺应上,存在两大受众心理:“安全优质”和“个人情感”,“安全优质”由物理世界的产品安全危机引发,“个人情感”由社交世界中父母爱孩子的社会文化引发。语言结构上,顺应儿童语言特点,叠音词较多,语言简单,同时拉近与家长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文献检索(第2版)_在线作业_2

文献检索(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8-03-20 15:10:11 一、单选题 1. (5分) ()是检出的相关文献与检出的全部文献的百分比。 ? A. 误检率? B. 查全率 ? C. 查准率 ? D. 漏检率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4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布尔逻辑表达式:在职人员NOT(青年AND教师)的检索结果是()。? A. 青年教师的数据

? B. 检索出除了青年教师以外的在职人员的数据? C. 青年和教师的数据 ? D. 在职人员的数据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文献检索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书目查询主要通过()。 ? A. 搜索引擎 ? B. 各大学图书馆或情报部门的书目查询系统? C. 学位论文数据库 ? D. 期刊论文数据库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5 检索工具及类型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5分) ? A. 含有 A 、 B 之一或同时包 含AB 两词的文献 ? B. 含有检索词B 而不含检索词A 的文献 ? C. 含有检索词A 而不含检索词B 的文献 ? D. 含有这两个词的文献集合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6 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 A. 含有这两个词的 文献集合 布尔逻辑表达式“A OR B ”或“A+B ”表示查找出()。 布尔逻辑表达式“A AND B ”或“A ×B ”表示查找出()。

? B. 含有检索词A而不含检索词B的文献 ? C. 含有A、B之一或同时包含AB两词的文献 ? D. 含有检索词B而不含检索词A的文献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文献检索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手册的基本特点是()。 ? A. 著录内容标明出处? B. 所收资料侧重基础知识,注重实用性 ? C. 侧重揭示文献内部特征 ? D. 内容新颖,连续出版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参考工具书 展开解析 答案B

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 张运桥, 严敏芬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文章介绍并简评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该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经典课题, 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 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 它有益于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 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评介 20世纪70年代,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 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 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极为迅猛, 它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语用学著作教材不断涌现。暂不算国外的语用学著作,仅是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如熊学亮、何兆熊、姜望琪、严辰松、冉永平、何自然等学者都著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作品, 而其中何自然编写或主编的语用学著作及教材居多, 如《语用学概论》、《语用学与英语学习》、《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语用学讲稿》、《当代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等。[ 1 - 12 ]这些语用学专著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2007年12 月, 由何自然主编, 谢朝群、陈新仁两位学者合作完成的语用学著作《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以下简称《语用三论》) 诞生了。[ 13 ]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 该书并没有沿袭诸如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取名为《语用三论》, 让人耳目一新, 可谓独具匠心, 值得一读。 一、著作的理论来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除了探讨指示结构、会话结构、语用预设、语用隐含等常规议题外, 还探讨特定民族中程式性言谈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习语的语用理据与功能等。语用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不可分离性, 因此,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也不断涌现, 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等。毋庸置疑, 语用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各种新理论的涌现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丰富了它的发展。而将西方理论引介给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作者们没有知难而退, 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可见其在学术问题上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 关联论: 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温医 2018文献检索知识点整理

答题格式 填空题、选择题只用填写答案即可,不用写其他 操作题三要素: 检索结果数量、检索表达式、题录信息(题目会要求你写什么就写什么) 举例: #1 34567 分类号=R512.6/扩展/复分-025/ 题名:xxxxxxxxxxx 作者:xxx 文摘型数据库 只有题录信息、全文链接信息,没有全文信息的数据库。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2.PubMed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基本检索 智能检索:在“缺省”字段,自动实现检索词、检索词对应主题词及该主题词所含下位词的同步检索。不支持逻辑组配检索。 精确检索:适用于关键词、主题词、特征词、分类号、作者、第一作者、刊名、期字段。 限定 每次限定检索结束后,谨记点“清除”按钮 主题检索 加权检索 主题词“加权”表示主题词的重要程度,反映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加权主题词用“* ”表示 加权检索表示仅对加星号(*) 主题词( 主要概念主题词) 检索 非加权检索表示对加星号主题词和非加星号主题词(非主要概念主题词)均进行检索。 扩展检索 扩展检索是指同时检索当前主题词及其下位词,可提高查全率。 非扩展检索则仅限于当前主题词的检索。 分类检索 期刊检索 作者检索

检索历史 系统退出后,检索历史清除 CBM检索检索规则 布尔逻辑符 优先级:() > NOT > AND > OR 截词检索 ?:表示一个字符 例:血?动力,可搜索“血液动力、血流动力”等 % :表示任意个字符 例:肝炎%疫苗,可搜索“肝炎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等模糊检索/精确检索 短语检索 用半角双引号将检索词括起来,系统视其为不可分割的固定短语在指定字段中检索。 例:”1,25-(OH)2D3” 2.PubMed 基本检索 可对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词都可以进行检索,分类如下: 自动词语匹配检索自动匹配功能 著者检索 期刊检索 精确检索用“”进行强制短语检索 截词检索用通配符?,*检索 字段限定检索P47 表4-2 布尔逻辑检索AND OR NOT 高级检索 MeSH主题词检索 确定规范检索词 款目词(入口词)、主题词(叙词) 查看词义注释、树状结构表 副主题词、扩展、主要主题词 其他检索方法 Single citation matcher(单篇引文匹配器) 查找某一篇文献的准确信息 Clinical queries 专门为临床医生设计的检索服务。 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医学遗传学三类临床医学资源中进行检索 每次筛选检索结束后,需进行clear all 操作。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与文本整理研究问题 辛 德 勇 能够来到这里和诸位交流有关《两京新记》的想法,我感到很荣幸。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是保藏《两京新记》使其得以存留于世的国度,这更是由于妹尾达彦先生是整个国际学术界利用《两京新记》来研究隋唐东西两京即长安城和洛阳城最优秀的的权威专家,并且同时还领导着一个卓越的研究团队,组织一批年轻的学人,在不断深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对《两京新记》和隋唐东西两京的了解都很肤浅,因此,和诸位在这里交流,荣幸之馀,未免惶恐,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 一、《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志书中的地位 首先我想和诸位简单谈一谈《两京新记》是怎样性质的一部书。这对我们把握和理解书中所记述的内容,我想会有一定帮助。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类书籍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这一类书籍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按照我的粗略划分,中国古代城市志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这样几个阶段: 1)以《国朝》和《宫宅地形》为代表的秦汉以前的城市著述 2)《三辅黄图》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城市志 3)西晋时期的城市著述与城市志内容的现实化 4)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城市志内容的世俗化 5)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与城市志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大家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述,都与长安这座城市有关。 中国古代专门讲述城市状况的历史典籍,根据目前所知见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这两部书的成书年代,至迟也要在西汉末年以前。《国朝》和《宫宅地形》都早已佚失不存。 从清朝中期起,中国的学者一直普遍将《国朝》视作记述一国地理状况的地理总志,这已经成为研治舆地的学者、特别是地方志书研究者的定论。 然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是列在数术略“形法”类项下,而所谓“形法”,乃是古代揭示自然存在状况之表征意义的一种学术。由此基点出发,我认为,《宫宅地形》,顾名思义,应当是为建筑宫室选择适宜的地点。《国朝》的“国”字在上古本多指都城,“朝”即宫廷,故所谓《国朝》,就应该是讲述都城和宫廷的位置选择等技术方法的书籍。《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虽然都已佚失无存,但是,却有一部含有同类内容的重要书籍,流传下来,这就是今收录在《周礼》一书当中的《考工记》。《考工记》中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部分内容,分别讲述了建设城邑时确定方位的方法和城邑布局形式,所谓“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国有朝,正与“国朝”之书名相应。由《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关于城市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 2002,№3 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戈玲玲 (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 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2 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讲语言的使用,那是讲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顺应论”对语用翻译及翻译标准会有哪些启示呢?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1 语用翻译的发展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和其对翻译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理论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学者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多方位地探讨翻译问题,从而赋予翻译研究新的深度和广度。语用学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已跨越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同时也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中外翻译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都往往要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术语equiva2 lence(等值或等效)也成了20多年来争论的焦点。对翻译等值概念作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奈达(E. A.Nida)。早在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就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2 quivalence)。1969年,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又写道:“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

语用学期末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课程考核 (研究报告) 题目: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学号(准考证号):1230100054 姓名:焦凯丽 专业:英语(教法方向) 年级:2012级 学院: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2015年 1 月10日

Introduction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linguistic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 Modern Linguistic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z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reflections and feedbacks on our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ng in the rapid developed century of our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heighten the awareness of appropriating use of pragmatic language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 法1401 赵涵 1404000116 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指示的讲座。 在谈到指示时,重要的是对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指示词语的意义的语用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指示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是由语用决定的,如“来、去”之类,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语用反常的情况,如“我马上就来”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语用反常的情况则又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解释。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指示的语用本质,并从语用的角度对指示进行解释之前,指示这一现象和指示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通常被作为篇章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认为

文献检索复习知识点

1、数据库类型 1)按信息收录的学科范围:综合性数据库(WOS、CNKI、万方)、专业性数据库(Pubmed、 CA、CBM)、专题性数据库(GenBank) 2)按收录信息内容的类型:文献型数据库、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图像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 2、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用户信息需求,利用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从文献信息集合中找出用户所需要的文献的过程。 3、信息素养指具有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各种新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订明智决策的能力,是对个人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概括性描述。 4、信息伦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5、全文型数据库: 全文型数据库(full-text database):收录有原始文献全文的数据库,以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政府出版物、研究报告、法律条文和案例、商业信息等为主。 优点:能直接获取文献原文,集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于一体;提供全文字段检索。 举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的数字化期刊、OVID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的SDOS等。 6、扩大检索 重新选择数据库:选择多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或增加所检数据库的检索年限; 选择多种检索方式:采用多种检索方式相结合,可以适当扩大检索; 重新选择检索途径:如选择篇名字段检出结果较少时,可选择文摘、组合字段或全文字段,获取较多检出结果。 7、重新建构检索表达式: 主题词检索时采用扩展检索,选用所有副主题词或扩展下位副主题词; 自由词检索时考虑其同义词、近义词等,并用OR相连; 采用截词检索,且截词不宜太长; 去掉次要的主题词或非核心的检索词,减少AND组配面; 对检索词不做限定; 采用邻近算符检索时,不要过于严格等。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 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研究生语用学学习参考书目

语言学基础 1. R.H.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 (外研社) 2. F.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3. R.H. Robins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5. Stuart C. Pool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6. 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hsen Andrew Spencer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7. H.G. Widdowson : Linguistics (外教社) 8.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10 语言要略Dwight Bolinger 原著(汉译本)外研社 11 普通语言学基础王钢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外研社 13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王宗炎外教社 14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外教社 16 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外教社 17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戴炜栋束定芳周雪林陈夏芳外教社 18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研社 19 许国璋论语言许国璋外研社 20 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1 语用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2 美国语言学简史赵世开外教社 语言学分支,流派,应用及交叉学科 1 语义学导论伍谦光湖南教育出版社 2 语义学Geoffrey Leech 外教社(汉译本) 3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John Lyons 外研社 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A. K. Halliday 外研社 5 当代句法学导论温宾利外研社 6 英语语体学程雨民外教社 7 文体学概论秦秀白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何自然冉永平)9.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外教社 1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外教社 11.语用学探索何自然世界图书出版社 12.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外教社 14 语用学讲稿notes on pragmatics 何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语用学文献选读何兆熊主编外教社 16 话语理解的语用学文旭四川辞书出版社 17 语用与认知何自然冉永平主编外研社

语用学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 ?[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1] . 《语言科学》稿约[J]. 语言科学. 2003 (03) ?[2]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 (04) ?[3] 丁邦新. 祝贺《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J]. 语言科学. 2012 (06) ?[4]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综述[J]. 语言科学. 2012 (06) ?[5] 侯精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6] 李宇明.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 语言科学. 2002 (01) ?[7] 孙宏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8] .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1) ?[9] . 《语言科学》2006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6) ?[10] . 《语言科学》2007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7 (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