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

效观察

【关键词】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凉血活血汤;临床观察;生槐花;白茅根;生地

寻常型银屑病[1]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其病程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其进行期的特点为:多泛现为红斑丘疹,被覆着多层银白色鳞屑,形态不一,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等。刮屑试验阳性,并可出现刺激部位诱发新皮疹的“同形反应”,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脉弦或数,中医辨证多为血热证,治疗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为主。笔者近年来自拟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13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8例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2]的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中医辨证属血热、血瘀型,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薄膜现象、点状出血阳性,同型反应阳性,伴心烦、口渴,大便干,

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男68例,女64例,平均年龄为(32.1

±6.6)岁,病程15 d~32年;对照组126例,男67例,女59例,平均年龄为(38.4±5.9)岁,病程20 d~3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槐花30 g,白茅根30 g,生地30 g,紫草根15 g,丹皮15 g,茜草根15 g,丹参15 g,鸡血藤30 g,板蓝根30 g,白癣皮15 g。大便干燥明显者加大黄,瘙痒甚者加地肤子,伴咽痛者加连翘、黄芩,皮疹进展迅速者加用羚羊粉单冲。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迪银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2181),每次5片,每日2次,两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用其他内服及外用药物,每周检查1次皮疹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观察观察皮损情况:包括皮损面积、红斑、浸润肥厚、鳞屑及瘙痒等参数,参照Global PASI标准计分(上海.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组标准)。6分:皮损占体表面积70%以上,斑疹鲜红色,斑块浸润明显,有许多鳞屑,瘙痒剧烈,痒无定时;5分:皮损占体表面积50%~70%,斑疹暗红色,浸润明显,有较多鳞屑,瘙痒剧烈;4

分:皮损占体表面积30%~49%,斑疹暗红色,浸润较轻,有较多鳞屑,瘙痒剧烈,可以忍受;3分:皮损占体表面积10%~29%,斑疹暗红色,有少量鳞屑,瘙痒轻微;2分:皮损占体表面积10%以下,色素沉着斑,皮损略高出于皮面,偶有瘙痒;0分: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1.3.2 安全性观察 (1)一般体检项目: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2)不良反应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疗效指数)进行评定: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为70%~95%;有效:疗效指数为35%~69%;无效:疗效指数<35%。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比较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治疗后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9%和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2~3次/d,未中止服药。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未出现明显改变。

3 讨论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其临床特征,一般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症型4种类型,其中,尤以寻常型最为多见。中医学认为:血热、血瘀、血虚为银屑病的基本病机,病邪外袭,结聚肌肤,郁久化热,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多以血热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斑,方中:生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泻肺金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槐花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对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银屑病皮损的营养供应起到良好作用;白茅根清热凉血;生地滋阴润燥;连翘清热解毒;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利咽喉。此外,方中应用紫草根、丹皮、茜草根清热凉血,丹参、鸡血藤活血,佐以白癣皮止痒,可针对本病病机进行治疗。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迪银片临床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一定的疗效[3],但副作用较多[4],不宜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 皮先明.银屑病的有关知识[J].皮肤疾病用药专柜,2003,3(3):2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

[3] 车小兰,张志峰.迪银片联合二冬活血汤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004):217.

[4] 任索华,张爱云.皮炎汤治疗迪银片引起的脱屑等副作用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05):25.

. .

黄芪桂枝五物汤研究进展

黄芪桂枝五物汤研究进展 王祥森指导: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匮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功效。传统用于血气运行不畅,痹于肌肤所致的血痹证。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这一传统古方,对该方的临床运用与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综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进展 1.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立[1]在排除伴有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肿瘤等疾病外,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158例,以三维牵引床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结果以症状缓解,腰椎活动度恢复,阳性体征消失,能恢复原来的工作为优标准,本组治疗7~15 d,平均11.5 d。优108例,优良率达85.0%。 2.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房纬等[2]治疗本病属阳虚型者30例,在传统推拿、针灸、牵引治疗基拙上配合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照组30例仅采用推拿、针灸、牵引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JOA 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P<0.05);2组治疗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郑茹[3]选择本病男性患者60例给予罂粟碱、前列地尔、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烟酸片、肠溶阿司匹林片及抗生素治疗,其中治疗组32例加服黄芪桂枝五物汤,2组均治疗2个月。结果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创面完全愈合,步行速度100~120步/min,能持续行走500 m以上,肢体光电血流图明显改善为临床治愈,治疗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治愈9例,总有效率75.0%(P<0.05)。 4.治疗急性腰扭伤 邹敏[4]选择本病患者治疗组53例针刺第七颈椎突上旁开4 cm处及全息穴之腰痛点,另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同时设局部注射组43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28例,总有效率97.67%(P<0.05)。 5.治疗血管性头痛 赵霞[5]等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酌加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品,治疗血管性头痛112例。药物组成:黄芪30g,白芍20g,桂枝12g,川芎12g,当归15g,红花10g,牛膝15g,延胡索12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5枚。分3次煎服,15d为1个疗程,连服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112例患者治愈48例(42.8%),显效36例(32.1%),有效19例(16%),无效9例(8%),总有效率92%。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该方通过改善血液粘滞性、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血液循环、解

咳嗽特效中药处方

组成:金沸草(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1 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可直接用本方,如喉痒咳痰不爽,似燥咳而实非,加桔梗; 2 风热 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3兼喘,合三拗汤;4 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5 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 5 脾胃虚弱,合五位异功散。 贝母瓜蒌散 药物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桂枝 【功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止嗽散 药物: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 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 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五位异功散 [组成药物]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 [主治效能] 小儿病后衰弱,元气未足,食欲不振。 金沸草散(除痰之剂) 总结:伤风欬嗽编号:007 组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主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加减:(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2)有热加柴胡、黄芩。(3)头痛加川芎。归经:手太阴药。方义:(1)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2)半夏燥 痰而散逆。(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4)甘草发散而和中。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安腿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40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7.5%,并且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的IRLS 评分(14.46±4.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IRLS评分(9.86±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对于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拥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标签:黄芪桂枝五物汤;不安腿综合征;治疗效果 不安腿綜合征是贫血、糖尿病、尿毒症及体质弱患者常见一种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患上该疾病之后,就会在休息期间出现下肢严重不适的问题,并会出现烧灼痛的并发症,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通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的治疗通常都是以常规的西医治疗措施为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措施缺乏良好的效果。因此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中医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拥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我院将80例不安腿综合征患者进行了疾病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安腿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40例),其中观察组拥有23例女性,其余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52~75岁,平均年龄为(63.5±11.5)岁。而对照组拥有21例女性,其余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4.5±13.5)岁,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和平均年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不安腿综合征疾病的标准;(2)患者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进行疾病研究方面的工作,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其他血液方面的疾病;(2)患者患有精神类型的疾病,并且在进行治疗期间对于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缺乏依从性。 1.2 治疗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则辩证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需要为患者煎制黄芪桂枝五物加煎汤,其中主要包括了生黄芪、桂枝、生姜、白芍各30 g,鸡血藤50 g,兼有阳虚小腿畏寒明显者,加炮姜15~30 g,肉桂10 g,肾虚腰痛明显者,加川牛膝15 g,杜仲15 g,仙灵脾15 g,瘀血阻络下肢烦痛不适明显者,加蜈蚣1

痔疮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痔疮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7T11:17:41.477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李鹏英张小强* [导读] 关于对痔疮进行治疗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摘要】目的关于对痔疮进行治疗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收治的痔疮患者,选择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平均42例。对照组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则选择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疼痛评分、肉芽组织和创面相平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痔疮过程中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创面的愈合,值得推广。 【关键词】痔疮;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 痔疮是肛肠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也是较为多发的病症,这种病情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较大,也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痔疮在进行治疗时从中医角度出发选择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迅速恢复,确保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预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1]。最近几年通过中医方案对于痔疮进行治疗被普遍应用在临床上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对于痔疮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且将主要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所收治的痔疮患者,本文选择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均为42例。本文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36.5±10.4)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3.4±11.8)岁。本文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肛肠病学会关于痔疮的诊断标准,本文排除存在直肠疾病的患者,排除肛周存在脓肿或存在肛裂等疾病的患者,本文所有患者排除存在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情况,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经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治疗时对照组选择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坐浴,主要选择苯扎溴氨溶液每日为患者进行3~4次的干预,每次坐浴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患者坐浴以后选择马应龙痔疮膏敷于患处,同时为患者选择痔根断片进行治疗,每日为患者给药三次,每次为患者给药2片,还要为患者选择化痔丸,每日为患者给药三次,每次为患者给药3g,对所有患者连续治疗一周作为一个疗程[2]。 对于本文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应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止痛如神汤的方剂主要为:秦艽10g,苍术10g,当归12g,防风12g,泽泻10g,桃仁15g,皂角刺13g,黄柏12g,槐花13g,大黄20g。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以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为患者加水蛭30g,蜈蚣1条,还要不要换着加地鳖虫10g,红花15g,以此方案对外痔患者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肛门存在灼痛感,需要为患者加冰片15g,薄荷10g;如果患者存在有炎症性外痔,为患者加金银花15g,紫花地丁20g,蒲公英25g;如果患者存在内痔脱出嵌顿导致出现水肿,在治疗的时候需要为患者加五倍子10g,制乳香10g,没药10g,土茯苓15g,苦参20g。药物用水煎两次,最终取500ml装瓶。 对患者进行熏洗的时候在装有大约1000ml开水的坐浴盆当中放置500ml药液,当水温降为60℃的时候对患者进行熏蒸,当水温降为35℃的时候,可以选择纱布蘸取药液对肛门部位进行擦洗,每日对患者进行两次学习,每次时间为15分钟,连续治疗一周。 1.3观察指标 对本文所有患者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价,主要为患者选择采用视觉评分法(V AS)进行评价,评分为10分,6分为中线,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对患者的肉芽组织和创面相平时间进行评价,评价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统计学检验的过程中计量资料选择t值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选择P<0.05表示差异明显,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注:本文的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 SPSS25.0。 2.结果 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疼痛评分、肉芽组织和创面相平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本文观察组患者分别为 (1.2±0.5)分,(13.0±2.4)d和(19.3±3.3)d,对照组分别为(1.7±0.8)分,(15.8±2.5)d,(22.9±2.8)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表1 本文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和创面愈合状况比较 项目n疼痛评分(分)肉芽组织和床面相平时间(d)创面愈合时间(d)观察组42 1.2±0.513.0±2.419.3±3.3 对照组42 1.7±0.815.8±2.522.9±2.8 t- 1.6315 1.0364 1.0082 P-0.0153<0.050.0089<0.050.0071<0.05 3.讨论 本文主要分析痔疮患者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治疗的效果,通过对本文结果的观察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对患者选择止痛如神汤加减熏洗方案进行治疗的价值。止痛如神汤对于肛肠科的病症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剂,止痛如神汤当中的药物能够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去痛化瘀,起到活血止痛,解毒通便的作用,能够对患者进行消肿。药物还能

黄芪桂枝五物汤九

黄芪桂枝五物汤九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全方具有补气血、通阳行痹、调和营卫功效。临床中以此方化裁收效良好。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各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方诀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临床运用本方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有报道以本方加牛膝、红花、木瓜和天麻等治疗末梢神经炎;加当归、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加羊肉250克煎汤并加鸡血藤、当归等治疗产后身痛;加党参、白术、赤芍、川芎等治疗肢端麻木;加全虫、地龙、蜈蚣、细辛等治疗桡神经损伤;加炙乳香、没药、牛膝、红花、当归、水蛭等治疗脱疽;加骨碎补、当归、续断、杜仲等治疗痛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证明有满意疗效。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镇痛、镇静、扩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临床案例 面神经麻痹孔某男24岁。1周前劳动汗出约2小时后觉左侧面部肌肉麻木、发紧继则口角往右侧歪斜。现诊见患者前额皱纹消失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触之有凉感不出汗不能皱额、闭目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右侧流涎。身体瘦弱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辨证属于素体虚弱卫阳不足汗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入络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助阳、活络祛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30g、白芷10g、红花10g、僵蚕10g、全蝎10g、干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精神好转面色转红左侧面部已有汗出麻木感 减轻自觉较前舒适口角歪斜明显减轻四肢较前有力。续服6剂已能闭目左面部麻木感已基本消失口角歪斜已不明显肢体有力。原方稍事出入继服3剂病愈。 本例平素气血虚弱劳动汗出致腠理空虚风邪乘虚侵入颜面造成面部神经麻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力;配桂枝、干姜、大枣温阳行痹;当归、白芍、红花养血活血;白芷、僵蚕、全蝎驱风外出。

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炎咳嗽的临床研究

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炎咳嗽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析对肺炎咳嗽患者行以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肺炎咳嗽患者,随机 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 疗基础上加行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70%,研究组临 床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咳嗽及咳痰消失时间、退热时间、 肺啰音消失时间以及胸片阴影吸收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炎 咳嗽患者行以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治疗效率,促进 患者康复,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肺炎咳嗽;临床效果 肺炎咳嗽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中以常规西药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会产生一定 毒副作用,长时间使用会损伤患者的身体机能,所以应选择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1]。 据相关研究指出,中医药对肺炎咳嗽治疗的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文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肺炎咳嗽患者,探析对其行以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的临 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肺炎咳嗽患者,所选患者均与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重要器官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随 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最大为 79岁,最小为25岁,年龄均值为(35.6±3.3)岁,14例为风热咳嗽、11例为风寒咳嗽、8 例为风燥咳嗽;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26岁,年龄均值为(35.7±3.4)岁,15例为风热咳嗽、10例为风寒咳嗽、8例为风燥咳嗽。两组患 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止咳化痰、抗感染等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 础上加行三拗汤合桑白皮汤加减治疗,基础药方组成包括20g麻黄、15g桑白皮、15g半夏、15g贝母、10g甘草、10g杏仁,若为风寒咳嗽,则可另加12g紫菀、12g僵蚕;若为风热咳嗽,则可另加15g蒲公英、12g菊花、12g金银花;若为风燥咳嗽,则可另加15g百合、15g 花粉,煎煮后取汁,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持续用药7天。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定和记录,判定标准如下: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 状均完全消失,各项体征均恢复至正常状态为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均得 到明显改善,各项体征趋于好转为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对两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及咳痰消失时间进 行记录,并通过胸部X线检查对肺部啰音消失和胸片阴影吸收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70%,研究组临床总有效明显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肺炎是终末气道中出现在肺间质、肺泡的炎症,通常是因疾病微生物、理化以及免疫损 伤等因素而引发。对于肺炎患者来说,临床主要症状通常为咳嗽,同时还会伴随咳痰、发热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347人已访问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聂娅 【关键词】头痛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择其辨治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辨外感内伤 熊教授认为治头痛当首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然临床常有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1.1 外感风寒兼热头痛典型病案: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4日初诊。诉右侧头痛连及项部,吹风受凉或劳累加重,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予清上蠲痛汤加减:川芎20g, 白芍10g, 荆芥10g, 蔓荆子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 白芷20g, 僵蚕20g, 黄芩10g, 法夏10g, 细辛3g, 甘草6g。服上方15剂而愈。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寿世保元》,称“能治一切头痛,不论偏正皆效。”熊教授常用于治疗风寒兼热的头痛而效佳,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散寒,菊花、蔓荆子,辛凉散热,均能疏风止痛;黄芩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止痛之功。若兼湿邪可加苍术;防辛温过于伤阴,可配伍麦冬。 1.2 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则应分清虚实。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临床又以气虚头痛最为多见,其痛绵绵,遇劳则甚,兼神疲、气短等,顺气和中汤主之;若见气虚而有目胀、颈胀、耳鸣等症,则改用益气聪明汤。肾虚头痛者,其痛为空痛,以后头为主,兼腰膝酸软等,杞菊地黄汤主之;若虚热甚可合大补阴丸,若有水不涵木而肝阳化风者,则加天麻、钩藤、僵蚕等平肝息风。 内伤头痛之实证主要为痰浊、瘀血或肝阳上亢所致。《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因头为清窍,而痰为有形之浊邪,易随气流行,上扰清窍,故临床痰浊头痛者居多。若头痛而昏蒙,伴胸痞呕恶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肝阳头痛者,其痛且眩,以两侧及巅顶为主,伴心烦易怒、胁痛、脉弦等症,天麻钩藤饮主之。瘀血头痛者,其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昼轻夜甚,通窍活血汤主之。 此外,因久病入络,故凡属慢性头痛,无论头痛性质或部位,均可配合天蝎散(天麻、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加强疗效。 1.2.1 气虚头痛典型病案:患者,女,58岁,2005年10月23日初诊。诉前额痛,遇冷或劳累加重,精神疲乏,时有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顺气和中汤加减:西参片10g, 黄芪3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陈皮10g, 升麻3g, 柴胡10g, 川芎10g, 白芍10g, 葛根20g, 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2005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病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病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的应用病例 血痹 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就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与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与阳养阴。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就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就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就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就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 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痿证 (原发性脑萎缩) 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150克,白芍5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优.选)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或桑白皮汤加味。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中成药:急支糖浆10ml 每日3次口服;鲜竹沥口服液10ml 每日3次口服。 3.肺胃热盛证 治法:泻肺泄热,清胃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银翘白虎汤合凉膈散加减。生石膏、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瓜蒌、甘草。 4.热闭心包证 治法:清营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猴枣散加减。水牛角、丹参、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淡竹叶、猴枣散。 5.气阴两虚证 治法:银翘白虎汤合生脉饮加减。 方药:银翘白虎汤合生脉饮加减。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麦冬、人参、五味子、甘草。 中成药:百合固金口服液10ml 每日3次口服;川贝止咳糖浆10ml 每日

老中医秘方 宫寒痛经一个古方全部搞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老中医秘方宫寒痛经一个古方全部搞定 导语:对于痛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女性常见的问题,痛经严重的话,可是会引起不育的,而很多妇科问题也都是痛经引起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 对于痛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女性常见的问题,痛经严重的话,可是会引起不育的,而很多妇科问题也都是痛经引起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那么古人痛经、宫寒是怎么办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病,而且人数也非常的多,大家平时都拿它怎么办的呢,怎样才能够有效的缓解痛经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有报道显示1/3以上的乳腺增生是由痛经引起,半数以上的子宫炎症与痛经有关,不孕症中伴有痛经者占56%,并发现痛经消除后即能怀孕,所以痛经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多种疾病。 临床常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痛经。《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手足厥寒”提示身体远端供血不足,“血是有形的气”,末梢循环无血可供,手足就会冰冷,很多女孩就因为手冰凉,被戏称为“鬼手”;“脉细欲绝”则提示血管收缩,血管因为血寒而收缩变细,甚至摸不到。仲景先师仅用八个字就告诉我们当归四逆汤的适应证是血虚寒凝。根据寒凝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症。今天主要谈谈寒性痛经,临床见到经期腹部冷痛,喜欢抱个热水袋,手足冰冷甚至头痛,我常形容这种患者是“五心厥冷”,就是手足心加脑门心冰凉,就可使用本方。 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甘草6,通草6,大枣8枚,痛经多年的加生姜15克,吴茱萸3克。在使用过程中,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 银屑病就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得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一、流行病学 银屑病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显著差异。欧美患病率为1%~3%[1-2];我国1984年报告银屑病患病率为0、123%[3],2008年调查6个城市患病率为0、47%,依此推算,中国银屑病患者约在600万以上[4]。银屑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性别差异。30%得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二、诊疗现状 典型皮损易于诊断。若医生对疾病理解不全面或对临床体征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易造成误诊。银屑病得治疗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三、本次指南得编写背景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在《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版)》与《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得基础上[5-6],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邀请西医与中医领域权威专家组成指南编写委员会,制定出包括中医药治疗在内得具有中国特色得《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指导我国银屑病诊疗行为。 四、本指南得适用范围及有关声明 本指南供皮肤科医生及其她涉及银屑病诊疗得医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纳入当前有循证医学证据得银屑病诊疗信息,但因取舍标准难以完全统一,指南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鼓励读者学习该指南发布后出现得新知识。 五、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清楚。西医认为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得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炎症发生。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六、银屑病得诊断、分型与分期 西医诊断主要依据皮疹特点(包括皮疹形态、境界与分布等)与病史(包括发病情况、演变及消长规律、伴随症状与治疗反应等),结合既往史与家族史,必要时可借助组织病理与影像学技术(如皮肤镜等)明确诊断。 1、寻常型银屑病: (1)点滴状银屑病:诊断依据:①起病急,皮疹为0、3~0、5 cm大小丘疹、斑丘疹,色泽潮红,覆以鳞屑,广泛分布;②发疹前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病史;③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④经适当治疗,皮疹在数周内消退,少数转为慢性病程。 (2)斑块状银屑病:最常见得类型,约占90%。诊断依据:①皮疹基本特点为境界清楚得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附白色、银白色鳞屑;②查体见“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与“束状发”等;③皮疹好发于头皮、背部与四肢伸侧;④伴或不伴瘙痒;⑤进行期可有同形反应;⑥皮损反复发作多数冬重夏轻。 (3)分期:①进行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有“同形反应”;②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发皮损,炎症较轻,鳞屑较多;③退行期,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4)疾病严重度分类:①轻度,皮损面积< 3%体表面积(BSA),甚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基本无需治疗,皮肤病生活质 量指数(DLQI)2~5分;②中度,皮损累及3%~10% BSA,影响生活,患者期望治疗能改善生活质量,DLQI 6~10分; ③重度,皮损面积> 10% BSA,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DLQI > 10分。 2、脓疱型银屑病: (1)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①掌跖脓疱病:掌跖部位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伴或不伴其她部位银屑病皮损,病理示表皮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脓疱;②连续性肢端皮炎:指(趾)末端发生得红斑、脓疱,常有外伤等诱因,可从1个指(趾)逐渐累及多个指(趾),甲脱落、萎缩,病理同掌跖脓疱病。 (2)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①迅速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淡黄色或黄白色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密集分布;②片状脓湖,全身分布,肿胀疼痛;③红皮病改变、关节与指(趾)甲损害;④寒战与高热(呈弛张热型)。 3、红皮病型银屑病: 诊断依据:①一般有其她类型银屑病病史;②疾病本身加重或由于用药不当或其她刺激诱发病情急剧加重,发生弥漫性红斑、肿胀与脱屑,皮损大于90% BSA;③有时仍可见寻常型银屑病皮损;④可伴发热等系统症状与低蛋白血症。 4、关节病型银屑病: 诊断依据:①一般有其她类型银屑病病史;②指(趾)关节、四肢大关节或脊柱及骶髂关节肿痛,可有明显“晨僵”现象; ③X线、核磁共振成像与B超等影像学检查示附着点炎,受累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严重者出现关节变形、关节腔狭窄或骨质破坏;④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类风湿因子常阴性,脊柱或骶髂关节受累者HLA-B27常阳性。 5、中医辨证诊断: 基本证型包括血热证(见于进行期,炎症为主)、血瘀证(见于静止期,增生为主)、血燥证(见于退行期,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主)、热毒炽盛证(见于红皮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湿热蕴结证(见于局限性脓疱型)与风湿痹阻证(见于关节病型)。各证型间可互相转化、演变、兼夹。 七、银屑病共病 银屑病不仅就是一种皮肤病,更就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特别就是中、重度患者,可罹患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克罗恩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系统性疾病。 八、银屑病得治疗目得与原则

止痛如神汤加减坐浴在肛肠术后的临床疗效

止痛如神汤加减坐浴在肛肠术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止痛如神汤加减在肛肠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84例肛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减坐浴治疗,对照组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治疗,并观察两组疼痛、水肿、出血情况以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消除水肿、出血、止痛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创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止痛如神汤加减坐浴用于肛肠术后治疗有显著疗效。 标签:止痛如神汤加减;肛肠;术后疼痛;临床应用 我国曾对不同职业、年龄的76692人进行了肛门直肠疾病普查。对其中取得完整资料的57297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有肛肠疾病的共有33837人,总发病率为59.1%,也就是说10个人中就有近6例患有这种疾病,痔疮占发病总人数的87.25%、肛裂占4.12%,肛乳头肥大占2.85%,肛瘘占1.67%,直肠脱垂占0.58%,直肠息肉占0.28%,肛门搔痒占0.17%,其它肛门直肠疾病占3.08%。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在明显上升。然而由于其部位特殊及患者对术中、术后疼痛的恐惧而延迟诊治,因此许多患者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为了减轻术后的疼痛,缩短愈合时间,我科运用止痛如神汤加减坐浴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184例肛肠术后患者,纳入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标准[1]。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男64例,女28例;年龄18~72岁,以30~60岁最多;病程3 d~13年;其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16例(含环状混合痔8例),嵌顿痔外剥内扎术8例,外痔切除术8例,肛裂切扩术10例,肛周脓肿根治术8例,肛瘘切除术8例,肛瘘低位切除高位挂线术6例。对照组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20~73岁,以30~60岁最多;病程4 d~5年;其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14例(含环状混合痔6例),嵌顿痔外剥内扎术6例,外痔切除术12例,肛裂切扩术8例,肛周脓肿根治术6例,肛瘘切除术10例,肛瘘低位切除高位挂线术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药物组成及制作方法:秦艽、桃仁各20 g,苍术、防风各20 g,黄柏15 g,当归尾、泽泻各9 g,槟榔3 g,熟大黄、五倍子、蒲公英30 g制作方法:上方加水3000 mL,浸泡30 min,武火煮沸后,文火再煎20 min,即可使用。功效:清热燥湿、行气化瘀、消肿止痛[2]。 1.3治疗方法治疗组将药液倒入坐浴盆中,先熏洗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不烫手为宜)用纱布将药渣滤出,继续坐浴15~20 min,坐浴完毕后,将痔疮栓(广州敬修堂生产)塞入肛内,无菌敷料覆盖,2次/d,10 d为1疗程。对照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麻木)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药组成: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3片,大枣7枚。 百科名片 本方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有报道以本方加牛膝、红花、木瓜和天麻等治疗末梢神经炎;加当归、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加羊肉250克煎汤并加鸡血藤、当归等治疗产后身痛;加党参、白术、赤芍、川芎等治疗肢端麻木;加全虫、地龙、蜈蚣、细辛等治疗桡神经损伤;加炙乳香、没药、牛膝、红花、当归、水蛭等治疗脱疽;加骨碎补、当归、续断、杜仲等治疗痛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证明有满意疗效。 方剂 〖别名〗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附注〗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编辑本段 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编辑本段 方解 君黄芪──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 ....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臣┤ . ....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生姜──辛温,疏散风邪。 使大枣──甘温、养血益气。 编辑本段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2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21例 发表时间:2013-08-01T14:56:2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乜存旺[导读]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牛膝、生地、赤芍各15克,桃仁、红花各20克,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甘草各10克。乜存旺(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卫生院 810016) 【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384-01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痛经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乃王氏五大逐瘀汤之一,近年来,笔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21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1例病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最大的47岁,最小的13岁,病程3月—5年,原发性痛经13例,继发性痛经8例;行经前痛10例,行经时痛7例,行经后痛4例,同属气滞血瘀,伴有乳房胀痛、恶心呕吐,下腹部坠胀,经来色紫黯加血快,舌紫暗有瘀点,脉沉。 2、治疗方法 2.1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牛膝、生地、赤芍各15克,桃仁、红花各20克,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甘草各10克。乳胀者加郁金、香附、青皮;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姜竹茹、生姜;下腹部坠胀者加乌药、川楝子、小茴香。若经后痛者属气血虚弱,去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换白芍,生地换熟地,加太子参、黄芪。 服用方法:月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日一剂,调治3—5个月经周期。 2.2饮食疗法: 艾叶粳米粥:鲜艾叶40克(干、品减半)、粳米50克红糖适量。先将艾叶加水煎煮,取汁500ml,再将粳米淘洗干净,兑入药汁,以武火煮沸,加红糖搅匀,改用武火煮之米烂汤稠为度。 服用方法: 从月经过后3天开始服,约在下次来月经前3天停服,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热服食。此方对虚寒性痛经配合血府逐瘀汤最佳。 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一年以内未再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一年内无复发。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4、治疗结果 21例患者痊愈1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典型病例: 曾桂英,女,36岁。2012年7月21日初诊。诉痛经,月经不调十余年。体质肥胖,平素四肢怕冷,记得自月经来潮就有痛经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李海策 刻诊:月经第一天,小腹冷痛剧,不能直腰,腰酸,纳可,便溏,舌质淡边有齿印,舌根白厚,六脉皆细弱,尺部沉紧。 诊断:痛经(肾阳虚弱、寒凝胞宫) 拟方:当归15、川芎10、熟地10克、太子参15克、黄芪20、延胡索15、附子10(先)、干姜15、炙甘草10、仙灵脾15、炒茴香20、乌药10克、白芍10克、柴胡10 、肉桂8(后),七剂,日一剂,忌食辛辣寒凉。二诊:2012年7月28日,服二剂药后不疼,服完7剂肚子感觉舒服许多,大便也成型了。嘱原方继进五剂后停药,下次月经来后复诊。三诊:2012年8月27日,17日开始继服药4剂,月经至,这次月经来腹痛大大好转,只隐隐有微痛,经量多色暗带有许多血块。如法调理3个月经周期,并辅以艾叶梗米粥痛经完全消失。此后路遇数次诉未再复发。 5、体会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等症状的病证。祖国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现代医学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一般原发性痛经见于未婚、年龄小或婚后未孕者,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生殖器发生了病变引起的,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腺症、肿瘤等。中医将痛经的证型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血热加瘀、气虚加瘀,无论何种证型都不外瘀。血府逐瘀汤功用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自愈。参考文献 [1]张丽香,贾风仙等.中药治疗痛经.《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年24期. [2]赵乐天.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05期. [3]罗楚兵.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2006年第28卷第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