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体质分类

第三章 体质分类
第三章 体质分类

第三章体质分类

分类的方法,是认识事物之间差异性的重要手段。划分体质的不同类型,有助于把握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中医体质学说既重视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也非常重视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影响。因此,体质存在的形态结构、脏腑功能、阴阳气血以及生存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就成为中医学对人类体质进行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由于体质形成因素的多样性,使个体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异也是错综复杂的。《内经》以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质分类系统。《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形志作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形态与功能特征分类法和心理特征分类法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类型学说,形成了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上的病理学分类法,如张景岳的脏象阴阳分类法、叶天士和华岫云的阴阳属性分类法、章虚谷的阴阳虚实分类法、陆晋生的病性分类法和金子久的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现代学者从临床实践角度对现代人常见的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如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和小儿体质分类法等。王琦采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了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并从分类依据、命名依据、表述方法和文献依据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

由于体质所代表的是人类个体的特性,其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体质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体质分类的研究,必然存在不同之处。对于个体差异性的分类研究,中外学者均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中西方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中医体质学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第一节体质分类方法

《内经》时代的先哲,从广袤无垠的时空观出发,研究了在宇宙巨系统及周围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人体各种不同的形态。通过对形、色、体、态、神诸方面的观察,以“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人类的体质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类。

后世医家们重视体质现象,并尝试新的分类方法,如张仲景通过临床观察描述出“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各种病理体质特征。温病学家经过观察,总结出温热病中各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如气壮质的“正气尚旺之人”;阴虚质的“瘦人阴不足”、“体瘦质燥之人”;阳虚质的“阳气素虚之人”,痰湿质“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者本多痰湿”;瘀血质的“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平时有瘀血在络”;气虚质的“肌柔色嫩”、“质体气弱”;湿热质多见于“酒客中虚”,兼之过食辛热,致“酒客积热”,若“湿久生热,热必伤阴”等。

《内经》之后,体质分类的文献散见于不同的医家论述之中。近年来,关于体质的分类有数十种之多,希冀建立规范的体质分类标准。

一、古代体质分类方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就对体质类型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分类的理论体系。其中,《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诸篇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对体质类型进行观察、总结并作出分类的重要文献,如篇中所云:“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

(一)《内经》体质分类法

《内经》对体质的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活体观察和对人体的整体考察基础上,体现了“形神合一”、“心身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这种分类方法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内经》关于体质分类的内容颇多,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有二:①阴阳五行理论;②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构成体质的要素。其分类的主要方法有:阴阳五行分类、体型体质分类、心理特征分类等。

1.五阳五行分类包括五行分类法和阴阳分类法。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学以阴阳的偏属和五行的特征作为分析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方法。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体质分类的方法,可以将体质现象与自然界的时间、空间因素相契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特点。

(1)五行分类法:主要见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主要以五行属性进行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根据人群中皮肤颜色、形态特征、生理功能、行为习惯、心理特征、对环境的适应调节能力、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倾向性等各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类型。现概要介绍五种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如下:

木型体质的人,皮肤苍色,小头,长面,两肩宽阔,背部挺直,身体弱小,勤劳,有才能,好劳心,体力较弱,多愁善感。

火型体质的人,赤色皮肤,小头,脸形瘦尖,肩背肌肉宽厚,肩背髀腹匀称,身材矮小,手足小,步履稳重,对事物的领悟较快,走路时肩背摇动,背部肌肉丰满。多气而性格急躁、轻财,缺乏信心,身体虚弱,认识事物清楚,喜欢漂亮,短寿而突然死亡。

土型体质的人,黄色皮肤,大头,圆面,肩背丰厚,腹大,腿部壮实而修长,手足小,肌肉丰满,身材匀称,步履稳重,动作轻盈。内心安定,助人为乐,独立性较强,不依附权势,广交朋友。

金型体质的人,白色皮肤,小头,方正面,肩背小,腹部平坦,手足小,足跟坚厚而大,好像有小骨生在足跟外面一样,骨轻。为人清白廉洁,性情急躁但刚强,办事认真,果断利索。

水型体质的人,黑色皮肤,大头,面部不光整,颊腮清瘦,两肩狭小,大腹翩翩,手足好动,行路时身摇,尻骨长。禀性无所畏惧,善于欺骗人,以致常因杀戮致死。

在五行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又与五音(角、徵、宫、商、羽)相结合,根据五音太少,

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阳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之差异,将上述木、火、土、金、水五型中的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即成为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由于五音的变化很大,如在角音之中,有正、偏、太、少之分,可分为上角、大角、左角、钛角、判角数类,这与人的体质的多样化相类似。

以火形人为例,首先以禀火气最全的上徵类人概括出火形人共有的体貌、肤色、言行、心理和对外界气候反应性的特点:“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之后指出各类间的细微差别:上徵类讲求实效,见解深刻;质徵类正大光明,明白事理;右徵类活跃爽快,勇猛向前;少徵类性情多疑;判徵类怡然自得,无忧无虑。(详见表3-1)

在这一分类方法中,已经包括形态特征及心理人格特征等内容。

表2体质五行分类表

体质特点五音分类

类型地区肤色形态特征举止心理特征时令适应能力五音阴阳上下属性性格

木形象东

方地

区的

苍色小头,长面,

大肩,背直,

身小,手足好

少力有才,劳

心,多忧,

劳于事

能春夏,

不能秋冬

上角足厥阴佗佗然(壅容自得貌)

大角左足少阳之上遗遗然(退让貌)

钛角右足少阳之上推推然(勇于进取貌)

左角右足少阳之下随随然(柔顺随和貌)

判角左足少阳之下栝栝然(方正端直貌)

火形象南

方地

区的

赤色广,锐面,

小头,好肩背

髀腹,小手足

(身材不高,

面尖,但肩背

肌肉丰满)

行安

地,

心,

行摇

有气轻财,

少信,多

虚,见事

明,好颜,

急心

能春夏,

不能秋冬

上徵手少阴核核然(真诚朴实貌)

质徵左手太阳之上肌肌然(浮躁貌)

右徵右手太阳之上鲛鲛然(活跃爽快貌)

少徵右手太阳之下慆慆然(乐观喜悦貌)

质判左手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怡然自

得貌)

土形象中

央地

区的

黄色圆面,大头,

美肩背,大

腹,美股胫,

小手足,多

肉,上下相称

(肥胖丰满,

上下匀称)

行安

地,

举足

安心好利

人,不喜权

势,善附人

能秋冬,

不能春夏

上宫足太阴敦敦然(诚实忠厚貌)

大宫(太

宫)

左足阳明之上婉婉然(婉转和顺貌)

少宫右足阳明之上枢枢然(灵活敏捷貌)

左宫右足阳明之下兀兀然(勤奋自主貌)

加宫左足阳明之下坎坎然(端庄持重貌)

金形象西

方地

区的

白色方面,小头,

小肩背,小

腹,小手足,

如骨发踵外、

骨胫(动作轻

盈)

身清廉,急

心,静悍,

善为吏

能秋冬,

不能春夏

上商手太阴敦敦然(敏厚诚实貌)

钛商左手阳明之上廉廉然(洁身自好貌)

大商(

左商)

右手阳明之上监监然(善于辨察貌)

少商右手阳明之下严严然(严肃庄重貌)

右商左手阳明之下脱脱然(潇洒超脱貌)

水形象北

方地

区的

黑色面不平,大头

廉颐,小肩、

大腹、下尻长

背,严严然

(面背皆瘦,

腹大而尻背

修长)

动手

足,

发行

摇身

不敬畏,善

欺绐人,戮

能秋冬,

不能春夏

上羽足少阴汗汗然(行为不洁貌)

桎之人左足太阳之上安安貌(心胸坦荡貌)

大羽右足太阳之上颊颊然(得意貌)

众人右足太阳之下洁洁然(性情坦白貌)

少羽左足太阳之下纡纡然(纡曲不爽貌)

注: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2)阴阳分类法:根据个体间阴阳多少或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将体质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五分法和四分法。

阴阳分类的依据:《灵枢·行针》和《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不同作为分类依据,将人分为重阳、重阳有阴、阴多阳少和阴阳和调四种类型以及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体质类型。

阴阳分类的方法:包括四分法和五分法。

四分法:主要见于《灵枢·行针》。根据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及不同类型之人对针刺得气反应的不同,将体质分为四种类型,即重阳型、重阳有阴型、阴多阳少型和阴阳和调型。但是对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的行为和形态表现描述较少,只对重阳之人的部分形态、机能和行为特点加以描述,如“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五分法:主要见于《灵枢·通天》。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五类,即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少阴的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的少阳之人以及阴阳之气和的阴阳和平之人。现概括介绍阴阳五态体质分类法:

太阴型体质的人,贪婪而不仁义,貌似谦恭,内心却深藏阴险,好得恶失,面色阴沉黑暗,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卑躬屈膝。

少阴型体质的人,贪小利而暗藏贼心,幸灾乐祸,损人不利己,嫉妒心强,对人没有恩情,貌似清高,但行为鬼祟,偷偷摸摸,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好似伏身向前。

太阳型体质的人,强烈的表现欲望,趾高气扬,仰腰挺胸,言过其实,好高务远,作风草率而不顾是非好歹,常常意气用事,自负。

少阳型体质的人,作事精细,自尊心强,但高傲自得,站立时惯于把头仰得很高,行走时喜欢摇摆身体,常常背着双手,喜欢出头露面,善于外交,追逐名利。

阴阳和平型体质的人,生活安静自处,性格和顺,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淡于名利,无所畏惧,无过分之喜,顺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态度严肃,但待人和蔼,目光慈祥,位高却很谦虚,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以理服人,办事条理分明,具有极好的治理才能。

五种类型体质之人在形态、功能、心理以及对外界适应能力、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体某些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太阳型之人为例。太阳型人因阳气盛阴气少而暴躁喜动;心理特征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

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行为特征“轩轩储储,反身折腘。”即太阳之人阳气偏盛,随遇而安,好说大话,自信,失败而不后悔,趾高气扬,挺胸抬头。

这种分类方法,强调个体内阴阳盛衰的不同可以导致个体间在形态、功能、心理以及对外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阴阳五行的分类方法是将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等体质要素,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易罹性等相结合,属于整体分类法。

2.体型分类法人体的形态结构(包括色泽)、生理功能和心理变化是构成体质的要素。以不同的形态特征,把握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从而对人群作出分类,是《内经》体质分类方法的一个重要特色。

体型分类的依据:《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卫气失常》以外在的形态结构特征联系内在的生理功能对体质予以分类。《灵枢·逆顺肥瘦》着眼于体形之肥瘦、年之壮幼,把体质划分为肥人、瘦人、常人三种类型,并根据常人不同体质特征,将其进一步分为端正、壮士和婴儿等不同体质类型。《灵枢·卫气失常》把肥胖的人按皮肤纹理及皮下结缔组织的特性进一步分为膏、脂和肉三种类型,并且指出这三种人的体态结构、气血多少、寒温的特征各不相同。

体型分类的方法:主要见于《灵枢·逆顺肥瘦》、《灵枢·卫气失常》。

其一,《灵枢·逆顺肥瘦》从形态结构、气血情况等方面将体质分为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和婴儿等不同类型。如“(肥人)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一般体形的人,为“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壮士则“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劲则气滑血清。”至于婴幼儿,“其肉脆,血少气弱。”

其二,《灵枢·卫气失常》进一步将肥胖体质分为肥、膏、肉三型。膏型者多气,肌肉不坚,皮纵缓,纵腹垂腴,其中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型者血清,气滑少,肌肉坚皮满,其身收小,其中细理者热,粗理者寒;肉型者多血,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说明不同体质类型之人,其体态结构、气血多少、寒温的生理特征各不相同。

3.心理特征分类法个体的心理特征是由人的生物社会属性决定的,也是决定个体体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根据群体体质的心理差异对体质作出分类,是《内经》时代认识人群体质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与近、现代心理学中的内容不完全相同。这种分类方法包括勇怯分类法和形志苦乐分类法两种分类法。

(1)勇怯分类法:

勇怯分类的依据:《灵枢·论勇》根据人格心理特征在勇怯方面的典型差异,将体质分为勇和怯两种类型。

勇怯分类方法:《灵枢·论勇》从心理方面分为勇、怯两种体质类型,并论述了勇士和怯士两种类型的人在心理特征、外部特征以及与脏腑组织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如“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骨曷骨亏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说明勇、怯之士不仅在外部特征及脏腑组织形态方面存在不同,而且在心理特征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

(2)形志苦乐分类法:

形志苦乐分类的依据:《素问·血气形志》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将体质分为五种形志特征,即体质的“五形志”特征: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乐志苦、形数惊恐五种体质类型。

(《类经·论治类》对于对五形志体质心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形乐志苦:“形乐者,身无劳也。志苦者,心多虑也。心多思虑,易伤血脉”。形乐志乐:“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悠然自得,好逸恶劳。易伤肌肉”。形苦志乐:“形苦者,身多劳。志乐者,心无虑。身多劳累,心情愉悦而无多虑,易伤于筋”。形苦志苦:“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喜忧愁而多思虑,易伤肺脾而气阻滞。形数惊恐:“数有惊恐则气血散乱而经络不通。”善惊易恐,易致气血紊乱,不仁顽痹。)

形志苦乐分类方法:属于心理特征分类法。《素问·血气形志》主要根据心理特征对体质进行分类,并指出不同体质类型的病因和致病特点。后世在《内经》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形志苦乐分类方法。

《内经》对体质除应用阴阳五行、体型、心理特征分类外,还有五色、地域、脏腑形态特征、脏腑机能、年龄、性别等分类法。如《灵枢·五音五味》以肤色差异,区别人体气血或寒热的差别,“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灵枢·论勇》则依据外部形态颜色的不同分类,说明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者,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冬之虚风”,“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素问·异法方宜论》结合五方地域特征对五方之人不同的体质特征加以分类,属于体质地域分类法。《灵枢·五变》根据脏腑机能的强弱来划分体质类型;《灵枢·本脏》根据内脏的解剖形态、位置、坚脆等分类。

(二)后世体质分类法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体质病理状态及其表现进行分类。

张仲景根据的临床观察提出了“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多种体质特征,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体质差异。

金元四大家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因而导致对人群体质特点认识的差别。寒凉派的刘完素,生于北方,北方人多食膏脂,体质刚劲壮实,且多嗜酒,久而蕴热,故从火热立论,用药多寒凉之品。攻邪派的张子和,也系北方人,他依据北方人体质壮实、饮食厚浊、地气干燥等特点,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于是主张用汗、吐、下攻邪。养阴派的朱震亨为南方人,南方人体质多柔弱,“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明清时期对于体质分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偏颇、饮食好恶、用药宜忌等方面,将体质分为阴脏型、阳脏型、平脏型三类。叶天士等医家经过观察,总结出温热病中各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如有气壮质的“正气尚旺之人”;阴虚质的“瘦人阴不足”、“体瘦质燥之人”;阳虚质的“阳气素虚之人”等不同类型。

后世医家在《内经》阴阳分类法基础上,紧密地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分类法,形成了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阴阳虚实分类法和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以及病性分类法等。

二、现代体质分类方法

在古代体质分类方法基础上,现代医家结合临床实践,应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模糊聚类等方法,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出现了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和十二分法等多种分类方法。

本教材主要依据王琦9种体质的分类、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分类的文献依据等方面进行表述。

1.分类依据

王琦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及现代学者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在原来体质七分法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共检索了《内经》至民国期间重要古代文献108种及现代文献60余种。其中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4个方面对有关体质的内容进行全面检索,现代文献按照其记录的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统计分析,对王琦等11位现代中医体质研究者有关体质分类及特征的表述进行了出现频率的统计。其中,古代文献共109个体质特征描述,现代文献共408个特征描述,以此作为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参考。结合临床实践,保留了出现频率较多的体质类型,进一步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加以分析与验证。

2.命名依据

目前,体质命名繁多,如阴虚质,又称“盗热质”、“燥红质”等。其命名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中医体质分类命名应与中医学基本名词保持一致,使之在理论内涵上相互贯通,便于临床应用。在临床上,对体质类型的命名多数以照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命名原则,如阴虚质、阳虚质、阳盛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等。九种体质分类的命名,即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病理状态下的差异表现,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来。分类的方法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

3.特征表述的原则与方法

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原则:①体质特征的表述必须符合体质的定义,即从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反映体质特征。②以体质医学的临床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从指导临床和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的目的出发,为

个体化诊疗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

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方法:①表述内容:按照定义、体质特征、成因进行体质类型表述,其特征表述以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进行,其中常见表现主要从面色、眼目、口鼻、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表述。②表述的文献依据:根据古代文献检索及现代文献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数据统计进行表述。

4.体质分类的文献依据

平和质:在《内经》中,关于平和质命名、特征表述和形成因素,均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曰:“夫阳与阴,皆有俞会。……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通天》云“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平和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肥瘦匀称、健壮5;精力充沛3;面色红润4;面色润泽4;轻劲有力;耐受寒热4;胃纳佳5;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润泽、白薄苔,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3。

气虚质:古人称气虚质为“气弱”、“气衰”、“气虚之人”,如《灵枢·寿夭刚柔》云:“皮有厚薄……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明·张景岳阐述了特征表述依据。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何以肥人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且肉以血成,总属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内经》及清代医家对发病倾向加以描述。如《灵枢·论勇》称“薄皮弱肉”之瘦弱之人易于感触风邪;《灵枢·逆顺肥瘦》“……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其血清气滑,易于脱气,易损于血”;清·陈梦雷注云“薄皮弱肉,则脏真气虚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气虚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面色偏黄或白7;目光少神3;气短懒言5;眩晕3;自汗出4;肢体容易疲乏7;内脏下垂3;寒热耐受力差、尤不耐寒3;心悸失眠3。

阳虚质:历代医家对于阳虚质的命名、特征表述、发病倾向和形成因素,均加以详细描述。如《素问·逆调论》云:“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文献统计结果表明,阳虚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形体白胖4;毛发易落3;面色白光白5;口唇色淡3;手足发凉5;不耐寒凉4;喜热饮食4;大便溏薄,小便清4;舌淡胖嫩4;苔白润3;脉象沉迟而弱3。

阴虚质:在古代文献中对阴虚质早有记载。《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内热”,元·朱丹溪指出“瘦人火多”。历代医家对此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阴虚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体形瘦长5;视物花3;手足心热4;失眠心烦;五心烦热3;耳鸣聋3;喜冷饮而不解渴3;大便干燥5;质红少苔5;脉象细弦或数3。

痰湿质:《内经》中有“肥人”、“肥贵人”、“脂人”之说。朱丹溪提出“肥人多痰”,“肥人湿多”《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分别阐述了痰湿质的发病倾向。《素问·奇病论》则对痰湿质的形成因素有所论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痰湿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体型肥胖8;肢体不爽3;身重7;脘腹胀满3;胸闷、胸脘痞闷3;痰多3;带多、带下淋漓而难愈3;

口粘腻或甜5;口干不欲饮4;恣肥甘3;纳呆食少4;大便正常或不实4;小便微浑3。

湿热质:关于湿热质,清·周学海曾有“素禀湿热”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而为胕肿。”汉代·张仲景称之为“酒客”。清代医家对其形成因素、体质特征等进行了描述。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湿热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体肥3;不耐热3;性格多急躁易怒3;小便短赤3;脉多见滑数3。

瘀血质:《内经》有“素有恶血在内”的记载。后世医家对于瘀血质的命名、特征表述、发病倾向等,均有描述。《灵枢·逆顺肥瘦》云:“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皆指出该型之人有气血凝滞,瘀浊不畅的特点。对于瘀血质形成因素的认识,主要从四个方面:①跌扑损伤:《灵枢·贼风》云“若有所堕落,恶血在内而不去”。②七情内伤:孙一奎:“死血作痛,瘦人多怒者常患此”。③久病入络:《素问·痹论》曰:“久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叶天士明确提出“久病入络”。④年老致瘀:《灵枢·天年》:“六十岁……气血懈惰”。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瘀血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肤色偏暗、平素皮肤晦滞5;肢体可见青紫,瘀点瘀斑,出血斑点,爪甲青紫或见红点、斑痕3;或肌肤甲错4;口唇暗淡或紫、口唇色暗口唇紫暗、青紫8;眼眶暗黑、紫黑5;有点状或片状瘀点4;舌暗、紫暗6;脉涩或细涩5,或结代4。

气郁质:《内经》称之为“易伤以忧”。体形与脏腑的大小坚脆等禀赋不同,影响气郁体质形成:如《灵枢·本藏》云:“色赤小理者心小”,“心小则安,邪不能伤,易伤以忧”,“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爑心,大愁忧。”《灵枢·寿夭刚柔》云“惊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脏”《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后世医家对气郁质的形成原因、特征表述等亦进行了描述。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表明,气郁质各体质特征出现频率3次以上者为:走窜疼痛3;呃逆3。

特禀质:古代文献称“禀赋”、“禀性”、“资禀”、“质禀”、“胎禀”,即个人生长发育状况禀受于父母。《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后世医家对特异质的形成因素和发病倾向亦给予了说明。现代中医体质研究文献中尚无特禀质特征表述。

5.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特征

中医9种体质分类法把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其体质特征主要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加以描述。其中常见表现主要从面色、眼目、口鼻、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表述。现具体介绍如下表:表2: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

第二节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

体质学注重个体差异。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运用某些方法,依据某些指标,对个体的差异性作出分类,以把握群体的差异规律。国外主要有西医学者、日本汉方医学、韩国四象医学以及印度传统医学对个体差异性的分类研究。本教材主要介绍西方学者及日本汉方医学学者对体质的分类及其与中医体质分类异同。

一、中西方体质分类的比较

(一)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分类方法与划分类型

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因其不同的学者,受自身学科的影响,采取的方法不同,研究目的、角度不同,加之时代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至今大约有30多种

体质分类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液说

以西方医学鼻祖,古希腊医学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约公元前460~377年)为代表。认为构成人体内的体液有4种——血液(harma),黏液(phlegma),黄胆汁(chole xanthe),黑胆汁(chole melania)。根据4种体液在人体内所占优势的不同,把人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在体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的人属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人属黏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人属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

2.体型说

以人体的外观形态结构为依据研究人类体质的方法,是西方体质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体型说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法国学者Siguad(1908)以及德国学者E.Kretschmer(1925)和美国学者W.H.Sheldon的分类。

Siguad把体型分为脑型、呼吸型、消化型、肌型。

Kretschmer把体型分为瘦长型、强壮型、矮胖型。

美国学者Sheldon把体型分为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

现代学者则把体型分为矮胖型、瘦长型、中间型3类。

3.血型说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527120.html,ndsteiner发现人类血型后,很快便被用于人体类型的划分,从而出现了A、B、AB、O 4型分类法。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学者做得最多。例如,古川竹二(1927)根据血型把人区别为A、B、AB、O 4种气质类型。

4.内分泌说

内分泌腺的机能与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并影响着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L.Berman等人提出,人的气质是由某种内分泌腺的活动所决定的。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发达程度而把人划分为甲状腺型、脑下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胸腺型以及性腺过分活动型。例如甲状腺型,其体态为身体健康,头发茂密,双眼明辉,其气质特征是知觉灵敏,意志坚强,不易疲劳;脑下垂体型,其体态为发育较好,体格纤细,其气质特征是性格柔和、自制力强等。

5.神经反应与意志说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德国心理学家冯德(Wilhelm Wundt 1832~1920)根据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反应的快慢和意志力的强弱来解释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黏液质4种气质不同的原因。认为多血质的人情绪反应弱,但迅速;黏液质的人情绪反应弱而缓慢;胆汁质的人情绪反应强而迅速;抑郁质的人情绪反应强,但缓慢。

6.高级神经类型说

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根据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著名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根据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过程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把个体的神经活动分为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能力,兴奋与抑制能力强,其神经活动就是强型,兴奋与抑制能力

弱,其神经活动就是弱型。均衡性是指兴奋与抑制能力的相对强弱。根据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可以将强型又分为两类:如果兴奋与抑制的能力基本接近,就是平衡型;兴奋能力明显高于抑制能力,就是不平衡型。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之间相互转换的速度。根据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可以将平衡型分为两类:抑制与兴奋转换迅速的,为灵活型;抑制与兴奋转换慢的,为不灵活型。人的神经活动的类型可分为4种: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和弱型(抑制型)。每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都对应着一种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的兴奋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神经活动的安静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神经活动的活泼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神经活动的抑制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

(二)西方医学与中医学体质分类的共同点

1.西方气质心理与中医体质心理特征比较

(1)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分类法与《内经》体质阴阳含量分类法:从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分类来看,多血质表现为性情活跃,动作灵敏;胆汁质表现为性情急躁,动作迅猛;抑郁质表现为性情脆弱,动作迟钝;黏液质表现为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等。从《内经》所划分的各类型的心理特征来看,太阳之人的心理特征为:高傲、主观、勇敢、冲动、暴躁等,类似于希波克拉底的胆汁质;少阳之人的心理特征为:活泼好动,乐于交际,机智、自尊,但轻浮,类似于希波克拉底的多血质;太阴之人的心理特征为:卑恭不扬,工于心计,内心藏而不露等,类似于忧郁质;少阴之人的心理特征为:对人冷淡,言行神秘、深沉、疑忌等,类似于黏液质;阴阳平和之人的心理特征为:为人和蔼谦虚,尊而不傲,心胸坦荡等,介于黏液质与多血质之间。见表3。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分类法,由于在论述上多偏于心理、行为方面的特征,对后世的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萧孝嵘曾认为“希波克拉底有体液之假说,以解释精神病的产生,他似乎对内分泌的概念也有所认识,不过其所着重之点是水火两元素之均衡,为健康之本。此又与吾国医学五行之说颇相近似”。龙伯坚亦认为,《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著作时代相差不远,《内经》早期部分著作和希波克拉底本人后半世的生存年代同时,并认为希波克拉底《论人的本性》一篇中可找到《内经》类似的分类。从二者的分类思想上来看,二者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均是根据人体内部某种物质成分的多少、比例的不同对个体差异性作出分类的。

(2)巴甫洛夫、冯德神经类型说与《内经》体质阴阳含量分类:从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类型的分类来看,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其特点是兴奋、抑制过程都强,但兴奋过程略强于抑制过程,是易兴奋、奔放不羁的类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其特点是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比较强,并容易转化,反应敏捷,表现活泼,能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其特点是兴奋与抑制过程都较强,但两者转化较困难,是一种安静、沉着、反应较为迟缓的类型;弱型(抑制型),其特点是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弱,过强的刺激容易引起疲劳,甚至引起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并以胆小畏缩、反应速度缓慢为特征。阴阳含量分类法的特点,是以阴阳平和型居中,随着阳量的递增,依次为少阳型、太阳型,随着阴量的递增依次为少阴型、太阴型。《内经》阴阳含量分类法划分的体质类型,其在心理、行为性格方面的表现特征与巴甫洛夫所划分的神经类型的表现特征相似,即太阳型相当

于兴奋型,太阴型相当于抑制型,少阴、阴阳平和、少阳3型相当于安静型。见表3-2。

另外,德国心理学家冯德依据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反应的快慢和意志力的强弱,对气质四种类型的解释与中医阴阳含量分类法所划分的五种类型之间,在心理方面具有类似性的特征,二者之间进行比较则不难看出这一点。冯德划分的各类型特征分别为:①胆汁质型(反应速度快,意志力强):性情急躁,神经系统坚强。不怕困难,缺乏自制能力,缺乏持久而有系统进行工作的能力;②抑郁质型(反应速度慢,意志力强):多愁善感,神经系统比较敏感。意志性较强,固执而容易生气,不善于交际,不能经受长期的紧张工作;③多血质(反应速度快,意志力弱):见异思迁,神经系统坚强,感觉和行动都是均衡的,活泼好动,善于交际,能适应各种情况,常常容易作出妥协;④黏液质型(反应速度慢,意志力弱):性情孤僻,感觉和行动是均衡的,表情不显于色,感情稳定,反应迟钝,难以适应生活条件的改变,工作埋头苦干。

表3:巴甫洛夫神经类型说、希波克拉底体液说、中医阴阳含量说比较表

巴甫洛夫

神经类型学说

强、不平衡型(兴奋型)热情积极,精力充沛,任性暴躁,好发脾气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活泼亲切,行为敏捷,轻浮散漫,感情轻浮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沉着冷静,有节制,缺乏信心,对生活不关心弱型(抑制型)感情深刻,稳定,孤僻,多余的羞怯

希波克拉底体液说胆汁质性情急噪,动作迅猛多血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黏液质性情沉稳,动作迟缓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中医阴阳含量说太阳之人自足,傲慢,说大话,有志愿四处张扬,主观少阳之人善于外交,不愿做内部的事,自尊心很强,轻浮阴阳平和之人和蔼谦虚,尊而不傲,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少阴之人行为鬼祟,内心阴险

太阴之人内心世界深藏不露,坐看别人失败,决定自己

行动,意念卑恭不扬

2.西方体型说与中医体质形态结构特征比较

从西方学者体型说划分的类型来看,与《内经》中的体质形态结构特征分类、五行归属分类及其它分类中的部分类型具有相似性。

法国学者Siguad划分的4型体质特征为:①脑型(type cerebral):头部比较大,与之相比躯干较细,四肢和肌肉发育不良;②呼吸型(type respiratoire):具有发达的胸廓,肺机能亢进,剑突角呈锐角,颜面中央部发育良好;③消化型(type digestif):颜面下部特别是下颚骨发育良好,躯干短而粗,腹部的发育好,脂肪沉着多,剑突角呈钝角;④肌型(type musculaire):筋骨强壮,四肢发育良好,面型呈正方或长方形。

德国精神病学家Kretschmer划分的3型的体质特征为:①瘦长型(Leptosmer Typus) :瘦身长躯,骨骼、肌肉发育不良,颈长,胸廓狭长扁平,肩窄,剑突角呈锐角,皮下脂肪少,

筋暴露,四肢长而细,手脚长幅窄,头部比较小。颜面苍白,脸型窄呈短卵圆形,鼻尖而细,毛发粗头发少;②强壮型(Athletischer Typus) :肩宽,体格健壮,肌肉结实而凸起,四肢有力,腕部和脚部骨突出,手脚大。面孔严厉,颜面骨突明显,面型呈长卵圆形;③矮胖型(Pyknischer Typus) :短躯厚胸,剑突角呈钝角。脂肪组织发达,身体圆而柔软。四肢柔软而短,手足短而宽。脸型呈五角形,头顶平,颈短。面色红润,脸型较宽,颜面阴影少,头发柔软或容易秃顶。

美国心理学家Shelden划分的各类型的特征为:①内胚型(内脏型):消化系统及内脏较为发达。体型肥胖,乐观,善交际,宽以待人,遇事从容不迫,好美食而消化功能好,好逸;②中胚型(肌肉型):骨骼肌肉及结缔组织发达,体型健壮,大胆而直率,冲动好斗,富于竞争,体态线条鲜明;③外胚型(头脑型):大脑及中枢神经较发达,体形瘦高,思考周密,个性内向,感觉过敏,睡眠不好,不善交际,体态呆板,容易疲劳。

Stockard(1931)对现在常用的矮胖型、瘦长型、中间型3类体型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归纳。①矮胖型:身材矮,四肢短而粗,面胖而方圆,鼻子低而阔,颈粗短,胸桶形,肋脊角大,肋间隙狭,横膈高,短头,骨骼较粗壮,皮肤粗厚,浅表小血管扩张,内脏坚实,体围大,平滑肌呈高张性。儿童时期易于兴奋,后半生则较迟缓。甲状腺功能较差。心理特征是昂扬与抑郁更替出现。深度的黏液质表现;②瘦长型:身材高,四肢瘦而长,面瘦小而卵圆形,鼻子尖而高,颈瘦长,胸扁长,肋脊角小,肋间隙宽,横隔低,长头,骨骼细弱,皮薄而细,浅表小血管不明显,内脏易动,体围小,平滑肌无力,除神经系统和血管运动系统外比较迟缓。甲状腺功能可能较强。心理特征是精神分裂症样人格。中度的黏液质表现;③中间型:结构上位于两者之中,没有明显的比例失调,解剖学上没有这一部分特别超过另一部分的现象。

从体型说划分的内容来看,就体形、胸廓形态、四肢比例、肌肉发育、面形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而言,与我国古代中医体质形态结构特征分类及五行归属分类具有相似之处。如从中医体质五行分类来看,火形人的特征为“广”、“好肩背”、“背肉满”等,与Kretschmer 的矮胖型具有类似性;水形人的特征为“面不平”、“廉颐”、“小背”、“背延延然”、“下尻长”(肌肉不发达,面瘦不润,背长腰长,躯体细瘦),这又类似Kretschmer划分的“瘦长型”的特征。另外,Siguad和Shelden提出的划分类型以及Stockard对现在常用的体质分型的归纳,也与中医五行分类中的某些类型具有相似性。并且在Shelden的分类内容中又重视了各型的生理机能特征,更类似于中医体质所提出的从个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综合来划分体质类型的理论思想。

(三)西方医学与中医学体质分类的不同点

1.中西方对个体差异性研究的立足点不同

中医体质学研究以临床应用为目的。西方学者对体质的认识和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气质心理学方面,而气质心理在中医体质学中仅仅属于体质的一个方面,即体质的心理特征方面,而且西方研究者大多是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应用于心理分析和精神病的诊断方面,而不像中医体质理论那样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因此,中西方研究者的立足点不同。

2.发展的层次和阶段不同

尽管现代医学已认识到了心理特征、体型与疾病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如《内科学基础》教材中指出:“不同体格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类型,在疾病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体型的人代谢过程、机能的反应性和对疾病的感受性都不同。因此他们的病理改变、临床症状、病程经过及治疗效果等,也可能有差别。”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仍处于归纳阶段,尚不能完全用于指导临床。而中医体质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直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将不同的气质心理特征分门别类的结合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及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出基本完整的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方法和理论体系,并且用以指导不同人的气质心理分类,指导对人体的总体认识和研究,它从哲学上完成了由归纳-理论-推理的思维过程,而西方研究者则在对不同心理行为的分门别类上,仅限于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范畴,未能完全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3.理论背景和思路方法不同

从中西方研究者的学术时代背景和思路方法上来看,西方学者的研究,受西方宗教哲学的影响和近代18、19世纪欧洲医学界对精神病学研究的要求,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比较注重人的精神方面的差异,强调心理行为、性格特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从心理特征来研究个体差异性的研究方法,从个体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把握个体间的差异规律。

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以分析方法占统治地位,加之社会对科学的要求不同,受其影响,各学者所采取的方法、研究角度、目的各不相同,而着重从人的某一方面特征入手来研究个体的差异性,或体型,或心理,或神经类型等,多未能从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上去把握个体的差异性。作为医家的希波克拉底以及Kretschmer与Shelden,其学说虽基于临床提出来的,而且后二者兼及了人体的形态与机能特征,但前者在形成之后,即未能继续与临床结合,虽有“希腊的天才”之称,但始终还是落为古典心理学的文明,后二者虽考虑到了人体生命现象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但受西方医学近代细胞病理学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其学说和理论同样未能推广到整个临床医学中去。而应用性是一门学说和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尽管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分类法目前仍被公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其仍与临床实践有相当的距离,而被局限在精神病学领域内。

再看中医体质理论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以《灵枢·通天》篇为例,是侧重于个体间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特征的,兼及个体的形态、肤色与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其划分的类型也类似于现代气质学说中的某些内容,但它应用的方法是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分型方法吻合中医学的理论范式,因此这一理论从形成之始就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别五态之人”,“视人五态乃治之”,从而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人体观、生命观和思维模式等理论下的必然结果。

总之,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现象的认识与我国医家的认识思路和方法有很大不同。比较而言,二者对个体差异性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认识的目的亦不同。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不同于中医学根据人的形态、功能、心理等特征,综合的、动态的、整体的来认识人体的差异现象,并从中寻找个体体质间的差异规律,而是从生命活动的某一方

面,从某一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差异规律。具体来讲,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多是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活动特征方面入手,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和科学背景的制约,其分类的内容,多是属于现代心理学中包括的内容,所以,无一例外,都被现代心理学家作为气质学说中的不同学说或观点而存在于理论档案中,其中只有体型说,兼及了个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差异。因此,从总体上看,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西方学者对人类个体差异性的研究,仍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而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

(一)日本汉方医学体质分类

在日本汉方界一贯堂医学体质分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貫堂医学是由森道伯在大正末年创立的日本独自的体质医学体系,将现代人的体质大致分为瘀血质、脏毒质、解毒质3类,并确立了治疗标准,对其治疗提出了5个处方。第一类瘀血证体质者,因主导治疗瘀血质的处方是通导散,故又称通导散证;第二类脏毒证体质者,因主持脏毒证体质者的处方是防风通圣散,故又称防风通圣散证,并有防己黄芪汤证亚型;第三类解毒证体质者,应用的处方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由于柴胡清肝散专用于小儿时期的解毒证体质者,荆芥连翘汤用于青年时期的解毒证体质者,龙胆泻肝汤用于青年期以及青年期以后的解毒证体质者,因而解毒证体质者又分为柴胡清肝散证、荆芥连翘汤证、龙胆泻肝汤证三个亚型。另外,一贯堂医学注意到了体质类型的兼夹问题,三大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兼备,如脏毒证体质与瘀血证体质共存,脏毒证体质与解毒证体质共存的情况。

一贯堂医学对体质分型较为复杂,各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瘀血证体质:肥胖者多,面色红,指甲暗红或因贫血指甲呈黄白色,脉细实,腹诊时可以从心下触及两条相当于腹直肌的痉挛性肌束或腹部膨满。该型体质者常主诉头痛、头重、眩晕、上逆、耳鸣、肩凝、心慌,便秘等。瘀血证体质有脑出血、偏瘫、哮喘、胃肠疾病(特别是胃酸过多症、胃溃疡、胃癌)、肝病、肺结核、动脉硬化症、习惯性便秘、心脏病等病的易患倾向;②脏毒证体质:包含现代的卒中性体质。皮肤黄白,体格健壮,脂肪或者肌肉较多,脉弦、洪、实,全腹肌肉硬满或濡满。脏毒证体质者在青壮年期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阑尾炎、丹毒等,壮年期除了易患感染性疾病外还易患神经痛、肾脏病、糖尿病等,壮年期以后除了以上疾病还易患动脉硬化症、脑出血、肾萎缩等;③解毒证体质:现代的结核性体质属于此型的较多。面色浅黑,从苍白色至青黑色,但均较晦暗,骨骼为瘦型或肌肉型。解毒证体质易患结核、淋病、过敏性疾病、肝功能障碍等疾病。其中柴胡清肝散证之小儿体质虚弱,体瘦,颈细,胸狭,脉紧,腹诊肝经部位较紧张,易患支气管炎、扁桃腺炎等;荆芥连翘汤证皮肤呈黑紫色,身材较高,为肌肉型,体瘦,脉紧,腹诊肝经与胃经部位的腹肌明显紧张;龙胆泻肝汤证皮肤浅黑色,脉紧,腹诊时从脐下、脐旁至两胁下可触及明显抵抗。

一贯堂医学理论的创建带动了日本对体质的研究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有地滋根据方与证的对应关系,将体质区分为防风通圣散证、大柴胡汤证、桃核承气汤证、防己黄芪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加味逍遥散证、八味地黄丸证、当归芍药散证8类,并从免疫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体质分类在HLA抗原分布方面的差异,发现防风通圣散证、柴胡桂枝汤证、桃核承气汤

证、防己黄芪汤证等各类患者群HLA抗原分布是不同的。原桃介认为汉方的体质治疗在日本最重视的是腹证,常用柴胡剂和驱瘀血剂。柴胡剂主要有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清肝汤、柴胡桂枝汤、加味逍遥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补中益气汤;驱瘀血剂有桃核承气汤、通导散、桂枝茯苓丸、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武田丞司的八面体质论则从面容上把人分为童面、老面、男面、女面、遊女面、阴者面、妾面、若众面8类,并根据八面体质论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八面汉方论提出了改善体质,治疗疑难病和精神疾病的尝试。

日本汉方界也非常重视虚弱体质的分类研究。对小儿虚弱体质,三浦於菟将小儿虚弱体质分为脾虚证、肾虚证、肺气虚证3类,脾虚证用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肾虚证使用六味地黄丸;肺气虚证使用柴胡桂枝汤,有脾气虚时也用补中益气汤。広瀬滋之按虚弱儿的病理分为胃肠型、扁桃型、呼吸器型、循环器型、神经症型、肾虚型,并提出相应的处方方剂。对成人的虚弱体质,菊谷豊彦提出了呼吸器型、消化器型(胃肠型)、疲劳型,并提出了适用的处方。呼吸器型适用的处方有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朴汤、小青龙汤;消化器型适用的处方有六君子汤、人参汤、小建中汤、真武汤;疲劳型适用的处方有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清暑益气汤、柴胡桂枝汤。对老年人的虚弱体质,折茂肇认为老年人个体差异大,有多种疾患,在汉方治疗时,要合于证,考虑体质投予方剂。

(二)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体质分类的比较

从医学上来讲,人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重视人的“个体差异性”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即在于强调“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汉方医学与中医学同出一源,均非常重视对个体体质差异性的研究,但由于受地理文化、社会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体质分类研究在中、日两国医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1.体质分类的理论渊源

中医体质分类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展日趋丰富。日本汉方医学界,其理论渊源大致有二,一是源于《伤寒论》中的方证理论;一是源于中国金元时期的李、朱医学理论,即根据“气血水”病因学说的基本思想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贯堂医学体质理论。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体质分类二者是“同源异流”的。

2.体质分类的特征

在对体质分类特征的认识上,中医体质分类涉及脂肪蓄积与分布、肌肉发育、背脊形态、胸廓与腹部形态、头形、面形、五官形态、四肢比例、心理性格、行为特征及与内在脏腑功能的关系,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及对外界因素刺激的反应方式等各方面。日本汉方界对体质特征的认识,对体型、面型、肤色、骨骼肌肉的发育、脂肪分布及营养状况等方面均有涉及,且重视腹诊等。二者在对体质特征认识上的差异在于:中医体质分类将病理特性寓于生理特性之中,如土形人之“土”性,木形人之“木”性,均有其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日本则偏重于病理特征,多限于对某些病证的易感性方面的特征,或直接将体质特征等同于“证”的特征。这在一贯堂医学理论及有地滋的“方证体质理论”中均可见及。

3.体质分类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和划分内容,全面、系统而具体,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功能特性、心理、行为特征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特点,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归纳出木、火、土、金、水5种体质类型,并在每一类型中又以五音结合经脉的归属与特性再分为5个亚型,而成为25种体质类型。其它又有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来分类的方法,将体质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之人5种类型,及根据体型的肥瘦等区分为肥人、瘦人、壮士等体质类型的理论。在现代中医学研究中,中医学者从临床应用角度对体质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比较典型的有王琦七分法、匡调元的六分法、母国光的九分法、何裕民的六分法、田代华的十二分法、胡文俊的四分法等。从国内对体质类型的划分内容来看,虽然分型不同,命名各异,但每类体质均包括体型、面型及个体的形、神、色、态、舌苔、脉象、心理性格、饮食习惯、二便状况等,不仅论及每类体质的病理特征,也论及其发病倾向和治疗用药特点等。日本汉方界侧重对体质病理类型的研究,将体质等同于证。如一贯堂医学中的体质三型理论,即根据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将现代人的体质分为3大类型——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解毒证体质。有地滋认为,汉方医学是把患者体质的种种特征归纳为证,按证候决定处方,基本上是一种“方证体质理论”。

4.体质分类的类型

中日双方对体质划分的类型不一,但双方对体质类型的划分,基本上都是以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并且分类的依据具有相似性。但二者也有区别,日方体质分类多偏实性,如一贯堂医学的分类是表现为邪盛的实证分类,但对虚性体质类型也有论述;而中医体质分类是虚实兼论。

5.体质分类的临床应用

中日双方对体质的分类研究都是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但亦有不同,表现在:①在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上,日本汉方认为不同的体质各具有不同的发病规律,如瘀血证体质者易患中风、胃溃疡、妇科病,脏毒证体质者易患动脉硬化症、中风,解毒证体质者易患结核、淋病等。并强调了体质的内因作用,认为体质可大致决定其发病与否,也决定了发病的类型与证型;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应性不同,发病亦有差别,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如肥人多痰湿,易病中风等;②在体质与诊断、辨证的关系上,日本汉方认为临证先辨其体质,通过辨识体质即可诊断所患疾病。了解体质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就能指出患者的既往病史,还能判断其将来可能罹患的疾病。如“在瘀血证体质提出主诉前,就能知道患者常有头痛、头重、眩晕、上逆、肩凝、心悸等。”并认为“容易发生瘀血证体质者,各种原因都可引起瘀血”;中医认为“病之阴阳因人而变”,“邪气因人而化”,强调了体质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病理基础,临床辨证掌握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类型,有助于明确发病的特性和病理发展趋向;③在体质与治疗的关系上,日本汉方认为各种慢性疾患、疑难病证,多数属于体质性疾患,体质与治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各种慢性、疑难病证中。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强调主要是对体质的治疗,强调方体对应,何种体质必用何种方药,瘀血证体质者用通导散,脏毒证体质者则用防风通圣散,并不考虑病证的具体情况。如对瘀血证体质者服用驱瘀血剂,对脏毒证体质者、解毒证体质者服用驱毒剂,是一种病因疗法,通过病因治疗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而康复;中医认为体质理论对各类急慢

性疾患的理、法、方、药均具有指导作用,体质是临床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患一种病,体质不同,处方用药则不同,用药处方不仅要考虑到病性,还要视体质而异,体质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在治疗上还重视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体质及疾病的影响,不同地域环境的人群、体质具有差异性,即使是患同一种病证,其治疗用药亦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区用桂、附量远比东南地区为重,这也是中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④在体质与疾病的预防上,汉方医学认为可以通过药物及饮食卫生来改善目前的体质,消除疾病的内因,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不同的体质特性和类型各具有不同的饮食宜忌,如五味偏嗜与宜忌理论,注重养生保健的个体体质的差异性。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日双方对体质分类在临床应用方面略有异同,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某一类型的体质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易感性,病后的病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诊断、辨证上双方均重视了体质与病证的从化关系,认为体质对疾病的诊断、辨证具有指导性;在体质与治疗上,亦强调了体质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不同的体质其处方用药即不同;在体质与预防的关系上,均认为可以通过调整未病时的体质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不同点在于:中医强调体质是证型存在和变化的基础,而不是病的发病基础,因为某种疾病的发生,因其病因的复杂性,并非仅仅发生于某种体质类型,而且还认为体质并不能完全决定发病与否,而只是决定发病的大致类型和病后的发展规律。而汉方医学认为体质可大致决定其发病与否,也决定了发病的类型和证型,并强调了体质是发病的内因;在体质与治疗的关系上,汉方是方体对应,而中医强调体质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拘泥某体即某方的方体对应,而且临床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在用药上强调活法活用,用药处方视体质而异、视病情而异。总之,中日双方最明显的差别是在体质临床应用上的侧重点不同,日本汉方强调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重视不同体质与发病的种类、诊断、治疗及方药的关系;而中医强调了体质与辨证的关系,重视体质的差异与疾病的辨证、治疗及处方用药的关系,并强调了年龄、性别、地域环境、生活习惯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对体质与疾病的影响。

小结

古今中外体质分类方法繁杂。本章从体质分类方法和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纵横两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体质分类方法。体质的分类依据以及《内经》经典的体质分类方法和现代公认的体质九分法是体质分类方法中的重点内容。

体质分类方法包括古代体质分类方法和现代体质分类方法。古代体质分类方法包括《内经》体质分类方法和后世体质分类方法。《内经》体质分类的主要依据有二:①阴阳五行理论②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构成体质的要素。分类的主要方法有:阴阳五行分类、体型体质分类、心理特征分类等。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临床常见的体质病理状态及其表现类型作了分类,从而形成了几种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上的病理学分类法。现代体质分类是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从临床实践角度对现代人常见的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而成。其主要方法包括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和十二分法等。

国外主要有西方学者、日本汉方医学、韩国四象医学以及印度传统医学对个体差异性的分类研究。本教材主要介绍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分类、日本汉方医学对体质的分类及其与中医体质分类的异同。

《内经》体质分类方法对后世和现代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对体质类型进行观察、总结并作出分类,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体质分类的重要文献。其中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是重点内容。五行分类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首先根据五行属性,结合人体肤色、形态特征、生理功能、行为习惯、心理特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调节能力、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倾向性等各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类型。再以五音类比,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阳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之差异,将上述木、火、土、金、水5型中的每一类型再推演为5类,即成为25种体质类型。阴阳分类法根据人体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不同作为分类依据,将人分为重阳、重阳有阴、阴多阳少和阴阳和调4种类型以及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种体质类型。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种分类法。

王琦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并从体质分类的依据、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的内涵和文献依据等方面对每一种体质类型进行了阐述,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琦.9种中医体质分类的诊断及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8(4):1~6

2.王洪图.内经讲义(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6~343.3.王洪图.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0~349.4.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0~195.

5.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5~432,434~439.

6.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3, 47~96,169~187,222~233,294~303,316.

7.王琦.王琦临床医学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9~430.

8.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2.

9.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0.

10.龚海洋.略论中医体质分类.中医药学报,2003,31(6):1~4.

11.何裕民,吴亦樵,李红升,等.略论体质与年龄.中医药学报,1986,(3):1.12.李金田,李娟.近年《伤寒论》体质学说研究述评.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3):15~17 .

13.刁利红.试析《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湖北中医杂志,1996,18(1):30~31.14.徐珊.浅论叶天士辨治湿病的体质观.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1,(3):11~12,8.15.胡春雨.《局方发挥》体质辨治特色.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3~4.16.麻晓慧.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5):42~

九种体质类型

1、体质类型: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正常体质,这类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患病少。 养生要点:重在维护 对策:平时只要注意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即可。 2、体质类型: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吹空调,喜欢安静,吃或喝凉的食物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闷、内向。患病倾向,易出现寒病,腹泻、阳痿等。 养生要点:温阳补益气防腹泻、阳痿等疾病 对策:食宜温阳。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葱头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起居要保暖,特别是背部及下腹丹田部位,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防止出汗过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运动避风寒,冬天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 3、体质类型:阴虚体质 阴虚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舌质偏红,苔少。患病倾向为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甲亢等。 养生要点:滋阴注意甲亢等疾病 对策:注意食宜滋阴,多吃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瓜子等性温燥烈之品。起居忌熬夜,避免在高温酷暑下工作。

运动勿太过,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宜洗桑拿。 4、体质类型: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患病倾向是疮疖、黄疸等病。 养生要点:注意清热利湿 对策:食忌辛温滋腻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雯助热的食物。 起居避暑湿,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不要熬夜、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减少户外活动时间。运动宜增强,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 5、体质类型: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经常感觉疲乏、气短、讲话的声音低弱、容易出汗、舌边有齿痕。患病倾向有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养生要点:益气健脾注意胃下垂疾病 对策:平时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午间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运动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 6、体质类型: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的人,体形偏瘦,常感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咽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神情抑郁、忧虑脆弱。患病倾向有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 养生要点:防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疾病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治末病九种体质分类(体质分类) 一、平和质: 常见表现:面色润泽,头发稠密光泽,目光有神,嗅觉、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 良好,大小便正常; 饮食调节:1、饮食节制,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和不干净的食物,2、精细搭配,多吃蔬菜瓜果,3、少食油腻辛辣,4、不吸烟、 酗酒。 药膳调理:健脾补贤 二、气虚质: 常见表现:易疲乏,易气短心慌,易头晕或站起时眩晕,易感冒,喜静少语,声音低弱无力,活动量稍大易出虚汗; 饮食调节:1、多食黄豆,白扁豆,鹅肉,鹌鹑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补脾之品,2、少食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耗 气之品。 药膳调理:益气养血 三、阳虚质 常见表现:手脚发凉,腹背腰膝发冷,衣服穿得多,厌冬喜夏,易感冒,吃凉东西易腹胀腹泻,喜热饮食; 饮食调节:1、多食牛肉,羊肉,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蒜,芥末,葱,花椒,胡椒等,2、少食黄瓜,柿子,冬瓜,藕,莴苣,

梨,西瓜等,少饮绿茶。 药膳调理:温肾健脾 四、阴虚质 常见表现:1、感到身体与手脚心热,2、手心易出汗,3皮肤或口唇干,4厌夏喜冬,5便秘或大便干燥,6感到眼睛干涩,7口干咽 燥,总想喝水; 饮食调节:1、多食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小豆、海蜇、芝麻、百合等甘凉滋之品,2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 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 药膳调理:滋补肝贤 五、痰湿质 常见表现:1、胸闷、腹部胀满,2、身体困重,3、腹部肥满松软,4、面额部皮油脂多,5上眼脸浮肿,6、口中黏腻,7、痰多,咽 部有痰堵; 饮食调节:1、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2、少食肥肉及甜、粘、油腻的食物,3、可多吃食葱、蒜、海藻、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 食物; 药膳调理:健脾祛湿 六、湿热质 常见表现:1、鼻部油光发亮,2、易生痔疮或疥疮,3常感口苦或嘴有异味,4皮肤时有瘙痒,5大便有黏腻,解不尽,6、小便时

身体体质分类-九种体质

怎么辨别虚寒体质和湿热体质?以及如何调养 作者:顧聰 自测体质的11个小妙招 1正常体质: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 2阴寒体质:属寒(实)体质,平素肢冷无汗,喜暖怕凉,常腹痛腹泻,关节酸痛,口淡不渴,溲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宜患风湿关节痛,宜感寒邪,怕阴冷潮湿气候,宜温阳散寒。应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桂皮等。 3阳虚体质:属虚寒体质。四肢多不温,怕凉喜暖,神疲,喜吃热食,睡眠偏多,便溏,尿清长,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得病多从寒化,宜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证,易感寒邪,易被湿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温阳补虚之品。 4阴虚体质:属虚热体质,形体多消瘦,心烦颧红,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口燥咽干,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便干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宜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怕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宜养阴补虚,甘寒退热。如百合、枸杞、麦冬、海参、西洋参等。 5阳热体质:属实热类型。面色多红赤,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发高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热的食物或饮料,如苦瓜、苦丁茶、莲子心等。 6气虚体质:属虚的体质,面白少华,气短懒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虚缓。易感冒,病后迁延不愈,内脏易下垂,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药、莲子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等。 7血虚体质: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弱。宜补气生血。用当归、熟地、龙眼肉。 8瘀血体质: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肤甲错,或生症瘕,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体黯紫有瘀点,脉细涩或脉率不齐。易患出血,症瘕,中风,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查、桃仁等。 9痰湿体质: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濡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宜祛湿化痰。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 10湿热体质: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激食品。

九种体质的调养方案

九种体质的调理方案 一、平和体质 “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典型的平和体质。这类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 疾病倾向:较少患病 调养方式: 1、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 2、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3、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二、气虚体质(类似阳虚,脾肺) 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声音小、不喜欢动、舌边有齿痕、吃或喝凉的食物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胃口差、腹胀、大便困难且少。 性格多沉闷、内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抵抗力差,对环境变化敏感。 疾病倾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容易抑郁。 调养方式:补脾健脾 1、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白(一个荔枝三把火,忌)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芋、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水果:大枣、葡萄、苹果、龙眼、橙。 2、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3、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4、适宜喝粥缓慢进补。 三、气郁体质 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多愁善感、忧郁脆弱、较瘦、烦闷不乐、善太息、大便干燥。容易心慌失眠、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月经前期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咽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

生活不顺、压力大,太敏感,不会发泄。 疾病倾向: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疾病,容易憋出淤血、痰湿。 调养方式:疏肝理气 1、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黄花菜、海带、山楂、蒜、葱、阿胶、枸杞子。可少量饮酒。水果:金橘、山楂、橙子、橘子、柚子、陈皮、槟榔。 2、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 3、每晚睡前两手搓热,然后搓胁肋。 4、可以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调节。 四、湿热体质 体型偏瘦、面色黄暗、油腻、牙齿黄、压根和唇舌偏红、苔黄腻、容易长痤疮、红肿、口干苦口臭、汗味体味大、大便燥结或粘滞很臭、小便深黄色、异味大、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 性情急躁易怒、焦虑;可能肝功能有问题;长期情绪压抑,然后借酒浇愁;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 疾病倾向: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调养方式:疏肝利胆 1、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鸭、海带、紫菜、黄瓜、苦瓜、冬瓜、丝瓜、芹菜、绿豆、红豆、梨、绿茶、西瓜、哈密瓜、枇杷、橙子、梨、马蹄(忌银耳、雪蛤、阿胶、蜂蜜)。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 2、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多饮清水排浊。 3、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日常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 五、痰湿体质 心宽体胖是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口黏苔腻、皮肤出油、汗多、眼睛浮肿、容易困倦、胸闷头昏嗜睡、痰多、舌体胖大、舌苔厚、动作语言缓慢迟钝。 温和稳重、饮食肥腻。 疾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 调养方式:健脾祛湿

九种体质教学提纲

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种 中医体质分类是以临床所见的形体、症状、脉象、面色等特征为依据,以临床功能变化为主,结合形体与代谢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九类: 一.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中医认为最理想的人体体质,是一个和谐生命的范本,也是一份对健康的美好愿望。杨教授介绍说像刚出生的健康婴儿多属于平和质,是还没有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体质。 体质特点:平和质一般体形匀称健壮,面唇色泽红润,头发稠密而有光泽,肌肤润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味觉正常,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可以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 心理方面:性格随和开朗。平日里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药膳调补:茯苓大枣山药粥 【原料】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枸杞少许,红糖适量。 【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枸杞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健运脾胃,渗湿止泻。 二.气虚体质 杨教授介绍,气虚体质人形体一般为肌肉松软不实。平日里常见表现有气短懒言,语声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无力,时有汗出,头晕健忘,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口淡,舌淡红、胖嫩、可有齿痕。气虚体质的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不喜冒险,平时容易患上感冒内脏下垂等等。 日常调养: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平常应早睡早起,不熬夜。 运动调养:宜做柔缓运动,不宜做强体力运动,可选择快慢交替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禁忌劳累过度。 饮食调养:可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山药、牛肉、薏米、芡实、白扁豆、大枣、饴糖、蜂蜜等,多食小米山药饭,可增加气力。但要注意应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品。 经络保健:经常拍打阳明胃经(在下肢前外侧),有补气作用。按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即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可健脾和胃,强壮体质。 药膳调补:杏仁薏米粥 【原料】薏米15克、杏仁5克、冰糖适量。 【做法】①将薏米洗干净,杏仁洗干净待用;②取沙锅加水适量,倒入洗干净的苡仁,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半熟,放进杏仁。继续以文火煮至粥成时,再将捣碎的冰糖放入,待溶化后即可。 【功效】补肺益气。 三.阳虚体质

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

《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 1,阳虚体质--怕冷派 2,.阴虚体质---缺水派 3,痰湿体质---痰派 4,湿热体质--长痘派 5,气虚体质---气短派 6,血瘀体质--长斑派 7,气郁体质---郁闷派 8,特禀体质---过敏派 9,平和体质--健康派 第一章阳虚体质---怕冷派 主要症状: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肌肉松弛不实。心理特点:性格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感邪易从寒化。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发病原因:肾阳虚和情绪是内因,外因有: 1.冰镇饮品耗阳气 2.冷气下做爱也是阳虚的祸根 3.熬夜伤阴也伤阳 4.不当的清热解毒压制了阳气 5.大量出汗损伤阳气 6.冬天赤脚穿凉鞋,寒气钻进涌泉穴 7.夏天冷气封毛孔,水液迷途伤肾阳 治疗方法: 1.巧用艾草灸督脉 2.冬季烫脚养阳气 足浴盆,30元一个,不必买好几百元的电动足浴盆 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不要大出汗,搓脚底,尤其是涌泉穴 3.生姜胜似还魂汤生姜当归羊肉汤张仲景的方子最好冬天早晨喝 生姜驱风寒,温中止呕,解鱼蟹毒,和大枣搭配和易调理脾胃。大枣补气养血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提前滞后双向调节羊肉补血生精驱寒 4.打通阳气靠木棒,敲督脉 5.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附子+肉桂 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牡丹皮是芍药的皮,凉血的,先泄后补才补的进去。 6.鼓舞阳气四逆散四逆汤不等于四逆散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方名】四逆散 【出处】《伤寒论》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 【方组趣味记忆】只烧干柴。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禁忌】斟酌。 【方论】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九种体质及调养方法

一、平和质 (A型)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二)调理方法: ?环境起居调摄: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理: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药物调养:不需。预防用药防风通圣丸。 二、气虚质 (B型)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劳,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二)调理方法: ?环境起居调摄:夏避暑;冬避寒;防过劳。 ?体育锻炼: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宜散步、慢跑、打太极等。?精神调适:清净养藏,祛除杂念,不躁动,少思虑。提升自信心和精气神。 ?饮食调理:常食益气健脾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少吃耗气食物如生萝卜、空心菜等。 ?药物调养:可用甘温补气之品,如人参、山药、黄芪等。代表中成药玉屏风散。 三、阳虚质 (C型)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九种体质的养生知识

+九种不同体质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歁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质差异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九种不同体质,并提供相应的养生配方,同时人又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单纯体质远不如复合体质见,也就是一个人可能同具有两种右两种以上的体质特点,这种复合体质同样也需要复合的养生配方 1.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两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养生调理 1、合理膳食:日常饮食主要包括粮食类、肉蛋类、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类。注意荤菜与素菜相搭配,避免同一类食品的重复搭配。“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是古人的养生格言。现代营养学家提倡“早饭占全天总量的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是对现代人养生的具体化。 2、睡眠充足: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渡过的。医学研究表明,在深度睡眠中,人体细胞可以自我修复,尤其在夜间十点到凌晨三点间的睡眠称为美容觉,可以排除体内毒素,恢复人体功能。 心态平衡:疾病不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而且对我们的心理也造成了威胁。面对疾病,我们应该用健康的心理去对待,对科学的治疗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毅力充满信心。任何的沮丧、焦虑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作息、饮食,因此用健康的心理面对疾病是相当重要的。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于身体各个器官的代谢、运作、营养吸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需要半小时的运动量,而以有氧运动为好。可以多练太极拳。还有一个运动就是散步,一天走半个小时,既不累人,又能锻炼身体。所以现在很多上班族都会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到单位,这是非常有益的。 饮食调理 对于平和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养生指导】: 益元八珍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_ZYYXH_T157_2009_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ZYYXH /T157 - 2009)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9 - 04 - 09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关于体质的术语及定义、中医体质的9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及体质辨识治未病。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 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3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3. 1 平和质(A型) 3. 1. 1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3. 1. 2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3. 1. 3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3. 1. 4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3. 1. 5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3. 1. 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 3. 2 气虚质(B型) 3. 2. 1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3. 2. 2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 2. 3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3. 2. 4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3. 2. 5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3. 2. 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 3 阳虚质(C型) 3. 3. 1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3. 3. 2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 3. 3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3. 3. 4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3. 3. 5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

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 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平和质体质特点:体态均匀健壮,性格开朗随和,对疾病抵抗能力强,对气候冷热变化能够适应。饮食调理: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膳食平衡,保持健康体魄。 气虚质(瘦或胖乏力型)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风、冷、热都怕,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沉。若患病则气短懒言、咳喘无力、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等。 饮食调理: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红薯、莜麦、马铃薯、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黄鱼、比目鱼、刀鱼。 阳虚质(白胖怕冷型)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咳喘心悸。 饮食调理: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猪肉、鸡肉、狗肉、带鱼、虾、核桃、栗子等。 阴虚质(形瘦怕热型)体质特点:消瘦、面色红、口燥咽干、心中易烦、性情较急躁,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饮食调理: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牡蛎、蛤蜊、鸭肉、猪皮、豆腐、牛奶、甘蔗等性寒凉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辣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痰湿质(体肥痰多型)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若病则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等。 养生方法。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花生、红小豆、蚕豆、扁豆、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薏苡仁等。 湿热质(偏胖怕湿热型)体质特点:长期饮酒容易形成此类体质,表现为偏胖,油垢满面,身体一些部位经常出现湿热,对湿热天气难以适应。 饮食调理:应该减少饮酒,可选择食物有薏苡仁、茯苓、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芹菜、莲藕、空心菜等,减少辛辣食物,少食牛肉和羊肉。瘀血质(偏瘦皮肤色暗型)体质特点:面色以及皮肤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口唇青紫。瘦人占多数。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证,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养.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那么你是那一种呢? 【平和体质】 体形匀称健壮,“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睡眠好,二便正常,平时不爱得病,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调养方式: 饮食不要过饱、过饥、过冷、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适度进行运动锻炼。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证,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养.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那么你是那一种呢? 【气虚体质】 说话没劲,容易呼吸短促,经常出虚汗,经常疲乏无力,肌肉松软不实。这种人容易感冒,不耐寒暑,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调养方式: 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以柔缓运动,散步、太极拳、气功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中医的九种体质辨识及其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证,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养.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那么你是那一种呢? 【阳虚体质】 总是手脚冷,不敢吃凉东西;受凉或吃冷东西,容易拉肚子。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比别人容易感冒。性格多沉静、向。这种人肌肉松软不实,耐夏不耐冬。舌淡胖嫩,脉沉迟。 调养方式: 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多晒太阳,选择南方或、充足的高楼居住,多晒太阳(曝背)、撞背(振奋督脉阳气)。可练习闭目金鸡独立,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艾灸关元、命门、足三里。可服金匮肾气丸。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公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有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治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标准共分为范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差不多分类和特点、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中医体质学者按照人体形状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打算“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大夫、科研人员及有关治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专门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九种体质的正确调理方法

中医九种体质的正确调理 方法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医九种体质的正确调理方法《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中的九种体质可采取如下方法调理: 平和质(A型) 环境起居调摄: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理: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 药物调养:不需。 气虚质(B型) 环境起居调摄:热则耗气,夏当避暑;冬当避寒,以防感冒;避免过劳伤正气。 体育锻炼:起居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以防耗气,应散步、慢跑、打太极、五禽戏等。 精神调适:气虚之人多神疲乏力、四肢酸懒,应清净养藏,祛除杂念,不躁动,少思虑。 饮食调理:常食益气健脾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少吃耗气食物如生萝卜、空心菜等。 药物调养:可用甘温补气之品,如人参、山药、黄芪等。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阳虚质(C型) 环境起居调摄:冬避寒就温,春夏培补阳气,多日光浴。夏不露宿室外,眠不直吹电扇,开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避免在树荫、水亭及过堂风大的过道久停,注重足下、背部及丹田部位的保暖。 体育锻炼:动则生阳,体育锻炼天天1至2次。宜舒缓柔和,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冬天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 精神调适:这类人常情绪不佳,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应保持沉静内敛,消除不良情绪。饮食调理:宜食温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少吃西瓜等生冷食物。“春夏养阳”,夏日三伏每伏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平时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韭菜炒胡桃仁。 药物调养:可选补阳祛寒、温养肝肾之品,如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仙茅、肉苁蓉、补骨脂、杜仲等,成方可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偏脾阳虚者可选择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阴虚质(D型)

第三章 体质分类

第三章体质分类 分类的方法,是认识事物之间差异性的重要手段。划分体质的不同类型,有助于把握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中医体质学说既重视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也非常重视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影响。因此,体质存在的形态结构、脏腑功能、阴阳气血以及生存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就成为中医学对人类体质进行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由于体质形成因素的多样性,使个体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异也是错综复杂的。《内经》以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质分类系统。《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形志作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形态与功能特征分类法和心理特征分类法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类型学说,形成了中医体质分类方法上的病理学分类法,如张景岳的脏象阴阳分类法、叶天士和华岫云的阴阳属性分类法、章虚谷的阴阳虚实分类法、陆晋生的病性分类法和金子久的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现代学者从临床实践角度对现代人常见的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如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和小儿体质分类法等。王琦采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了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并从分类依据、命名依据、表述方法和文献依据等方面加以详细说明。 由于体质所代表的是人类个体的特性,其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体质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体质分类的研究,必然存在不同之处。对于个体差异性的分类研究,中外学者均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中西方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中医体质学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第一节体质分类方法 《内经》时代的先哲,从广袤无垠的时空观出发,研究了在宇宙巨系统及周围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人体各种不同的形态。通过对形、色、体、态、神诸方面的观察,以“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人类的体质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类。 后世医家们重视体质现象,并尝试新的分类方法,如张仲景通过临床观察描述出“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各种病理体质特征。温病学家经过观察,总结出温热病中各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如气壮质的“正气尚旺之人”;阴虚质的“瘦人阴不足”、“体瘦质燥之人”;阳虚质的“阳气素虚之人”,痰湿质“面白阳虚之人,其体丰者本多痰湿”;瘀血质的“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平时有瘀血在络”;气虚质的“肌柔色嫩”、“质体气弱”;湿热质多见于“酒客中虚”,兼之过食辛热,致“酒客积热”,若“湿久生热,热必伤阴”等。 《内经》之后,体质分类的文献散见于不同的医家论述之中。近年来,关于体质的分类有数十种之多,希冀建立规范的体质分类标准。

九种体质辨识与调理

九种体质辨识与调理 大千世界,人各百态。每个人都秉承了父母不同的遗传特征,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身体情况,包括脸色、声音、胖瘦、壮弱、行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中医体质分为以下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日常生活不同,体质也不同,认清自己的体质,才能对症下药。你是什么体质呢?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你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吗? 一:平和体质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睡眠好,二遍正常,平时不爱生病,性格开朗。阴阳气血调和,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型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时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二)调理方法: 环境起居调摄: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理: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适度进行运动锻炼。 二:气虚体质 (一)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劳,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二)调理方法: ?环境起居调摄:夏避暑;冬避寒;防过劳。 ?体育锻炼: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宜散步、慢跑、打太极等。 ?精神调适:清净养藏,祛除杂念,不躁动,少思虑。提升自信心和精气神。 ?饮食调理:常食益气健脾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少吃耗气食物如生萝卜、空心菜等。

九种体质

九种体质的分类、特征与调养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分九种,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过敏体质。 ·平和体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大小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调养方法】进食应饱饥有度,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吃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打球,老年人则应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健康食谱】

·气虚体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调养方法】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健康食谱】 ·阳虚体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甜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调养方法】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如大葱、姜。蒜、花槭、韭菜、

人体质的分类

人体质的分类 针灸推拿杨震在看了一些资料后,觉得人的体质这么分比较合理。 平和质:是指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气虚质:是指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阳虚质:是指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阴虚质:是指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痰湿质:是指痰湿凝聚,以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湿热质:是指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血瘀质:是指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气郁质:是指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特禀质:是指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并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体质特征表述:

九种体质总结: 一、怕冷派——阳虚体质 占人群比例:7.9%。以东北地区和女性多见;身体肌肉松软,性格内向沉静;易感湿邪,主要做好“防寒保暖”,包括少喝凉开水、少吃冷饮、少吹空调等。 二、缺水派——阴虚体质 占人群比例:8.89%。以西部地区和年轻人多见;体形瘦长,性格急躁外向好动;易患阴亏燥热等病,保证饮水和午休,忌熬夜。 三、痰派——痰湿体质 占人群比例:6.28%。以单位领导和男性多见,生活安逸的中老年人多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性格温和乐观能忍耐;最易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富贵病,建议“管住嘴、迈开腿”,并且经常晒太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