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的诊治方法

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的诊治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的诊治方法

导语: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是比较难治愈的疾病,那么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的诊治方法有哪些呢?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是优于多种原因引发的

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是比较难治愈的疾病,那么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的诊治方法有哪些呢?妊娠合并双下肢静脉栓塞是优于多种原因引发的下肢静脉血液流速缓慢,血液一般呈现高凝的状态,严重的话是会引起疾病的病变的,对于患者的伤害是比较大的。

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可分为:①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②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③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取栓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2.药物治疗

静脉应用肝素,虽可立即起到抗凝作用,从而通过调动内源性胞浆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产科静脉血栓

产科静脉血栓(VTE)的预防及治疗 本指南已经母胎医学委员会和SOGC委员会审核同意 SOGC--加拿大妇产科学会 摘要 目的:明确围产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妊娠期妇女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提供指南,同时提供静脉血栓的诊断性试验、以及急性和长期治疗的要点。 方法:对妊娠期妇女进行特殊亚群分类,并提出合适的预防方案。 结果:静脉血栓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死亡及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证据收集:采用Medline数据库收集资料,筛选出相关文章同时参照这些文章的参考文献。 建议:虽然在妊娠期妇女的I级研究中缺乏证据,但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预防性治疗能明显降低非妊娠妇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基于风险评估许多患者需要考虑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既往有VTE病史并有血栓形成倾向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妇女、既往有VTE病史的妇女、有血栓形成倾向但从未发生过VTE的妇女、以及行剖宫产术的妇女。采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能有效降低VTE的发生率。已经有妊娠期低分子肝素治疗VTE的应用,但经验有限。目前小剂量普通肝素是治疗VTE的标准方案。在VTE的初始治疗肝素化后,需要在整个妊娠期及产后6-12周进行维持抗凝治疗、或持续共3个月的抗凝治疗。 简介: 静脉血栓形成(VTE)是导致孕产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妊娠期VTE 的发生率为0.5-3/1000次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妊娠期VTE的发生有若干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VTE,必须尽快进行治疗,从而降低与之相关的肺栓塞病死率以及深静脉血栓DVT的扩展、栓塞后腿部综合征的发生率。 在既往有VTE病史的妇女,其VTE复发率可高达12%。预防性治疗比VTE发生后再进行治疗更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6-08-24T14:00:18.92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刘文文[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一般情况下对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必须给予全身心的护理干预,以便缓解患者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母婴结局。本次研究中对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实施护理干预,提高分娩后治疗效果,促进母婴身心 健康。 【关键词】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2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孕产妇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对孕妇本身或婴幼儿都有较大的影响[1-3]。患者静脉血栓如果全部或部分脱落,血栓会随着血液流到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进而影响产妇生命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正常育龄年龄内的妇女,妊娠妇女比非妊娠妇女DVT发生率要高5倍,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健康[4]。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以便更好的预防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现象的发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2岁,孕周:38周,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于2015年10月20日入院待产。 1.1 现病史: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早孕反应较轻,否认孕早期有病毒感染史,停经18周自觉胎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血压、胎心、胎动正常。孕12周因双下肢水肿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每日注射速碧林,并行下肢绷带束缚,后未出现水肿。于2015年10月20日下午开始自觉腹痛,无阴道流水,无胎动胎动异常等特殊主诉。否认近日有房事史及腹部外伤史。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病史,否认有传染病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家族史无特殊。 1.3 月经婚育史:13,6/30天,量中,无痛经,28岁结婚,1-0-0-1。 入院查体:T:36.0℃,P:84次/分, BP:133/82mmHg,R20次/分;神清,发育好,无病容,全身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没有明显的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妊娠腹、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度好,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6.1mg/L,D-二聚体2.68mg/L,凝血酶原时间(PT)10.1 s,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0.0 s,抗凝血酶III 32.6%,追问病史患者血栓史, 于孕12周时始出双下肢肿胀, 下肢血管超声示: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入住我院心内科, 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8 天, 症状消失, 予以出院。 入院诊断:G2P1 孕38周 LOA临产双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依据:①因停经38周,发现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入院待产;②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LMP:2015.01.27,EDC:2015.11.03;③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诊治计划:①完善入院检查,了解母婴病情;②监护胎儿宫内情况;③适时终止妊娠,④告知产妇,顺产过程中不排除下肢血栓脱落的可能,如果有血栓脱落可能危及生命,解释需要急诊抢救。 2 护理 2.1 分娩前护理 分娩前注意观察患者肺栓塞的表现,并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疼、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发生DVT时孕妇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双腿至高于心脏水平20cm;做足部屈伸运动(平卧位,双腿自然放松,患足做主动足踝趾屈50°背伸30°运动,24次/分,5分/次,3次/天)。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对患肢实施按摩,该孕妇DVT评分8分,双下肢穿弹力袜束缚,分娩前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活动度是否正常,足背动脉是否存在,有无水肿。并严密观察胎心,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不了解病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分娩前做好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告诉患者此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患者所关心的母儿并发症及预后等问题给予解释,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5]。并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客服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2.2 分娩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分娩后观察有无出血性疾病,监测凝血功能,观察产妇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产妇会阴部伤口是否渗血,有无阴道血肿,宫底高度,子宫收缩情况,观察阴道出血的颜色,量,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嘱咐产妇卧床休息时抬高产妇患肢:20-30cm,缓解产妇静脉牵拉,注意患肢保暖,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足动脉脉搏动情况。分娩后饮食清淡易消化,并嘱咐患者每天做一次小腿腓肠肌诊断检查,预防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形成[6]。分娩后尽早排尿,排空膀胱,预防产后出血。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改善患者血流瘀滞,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 2.2.2 抗凝治疗 分娩后给予患者0.4ml低分子量肝素实施皮下注射,1次/d,连续注射7d。并口服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疗: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实施静脉滴注,1次/d。疏通血管使用的药物为:40μg前列腺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6d。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诊治医师并进行有效处理[7]。 2.2.3 循环驱动治疗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发表时间:2017-01-03T17:30:09.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作者:李勤 [导读] 在妇产科中,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统计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溶栓治疗前后下肢阻抗溶剂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妊娠;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38-02 在妇产科中,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但是这种并发症一旦产生,就会对孕妇、胎儿以及产妇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直接性威胁,同时这也是引发产妇、孕妇肺栓塞的重要原因[1]。对于此种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中妊娠28~38周的有6例,产后分娩2周内的患者有10例。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29.7±5.7)岁。在治疗前,所有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进行下肢阻抗容积波图明确患者病情。确认所有患者患肢均为左侧,且为中枢性血栓。经询问了解到患者均为妊娠及产褥期的一周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也确定所有患者并无溶栓与抗凝禁忌。 1.2 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患肢末梢静脉给药,尿激酶25~50万U/2h,连续静脉滴注一周的时间。患者治疗期间每隔4h检测1次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其恢复至基础值2倍左右,首次给予肝素的量控制在70~100u/kg,通过静脉注射给药,随后便可保持1000u/h持续性静脉滴注,同时每隔4h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根据检测的最终结果,调整肝素使用剂量。在持续性静脉滴注一周后,改为皮内注射直至产后6周。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时候,肝素使用时间至少维持2d。在患者溶栓治疗的时候,还应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连续服用5d,随后便可单纯使用肠溶阿司匹林直至患者可下床活动。患者需保持平躺2周,患肢穿上弹力袜,并抬高20cm,保持患肢略微高于心脏平面。选用的辅助药物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为500ml。在治疗期间还应观察患者患肢肿胀、血常规、尿常规、血小板计数等各项指标。并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将患肢与健侧对比肿胀、疼痛、皮肤弹性、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溶栓治疗1周测定患肢血管CDU与IPG。统计分析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 治愈:经有效治疗后,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畅通,且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经有效治疗后,发现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已经有明显改善,且相对比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对症治疗后,观察发现患者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并未发生变化,且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研究中产生的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处理,对比数据的时候采用t检验原理。在对数据进行检验后,使用χ2验证,验证结果<0.05,就表明统计的数据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可以说,在产科中产妇、孕妇妊娠及产褥期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极为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孕产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死亡率可达到17%。在胎盘剥离后,产妇、孕妇孕期的凝血、纤溶系统就会发生改变,由此也就为预防性止血提供有利条件[2]。但是这也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相对于正常妇女,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较高。在研究分析导致临床这种结果原因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与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有关系。在此阶段,孕妇、产妇的纤溶酶已经产生纤维蛋白,这种物质会及时溶解血栓,由此也就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妊娠期下肢静脉静脉血栓多出现于27周后,产后2周,其多为单侧,左侧最为常见。而在明确患者病情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各项检查。一旦确定病情,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主要是根据血栓快速溶解,改善静脉回流来减少对静脉瓣的损伤,以此便可治疗严重的肢体缺血,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综合征。根据临床取得疗效,就可理解为溶栓治疗相对抗凝治疗效果更明显,且更彻底治愈疾病[3]。 综上所述,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洪珍,王桂珍,齐少春等.经颈静脉留置导管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6-37.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 8 点指南建议

患者女,37 岁,G1P0,妊娠 12 周,左腿肿胀,疼痛,呼吸急促,下腹部疼痛。数周前出现剧吐。患者无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但是患者母亲和姨母均有血栓形成家族史。体检发现,患者 BMI 为 36,肢体全部色深,肿胀。肺部检查无异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请问,该患者如何诊断和治疗?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和人类科学专业的 Greer 教授总结了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文章发表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在发达国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及时治疗和预防,一些不良后果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与非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相比,孕产妇血栓栓塞常见于左腿,并且更靠近近端,发生栓塞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风险更高。 虽然孕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绝对发生率很低(约为 1~2/1000),但是孕产妇该疾病的发生率约为非孕产妇的 5 倍。这些风险来自孕产妇静脉淤血和凝血与纤溶蛋白活性的改变,均为孕产妇的生理性改变。血栓形成贯穿整个孕期,大部分发生于孕 20 周之前。产后期风险进一步增加(分娩后 6 周),可能由于分娩时盆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的。最新数据表明相关风险增加持续到产后 12 周。但是大约 80% 产后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后前三周。 静脉血栓形成症是一种「多次打击性」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以前发生过妊娠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 (妊娠时静脉血栓栓塞症再发生率为 6%~9%),但是妊娠期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 妊娠期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剧吐、高 BMI、长期卧床、血栓形成倾向。产后期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史,尤其是分娩时紧急剖宫产、产后出血、子痫前期且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血栓形成倾向和产后感染。 临床要点 妊娠期静脉血栓形成 1. 在发达国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 2.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产后期更甚。 3.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左腿,近端多于远端,栓塞症风险增加。 4. 如果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双功彩超检查;如果需要肺部影像学检查,行通气 / 灌注肺扫描对肺栓塞进行初步评估。 5. 鉴于低分子量肝素的安全性,妊娠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优于普通肝素;应用时间为产后 3~6 个月。 6. 香豆素类抗凝剂妊娠期忌用,但是产后,哺乳期女性可以使用。 诊断 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仅靠临床诊断十分不可靠。提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症状和体征,如左腿肿胀,呼吸困难,很难与妊娠期生理性改变区别开来。 近端血栓形成扩大到盆腔静脉或静脉扩张通过侧支循环都可能引起下腹部疼痛,但是这个也是非特异性症状。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断需要高度临床警觉性。虽然临床疑似血栓栓塞症,确诊的仅有 10%,但是需要迅速进行客观检查,将肺栓塞风险降到最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

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宫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 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标签: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妊娠期间合并该病临床症状不特异,容易被忽视,往往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在国外,妊娠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死亡率约为10%[1]。国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病率为0.05%,若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经肺循环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发生,其发生率为0.003%。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死亡率为0.02%[2]。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很低,但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比非妊娠妇女高2~5倍[3]。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由于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的孕妇生理状态与非孕妇女不同,故静脉血栓的发病及诊治亦不一样。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例,笔者对其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5例>35岁;6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孕周28周;体重63~84 kg,平均(69±6)kg;体质指数(BMI)15~32 kg/m2,平均(26.5±3.0)kg/m2。15例患者中3例于发病1周后就诊,余12例均于1周内就诊;1例并发胎盘早剥;1例曾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10例曾于妊娠前口服激素、避孕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1.2临床表现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中,13例合并深静脉血栓,1例合并肺栓塞,1例同时合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例左下肢均有突发性下肢疼痛、肿胀感。早期表现:8例小腿肿胀、疼痛,逐渐扩散到大腿部,下肢呈弥漫性水肿;5例大腿股内侧和股三角区静脉走行区有压痛、疼痛感;2例小腿疼痛,Homan(直腿伸踝试验)检查征阳性。对14例深静脉血栓孕妇测定血液D-二聚体(D-Dimer)水平,9例测定值高于正常值;下肢周径测量有13例患肢周径比健侧粗,平均>(3.5±1)cm。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断。根据中央型即其近心端、腘静脉深静脉血栓,周围型即腘静脉以远或腓肠肌静脉丛深静脉血栓,混合型即中央型和周围型均存在的标准,本资料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6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8例混合型;其中1例中央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病因学】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 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9T14:07:39.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何克静周敏祝昭惠 [导读]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 何克静周敏祝昭惠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R36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99-02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合理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肺栓塞死亡病例,新生儿无窒息与畸形。结论妊娠及产褥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只要能尽早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就能获得正常的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方法预防 Clinical study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He Ke-jing,Zhou ming,Zhu Zhao-hui(Public Health Clinical Medical Center of Chendu,Sichuan, 6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incidence risk and find an appropriate wa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Methods:The clinical symptoms,signs,lab tests and treatment data of 63 ca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Results:63 cases were cured by relevant therapies,no cases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no neonatus asphyxiation and malformation. conclusion:Pregnancy is related to high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omen will get normal pregnancy by clearing diagnosis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providing reasonable therapies. 【Key words】 Pregnancy Puerperiu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iagnosis methods Prevention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妊娠期女性,因其所处特殊生理时期,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1]。因DVT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现总结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63例孕产妇DVT,以期探讨妊娠合并DVT的诊治与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共收治63例妊娠合并DVT患者,平均年龄28岁,≥35岁27例,占42.8%;初产妇28例,占44.4% ;经产妇35例,占55.6%;产褥期52例,占82.5%(其中剖宫产36例,占69.2%;阴道分娩16例,占30.8 %)。DVT发生部位:发生于左下肢50例,占79.3 %;双下肢13例,占20.7%。 伴随疾病:重度子痫前期6例,隐性梅毒18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5例,HBV携带者23例,肺结核9例,AIDS16例,前置胎盘大出血各3例,下肢静脉曲张2例。 并发症:肺栓塞4例,产时昏迷3例。 既往特殊病史:DVT史4例,脾切除手术史2例。 1.2临床表现和体征 63例均有患处肿胀、疼痛和压痛的表现。下肢Homans征阳性,伴发热38例;29例急性期四肢DVT 表现为患肢增粗、凹陷性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并发严重肺栓塞1 例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体征有急性病容、紫绀、呼吸急促、肺部湿罗音、心动过速、心脏杂音。另3例肺栓塞仅表现为患侧胸痛,呼吸运动减弱,无明显呼吸困难。 1.3 结果 6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其中3例昏迷患者未遗留后遗症和并发症,1例并发严重肺栓塞患者经抢救成功后治愈出院。产褥期DVT患者52例,孕期经过顺利,新生儿无窒息、畸形,无肺栓塞死亡。 2.讨论 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近年来对妊娠期妇女合并DVT引起肺栓塞而致孕产妇死亡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因此,妊娠及产褥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1高危因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解剖因素,遗传性危险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关,明确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2.2生理解剖因素 妊娠期由于随着孕周的增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及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使下肢血流瘀滞,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发生改变,易导致血栓形成。由于左下肢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的途经迂回而延长,且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影响,因此,孕产期妇女左下肢血栓形成较右侧多见。本组病例中,发生于左下肢血栓形成约占80.0%。 2.3遗传性危险因素 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先天性缺陷可使静脉血栓形成显著增加。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是导致妇女血栓栓塞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增多的主要原因。 2.4获得性危险因素 妊娠期由于纤维蛋白原增高,凝血因子Ⅱ、Ⅶ、Ⅷ、X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使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子宫肌层、胎盘蜕膜等均含有丰富的凝血活酶,在分娩时手术创伤及产伤,均可使这些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使血凝倾向增强,血栓发生的危险性进一步升高。其次年龄大于35岁、肥胖、吸烟、多产、产后出血使用止血药及输血、妊娠高血压性疾病、围产期心肌病、过度增大的子宫(羊水过

下肢深静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 是指在下肢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 和血液高凝状态。 临床分类 ?小腿深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血栓 ?混合型血栓三类 治疗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护理规范 ?预防 ?护理

预防 ?严密观察肢端皮色、皮温、感觉、活动及足背胫后动脉搏动,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情况。 ?活动术前教会病人踝、膝关节活动方法。指导患肢被动锻炼;术后患者抬高双下肢,利于静脉回流。视病情及早下床活 动。手术当天麻醉消失即可开始让患者做足趾、踝关节的背伸柘屈活动,配合肌肉按摩,从远端向近端,手法轻柔。 ?注意:下肢出现广泛性肿胀、疼痛,小腿肌肉饱满,局部皮肤光亮,禁忌按摩、理疗;老年病人、体力不能支持或者偏瘫患 者,可行下肢肌肉被动按摩。 预防 ?穿弹力袜加压弹力袜穿着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 ?间歇外部加压使用间歇外部加压器,足底静脉泵可迅速挤压足部静脉,增加血流速度。 ?热敷及按摩术后第2天,既往由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肢体肿甚患者,可行足部腓肠肌处湿巾热敷,或以1%当归红花液按摩。 ?禁烟禁忌主动或被动吸烟,预防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栓形成。 护理规范 ?血栓形成后护理 ?严格执行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

?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肿胀情况。 ?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三大体征 为肺、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2、出血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 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 观察有无肉眼及镜下血尿,有无、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血栓形 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疼痛、肌肉(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预防

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预防作者:朱新枝李玉霞钞俊顾永丽梁永霞 【摘要】目的:探讨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结果: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多,唯有充分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机制才能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目的性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PCI;静脉血栓;护理;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PCI是一种有创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多种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中较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诊断治疗不及时危害严重。尽管对PCI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面的文献较多[1,4],但回顾性分析发现文献中未能较深入的分析、总结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现搜集我院2005年至2010年间行PCI且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系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行PCI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4.5岁。所有患者均因冠心病就诊。 1.2方法:17份病历分别由三位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病例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最后三位护士对原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经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17例中15例痊愈出院,2例不同程度的遗留后遗症。 3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3.1形成机制:PCI属有创性诊疗手段,术中损伤的血管内膜、导管和导丝均能激活凝血系统,在其表面引起血小板沉积,逐步发展为血栓。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为:(1)导管导丝表面粗糙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2)导管过粗或导管导丝和导管鞘不配套,中间有空隙;(3)导管停留时间过长、未肝素化或肝素化不够;导管置入时间越长,发生血栓的机会越多。血栓较小,不引起症状,血栓较大且脱落,易引起血管栓塞,应手术取出。 (4)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患者的血脂、血液粘稠度异常;(5)另外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过紧等也是重要原因。 3.2防治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