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及影响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 良性、双向性 • 整体性、综合性 • 功能型、早期性 • • • • •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腧穴特异性 得气 个体差异 心理因素 时间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针灸作用-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的反应。
良性、双向性
2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
即使使用同样针灸方法,刺激同样穴位:
• 对亢进的功能状态,针灸呈现抑制性效应
• 对低下的功能状态则呈现兴奋效应。
例 功能效应与针效
中医证型与针效的关系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与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在观察电针对“阴虚”和“阳虚”患者作用时, 发现经电针诱导后,阳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居多,而阴虚型患者血压下降较少。 在针麻胃大部切除术中,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 针麻效果优于肝气犯胃型 在甲状腺手术中,阳虚型针麻效果优于阴虚型。
1、腧穴功能的特异性
穴位与非穴位之间 不同经脉的穴位之间 同经不同穴位之间
2、腧穴特异性的相对性
腧穴主治功能的相对性
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
(1)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例1、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 吞噬指数 针刺 足三里 非穴位 前 1.74 1.62 后 3.67 1.50
吞噬能力(%)
神经变性分类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完全失神经支配 14
7 (50%)
4
1
2
部分失神经支配 28
19(67.9%)
5
3
1
神经兴奋性降低 4
4(100%)
疗效:神经兴奋性降低>部分失神经支配>完全失神经支配
例二:针刺治疗脑血栓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 病程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3个月 以内 3个月 以上
小
结
以下个体因素对针灸效应有影响:
机体的体质差异
机体的功能状态
中医证型
(四) 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
1.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的影晌 情绪(即情志)是人类一种情感反应,属于心理现象. 情绪反应时,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内分泌变
化等现象.
2 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的的影响及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情绪紧张者针麻效果差,情绪安定者针麻效果好。
不同个体针灸效应的差异
• • •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
1、不同个体针灸效 应的差异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 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 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用同样方式、同样大小 刺激量,仅能在小部分 人中诱导出循经感传
施行同一手术,采用相同穴位 和刺激方法,由同一手术医师 和针刺麻醉医师操作,给予相 同药物,不同患者的针麻效果 却有很大不同。
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 于劣针效鼠。
例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 对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 将受试者分为四型,比较其针麻优良率。 交感神经敏感型 16.0% 副交感神经敏感型 28.6%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不敏感型、37.0% 混合敏感型 9.0%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针灸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腧穴特异性 2、得气 3、个体差异 4、心理因素 5、时效和量效
(一)腧穴特异性
腧穴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
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
些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目前多数人认为,穴位功能作用的特异性 既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针刺非穴点,无明显变化 再针刺“合谷”穴, 痛反应时又出现明显延长
针刺动物合谷穴与非穴点镇痛效应有明显不同
内关、足三里穴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影响
足三里、内关穴对胃肠运动影响的比较
• 足三里穴的作用明显大于内关穴。
• 针刺“足三里”穴有明显抑制家兔胃运动和胃电 活动的作用,针刺“内关”穴效果较差。 • 有人比较了足三里、内关和水沟加承浆三组穴位 对胃气上逆的抑制作用
按转正作用大小可依序排列为: 脾经穴位>肺经穴位>膀胱经穴位>小肠经穴位
小结
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腧 穴 特 异 性
腧穴功能 特异性
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
腧穴特异性的 相对性
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 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
(二) 得气与针灸作用
前 48.16 49.44 后 71.25 47.11
例2、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猫膀胱内压的影响 运针2-3s 膀胱内压升高 膀胱内压升高0.39~0.98kPa 90.00%
次髎穴
运针15s 有效率
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
非穴点
膀胱内压升高<0.196kPa
有效率 1%
例3、针麻穴位的特异性
针刺前 6.10±1.92s 针刺合谷后17.60±3.31s 较针前平均延长288.53%
1.得气的含义 • 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包括 受针者的针感 施针者的手下感
2 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与否以及 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
(三) 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
个体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个体与个体间针灸效应的不同称为针灸的 个体差异。
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
针灸医籍记载
发汗 针灸
现代研究 针刺内关 止汗
通便
止泻
癃闭
遗尿
损有余而补不足
平衡
增加 心率 减少
增加
电针大椎 WBC
减少
(二)整体性、综合性
1、整体性:作用范围具有整体性,即针
灸机体特定穴位可对多个脏腑功能产生影
响。 2、综合性:对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 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水
抑制效应为:足三里穴组>水沟加承浆穴组>内
关穴组
(3)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例:
肺经的经穴——胸、肺、咽喉、气管、鼻等 少商、鱼际——咽喉疼痛 太渊、列缺——鼻塞、咳嗽 孔最——喘咳 尺泽、天府——呛咳、咯血
(1)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一个穴位可对
多个脏腑器官发生作用,多个穴位可对同一脏腑发生作用。
基本特点
整体性、Leabharlann Baidu合性 功能性、早期性
(一)良性、双向性
1、良性调整作用--针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后,病
理变化一般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转化,使体内
失调、紊乱的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并
达到新的平衡和统一。 2、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作用在方向上具有兴 奋或抑制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
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124
31(25%)
33
53
7
85
3(3%)
16
46
20
脑血栓在3个月以内,针灸疗效明显优于3个月以上者。因 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
小结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针 灸可将失衡的脏腑功能调节至正常状态,这种调 整作用的特点具有: • 良性、双向性, • 整体性、综合性 • 功能性、早期性 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掌握针灸治病 规律、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降低血脂和血粘 度,改善微循环
例2:
腹部外科手术 牵拉内脏刺激了腹腔感受装置或神经 引起一系列局部和全身反应
镇痛、抗牵拉反应 针灸 抗术后感染作用
调整神经、体液等
(三)功能性、早期性
1、功能性:对于功能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 优势。 2、早期性:对于疾病早期或新病疗效显著。
例一:针刺治疗周围神经麻痹疗效与神经变性关系
例:
哮喘
胃肠系统 偏瘫
甲状腺功能 亢进
神经衰弱
足三里
遗尿
心律失常 休克 高血压
(2)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多个不同经络
腧穴对同一个脏器产生作用,或同治一种病证。
例: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尺泽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三阴交 纠正胎位不正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京骨、飞扬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腕骨
平、多途径的综合调整作用。
例1:针灸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急性 心肌 梗死
心肌收缩力下降 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
针灸
增加缺血区供血 全身供血不足 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改善心肌氧代谢、能量代谢 抑制或阻断
心室充盈障碍
心肌耗氧量增加
缩小梗死范围
提高心肌收缩 力,减慢心率
心肌坏死
恶性循环
防止冠状 动脉硬化
及影响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 良性、双向性 • 整体性、综合性 • 功能型、早期性 • • • • •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腧穴特异性 得气 个体差异 心理因素 时间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针灸作用-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的反应。
良性、双向性
2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
即使使用同样针灸方法,刺激同样穴位:
• 对亢进的功能状态,针灸呈现抑制性效应
• 对低下的功能状态则呈现兴奋效应。
例 功能效应与针效
中医证型与针效的关系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与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在观察电针对“阴虚”和“阳虚”患者作用时, 发现经电针诱导后,阳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居多,而阴虚型患者血压下降较少。 在针麻胃大部切除术中,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 针麻效果优于肝气犯胃型 在甲状腺手术中,阳虚型针麻效果优于阴虚型。
1、腧穴功能的特异性
穴位与非穴位之间 不同经脉的穴位之间 同经不同穴位之间
2、腧穴特异性的相对性
腧穴主治功能的相对性
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
(1)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例1、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 吞噬指数 针刺 足三里 非穴位 前 1.74 1.62 后 3.67 1.50
吞噬能力(%)
神经变性分类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完全失神经支配 14
7 (50%)
4
1
2
部分失神经支配 28
19(67.9%)
5
3
1
神经兴奋性降低 4
4(100%)
疗效:神经兴奋性降低>部分失神经支配>完全失神经支配
例二:针刺治疗脑血栓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 病程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3个月 以内 3个月 以上
小
结
以下个体因素对针灸效应有影响:
机体的体质差异
机体的功能状态
中医证型
(四) 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
1.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的影晌 情绪(即情志)是人类一种情感反应,属于心理现象. 情绪反应时,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内分泌变
化等现象.
2 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的的影响及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情绪紧张者针麻效果差,情绪安定者针麻效果好。
不同个体针灸效应的差异
• • •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
1、不同个体针灸效 应的差异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 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 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用同样方式、同样大小 刺激量,仅能在小部分 人中诱导出循经感传
施行同一手术,采用相同穴位 和刺激方法,由同一手术医师 和针刺麻醉医师操作,给予相 同药物,不同患者的针麻效果 却有很大不同。
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 于劣针效鼠。
例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 对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 将受试者分为四型,比较其针麻优良率。 交感神经敏感型 16.0% 副交感神经敏感型 28.6%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不敏感型、37.0% 混合敏感型 9.0%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针灸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腧穴特异性 2、得气 3、个体差异 4、心理因素 5、时效和量效
(一)腧穴特异性
腧穴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
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
些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目前多数人认为,穴位功能作用的特异性 既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针刺非穴点,无明显变化 再针刺“合谷”穴, 痛反应时又出现明显延长
针刺动物合谷穴与非穴点镇痛效应有明显不同
内关、足三里穴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影响
足三里、内关穴对胃肠运动影响的比较
• 足三里穴的作用明显大于内关穴。
• 针刺“足三里”穴有明显抑制家兔胃运动和胃电 活动的作用,针刺“内关”穴效果较差。 • 有人比较了足三里、内关和水沟加承浆三组穴位 对胃气上逆的抑制作用
按转正作用大小可依序排列为: 脾经穴位>肺经穴位>膀胱经穴位>小肠经穴位
小结
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腧 穴 特 异 性
腧穴功能 特异性
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
腧穴特异性的 相对性
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 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
(二) 得气与针灸作用
前 48.16 49.44 后 71.25 47.11
例2、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猫膀胱内压的影响 运针2-3s 膀胱内压升高 膀胱内压升高0.39~0.98kPa 90.00%
次髎穴
运针15s 有效率
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
非穴点
膀胱内压升高<0.196kPa
有效率 1%
例3、针麻穴位的特异性
针刺前 6.10±1.92s 针刺合谷后17.60±3.31s 较针前平均延长288.53%
1.得气的含义 • 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包括 受针者的针感 施针者的手下感
2 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与否以及 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
(三) 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
个体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个体与个体间针灸效应的不同称为针灸的 个体差异。
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
针灸医籍记载
发汗 针灸
现代研究 针刺内关 止汗
通便
止泻
癃闭
遗尿
损有余而补不足
平衡
增加 心率 减少
增加
电针大椎 WBC
减少
(二)整体性、综合性
1、整体性:作用范围具有整体性,即针
灸机体特定穴位可对多个脏腑功能产生影
响。 2、综合性:对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 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水
抑制效应为:足三里穴组>水沟加承浆穴组>内
关穴组
(3)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例:
肺经的经穴——胸、肺、咽喉、气管、鼻等 少商、鱼际——咽喉疼痛 太渊、列缺——鼻塞、咳嗽 孔最——喘咳 尺泽、天府——呛咳、咯血
(1)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一个穴位可对
多个脏腑器官发生作用,多个穴位可对同一脏腑发生作用。
基本特点
整体性、Leabharlann Baidu合性 功能性、早期性
(一)良性、双向性
1、良性调整作用--针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后,病
理变化一般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转化,使体内
失调、紊乱的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并
达到新的平衡和统一。 2、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作用在方向上具有兴 奋或抑制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
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124
31(25%)
33
53
7
85
3(3%)
16
46
20
脑血栓在3个月以内,针灸疗效明显优于3个月以上者。因 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
小结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针 灸可将失衡的脏腑功能调节至正常状态,这种调 整作用的特点具有: • 良性、双向性, • 整体性、综合性 • 功能性、早期性 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掌握针灸治病 规律、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降低血脂和血粘 度,改善微循环
例2:
腹部外科手术 牵拉内脏刺激了腹腔感受装置或神经 引起一系列局部和全身反应
镇痛、抗牵拉反应 针灸 抗术后感染作用
调整神经、体液等
(三)功能性、早期性
1、功能性:对于功能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 优势。 2、早期性:对于疾病早期或新病疗效显著。
例一:针刺治疗周围神经麻痹疗效与神经变性关系
例:
哮喘
胃肠系统 偏瘫
甲状腺功能 亢进
神经衰弱
足三里
遗尿
心律失常 休克 高血压
(2)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多个不同经络
腧穴对同一个脏器产生作用,或同治一种病证。
例: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尺泽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三阴交 纠正胎位不正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京骨、飞扬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腕骨
平、多途径的综合调整作用。
例1:针灸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急性 心肌 梗死
心肌收缩力下降 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
针灸
增加缺血区供血 全身供血不足 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改善心肌氧代谢、能量代谢 抑制或阻断
心室充盈障碍
心肌耗氧量增加
缩小梗死范围
提高心肌收缩 力,减慢心率
心肌坏死
恶性循环
防止冠状 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