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富水钩沉古兴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富水钩沉古兴国

湖北阳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卫星坐标将它定位的富水流域,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这块土地,富川数百里,奔流长不息,就像母亲那吞吐自如、气息久永的宽厚胸脯。

从近古到近代,富水行政域名“兴国”曾经一用933年,而且“兴国州”一呼就是536年——直到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复用旧县名“阳新”,1981年又将县治所在城关镇易名“兴国”镇。

由于文史工作需要,近些年曾反复翻阅同光版《兴国州志》。又由于本栏文章大都整理自研读手记,顺理成章,也就将文集起名《兴国州史话》。

富水流域,就是通常所指的“鄂东南”。新中国考古发现,这一带最早的人类繁衍信息,可以上溯到年代与北京人相当、距今约三四十万年的湋源湖畔章山石龙头(今属黄石市河口)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五千年的宝下洞(今属浮屠镇上岩邢)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成人臼齿;可以上溯到旧、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明清的数十处古文化遗址,以及地表暴露和地下出土的上千件古代生产、生活器具,其中,和尚垴(今属白沙镇红星)遗址探明新石器中晚期至西周几个年代无缺环文化层积,大路铺遗址(今属白沙镇土库)探明包括东周、西周、商代至新石器晚期、中期的12个文化堆积。

据《兴国州志》所续历史沿革,富水流域在远古时处陶唐的荆扬之间:“唐尧因帝喾建九州,南为荆,东为扬,兴(国)在鄂渚(今鄂州梁子湖)、浔阳(今九江北小池一带)之间,为荆扬域”。五帝之一的唐尧(大约活动于公元前2408年-公元前2290年)为帝喾之子,因初封于陶,后徙于唐,历史上称之为“陶唐”。虞舜起,本域被明确记为古荆州属地:“虞舜”始立十二州,“其一荆州,兴(国)属荆(州)”;“禹定九州”后,“夏”“商”仍“属荆(州)”。西周至战国,本域属楚为主:“(周)武王封熊绎(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06年在位)子(爵位)于丹阳,为楚子爵”。熊绎为芈姓,鬻熊的曾孙,因曾祖事奉文王、祖父和父亲事奉武王有功,始封楚爵,立西周诸侯国于丹阳(今湖北西部),所辖之地易“荆”名“楚”,后称“荆楚”。“熊渠(西周第九任楚君,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在位)称王,得江汉民和,封其中子红为鄂王”,东周“鄂王城遗址”(今属大冶)就在梁子湖南岸;本域“春秋”时所属的“夏汭(汉水长江汇合处)”,位置相当于后来的“江夏”。到了上古时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域“属南郡(治所江陵)”;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于本域置下雉县。

此起,富水流域的建置沿革延续了2200多年。它是西汉初年开设的“下雉”县(隶江夏郡),是推行郡县制、继鄂县之后,与江北蕲春一同,在古荆楚的江南建立最早的古县。它是三国时分设的古县“下雉”和“阳新”(均隶武昌郡),是东吴在两汉下雉屯守基地上继续垦植新田,令富水沿岸“公私(田地)裂溉,咸成沃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两座“奉邑”。它是隋初“合三(四)而一”的大县“富川”,未久又更名“永兴”(先后隶江夏郡、鄂州),《新唐书》说,“永兴有铜有铁”(《地理》),“永兴壮县,馈餫(饷粮输送)所仰,得永兴(等于)得鄂(州)之半”(《杜洪传》)。它是南唐北宋分出永兴、通山、大冶,开始“一军管三县”的“兴国”军(先后隶江南西道、江南路、江南西路),是元朝“兴国”路(先后隶江西、湖广)的总管府,是明朝仍管三县和清朝不管通山、大冶的“兴国”州(先后隶湖广、湖北武昌府)。

正因为历史悠久,富水流域的人文底蕴才显得厚重。只不过,由于历史尘封过久,这块土地上的许多往事,有的有传说般的神奇,有的又有谜一样的神秘。

先秦时期,它有富水沿岸多处“蛮王寨”旧址的方志记载及古人描述,这些,或可印证这一带曾是可考先民“三苗”部落大迁徙过程中的蛰居地之一,印证“匡庐奠九江,苗裔遍南服,横江蔽原野,内外实一族”([宋]张耒《道士矶》)一类古人记忆,印证长期对抗黄河部落的“三苗国”曾因“负险自固”迁都湖北“兴国”(万建中《江西境内三苗氏史迹考述》)一类历史研究;它有石艮山、牛市岭、羊肠山、下雾岭、紫荆山等多处鄂赣边地“吴楚要冲”,阖闾山、子胥城、子胥营、戎湖、将军林等境内多处春秋地名的方志记载,有不少相关吴楚争霸时“亘(整块的)牙板胸”的伍子胥从“混关富池”到“屯戍戎湖”的传说民谣,这些,或可印证富水流域很早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印证这里战国时便有了“吴头楚尾”一说(此提法较早见于南宋《舆地纪胜》)。

再有,就是猪婆岭、岳家岭、和尚垴、大路铺等多处铜石并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其中大路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由于对确立鄂东南及相邻地区(赣北、皖西南)历史文化发展序列标杆价值重大,在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报告中被拟名“大路铺文化”;这些遗址发掘所发现的大量有关青铜采冶的地下实物资料,尤其是富池港下古矿冶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先秦三大铜冶中心的最大基地——荆楚南地“铜绿山·港下·铜岭”红铜生产走廊及其握有先进采冶技术的真实存在,可以助推富水流域在青铜时代即已经成为万方瞩目、图强必争的战略物资要地的历史研究。而且,通过石铲、石斧、石锛、陶拍、陶网坠、陶饼垫和鬲、豆、甗、鼎类先秦生产生活器具祭具的大量出土,通过青铜铙、铜钱牌、六孔陶埙(乐器)、鸡形陶塑(祀具)类珍稀文物的陆续发现,通过等级较高的半壁山小泡儿山战国楚墓、星潭界头源战国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也为管窥先秦时期富水流域的开发开化进程及其社会初始形态、文明程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线索,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这里最值得重视的是,先秦是“阳新话”所属现代汉语赣方言系列——上古汉语语言系统江右“楚音”的初成期。“阳新话”因为保留有上古汉语声母的全部子音、零声母及古韵母的发音差异,保留着中古“四声”声调及绝大多数“入声”字的古读,保留了受“入声”影响形成的最为罕见最为普遍的“小称音变”,被视为上古语音“活化石”,极有方言研究价值。

秦汉魏晋,它有两座最早的古城旧址,一是有613年历史的“下雉”(后称南城、南塍,今属枫林镇),一是有1740年历史的“阳新”(后称阳辛镇,1960年没入富水水库)。围绕两汉“下雉”,有富池的甘宁墓和吴王庙,有双港的吕蒙庙,有犀湖边的钟成观和东春湖边的灵仙观;围绕三国“阳新”,有洞壁勒满古人诗文的凤栖洞,有“楷书鼻祖”钟繇留下的钟山墨池,有魏文帝曹丕《列异传》所记大桥铺“望夫石”;在北乡,有《舆地纪胜》记为“(东周)卞和得璞处”的荆山(今称筠山)玉印洞,有先“祀孙策”后“祀孙权”的大王殿,有为赈灾染疫殁的孙登“瘗玉(埋玉,祭山之礼)”的太子庙,及本域存录最早的庙宇——东晋兴旷寺等不少古迹遗址。

可以溯源至汉魏的民间文艺,有收于汉乐府挽歌类的古楚民歌——挖山单鼓《薤上露》,有记于《水经注》的富水“女鸟”传说,更有甘宁斩马、富池神鸦护主、孙坚网湖救命墩、四气周瑜半壁山、关公磨刀雨一类正史异说的三国故事奇葩。

这个时期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是影响久远且深入人心的两个人物——甘宁、孟嘉。东吴名将甘宁,曾因功封西陵太守,领下雉、阳新,屯守并卒葬富池,身后被奉为“吴王”,香火代传,直到如今的“三月三”菩萨节,其由人到神的跨越是在富池一带完成的。做过东晋长史及永和年间阳新县令的孟嘉,是孟宗的曾孙。有“哭竹求笋,侍汤疗母”故事列《二十四孝》的孟宗,任东吴司空时管过阳新开建,后落户城东,卒葬阳新。孟嘉的“龙山落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