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傈僳族怒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纳西族卷

--------------------------------706

7O6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傈僳族卷

述文献把傈僳族先民纳入“罗罗之别种”,说明他们是从彝语支先民集团中分化出来的。

16世纪中叶,据明代嘉庆年问杨慎编纂《南诏野史》下卷“南诏各种蛮夷”记载,当

时部分傈僳族先民仍处于“衣麻披毡,岩居穴处,利刀毒矢,刻不离身,登山捷若猿揉,

以土和蜜充饥,得野兽即生食”’的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

居住在丽江、维西的傈僳族,受到纳西族土司的统治,向封建领主缴纳沉重的赋税,承担备种劳役、封建领主们的压榨,加上长年的战乱,促使在17——19世纪的ZOO多年间,大批僳僳族不断地向西边澜沧江和怒江一带迁徙逃亡,有的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缅甸、泰国等地。现今居住在缅甸的傈僳族约达5万余人,泰国的傈僳族也有3万多人。

18世纪以来,对傈僳族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日渐增多、四川《盐源县志》记载当地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14——15世纪的一些记载差不多,仍然处于“居深山中,怠于种树,逐兽捕鱼。男女皆猜捷,物多生吠,有茹毛饮血之风”’的状态。康熙年间《元谋县志》记载,当地傈僳族已从事种植业,还甭“板瓦为屋.耘养、稗为食”。清《云龙州志》对当地傈僳族也有类似的记载:“事耕耘,饶黍、养、稗”等。

乾隆年间《维西见闻纪》的作者余庆远,曾亲履其地,详细描述了当时傈僳族的诸多情状,“获禽兽或烹或炙”,但仅是“烹俟水一沸即食”,还记述了有关僳僳族嗜酒狂饮、刻木记事和迷信神判的习俗,“川获则多酿为酒,昼夜沉酣,数日尽之”,“借贷刻木为契,负约则延巫祝,置膏于釜,烈火熬沸对誓,置手膏内,不沃烂者为受诬”,此等情况沿至SO年代初期。

清代以来,傈僳族内部的分化和差异日趋显著,据清檀革《滇海虞衡志》和清阮元《云南通志稿》等载,当时的傈僳族已“有生熟二种”,大凡住在崇山峻岭,与外界很少接触的“黑傈僳”即为“生傈僳”或“山傈僳”,与外界接触较多,趋于汉化的“白傈僳”和“花傈僳”即为“熟傈僳”或“家傈僳”。

从宏观角度看,SO年代前以高黎贡山和窘罗雪山为中心的傈僳族聚居区,每逢秋夏季节,由干怒江和澜沧江水流上涨湍急,阻隔了东酉交通;冬春季节水势虽趋平缓,却由于大雪封山,封锁了东西的交往,遂成为汉文化向西渗透的自然障碍,使得当地傈僳族的文化成份,相对较为封闭和单纯,与内地傈僳族深受周围外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

边疆和内地傈僳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准并不一致,边疆怒江地区的傈僳族,迄至本世纪SO年代以前,尚处在村落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地处丽江、保山、大理、楚雄、昆明及四川盐源、盐边、西昌和会理一带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和地主制经济。

本世纪SO年代初,怒江州傈僳族的农业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生产工具极为简陋,耕作粗放,原始的刀耕火种轮耕制还占据主要地位,采集和狩猎仍作为农闲和季节性的一种补充手段。虽已普遍使用铁质农具,但量少质劣,木锄、木棍和竹棍等仍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农具。每年农作物播种以后,不蒋不锄,也不施肥,任其生长,粮食产量很低,一般为籽种的IO——15倍,年人均口粮约ZOO市斤。手工业和商业尚未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社会分工很不明显。产品主耍为满足自身家庭需要,少量的用来以物易物的

中央民族犬学图书馆

--------------------------------707前言707

交换。社会内部已有贫富和阶级分化,反映在土地私人占有的不平衡性上。拥有较多耕地的族内头人和富裕户,利用“瓦刷”(互助)的原始协作方式,占有贫困户的劳动力,土地买卖、典当、租佃以及雇工、放债等剥削方式,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社会内部普遍存在蓄养家奴的风气,有比较发达的家内奴隶制,旧时对周围民族经常进行掠人为奴和抢劫牲畜的活动,为50年代以前傈僳族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

处于地主经济的傈僳族,由于受到先进民族封建经济的影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很集中,土地已经私有,土地买卖、放债、雇工、高利贷等剥削关系,已很普遍,民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较明显,同周围先进民族差异不大。

怒江地区傈僳族社会内部,迄至50年代初还保留着传统的村社组织。即每个村落公社,都包括有两个以上的氏族,每个氏族皆有自己的氏族长;在氏族会议匕,民主选出村社的“头人”,称“实扒”或“搓吾”,他们多是有威望的老人,如果一旦

失去村社成员的信任,即可罢免。村社头人不世袭。

傈僳族的杜会习俗,主要表现在维护家族财产所有权及嫡子等继承权上,年老无子者,可收养子;有女无子者,可行招赘,赘婿视如亲子,有财产继承权。随着父极制的确立和巩固,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聘礼一般较重,具有买卖婚姻性质。此外,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和妻冗弟婚转房制,一些地区尚保留有亚血缘内婚制和一定范围内的群婚现象。男女婚前社交自由。傈僳族实行土葬,一般材寨及家族均有公共墓地;有对死者遗物殉葬的习俗;老人逝世,全村停止劳动3日,携带酒肉到死者家中吊唁,有的村寨在下葬前集体唱丧歌、跳舞,以告慰死者;祭司为亡灵念指路经;死后第3年扫墓一次,以后即不再扫墓祭奠;非正常死亡者,不举行丧礼,有的实行火葬。除本民族特有的“刀杆节”和“尝新节”外,其他节日大都与邻近的汉、彝或白族节日活动大同小异。

傈僳族的主食,多数地区以玉米、麦、养和马铃薯为主,少数地区食大米。一般蔬菜自种,喜胯制腊肉、酸菜、乳腐等食品,多数人嗜好烟酒。

傈僳族服饰各地均有差异,云南怒江州僳僳族妇女着短衫,裙长及脚踝,裙折很多;保山与德宏州傈僳族妇女穿短衫及长裤子,长裤外前后系小围裙。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扁圆平领,无纽扣,有的白衣袖口镶黑布边,甚美观。缠花布头巾,耳戴铜环或银环。滇东北武定、禄劝一带傈僳族妇女,着短衫大面襟,衣襟和袖口都镶有美丽的刺绣图案,腰系绣花短围裙,下着肥大长裤,足穿绣花勾鞋,喜戴银锡、耳坠等。过去,男子服饰多为麻布短衫或长衫,裤长及膝,缠青布包头,有的蓄发辫盘于头上,也有戴大耳坠者。劳动或出猎时,双肩挂砍刀和箭包nSO年代以后各地傈僳族喜穿蓝色便服和草绿色胶布鞋。傈僳族村寨多为十多家的小寨,往往选择周围有比较茂密的森林,附近有泉水,且地形比较隐蔽的地方。房屋建筑方式各地不同、边远高寒山区简易,~般是木楞房和竹蔑房,若两层楼房,上住人下关牲畜;内地住土木结构的楼瓦房等。

由于傈僳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或半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山谷间的马帮驿道、溜索和吊桥,是其主要交通方式。50年代以来,各地均修筑了不少公路和机耕便道,拓宽了马帮驿道,部分地区业已通电、通邮。

中央民族犬学图书馆

--------------------------------708 7O8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傈僳族卷

傈僳族信仰的宗教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分两种,一种是怒江等地的少数僳僳族信奉藏传佛教;另一种是缅、泰境内的部分傈僳族信奉小乘佛教;皈依基督教的为数较多,也容易引起杜会各界的重视,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天主教教徒为数甚少,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和迪庆州的德钦等地。但在大多数傈僳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却一直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主要属于自然崇拜中对各种自然物“尼”(鬼、精灵)的崇拜;图腾崇拜中有对图腾的亲缘认同观念;祖先崇拜中有对祖先的依赖和追念观念;有从灵魂观念引申出来的对梦境的解释,以及表述宗教观念的神话、传说,等等。

傈僳族原始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对各种“尼”、神灵鬼怪的祭把活动;占卜常是侦寻或通达祭把对象的手段,是原始宗教祭把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巫术是其原始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巫师是祭把、占卜和巫术活动的主角。有关农耕和狩猎的祭把,在日常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傈僳族原始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婚姻、生育、丧葬和节庆等活动中。有些地区傈僳族婚俗从始到终都伴随着一定的宗教习俗,具有把世俗婚姻神圣化的倾向,对婚姻家庭的整合及稳定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即便婚后婆媳间发生冲突,也可归咎于所谓的“白虎精”、“白虎鬼(神)”作祟,通过送白虎仪式后,婆媳不再互相记恨对方,和好如初。生育习俗中众多的宗教性禁忌,形成了一种对产妇和婴儿的文化保护网络,克服了一些对产妇和婴儿的不利因素,使妇婴对外部世界处于相对隔离状态,避兔了社会不必要的干扰。丧葬习俗是富干宗教性的社会活动之一,本民族的生死观、灵魂观、阴阳观、轮回观等观念,都集中体现在丧葬习俗中。节庆活动无论就起源或内容来看,都与原始宗教活动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相当一部分节日是由宗教祭把演变而来的。因为,原始失民往往把自然现象理解为神灵的意志或超自然力的表现,故常在季节更替之际,举行特定的宗教祭相和巫术活动。有些节日活动仍保有较多的旧时原貌,有的则早已面目全非,看不出有多少宗教的色彩,而以普通节日的形式传承下来。傈僳族原始宗教半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明显地趋向世俗化,有的地区渐被基督教取代。

僳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原始宗教观念和崇拜活动保留得较多的民族之一,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现就其原始宗教的存在形态、观念内容、神灵等级系统、图腾意识、丧葬与宗族林,以及演变与归向等几个方面,略加阐述。

1。从存在的形态观之,傈僳族原始宗教具有多样性特征。历史上的游耕生活方式及民族压迫战争,傈僳族曾多次自东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