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方位角系统转换及其精度的探讨

GPS方位角系统转换及其精度的探讨
GPS方位角系统转换及其精度的探讨

坐标方位角计算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度分秒格式: =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 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60)&"-"&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60-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60))*600)/10 其中:A1,B1中存放测站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上面的计算出来的是度分秒格式,也就是字符串格式,不能用来计算,只是用来看的哟! 下面这个简单一点: =INT((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10000+INT(((PI()*(1-S 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INT((PI()*(1-SIGN(C6-C4)/2)-ATAN((B6-B4) /(C6-C4)))*180/PI()))*60)*100+(((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I NT((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80/PI()))-(INT(((PI()*(1-SIGN(C6-C4)/ 2)-ATAN((B6-B4)/(C6-C4)))*180/PI()-INT((PI()*(1-SIGN(C6-C4)/2)-ATAN((B6-B4)/(C6-C4)))*1 80/PI()))*60))/60)*3600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求距离公式: =Round(SQRT(POWER((A3-$A$1),2)+POWER((B3-$B$1),2)),3)

EXCEL中计算方位角距离公式

EXCEL中计算方位角距离公式 电子表格中求方位角的公式 结果显示为度格式的计算式: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结果显示为度分秒格式的计算式: =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 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 PI()))*60)&"′"&INT(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 $b$1)))*180/PI()))*60-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INT((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 (B3-$b$1)))*180/PI()))*60))*600)/10 &"″" 其中:A1,B1中存放测站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上面的计算出来的是度分秒格式,也就是字符串格式,不能用来计算,只是用来看的哟! 下面这个简单一点: =(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 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a3,b3放终点坐标。 求距离公式: =Round(SQRT(POWER((A3-$A$1),2)+POWER((B3-$B$1),2)),3) 一、度分秒值换算为度 首先要将单位符号都去掉,形成1112233 的形式,分秒小于十的要在其前补0,必须如此,不然无法判断分与秒的位置。 假设原始数据在A列,第一个数据在A2单元格。 在你需要放入转换结果的一个单元格内(最好是与A2同一行,这样有大量原始数据要转换时,直接下拉就可以转换所有数据),输入: =value(MID(IF(LEN(A2)=6,CONCATENATE("0",A2),A2),1,3))+value(MID(IF(LEN(A2)=6,CONCATENATE( "0",A2),A2),4,2))/60+value(MID(IF(LEN(A2)=6,CONCATENATE("0",A2),A2),6,2))/3600 回车即可。 下面解释转换方法和函数意义。 以1112233 为例。 算法是111+(22/60)+(33/3600),即把分、秒都算成度后相加。 MID:意为选择指定的字符,具体写法为MID(数据,顺位,字符数),先指定1-3位(度位),再指定4-5位(分位)/60,再指定6-7位(秒位)/3600。 value:意为转换成为数值,这样才能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在于,度有可能是2位数,如果这样整个数就是6位,上例算式中的 IF(LEN(A2)=6,CONCATENATE("0",A2),A2)

坐标方位角计算

二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5—5所示,已知A 点的坐标为A x 、A y ,A 到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B S 和AB α,则待定点B 的坐标为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 } (5—1) 式中 AB x ? 、AB y ?——坐标增量。 由图5—5可知 AB AB AB AB AB AB S y S x ααsin cos =?=? } (5—2) 式中 AB S ——水平边长; AB α——坐标方位角。 将式(5-2)代入式(5-1),则有 AB AB A B AB AB A B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 }

(5—3) 当A 点的坐标A x 、A y 和边长AB S 及其坐标方位角AB α为已知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B 的坐标。式(5—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 从图5—5可以看出AB x ?是边长AB S 在x 轴上的投影长度, AB y ?是边长AB S 在 y 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 实地由A 量到B 得到的正值。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0°到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 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6所示。从式(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5—3。

(完整word版)坐标方位角计算

二 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控制点的坐标,控制点的坐标是根据边长及方位角计算出来的。下面介绍计算坐标与坐标方位角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是矿山测量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一、坐标正算和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已知点到待定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计算待定点的坐标,这种计算在测量中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5—5所示,已知A 点的坐标为A x 、A y ,A 到B 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B S 和AB α,则待定点B 的坐标为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 } (5—1) 式中 AB x ? 、AB y ?——坐标增量。 由图5—5可知 AB AB AB AB AB AB S y S x ααsin cos =?=? } (5—2) 式中 AB S ——水平边长; AB α——坐标方位角。 将式(5-2)代入式(5-1),则有 AB AB A B AB AB A B S y y S x x ααsin cos +=+= }

(5—3) 当A 点的坐标A x 、A y 和边长AB S 及其坐标方位角AB α为已知 时,就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待定点B 的坐标。式(5—2)是计算坐标增量的基本公式,式(5—3)是计算坐标的基本公式,称为坐标正算公式。 从图5—5可以看出AB x ?是边长AB S 在x 轴上的投影长度, AB y ?是边长AB S 在y 轴上的投影长度,边长是有向线段,是在 实地由A 量到B 得到的正值。而公式中的坐标方位角可以从0°到360°变化,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坐标方位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就有正负两种 情况,其正负符号取决于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如图5—6所示。从式(5—2)知,由于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决定了坐标增量的正负,其符号归纳成表5—3。

104373_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

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通用) 用极坐标法放样必须计算出测站点(仪器点)到放样点得距离和方位角,才能进行放样。 原计算公式为: S12=sqr( (x2-x1)2+(y2-y1)2)= sqr(△x221+△y221) A12=arcsin((y2-y1)/S12) S12为测站点1至放样点2的距离; A12为测站点1至放样点2的坐标方位角。 x1,y1为测站点坐标; x2,y2为放样点坐标。 按公式A12=arcsin((y2-y1)/S12)计算出的方位角都要进行象限判断后加常数才是真正的方位角。 新计算公式为: A12=arccos(△x21/S12)*sgn(△y21)+360° 式中sgn()为取符号函数,改公式只需加上条件(A12>360°, A12= A12-360°)就可以计算出坐标方位角,不需要进行象限判断。 我的这个公式要更好一些,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结果: SGN是正负号的函数。括号内的数字大于零SGN()就是+号,反之就是-号。

===================================函数开始=================================== 'jiaodu10(x,splitStr)函数将60进制度转换为10进制度格式.x为度数,splitStr为分隔符号,'如x为43%67%367,则splitStr为"%",参数要用双引号括起来,jiaodu10("x","%") Function jiaodu10(x,splitStr) If InStr(1,x,splitStr) Then Dim s s=Split(x,splitStr) jiaodu10=s(0)+s(1)/60+s(2)/3600 Else jiaodu10="错误" End If End Function '-------------------------------------------------------------------------------- 'jiaodu60(x,splitStr)函数将10进制度转换为60进制度格式,splitStr分隔表示 'x为数字,可以不用双引号括起来,参数splitStr要用双引号括起来iaodu10(12.31313,"-") Function jiaodu60(x,splitStr) Dim fen,miao Fen =Round((fen-Int(fen))*60,0) If miao >= 60 Then miao = miao-60 fen = fen+1 End If jiaodu60=Int(x) & splitStr & Int(fen) & splitStr & miao End Function '-------------------------------------------------------------------------------- 'juli(待算点纵坐标x,待算点横坐标y,测站点纵坐标m,测站点纵坐标n)用于计算距离。 Function juli(x,y,m,n) juli=Math.Spr((x-m)^2+(y-n)^2) End Function '-------------------------------------------------------------------------------- 'jiaodu(x,y,m,n)计算角度 Function jiaodu(x,y,m,n) Dim dx,dy,a,jdu10 dx=x-m dy=y-m a=Math.Abs(Math.Atn(dy/dx) * 180 / 3.14159265) jdu10=0 If (dx > 0) Then If (dy > 0) Then jdu10 = a Else jdu10 = 360-a End If Else If (dy > 0) Then jdu10 = 180-a

《坐标方位角及距离计算小程序》代码——Access实现

公用模块: Option Explicit Public Const PI = 3.14159265358979 '已知A、B两点坐标计算方位角,JSFWJ的中文意思是计算方位角 Public Function JSFWJ(xa As Double, ya As Double, xb As Double, yb As Double) As Double '已知A、B两点坐标计算方位角函数过程Dim vx As Double, vy As Double vx = xb - xa: vy = yb - ya '如果A、B两点坐标相同,出现提示对话框 If vx = 0 And vy = 0 Then MsgBox "您选择的是同一个点!", vbOKOnly + vbExclamation, "提示信息" JSFWJ = 999999999# End If '计算方位角的值 If vx = 0 And vy > 0 Then '与y轴正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PI / 2#)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与y轴负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PI * 3# / 2#) ElseIf vy = 0 And vx > 0 Then '与x轴正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0) ElseIf vy = 0 And vx < 0 Then '与x轴负半轴平行 JSFWJ = RadianToAngle(PI)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一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二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 PI)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三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 PI) ElseIf vx > 0 And vy < 0 Then '第四象限 JSFWJ = RadianToAngle(Atn(vy / vx) + 2 * PI) End If End Function '已知A、B两点坐标计算距离,JSJLS的中文意思是计算距离S Public Function JSJLS(xa As Double, ya As Double, xb As Double, yb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vx As Double, vy As Double vx = xb - xa: vy = yb - ya '如果A、B两点坐标相同,出现提示对话框 If vx = 0 And vy = 0 Then MsgBox "您选择的是同一个点!", vbOKOnly + vbExclamation, "提示信息" JSJLS = 99999999# End If '计算距离 JSJLS = Sqr(vx * vx + vy * vy) End Function '弧度化角度 Public Function RadianToAngle(ByVal alfa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alfa1 As Double, alfa2 As Double alfa = alfa * 180# / PI

方位角测量

视力保护色: - 字体大小:大中小 第六章→第三节→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导线计算的目的是要计算出导线点的坐标,计算导线测量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首先要查实起算点的坐标、起始边的方位角,校核外业观测资料,确保外业资料的计算正确、合格无误。 一、坐标正算与坐标反算 1、坐标正算 已知点的坐标、边的方位角、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计算待定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如图6-6 所示,点的坐标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为两导线点坐标之差,称为坐标增量,即: 【例题6-1】已知点A坐标,=1000、=1000、方位角=35°17'36.5", 两点水平距离=200.416,计算点的坐标? 35o17'36.5"=1163.580 35o17' 36.5"=1115.793 2、坐标反算 已知两点的坐标,计算两点的水平距离与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如图6-6可知,由下式计算水平距离与坐标方位角。 (6-3) (6-4)式中反正切函数的值域是-90°~+90°,而坐标方位角为0°~360°,因此坐标方位角的值,可根据、的正负号所在象限,将反正切角值换算为坐标方位角。 【例题6-2】=3712232.528、=523620.436、=3712227.860、

=523611.598,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方位角、水平距离。 =62°09'29.4"+180°=242°09'29.4" 注意:一直线有两个方向,存在两个方位角,式中:、的计算是过A 点坐标纵轴至直线的坐标方位角,若所求坐标方位角为,则应是A点坐标减点坐 标。 坐标正算与反算,可以利用普通科学电子计算器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相互转换功能计算,普通科学电子计算器的类型比较多,操作方法不相同,下面介绍一种方法。 【例题6-3】坐标反算,已知=2365.16、=1181.77、=1771.03、 =1719.24,试计算坐标方位角、水平距离。 键入1771.03-2365.16按等号键[=]等于纵坐标增量,按储存键[], 键入1719.24-1181.77按等号键[=]等于横坐标增量,按[]键输入,按[]显示横坐标增量,按[]键输入,按第二功能键[2ndF],再按[]键,屏显为距离,再按[]键,屏显为方位角。 【例题6-4】坐标正算,已知坐标方位角=294°42'51",=200.40,试计算纵坐标增量横坐标增量。 键入294.4251,转换为以度为单位按[DEG],按[]键输入,键入200.40,按[]键输入,按第二功能键[2ndF],按[]屏显,按[]屏显。 第六章→第三节→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二、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1、联测边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反算) 用式(6-4)计算起始边与终边的坐标方位角。 2、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如图6-7所示,根据已知坐标方位角,观测右角,则各边方位角为:

公路测量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 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六、 超高计算公式 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八、 标准差计算公式 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x 1:QD 的X 坐标 y 1:QD 的Y 坐标 x 2:ZD 的X 坐标 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 2. 计算公式: ()()212212y y x x S -+-=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 21 2x x y y arctg --=α 2)当y 2- y 1<0,x 2- x 1>0时:1 21 2360x x y y arctg --+?=α 3)当x 2- x 1<0时:1 21 2180x x y y arctg --+?=α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 2. 计算公式: 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 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 T :曲线的切线长,23 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 s s -+??? ? ??+=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

2. 计算公式: 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U+Tcos(A+180°) Y′=V+Tsin(A+180°) 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U+Tcos(A+D) Y″=V+Tsin(A+D)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P :所求点的桩号 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M :左偏-1,右偏+1 C :J 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T :曲线的切线长,23 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 s s -+??? ? ??+= I=C-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 s L DR J H -+ =180 π:圆缓桩号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根据公式与工具有不同,现有四种计算方法: 一、测量教材上的计算方法,需要判断象限,对了解原理有一定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太实用,在此不予介绍,使用此方法计算的VB或VBA代码如下: Public Const PI = 3.14159265359 Function Pol(x1 As Double, y1 As Double, x2 As Double, y2 As Double) As Double '计算直线的方位角 Dim Sub_y As Double Sub_y = Abs(y2 - y1) If Sub_y = 0 Then Sub_y = 0.0000000001 End If Pol = Atn((Abs(x2 - x1)) / Sub_y) If x2 > x1 And y2 >= y1 Then '0-90 ElseIf x2 < x1 And y2 <= y1 Then '180-270 Pol = PI + Pol ElseIf x2 < x1 And y2 >= y1 Then '270-360 Pol = 2 * PI - Pol ElseIf x2 >= x1 And y2 <= y1 Then '90-180 Pol = PI - Pol End If End Function 二、计算器上的pol()函数,用pol(dx,dy)计算,返回两点间距离与方位角,如角度值为负+360即可,具体使用方法参照说明书上的pol()函数介绍; 三、方位角通用万能公式: 此万能公式的VB或VBA代码如下: Public Const PI = 3.14159265359 Function Pol(x1 As Double, y1 As Double, x2 As Double, y2 As Double) As Double '计算直线的方位角 Dim Sub_x As Double Sub_x = x2 - x1 + 0.0000000001 Pol = PI - Sgn(Sub_x) * PI / 2 - Atn((y2 - y1) / Sub_x) End Function sgn()函数为符号函数: sgn(x)的值只有三个: 当x小于0时sgn(x)的值为-1 当x大于0时sgn(x)的值为1 当x等于0时sgn(x)的值为0 计算器上没有此函数,在编程时可用下列代码实现此函数功能: if x<0 then sgn(x)=-1 elseif x>0 then

全站仪闭合导线方位角及距离计算方法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①.方位角计算(左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αAB = 30°,可求出其它方位角如下: αBC = αAB + ∠B ±180° = 30°+ 60° + 180° = 270° αCD = αBC + ∠C ±180° = 270°+ 70°- 180° = 160°

αDE = αCD + ∠D ±180° =160°+ 100° - 180° = 80° αEB = αDE + ∠E ±180° = 80° + 130° - 180° = 30°

②.方位角计算(右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αAB = 30°,可求出其它方位角如下: αBC = αAB + ∠B ±180° = 30°+ 60° + 180° = 270° αCD = αBC - ∠C ±180° = 270° - 290° + 180°= 160° αDE = αCD - ∠D ±180° =160°- 260° - 180° = 80°

αEB = αDE - ∠E ±180° = 80° - 230° - 180° = 30° 总结:角在左边用加法,角在右边用减法(左加右减);在求方位角时,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出来的得数大于180°则减去180°,若小于180°则加上180°(大减小加)。

③.坐标与距离计算方法 已知A,B两点坐标A(Xa,Ya),B(Xb,Yb), 1.求AB方位角及距离 αAB = (Y B-Y A)/(X B-X A) = Tanα x Y B-Y A 注意:测量中坐标系x,y与数学中坐标系x,y相反X B-X A Y

天线方位角俯仰角以及指向计算

创新实验课作业报告 姓名:王紫潇苗成国 学号:1121830101 1121830106 专业: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课题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航天科技成果不断向军事、商业领域的转化,航天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航天器机构朝着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对航天机构的可靠性、精度、寿命等要求越来越高,对航天器机构精度的要求显得愈发突出,无论是航天器自身的工作,还是航天器在轨服务都对其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航天器中的外伸指向机构通常指的是星载天线机构,星载天线是航天器对地通信的主要设备,肩负着对地通信的主要任务,同时随着卫星导航的广泛应用,星载天线就愈发的重要起来,而其指向精度的要求就愈发的突出,指向精度不足,将会导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卫星导航精度下降等结果。民用方面移动通信和车载导航等,军用方面舰船导航、精确打击等这些都对星载天线的指向精度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因此,星载天线的指向精度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证星载天线的指向精度,

课题一双轴驱动机构转角到天线波束空间指向 首先就是要确保星载天线驱动机构在地指向精度分析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对接下来的在轨指向精度分析和指向误差补偿进行分析。星载天线驱动机构的末端位姿误差主要来源于机构的结构参数误差和热变形误差,这些误差是驱动机构指向误差最原始的根源,由于受实际生产加工装配能力和空间环境的限制,这些引起末端指向误差的零部件结构参数误差是必须进行合理控制的,引起结构参数变 化的热影响因素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在轨天线驱动机构指向精度动态分析和误差补偿都得到较理想的结果。纵观整个星载天线驱动机构末端位姿误差的分析,提出源于结构参数误差和热变形误差引起的星载天线驱动机构末端位姿误差的研究是必要的。 发展现状:星载天线最初大多是以固定形式与卫星本体相连的,仅仅通过增大天线波束宽度和覆盖面积来提高其工作范围,对其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但是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星载天线要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因此促使了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的发展。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能够实现对卫星天线的二自由度驱动,是空间环境下驱动天线运动的专用外伸执行机构。卫星天线的二自由度运动能够满足对地通信、星间通信、卫星导航定位、以及对目标的实时观测跟踪,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其精度的提高,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精度已经成为衡量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一个难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是驱动卫星天线系统进行准确空间定位的核心部分。 与此同时,我国对星载天线驱动机构的研究、生产制造技术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也成功的应用到了一些卫星上,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2000年后,我国在发射的卫星中,有很多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天线驱动机构。相应的研究单位也蓬勃发展,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局等相关单位对星载天线驱动机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伴随着我国自主导航系统一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实验室和“嫦娥计划”的不断深入。星载天线双轴驱动机构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即便如此,我们跟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双轴驱动机构精度、使用寿命、可靠性方面,因此还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精度、使用寿命、可靠性。 那么,我们小组也秉承着对航天事业的极大热忱开始对天线指向问题进行研

万能方位角计算公式

先计算出坐标增量: dX=Xb-Xa dY=Yb-Ya dY=dY+1E-10 为了使除数不为零而加一个很小的数 方位角计算万能公式:Az=pi * (1-Sgn(dY)/2)-Atn(dX / dY)单位为弧度 Az=Az * 180 /pi 单位为度 此公式计算无需判断象限,只需在值小于0时加上360即可! 其中,sgn()为求符号函数,若dX<0时其值为-1,dX>0时为1,dX=0时为0。使用此公式不用判断所在象限,直接将坐标增量代入即可求出方位角值,在用计算器编程时若没有SGN()函数可自行判断并用一个变量代替! VBA代码: '方位角计算函数 Azimuth() 'Sx为起点X,Sy为起点Y 'Ex为终点X,Ey为终点Y 'Style指明返回值格式 'Style=-1为弧度格式 'Style=0为“DD MM SS”格式 'Style=1为“DD-MM-SS”格式 'Style=2为“DD°MMˊSS""”格式 'Style=其它值时返回十进制度值 Function Azimuth(Sx As Double, Sy As Double, Ex As Double, Ey As Double, Style As Integer) Dim DltX As Double, DltY As Double, A_tmp As Double, Pi As Double Pi = Atn(1) * 4 '定义PI值 DltX = Ex - Sx DltY = Ey - Sy + 1E-20 A_tmp = Pi * (1 - Sgn(DltY) / 2) - Atn(DltX / DltY) '计算方位角 A_tmp = A_tmp * 180 / Pi '转换为360进制角度 Azimuth = Deg2DMS(A_tmp, Style) End Function '转换角度为度分秒 'Style=-1为弧度格式 'Style=0为“DD MM SS”格式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已知方位角+水平角大于540°-540°)已知方位角+水平角±180°=方位角 坐标增量的计算方法: 平距×COS方位角=△X坐标增量 平距×Sin方位角=△Y坐标增量 坐标的计算方法: 已知X坐标±△X坐标增量=X坐标 已知Y坐标±△Y坐标增量=Y坐标 高差、平距的计算方法: 斜距×Sin倾角=高差 斜距×COS倾角=平距 高差÷Sin倾角=斜距 平距÷cos已知度分秒=斜距 高程的计算方法: 已知高程-仪器高+前视高±高差=该点的顶板高差 原始记录计算方法: 前视-后视相加÷2=水平角(前视不够-后视的+360°再减)后视 00°00′00″ 180°00′09″

前视92°49′02″272°49′13″水平角= 92°49′03″ 实测倾角:正镜-270°倒镜-90°(正、倒镜相加-360°)实例: 110°30′38″-90°= 00°30′38″ 实例: 270°30′38″-270°= 00°30′38″ 激光的计算方法:两点的高程相减: 比如:5点高程1479、479-4点高程1471、052 = 8、427 两点之间的平距:60、673×tan7°19′25″=7、798 8、427-7、797=0、629(上山前面的点一定高于后面的点,所以前面的点减后面的点) 测量:1、先测后视水平角:归零,倒镜180°不能误差15′ 2、前视:先测水平角并读数记录,然后倒镜测倾角,水平角、平距、斜距、高差、量出仪器高,前视量出前视高。 要求方位角-已知方位角±180°=拨角方位 画两千的图:展点用0.6正好. 倾角的计算方法:180°以下的-90° 270°-超过180°的 两点的高差除平距按tan=倾角

XY-SQ坐标、方位角、距离标准通用计算程序

XY-SQ坐标、方位角、距离标准通用计算程序 ⑵XY—SQ程序设计 AC MODE 5 1 XY ALPHA — ALPHA SQ EXE 1 A″X0″ B″Y0″ C″X1″ D″Y1″∶Lbl 3∶Pol ((C-A ), (D-B ∶″1.XY=>SQ〞∶″2.SQ=>XY〞∶ {K}∶K =1 => Goto 0∶≠> Goto 1∶ Lbl 0 ∶{X Y }∶Pol (X-A , Y-B ∶ S= I ▲ J<0 => Q= 360+ J ▲≠> Q= J ▲Goto 3 ∶ Lbl 1∶{ S W }∶X〝XP〞= A+ Rec (S , W+J ) ▲Y〝YP〞=B+J ▲Goto 3 EXE ⑶说明 ①功能: 计算测点到控制点的距离及方位角;由观察水平角、平距计算测点的坐标。 ②计算器输入及显示 X0? 输入控制点或测站坐标,米 Y0? X1? 输入后視点坐标,米 Y1? X? 输入所求点坐标,米 Y? S= 显示两点的距离,米 Q= 显示测点到控制点的方位角,度。 S? 输入平距(米), W? 输入水平角(度), XP= 显示点P的坐标。 YP= ③当K=1时,计算测点到控制点的距离及方位角,当K≠1时,由观察水平角、平距计算测点的坐标。 ⑷计算 例、控制点DA29 (229540.940,477984.580 )、后視点A30(229081.728,477624.140),拟放中桩P(229500.384,477900.260),计算两点的距离及方位角,支点B1观察角E=75°30′29″,平距716.304m。计算支点B1的坐标。 选择程序:AC FILE △选取XY—SQ程序EXE 输入数据顺序: X0? 229540.940 EXE 输入控制点坐标,米 Y0? 477984.580 EXE X1? 229081.728 EXE 输入后视点坐标,米,只计算距离及方位角可以不输。 Y1? 477624.140 EXE 1. XY=>SQ 2. 2.SQ=>XY K? 1 EXE 输入计算方式,输入1,选择计算测点到控制点的距离及方位角, X? 229500.384 EXE 输入中桩坐标,米

全站仪闭合导线方位角及距离计算方法步骤

闭合导线测量计算方法 ①?方位角计算(左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a AB = 30°,可求出其它方位角如下: a BC = a AB +Z B ±180 ° = 30 +°60 + 180 =270 a CD = a BC +Z C士180 °= 270+ °70 - 180 = 160 ° a DE = a CD +Z D士180 ° =160 + 100 - 180 =°80 ° a EB = a DE +Z E 士180 °= 80 + 130 - °180 =° 30 °

②?方位角计算(右角) 已知A,B两点坐标,且AB的方位角为30°即a AB = 30°,可求出其 它方位角如下: a BC = a AB + Z B ±180 ° = 30 +°60 + 180 =270 a CD = a BC - Z C 士180 =270 -°290 +°180= °160 a DE = a CD - Z D 士180 ° =160 - 260 - 180 =° 80 a EB = a DE - Z E 士180 ° = 80 -230 - 180 =°30 ° 总结:角在左边用加法,角在右边用减法(左加右减);在求方位角时,两个角相加或相减得出来的得数大于180°则减去180°若小于 180°则加上180° (大减小加)。 ③?坐标与距离计算方法

同理可以得到D 点与E 点坐标 已知 A,B 两点坐标 A(Xa,Ya),B(Xb,Yb), 1.求AB 方位角及距离 a AB = (Y A )/(X B -X A ) = Tan a x YB-Y A A / 注意:测量中坐标系x , y 与数学中坐标系x , y 相反 X B-X A 一甘 — I Y D AB = v {(X B -X A ) 2+(Y B -Y A ) 2} 2.求C 点坐标C (Xc,Yc ) Xc = XB + D AB ? COSk AB Y C = YB + D AB- Sin a AB

测量方位角计算公式VB源代码

测量方位角计算公式VB源代码 角度化弧度 Public Function Radian(a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Ra As Double Dim c As Double Dim FS As Double Dim Ib As Integer Dim Ic As Integer Ra = pi / 180# Ib = Int(a) c = (a - Ib) * 100# Ic = Int(c) FS = (c - Ic) * 100# Radian = (Ib + Ic / 60# + FS / 3600#) * Ra End Function '弧度化角度 Public Function Degree(a As Double) As Double Dim B As Double Dim Fs1 As Double Dim Im1 As Integer Dim Id1 As Integer B = a Call DMS(B, Id1, Im1, Fs1) Degree = Id1 + Im1 / 100# + Fs1 / 10000# End Function Public Sub DMS(a As Double, ID As Integer, IM As Integer, FS As Double) Dim B As Double Dim c As Double c = a c = 180# / pi * c ID = Int(c + 0.0000005) B = (c - ID) * 60 + 0.0005 IM = Int(B) FS = (B - IM) * 60 End Sub '计算两点间的方位角 Public Function azimuth(x1 As Double, y1 As Double, x2 As Double, y2 As Double) As Single Dim dx As Double Dim dy As Double Dim fwj As Double dx = x2 - x1 dy = y2 - y1 If dy <> 0 Then fwj = pi * (1 - Sgn(dy) / 2) - Atn(dx / dy) azimuth = Degree(fwj) Else If dx > 0 Then

方位角计算公式

一、直线定向1、正、反方位角换算对直线而言,过始点的坐标纵轴平行线指北端顺时针至直线的夹角 是的正方位角,而过端点的坐标纵轴平行线指北端顺时针至直线的夹角则是的反方位角,同 一条直线的正、反方位角相差,即同一直线的正反方位角= (1-13> 上式右 端,若<,用“+”号,若,用“-”号。 2、象限角与方位角的换算 一条直线的方向有时也可用象限角表示。所谓象限角是指从坐标纵轴的指北端或指南端起始,至直线的锐角,用表示,取值围为。为了说明直线所在的象限,在前应加注直线所在象限的名称。四个象限的名称分别为北东、北西(NW>。象限角和坐标方位角之间的换算公式列于表1-4。 表1-4 象限角与方位角关系表 象限 象限角与方位角换算公式 第一象限

设三点相关位置如图1-17(>所示,应有 =++ (1-14> 设三点相关位置如图1-17(>所示,应有 =++-=+- (1-15> 若按折线前进方向将视为后边,视为前边,综合上二式即得相邻边坐标方位角推算的通式: =+(1-16> 显然,如果测定的是和之间的前进方向右侧水平角,因为有=-,代入上式即得通式=- (1-17> 上二式右端,若前两项计算结果<,前面用“+”号,否则前面用“-”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