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

注:来源于《天然气储量规范》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

注:来源于加拿大学者G.J狄索尔斯(Desorcy)归纳的世界不同类型气藏的采收率

1. 石油

(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

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

>15 >5-15 1-5 <1

(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

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

>300 >100-300 50-100 <50

(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

石油地质储量(1x108t)

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

>10 >1-10 0.1-1 <0.1

(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油气藏埋藏深度(m)

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

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

(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d)]高产中产低产

>10 3-10 <3

(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

>10 2-10 <2

(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

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

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

>300 50-300 <50

(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藏埋深(m)

浅层气藏(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

<1500 1500-3200 3200-4000 >4000

此外,还有特殊天然气储量,例如:

非烃类天然气储量:二氧化碳、硫化氢及氦气。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气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天然气储量。

至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技术指标,目前的行业标准已对各专业技术工种规定了生产指标(如计划完成率、平均队年工作量……)和技术指标(如地震专业的地震剖面品质合格率、空炮率、废品率等)。这是各专业技术工种的具体工作标准,是为油气勘查工业标准的基础。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1孔隙类型 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 1. 粒间孔隙 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 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 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 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一般绕裂缝在构造活动强烈部位发育,对储层物性改善很有作用。 4.2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结构分析 岩石的储集空间不是由单一的孔隙类型组成,而是由多种孔隙类型构成的变化多样的复杂的孔喉系统。

原油分类

原油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按关键馏分的特性即特性因数K值,可大致将原油分为石蜡基原油、中间基原油和环烷基原油三大类。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是以含环烷烃较多的一种原油,环烷基原油所产的汽油辛烷值较高,柴油的十六烷值较低,润滑油馏分含蜡量少或几乎不含蜡、凝固点低,粘度指数较低,渣油中含沥青较多。环烷基原油虽然粘温性差,但低凝固点,可用来制备倾点要求很低而对粘温性要求不高的油品,如电器用油、冷冻机油等。 环烷基原油属稀缺资源,储量只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 2.2%,被公认为生产电气绝缘油和橡胶油的优质资源。全球目前只有中国、美国和委内瑞拉等国家拥有环烷基原油资源,中国存在于新疆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以及渤海湾等地区较为丰富,环烷基原油具有蜡含量低、酸值高、密度大、粘度大、胶质、残炭含量高以及金属含量高等特点,其裂解性能很差,很少作为催化原料,然而是生产沥青的优质原料,所以环烷基原油的装置工艺设置是按照燃料—润滑油—沥青型路线安排的。以环烷基原油为原料生产的变压器油、冷冻机油、橡胶填充油、BS光亮油、重交通道路沥青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青睐。 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目前中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比重较大(0.91左右),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石蜡基原油性质:按烃类组成分类,以石蜡烃(烷烃)为主的一类原油。特性因数大于12.1。高沸点馏分含量蜡较多、凝点高、相对密度较小,非烃组成较低。所产汽油的辛烷值较低,柴油的十六烷值较高,润滑油的粘度指数较高。适于生产优质润滑油、石蜡等。我国大庆、华北、江苏、青海、南阳等油田均为低硫石蜡基原油。 石油分为石蜡基原油、沥青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实际上所有原油都是石蜡基和环烷基的混合物。如两者的含量大致相等,则称为混合基原油,也称为中间基原油。 中间基原油——性质介于石蜡基原油和环烷基原油之间的一类原油。原油的特性因素11.5~12.1。其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基本相近。胜利油田的胜坨原油属我国为数很少的中间基原油。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1]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 (一)原生孔隙 1、粒间孔隙

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 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 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

各类原油概念、划分标准、组分特征

第一节各类原油概念、划分标准、组分特征 一、基本概念 1)轻质油: 指地面相对密度小于 0.886的原油。 2)凝析油: 在一定温度、压力及气液比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为气相,反溶解于气态烃中,后来因温度、压力条件改变又逆凝析为液相。其地面相对密度小于 0.80的原油。 3)重质油: 地面相对密度大于 0.934的原油。 4)气层: 地下与地面条件下均为气相,聚集在地下储集层中。 二、主要特性与组分特征 1.轻质油、凝析油、重质油的主要特性 1)轻质油一般为褐色,也有棕黄色,地面相对密度为小于 0.886。粘度、含蜡量及凝固点均较低。粘度一般为 0.83~ 3.0mPa·s,含蜡量为0~

4.97%,初馏点68~70℃。气油比较高为(210~977)m3/m3。馏份也较高为60%~78%。 2)凝析油色浅,一般为无色、浅棕黄色,也有桔色及褐色。透明度高,油质轻,具有六低二高之特性: 即地面相对密度低,一般小于 0.72~ 0.80;粘度低,为 0.61~ 0.83mPa.s;含蜡量低,一般不含蜡,有的微含蜡;初馏点低为50~68℃;凝固点低,含胶质、沥青质低;而馏分高,大于78%;气油比高,大于 1000m3/m3。凝析油的成分以汽油成分为主,煤油成分次之。 3)重质油色深,为黑色或黑褐色,油质重,具有六高二低之特性: 即地面相对密度高,大于 0.934;粘度高大于30~50mPa.s;含蜡量高,大于20%;初馏点高,大于70℃;凝固点高,大于30℃;含胶质、沥青质高;而馏分低,小于60%;气油比低,小于 3.1m3/m3。 2.天然气的组分特征(表5一5) 1)凝析气: 凝析气具有地面相对密度小,为 0.59~ 0.81。甲烷含量高,1 一般为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原油物性分类简表 碎屑岩储层分类表(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DZ/T 0217-2005 ) f 1.石油

(1)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一特低产标准 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 >15 >5-15 1-5 <1 (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 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 >300 >100-300 50-100 <50 (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 石油地质储量(1x108t) 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 >10 >1-10 0.1-1 <0.1 (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油气藏埋藏深度(m) 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 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 ? 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 40E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 (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 ? d)] 高产中产低产 >10 3-10 <3 (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 >10 2-10 <2 (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 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 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 >300 50-300 <50 (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藏埋深(m)

原油物性、碎屑岩储层分类简表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 注:来源于《天然气储量规范》 气藏采收率大致范围表单位:f 注:来源于加拿大学者G.J狄索尔斯(Desorcy)归纳的世界不同类型气藏的采收率

1. 石油 (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 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 >15 >5-15 1-5 <1 (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 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特低丰度 >300 >100-300 50-100 <50 (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 石油地质储量(1x108t) 特大油田大型油田中型油田小型油田 >10 >1-10 0.1-1 <0.1 (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油气藏埋藏深度(m) 浅层油气世故(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2000 2000-3000 >3200-4000 4000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 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天然气 (1)按千米井深的单井稳定天然气产量划分标准: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04m3/(km·d)]高产中产低产 >10 3-10 <3 (2)天然气田储量丰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储量丰度(108 m3/km2) 高丰度中丰度低丰度 >10 2-10 <2 (3)天然气田总储量划分大小标准: 田天然气田总储量(108m3) 大气田中气田小气田 >300 50-300 <50 (4)按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 天然气藏埋深(m) 浅层气藏(田) 中深层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研究 摘要:中国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研究始于70年代以后,胜利、华北和辽河油田等三十多个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相继发现,使得国内油气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勘探开发领域。国内广泛地分布着碳酸盐岩地层,已发现的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四川、柴达木、鄂尔多斯、珠江口、渤海湾、苏北等盆地。地层层序上从元古界地层到新生界地层除少数几个层系以外,都发现了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地层。业界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因此,本文在深入解读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的各家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成因类型归纳总结 1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分析 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有构造运动、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白云岩化四种。 ①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具有控制作用,构造环境决定了储集体的类型与展布特征。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形成了两个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附近,碳酸盐岩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形成了大量的储集空间,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构造作用的另一个作用是形成了大量的裂缝系统,这些裂缝系统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储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为埋藏期酸性流体的渗流提供通道,使酸性流体对业已存在的缝洞系统进行溶蚀扩大、重新配置,在局部地方形成优质储层。 ②沉积相带 沉积相带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沉积层序着孔洞的发育。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沉积作用来进行的。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各不相同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差异可以产生结构不同,甚至岩性不同的岩石类型,进而控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③成岩作用

原油物性

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粘度高。重油的比重一般在0.82~0.95,比热在10,000~11,000kcal/kg左右。其成分主要是炭水化点物素,另外含有部分的(约0.1~4%)的硫黄及微量的无机化合物。 因为原油是混合物,因各种物质含量不同那么他的燃烧值是有所不同的,也确定不了比热的。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润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其他:原油中沥青质的含量较少,一般小于1%。沥青质是一种高分子量(大于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酒精和石油醚,易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沥青质含量增高时,原油质量变坏。 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 目前我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比重较大(0.91左右),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 1、内容和要求 (1)颜色; (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 物理成因构造 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 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 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 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

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 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 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 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 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 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生物—化学沉积构造 a. 葡萄状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b. 叠层石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4)、沉积层序研究 在单井剖面上划分沉积旋回,确定其性质、大小;分析旋回间的接触及组合关系;在旋回内部划分次级旋回并分析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成因及控制因素。 建立研究井的沉积层序及单维模式。 2、技术和方法 (1)岩心观察和描述 系统地观察描述岩心的颜色、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类型以及孔、洞、缝发育情况。 (2)岩心实验室分析 岩心薄片鉴定。 酸蚀分析。将岩石制成光面,放入酸液(浓度为23%的醋酸或5%~10%的盐酸)中,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清洗干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不溶组分。 揭片分析。将涂有醋酸盐的薄膜覆盖在经酸蚀后的岩石光面上,作用一定时间后揭下该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非碳酸盐组分分离。把岩石制成3cm×3cm×0.6cm的样品,放入浓度为20%的醋酸中浸泡,使碳酸盐全部溶解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酸不溶物的成分和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超显微结构和构造、超微古生物化石。

原油基础知识

原油的基础知识概述 一.综述: 原油即石油,也称黑色金子、工业的血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上的大部分纷争都和它有关,它是一种外观黑色、褐色、深黄色粘稠的、的液体。有着强烈的刺激性的味道。由远古动物经过漫长时间地层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原 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有着极大的差别。 二.原油的物化性质 密度和API度 原油的密度取决于原油中所含重质馏分、胶质、沥青质的多少,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API度称为相对密度指数 API 度=141.5/d(15.6 °C)-131.5 密度越小,API度越大,密度越大,API度就越小 特性因数(K) 反应出原油的平均沸点的函数 K=1.216T 1/3/ d(15.6 C) 相对密度越大,K值越小,烷烃的K值最大,约为12.5~13,环烷烃的次之, 为11~12,芳香烃的最小,为10~11 含硫量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国产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蜡量

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 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C?76C。 含盐量 原油含有一定量的的无机盐,如NaCI, MgCL2 CaCI2等, 粘度 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 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 -50 °C?35°C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水量 原油所含的明水的多少,含水量高首先是降低了原油的有效成分,其次大大提高一次加工的电脱盐的负荷,降低脱盐率,再次就是水分对初馏塔、常压塔、加热炉的操作也有严重影响 酸值 原油所含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多少,酸值高的原油对一二次炼油加工设备管线有严重的腐蚀,并降低各馏分的质量,轻油必须经过注碱碱洗才能出厂。 胶质沥青质 胶质和沥青质作为原油的非烃类化合物。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润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沥青质是一种高分子量(大于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酒精和石油醚, 易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沥青质含量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储层非均质性。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一、沉积相描述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 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 黄铁矿: 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原油基础知识

原油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原油的基础知识概述 一.综述: 原油即,也称黑色金子、工业的血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上的大部分纷争都和它有关,它是一种外观黑色、褐色、深黄色粘稠的、的液体。有着强烈的刺激性的味道。由远古动物经过漫长时间地层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原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此外石油中还含、、、、等元素。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域的的石油成分和外貌有着极大的差别。 二.原油的物化性质 密度和API度 原油的密度取决于原油中所含重质馏分、胶质、沥青质的多少,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API度称为相对密度指数 API度=141.5/d(15.6℃)-131.5 密度越小,API度越大,密度越大,API度就越小 特性因数(K) 反应出原油的平均沸点的函数 K=1.216T1/3/ d(15.6℃) 相对密度越大,K值越小,烷烃的K值最大,约为12.5~13,环烷烃的次之,为11~12,芳香烃的最小,为10~11 含硫量 是指原油中所含硫(或单质)的百分数。国产原油中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石油。 含蜡量 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含盐量 原油含有一定量的的无机盐,如NaCl,MgCL2,CaCl2等, 粘度 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组分增加,粘度降低。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也较大。 凝固点 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就高。 含水量 原油所含的明水的多少,含水量高首先是降低了原油的有效成分,其次大大提高一次加工的电脱盐的负荷,降低脱盐率,再次就是水分对初馏塔、常压塔、加热炉的操作也有严重影响 酸值 原油所含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多少,酸值高的原油对一二次炼油加工设备管线有严重的腐蚀,并降低各馏分的质量,轻油必须经过注碱碱洗才能出厂。 胶质沥青质 胶质和沥青质作为原油的非烃类化合物。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质是一种量(大于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和石油醚,易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含量增高时,原油质量变坏。 微量金属、非金属含量 由于生产地地质条件的不同,原油含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包括钒、铁、镍、铜、铅等,非金属元素包括氯、硅、磷、砷等,这些金属元素虽然含量很少,但是对炼油生产影响极大 三.原油的评定与分类 原油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 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 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博客石油转载 更多精彩请登陆 https://www.360docs.net/doc/333340805.html,

博客石油转载 更多精彩请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333340805.html,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 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 储层非均质性。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一、沉积相描述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 博客石油转载 更多精彩请登陆 https://www.360docs.net/doc/333340805.html,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 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 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 黄铁矿: 还原环境。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油气储层 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 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 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 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 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 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往往构成含油气盆地沉积盖层的基底。当结晶岩受到长期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时,其内可形成风化孔隙、风化裂缝及构造裂缝等储集空间,从而形成储集岩。这类储集岩一般发育于不整合带。 二、按储集空间的储层分类 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即孔隙、裂缝和溶洞。在自然界中,这三种储集空间可有不同的组合,因而可形成不同的储层类型,如孔隙型、孔隙-裂缝型、裂缝型、裂缝 179

陈晶_2011010949_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 及其基本特征 姓名:陈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 1.1 成因 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 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 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内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内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溶蚀孔洞一般为肉眼可见的小洞、大孔,岩心显示礁滩体储层溶蚀洞比较发育,孔洞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孔洞发育段岩石呈蜂窝状。 粒内溶孔主要见于砂屑内,少数见于生屑和鲕粒内,是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所致。 粒间溶孔指粒间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溶蚀粒间中细晶粒状方解石,溶蚀强烈时,可溶蚀纤维状方解石甚至颗粒边缘,使颗粒边缘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裂缝是碳酸盐岩重要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从成因来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礁滩体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沉积微相控制了岩石的岩性和结构,从而控制了岩石原生孔隙的发育。生屑滩、粒屑滩由于颗粒支撑作用形成大量的粒间孔,虽然大部分孔洞为灰泥、生物碎屑和多期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但仍有1%~3%残余孔隙被保存,同时为组构的选择溶蚀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期暴露蜂窝状溶蚀是形成优质孔洞层的重要因素。中—晚奥陶世构造与海平面振荡变化频繁,造成沉积的多旋回叠加,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可能造成短暂的同生期大气淡水岩溶成岩环境,使礁滩复合体形成的古地貌高部位露出海面。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受到富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滤,选择性地溶蚀了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又可沿着裂缝、残留原生孔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溶缝和溶蚀孔洞,从而形成优质孔洞层。 三是构造作用是改善礁滩体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走滑断裂活动的断裂和裂

原油性质分类简介

原油性质分类简介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润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其他:原油中沥青质的含量较少,一般小于1%。沥青质是一种高分子量(大于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酒精和石油醚,易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沥青质含量增高时,原油质量变坏。 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 目前我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比重较大(0.91左右),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