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与偶像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心理学还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问题:即在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5○6由此,偶像崇拜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

榜样学习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按照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榜样学习的基础是模仿和社会学习,其中替代学习能使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得到鼓励或惩罚而调节自我的行为。榜样教育在内地的德育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榜样应具有强烈而又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榜样范例是道育信息的承载体。在榜样的感召力影响下,人们可以自觉地产生“比、学、赶、帮、超”

等行为。○7由此,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长期以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对立:学生崇拜的偶像势必会冲击榜样教育的推广;学校树立或推广的榜样未必为学生真心接受。由此,便出现了下面的榜样教育困局:

(一)学生自己选择的偶像与学校推广的榜样绝少重叠,甚至互相排斥;

(二)学生的偶像崇拜成为教育的“三不管地带”(社会不管、学校不管、家长不管),任凭学生随意选择;

(三)一方面学生不断更换自己崇拜的偶像,不在乎教育榜样的存在;另一方面学校又忙于加强榜样教育的力度,希望榜样驱走偶像。

为了突破这一困局,也为了正确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这一现实,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偶像-榜样教育:它力图化偶像为榜样,协调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参与榜样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开拓榜样教育的新方向、新资源与新模式。下面详加叙述。

2.榜样与偶像的概念区别

2.1. 偶像与榜样的区别

欲论清偶像-榜样教育,首先要搞清楚偶像与榜样的概念差异。一般说来,偶像颇具理想性和幻想性功能,○8与个人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关系;○9○10而榜样则多具实用性、现实性和替代性功能,其作用与年龄和性别无特别关系。○11○12据此笔者提出,偶像和榜样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13其三者对立形成了一个六边形模型(见图一)。

图一: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六边形图型

在图中,理想化表现为对崇拜对象的特殊强化和高尚化,把其人想象得完美无瑕;浪漫化表现为对崇拜对像产生的浪漫幻想和依恋,使人沈缅于对其人的情爱遐想;绝对化表现为对崇拜对像投以绝对的信任,对其人采取一种颇为极端的迷恋。与此相反,现实化表现为对其崇拜对象做现实性评估,认同其世俗性和平常性的一面;理性化表现为对崇拜对象做理性和功利性判断,不盲目加以认同;相对化表现为相对地看待崇拜对像的价值,认清其优缺点。为了验证这一模型,笔者设计了一个问卷来测量青少年选择偶像与榜样的标准,○14共有277名香港青少年和549名南京青少年完成了此项问卷。结果表明, 偶像与榜样之间在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之间的确存在着预期的差异,其中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之间的差异更具统计显着性。

鉴于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型偶像多包括时下走红的歌星、影星、体坛明星, 笔者后来以“三星偶像” (t ri-star idols)或明星偶像(star idols)来加以概括,并将对这类人物的崇拜统称为“明星崇拜”(star worship)。○15同样,由于理性化-现实化-相对化型偶像通常表现为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企业家等社会名人,所以笔者也以“杰出人物偶像”(luminary worship)来加以冠称,或“伟人崇拜”(great person worship)。

明星偶像通常具有年轻貌美、个性突出、充满活力、相当富有、反叛性强等特点, 并多以个人的流行性、青春性、情感性等特征吸引年轻人。明星偶像的“星味”会给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向往和幻想,明星偶像的出现与商业包装和推销密切相关,其包装形象往往完美于其真实形象。○16○17○18 “杰出人物”最初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imonton 在其对创新代表人物的研究中使用,它是伟人的同义词。较之明星偶像,杰出人物偶像主要靠其个人的气质、成就和人格魅力来吸引青少年的。作为偶像, 他们绝少依靠传媒的包装和炒作来扩大其影响, 而主要通过其社会影响而靠近青少年。

区分偶像与榜样的概念使我们看到:偶像与榜样不是截然分明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广泛的缓冲区域,且有一定的重叠。据此,笔者还曾用“纯偶像”、“榜样型偶像”、“偶像型榜样”、“纯榜样”来表现其区域分布的特点。○19其中纯偶像主要包括“三星”人物,榜样型偶像主要包括政界、学界、商界的名人,偶像型榜样主要包括那些被赋予明星气质和影响力的凡人,纯榜样主要包括家人亲戚、同窗好友、教师街坊等,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模仿学习的方面。此外,这四类人物的影响力与其实际存在还有一种反比的关系(见图二),这即导致了青少年对偶像人物的存在想入非非而对榜样人物的存在视而不见。

图二. 青少年钦佩人物之影响力与实际存在反差图

2.2. 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

据笔者过去六年来的研究,目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主要有以下三个的特点。

a. 偶像选择名人化

青少年崇拜名人已蔚然成风,这主要包括“明星崇拜”和“伟人崇拜”两大类。如据笔者等人的一项综合调查表明,○20 香港中学生的提名明星偶像的比例大幅度超过对其它任何偶像种类的提名比例, 其中以2001年的调查数字为最高(69.8%), 平均百分比也达55.9%;内地中学生提名明星偶像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其平均百分比为32.5%。此外,内地中学生提名杰出人物的比例与其提名明星的比例几近相似,平均百分比亦达35.0%,而香港中学生提名杰出人物的比例也远高于对其它偶像的提名,平均百分比达11.3%。

偶像选择名人化主要是媒体渲染的结果。特别是明星偶像的产生已越来越商品化,其出炉与走红都以商业利润为基础。○21每个明星偶像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媒介和包装公司(经纪人)的支撑,再通过其迷恋者的不断追逐与奉献来扩展生存空间。由此,明星与其迷恋者之间形成了鱼和水的关系,而联接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有关其明星的各类商品, 如,唱片、影集、CD、VCD、书籍、卦像、服装、信用卡、歌/影迷会等○22。

偶像选择名人化与50、60 年代内地榜样学习平凡化的特点恰成鲜明对比,那时候登榜的偶像绝大多数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或英雄烈士,如雷锋、王杰、黄继光等。他们全都是极为平凡的人物,而眼下偶像选择名人化,使得青少年的成长只知有偶像,不知有榜样,选择空间十分有限。

b. 偶像接受情绪化

偶像接受情绪化指对偶像的非理性的接受方式。就心理学而言,心理认同与情感依附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两大动机。据笔者等人六年来的调查表明,情感依附日益成为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这突出表现为对偶像产生强烈依恋、全情投入、绝对支持,这一情况在香港尤为突出。○23此外,香港中学生对偶像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浪漫幻想和异性吸引的层面上,而非在心理认同的层面上。国外的某些研究也表明,不少青少年人都把明星偶像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并对他们产生某种浪漫式依恋或认同式依恋。○24○25

c. 偶像认知绝对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