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王春林201328012415044

摘要: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在生物体的生活周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针对蛋白质的研究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关键点。为了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首先我们要通过分离蛋白,得到纯化的蛋白样品,才能对其进行结构大小物理及化学性质等的鉴定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沉淀技术、超滤技术、色谱技术等。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探索生物奥妙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蛋白质、分离纯化、层析、电泳、色谱技术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Protein Separation Technology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CAS Wang Chunlin 201328012415044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biological research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Therefore , the technology for protein research is a key points in life sciences. 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studies, we h--ave to get the purified protein samples by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n, we can identify th

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

f the protein.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introduced several normal s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chromatography, electrophoresis, precipitation,ultrafiltrati on, and chromatogram.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in separ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 a role to he

lp human to reveals the mysteries of biology,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life scienc es.

key words:protein, isolation, chromatography, electrophoresis, chromatogram

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生物生物体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分子。是生物功能的执行者,担负着生物催化、物质运输远动防御调控及记忆识别等多种生理功能。由于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需要用到高纯度的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然而该技术难度、成本均高;例如一个生物药品的成本75%都花在下游蛋白质分离纯化当中。所以对该项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1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1.1超滤

超滤技术由于具有通量高,操作条件温和,易于放大等特点,特别适合生物活性大分子的分离。在生物技术领域,超滤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收集分离、除菌消毒、缓冲液置换、分级(fractionation)、脱盐及浓缩[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选择适当的膜或膜表面改性,以及对分离过程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和调控膜-蛋白质以及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静

电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分子量相近的两种蛋白质的高选择性超滤分离[2-7]。蛋白质超滤分离快,,通过脉冲进样技术,载体相超滤技术、参数连续变化超滤技术以及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建立的

超滤分离快速优化新方法,克服了常规蛋白质超滤分离过程优化中存在的实验工作量大、蛋白质消耗多、费时以及费用高等缺点[8]。应用萃取一超滤两步法从过期人血中提取人血红蛋白[9]。

1.2沉淀法

1.2.1有机溶剂沉淀法

有机溶剂能降低溶液的电解常数,从而增加蛋白质分子上不同电荷的引力,导致溶解度的降低;另外,有机溶剂与水的作用,能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故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而分离的方法,称“有机溶剂分段沉淀法”,它常用于蛋白质或酶的提纯。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乙醇和丙酮,由于有机溶剂的加入易引起变性失活,尤其乙醇和水混合释放热量,操作一般宜在低温下进行,且在加入有机溶剂时注意搅拌均匀以免局部浓度过大[10]。分离后的蛋白质沉淀应立即用水或缓冲液溶解,以降低有机溶剂的浓度。操纵时的pH值大多数控制在待沉淀蛋白质等电点四周。有机溶剂在中性盐存在时能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减少变性和进步分离的效果。一般在有机溶剂沉淀时添加中性盐的浓度在0.05mol

左右,过多不仅耗费有机溶剂,而且可能导致沉淀不好。沉淀的条件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控制,才能得到重复性结果。有机溶剂浓度通常以有机溶剂和水容积比或用百分浓度表示。故操纵条件比盐析法严格。

1.2.2等电点沉淀法

等电点沉淀法是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而各种蛋白质又具有不同等电点的特点进行分离的,因为等电点是蛋白质的溶点最低。胡天桥等利用等电点沉淀法有效沉淀人血清中高丰度大分子量蛋白,证明是一种分离血清部分小分子量蛋白质简便、经济、有效的前期处理方法[11]。正是由于他有快捷、简便、高效的特点,常用于一些日常的蛋白检测。例如利用酪蛋白等电点法快速鉴别市面上的奶粉和乳清制粉,以酸调节待测样品水溶液pH 值至416附近,若该溶液是奶粉溶液,将形成大量的白色絮状凝块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若该溶液是乳清粉溶液,由于不存在酪蛋白,将无此沉淀反应(乳清蛋白在该pH值或更低pH值时均不发生类似的沉淀反应[11]),利用这个现象立即就可以将奶粉和乳清区别开来。[12]本法耗时极少,不到1分钟即可完成鉴定,操作简便快捷,试剂耗用量少,无需特别培训,甚至无需天平称量,不受现场温度影响,在查货现场即可进行检验鉴定。由于本法直接从产品的成份及工艺入手,因而具很高的可靠性。[13]

1.3盐析

所谓盐析沉淀就是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使其沉淀析出的过程。通过破坏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或中和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使蛋白质凝聚沉淀。此法多用于血浆蛋白的提取。

具有成本低,不需要什么特别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安全;对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用。但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的盐析剂。常常用的中性盐有饱和硫酸铵、辛酸-硫酸铵、饱和

硫酸钠等。不同的的蛋白底物,采用的中性盐不同。岳喜庆等选取饱和硫酸铵、辛酸-硫酸铵、饱和硫酸钠三种盐析方法,对牛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分离提取,得到免疫球蛋白的粗提物。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的提取得率和产品回收率确定采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效果最佳。其提取得率为9.06g/L,产品回收率为91%,是最适合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进行粗提的盐析方法。[14]因此针对性的选取中性盐和优化各种其他条件都会给提取带来帮助。择中性盐应注意的问题应使酶沉淀完全、收率高;且有利于酶的提纯,而本身又易去除。对酶无毒性,应用不受影响。价格低廉,废水处理容易。

1.4层析技术

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Tswett,用石油醚萃取植物色素,然后注入填有碳酸钙的玻璃柱,

以石油醚冲洗,得到分离的黄色、绿色区带,所以称为色谱[15]。到60年代,由于开发出适用于

生物物质分离纯化的层析固定相,层析技术才被用于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并得到迅速发展。

蛋白质层析技术进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新型层析方法、新型层析固定相和对层析过程进行

数学模拟的深入研究。[16]层析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所有

的层析系统都由两个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另一是流动相。当待分离的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与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力不同,在两相中的分配(含量比)不同,且随流动相向前移动,各组分不断地在两相中进行再分配。分部收集流出液,可得到样品中所含的各单一组分,从而达到将各组分分离的目的。

1.4.1羟磷灰石层析

羟磷灰石层析简称HA,一般用于分离结构差异很小的蛋白质,在实际工业和实验室应

用时候是离子交换层析、凝胶柱层析的补充方法。吸附剂羟磷灰石可用于分离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中带负电基团与羟磷灰石晶体表面的钙离子结合,而带正电基团与磷酸基相互

作用,羟磷灰石对蛋白质的吸附容量比较大。因此,根据蛋白质分子与吸附剂羟磷灰石之

问的吸附能力和解吸性质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4.2疏水作用层

蛋白质表面一般有疏水与亲水集团,疏水层析是利用蛋白质表面某一部分具有疏水性,与带

有疏水性的载体在高盐浓度时结合。在洗脱时,将盐浓度逐渐降低,因其疏水性不同而逐个地先后被洗脱而纯化,可用于分离其它方法不易纯化的蛋白质。但是疏水层析的某些洗脱条件可能导致蛋白质的变性,而且还存在不可预测性,对某些蛋白质分离效果很好,对另一些则不好。因此,近年来发展的新方法,常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和亲和层析之后,进行疏水层析的样品不需要透析、凝胶过滤等方式脱盐。

1.4.3离子交换柱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是通过带电的溶质分子与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中可交换离子进行交换而达

到分离纯化的方法,也可以认为是蛋白质分子中带电的氨基酸与带相反电荷的介质的骨架相互作用而达到分离纯化的方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主要依赖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带电分

子中电荷的微小差异而进行分离,具有较高的分离容量。由于离子交换层析法分辨率高,工作容量大,并容易操作,以成为蛋白产物分离纯化的重要方法。

1.4.4凝胶柱层析

凝胶层析法(gel chromatography)也称分子筛层析法,是指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其中各组分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样品回收率高,除常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外还用于分离纯化核酸、多糖、激素等物质并且还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样品的脱盐和浓缩等。由于整个层析过程中一般不变换洗脱液,有如过滤一样,故又称凝胶过滤。凝胶是一种不带电荷的具有三维空间的多孔网状结构、呈珠状颗粒的物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及筛孔的直径均匀一致,象筛子,直径大于孔径的分子将不能迸入凝胶内部,便直接沿凝胶颗粒的间隙流出,称为全排出。较小的分子在容纳它的空隙内,自由出入,造成在柱内保留时间长。这样,较大的分子先被洗脱下来,而较小的分子后被洗脱下来,从而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洗脱时峰的位置和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有直接的定量关系。在一根凝胶柱中,颗粒间自由空间所含溶液的体积为外水体积V。不能进入凝胶孔径的那些大分子,当洗脱体积为V。时,出现洗脱峰。凝胶颗粒内部孔穴的总体积称为内水体积Vi ,能全部渗入凝胶的那些小分子,当洗脱体积为V。+Vi

时出现洗脱峰。

1.4.5亲和层析

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和分子制成固相吸附剂放置在层析柱中,当要被分离的蛋白混合液通过层析柱时,与吸附剂具有亲和能力的蛋白质就会被吸附而滞留在层析柱中。那些没有亲和力的蛋白质由于不被吸附,直接流出,从而与被分离的蛋白质分开,然后选用适当的洗脱液,改变结合条件将被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这种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称为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

它分子的层析技术。在选取载体时有基本的要求:①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②惰性物质,非特异性吸附少;③具有相当量的化学基团可供活化;④理化性质稳定;⑤机械性能好,具有一定的颗粒形式以保持一定的流速;⑥通透性好,最好为多孔的网状结构,使大分子能自由通过;⑦能抵抗微生物和醇的作用。可以做为固相载体的有皂土、玻璃微球、石英微球、羟磷酸钙、氧化铝、聚丙烯酰胺凝胶、淀粉凝胶、葡聚糖凝胶、纤维素和琼脂糖。在这些载体中皂土、玻璃微球等吸附能力弱,且不能防止非特异性吸附。纤维素的非特异性吸附强。聚丙稀酰胺凝胶是目前的首选优良载体。对于配体也有一定的要求,应具备这些性质:○1配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有适当的亲和力。○2配体与待分离的物质之间的亲和力要有较强的特异性,也就是说配体与待分离物质有适当的亲和力,而与样品中其它组分没有明显的亲和力,对其它组分没有非特异性吸附作用。这是保证亲和层析具有高分辨率的重要因素。○3.配体要能

够与基质稳定的共价结合,在实验过程中不易脱落,并且配体与基质偶联后,对其结构没有明显改变,尤其是偶联过程不涉及配体中与待分离物质有亲和力的部分,对二者的结合没有

明显影响。○4配体自身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实验中能够耐受偶联以及洗脱时可能的的较剧烈的条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亲和层析法是分离蛋白质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它经常只需经过一步处理即可使某种待提纯的蛋白质从很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而且纯度很高并且是最有效的生物活性物质纯化方法,它对生物分子选择性的吸附和分离,可以取得很高的纯化倍数。此外蛋白在纯化过程中得到浓缩,结合到亲和配基后,性质更加稳定,其结果提高了活性回收率,同时它可以减少纯化步骤缩短纯化时间,对不稳定蛋白的纯化十分有利。但是它除特异性的吸附外,仍然会因分子的错误认别和分子间非选择性的作用力而吸附一些杂蛋白质,另洗脱过程中的配体不可避免的脱落进入分离体系。载体较昂贵,机械强度低,配基制备困难,有的配基本身要经过分离纯化,配基与载体耦联条件激烈等。[17]

1.5电泳法

电泳是一种分离蛋白质的常用手段。以SDS-PAGE为例,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和交联试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有引发剂和增速剂的情况下聚合而成的一种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凝胶物质,是目前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电泳支持介质。聚合反应时常用的催化剂或者引发剂有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及核黄素等物质。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3-二甲胺丙腈等物质可作为聚合过程的增速剂。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是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和带电性的差异而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得到分离。通过不同的电泳方法,即可探求蛋白质分子的各种特性,如分子量、等电点、电荷分布、免疫行为、生化特性等。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在电泳实验中作为变性剂和助溶剂,它能断裂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在电泳样品和凝胶中加入SDS和还原剂后,蛋白质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强还原剂如β-巯基乙醇则能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与SDS充分结合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当其与蛋白质结合时,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天然蛋白质原有的负电荷,因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分子间原有电荷的差异,使蛋白质分子均带有相同密度的负电荷。蛋白质-SDS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形状像一个长椭圆棒。不同的蛋白质的SDS复合物的短轴长度基本上是相同的,约为1.8nm。但长轴的长度则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因此这种复合物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的电泳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椭圆棒的长轴的长度,即蛋白质或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由于SDS电泳分离蛋白质分子时,电泳迁移率只取决与分子解聚后SDS-蛋白质复合物的大小,即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因此凝胶浓度的选择尤为重要。交联度为2.6%的条件下,在10%的凝胶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在25KD到200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在15%的凝胶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0KD至50KD之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所测的分子量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以及相应。除此外还有不用SDS变性蛋白的,二维电泳分离法。

1.6色谱技术的运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新型的蛋白药物,与日俱增。对于这些生物活性的药物的活性和纯度要求是及其严格,一种高效而且温和的分离技术成为累获得这类药物的关键技术。以上的诸多方法固然有的高效,但不够温和.但是色普分离满足了这些要求的唯一手段。[18]色谱分离技术又称层析分离技术或色层分离技术,是一种分离复杂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有效方法。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由固定相和流动相构成的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从而使各

物质达到分离。色谱有多种,按固定相类型和分离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大孔吸附树脂、凝胶色谱、聚焦色谱等。最常用的是吸附色谱分离技术,吸附色谱法是指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吸附剂(固定相)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附力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方法。此法特别适用于脂溶性成分的分离。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的三要素,彼此紧密相连。

2结论

目前,除上述技术外,如移动界面电泳,各种形式的区带电泳,特别是圆盘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以及等电聚焦点用等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都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纤维素离子交换剂Sephadex离子交换剂的离子交换层析,HPLC和亲和层析法都是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实际上整个生物工程中,不同的分离技术有其优缺点。不同的实验方案及目的,加上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所选择的的分离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以上许多影响下游过程的因素也是上游工作本身必需加以考虑的需优化的因素。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是影响分离消息的一个因素之一。有时对于分离同种蛋白需要很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以上分离的方法不仅运用分离纯化蛋白,也可以运用于其他的物质分离。这些技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生物科技的进步,在基于这些技术的的原理上开发出了很多相应的分离仪器。可以说是生物研究的需要促使了这些技术的的出现,反过来这些分离技术有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虽然现有的分离技术还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但是一定还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分离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玉忠,郑领英,高从堦.液体分离膜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13.

[2] S aksena S, Zydney A L .Effect of solution pH and ionic strength on these paration of albumin from immuon-globulins(IgG) by selective filtration [J]. Biotechnol Bioeng,1994,43:960-96

[3] Ghosh R , Cui Z F. Protein purification by ultrafiltr ation With pretreated membrane [J]. J Membr Sci ,

2000,167:47-53.

[4] Nel RG ,Oppenheim SF ,Rodgers VG J. Effects of solution properties on solute and permeate efflux in bovine

serum albumin-IgG ultrafiltration [J] .Biotechnol Prog,1994,10:539-542.

[5] ShuklaR,Balakrishnan M , Agarwal GP. Bovine serum albumin-hemoglobin fractionation: signif-

icance of ultrafiltration sy stem and feed 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J].Bio separation ,2000,9:7-19.

[6] Ehsani N , Parkkinen S ,Ny strom M .Fractionation of natural and model egg white protein solu- solution with modified and unmodified poly sulfone UF membranes[J]. J Membr Sci , 1997, 1 2 33 : 105-11 9.

[7 ]Li Q Y ,Cui Z F , Pepper DS .Fractionation of HAS and IgG by gas sparged ultrafiltration [J] . J M- embr Sci

[8] 万印华,陈向荣,马光辉. 超滤分离蛋白质过程快速优化新技术及其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11,06(03):31

[9] 樊晶,陈连旺.应用萃取一超滤两步法从过期人血中提纯人血红蛋白[J].天津药学,2002,14(1):33-35.

[10] 姚知渊,周浩鹏,周静舫.蛋白质分离纯化和蛋白质结晶的研究方法. 企业技术开发,2009,10(28):46-48.

[11]胡天桥,蒋志华,覃健.人血清小分子蛋白质分离中等电点沉淀法的探索.中国卫生检测杂志,2009(2)

[12] ASTMD-1925-70(1977)1

[13] 杨丹毅,林志斌, 罗玉玮. 酪蛋白等电点沉淀法快速鉴别奶粉和乳清粉[J].检疫科学,1999(9):39

[14] 岳喜庆,冯巧萍, 张和平.牛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盐析法提取与纯化[J].中国乳制品工

业,2003,33(03)-17

[15] T swett M .Ber Deut Botan Ges ,1906,24:316320

[16] 鲍时翔,姚汝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2(24):100-101

[17]辛秀兰出版社: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18]Adsorp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d by Rodrigues AE et al,1989,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Netherlands,a.Strobel GJ:p577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步骤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材料的预处理及细胞破碎 分离提纯某一种蛋白质时,首先要把蛋白质从组织或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组织细胞的方法有: 1. 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2. 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3. 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4.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5. 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二)蛋白质的抽提 通常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溶剂把蛋白质提取出来。抽提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组成成分等条件的选择应根据欲制备的蛋白质的性质而定。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缓冲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tritonX-100 等),使膜结构破坏,利于蛋白质与膜分离。在抽提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避免剧烈搅拌等,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三)蛋白质粗制品的获得选用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它杂蛋白分离开来。比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据蛋白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分离。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等电点沉淀法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用等电点沉淀法使它们相互分离。 2.盐析法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要的盐饱和度不同,所以可通过调节盐浓度将目的蛋白沉淀析出。被盐析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仍保持其天然性质,并能再度溶解而不变性。 3.有机溶剂沉淀法 中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它们的介电常数比水低。能使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因此可用来沉淀蛋白质。此外,有机溶剂会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促使蛋白质分子变得不稳定而析出。由于有机溶剂会使蛋白质变性,使用该法时,要注意在低温下操作,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浓度。 (四)样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蛋白质分离技术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条件 蛋白质是一类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和抽提液中蛋白质的性状也不尽相同, 离开天然环境,蛋白质分子变得极不稳定,因此从正常生物材料中提取各种蛋白质均需要特定的条件。 (一)缓冲液缓冲液可以抗衡蛋白质溶液中pH值的改变,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对于维持 一定pH 值下蛋白质的稳定及保证实验的重复性十分重要。各种缓冲液原则上都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但具体选择何种缓冲液要视分离纯化的目的物性质及所采用的纯化技术而定,例如缓冲液中的无机成分(磷酸盐、硼酸盐、碳酸盐等)可以与酶或底物反应,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大多数动物细胞在37℃生理状态下的pH值是7.0-7.5之间,因此应选择相应的缓冲液;对凝胶过滤方法,大多数缓冲液均可适用;离子交换层析中的阴离子交换层析,阳离子缓冲液首选Tris缓冲液,阳离子交换层析,阴离子缓冲液首选磷酸缓冲液。在选择缓冲液时, 最好对pka相近的一些缓冲液进行比较试验,以避免有的缓冲液与所研究的蛋白质之间发 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影响蛋白质的分析分离。 (二)盐、金属离子和整合剂大多数蛋白质如球蛋白,在稀盐溶液中才能溶解,因此应采用含盐(氯化纳)缓冲液。通常用0.1-0.2mol/L NaCI或KCl来模拟生理状态下的离子强度。某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金属如Ca2+、Mg2++等往往是酶的组成部分,失去金属离子其活性会大大下降,如果这些确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则应避免其与缓冲液中的成分形成复合物。但有些蛋白质含疏基,而这些疏基是活性所必须的,为减少金属离子对活性的影响,可以在 缓冲液中加入特异金属离子的螯合剂(Chelate)除去这些金属离子,如Zn2+的螯合剂为邻二氮杂菲;Ca2+的螯合剂为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GTA);重金属及其它金属离子为 乙二胺四乙酸(EDTA)。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第一节蛋白质的酸碱性质 各个解离基团的pK 值与游离氨基酸的不完全相同。等电点要用等电聚焦等方法测定。 第二节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与形状

一、根据化学组成测定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假定某种微量成分只有一个,测出其百分含量后,可用比例式算出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若测出两种微量成分的百分含量,分别用比例式算出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不相同时,可计算两个最低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最小公倍数。 例题:一种纯酶含亮氨酸(Mr 131)1.65%,含异亮氨酸(Mr131)2.48%,求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解:按照Leu 的百分含量计算,最低Mr X1: X1=(100′ 131)/1.65=7939.4。 按照Ile 的百分含量计算最低Mr X2: X2=(100′ 131)/2.48=5282.3。 由于X1 和X2 数字差异较大,提示这种酶含Leu 和Ile 不止1 个,为了估算Leu 和Ile 的个数,首先计算: X1/X2=7939.4/5282.3≈1.5。 这种酶含任何氨基酸的个数均应是整数,说明该酶至少含有2 个Leu,3 个Ile,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为: 7939.4 ′2 =15878.8或5282.3×3=15846.9。 二、渗透压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三、沉降分析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原理: (一)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Fc) 当一个粒子(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在高速旋转下受到离心力作用时,此离心力“Fc”由下式定义: F=m·a=m·ω2 r a—粒子旋转的加速度,m—沉降粒子的有效质量,ω—粒子旋转的角速度,r—粒子的旋转半径(cm)。 (二)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 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或“数字×g”表示离心力,只要RCF 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 RCF 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率,常用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各蛋白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其优、缺点 2.1 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持目的蛋白的活性。硫酸铵分馏常用作试验室蛋白纯化的第一步,它可以初步粗提蛋白质,去除非蛋白成分。蛋白质在硫酸铵沉淀中较稳定,可以短期在这种状态下保存中间产物,当前蛋白质纯化多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粗分离翻。在规模化生产上硫酸铵沉淀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硫酸铵对不锈钢器具的腐蚀性很强。其他的盐如硫酸钠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其纯化效果不如硫酸铵。除了盐析外蛋白还可以用多聚物如PEG和防冻剂沉淀出来,PEG是一种惰性物质,同硫酸铵一样对蛋白有稳定效果,在缓慢搅拌下逐渐提高冷的蛋白溶液中的PEG浓度,蛋白沉淀可通过离心或过滤获得,蛋白可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存而不损坏。蛋白沉淀对蛋白纯化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方法,因为它只能达到几倍的纯化效果,而我们在达到目的前需要上千倍的纯化。其好处是可以把蛋白从混杂有蛋白酶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培养基及细胞裂解物中解脱出来。 2.2 缓冲液的更换虽然更换缓冲液不能提高蛋白纯度,但它却在蛋白纯化方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蛋白纯化方法需要不同pH及不同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假如你用硫酸铵将蛋白沉淀出来,毫无疑问蛋白是处在高盐环境中,需要想办法脱盐,可用的方法有利用半透膜透析,通过勤换透析液体去除盐分,此法尚可,但需几个小时,通常要过夜,也难以用于大规模纯化中。新型的设备将透析膜夹在两个板中间,板的一侧加缓冲液,另一侧加需脱盐的蛋白溶液,并在蛋白溶液一侧通过泵加压,可以使两侧溶液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若增加对蛋白溶液的压力,还可迫使水分和盐更多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液达到对蛋白浓缩的目的。也有出售的脱盐柱,柱内的填料是小孔径的颗粒,蛋白分子不能进入孔内,先于高浓度盐离子从柱中流出,从而使二者分离。蛋白纯化的每一步都会造成目的蛋白的丢失,缓冲液平衡的步骤尤甚。蛋白会结合在任何它能接触的表面上,剪切力、起泡沫和离子强度的快速变化很容易让蛋白失活。 2.3 离子交换色谱这是在所有的蛋白纯化与浓缩方法中最有效方法。基于蛋白与离子交换树脂间的相互电荷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缓冲液,同一种蛋白既可以和阴离子交换树脂(能结合带负电荷的分子)结合,也可以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树脂所用的带电基团有四种:二乙基氨基乙基用于弱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羧甲基用于弱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季铵用于强阴离子交换树脂;甲基磺酸酯用于强阳离子交换树脂。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在不同的pH环境中所带总电荷不同。大多数蛋白在生理pH(pH6~8)下带负电荷,需用阴离子交换柱纯化,极端的pH下蛋白会变性失活.应尽量避免。由于在某个特定的pH下不同的蛋白所带电荷数不同,与树脂的结合力也不同,随着缓冲液中盐浓度的增加或pH的变化,蛋白按结合力的强弱被依次洗脱。在工业化生产中更多地是改变盐浓度而不是去改变pH值,因为前者更容易控制。在实验室中几乎总是用盐浓度梯度去洗脱离子交换柱,利用泵的辅助可以使流入柱的缓冲液中盐浓度平稳地上升,当离子强度能够中和蛋白的电荷时,蛋白就被从柱上洗脱下来。但在工业生产中盐浓度很难精确控制,所以常用分步洗脱而不足连续升高的盐梯度。与排阻层析相比,离子交换特异性更好,有更多的参数可以调整以获得最优的纯化效果,树脂也比较便宜。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用最精确控制的条件,仅用离子交换单一的方法也得不到纯的蛋白,还需要其他的纯化步骤。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膜分离过程作为一门新型的高效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已成为解决当代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高新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基础。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可由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一、技术上的发展趋势 从技术上看,虽然膜分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多数膜分离过程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具体可概括为下列四点。 (1)新的膜材料和膜工艺的研究开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膜分离技术的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扩大应用范围,要求降低膜成本,提高膜性能,具有更好的耐热、耐压、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抗污染、易清洗等特点,这些要求推动了膜材料和膜工艺的研究开发。 ①高聚物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聚物仍将是分离膜的主要材料。其发展趋向是开发新型高性能的高聚物膜材料,加强研究使膜皮层"超薄"和"活化"的技术,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a.适合各种膜分离过程的需要,合成各种分子结构的新型高聚物膜并定量地研究膜材料的分子结构与膜的分离性能之间的关系。 开发新型高聚物膜的另一种途径是制造出高聚物"合金"膜材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已有的高聚物混合起来作为膜材料。这样,此分离

膜就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高聚物的功能特性。这种制膜方法比合成法更经济、更迅速。 c. 对制成的高聚物膜进行表面改性,针对不同的分离过程引入不同的活化基团,使膜表面达到"活化"。 d. 高性能的膜材料确定后,同样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能使其形成合适形态结构的制膜工艺。进一步开发出制造超薄、高度均匀、无缺陷的非对称膜皮层的工艺。 ②无机膜由于存在不可塑、受冲击易破碎、成型差以及价格较贵等缺点,一直发展较慢。无机膜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新材料和新的制膜工艺。 ③生物膜与高聚物膜在分子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高聚物膜以长链状大分子为基础;生物膜的基本组成为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碳氢化合物。生物膜具有最好的天然传递性能,具有高选择性、高渗透性的特点。但近几年来研究的合成生物膜都不稳定,寿命很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出真正能在工业上实际应用的生物膜。 (2)开发集成膜过程和杂化过程 所谓"集成"是指几种膜分离过程组合来用。"杂化"是指将膜分离过程与其他分离技术组合起来使用。原因是∶单一的膜分离技术有它的局限性,不是什么条件下都适用的。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分离过程时,为了获得最佳的效益,应考虑采用集成膜过程或杂化过程。近年来膜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反渗透与超滤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参考资料)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2.1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2.2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他们各依据蛋白质的什么性质或特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分子大小 透析和超过滤:透析指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与小分子分离;超滤是利用压力或离心力使小分子溶质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膜上而分离。 密度梯度离心:蛋白质颗粒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时,质量和密度大的颗粒比质量和密度小的颗粒沉降得快,且每种蛋白质颗粒沉降到与其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密度梯度时,即停止不前,最后各种蛋白质在离心管中被分离成不同的区带。 凝胶过滤:即分子排阻层析。凝胶颗粒内部为多孔的网状结构。大分子最先流出层析柱。 溶解度 等电点沉淀和pH控制 盐溶和盐析:中性盐在低浓度时可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即盐溶。原因是蛋白质分子吸附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加强;当离子强度增大到足够高时,此时与蛋白质疏水基团接触的自由水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导致蛋白质疏水基团暴露,使蛋白质因疏水作用凝聚沉淀。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一是降低介质的介电常数,二是与蛋白质争夺水化水。

温度沉淀:温度对溶解度有影响,低温稳定,高温不稳定。在0~40℃,大部分的球状蛋白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电荷 电泳(净电荷、分子大小、形状):区带电泳、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毛细管电泳 离子交换层析 等电聚焦:外加电场时,蛋白质混合物在具有pH梯度的介质中移向并聚焦(停留)在等于其等电点的pH处,形成区带。 层析聚焦:层析柱中建立连续的pH梯度,蛋白质样品由柱上端随缓冲液的展开而聚焦在各自的等电点pH处,形成区段。 吸附: 吸附层析,吸附剂(硅石、氧化铝、活性碳)和疏水吸附剂,与待分离分子和杂质分子的吸附与解吸能力不同。 特异亲和力:亲和层析 其它:如高效液相层析(HPLC),快速蛋白液相层析(FPLC)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教学设计课题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是《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5.3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中的容。本节课的主要容包括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知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凝胶电泳的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方法。“血红蛋白分离与纯化”实验不仅是学习血红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而且也是进一步掌握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对蛋白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体验从复杂细胞混合物体系中提取和纯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过程和方法,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原理清晰,动手机会较多,学习兴趣很高。学生有必修“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还是能大概了解影响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因素的,再者经过老师的指导,实验能取得良好的结果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的原理与方法。 2.说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能力目标】 运用凝胶电泳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点。 2.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凝胶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教学难点】 样品预处理,色谱柱的装柱,纯化分离操作。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材料:血液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离心机、研磨器、透析袋、电泳仪等。 试剂:20mmol/L磷酸缓冲液(pH为8.6)、蒸馏水、聚丙烯酸铵、生理盐水、5%醋酸水溶液等。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蛋白质分离纯化”,了解蛋白质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五、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评价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80min) 一个课时用来讲述理论部分知识:样品处理与色谱柱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与方法; 另一课时用来进行实验。

低温空气分离技术的探讨和发展趋势

178 自从人们发现并认识空气以来,通过科学家和化学家的探寻和试验,当今的空气分离的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最新的现代技术程度,本文将近80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大中型的空分流程技术发展的经历做一个回顾,展现了当代空分技术的核心内容,并同时对7次空分流程的优胜劣汰的变化做了阐述,最后在文末阐述了实现我国大中型空分流程再次变化的目标应当是进一步地提高单元设备技术水平、控制水平和节能和智能型的大型内压机缩流程。? 1?制冷技术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1823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方法-加压和冷却,产生液氨、液氯、液二氧化碳等,是世界上第一位涉足低温领域的人 第二阶段:1852年,英国的科学家汤姆孙、焦耳在科学实验中发现气体在节流后,温度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焦耳汤姆孙效应”,这个著名理论的发现是气体液化低温冷冻技术里程碑。 第三阶段:1902年,法国的工程师克拉特研究发明出活塞式膨胀机,建立了“克拉特液化循环”,“法国液化空气公司”由此诞生。 第四阶段:1939年,前苏联的科学家卡皮察发明了高效的径向流向心反击式透平膨胀机,这就是著名的卡皮察低压液化循环“空分设备”。 2?深冷法空气分离的发展历程 鉴于第三阶段的回顾,我们知道了“克拉特液化循环”,在1902年,德国卡尔.林德博士采用这个循环理论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10m 3/h单级精馏的制氧机,并1903年试车成功,开辟了工业化制取液氧的工艺先河。在1905年320m 3/h双级精馏的制氧机又研制成功,1910年法液空公司在制氧机技术方面也去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世界第一台中压活塞式膨胀机研制成功,此制氧机也是采用“克拉特液化循环”工艺。 在1932年,“拉赫曼原理”诞生,这个是前苏联科学家拉赫曼提出了得近点理论,就是将一部分的膨胀空气直接送入高低压塔的上塔参与精馏。 气体工艺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切换式板翅式换热器在美国发明。60年代,新型的空气净化流程被德国的林德公司开发,使用分子筛吸附净化空气,此流程延长了板翅式换热器的寿命;再到70年代林德公司再次开发了液氧泵内压缩的流程;时间换到80年代,林德公司又加紧开发了分子筛净化附带增压透平膨胀机的新空分流程;最后来到90年代,全精馏制氩技术在林德公司诞生。 3?中国的空气分离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空分从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套3350m 3 /h?空分设备开始至今也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中国空分最早是在1953 年底的哈尔滨第一机械厂试制成功2套30m 3/h制氧机开始的,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累计生产空分设备10000多套。其中,1000m 3/h以上大中型空分设备也有900多套。 4?空气分离行业流程的发展变革 我国的空分流程主要经历了6次大的变革。以下简述了各个流程的特点: 4.1?第1代空分:铝带蓄冷器冻结高低压空分流程 流程组织较为复杂,主要由空气过滤压缩、高压空气压缩、C02碱洗、氨预冷、膨胀制冷、换热、精馏等系统组成。 这个流程复杂,膨胀机效率低,而且氧气的提取率低,能耗高。? 4.2?第2代空分:石头蓄冷器冻结全低压空分流程 相对于第一代空分流程大为简化,主要由空气过滤压缩、空气预冷、膨胀制冷、换热、精馏等系统组成。 此流程相比较于第一代空分能耗有明显的下降,但使冷箱内的设备和管道?变得复杂,工程费用高。 4.3?第3代空分:切换式换热器冻结全低压空分流程 空分流程水平在这个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流程主要是由空气过滤压缩、空气预冷、膨胀制冷、换热、精馏(含提氩设备)等系统组成。 此流程采用了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板翅式换热器?,提高了空分设备的技术经济性?,温度分布较为稳定,膨胀机的效率提高了,所以能耗大大降低而且氧气的提取率提高了。 4.4?第4代空分:常温分子筛净化全低压空分流程 随着分子筛净化技术在空分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空风也衍变到第四代,加紧了分子筛净化空气冷箱外“前端净化”技术。 第四代空分的流程采用常温分子筛,虽然操作维护方便,但是为了保证在再生时污氮气有足够的压力,空压机的排压要提高,导致能耗增加。? 4.5?第5代空分:常温分子筛净化增压膨胀空分流程 为了体现节能这个主题,第五代空分主要在降低能耗上下功夫,所以在运用常温分子筛的流程中引入了增加膨胀机,使氧提取率进一步提高,能耗进一步下降。 4.6?第6代空分:常温分子筛净化填料型上塔全精馏制氩流程 空分流程不断细化,精化,包括填料?技术的应用,诞生了第六代空分,它主要由空气过滤压缩、高效空气预冷、分子筛双层床净化、增压膨胀制冷、换热、精馏及全精馏制氩等系统组成。? 5?现代空分设备(第6代空分)的核心技术详述 低温空气分离技术的探讨和发展趋势 刘大勇 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201203 摘要:以当今空气化工分离行业的发展为背景,探讨了如何运用低温空气分离技术,阐述了空气分离行业的整体发展经历,以及我们空分产业历经的六次技术变革发展,总结了行业发展趋势和奋斗目标。 关键词:低温?空气分离?安全可靠?发展需求 (下转第185页)

中图版高中生物选修1 6.1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_教案设计1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教学目标】 1.知道蛋白质分离和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2.能进行血清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3.尝试提取和检测牛奶中的酪蛋白。 4.尝试卵清蛋白的分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蛋白质分离和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2.能进行血清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教学过程】 一、蛋白质分离提纯技术 1.将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并加以分离,就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甚至是单一种类的蛋白质。 2.蛋白质分离提纯技术包括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和电泳技术等。其中,电泳技术最为快捷灵敏、简便易行。 二、电泳技术及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1.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常用的支持物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此而来的技术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1)蛋白质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pH条件下带有电荷。 (2)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移动得越快;电荷数相同时,分子量越小,则移动越快。 (3)不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在经过同一个电场电泳后,会在凝胶上形成不同的带纹。每一种带纹可能就是一种蛋白质。将这些带纹一个一个地剪下来,分别予以洗脱,然后对洗脱液中的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分离。如果待测洗脱液不能再分离,则这个带纹中很可能含有一种单纯蛋白质。如果待测洗脱液还能再分离,则这个带纹中含有多种蛋白质,需要作进一步分离,直至提纯。 三、血清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新鲜血液在体外凝固后,会析出清亮的淡黄色液体——血清。血清中含有丙种球蛋白、

凝集素等多种蛋白质。 2.过程: (1)点样:取新制血清与蔗糖溶液及溴酚蓝指示剂等体积混匀后,小心加到电泳样品槽的胶面上。 (2)电泳。 (3)染色:取出凝胶,放入质量分数为0.05%的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中。染色与固定同时进行,使染色液没过胶板,染色30min。 (4)脱色:用体积分数为7%的醋酸溶液浸泡漂洗数次,每隔1~2h更换脱色液,直至底色脱净,背景清晰。 (5)制干胶板:将已脱色的凝胶板放在保存液中浸泡3~4h,然后放在两层透气玻璃纸中间,自然干燥即可获得血清蛋白的电泳谱带。 四、其他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 1.牛奶中酪蛋白的提取与检测: 当pH=4.8时,酪蛋白的溶解度降低,并析出沉淀。用酒精除去酪蛋白沉淀中的脂肪后,即得到纯的酪蛋白。 酪蛋白中含有酪氨酸,能与米伦试剂起颜色反应,首先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后变成红色。 2.卵清蛋白质的分离: 选取鸡、鸭、鹅、鹌鹑等动物的新鲜卵清做实验材料。采用电泳法分离卵清蛋白质。 自主思考: 可否利用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快速诊断早期癌变? 提示:可以。只需从早期患者的尿液、血液或细胞裂解液中提取少量蛋白质样品,采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就可以更加快速、简便、准确地对细胞癌变做出诊断。 探究一:蛋白质的分离原理 问题导引: 为年老多病的人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身体的抵抗力。在动物体内,丙种球蛋白和许多蛋白质混在一起。要获得纯净的丙种球蛋白,就必须进行提取和分离。你能提供分离蛋白质的思路吗? 提示:可根据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等来分离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名师精讲: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有:1、溶液的pH;2、离子强度;3、介电常数;4、温度。但在同一的特定外部条件下,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1、等电点沉淀:原理: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在等电点之上或者之下时,蛋白质分子携带同种符号的净电荷而互相排斥,阻止了单个分子聚集成沉淀,因此溶解度较大。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当pH被调到蛋白质混合物中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那些等电点高于或低于该pH的蛋白质则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沉淀出来的蛋白质保持着天然的构象,能重新溶解于适当的pH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盐溶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吸附某种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溶解度增高。球蛋白溶液在透析过程中往往沉淀析出,这就是因为透析除去了盐类离子,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加,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凝集并沉淀。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溶解程度开始下降。当离子强度增加到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析作用主要是由于大量中性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此时那些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集团接触并掩盖他们的水分子成为下一步最自由的可利用的水分子,因此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留下暴露出来的疏水基团。蛋白质疏水表面进一步暴露,由于疏水作用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保持着他的天然构象,能再溶解。盐析的中性盐以硫酸铵为最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而溶解度的温度系数较低。 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如果预先将有机溶剂冷却到-40°C以下,然后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有机溶剂,以防局部浓度过高,那么变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pH和离子强度而变化。在一定温度、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浓度也可以分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工121 徐娜2012121104 摘要: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对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近代工业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利用半透性纤维素分离回收苛刻碱,60年代以后,不对称性膜制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膜分离技术也迅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分离技术之一。膜分离主要包括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供水、制药、食品、环保、废品回收、水的淡化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应用,前景 一、膜分离技术的简介 1、膜分离的概念 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2、膜分离的特点 (1)优点: 操作条件温和:在常温下进行,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在食品、医药及生化技术等领域具有独特适用性。 无相态变化:保持原有的风味。 无化学变化: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选择性好: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通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适应性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连续亦可间歇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费用低,易于自动化。 (2)缺点: 污染难清除,不能耐受极端条件。 需与其它技术结合应用。 3、膜的分类 (1)根据膜的材质,从相态上可分为固态膜和液态膜; (2)从来源上可分为天然膜和合成膜,后者又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 (3)根据膜断面的物理形态,可将膜分为对称膜、不对称膜和复合膜。 (4)依照固体膜的外形,可分为平板膜、管状膜、卷状膜和中空纤维膜。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 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

蛋白质提取与制备具体操作方法 1、原料的选择 早年为了研究的方便,尽量寻找含某种蛋白质丰富的器官从中提取蛋白质。但至目前经常遇到的多是含量低的器官或组织且量也很小,如下丘脑、松果体、细胞膜或内膜等原材料,因而对提取要求更复杂一些。 原料的选择主要依据实验目的定。从工业生产角度考虑,注意选含量高、来源丰富及成 本低的原料。尽量要新鲜原料。但有时这几方面不同时具备。含量丰富但来源困难,或含量 来源均理想,但分离纯化操作繁琐,反而不如含量略低些易于获得纯品者。一般要注意种属 的关系,如鲣的心肌细胞色素C较马的易结晶,马的血红蛋白较牛的易结晶。要事前调查 制备的难易情况。若利用蛋白质的活性,对原料的种属应几乎无影响。如利用胰蛋白酶水解 蛋白质的活性,用猪或牛胰脏均可。但若研究蛋白质自身的性质及结构时,原料的来源种属 必须一定。研究由于病态引起的特殊蛋白质(本斯.琼斯氏蛋白、贫血血红蛋白)时,不但 使用种属一定的原料,而且要取自同一个体的原料。可能时尽量用全年均可采到的原料。对 动物生理状态间的差异(如饥饿时脂肪和糖类相对减少),采收期及产地等因素也要注意。 2、前处理 a、细胞的破碎 材料选定通常要进行处理。要剔除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如不能立即进行实验,则应冷 冻保存。除了提取及胞细外成分,对细胞内及多细胞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分离提取均须先 将细胞破碎,使其充分释放到溶液中。不同生物体或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其细胞破坏难 易不一,使用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如动物胰、肝、脑组织一般较柔软,作普通匀浆器磨研即 可,肌肉及心组织较韧,需预先绞碎再制成匀桨。 ⑴机械方法 主要通过机械切力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破坏。常用器械有:①高速组织捣碎机(转速可达 10000rpm,具高速转动的锋利的刀片),宜用于动物内脏组织的破碎;②玻璃匀浆器(用两 个磨砂面相互摩擦,将细胞磨碎),适用于少量材料,也可用不锈钢或硬质塑料等,两面间 隔只有十分之几毫米,对细胞破碎程度较高速捣碎机高,机械切力对分子破坏较小。小量的 也可用乳钵与适当的缓冲剂磨碎提取,也可加氧化铝、石英砂及玻璃粉磨细。但在磨细时局 部往往生热导致变性或pH显著变化,尤其用玻璃粉和氧化铝时。磨细剂的吸附也可导致损 失。 ⑵物理方法 主要通过各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破碎的方法。

现代分离富集技术的发展

现代分离富集技术的发展 目录 (1) 前言 (2)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GC) (3) 1.1 气-固吸附色谱柱 (3) 1.2 气-液分配色谱柱 (3) 第二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 2.1液固吸附色谱法(LSC) (4) 2.2液液分配色谱法(LLC) (4) 2.3化学键合相色谱法(BPC) (5) 2.4离子交换色谱法(IEC) (6) 2.5空间排阻色谱法(SEC) (6) 2.6手性色谱法 (7) 第三章薄层色谱法(TLC)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当前,虽然高分辨和可自动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对各类样品中多元素的快速定量测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很多样品组成复杂,待测元素含量低,就不能得到高质量的结果,甚至无法进行测量[1-3]。 多年来,对分离富集技术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目前进展的特点可归纳为: 1.经典的分离富集集数的改进提高,新的分离富集技术的开发应用; 2.新的分析试剂研制和应用,旧的分析试剂开发新的用途; 3.分离富集集数与测量方法相结合形成连用方法; 4.由进样器,分离富集器,检测器和计算机等零部件组成性能良好的,多用途的,自动的心的分析仪器。

第一章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是进入50年代以后, 在柱层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4]。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按固定相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按分离原理分为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按柱子粗细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1.高效能:一般填充柱的理论塔板数可达数千,毛细管柱可达一百多万。 2.高选择性:可以使一些分配系数很接近的以及极为复杂、难以分离的物质,获得满意的分离。 3.高灵敏度:可以检测10-11~10-13 g物质,适合于痕量分析。 4.分析速度快:通常一个试样的分析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完成[5]。 气相色谱柱是由柱管和填充剂组成,柱管又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填充柱多为2-4米柱长,2-6毫米内径;毛细管柱多为几十米到几百米柱长,0.1-0.5毫米内径。填充剂分为两种,气-固吸附色谱柱中使用的固体吸附剂和气-液分配色谱柱中的载体和固定液。 1.1 气-固吸附色谱柱 在气-固吸附色谱柱中固定相分为三种:吸附剂、分子筛和高分子多孔微球。吸附剂如硅胶、碱性Al2O3和活性炭等[6]。 1.2 气-液分配色谱柱[7] 在气-液分配色谱柱中载体的作用是承载固定液,要求其具有比表面积大、无吸附性、化学惰性、热稳定性好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等性质。常见的载体分为硅藻土类和非硅藻土类,硅藻土类是具有一定粒度的多孔性固体微粒,非硅藻土类包括玻璃微球,石英微球,氟塑载体,含氟化合物。对于载体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钝化以减弱其吸附性,分为酸洗、碱洗和硅烷化。对于固定液有四点要求:(1)操作柱温下固定液呈液态(易于形成均匀液膜)。(2)操作条件下固定液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3)固定液的蒸气压要低(柱寿命长,检测本底低)。(4)固定液对样品应有较好的溶解度及选择性。

【实验操作】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实验操作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1)样品处理 ①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目的: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采集的血样要及时分离红细胞,分离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如500r/min离心2min,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离心时间十分重要。洗涤次数过少,无法除去血浆蛋白;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②血红蛋白的释放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倒人烧杯中,加蒸馏水到原血液的体积,再加40%体积的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10min。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以2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可以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液体分为4层。第1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 ④透析取l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故人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pH为7.0),透析12h。 (2)凝胶色谱操作 ①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②凝胶色谱柱的装填将色谱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计算所用凝胶量,并称量。凝胶用蒸馏水充分溶胀后,配成凝胶悬浮液,在与色谱柱下端连接的尼龙臂打开的情况下,一次性缓慢倒入色谱柱内,装填时可轻轻敲动色谱柱,使凝胶装填均匀。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存在,一旦发现有气泡,必须重装。装填完后,立即连接缓冲液洗脱瓶,在约50cm高的操作压下,用30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h,使凝胶装填紧密。 ③样品的加入和洗脱打开色谱柱下端的流出口。使柱内凝胶面上的缓冲液缓慢下降到与凝胶面平齐,关闭出口。用吸管小心地将lmL透析后的样品加到色谱柱的顶端,加样时使吸管管口沿管壁环绕移动,注意不要破坏凝胶面。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等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后,关闭下端出口。小心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 的磷酸缓冲液(pH为7.0)到适当高度,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进行洗脱。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