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震灾害又居世界之首。在我国历史记载中,1556 年陕西华县地震8级死亡人口达 83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 死亡人数也超过 20万。令人痛心的 1976年唐山地震7.9级, 死亡 24.2万 多人,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 100亿 元,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还有1966年的邢台地震,1970年 通海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 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2010玉 树地震。(我国这些地震震源深都在13km左右)。
M=lg A
弱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震(4.5~6级); 强震≥6级;巨大地震≥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地震震级为9.0级。
地震烈度: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震活动造成 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划分出若干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 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 件的影响。 •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松软 土场地烈度小。
烈度表:地震破坏程度大小的分级标准(中国:十二度表)
等烈度线图:在同一次地震下,破坏程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1)等烈度线的几何特征: 等震线图上最内一根等震线长轴方向就是断层面的走向。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当
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不对 称性愈显著,说明断层面愈缓。 (2)地表断层和裂缝
遭受地震破坏的北川县城
被地震摧毁的居民楼
遭地震摧毁的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触发的大型滑坡摧 毁了北川中学
滑坡堰塞湖淹没了1座小 学和几个自然村
汶川县震中构造断裂处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仅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 12O 余万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五十年代以来,全球破坏性地震造 成的经济损失已逾 2000亿 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 灾害之一。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地震认识专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2016~2017学年度第二次基础知识交流会
第一次交流会的反思总结
形式?内容?反馈?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 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地震每年造成的灾害达几十亿美 元,为防震抗震投入的消耗也达几十亿美元,足见这种地质环境问 题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地震波(Seismic wave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 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使建筑物在地震中破坏的原动力、也是研究地震 的最主要的信息和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有力工具。
地震波
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体波
纵波(P) 横波(S)
沿地表传播的波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压缩波
⑥ 天山地震带
地震灾害表现为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本世纪以来发生的 9次大于8级的大地震, 除2次发生于台湾临近 海域,其余7次均发生 于新疆、西藏、宁夏、 甘肃、等西部省份。
本世纪以来,中国 大陆发生的300多次6 级以上的地震,西部 地区为250多次,占 83%。
地震灾情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一般认为:大地震时在地面产生的地震断层和变形带的走 向代表了震源断层面wk.baidu.com走向。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我国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
板块边缘地震带:① 台湾地震带;② 西藏-滇西地震带 板块内部地震带:③ 郯城-庐江地震带;④ 华北地震带;⑤ 南北地震带;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截至2008年9月25日12 时,已确认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 震诱发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 的发生。据评估,汶川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国 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史培军,2008年9月)。
对地震及其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 将是未来环境地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
地震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地震效应 四、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五、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怎么办?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earthquake)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 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波记录 图的最高振幅来确定,按李希特一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 (M)是按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式标准扭力地震仪) 在距震中100km的地面所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微米)计算的: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剪切波
面波
瑞利波(R) 勒夫波(L)
P波和S波到达地表的时间、两种波速度比率、振幅等可以用 地震记录仪测定记录,从而提供地震的严重程度、震中及震 源深度等信息。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 震源深度:震源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是一区域 ) 震中距:某点至震中的地面距离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M=lg A
弱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震(4.5~6级); 强震≥6级;巨大地震≥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地震震级为9.0级。
地震烈度: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地震活动造成 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划分出若干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 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 件的影响。 •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 在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坚硬基岩场地较松软 土场地烈度小。
烈度表:地震破坏程度大小的分级标准(中国:十二度表)
等烈度线图:在同一次地震下,破坏程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1)等烈度线的几何特征: 等震线图上最内一根等震线长轴方向就是断层面的走向。 当极震区两侧的等震线基本对称时,断层面近乎直立,当
等震线不对称时,断层面向波及得宽的那个方向倾斜,不对 称性愈显著,说明断层面愈缓。 (2)地表断层和裂缝
遭受地震破坏的北川县城
被地震摧毁的居民楼
遭地震摧毁的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触发的大型滑坡摧 毁了北川中学
滑坡堰塞湖淹没了1座小 学和几个自然村
汶川县震中构造断裂处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仅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 12O 余万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五十年代以来,全球破坏性地震造 成的经济损失已逾 2000亿 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 灾害之一。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地震认识专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2016~2017学年度第二次基础知识交流会
第一次交流会的反思总结
形式?内容?反馈?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 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地震每年造成的灾害达几十亿美 元,为防震抗震投入的消耗也达几十亿美元,足见这种地质环境问 题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地震波(Seismic wave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 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使建筑物在地震中破坏的原动力、也是研究地震 的最主要的信息和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有力工具。
地震波
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体波
纵波(P) 横波(S)
沿地表传播的波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压缩波
⑥ 天山地震带
地震灾害表现为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本世纪以来发生的 9次大于8级的大地震, 除2次发生于台湾临近 海域,其余7次均发生 于新疆、西藏、宁夏、 甘肃、等西部省份。
本世纪以来,中国 大陆发生的300多次6 级以上的地震,西部 地区为250多次,占 83%。
地震灾情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一般认为:大地震时在地面产生的地震断层和变形带的走 向代表了震源断层面wk.baidu.com走向。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我国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
板块边缘地震带:① 台湾地震带;② 西藏-滇西地震带 板块内部地震带:③ 郯城-庐江地震带;④ 华北地震带;⑤ 南北地震带;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截至2008年9月25日12 时,已确认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地 震诱发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 的发生。据评估,汶川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国 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史培军,2008年9月)。
对地震及其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 将是未来环境地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
地震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三、地震效应 四、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 五、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怎么办?
一、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震(earthquake)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 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大小可根据地震波记录 图的最高振幅来确定,按李希特一古登堡的最初定义,震级 (M)是按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式标准扭力地震仪) 在距震中100km的地面所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微米)计算的:
由震源向外传 递的剪切波
面波
瑞利波(R) 勒夫波(L)
P波和S波到达地表的时间、两种波速度比率、振幅等可以用 地震记录仪测定记录,从而提供地震的严重程度、震中及震 源深度等信息。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 震源深度:震源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是一区域 ) 震中距:某点至震中的地面距离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