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摘要:老城区作为城市固化的产物,侵染着风雨沧桑,承载着文化积淀,保存着历史记忆,有城市化石之称谓。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旧城更新改造也日趋成熟,通过寻找老城区的特色文脉,使得老城区与现代城市城区能够自然过渡,达到和谐统一。结合济南老城区的特色,对旧城更新改造以相关探究,以期能够使旧城改造更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老城区的规划建设之中。

关键词:旧城更新;改造;空间;参与

1. 前言

自从20世纪的后半叶以来,旧城更新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已经不可避免,这给老城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滋生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改造,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恣意的破坏、损害甚至于直接拆除,使得老城区被破坏的满目疮痍。

老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保护好其原有特色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在保护好老城区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活力点,使其自身的价值和活力重新得到激活,能够在相对竞争激励的城市发展中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济南老城区区别于数万城市的魅力是它的泉文化所在。理应追随济南特色泉文化,使老城区能够自然的过渡,与现代文明接轨,保护好老城区原有肌理的同时使其活力再现,实现对老城区合理而有效的更新改造。

2.国内外的旧城更新理念相关探究

国外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旧城更新与改造方面逐渐趋于成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及改造的建议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积累了许多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

2.1 国内—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改造

新天地的设计理念是以石库门里弄建筑为标志,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商业性功能。使得其对传统的建筑的风貌与特色有一定的保护,并且也满足其开发的需求,与现代化的结合使新天地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其成功之处在于:(1)规划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在现状基础上,调整原有的用地,并进行

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合理配置各项现代化的设施,从而赋予它新的商业价值。

(2)开发与保护及观念的进步。现今历史遗产保护的工作基本由政府来强制实行,新天地的开发在从开发模式上来说是属于房地产项目,在复原石库门里弄生活特色中带来商业方面的收益的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从传统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新天地是一种新的模式,带动了开发的效益又为历史遗产进行了保护。

(3)新天地保持传统特色及传统街区历史遗存的保护。在设计过程中,保留原来的砖、瓦作为建设的材料,从而强调出石库门的历史感。并于其中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诸如空调系统以及地底光纤电缆,确保了房屋功能的完善可靠。

(4)上海“新天地”由统一的开发主体,这一方面确保了开发理念的全面贯彻,另一方面保证了实施的效果。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对其科学合理的规划与保护,从而塑造出城市历史特色街区,形成城市的特色风貌,使其成为上海新天地的地标与招牌。

2.2 国外—法国巴黎贝尔地区的更新改造

贝尔西地区属于巴黎市,起先由于高速路的封锁处于闭塞状态,自然及建筑遗产保存完好,具有自己的建筑特色以及人文景观,随着城市的不断延伸与发展,贝尔西逐渐成为了巴黎的一个部分,从而有了贝尔西地区的旧城改造,它的成功改造一直是其它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中学习的楷模,它的成功之处在于:(1)交通的便利性。在旧城更新改造以及后续城市的的发展之中,交通的便捷性是重要前提,贝尔西由于它闭塞性带来了交通发展严重的滞后,政府首先对贝尔西地区建设了便利的交通设施,为其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地区品质的提升是旧城改造复兴的关键。切尔西的设计理念在于:保留原有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与历史传承有效的衔接。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痕迹以及古老的小径,在原有的葡萄厂上建设了贝尔西公园,改善了旧城区环境,也传承了历史文化特色,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3)历史要素的延续与地区特色创新相结合。贝尔西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平添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时代气息,使得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保留下来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并与公园的景观很好的串联起来,复古的特色使生活在喧嚣

的城市中的人们有了心灵的栖息之地,构造出良好的空间关系。

(4)旧城更新改造中有科学的管理与实施。贝尔西之所以有如此瞩目的成就,既在于保存了完整的地区文化形象,也在于全面贯彻城市发展战略的策略,依靠的是科学的规划与指导,从而使城市未受到外在的影响而得以全面复兴,使得封闭而基础薄弱的旧城变得活力无限。

3.济南老城区旧城现状的评析

济南是全国著名的泉城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风貌的基本特色是山、泉、湖、河、城的有机融合。有众多传统的民居和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大量传统院落被拆除,老城区原有的风貌被极大破坏。

3.1老城区原有肌理破坏严重

大明湖—泉城路—泉城广场是代表着济南特色的老城区廊道,然而现今的状况不容乐观,泉城路以南片区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已经使得原有的院落空间被严重破坏,原有的肌理已经不复存在,仅保留了几口古井,已经被恒隆广场等现代化的建筑全部代替。泉城路以北片区尚保留着王府池子,芙蓉街以及曲水亭街等街巷院落,对该片区保护更新将尤为重要,倘若再失去了这些院落,那么济南的形象代表将不复存在。对该片区进行合理更新改造是当务之急。

3.2 年久失修,建筑亟待修复

王府池子内部保留着济南特有的居民院落空间,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导致建筑质量存在极大问题,现状的优质区极少,原有的建筑特色也不断被侵蚀,许多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建筑内部存在乱搭现象,乱建现象,对特色的民居建筑保护不到位。传统的建筑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3.3 人居环境差,空间感压抑

院落内部空间极为压抑,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在中心区繁华的地带逐渐被包围成了贫民区,与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居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也阻碍了旧城的更新改造。传统街巷空间被打乱,道路狭窄曲折,路况比较差,交通组织凌乱,通行能力差,空间感受压抑。

3.4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芙蓉街由于集聚的人流,内部环境质量较差,曲水亭街及百花洲周边环境质

量有待提高,而内部环境优美的珍珠泉与外界由城墙而隔断,不能够带动周边环境质量的提升。泉文化不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体现。

4.现代旧城更新理念对济南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的借鉴与探究

如何在保护老城区泉、洲、特色建筑以及文物古迹的基础上,把他们很好的串联起来,形成既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又能保护和展现古城原貌的老城特色,给老城区带来新的商机与活力的同时协调好现代建筑风格与古代建筑风格的自然过渡,让老城区在现代的商业中心中保持生机活力。合理的利用该片区的泉水和历史文化并梳理传统的空间与肌理,营造生动的街巷空间,是旧城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

当然,通过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由于自身的特色不同,旧城更新改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空间的整合及整体环境的改善,规划建设的统筹管理和改造的方式上都有相似之处。济南老城区的改造也应该建立在旧城更新改造合理的理念之上。

4.1以政府为主导的合理的开发机制

旧城区的开发倘若完全依赖于开发商,会出现以私人利益为主导的而使得公众的利益得到损害,应以政府为主导与相关公共结构合作来合理开发旧城区,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以及渠道使旧城更新改造的全面复兴走向正规。

4.2承古渡今,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

保护旧的历史风貌,通过新与老的街道以及水系的融合与过渡,展现老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使老城区的潜力得到激活。通过多元的更新以及空间的过渡,使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新功能模块的植入,传统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与传统水系景观的衔接有序,给人以全新的体验方式。保留传统生活特色,体验旧城风貌,引入新多元生活模式,体验新生活力。

4.3营造有活力的空间格局,师古而不迷古

在继承传统空间的优点上,针对传统空间的不足,通过各种空间变化,来增强老城区空间的趣味性和引导性,挖掘老城区的商业特色,寻找民俗特色与空间的联系,这是民生经济存在的方式,也是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严格控制新建筑的建筑高度以使得老城区的城市天际线和建筑风格取得和谐效果,使得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

4.4创造多元化的体验,服务各类人群

对于原住民而言,保留原汁原味的巷弄空间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打造邻里交往的和谐关系。并塑造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巷空间,作为吸引商业活动的招牌,打造浓厚的文化休闲氛围,创造出商业价值。对于游客而言,让人们在这里体验和享受浓厚的风土人情,并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给留宿的旅客有机会融入社区开放空间,感受民俗生活的气息以及传统生活额情趣,与老城厢传统居民相融合,并为这里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对于艺术家及学生,提供写生与创作的良好环境,创造出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服务于社会各类人群。

4.5旧城区多功能性混合,形成多样化的城区

旧城区要保证其全面的复兴,必须要有着多种城市功能的混合,为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以多层次的服务与体验,简·雅各布斯曾提出过“功能混合”的概念,城市的功能应分为从属功能及基本功能两个层次,城市的多功能复杂性会保持城市的活力,保证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也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和对城市的亲切感。4.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公众的参与性。

旧城的更新改造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是一个社会性多元化的更新问题,规划管理部门在对旧城更新改造的监督之下,要提高公众的参与性,设立相关的咨询机构,这保护了公共利益,也使得规划与改造在有序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从而更好的保护传统的特色建筑。

5.结语

城市老城区旧城的更新改造是当下城市研究的热点,老城区在继承传统建筑肌理以及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要逐渐向现代多元化格局发展,保存好自身的特色并使得老城区能够拥有着可持续的活力是现代旧城更新改造研究的重点,旧城改造关系的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要将空间的规划与政府管理决策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老城区良好的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使得那些散发着古旧气息的老建筑及街巷与现代建筑及巷道融合为一体,并对城市的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不失去旧城区自身的文化底蕴,将城市老城区打造成魅力城市,保证老城区旧城建设健康和谐,可持续有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13

[2] [丹麦]杨·盖尔. 人性化的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方可.多元利益平衡思路下旧城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汉主城区为例[J].中国会议.2012

[4] 袁也. 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论文.2012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新区建设和工业平台的牵引下显著提高。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老城区的互动效应却不尽人意,老城区在用地结构、交通组织、市政配套、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广大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对老城区改 造问题的研究,切实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步伐,实现新老城区区块功能良性互补和区块效应良性互动,不断改善城市景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已成为我县“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老城的基本情况 **县城老城,通常指相对于新区而言,泛指330国道**二桥以西部分城区,该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老城区实际未经较大规模现代改建的范围为老城核心区域即原东门、中心、建设、丹阳、水南五个村发展集聚而成,该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自唐初**建县以来,老城区即为县府所在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老城四面环山,其中东望后陈山,南临风景山,西靠客星山、九盘山,北倚微翠山,中座吏隐山,好溪穿城而过,生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县城按照一“心”两“翼” 的结构框架发展,其中一“心”指以老城区为依托的中心城区,老城区以商业金融和居住为主,新区以新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及生活居住区为主。 **县城区块基本情况比较表 县城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 建筑密度(%) 绿地率 (%) 道路面积 (万平方米) 休闲场 地面积 (万平方米) 公建项目 (个)① 新城区

22 43.8 25 老城区 52 35 ② 28 核心区 68 13 备注 ①包括行政单位、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②包括风景山绿地万平方米。 二、老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县城”和“十件实事”为载体,不断加大老城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相继建设和改造了缙中路、南塘路、复兴街、胜利街、溪滨南北路、望溪路、大桥南路等道路,对老城区所有的公厕进行了改建,完善了环卫市政设施,同时严格控制老城建筑改建行为,老城的城市景观和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老城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布局混乱。县城主要的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和居住人口都集中在老城,老城区居民住宅、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用地混杂交错,整个老城似如一块没有规则的拼图。例如,槐花街从北向南沿街分布着实验小学、教育局、**宾馆、菜市场、饮食店、服装店、原财政大楼、新华书店、3家银行和部分居民住房等,几乎集聚了教育、商业、金融、居民住宅生活服务等所有功能。复兴街、寺后街、溪滨北路、胜利街、剧院路等几条老城主要街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老城缺乏科学规划或规划相对滞后导致建设随意性增加而造成。 2、城区交通拥堵。老城交通任务主要由溪滨南路、溪滨北路和寺后路、南塘路两纵两横道路网承担,道路交通负荷过重,交通节点不畅,车辆、行人、商贩等流动无序,城市公

西安郊县及周边城市进入性研究报告——正荣(2)

西安郊县及周边城市进入性研究报告

目录 Part1西安郊县进入性研究 Part2西安周边城市进入性研究

PART1西安郊县进入性研究 1、郊县指标研究 2、目标郊县进入性研究

城市高陵临潼阎良鄠邑周至蓝田距西安距离(km)44.54 31.48 62.86 43.78 83.05 41.42 宏观经济 2017年GDP总值(亿)377.1 221.01 240.21 197.41 134.26 143.39 1 3 2 4 6 5 GDP增长率15.6% 9.6% 7.0% 10.1% 7.9% 8.5% 1 3 6 2 5 4 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占比8.7% 15.0% 11.6% 14.1% 25.3% 21.0% 第二产业占比66.3% 28.0% 52.8% 41.9% 21.7% 27.2% 第三产业占比25.0% 57.0% 35.6% 44.0% 53.0% 51.7% 房地产投资在固投中占比10.9% 21.0% 3.0% 11.3% 4.9% 0.8% 3 1 5 2 4 6 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 1 1 1 1 先进制造业 3 2 1 1 2 1 都市现代农业 1 1 人口及消费能力 城镇化率64.5% 34.7% 57.1% 42.1% 33.8% 29.6% 常住人口(万)35.7 71.72 29.08 54.93 58.94 53.02 5 1 6 3 2 4 常住人口增幅(万)0.59 0.17 0.24 0.16 0.44 0.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1974 33261 39914 30224 29039 28596 3 2 1 4 5 6 交通配套 地铁 6 5 1 2 0 2 高铁、动车 2 2 3 3 1 0 高速 4 3 3 6 1 2

河南省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河南省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至颍河,南至禹王大道,东至药城路,西至前进路,包括整个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以及部分外围地带,面积约5.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①功能定位:以居住、商业、旅游为主,兼顾绿化、休闲等功能。 ②品位定位:是具有较强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重要地区,并具有良好的居住形态、商业形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规划目标 以《禹州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建立新的控规指标体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老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的特点,逐步将老城区建设成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人口 老城区内居住用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共计83000人,并考虑到商业等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及环境的经济性,老城区内规划人口合计9万人左右。 城市总体布局 ⑴用地功能结构 本规划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绿地、文物古迹用地、教育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商业等公建用地集中布局,形成特征明显的城市中心形态;工业用地、部分行政用地外迁;绿化用地顺应原有自然生态格局进行布局;居住用地尊重老城区原有居住格局,保护原有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老城区清晰的整体功能结构。 ⑵用地布局结构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老城区整体功能与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保护与更新和谐相处、中心集聚与片区分散的空间结构模式,在规划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三个中心、四个片区。 ①三个中心 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老城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和老城区扩展地带商业中心由颍河大街和钧州大街贯穿联系,形成城市商业经济轴线。 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②四个片区 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老城区范围内,东西大街以北至颍河范围内保留了老城区大部分的文物古迹,将其设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使之形成保护氛围,形成保护体系,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公示 简介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至颍河,南至禹王大道,东至药城路,西至前进路,包括整个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以及部分外围地带,面积约 5.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①功能定位:以居住、商业、旅游为主,兼顾绿化、休闲等功能。 ②品位定位:是具有较强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重要地区,并具有良好的居住形态、商业形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规划目标 以《禹州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建立新的控规指标体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老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的特点,逐步将老城区建设成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人口 老城区内居住用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共计83000人,并考虑到商业等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及环境的经济性,老城区内规划人口合计9万人左右。 城市总体布局 ⑴用地功能结构 本规划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绿地、文物古迹用地、教育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商业等公建用地集中布局,形成特征明显的城市中心形态;工业用地、部分行政用地外迁;绿化用地顺应原有自然生态格局进行布局;居住用地尊重老城区原有居住格局,保护原有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老城区清晰的整体功能结构。 ⑵用地布局结构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老城区整体功能与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保护与更新和谐相处、中心集聚与片区分散的空间结构模式,在规划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三个中心、四个片区。 ①三个中心 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老城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和老城区扩展地带商业中心由颍河大街和钧州大街贯穿联系,形成城市商业经济轴线。 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②四个片区 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老城区范围内,东西大街以北至颍河范围内保留了老城区大部分的文物古迹,将其设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使之形成保护氛围,形成保护体系,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传统民居保护区:东西大街以南,颍河大街以西,西、南方向至护城河范围内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居,许多传统街道仍保留有原有氛围,应给予合理保护。 老城风貌协调区:老城区范围内,颍河大街以东至钧官窑路范围内(商业中心范围除外)。文物古迹既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较少,应作为古城的协调发展区域。 老城外围发展区:老城以南以东为老城区外围地带,规划应按城市一般地段进行控制。 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控制 ⑴注重整体道路空间格局的保护,内部交通的改善以疏解为主,保护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段的街巷形态。对于机能衰败的街坊路网要进行大力改造,满足当代居民的出行规律和特点。 ⑵规划区内道路采用网状道路结构,道路分为四个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道路。 ①主干道:主干道包括药城路、禹王大道、滨河大道、颖川路、建设路、颍河大街、钧州大街、东西大街以及环城路。药城路红线宽58米(6+7+2+11+6+11+2+7+6);禹王大道红线宽56米(7+7+3+22+3+7+7);滨河大道与颖川路红线宽度50米(6+7+2+22+2+7+6);建设路红线宽度40米(5.5+5+2+15+2+5+5.5);其余主干道红线宽30米(5+20+5)。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最新文档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 1背景分析——城市并非树形 1.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业化、经济水平都面临着亟需急速提升,随着城市建设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新城建设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起来。改革开放30 年取得了巨大成效,期间的城市建设虽为城市的扩展和再生提供了平台和依托,但存在盲目扩张、现代功能主义等,不但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资本的低效运转,还导致了树形结构的大量衍生,从而与现阶段 城市规划追求生态、集约、高效的总体理念相差甚远。【2】 在此背景下,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合理组织功能、空间,充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城市开发资金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2西方近代城市建设发展演变的历程 1898年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提出的“田园城市” 1922 年雷蒙?恩温提出的“卫星城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33 年8 月提出的雅典宪章;三种理论从功能和空间的角度归结为同心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大伦敦规划(艾伯克隆比,1943 年伦敦规划方案)、东京规划(丹下健三,1945 年东京规划方案),两个规划方案所描绘

的城市都是功能和空间整合后的并列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于 1965 年提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 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马丘比丘宪章( 1977),指出:“规划、 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 网络结构创造了复杂性、 多样性、 交融性和随机性的城市公共空 间。 2、理念阐述一一零空间 零空间指从城市功能、空间、职能等多角度化整为零,按需 组合,从而形成均匀、复合、丰富、开敞的城市空间。 2.1 从功能上化整为零 就像是个功能魔方, 每个颜色代表一种功能空间, 从每一面 是一个颜色通过打散打乱,使得每一面都有多种颜色。即: 化整为零:片状功能点状化一一打散功能片区成功能点 组零为整:点状功能网状化一一功能点的均匀混合、重组 现代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独立、简单、清晰、封闭、集中) 规划后自发的调整(交叠、复合、模糊)打散、重组、生成理念 丰富、开敞、分散) 2.2 空间理念的生成 打散城市中的各功能片区成功能点众多功能点分散到城市 中去相同的功能点遥遥相望形成功能网各功能网相互交叠、 渗透不同的功能点之间相互依存、 彼此吸引形成关系线众多功能 点(城市基本点元素)构建成一张均衡之网(化整为零零空间组 零为整) 3 开发导向――四维时空 城市的空间增长是一个有着深刻时空内涵的四维向量相 而必须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这些理论指出半 相互

关于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关于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讨摘要:老城区处于“过度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阶段,现 状复杂,涉及到人口、用地、建筑、交通、公共设施、城市景观、与遗址保护区环境协调等多个方面,规划所面临的技术难点除了老城区所固有的、过去大量存在的物质性老化问题、城市中心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调问题、山水环境的利用问题,还须考虑行政中心搬迁对本区功能结构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的重新利用问题。基于老城问题的复杂性,规划编制必须对现状进行全面详实的深入分析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与产生的根源,同时,还应从城市整体功能合理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科学的确定规划区开发强度和城市形态的控制。 关键词: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强度,城市形态 abstract: in the old “over-urbanization” or “lag urbanization” sta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complex, involve population, land use,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urban landscape, and site reserves in many ways, such as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planning face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herent in addition to the old, the past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aging problem, city center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sorder, the landscape of the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is move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

老城区发展研究

二、老城区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城区在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总是也日益凸显。 (一)经济方面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现代都市中心城的转移,老城区发展速度缓慢、日渐衰落,大多存在区内经济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老城区由各个不同系统组成,它们相互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任何一个子系统变动都会影响其他部分,从而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展过度,二是发展滞后。发展过度即由于追求片面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不合理大规模改造,老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总量超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从而导致整体功能失调。而发展滞后则是由于老城系统内各部分变迁进程不一致,导致不和谐并出现滞后现象,如原有的物质空间形态结构与其容纳的逐渐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功能不相适应,而导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产业的综合发展。如青岛西部老城区核心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中山路商业购物比例过大,缺乏餐饮业、休闲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后应逐步增大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比例。而火车站周围商业功能单一、环境杂乱,区内有一家以传统百货经营为主的华联商场,缺少成规模的休闲娱乐场所,难以满足火车站流动人口的市场需求。随着东部新城区都市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以及理念未及时更新等多方面的原因,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被新城区及其他商贸圈所代替,传统的商业中心日渐衰落,商业业态逐渐低化,客源不断流失,商铺租金递减,老城区的商业竞争力下降,对社会经济复兴产生很大影响。 (二)社会方面 老城区自身发展不平衡,功能衰退尤其是老城中心区空心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级差效应高,许多城市将市中心改造土地用来建设商贸设施,办公楼或豪华的高层公寓,以提高区位良好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同时,国内一些中等城市、小城市也纷纷效仿。目前国内市中心老城改造的通用做法是更新为城市的中央商务区,通过吸引高营业额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强调城市商务功能,将造成居住生活功能缺失,导致中心城区出现衰败现象。 国外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开始于1949年的美国城市重建,30年来美国的市中心改造从战后的居民区重建,逐渐转变为中心商贸区的复苏,这一举措曾经一度带来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但很快就暴露了大量的问题。由于城市中心区地价飞涨,居住人口大量外迁,商业活动减少,环境恶化,犯罪率剧增。每到周末和夜晚,大城市如曼哈顿的中心区便成了“死城”,而大量被迫从城市中心

溧水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附件1: 《溧水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任务书 一、工作背景和编制目的 溧水是南京的南大门,距南京45公里,是百里秦淮的发源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经济区的西缘。溧水区位优势明显,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40多个大中型城市。距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南站、新生圩港分别为14公里、28公里、59公里,是沟通苏、沪、浙、皖的重要交通节点。溧水境内丘陵起伏,河湖纵横,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苏省目前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为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大力改善城市面貌,现我局组织编制《溧水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该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规划范围 东至秦淮路,西至宁高高速,南至金蛙路,北至中山河,总面积约为10.6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应适当放大。 三、主要规划依据与参考 (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报审稿)及相关专题专项 (2)《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在编) (3)《南京市永阳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在编) (4)《溧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溧水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6)《溧水永阳新城防洪规划》 (7)《溧水县城区道路专项规划》 (8)《溧水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9)其他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及已有规划审批资料 凡本要求未做具体规定的,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四、总体要求 1、规划应在《溧水永阳新城总体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规划应充分解读老城区在永阳新城中的定位,分析其与永阳城南新城、城北开发区、城东片区的关系,明确自身的地区特色,统筹考虑老城区的功能定位与布局。 3、应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对老城区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布点、用地规模与形态及可实施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配套要求,并促进现状工业的外迁,统筹安排各项城镇建设用地和空间布局,注重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应加强规划的经济性分析。结合用地权属,建设现状,发展时序等因素,重视对地块规划指标的经济测算,提高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 5、规划应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宝塔公园地块予以保护和控制,明确紫线控制范围。 6、规划应对老城交通系统进行梳理和调整,实现道路网的系统化、规整化和功能明确化。充分挖掘现有路网的潜力,结合旧城改造完善次干道和支路系统,明确道路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形成多元化的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改善整体交通环境,以减轻老城环境和交通的压力。 7、规划应加强对老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针对日益紧张的用地形势,超前预控和规范管理地下空间资源,促进老城区空间资源集约利用。 8、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对规划范围内空间特色的分析和研究(如天际线、建筑色彩、建筑形态、重要道路界面等),充分

旧城的改造与更新

关于旧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有限的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的 控制、科学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以单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获取城市发展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应有的限制。 旧城更新:一般有三种含义再开发或改建、整治、保护 注意旧区改造与旧城改造的区别 北京旧城改造政策创新建议: https://www.360docs.net/doc/376804815.html,/detail.aspx?m=24&n=120 (一)限制和引导开发模式的应用。1.旧城改造不套用一、二级开发分开的土地政策:总体上,旧城改造对象分为以保护为主和以改造为主两种内容。凡是以保护为主的对象,包括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适用的政策应彻底摒除房地产开发政策的影响,否则,只要套用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二级开发分开的政策,不论如何谈保护,都不可能有保障。因此,要重新梳理现有政策,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甚至建议中央补充或调整现行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明政策适用范围,纠正由于对旧城改造性质认识不清和政策滥用导致的破坏。2.限制改造规模:在规划上,要体现改造规模的不同,原则是把改造规模限制在不对旧城肌理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在项目审批上,支持小规模、滚动式的改造,要逐步完善制度,减少自由裁量的成分。3.限制改造烈度:在改造烈度上,根据房屋保护价值的大小分类加以适当限制。现在的房屋分级主要是为了区分危房,以确定改造先后顺序。对改造烈度的限制大致也是基于这个分级,但依据主要是房屋的价值,目的主要是尽量减少对历史风貌的破坏.衡量改造规模和烈度,一是靠定量指标,如投资额、改造面积、拆迁户数、建筑面积、容积率等;二是靠定性比较指标,如改造前后的外观和功能对比、项目与周围环境对比、改造对城市系统的综合影响等。4.“肥瘦搭配”的政策:吸取香港等地经验,一是政府组织拆迁和一级开发,先改造哪儿后改造哪儿,以及改造规模大小,即使实行企业主导,政府也可以主动控制;二是在土地出让的时候“肥瘦”搭配,尽量避免发展的不平衡.建立旧城改造资金可持续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旧城改造,资金缺乏的问题不会自动解决,必须建立一个保证旧城改造资金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关于资金原始来源。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每年从市、区财政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后注入基金;二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三是发行旧城改造债券;四是完善房改政策,吸纳社会资金;五是从旧城土地一级开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原始资金只是基础,如果仅限于此,难免坐吃山空。要长期支持旧城改造开展,必须有自我增值能力。关于资金经营增值,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理事会,负责资金的募集、投资、经营、管理,要同时建立起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三)拆迁安置政策2.制订配套的就业安置政策居民不愿意搬迁,还有一个经济生态的原因。在熟悉环境下谋生显然要比在陌生环境中谋生要容易,因为一是文化认同,二是人脉关系资源丰富,三是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产业生态链中占据了固定的位置,成本低,收入来源可靠。比如许多旧城居民靠做小买卖为生,拆迁以后脱离了市场,很可能原来做的生意就不存在了,即使能够重新开张,也要重新开发产品和客户,而经营情况还是未知数,风险大大增加了;上班族则面临辞职重新找工作,要么就得长途跋涉,增加工作生活成本,压缩休

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初探

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初探 摘要:为了改善南关路片区居住环境混杂,社会秩序混乱,空间结构无序等问题,本文从延续城市文脉,整合区位优势入手,提出了“重塑——复兴”的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并试图通过调整地块功能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延续城市历史等具体策略,来重塑城市空间肌理,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旧城中心的有机发展和活力的复兴。 关键词:南关路片区;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重塑复兴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South Gate Road area of hybrid space structure, social disorder, disorder and other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inuation of citycontext, location 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put forward the “renewal pattern remodeling --Renaissance” old city center area, and tries to adjust the block func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space layout, the continuation of city history. Specific strategies, to reshape the city space skin texture,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organic development of the revival of old city and vitality. Keywords: South Gate Road area; center of old city; renewal; remodeling revival 旧城中心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功能聚集的中心。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部分功能向城市新中心的转移,旧城中心区出现了活力的丧失和人居环境的恶化,其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本文以宝鸡市南关路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试图寻求一种适宜的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 1 项目基地背景认知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城市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间凹平,地貌类型多样。城市气候属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蕴藏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予宝鸡城市建设独特的优势。 南关路旧城改造片区改造项目位于市渭滨区,市勘察测绘院以北,炎帝园以东,陇海铁路以南,红旗路以西,规划总用地面积4.41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64公顷。老城中心区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条件下产生的适宜于特定时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和建筑空间环境。随着时代变迁,原有城市中心区一些功能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空间结构产生变异,经济活力正在逐渐衰退。因此,旧城中心空间体系亟待改善。 2 地块现状问题分析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摘要:老城区作为城市固化的产物,侵染着风雨沧桑,承载着文化积淀,保存着历史记忆,有城市化石之称谓。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旧城更新改造也日趋成熟,通过寻找老城区的特色文脉,使得老城区与现代城市城区能够自然过渡,达到和谐统一。结合济南老城区的特色,对旧城更新改造以相关探究,以期能够使旧城改造更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老城区的规划建设之中。 关键词:旧城更新;改造;空间;参与 1. 前言 自从20世纪的后半叶以来,旧城更新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已经不可避免,这给老城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滋生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改造,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恣意的破坏、损害甚至于直接拆除,使得老城区被破坏的满目疮痍。 老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保护好其原有特色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在保护好老城区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活力点,使其自身的价值和活力重新得到激活,能够在相对竞争激励的城市发展中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济南老城区区别于数万城市的魅力是它的泉文化所在。理应追随济南特色泉文化,使老城区能够自然的过渡,与现代文明接轨,保护好老城区原有肌理的同时使其活力再现,实现对老城区合理而有效的更新改造。 2.国内外的旧城更新理念相关探究 国外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旧城更新与改造方面逐渐趋于成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及改造的建议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积累了许多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 2.1 国内—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改造 新天地的设计理念是以石库门里弄建筑为标志,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商业性功能。使得其对传统的建筑的风貌与特色有一定的保护,并且也满足其开发的需求,与现代化的结合使新天地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其成功之处在于:(1)规划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在现状基础上,调整原有的用地,并进行

2018商丘城市进入性报告(终)

商丘城市进入性研究报告 易居企业集团·河南公司 2017.12

01 城市基本面研究目 录 contents 02土地市场研究 03房地产市场研究 04典型企业研究 05企业进驻建议

分目录 01 城市地位 城市交通 产业结构 城市GDP 人均GDP 固定资产投资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文历史 城市人口Sub directory 城市基本面研究

—城市地位—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省的东大门。 河南省中部战略规划布局中,商丘处于以郑州为中心呈“十”字型规划的最东端; 辖2区6县,辖1个副厅级新区(商丘新区)、16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下辖25个街道办事处、108个镇、23个乡,总人口586万人

—城市交通— 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 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南襟江淮,北接齐鲁 商丘—— ◆河南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 ◆河南省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交通部确定的交通枢纽城市; ◆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 (距连云港港口300公里、青岛港500公里、上海港700公里) ◆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商杭高速公 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105国道、310国 道在商丘纵横交汇。

—产业结构— 商丘市是以能源深加工为主导,复合制造、冶金、医药等产业为一体的工业化农业大市。 第一产业, 2007, 30.6 第一产业, 2008, 27.3第一产业, 2009, 26.2第一产业, 2010, 24.68 第一产业, 2011, 24.1第一产业, 2012, 22.8第一产业, 2013, 22.3第一产业, 2014, 22.4第一产业, 2015, 20.9第一产业, 2016, 19.6第二产业, 2007, 41.2第二产业, 2008, 44.7第二产业, 2009, 44.7第二产业, 2010, 45.69 第二产业, 2011, 49第二产业, 2012, 47.5 第二产业, 2013, 46.8第二产业, 2014, 46.1第二产业, 2015, 42.2 第二产业, 2016, 41.2第三产业, 2007, 28.2 第三产业, 2008, 28第三产业, 2009, 29.1第三产业, 2010, 29.63 第三产业, 2011, 26.9第三产业, 2012, 29.7第三产业, 2013, 30.9第三产业, 2014, 31.5第三产业, 2015, 36.9 第三产业, 2016, 39.22007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商丘市历年来三产结构占比图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6年商丘市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974.0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2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14.64亿元,

泰州市老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文本

泰州市老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文本

泰州市老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文本 泰州市老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组织编制单位:泰州市规划局 承担编制单位: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项目编号:2015-GK-017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证书号:【建】城规编第(141107) 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规划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范围 (1) 第三条规划依据 (1) 第四条规划原则 (1) 第五条规划重点 (2) 第六条控制内容和方法 (2) 第二章目标定位 (2) 第七条功能定位 (2) 第八条人口容量 (3) 第三章土地使用规划 (3) 第九条土地使用原则 (3) 第十条规划结构 (3)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 (4)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 第十二条设施分级 (6) 第十三条市区级设施配置 (6) 第十四条社区级设施配置 (9) 第五章控制指标体系 (13) 第十五条地块划分 (13) 第十六条容积率控制 (15) 第十七条建筑高度控制 (16) 第十八条建筑密度与绿地率控制 (16) 第六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7)

第二十条保护框架与要素 (18) 第二十一条保护要求 (37) 第七章旅游发展规划 (38) 第二十二条发展思路 (38) 第二十三条发展规划 (38)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40) 第二十四条规划结构 (40) 第二十五条绿地建设 (40) 第九章综合交通规划 (42) 第二十六条规划原则 (42) 第二十七条道路等级 (42) 第二十八条交通组织 (45) 第二十九条公共交通 (46) 第三十条慢行交通 (47) 第三十一条交通设施 (47) 第三十二条河道梁底标高控制 (47) 第十章河道水系规划 (47) 第三十三条规划原则 (47) 第三十四条水系布局 (48) 第十一章地下空间规划 (48) 第三十五条功能设置要求 (48) 第三十六条功能选择 (48) 第十二章公用设施规划 (48) 第三十七条给水工程 (48)

温县老城区控规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项目简介 温县作为焦作市的卫星城市和焦中南经济中心,“太极拳”发源地、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黄河湿地保护区,也是“西三角”沁孟温城市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城区东南距郑州70公里,北距焦作约35公里,西南距洛阳60公里。南距黄河大桥10公里,与连霍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向北通过司马大街与焦温高速、长济高速相连。区域范围内主要省道有S237(大练线)、S312(温邵线)、S309(新洛路),已建成的焦温高速引线在县城西部穿过。 本次规划温县老城区位于县域中部的温泉镇,2009年,温县老城区人口达到7.62万人,城市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8.3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9.97 平方米。 1.2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位于温县老城区内,东起熙思大街,西至司马大街以西约300米,南到南环路,北侧以蚰蜒河及北环路为界,东西长约4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用地面积为1603.43公顷。 1.3规划编制过程 本规划自2010年6月开始,在充分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10年9月20日、10月19日、12月14日三次与温县县委、温县建委等部门领导及专家进行了讨论研究,对道路、用地及市政设施的布置等问题作了多次探讨,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本规划是在上次汇报的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提出来的,资料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 1.4上一层次规划对本规划的要求 《温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对温县规划要求: (1)温县县城城市性质:中华太极拳发源地,焦作中南部经济中心,以轻工、物流商贸、旅游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 目标一:生活宜居,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 目标二:功能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 目标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适宜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目标四:具有相当区域经济地位和较强吸引力的焦作中南部中心城市 目标五:结合“引黄补源”工程,建设生态型亲水城市 (3)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县城人口为13.5万人,2020年为24万人。 用地规模:2020年末用地规模25.7平方公里 (4)城市空间结构 温县城区空间结构为“两环两心两轴三区” “两环” 由荣涝河、蚰蜒河、“引黄补源”渠、老蟒河防护绿带以及南水北调构成的两个环状生态基质网络。 “两心” 指现状城市中心区也是规划的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的区域)和城区东部的娱乐休闲中心。 “两轴” 指城市发展轴线(南北向古温大街与东西向黄河路)。 “三区” 由老蟒河、蚰蜒河分割所形成的温县主城区、温县产业集聚区、温县城东新区。 (5)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率:2010年35%;2020年40% 人均绿地:2010年8.5平方米/人;2020年12.7平方米/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2010年38%;2020年45% (6)道路结构 规划采用“方格网”式路网系统,主干路系统结构:“六横五纵加一环”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新区建设和工业平台的牵引下显著提高。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老城区的互动效应却不尽人意,老城区在用地结构、交通组织、市政配套、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广大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对老城区改造问题的研究,切实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步伐,实现新老城区区块功能良性互补和区块效应良性互动,不断改进城市景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已成为我县“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老城的基本情况 **县城老城,一般指相对于新区而言,泛指330国道**二桥以西部分城区,该片建成区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3.54万人。老城区实际未经较大规模现代改建的范围为老城核心区域即原东门、中心、建设、丹阳、水南五个村发展集聚而成,该片建成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自唐初**建县以来,老城区即为县府所在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老城四面环山,其中东望后陈山,南临风景山,西靠客星山、九盘山,北倚微翠山,中座吏隐山,好溪穿城而过,生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县城按照一“心”两“翼”的结构框架发展,其中一“心”指以老城区为依托的中心城区,老城区以商业金融和居住为主,

新区以新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及生活居住区为主。 **县城区块基本情况比较表 县城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 建筑密度(%) 绿地率 (%) 道路面积 (万平方米) 休闲场 地面积 (万平方米) 公建项目 (个)①新城区 备注 ①包括行政单位、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②包括风景山绿地 12.5万平方米。

宜昌市老城区控规性详细规划(5-8章)文本

宜昌市老城区控规性详细规划(5-8章) 发布时间:2007-11-30 10:09:20 第五章建设开发控制 第一条以街坊为单位成片开发时,街坊内各地块的用地界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规模和配套设施项目必须符合分图图则所规定的指标要求。 第二条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现实原因或特殊要求,确需变更规划用地性质时,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大类性质禁止变更;中类性质变更需要有相关分析论证,经专家评审和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小类性质变更必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条控制指标类型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类。规定性指标必须遵照执行,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 1. 规定性指标包括: 1)用地性质; 2)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3)建筑控制高度; 4)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5)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6)交通出入口方位; 7)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2. 指导性指标包括: 1)拆建比 2)人口容量(人/公顷); 3)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4)建筑色彩要求; 5)其他环境要求。 第四条地块划分 按照“片区——街坊——地块”三级划分用地,根据老城区干道网骨架和用地功能结构,规划将老城区划分为五个片区。每个片区根据城市干道、土地使用性质和各类规划控制界线划分为56个街坊和38 7个地块。每个街坊平均面积9.39公顷,每个地块平均面积1.36公顷。 一般商业地块细分至1公顷左右,居住地块细分至2~4公顷。居住地段细分地块以住宅组团的规模为依据,建议采用以组团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不宜采用传统的由居住小区构成居住区的模式。建议以组团为单位构成居住区,避免由于封闭管理对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和对道路交通组织的舒畅性造成破坏。建议居住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较小的可以将周边相关区域纳入整体规划范围,各种设施统一考虑。 第五条土地使用性质 为了与土地开发建设和土地出让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规划充分考虑功能布局的同时,对土地进行了用地细分。根据用地使用功能,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进行分类,土地分类以小类为主。 第六条兼容性控制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

城市旧城更新改造理念 摘要:在对中国规划的时代背景及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博弈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旧城更新,本文提出了零空间的设计理念,运用“化整为零——组零为整”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通过紧凑城市和宜居性城市对城市的功能、空间、职能进行评价,并期望将其推广到城市规划的更大领域中。 关键词:零空间;四维时空;旧城更新 1、背景分析——城市并非树形 1.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业化、经济水平都面临着亟需急速提升,随着城市建设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新城建设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起来。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效,期间的城市建设虽为城市的扩展和再生提供了平台和依托,但存在盲目扩张、现代功能主义等,不但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资本的低效运转,还导致了树形结构的大量衍生,从而与现阶段城市规划追求生态、集约、高效的总体理念相差甚远。【2】 在此背景下,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增长和城市更新的首要关注对象,合理组织功能、空间,充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城市开发资金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2西方近代城市建设发展演变的历程 1898年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提出的“田园城市” ;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的“卫星城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33年8月提出的雅典宪章;三种理论从功能和空间的角度归结为同心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大伦敦规划(艾伯克隆比,1943年伦敦规划方案)、东京规划(丹下健三,1945年东京规划方案),两个规划方案所描绘的城市都是功能和空间整合后的并列圆环的树形结构人造城市。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于1965年提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马丘比丘宪章(1977),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这些理论指出半网络结构创造了复杂性、多样性、交融性和随机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2、理念阐述——零空间 零空间指从城市功能、空间、职能等多角度化整为零,按需组合,从而形成均匀、复合、丰富、开敞的城市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