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孔子的《论语》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孔子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学说里一定有他关于治国之道的看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来探究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关键词:社会体系仁礼道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华夏的统治体系有着特殊的自信。相比于夷狄之国,我们有他们不具有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他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这种社会体系的结构已经在《论语》里面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孔子在他的政治学说里,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这里,主要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和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当然,君民关系是相对的,因为,在孔子眼中,君民不应有明显的阶级性,他们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一、就普通百姓来说,应该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做到“仁”,进而达到君子的境界,成为社会的广大的、稳定的组成部分。

首先,要做到仁应以孝悌为本。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即孝敬父母,“弟”同“悌”,指尊敬兄长。在孔子看来,人性本善,这种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亲亲”,即孝。“‘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只有做到了对父母、兄长等至亲的爱,才可以期望他能够爱他的君主,爱他所在的这个社会。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这是有差等的爱。

其次,孔子还希望民能保持淳朴的本性,做到不欺人,往大了说,就是建立诚信的社会氛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孔子反对那种花言巧语、善于察言观色、精于世故的人。在他眼里,这样的人是难以交往的,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相反,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刚、毅、木、讷”的。过分的圆滑会使人丧失淳朴的本性,随之而来的便是诚信的失落,社会也就变得动荡,变得难以控制。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把“信”作为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做到了“信”一个人才能发展下去。否则,他将寸步难行,无法生存,孔夫子对他也束手无策了。民如此,国亦然。国家就是民的集合,如果国家里的民都难以诚信,整个国家就难以正常运转,社会必然会崩溃。

二、对统治者,孔子提出了“德治”的要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用德治,自己的权威性自然会树立起来,百姓会像“众星绕北斗”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要做到德治,统治者自身要做到“身正”。惟“正身”,才可以“从政”;“从政”即是用道德教化去“正人”。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统治者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能使错误的、不好的社会习惯得到纠正,进而符合礼制的要求。统治者应该是道德层面的“君子”,他应该是“直”的,这样他才能使百姓的陋习改变。孔子强调统治者的榜样作用。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好的君主应该德治,而不是像韩非子一样用刑治,把百姓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应该用德感化,唤起他们性善的一面,这便是不治之大治,从这方面说,孔子和老子有某些相通之处。

统治者德治的又一重要手段就是推行以周礼为代表的礼制。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争频繁,礼坏乐崩,社会动荡。正是出于此,孔子提出了以礼乐教化的主张。他看到周代的礼乐文明,于是就推崇周礼。礼是一套系统的社会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礼可以作为一切事情的规范,通过这种规范,一切行为就是美好的,那么统治者就可以放权给“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克制自己服从礼仪规范,不仅出于维系公共秩序的要求,也出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需要。②

三、孔子还提出了统御“君民”关系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忠恕之道”。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的“道”是一以贯之的。一方面,为君者以恕道对待自己的臣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样就可以避免苛政暴政的出现;另一方面,为臣、为民者,要恪守忠节,“君为臣纲”作为道德约守需要被广泛认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体系的稳定性。

总之,孔子是一个治国的天才,他创造性地把社会阶级化,进而使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阶级提出各异的要求,大家只需要各司其职,按照“道”的要求行事,天下便可太平。可惜的是,后来的统治者虽然尊崇儒家,但是他们却没有好好利用孔子的这一套治国理念,相反,它却作为统治者压迫百姓的来源,这是孔子不想看到的。

引用

①《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人民出版社41页

②《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人民出版社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