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舞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舞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思想内容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提炼,而语汇则来源于人们生活、劳作等的行为、动作。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娱乐、反思、教育、启迪,进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所以说,舞蹈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产生并发展了舞蹈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标签:舞蹈艺术;社会生活;关系作用

艺术起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舞蹈也不例外。任何一部舞蹈作品,从创作、表演一直到最后的成功,都是创作者和表演者从亲身体验生活开始的。如果说一部舞蹈作品就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生活就是其地基。如果没有了坚固的地基,再高的大厦也会是空中楼阁。同时,舞蹈作品的创作、表演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描绘和机械模仿,而是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艺术再创造,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提炼,从而发现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思想感情,再运用丰富的舞蹈语汇来呈现给观众,以此来表现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本质,进而感染观众、影响观众、教育观众,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目的。

一、从舞蹈艺术的起源分析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主要记载人们的生活劳动场景。其中有不少詩句就与舞蹈有关。比如“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意思是鼓声阵阵不停,舞蹈很快就要开始了;再比如“镛鼓有数,万舞与奕”,意思是动人的音乐响起了,场面宏大的舞蹈开始了。从中可以看出,早在西周、春秋时期,舞蹈就已经称为人们劳动、生活之余一种很重要的娱乐方式。

再以胶州秧歌为例。据<胶州志》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230年前的清朝,最初是人们为生活所困,不得不沿街乞讨卖唱,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边唱边舞的表现形式。乞讨是穷人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为了讨得食物,人们往往会挖空心思,通过各种手段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通过诉说自身的不幸以博得人们的同情,或通过自丑自贱而给人们带来乐趣。于是,由说而唱,由唱而舞,胶州秧歌就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今天的模样。当然,现在的胶州秧歌,主要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为了欢度节日而举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参与人数多,场面大而热烈,其节奏往往欢快、明朗,动作则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1],表现的往往是人们节日的兴奋、生活的幸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极具民间艺术特性,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再从秧歌的名字略作分析。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人们为了缓解在田间插秧、拔秧时的劳累而哼唱舞动,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秧歌;另一种说法是人们为了庆祝抗洪胜利而载歌载舞,因而形成了秧歌。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秧歌的产生与生活劳作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舞蹈从产生之初,就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生活的艺术形式。其表情达意往往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有关;其舞蹈语汇也都是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体态和劳动动作,从最初的直接模仿,到后来一步一步的提炼、升华,直到最后形成完整的动作套路。可以说,舞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二、从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看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不断挖掘、认识并表现生活的本质,才能深刻反映社会实质,作品才能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教育观众,并最终获得观众的认可,引起共鸣,以实现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最终目的。《进城》就是一部以农民工进城打工为题材的群舞作品。创作者通过对进城打工农民工生活进行仔细观察、概括、提炼,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了一群具有代表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形象。《进城》的舞蹈语汇运用十分精准,表演者没有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妆容,有的只是粗糙的围巾、鞋帽,破旧的棉袄、胶鞋和肩膀上沉重的编织袋等。但作品所反映的人物心理非常符合身份特点:从最初进城的惊惶不安、不知所措到慢慢适应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展现出一群拼搏在城市各行各业的农民工形象。其中既有他们生活的艰辛、苦难的磨练,也有他们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积极进取的顽强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出了进城务工者的生活实际和精神风貌。整部作品取材于社会实际生活,观众可以由此全面了解进城务工者的境况、遭遇和命运,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汲取力量。这样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而又真实形象地反映了生活,所以就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所欣赏、所赞美。编创者和表演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优秀艺术作品来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赞美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文化建设要发挥教育人们的作用,就要深度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2],《进城》这部舞蹈作品恰如其分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从社会生活的发展来看其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舞蹈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接受、所喜爱、所痴迷,可以说,舞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可以走进剧院,欣赏专业团队的精彩表演,以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哲理,或者获得教育、引起思想感情方面的共鸣;人们也可以或早或晚,自发或者有组织地参加各种演出及其他业余活动,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人们可以在舞蹈中自娱自乐、休闲健身、陶冶情操、加深交往。舞蹈也不再只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其自发性、主动性、大众性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城市花园里、社区广场内、农村戏台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翩翩起舞、乐在其中,风靡大江南北的大众化艺术表演形式————广场舞就这样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舞蹈与生活已经彼此融入、难分你我了。

可以说,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享受,而精神文化生活已越来越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广场舞为代表的大众化艺术的产生、兴盛,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

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需求。这也再次说明了,舞蹈艺术起源、发展于社会生活,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引自《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作者:张蔚。

[2]引自《文化建设:依靠人民和教育人民》,作者:于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