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也……”句式的逻辑语义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也……”句式的逻辑语义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张凯悦(1988—),女,山东省寿光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摘要:语义一直是复句研究的重点,而复句的语义研究离不开逻辑研究。本文通过对以往即使复句的逻辑研究和语义研究进行综述,梳理这一句式逻辑语义研究的脉络,以期对后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现代汉语;“即使……也……”句式;语义

即使句的逻辑语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使句的语义研究和即使句的逻辑研究。逻辑研究是语义研究的基础,语义关系是逻辑关系的外在表现,但是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即使句的语义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悉心分析可以发现对即使句的归类问题和分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对“即使p,也q”的内部语义关系和外部语义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内部语义关系考察的是分句p与q之间的关系,外部语义关系考虑的是p、q与语境前项的关系。在近年的诸多学位论文中,也是通过对p、q与外部语义的关系对即使句作分类,进行考察研究的。唐凤燕(2003)将“即使……也……”句式根据“也”表类同语义,分为对比式和类比式,考察研究句式的表意关系。[1]朱珏(2008)对即使句的语义分析是从句式的外部语义环境探析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进行的。在分析句式的外部语义环境时根据前项的有无进行分类,并根据显

性前项与句式的关系作了具体的分类。在对即使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分析过程中,分别对“即使”分句和“也”分句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然后通过“类比式”和“补充式”两类句式对整个句式的内部语义结构作了分析。[2]龚一文(2011)分别对“即使”“也”进行了内部语义研究,又对句式与前项的关系进行了外部语义环境考察。他先通过让步和极端两个语义对即使做了语义考察,再而通过“也”与”还”“都”的比较,对“也”的语义作了分析,最后对语境前项的显与隐做了考察,从而完成了他对这一句式的语义分析。[3]

逻辑研究一直是复句语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文熊(1980)认为逻辑关系、事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关系的基本表现。[4]张学成(1999)指出事理关系、认识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对复句语义进行分析时的三种基本层面。[5]即使句的逻辑关系,是即使句语义研究的重要方面。王维贤(1994)认为带有让步转折关系的即使句(表示为即使a,也b)成立的条件是建立在预设“am1 ˉb[1]”基础之上。如果am1 ˉb不成立,那么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的“即使a,也b”句式不成立。[6]刘雪春(1998)从逻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即使……也……”句式的逻辑意义一般是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或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常常表示联言判断,与特定的假言判断处于矛盾关系。[7]吕明臣、佟福奇(2012)从逻辑语义出发,认为“即使……也……”的基础

逻辑意义是联言命题,表示pˉq,即同时承认p和ˉq的存在。为了方便理解举例“即使下雨也去”p表示“下雨”,ˉq表示“去”。而在逻辑上有“pˉq”=“ˉ(p→q)”,从而推知“即使……也……”这一格式表达了“ˉ(p→q)”的含义,,而这一含义有以“p→q”为前提,这个前提一般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有关。进而通过逻辑推理结构分析得出相对于预设“p→q”,ˉq才是“即使……也……”的逻辑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即使……也……”整体意义是逻辑意义和相关推理结构语言话的结果。“即使……也……”句式的整体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某种(事实或结论)必然性,即ˉq是一种必然,不受q制约。二是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有时句式表达了与常理相悖的结果,意义在于描述违反常理的现象。三是表明主观态度或观点,通过对违反常理现象的描述,引起受话人的注意,表明说话人的主观观点,从而达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最后根据cp系统对该句式的语义生成机理作了解释。[8]杜国平(2011)通过对三个具体“即使p,也q”语句从否定语句、语用断定、类传递关系、前件分解、为真情况、为假情况、与支命题的关系七个方面进行逻辑特征分析,得出结论,即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联言判断两种逻辑关系都不能完全解释即使句的逻辑特征。并提出“即使p,也q”句式是“在通常情况ω下,即使p,也q”的省略表达,推理关系是“ω,p├ q”它是相对于“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而表达

的,其中“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是它的语用断定;“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是它所反驳的推理关系。

[9]这一研究对“即使p,也q”的逻辑关系做了深入细致具体分析,但是作者本人也坦言,只是选取了特例作为分析,可能不代表所有“即使p,也q”语句的一般特征。(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事件a在最大可能上出现并非事件b的结果;m1表示最大可能,逻辑符号,表示逻辑关系“非”——笔者注。举例“即使今天下大雨,我也要去。”成立的预设是“今天下大雨,在最大可能上我不去。”事件a是今天下大雨,事件b是我去,b事件是我不去。

[1]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朱珏.“即使……,也……”复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龚一文.“即使”的篇章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文熊.怎样分析复句中各分句见间的关系[a].逻辑与语言研究(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张学成.再论复句语义的三种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

[6]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刘雪春.“即使……也……”式复句的逻辑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

[8]吕明臣,佟福奇.“即使……也……”的语义分析[j].求索,2012(1).

[9]杜国平.“即使p,也q”句式的逻辑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