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袁志刚教授访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

致力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

———袁志刚教授访谈

●袁 志 刚 ○范 剑 勇

袁志刚,1958年1月出生,浙江舟山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获学士

学位。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赴法国留学,

师从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贝纳西,199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2

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1994

年底出站留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西

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在各类经济学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其中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七篇,独立发表专著五部,与他人合作专著四部,教科

书四部,译著两部。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均衡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运

行、就业和失业理论,论文和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其中专著《非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1997年获中国经济学

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论文《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获200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宏观经济学》已被引入中国台

湾;“宏观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的奖项还有:上海市

优秀博士后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因成绩出色已被入选为国

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范剑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袁教授,您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专家,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您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并以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实际经济问题而著称。在您的求学生涯中,您的前后两位导师是否对您的学业产生较大影响?请扼要地介绍一下您的求学轨迹。

●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的,毕业后曾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做过临时工,也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深知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1977年恢复高考,我被杭州大学录取,成为“文革”以后最初一批学经济学的学生。今天看来,这一批学生在经济学求学的道路上,走过一条非常艰难曲折的道路。如果说今天我走得还算成功的话,那么我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时的两位导师对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宋承先教授这样的好导师,正是在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感召下,我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的非均衡经济理论作为研究领域。在研究过程中,与法国非均衡经济理论的权威人物———贝

101

纳西先生神交颇深。非均衡理论源于凯恩斯的《通论》,后经帕廷金、克洛尔、巴罗和格罗斯曼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已有相当的发展和广泛的影响。在80年代初,贝纳西成为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贝纳西早年学数学,他的非均衡经济模型考虑了各种宏观经济非均衡运行的状态,非常简洁明了,是非大师级经济学家所不能完成的。我在接触了他的理论后,便感到这种理论的巨大价值,并翻译了贝纳西的《市场非均衡经济学》。1988年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正式在贝纳西教授的直接指导下从事非均衡理论的研究。在治学态度上,贝纳西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经常要求我用最常用的经济学语言和简单的数学工具来描述经济现象,并启发我思考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回国后,我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由于我当时预感到就业问题将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难点和焦点,因此开始以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按照我的理解,无论是您的博士论文,还是您的《失业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导论》,这些著作都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对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指导意义。因此,您努力吸收、整理这些成果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和难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几本著作的情况?

●好的,您的理解是正确的。的确,我的这些著作结合了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中国实际情况是需要用这些成果,如中国宏观经济的非均衡运行问题、中国的失业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和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失业将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为尖锐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直缺乏很好的理论支持。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考虑到解决失业问题终究是依靠经济增长,而一国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进步。在现实中,常有学者主张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失业问题,但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发展,因此,这就表现为一对矛盾,是以解决临时性矛盾还是打好科技进步的基础?而我的研究出发点是要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我的博士论文《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是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的宏观经济非均衡运行为分析对象,全面阐述了中国在计划和转轨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机理和发展趋势。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学家与外国经济学家的对话,在描述双轨制的非均衡模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因素来丰富非均衡理论的内容,这些因素包括双轨制、计划最低配额、非自愿交换以及一个二元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特征。正如贝纳西先生所言:这些因素使得非均衡理论能够更直接地应用于中国现实。二是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非均衡理论的本质意义是当价格根据供求变化而作出迅速反应的假定不再成立时,市场的价格机制将无法修复宏观失衡。这时微观行为人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与数量信号作出对需求与供给相应的调整,形成有效需求与供给,这样的宏观经济状态我们称之为配额均衡状态。在劳动力市场里,古典失业理论认为失业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过高引起的,只要工资能够灵活调整,大规模的、持久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失业的持续存在一定是由于工资的下降遇到了市场力量以外的其他力量障碍,如制度力量、工会力量等。凯恩斯失业理论认为劳动工资是具有向下刚性的,当市场出现非均衡时,需要调节的不是工资水平,而是劳动力数量,也就是说,非均衡市场上出现了非自愿的失业,这一部分工人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或者是更低的水平工资下,找不到工作可干。对付这种失业的办法是扩大总需求。

在劳动力市场中,对各种失业理论的作用机制作比较研究,是我在《失业经济学》一书中所1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