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第18卷 第5期2005年10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18 N o.5Octo ber 2005

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何卫华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收稿日期:2005 08 05

作者简介:何卫华(1978-),湖北省黄冈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和英美文学研究。

摘要:知识分子这个议题,始终贯穿于位于后殖民理论 三剑客 之首的爱德华!赛义德的学术理论创作以及政治实践生涯。赛义德以在美国著名大学栖身的 流亡者 的独特视角,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进行了格外令人深省的论述。同时,赛义德还身体力行地践履着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为在西方社会正确地 表征 中东,一直对东方学或者说东方主义进行着不懈的批判,其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中东在美国的 代言人 。文章在阐释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理解的同时,也试图对赛义德及其著作的重要意义作另一个视角的关照。

关键词:赛义德;知识分子;流亡;批判

中图分类号:C912.1;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5)05-0755-04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学界形成了 学界争说赛义德 的热闹场面。笔者认为,不了解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定位,就不能真正地把握赛义氏进行理论创作和他的一系列政治实践的深层动机。杰弗里!戈德法布在?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中将赛义德定位为一位颠覆型的知识分子,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此为线索来考察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论述,来重新观照赛义德以及当今知识分子的话题。

一、知识分子和经济及权力的 囚笼

卡尔!曼海姆曾经指出,知识分子是一个没

有社会依附的阶层,是飘浮于其它阶层之上的。也许这已经成为了一种 乌托邦 式的幻想,因为赛义德认为事实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早期无根的、漂浮的知识分子现在不断为社会所 收编 ,在社会各种体制之内寻租。这种知识分子就是福柯所谓的特殊的知识分子。赛氏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外加于知识分子身上的压力,在?知识分子论#中他明确地分析了知识分子受到的来自于专业化以及权力和权势的力量的挤压。

其一,知识分子与专业化。赛义德认为,随着知识体制的日趋完善,其枝蔓根须也不断细密,被

纳入到大学、研究院等各种体制之中的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学术管理体制使得他们现在操着一口不为普通民众所理解的、学究式的 行话 ,他们以教授或者研究员的名义,发展着独立的学科,出版缜密精工的学院文章,寻求学术晋升。赛氏谴责了这种过于专业化的人文主义者的学科分割,因为在他看来, 专业 的态度意味着知识分子是一种谋生的标签、手段,因此必须时刻留意 什么才是适当、专业的行径,不破坏团体,不逾越公认的范式或限制,促销自己,尤其是使自己有市场性,因而是没有争议的、不具政治性的、?客观的%

。[1](P65)学术甚至发展成为了知识精英们的一种艰

涩的智力游戏,成为他们的一种消费时尚,书写的目的不是对社会政治事件进行关注。他们不再代表社会正义和道德良知,而愈来愈成为某个狭窄

领域的专门家。

其二,经济和政治的侵蚀。刘易斯!科塞指出: 知识分子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不是靠理念吃饭的人。

[2](P2)

然而时下的知识分子背叛了自己

的这种职责,知识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方式,赛义德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大学的日益普及和文化的商业化、市场化,现在 苏格拉底 式的知识分子现在都被权力或市民社会的集中力量所雇佣,以帮助他们出谋划策,知识成为了一种可以

用金钱来衡量的现代商品。同时,为了企业宣传或是特定的目标,政府和商业集团也在用基金等方式资助一些大学的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的学科以及项目。这一切形成了对思想和知识自由的钳制,知识分子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不再致力于探索真理,不再是先知式的领路人。他们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再是社会的良心和监督者,他们为自己新时代的 恩主们策马驰骋,为他们 代言,或在市场上神采飞扬地讨价还价,成为了蝇营狗苟的庸人俗士,成为权力和金钱的争夺者。

赛义德深沉的担忧在于,知识分子的专业化,使得他们丧失了对社会公共问题的深刻关怀;而知识分子的有机化,又使得他们丧失超越性的、普遍的公共良知,将知识分子牢牢 囚禁于狭小的领域之中。这也就导致了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所提出的:大学的普及,科学专家、大学教授取代了公共的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消亡。赛义德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忽视了对人文价值的追求,政治的、抑或经济的立场代替了普遍的、社会的立场,他们生产的只是一种专业化的、技术化的知识,而不是一种批判的、公共的知识。

二、公共知识分子与流亡的策略

正是对这种知识分子所处的现状的焦虑,在?知识分子论#的第一章,赛义德在比较葛兰西、班达和福柯对知识分子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分子理解为:具有能力 向公众以及 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1](P16)由此从理论上讲,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构建包涵两个层次的意思:

一方面,知识分子是公共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用书写、文字进行言说的人,赛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公共角色,不存在纯属个人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观点一旦形诸文字并且发表,就已经进入了公共世界,它们在公共场合运作,并且总是代表着某种立场进行叙说。不存在阿诺德所说的那种超越的、 公正的批评,知识分子是始终介入现实生活的,其介入的方式就是自己的文字,因此他们在社会当中就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具备一定的功能。这一点,同本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中倡导的那种超越世俗社会的知识分子是相歧异的,因为就本达而言,知识分子应该摒弃现实主义的立场,而追求形而上的学问和真理,而赛氏总是在强调知识分子和他们所进行的批评的世俗性,因为它们总是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文化以及社会进程之中。既然知识分子总是扮演着一种公共的角色,那么他们在担负自己职责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必须是为着公众的。正如前面提到过的,知识分子是一个 漂浮的阶级。因此,赛义德认为知识分子不能放弃文化批判的职责,不能被任何集团或团体笼络收买,成为某一个集团或者是阶级的喉舌,而应 固守普遍、单一的标准,[1](P5)他们应该成为 社会的良心。赛义德认为: ?普遍性%意味着冒险以超越因既定的背景、语言、国籍所形成的想当然的观念,因为这些经常阻隔我们于他人的现实之外;它也意味着在外交和社会政策这类事务上,寻求并尝试支持人类行为的单一标准。[1](P5)赛义德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应该是 罗宾汉式的英雄,他们应该代表着弱者,为他们 代言,让沉默恢复它的呼喊,释放出那些被排斥和被驱逐、遮蔽和压制的声音和能量。为犹太人德雷福斯挺身而出的左拉,在中国为难之时而声援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雨果、马克!吐温和托尔斯泰,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也说在她写作时她总是站在弱者的立场,这些都是和赛氏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分子和权势总是 格格不入,因为他们的立足点是捍卫人类普遍的正义。

从赛义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还有其思想的魅力和风采。然而,在专业、政治以及经济所形成的种种 囚笼中的知识分子如何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及批判的自由?赛义德提出的策略是:流亡。赛义德指出知识分子应该主动地从疏远政治和市民社会的集中力量的压力中寻求相对的独立,从而保证自己的批判精神。流放者的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必须是自创的,因为不能跟随别人规定的路线。根据赛义德,知识分子要保持自身对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必须成为公共的知识分子,而成为公共的知识分子的策略就是必须成为流亡者和业余者。

对赛义德自身来讲,流亡首先是一种作为真实情景的流亡。赛义德于1935年11月1日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巴勒斯坦和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国式教育,1950年中学毕业后到美国求学,195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和1964年分别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从1963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英语和比较文学,现为该校教授,讲

!

75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8卷

授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流亡是一个残酷的经历,但是从中可以学习一些东西:流亡者把 整个世界看作一片陌生的地方,这可能令人的目光具有独创性。流亡者跨越边界,打破了思想和体验的壁垒,他们是没有根基的,因此受到的束缚更少,从而超越其它社会集团的狭隘局限。 流亡能够赋予知识分子双重的视角,使他不仅能看到事情的现状,并且能看到它的前因。

同时,赛义德的 流亡也是一种隐喻上的流亡。这种隐喻上的 流亡是要将自己从束缚自己的大网中、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恢复知识分子的 边缘性、 无根性和 公共性,做到永远在野。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 业余者,他们站在体制之外。知识分子应成为业余者,从专业化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权力和权势对知识分子的收编中独立出来,因为专业性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追求,而业余者则可以为了自己的喜爱和兴趣,不为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多的观念和价值。对赛义德而言,流亡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使知识分子能够在精神上独立、疏远、偏离约束他们的体制,形成独立的人格,具备客观性和多重视野,对限制人类思想和沟通的刻板印象和化约式类别进行颠覆,对权势说真话,担起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向自己社会构成的和被授权的权势发言,维护基本的人类正义,对象必须是每一个人,而不只是选择适用于自己这一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国家认可的人。

三、知识分子与批判的立场

科塞认为, 没有知识分子对永恒的往昔的陈规陋习和传统发起挑战&&&甚至当他们维护标准和表达新的要求时&&&我们的文化就会成为一种死文化。[2](P5)这种 牛虻式的知识分子也深得赛氏的青睐,因为他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能够承担起批判性舆论的人,根据赛义德的观点,知识分子应该是对位的,是搅扰现状的人,代表着一种批判的力量。

赛义德所主张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抵制、斗争和批判的知识分子,他们与传统知识分子绘制社会蓝图、预言世界发展前景、领导人群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做法不同。在?论知识分子#的序言中,赛氏就坦率地承认: 吸引我的就是一种反对的精神,而不是调适的精神。[1](P7)他们不应该讨好阅听的大众,知识分子一定要令人尴尬,处于对立,甚至造成不快,如同屠格涅夫所描写的那个粗鄙、不通人情、冷淡和简慢到残酷的地步的巴扎洛夫。赛义德也很欣赏乔伊斯笔下的戴德勒斯,认为他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质,他以魔鬼式的我不效劳为格言,表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缓缓出现的顽固的自我。知识分子对抗正统和教条,不能轻易地被政府或利益集团所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根据赛氏,知识分子对那些总体性的概念表示怀疑,对一切所谓正统的思维方式表示不满,批评对任何东西进行神圣化的做法。赛义德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必须对神圣的幻想或文本的所有守护者说 不,因为这些守护者或辩护士所造成的破坏不可记数,他们不仅为霸权和暴力装点门面,而且他们严酷不容许不同的意见,当然更不容许歧异,以体现自己另类的存在。

正是这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让赛义德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支点,即对东方学的离异。使得他能够做到栖身于体制之中,然而,在精神上,又游离、逾越于这种体制之外,对其进行怀疑,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换句话说,他形就而不入,形与之委蛇而心游离于其外,做到了心与形的分离,从而保持一种个人的、社会的立场。赛氏指出:批评必须把自己设想成为了提升生命,本质上反对一切形式的暴政、宰制和虐待;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由而产生的非强制性的知识。[3](P29)他正是利用这种体制赋予自己的权威,以一种抗议的激情,从内部对其发动攻击,去质疑、颠覆和拆解它。

根据赛义德,东方学就是上述的一种 神圣的幻想,东方学视野成为了所有关于东方言说的内在规则。新的关于东方的话语只是如同一根新的磁针,只是 使所有其他的磁针摇颤,然后又和这些磁针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新的平衡。[4](P349)杰弗里!戈德法布在?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中将赛氏定位为一位颠覆型的知识分子,而他所选择的颠覆的目标就是东方学,对这一已根深蒂固的体系发起了攻击。他展示了东方学的建构性、掘出了其内在的权力机制、将其为殖民服务的目的昭彰于天下,从此以后,任何一个东方学者谈到东方时都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因为从赛氏的文字将东方学的目的昭彰于天下,即它是 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3](P4)是一种强加于东方的话语暴力,这种揭露使得东方学的合法性产生了裂缝,人们再也不

!

757

!

第5期何卫华: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会认为东方学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而然的以及历史性的真理。同时,赛氏作为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立场还表现在他不停地抨击美国在对待中东问题的态度之上,他对中东的强烈关注是超越于自己作为一名文学教授的狭隘的圈子的。

张纪霖指出,公共的知识分子有三个涵义:第一是面向公众发言的;第二是为了公众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物或重大问题。

[5](P34)

赛义德把后现代关于本质

的建构性,中心的人为性的思想运用于全球关系,从理论上对作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根本的解构,颠覆了西方文化一直认为自身理论的真理性。从而不仅让人重新认识西方文化,而且也让人重新认识全球现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赛义德的确尽到了一名知识分子所应尽的职责,而且,我们可以说,赛义德是可以被视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典范。

四、结 论

正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对知识分子在当前各种思潮交织中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赛义德让东方学的堡垒在批评者的理性审视中轰然坍塌,从而开创了发现东方的新话语纪元。正如他自己所说: 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向他们的阅听大众展示着什么,而

在这么做时也向自己展示了自己 。[1](P6)

正是对东方学的批判、颠覆,赛义德实践了自己对知识分

子的理解,展示了赛义德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性格、良心、应尽到的责任。美国著名批评家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作为第一世界的文化知识分子,我们把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意识局限在最

狭隘的专业或官僚术语之中,具有一种特殊的臣属感和负罪感??。 [6](P532)在同一篇文章之中,他同时指出 文化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治斗士 。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重新思考,对在当前打着 全球化 的幌子的 美国化 的浪潮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中对抗、消解和反击西方对中国的 东方学 式的表征,坚守正确的立场,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赛义德.知识分子论[M ].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刘易斯!科塞.理念人[M ].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4.

[3] Said,Edwar d:T he Wo rld,the T ext and the Crit ic

[M ].M assachusetts:H arv ard U niversit y Pr ess,1983.

[4] 赛义德.东方学[M ].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

[5]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3.

[6]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责任编辑 韩文革)

On Said and His Critique of Intellectuals

HE Wei Hua

(S chool of Foreig n L anguag es ,Central China Nor mal Univ ersity ,

W uhan 430079,H ubei,China)

Abstract:As a topic,the respo nsibilities and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so ciety hav e been a constant concern for Edw ard Said w ho is accredited as the head of the H oly T rinity .Said is an eastern ex ile in one of America's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From this peculiar per spective,his analysis of intellectu als is especially penetrating and illum inating.This paper elaborates Said's view s on intellectuals and his critique of Orientalism,try ing to shed mo re light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ro le of intellectuals.Key words:Said;intellectuals;exiles;critique

!

75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8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