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品教育.doc

第25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用书P168]

1.区域

(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自我检测]

读图,完成下表。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

考向一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的位置特征

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考向二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2)气候差异的形成

(3)地貌差异的形成

(4)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20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第2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第3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201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

答案:1.C 2.D 3.D

(2019·深圳调研)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读下表,回答4~5题。

4.

A.山东、北京、上海B.黑龙江、陕西、云南

C.辽宁、山西、西藏D.江西、内蒙古、贵州

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甲地区常见的习俗,而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化,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

①气温升高

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③教育水平提高

④作物种植类型改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第4题,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冷玻璃易凝结成水,故“窗户纸糊在外”。陕西冬季寒冷多风沙,可用水少,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

夏季炎热,戴帕可拭汗。云南纬度较低,但地势较高,气候类型丰富多样,且昼夜温差及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故一天内可能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此外云南年温差变化不大,几乎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四季,故“四季衣服同穿戴”。第5题,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们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

答案:4.B 5.B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书P170]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自我检测]

读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早期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是什么?

(2)农业社会时期促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工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粮食商品率低于东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

(2)科技的进步、船舶的广泛应用,水运交通便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土壤的改良。

(3)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考向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考向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图回答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该乡镇企业最先可能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家具制造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D.甘蔗制糖

2.关于该地区近30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答案:1.B 2.B

(2019·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cab

C.cba D.bac

4.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3.A 4.D

■模板构建—————————————————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套用模板]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以上,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模板迁移—————————————————

图Ⅰ为新西兰南、北二岛示意图,图Ⅱ为甲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图Ⅲ为南岛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Ⅲ,概括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图Ⅰ判断该区域人类活动主要分布的岛屿(南岛或北岛),并简述理由。

(3)据图Ⅱ简述甲地气候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

解析:(1)结合图Ⅲ信息,从地形类型、起伏状况及海岸线等方面说明地形特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南阿尔卑斯山形成的原因。(2)从城市、交通线数量和密度分析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岛屿。(3)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特征,结合大气环流分析成因。

答案:(1)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海岸线西部曲折,东部较为平直。

主要原因: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

(2)北岛。理由:北岛各等级的城市数量多、分布更密集;北岛铁路长度更长,密度更大。

(3)特征:终年温和多雨;冬季降水更丰富。

成因:终年受海洋(西风)影响,冬季西风强盛,带来丰沛降水。

[学生用书P345(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D.木材短缺

2.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B.防水

C.阻沙D.遮阳

3.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A.陕西B.黑龙江

C.新疆D.福建

解析: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创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当地气候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民居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歉程度。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有时会出现暴雨天气,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

进院内,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3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土层深厚,降水稀少,故选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

答案:1.A 2.B 3.A

(2019·赣州十四校联考)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下表为2019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读表回答4~6题。

4.

A.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

B.水能资源丰富

C.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

D.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出地

5.四大地区中,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

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C.水能丰富的地区

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

6.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B.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

C.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D.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

解析:第4题,读表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东部地区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第5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第6题,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方向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地区,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

答案:4.C 5.B 6.A

(2019·广州四校联考)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

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 ℃,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湖水热量散失,形成“温室效应”

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8.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推论,正确的是()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

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解析:第7题,南极洲位于南极洲板块内部,而且材料没有提及地壳运动的相关信息,选项A错误。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夏季冰川融水量极小,且湖水上面是冰层,导热十分有限,选项B错误。南极洲夏季时,昼很长,阳光透过冰层,使下面的湖水升温,数米厚的冰层阻止湖水热量散失,加上冰层产生逆辐射,冰层下的“温室效应”显著,水温较高,选项C正确。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与水温较高无关,选项D错误。第8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选项A错误;该地区为干燥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基本无冰川作用,选项B错误;7月为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无法看到“血瀑布”现象,选项C错误;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多谷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在风力作用下可能形成沙丘,选项D正确。

答案:7.C8.D

(2019·哈尔滨四校联考)读甲、乙两岛示意图,完成9~11 题。

9.甲、乙两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

A.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

B.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

C.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

D.甲岛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张裂的影响、乙岛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

10.关于甲、乙两岛自然环境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岛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乙岛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乙岛河流径流量比甲岛河流大

C.甲岛终年受低气压带控制,乙岛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D.甲、乙两岛自然带差异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1.影响乙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气候和交通

C.地形和交通D.交通和资源

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判定甲岛为位于东南亚的巴厘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碰撞挤压处;乙岛为冰岛,位于大西洋北部,处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张裂地带。第10题,乙岛纬度高,终年分布着积雪冰川,南部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河流主要依靠积雪冰川融水补给和降水补给;甲岛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大,河流年径流量比乙岛河流大;乙岛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第11题,由图可知,乙岛河流由中间向四周流入海洋,可以推断沿海地区有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分布,且冰岛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的环状交通线上,故地形和交通是冰岛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9.B10.D11.C

二、综合题

12.(2019·昆明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素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之称,其南部地区有“羊上树”奇景,这种树叫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需生长40至60年才能结果。其果实经繁杂工序、纯手工加工,制成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有“液体黄金”之称。下图为摩洛哥所在区域及马拉喀什气温和降水资料图。

(1)分析马拉喀什气温年较差较小的原因。

(2)推测“羊上树”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写出阿甘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生态意义。

(4)说明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的原因。

解析:(1)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地形、下垫面性质、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分析该地区夏季气温不高、冬季气温不低的原因即可。(2)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3)通过区域位置和环境特征判断,阿甘树所在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问题较突出,该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截留水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可从生长周期、生产工序、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季北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南下;受西风暖湿气流影响;夏季南部山地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侵入。

(2)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地表水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为贫瘠的荒漠土;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动物耐饥渴能力较强。(任答3

点即可)

(3)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扩大;保护生物多样性。

(4)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纯手工制作,生产工序繁杂;工业化水平较低。(任答2点即可)

13.(2019·贵州重点中学模拟)读北美洲简图及哥伦比亚河流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美国阿拉斯加的位置。

(2)描述北美洲西部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哥伦比亚河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

解析:(1)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高中低纬、五带),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相对方位、相邻地区)等方面描述。(2)山地的差异主要从海拔、地势状况、山脉走向等方面比较,其成因需结合板块构造学说,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方面分析。(3)流域的开发利用需要分析流域的地形、气候、矿产等自然因素,结合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主要从能源开发、农业、工矿业、旅游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北美洲西部,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处于亚洲与北美洲交界的白令海峡东侧;纬度较高,地跨北寒带与北温带;位于美国本土西北部,加拿大西部;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2)西部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体海拔较高,地势陡峭;东部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缓。

原因:西部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形成西北—东南走向山脉,受内力作用形成,山体海拔高且地势陡峭;东部处于美洲板块内部,内力作用较弱,长期受外力侵蚀作用影响,山体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缓。

(3)哥伦比亚河流域处于北美洲西部山区,地势落差大,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力资源丰富,适宜开发水电;该流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可利用丰富而廉价的水电发展工矿业;流域内多山地,降水丰富,适宜发展林业、牧业;流域内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可发展旅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