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度积

溶度积
溶度积

溶度积表[编辑]

溶度积表

化合物化学式温度K sp来源无水氢氧化铝Al(OH)320°C 1.9×10–33L

无水氢氧化铝Al(OH)325°C3×10–34w1

三水合氢氧化铝Al(OH)320°C4×10–13 C

三水合氧化铝Al(OH)325°C 3.7×10–13 C

磷酸铝AlPO425°C9.84×10–21w1

溴酸钡Ba(BrO3)225°C 2.43×10–4w1

碳酸钡BaCO316°C7×10–9C, L 碳酸钡BaCO325°C8.1×10–9C, L 铬酸钡BaCrO428°C 2.4×10–10C, L 氟化钡BaF225.8°C 1.73×10–6C, L 二水合碘酸钡Ba(IO3)225°C 6.5×10–10C, L 二水合草酸钡BaC2O418°C 1.2×10–7C, L 硫酸钡BaSO418°C0.87×10–10C, L 硫酸钡BaSO425°C 1.08×10–10C, L 硫酸钡BaSO450°C 1.98×10–10C, L 氢氧化铍Be(OH)225°C 6.92×10–22w1

碳酸镉CdCO325°C 1.0×10–12w1

氢氧化镉Cd(OH)225°C7.2×10–15w1

三水合草酸镉CdC2O418°C 1.53×10–8C, L 磷酸镉Cd3(PO4)225°C 2.53×10–33w1

硫化镉CdS 18°C 3.6×10–29C, L 碳酸钙(方解石)CaCO315°C0.99×10–8C, L 碳酸钙(方解石)CaCO325°C0.87×10–8C, L 碳酸钙(方解石)CaCO318-25°C 4.8×10–9P

铬酸钙CaCrO418°C 2.3×10–2L

氟化钙CaF218°C 3.4×10–11C, L 氟化钙CaF225°C 3.95×10–11C, L 氢氧化钙Ca(OH)218°C-25°C8×10–6P

氢氧化钙Ca(OH)225°C 5.02×10–6w1

六水合碘酸钙Ca(IO3)218°C 6.44×10–7L

一水合草酸钙CaC2O418°C 1.78×10–9C, L

一水合草酸钙CaC2O425°C 2.57×10–9C, L

磷酸钙Ca3(PO4)225°C 2.07×10–33w1

硫酸钙CaSO410°C 6.1×10–5C, L

硫酸钙CaSO425°C 4.93×10–5w1

二水合酒石酸钙CaC4H4O618°C7.7×10–7C, L

氢氧化亚铬Cr(OH)225°C2×10–16w2

氢氧化铬Cr(OH)325°C 6.3×10–31w2

氢氧化钴Co(OH)225°C 1.6×10–15w2

硫化钴CoS 18°C3×10–26C, L

硫化钴CoS 18°C-25°C10–21P

碳酸铜CuCO325°C1×10–10P

氢氧化铜Cu(OH)218°C-25°C6×10–20P

氢氧化铜Cu(OH)225°C 4.8×10–20w1

碘酸铜Cu(IO3)225°C 1.4×10–7C, L

草酸铜CuC2O425°C 2.87×10–8C, L

硫化铜CuS 18°C8.5×10–45C, L

溴化亚铜CuBr 18°C-20°C 4.15×10–8 C

氯化亚铜CuCl 18°C-20°C 1.02×10–6 C

氢氧化亚铜

CuOH 25°C2×10–15w1(与氧化亚铜平衡)

碘化亚铜CuI 18°C-20°C 5.06×10–12 C

硫化亚铜Cu2S 16°C-18°C2×10–47C, L

硫氰化亚铜CuSCN 18°C 1.64×10–11C, L

氢氧化铁Fe(OH)318°C 1.1×10–36C, L

碳酸亚铁FeCO318°C-25°C2×10–11P

氢氧化亚铁Fe(OH)218°C 1.64×10–14C, L

氢氧化亚铁Fe(OH)225°C1×10–15; 8.0×10–16P; w2

草酸亚铁FeC2O425°C 2.1×10–7C, L

硫化亚铁FeS 18°C 3.7×10–19C, L

溴化铅PbBr225°C 6.3×10–6; 6.60×10–6P; w1

碳酸铅PbCO318°C 3.3×10–14C, L

铬酸铅PbCrO418°C 1.77×10–14C, L

氯化铅PbCl225.2°C 1.0×10–4L

氯化铅PbCl218°C-25°C 1.7×10–5P

氟化铅PbF218°C 3.2×10–8C, L

氟化铅PbF226.6°C 3.7×10–8C, L

氢氧化铅Pb(OH)225°C1×10–16; 1.43×10–20P; w1

碘酸铅Pb(IO3)218°C 1.2×10–13C, L

碘酸铅Pb(IO3)225.8°C 2.6×10–13C, L

碘化铅PbI215°C7.47×10–9 C

碘化铅PbI225°C 1.39×10–8 C

草酸铅PbC2O418°C 2.74×10–11C, L

硫酸铅PbSO418°C 1.6×10–8C, L

硫化铅PbS 18°C 3.4×10–28C, L

碳酸锂Li2CO325°C 1.7×10–3C, L

氟化锂LiF 25°C 1.84×10–3w1

磷酸锂Li3PO425° 2.37×10–4w1

磷酸铵镁MgNH4PO425°C 2.5×10–13C, L

碳酸镁MgCO312°C 2.6×10–5C, L

氟化镁MgF218°C7.1×10–9C, L

氟化镁MgF225°C 6.4×10–9C, L

氢氧化镁Mg(OH)218°C 1.2×10–11C, L

草酸镁MgC2O418°C8.57×10–5C, L

碳酸锰MnCO318°C-25°C9×10–11P

氢氧化锰Mn(OH)218°C4×10–14C, L

硫化锰(粉色)MnS 18°C 1.4×10–15C, L

硫化锰(绿色)MnS 25°C10–22P

溴化汞HgBr225°C8×10–20L

氯化汞HgCl225°C 2.6×10–15L

氢氧化汞

Hg(OH)225°C 3.6×10–26w1(与氧化汞平衡)

碘化汞HgI225°C 3.2×10–29L

硫化汞HgS 18°C4×10–53to 2×10–49C, L

溴化亚汞Hg2Br225°C 1.3×10–21C, L

氯化亚汞Hg2Cl225°C2×10–18C, L 碘化亚汞Hg2I225°C 1.2×10–28C, L 硫酸亚汞Hg2SO425°C6×10–7; 6.5×10–7P; w1氢氧化镍Ni(OH)225°C 5.48×10–16w1

硫化镍NiS 18°C 1.4×10–24C, L 硫化镍NiS 18°C-25°C10–27P

硫化镍NiS 18°C-25°C10–21P

酒石酸氢钾KHC4H4O618°C 3.8×10–4C, L 高氯酸钾KClO425°C 1.05×10–2w1

高碘酸钾KIO425° 3.71×10–4w1

乙酸银AgC2H3O216°C 1.82×10–3L

溴酸银AgBrO320°C 3.97×10–5C, L 溴酸银AgBrO325°C 5.77×10–5C, L 溴化银AgBr 18°C 4.1×10–13C, L 溴化银AgBr 25°C 5.35×10–13C, L 碳酸银Ag2CO325°C 6.15×10–12C, L 氯化银AgCl 4.7°C0.21×10–10C, L 氯化银AgCl 9.7°C0.37×10–10L

氯化银AgCl 25°C 1.77×10–10C, L 氯化银AgCl 50°C13.2×10–10C, L 氯化银AgCl 100°C21.5×10–10C, L 铬酸银Ag2CrO414.8°C 1.2×10–12C, L 铬酸银Ag2CrO425°C9×10–12C, L 氰化银Ag2(CN)220°C 2.2×10–12C, L 重铬酸银Ag2Cr2O725°C2×10–7L

氢氧化银AgOH 20°C 1.52×10–8C, L 碘酸银AgIO39.4°C0.92×10–8C, L 碘化银AgI 13°C0.32×10–16C, L 碘化银AgI 25°C 1.5×10–16C, L 亚硝酸银AgNO225°C 5.86×10–4L

草酸银Ag2C2O425°C 1.3×10–11L

硫酸银Ag2SO418°C-25°C 1.2×10–5P

硫化银Ag2S 18°C 1.6×10–49C, L

硫氰化银AgSCN 18°C0.49×10–12C, L 硫氰化银AgSCN 25°C 1.16×10–12C, L 碳酸锶SrCO325°C 1.6×10–9C, L 铬酸锶SrCrO418°C-25°C 3.6×10–5P

氟化锶SrF218°C 2.8×10–9C, L 草酸锶SrC2O418°C 5.61×10–8C, L 硫酸锶SrSO4 2.9°C 2.77×10–7C, L 硫酸锶SrSO417.4°C 2.81×10–7C, L 溴化铊TlBr 25°C4×10–6L

氯化铊TlCl 25°C 2.65×10–4L

硫酸铊Tl2SO425°C 3.6×10–4L

硫氰化铊TlSCN 25°C; 2.25×10–4L

氢氧化锡Sn(OH)218°C-25°C1×10–26P

氢氧化锡Sn(OH)225°C 5.45×10–27; 1.4×10–28w1; w2硫化锡SnS 25°C10–28P

氢氧化锌Zn(OH)218°C-20°C 1.8×10–14C, L 二水合草酸锌ZnC2O418°C 1.35×10–9C, L 硫化锌ZnS 18°C 1.2×10–23C, L 参考资料:L=Lange's 10th ed.; C=CRC 44th ed.; P=General Chemistry by Pauling, 1970 ed.; w1=

网络来源1; w2=网络来源2

溶度积的计算

学习情景五硫酸钡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学习要点 1、溶度积与溶解度 2、溶度积规则 3、影响多相离子平衡移动的因素 4、分步沉淀与沉淀分离法 链接 沉淀反应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反应,常用于对混合物的分离,在日常生活及生物技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沉淀现象在工业生产中常用来提取物料,得到产品;在生物工程中常用于对发酵液的分离提纯,以得到生物制品。沉淀在日常保健中也有应用,如利用沉淀- 溶解平衡原理可通过使用含氟牙膏来预防龋齿。 必备知识点一溶度积规则 极性溶剂水分子和固体表面粒子相互作用,使溶质粒子脱离固体表面成为水合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液中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相互碰撞重新结合成晶体从而成为固体状态并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沉淀。 溶解和沉淀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使一对可逆反应在某一时刻(溶解与沉淀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此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1、难溶电解质 在水中溶解度小于0.01g/100g的电解质称为?。 如AgCl 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AgCl (s) Ag (aq) Cl (aq) 平衡常数 K Ag Cl 2、溶度积 对于一般难溶电解质

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组分离子浓度系数次幕的乘积为一 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符号为K sp 。 沉淀溶解平衡是在未溶解固体与溶液中离子间建立的, 溶液中离子是由已溶 解的固体电离形成的。由于溶解的部分很少,故可以认为溶解部分可完全电离。 3、K sp 的物理意义 (1) K sp 的大小只与反应温度有关,而与难溶电解质的质量无关; (2) 表达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时离子的浓度,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3) 由K sp 可以比较同种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不能用 K sp 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对于AB 型难溶电解质: 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也就是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B n s ? mA n aq nB m aq 溶解度s 的单位均为mol/L ,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g/L=mol/L*g/mol 例 1:已知 2K Q p 时,[并&2陽04的溶解度是nS.2\o nS /foOgnC 求S m p (Ag 2CrO 4)。 解: 2 Ag 2CrO 4 ? 2Ag CrO 4 2s s 离子积:某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任一状态下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用 J 表示。 J i 与K sp 的区别:K sp 是J i 的一个特例 1、溶度积规则: 当J>K sp 时,过饱和溶液,将生成沉淀,直至溶液饱和为止。 当J=K sp 时,饱和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平衡常数 AmBm(s) K sp [A n ]m [B m ]n mA n (aq) nB m (aq) 溶度积与溶解度都可' 力、 e 3 质 的 K ° ,但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不同概念。 三、溶度积规则 4 喙聾 3]2 4[噓打° 332 4S 3 12 1.1 10 12 对于A 2B 或AB 2

溶度积的计算

溶度积的计算 (1)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10-9,求在c(I-)=0.1mol·L-1的PbI2饱和溶液中, 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2)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 时AgCl 的K sp = 1.8×10-10,求其溶解度S (3)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AgCl 298 K 时在水中溶解度为1.92×10-4g,计算其K sp。 (4)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 sp = 6.82×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1,c(CO32-) = 0.0001mol·L-1,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5)利用溶度积判断沉淀平衡移动方向: 已知:K SP(AgCl)=1.8 ×10-10K SP(AgI)=8.3 ×10-17 往AgCl固体中加入蒸馏水,使其达到溶解平衡, (1)求溶液中c(Ag+)有多大? (2)再向该溶液加入KI,使I-浓度达到0.1mol/L,请判断有没有AgI生成? (6)溶度积与PH: 例5.25℃时,Ksp [Mg(OH)2]= 5.6×10-12, 求Mg(OH)2的饱和溶液中的c(Mg2+)和PH值;若往此饱和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则溶液呈什么颜色? 练习1:在100mL 0.01mol/LKCl 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L AgNO3溶液,有沉淀(已知AgCl K SP=1.8×10-10)?Ag+沉淀是否完全?(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沉淀就达完全) 练习2:25℃时Ksp [Fe(OH)2]= 4.9×10-17,Ksp [Al(OH)3]= 1.3×10-33,比较Fe(OH)2、Al(OH)3饱和溶液中溶解度的大小.

高中化学溶度积的相关计算及溶解图像练习题

高中化学溶度积的相关计算及溶解图像 练习题 1.25 ℃ CaCO3固体溶于水达饱和时物质的量浓度是9.327×10-5mol·L-1,则CaCO3在该温度下的K sp为( ) A.9.3×10-5B.9.7×10-9 C.7.6×10-17 D.8.7×10-9 解析:选D CaCO3饱和溶液中c(Ca2+)=c(CO2-3)=9.327×10-5mol·L-1,K sp= c(Ca2+)·c(CO2-3)=9.327×10-5×9.327×10-5≈8.7×10-9。 2.一定温度下的难溶电解质A m B n在水溶液中达到溶解平衡。已知下表数据: 对含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SO4、Fe2(SO4)3的混合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不能观察到红色固体析出 B.该溶液中c(SO2-4)∶[c(Cu2+)+c(Fe2+)+c(Fe3+)]>5∶4 C.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氯水,并调节pH至3~4后过滤,得到纯净的CuSO4溶液 D.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最先看到红褐色沉淀 解析:选C 用氯水氧化Fe2+,溶液中引入了Cl-,得不到纯净CuSO4溶液,C错误。 3.以硫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所得的酸性废水中砷元素含量极高,为控制砷的排放,采用化学沉降法处理含砷废水,相关数据如下表,若混合溶液中Ca2+、Al3+、Fe3+的浓度均为1.0×10-3mol·L-1,c(AsO3-4)最大是( ) A.5.7×10-18mol·L-1-1 C.1.6×10-13mol·L-1 D.5.7×10-24mol·L-1 解析:选A 若混合溶液中Ca2+、Al3+、Fe3+的浓度均为1.0×10-3mol·L-1,依据K sp 大小可以得到,c3(Ca2+)·c2(AsO3-4)=6.8×10-19;c(Al3+)·c(AsO3-4)=1.6×10-16;c(Fe3+)·c(AsO3- 4) =5.7×10-21;计算得到c(AsO3-4)分别约为2.6×10-5mol·L-1、1.6×10-13mol·L-1、5.7×10-18mol·L-1;所以最大值不能超过5.7×10-18mol·L-1。

溶度积常数有关的计算与图像分析(很全面)

溶度积常数有关的计算与图像分析 汪信刚2015/10/12 例1:已知某温度下Ksp(FeS)=8.1 X 10「17,求该温度下FeS在水中的理论溶解度。 Ex:已知某温度下,Ksp(Ag 2CG)=2.7 X 10 —11则该温度下,求该温度时Ag z CG的溶解度。 例2:已知铬酸银在298K时溶解度为0.00445g,求其在该温度下溶度积常数 例 3 :已知某温度下,Ksp(AgCl)= 1.8 X 10「10,若向50mL0.018mol/L 的AgNO溶液中加入50mL0.02mol/L 的盐酸,则混合溶液中C( Ag+) = ,pH= ___________ Ex:在0.10mol/L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 液中的pH=8时,C(Cu2+)= (K sp(Cu(OH)2)=2.2 X 10「20),若在0.10mol/L 的硫酸铜溶液中通入H2S 气体,使C L T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 例4: (2010山东高考)某温度下,Fe(OH)3(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 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K sp[Fe(OH) 3] v K^CuQH) 2] B. 加适量NHCI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C. 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 D. Fe(OH)3、C 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例5: (09广东高考)硫酸锶(SrSOJ在水中的深沉溶解平衡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一定时,K sp(SrSO4)随c(SO42-)的增大而减小 B. 三个不同温度中,313K时&p(SrSO4)最大 C. 283K时,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 283K下的SrSO4饱和溶液升温到363K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Ex:: 一定温度下,三种碳酸盐MCO 3(M : Mg= Ca2+> Mn2+)的沉 2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难溶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表

难溶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表 难溶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18,25?) 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度积溶度积名称化学式名称化学式 -9-17氟化钙CaF 5.3×10 氢氧化锌Zn(OH) 1.2×10 22-9-14氟化锶SrF 2.5×10 氢氧化镉 Cd(OH)(新?) 2.5×10 22-6-31氟化钡BaF 1.0×10 氢氧化铬 Cr(OH) 6.3×10 23-5-13二氯化铅PbCl 1.6×10 氢氧化亚锰Mn(OH) 1.9×10 22-6-16 氯化亚铜CuCl 1.2×10 氢氧化亚铁Fe(OH) 1.8×10 2-10-38氯化银 AgCl 1.8×10 氢氧化铁Fe(OH) 4×10 3-18-9氯化亚汞HgCl 1.3×10 碳酸钡 BaCO 5.4×10 223-9-4二碘化铅PbI 7.1×10 铬酸钙CaCrO 7.1×10 24-9-5溴化亚铜CuBr 5.3×10 铬酸锶SrCrO 2.2×10 4-13-102)溴化银AgBr 5.0×10 铬酸钡BaCrO 1.6×10 4-23-13溴化亚汞HgBr5.6×10 铬酸铅PbCrO 2.8×10 22 4-5-12二溴化铅PbBr 4.0×10 铬酸银AgCrO 1.1×10 224-17-7碘化银AgI 8.3×10 重铬酸银AgCrO 2.0×10 227-122)-15碘化亚铜CuI 1.1×10 硫化亚锰 MnS 1.4×10 -29-44碘化亚汞HgI 4.5×10 氢氧化钴Co(OH) 1.6×10 223-28-16硫化铅PbS 8.0×10 Co(OH)(粉红) 2×10 2氢氧化亚钴 -25-15硫化亚锡 SnS 1.0×10 Co(OH)(新?) 1.6×10 2-22-312) 三硫化二砷AsS 2.1×10 氯化氧铋BiOCl 1.8×10 23-93-142)三硫化二锑SbS 1.5×10 碱式氯化铅PbOHCl 2.0×10 232)-97-15三硫化二铋BiS 1×10 氢氧化镍Ni(OH) 2.0×10 232-48-6硫化亚铜CuS 2.5×10 硫酸钙CaSO 9.1×10 24-36-8硫化铜CuS 6.3×10 硫酸锶 SrSO 4.0×10 4-50-10硫化银AgS 6.3×10 硫酸钡BaSO 1.1×10 24-24-8α-ZnS 1.6×10 硫酸铅PbSO 1.6×10 4硫化锌 -22-5β-ZnS 2.5×10 硫酸银 AgSO 1.4×10 24-27-14硫化镉CdS 8.0×10 亚硫酸银AgSO 1.5×10 23-53-7HgS(红) 4.0×10 硫酸亚汞HgSO 7.4×10 24硫化汞 -52-8HgS(黑) 1.6×10 碳酸镁 MgCO 3.5×10 3-18-9硫化亚铁FeS 6.3×10 碳酸钙CaCO 2.8×10 3-21-10α-CoS 4.0×10 碳酸锶SrCO 1.1×10 3硫化钴 -25-52)β-CoS 2.0×10 草酸镁 MgCO 8.6×10 24-19-9α-NiS 3.2×10 草酸钙CaCO?HO 2.6×10 242-24-7硫化镍β-NiS 1.0×10 草酸钡BaCO 1.6×10 24-252)-5 草酸锶SrCO?HO 2.2×10 2.0×10,-NiS 242-33-7氢氧化铝 Al(OH)(无定形) 1.3×10 草酸亚铁 FeCO?2HO 3.2×10 3242-11-10氢氧化镁Mg(OH) 1.8×10 草酸铅PbCO 4.8×10 224-6-41 氢氧化钙Ca(OH) 5.5×10 六氰合铁(?)酸铁Fe[Fe(CN)]3.3×10 2463 -14-16氢氧化亚铜CuOH 1.0×10 六氰合铁(?)酸铜Cu[Fe(CN)] 1.3×10 26铁(?) -20-8 氢氧化铜Cu(OH) 2.2×10 碘酸铜Cu(IO) 7.4×10 232(?) -8氢氧化银 AgOH 2.0×10

难溶盐溶度积的测定

电导法测定PbSO 4的溶度积 张玉 吴玲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导法测定难溶盐溶解度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3)注意有毒物质的排放。 二、基本原理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建立一种特殊的动态平衡。尽管难溶电解质无法溶解, 但仍有一部分阴阳离子进入溶液, 当这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就达到平衡状态, 这样的平衡状态叫沉淀溶解平衡, 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在一定温度下, 一种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形成一种多相离子平衡, 可表示为: AmBn( s) ? nAm+ ( aq) + mBn- ( aq) K sp= αn (Am+ ) αm ( Bn- ) K sp 称为溶度积常数, 简称溶度积。若能测出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相应离子浓度, 就可计算出溶度积。难溶盐的饱和溶液浓度很低,可以把浓度当做活度处理,即c ≈α,所以: K sp= cn (Am+ ) cm ( Bn- ) 难溶盐PbSO 4在其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溶解平衡: PbSO 4(s )?Pb 2+(aq )+ SO 42-(aq ) 其溶度积为: K sp= c (Pb 2+ ) c (SO 42-)=c (PbSO 4)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PbSO 4的溶度积,惠斯顿电桥 G K G A L L A G cell ?=?=?? =κκ 由电导率仪测出:O H pbso pbso 244κκκ-=溶液 由离子独立移动定律,查表计算:

)]2 1()21([2)(24244 - ∞+∞∞+=≈so pb pbso m m m pbso λλλλ 4 4)(3pbso pbso m m ol C λκ=?- 或 4 4 1000)(3pbso pbso dm mol C λκ?=?- 所以: K sp=c 2(mol.m -3) 因温度对溶液的电导有影响,本实验在恒温下测定。电导测定不仅可以用来测定硫酸铅、硫酸钡、氯化银、碘酸银等难溶盐的溶解度,还可以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盐的水解度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 电导率仪1台,恒温水浴装置1套,滤纸若干,洗瓶1只,烧杯若干,玻璃棒一根。 (2)试剂 KCl 标准溶液(0.1mol/L),硝酸铅固体试样,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将恒温水浴温度调至25℃。 (2)制备PbSO 4饱和溶液 准确称取PbSO 4固体试样0.0045g (最好稍微过量一点),放入250ml 烧杯中,用100ml 容量瓶取100ml 去离子水加入烧杯中,放入恒温槽中恒温并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由于PbSO 4很难溶解,必要时用电炉加热溶解)。 (3)测定电导池常数k cell 取适量配置好的0.1mol/L KCl 标准溶液,在恒温槽中恒温10分钟后,用电导率仪测其电导率,重复三次。 (4)测定电导水的的电导率 调节好电导率仪的电导池常数k cell ,将电极和电导池用电导水洗干净并擦干,然后测电导水的电导率,重复三次。 (5)测定PbSO 4饱和溶液的电导率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推荐文档).doc

溶解度与溶度积 联系:溶度积与溶解度均可表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性,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区别:溶度积是一个标准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而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 pH 值的改变及配合物的生成等因素有关。 在溶度积的计算中,离子浓度必须是物质的量的浓度,其单位为 而溶解度的单位有 g/100g 水, g·L-1, mol·L-1。计算时一般要先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S 的单位换算为 mol·L-1。对于难溶物质饱和溶液浓度极稀,可作近似处理: (xg/100gH2O)×10/M mol ·L-1。 几种类型的难溶物质溶度积、溶解度比较 物质类型难溶物质溶度积 Ksp 溶解度 /mol ·L-1 换算公式 AB AgCl 1.77 ×10-10 1.33 ×10-5 Ksp =S2 BaSO4 1.08 ×10-10 1.04 ×10-5 Ksp =S2 AB 2 CaF2 3.45 ×10-11 2.05 ×10-4 Ksp =4S3 A 2 B Ag 2CrO4 1.12 ×10-12 6.54 ×10-5 Ksp =4S3 对于同种类型化合物而言,Ksp , S 。 但对于不同种类型化合物之间,不能根据Ksp 来比较 S 的大小。 mol·L -1;

例 1、25℃时, AgCl 的溶解度为 1.92 ×10-3g ·L -1,求同温度下 AgCl 的溶度积。 例 2、25℃时,已知 Ksp(Ag 2 4 -12 4) -1 。 ×10 ,求同温度下 S(Ag 2 · CrO )=1.1 CrO /g L 例 3、查表知 PbI 2 的 Ksp 为 1.4 ×10-8,估计其溶解度 S(单位以 g ·L -1 计)。 溶度积规则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称为浓度积,用符号 Q C 表 示 ,它表示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Q C 和 Ksp 的表达形式类似,但其 含义不同。 Ksp 表示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仅是 Q C 的一 个特例。 对某一溶液,当 (1)Q C = Ksp ,表示溶液是饱和的。 这时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 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沉淀溶解。 (2)Q C < Ksp ,表示溶液是不饱和的。溶液无沉淀析出, 若加入难溶电解质,则会继续溶解。 (3)Q C > Ksp ,表示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 以上的关系称溶度积规则 (溶度积原理 ),是平衡移动规律总结,也是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的依据。 当判断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否生成沉淀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先计算出混合后与沉淀有关的离子浓度; (2) 计算出浓度积 Qc ; (3) 将 Qc 与 Ksp 进行比较,判断沉淀能否生成。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判断是否有沉淀生成 原则上只要 Qc >Ksp 便应该有沉淀产生,但是只有当溶液中含约 10-5g ·L -1 固体时,人眼才能观察到混浊现象, 故实际观察到有沉淀产生所需的离子浓度往往要比理论计算稍高些。 (2)判断沉淀的完全程度 没有一种沉淀反应是绝对完全的,通常认为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小于 -5 -1

溶度积的计算

学习情景五 硫酸钡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学习要点 1、溶度积与溶解度 2、溶度积规则 3、影响多相离子平衡移动的因素 4、分步沉淀与沉淀分离法 沉淀反应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反应,常用于对混合物的分离,在日常生活及生物技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沉淀现象在工业生产中常用来提取物料,得到产品;在生物工程中常用于对发酵液的分离提纯,以得到生物制品。沉淀在日常保健中也有应用,如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可通过使用含氟牙膏来预防龋齿。 必备知识点一 溶度积规则 极性溶剂水分子和固体表面粒子相互作用,使溶质粒子脱离固体表面成为水合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液中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相互碰撞重新结合成晶体从而成为固体状态并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沉淀。 溶解和沉淀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使一对可逆反应在某一时刻(溶解与沉淀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此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1、难溶电解质 在水中溶解度小于0.01g/100g 的电解质称为~。 如AgCl 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 aq (Cl )aq (Ag )s (AgCl -++?→← 平衡常数 2、溶度积 对于一般难溶电解质 )aq (nB )aq (mA )AmBm(s m n -++?→← K Ag Cl +- ????=?????

平衡常数 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组分离子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为一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符号为K sp 。 沉淀溶解平衡是在未溶解固体与溶液中离子间建立的,溶液中离子是由已溶解的固体电离形成的。由于溶解的部分很少,故可以认为溶解部分可完全电离。 3、K sp 的物理意义 (1)K sp 的大小只与反应温度有关,而与难溶电解质的质量无关; (2)表达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时离子的浓度,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3)由K sp 可以比较同种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不能用K sp 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对于AB 型难溶电解质: 对于A 2B 或AB 2型难溶电解质: 溶度积与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但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也就是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s 的单位均为mol/L ,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g/L=mol/L*g/mol 例1:已知25℃时,Ag 2CrO 4的溶解度是2.2×10-3g /100g 水,求K sp (Ag 2CrO 4)。 解: 2s s 三、溶度积规则 [][]n m m n sp K A B +-= ?s =() 3 θ θsp 4K s c =?() 2 θ sp K s =s = 2244 2Ag CrO Ag CrO +- +223 4[][]4sp K Ag CrO S +- =?=33 31212 2.210444291.410 1.110 332s ---???=?=??=? ??? () ()() n m m n A B s mA aq nB aq +-+()()[][]m n n m m n m n m n sp K A B mS nS m n S +-+=?=?=?

溶度积表

溶度积表 化合物 化学式 温度Ksp 来源 无水氢氧化铝Al(OH)3 20°C 1.9×10–33 L 无水氢氧化铝Al(OH)3 25°C 3×10–34 w1 三水合氢氧化铝Al(OH)3 20°C 4×10–13 C 三水合氧化铝Al(OH)3 25°C 3.7×10–13 C 磷酸铝AlPO4 25°C 9.84×10–21 w1 溴酸钡Ba(BrO3)2 25°C 2.43×10–4 w1 碳酸钡BaCO3 16°C 7×10–9 C, L 碳酸钡BaCO3 25°C 8.1×10–9 C, L 铬酸钡BaCrO4 28°C 2.4×10–10 C, L 氟化钡BaF2 25.8°C 1.73×10–6 C, L 二水合碘酸钡Ba(IO3)2 25°C 6.5×10–10 C, L 二水合草酸钡BaC2O4 18°C 1.2×10–7 C, L 硫酸钡BaSO4 18°C 0.87×10–10 C, L 硫酸钡BaSO4 25°C 1.08×10–10 C, L 硫酸钡BaSO4 50°C 1.98×10–10 C, L 氢氧化铍Be(OH)2 25°C 6.92×10–22 w1 碳酸镉CdCO3 25°C 1.0×10–12 w1 氢氧化镉Cd(OH)2 25° C 7.2×10–15 w1 三水合草酸镉CdC2O4 18°C 1.53×10–8 C, L 磷酸镉Cd3(PO4)2 25°C 2.53×10–33 w1 硫化镉CdS 18°C 3.6×10–29 C, L 碳酸钙(方解石)CaCO3 15°C 0.99×10–8 C, L 碳酸钙(方解石)CaCO3 25°C 0.87×10–8 C, L 碳酸钙(方解石)CaCO3 18-25°C 4.8×10–9 P 铬酸钙CaCrO4 18°C 2.3×10–2 L 氟化钙CaF2 18°C 3.4×10–11 C, L 氟化钙CaF2 25°C 3.95×10–11 C, L 氢氧化钙Ca(OH)2 18°C-25°C 8×10–6 P氢氧化钙Ca(OH)2 25°C 5.02×10–6 w1 六水合碘酸钙Ca(IO3)2 18°C 6.44×10–7 L 一水合草酸钙CaC2O4 18°C 1.78×10–9 C, L 一水合草酸钙CaC2O4 25°C 2.57×10–9 C, L 磷酸钙Ca3(PO4)2 25°C 2.07×10–33 w1 硫酸钙CaSO4 10°C 6.1×10–5 C, L 硫酸钙CaSO4 25°C 4.93×10–5 w1 二水合酒石酸钙CaC4H4O6 18°C 7.7×10–7 C, L 氢氧化亚铬Cr(OH)2 25°C 2×10–16 w2 氢氧化铬Cr(OH)3 25°C 6.3×10–31 w2 氢氧化钴Co(OH)2 25°C 1.6×10–15 w2 硫化钴CoS 18°C 3×10–26 C, L 硫化钴CoS 18°C-25°C 10–21 P 碳酸铜CuCO3 25°C 1×10–10 P 氢氧化铜Cu(OH)2 18°C-25°C 6×10–20 P 氢氧化铜Cu(OH)2 25°C 4.8×10–20 w1 碘酸铜Cu(IO3)2 25°C 1.4×10–7 C, L 草酸铜CuC2O4 25°C 2.87×10–8 C, L 硫化铜CuS 18°C 8.5×10–45 C, L 溴化亚铜CuBr 18°C-20°C 4.15×10–8 C 氯化亚铜CuCl 18°C-20°C 1.02×10–6 C 氢氧化亚铜(与氧化亚铜平衡)Cu(OH) 25°C 2×10–15 w1 碘化亚铜CuI 18°C-20°C 5.06×10–12 C 硫化亚铜Cu2S 16°C-18°C 2×10–47 C, L 硫氰化亚铜CuSCN 18°C 1.64×10–11 C, L 氢氧化铁Fe(OH)3 18°C 1.1×10–36 C, L 碳酸亚铁FeCO3 18°C-25°C 2×10–11 P 氢氧化亚铁Fe(OH)2 18°C 1.64×10–14 C, L 氢氧化亚铁Fe(OH)2 25°C 1×10–15; 8.0×10–16 P; w2 草酸亚铁FeC2O4 25°C 2.1×10–7 C, L 硫化亚铁FeS 18°C 3.7×10–19 C, L 溴化铅PbBr2 25°C 6.3×10–6; 6.60×10–6 P; w1 碳酸铅PbCO3 18°C 3.3×10–14 C, L 铬酸铅PbCrO4 18°C 1.77×10–14 C, L 氯化铅PbCl2 25.2°C 1.0×10–4 L 氯化铅PbCl2 18°C-25°C 1.7×10–5 P 氟化铅PbF2 18°C 3.2×10–8 C, L 氟化铅PbF2 26.6°C 3.7×10–8 C, L 氢氧化铅Pb(OH)2 25°C 1×10–16; 1.43×10–20 P; w1 碘酸铅Pb(IO3)2 18°C 1.2×10–13 C, L 碘酸铅Pb(IO3)2 25.8°C 2.6×10–13 C, L 碘化铅PbI2 15°C 7.47×10–9 C 碘化铅PbI2 25°C 1.39×10–8 C 草酸铅PbC2O4 18°C 2.74×10–11 C, L 硫酸铅PbSO4 18°C 1.6×10–8 C, L 硫化铅PbS 18°C 3.4×10–28 C, L 碳酸锂Li2CO3 25°C 1.7×10–3 C, L 氟化锂LiF 25°C 1.84×10–3 w1 磷酸锂Li3PO4 25°2.37×10–4 w1 磷酸铵镁MgNH4PO4 25°C 2.5×10–13 C, L 碳酸镁MgCO3 12°C 2.6×10–5 C, L 氟化镁MgF2 18°C 7.1×10–9 C, L 氟化镁MgF2 25°C 6.4×10–9 C, L 氢氧化镁Mg(OH)2 18°C 1.2×10–11 C, L 草酸镁MgC2O4 18°C 8.57×10–5 C, L 碳酸锰MnCO3 18°C-25°C 9×10–11 P 氢氧化锰Mn(OH)2 18°C 4×10–14 C, L 硫化锰(粉色)

溶度积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晶体与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平衡,称作多项离子平衡,也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以AgCl为例,尽管AgCl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完全不溶解。 从固体溶解平衡角度认识: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属两个过程: ①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表面溶入水中; ②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沉淀。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AgCl(s)<=> Ag+(aq)+ Cl-(aq) 溶解平衡的特点是动态平衡,即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且不等于零。 其平衡常数Ksp称为溶解平衡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即一定温度下Ksp一定。溶解度和物质溶解性的划分 中学里介绍过把某温度下100克水里某物质溶解的最大克数叫溶解度.。习惯上把溶解度小于0.01g/100g 水的物质叫“难溶物”。其实,从相平衡的角度理解溶解度更确切,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液达到平衡时的状态。这时把饱和溶液里的物质浓度称为“溶解度”,常用S(mol/L)表示. 极性溶剂水分子和固体表面粒子(离子或极性分子)相互作用,使溶质粒子脱离固体表面成为水合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叫溶解。溶液中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相互碰撞重新结合成晶体从而成为固体状态并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沉淀。溶解、沉淀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是一对可逆反应,存在平衡状态,此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经常要利用沉淀反应制取难溶化合物或抑制生成难溶化合物,以鉴定或分离某些离子。究竟如何利用沉淀反应才能使沉淀能够生成并沉淀完全、或将沉淀溶解、转化,这些问题要涉及到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本节将对此进行讨论。

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

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和掌握溶度积K sp的概念,熟知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2.能应用溶度积常数K sp进行相关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能应用溶度积常数K sp进行相关的计算。 【知识梳理】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 sp) 1.概念: 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时,各离子浓度保持不变,该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用表示。 2.表达式: 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 m A n mM n+(aq)+nA m-(aq), 参照电离平衡原理得平衡常数:K sp = 3.影响因素: (1)K 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并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变化能使平衡移动,并不改变K sp。 (2)对于大部分溶解平衡,升高温度,平衡向移动,K sp,Ca(OH)2除外。4.意义: K 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当化学式所表示的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 sp越大的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对越强,溶解度。但对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同的电解质,则不能直接由它们的溶度积来比较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通过具体计算确定。下表是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以及溶解能力的比较: 沉淀溶解平衡K sp(18~25℃)溶解能力比较 AgCl(s)Cl-(aq)+Ag+(aq) 1.8×10 -10mol2. L-2 AgCl> AgBr > AgI AgBr(s)Br-(aq)+Ag+(aq) 5.0×10 -13mol2.L-2 AgI(s)I-(aq)+Ag+(aq)8.3×10 -17mol2.L-2 Mg(OH)2(s)Mg 2+(aq)+2OH-(aq)1.8×10-11mol3.L-3Mg(OH) 2 > Cu(OH)2 Cu(OH)2(s)Cu 2+(aq)+2OH-(aq)2.2×10 -20mol3.L-3 5.应用—溶度积规则: 比较K 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①Qc>K sp:溶液过饱和,有析出;

溶度积的计算

溶度积的计算

————————————————————————————————作者: ————————————————————————————————日期:

学习情景五 硫酸钡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学习要点 1、溶度积与溶解度 2、溶度积规则 3、影响多相离子平衡移动的因素 4、分步沉淀与沉淀分离法 链接 沉淀反应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反应,常用于对混合物的分离,在日常生活及生物技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沉淀现象在工业生产中常用来提取物料,得到产品;在生物工程中常用于对发酵液的分离提纯,以得到生物制品。沉淀在日常保健中也有应用,如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可通过使用含氟牙膏来预防龋齿。 必备知识点一 溶度积规则 极性溶剂水分子和固体表面粒子相互作用,使溶质粒子脱离固体表面成为水合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液中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相互碰撞重新结合成晶体从而成为固体状态并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沉淀。 溶解和沉淀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使一对可逆反应在某一时刻(溶解与沉淀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此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1、难溶电解质 在水中溶解度小于0.01g/100g 的电解质称为~。 如A gCl 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aq (Cl )aq (Ag )s (AgCl -++?→← 平衡常数 2、溶度积 对于一般难溶电解质 K Ag Cl +-???? =?????

)aq (nB )aq (mA )AmBm(s m n -++?→← 平衡常数 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组分离子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为一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符号为K s p。 沉淀溶解平衡是在未溶解固体与溶液中离子间建立的,溶液中离子是由已溶解的固体电离形成的。由于溶解的部分很少,故可以认为溶解部分可完全电离。 3、K s p的物理意义 (1)K sp 的大小只与反应温度有关,而与难溶电解质的质量无关; (2)表达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时离子的浓度,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3)由K sp 可以比较同种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不能用K sp 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对于AB 型难溶电解质: 对于A 2B 或AB 2型难溶电解质: 溶度积与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但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浓度,也就是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s 的单位均为m ol/L,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g /L=mol/L*g/mol 例1:已知25℃时,Ag 2C rO 4的溶解度是2.2×10-3g /100g 水,求K sp (A g2CrO 4)。 解: 2s s [][]n m m n sp K A B +-=?θ θ2 sp ()s K c =() 3 θ θsp 4K s c =?() 2 θ sp K s =θsp 3 4 K s = 2244 2Ag CrO Ag CrO +- +223 4[][]4sp K Ag CrO S +- =?=3 3 312122.210444291.410 1.110 332s ---???=?=??=? ??? ()()() n m m n A B s mA aq nB aq +-+()()[][]m n n m m n m n m n sp K A B mS nS m n S +-+=?=?=?

有关溶度积的计算

有关溶度积的计算 1、室温时,M(OH) 2(s)M2+(aq) + 2OH-(aq) K sp = a×c(M2+) = bmol·L-1 时,溶液的pH等于 A. B. C. D. 2、实验:①0.1mol·L-1AgNO 3 溶液和0.1mol·L-1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浊液a,过滤得到滤液b和白色沉淀c; ②向滤液b中滴加0.1mol·L-1KI溶液,出现浑浊; ③向沉淀c中滴加0.1mol·L-1KI溶液,沉淀变为黄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浊液a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g) Ag+(aq)+Cl-(aq) B.滤液b中不含有Ag+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AgCl转化为AgI D.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Cl更难溶 3、已知K sp (AgCl)=1.56×10-10,K sp (AgBr)=7.7×10-13,K sp (Ag 2 CrO 4 )=9.0×10-12。 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 4 2-,浓度均为0.010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 0.010 mol?L-1的AgNO 3 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A.Cl-、Br-、CrO 42-B.CrO 4 2-、Br-、Cl- C.Br-、Cl-、CrO 42-D.Br-、CrO 4 2-、Cl- 4、已知:K sp (AgCl)=1.8×10-10,K sp (AgI)=1.5×10-16,K sp (Ag 2 CrO 4 )=2.0×10 -12,则在相同温度下,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AgCl>AgI>Ag 2CrO 4 B.AgCl>Ag 2 CrO 4 >AgI> C.Ag 2CrO 4 >AgCl>AgI D.Ag 2 CrO 4 >AgI>AgCl 5、常温下,CaSO 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K 甲 (CaSO 4 )=9× 1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K SP 小于c点对应的K SP B.a点变为b点将有沉淀生成 C.加入蒸馏水可以使c点变为d点D.含有大量SO2- 4 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Ca2+ 6、某温度下,将Fe(OH) 3(s) 、 Cu(OH) 2 (s)分别置于蒸馏水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 金属阳离子浓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适量浓NH 3·H 2 O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c、d 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不相等

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表(超全).doc

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表化合物 醋酸盐 **AgAc *AgBr *AgCl *AgI BaF2*CaF2*CuBr *CuCl *CuI *Hg 2Cl2*Hg 2I2HgI2PbBr2*PbCl2PbF2*PbI2SrF2Ag 2CO3*BaCO3CaCO3CdCO3*CuCO3FeCO3Hg 2CO3MgCO3MnCO3NiCO3*PbCO 31.94 × 10-3 卤化物 1.8 × 10-10 8.3 × 10-17 1.84 × 10-7 溶度积化合物

氢氧化物 *AgOH 2.0 × 10-8 *Al(OH) 3(无定形) 1.3 × 10-33 *Ca(OH)2*Cd(OH) 25.5 × 10-6 5.27 × 10-15 溶度积化合物 *CdS *CoS(α-型) *CoS(β-型) *Cu 2S *CuS *FeS *HgS(黑色) *HgS(红色) *MnS(晶形 )**NiS *PbS *SnS **SnS2**ZnS 磷酸盐 *Ag 3PO4*AlPO4*CaHPO4*Ca

3(PO 4)2**Cd 3(PO 4)2Cu 3(PO 4)2FePO 4·2H 2O 5.4 × 10-12 1.6 × 10-7 4× 10-9 4.43 × 10-10 3.2 × 10-7 4.83 × 10 1.70 × 10-7 8.51 × 10-10-溶6度积8.0 × 10-27 4.0 × 10-21 2.0 × 10-25 2.5 × 10-48 6.3 × 10-36

6.3 × 10-18 1.6 × 10-524 × 10-53 2.5 × 10-13 1.07 × 10-21 8.0 × 10-281 × 10-252 × 10-27 2.93 × 10-25 1.4 × 10-16 6.3 × 10-191 × 10-7 2.0 × 10-29 2.53 × 10-33 1.40 × 10-37 9.91 × 10-16 2.5 × 10-13 1.04 × 10-24 8.0 × 10-43 9.0 × 10-33 7.2 × 10-11 1.6 × 10 1.3 × 10-16 1.03 × 10-12-41 5.0 × 10-13*Be(OH)

关于溶度积的计算

关于溶度积和溶解度的计算 1、已知25℃时,Ag2CrO4的溶度积为1.1×10-12,试求Ag2CrO4(s)在水中的溶解度(g·L-1)。 [ Mr(Ag2CrO4)=331.7 ] 2、在25℃时,将固体AgCl放入纯水中,不断搅拌并使溶液中有剩余的未溶解的AgCl(s), 几天后,确定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测定AgCl的溶解度为1.92×10-3g·L-1,试求该温度下AgCl的溶度积。[ Mr(AgCl)=143.5 ]

34始形成CaSO4沉淀?通过计算说明,当c(SO42-)为多少时,CaCO3可以完全转化为CaSO4沉淀? 可能吗?(不考虑水解)[ K sp(CaCO3)=2.5×10-9,K sp(CaSO4)=9×10-6 ] 6、已知t℃时,K sp (AgCl) =1.8×10-10,K sp (AgBr) =4.9×10-13。在该温度下: (1)饱和AgBr溶液中,c(Br-)=。向该饱和AgBr溶液中加入NaCl(s),当c(Cl-)达到多少时可以开始形成AgCl沉淀?。 (2)AgCl(s)若要在NaBr溶液中开始转化为AgBr沉淀,则c(Br-)不应低于。(3)0.1 mol AgBr(s) 若要在1 L NaCl溶液中转化为AgCl(s),则c(Cl-)应大于; 若要将此0.1 mol AgBr(s) 完全转化AgCl(s),则原NaCl溶液中c(Cl-)应大于,据此,你认为该0.1 mol AgBr(s) 能完全转化为AgCl(s) 吗?。 [饱和NaCl溶液中c(Cl-)约为5mol/L ] (4)0.1 mol AgCl(s) 若要在1 L NaBr溶液中完全转化为AgBr(s),则原溶液中c(Br-)应大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