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能阅读训练之创世神话篇

文言文高能阅读训练之创世神话篇
文言文高能阅读训练之创世神话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高能阅读训练之创世神话篇

【文本呈现】

一、后羿①射日

逮至尧②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③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④之野,杀九婴于凶水⑤之上,缴大风于青邱⑥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⑦,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

【注释】①后羿: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②尧: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③猰貐(yày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丑恶可怕的怪兽。凿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据说有露出口外状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九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九个头的怪兽。大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猛禽,据说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封豨(xī):大野猪。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④畴华:地名,在南方。⑤凶水:地名,在北方。⑥青邱:大泽名,在东方。⑦洞庭:洞庭湖。【阅读技巧】

这则神话详细地叙述了后羿射日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表现了远古先民尝试改造环境,战胜干旱,征服自然的主题,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改变大自然的理想,赞颂了后羿为民除害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则神话生字较多,学习时要注重识记和积累。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逮至尧之时( ) (2) 置尧以为天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译文:

3.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而”与“而民无所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c.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山市》)

4.后羿为什么要射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你认为后羿是一个怎样的人?

6.《后羿射日》这则神话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后羿射日》

1.(1)及,到。(2)推举。2.尧派后羿到南方沼泽地荒野去杀野兽凿齿。3.d。4.天上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花草树木,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各种野兽猛禽都来祸害人民。5.是一个胸怀天下苍生,有一颗博爱之心,忠贞,吃苦耐劳,为民除害不达目标永不罢休的人。6.示例:告诉我们要以天下事为己任,要有一颗博爱众生的心,要敢于挑战权威,凡事都要坚持和坚强等道理。

附【翻译】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沼泽地荒野去杀野兽凿齿,到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到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到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领导人(天子)。

【文本呈现】

二、女娲①造人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摶②黄土做人。剧务③,力不暇供④,乃引⑤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选自东汉古籍《风俗通》)

【注释】①女娲(wā):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她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②摶(tuán):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

③剧务:工作繁忙。④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⑤引:牵、拉。

【阅读技巧】

这则创世神话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女娲的忙碌,正显露出一位世祖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学习这则神话除学习其奇特的想象外,还要注意积累基本词语,如:女娲造人、开天辟地等成语。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未有人民( ) (2) 力不暇供(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译文:

3.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以”与“举以为人”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a.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b.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c.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女娲是怎样造人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原始初民是怎样理解富贵和贫贱之人的?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女娲造人》

1.(1)没;(2)空闲。

2. 于是拿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3.b。

4. 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具体做法是:拿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5.①富贵的人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②不正确。③因为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附【翻译】

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她工作太忙了,以致于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自然对人类的需要,于是拿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后来人们就说,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文本呈现】

三、女娲①补天

《淮南子》

往古之时,四极废②,九州裂③,天不兼覆④,地不周载⑤;火爁焱⑥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⑦,鸷鸟攫⑧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⑨。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注释】①女娲: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②废:废除;这里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指倒了。③裂:裂开。④兼覆:普遍地覆盖万物。⑤周载:全面地容载万物。⑥爁焱:火烧猛烈而不熄灭。⑦颛民:善良的百姓。⑧鸷鸟,凶猛的鸟;攫,抓取。⑨淫水:洪水。

【阅读技巧】

《女娲补天》是我国的创世神话之一,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立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赞美了女娲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文章叙事简洁,用词精确,值得我们借鉴。

【新题练测】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水浩洋而不息()(2)杀黑龙以济冀州()

(3)淫水涸,冀州平()

3.说说“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意思。

4.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女娲是怎样改造天地的?(用原文回答)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

《女娲补天》

1.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2.(1)熄灭。(2)拯救。(3)干涸,这里指洪水退了。3.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4.支撑天地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地不能覆盖容载万物;烈火不熄,洪水泛滥,野兽猛禽吃人。5.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是一个造福于人类的人。

附【翻译】

远古的时候,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大火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

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文本呈现】

四、盘古①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②为天,阴浊③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④。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⑤。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⑥。

(选自徐整《三五历纪》)

【注释】①盘古:又称盘古氏,浑沌氏,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②阳清:轻而清的阳气(指蛋清部分)。③阴浊:重而浊的阴气(指蛋黄部分)。④神于天,圣于地: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⑥黎甿(m?nɡ):黎民百姓。

【阅读技巧】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显然是远古人类对人类始祖的神化,他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谁创造了人类社会,是劳动人民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进化,他们用群体的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本文丰富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

【新题练测】(力求题型多样化,课内外结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天日高一丈( ) (2) 故天去地九万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译文: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浑沌如鸡子b.地/日厚一丈

c.故/天去地九万里d.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4.这则神话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5.这则探索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想象力很丰富,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

6.你认为盘古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盘古开天辟地》

1.(1)增高;(2)距离。

2. 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物,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3.d。

4.从混沌初开到天地形成,再到自然界一切的形成,即按照宇宙起源的历

史为顺序来写的。5.把天地比作鸡蛋,把盘古死后身体各部分化作自然万物,想象力很丰富。

6. 盘古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他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附【翻译】

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了,阳清之物上升为天(民间至今有蛋清上升为天之说),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民间至今有蛋黄为地之说)。盘古在天和地的中间,一日变九次(“九”是虚数,意思是多),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很高了,地已经很厚了,盘古身材也很长了。所以天离地九万里,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

等到盘古死的时候,他的头化为了盘古山。他呼出的气变成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化为了太阳,右眼化为了月亮。他的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身上的血液脂膏变成了江与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他的精髓变成了圆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了雨露。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物,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文本呈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a)木:柘树,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洨(xiá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⑤少女:小女儿。⑥堙(yīn):填塞,堵塞。

【阅读技巧】

这则神话故事描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亡后化作精卫鸟填海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赞美了精卫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则神话在描写精卫鸟时很有特点:简洁明了,有声有色。值得我们学习。

【新题练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两处)。

是炎帝之少女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文首,白喙,赤足()(2)是炎帝之少女()

(3)溺而不返()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4.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请问这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答:

5.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精卫填海》

1.是/炎帝之少女。2.(1)通“纹”,花纹的意思。(2)这(是)。(3)溺水而死。3.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4.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5.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附【翻译】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文本呈现】

六、妲娥①飞天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妲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②。

羿请不死之药③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④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⑤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选自《淮南子?外八篇》)

【注释】①姮娥:又作嫦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姮娥飞天就是嫦娥奔月。②天作之合:上天安排的结合,多用作称颂婚姻美满。

③不死之药:指长生不老药。④逢蒙:人名,曾学射于后羿,也是夏代善于射箭的人。⑤广寒:广寒宫,即月宫。

【阅读技巧】

这则神话篇幅短小,但叙事完整,表达了远古人民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值得我们借鉴;其次,还要注意积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和天作之合、不死之药、无以为计、痛不欲生、窃窃私语等有关典故和成语。

【新题练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遂以月桂为证()(2)然不忍离羿而去()(3)遇妲娥于月桂树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

译文:

4.嫦娥是在什么情况下吞食了不死之药?

5.这则神话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姮娥飞天》

1.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2.(1)于是。(2)

然而。(3)在。3.月母被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妲娥每月在月圆之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4.遭呆徒偷窃并加害。5.表达了远古人民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

附【翻译】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妲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妲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妲娥。情急之下,妲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妲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怅然若失,再也无法在此待下去了。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羿听说妲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被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妲娥每月在月圆之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羿与妲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文本呈现】

七、鲧禹治水①

洪水滔天,鲧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

(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注释】①鲧:人名,禹的父亲。②帝:指天帝。③息壤:一种神土,可以让自己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息,生长的意思。④堙(yīn):堵塞。⑤祝融:火神的名字。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⑦复:同“腹”。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

⑧卒:最后,终于。⑨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

【阅读技巧】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扰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仰。“鲧复生禹”,想象奇特,一方面最能体现神话特点;另一方面说明了鲧的未竟事业后继有人,赞颂了远古人民百折不扰的斗争精神。

【新题练测】

1.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水︱滔天b.不︱待帝命

c.鲧︱复生禹d.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2)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译文:

4.鲧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5.鲧为何要腹生禹?

6.鲧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鲧禹治水》

1.b。2.(1)盗窃。(2)安定。3.天帝命令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4.因为鲧急于治理洪水,还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就盗取天帝的息壤去治水。5.鲧事业未成身先死,死不瞑目,于是腹生禹来完成自的未竟事业。6.鲧治理洪水所采用的方法是堵塞而不是疏导。

附【翻译】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命令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文本呈现】

八、大禹治水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选自《史记?夏本纪》)

【注释】①益:人名,即伯益。后稷:人名,传说他教人们播种庄稼。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③定:指测定。④伤:悲伤。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⑦致:送达,表达。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11檋(jú):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17陂(bēi):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岷(mín)九座大山。19众庶:庶民,平民。20卑湿:低湿之地。21均:使均衡。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阅读技巧】

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治理水患、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治理水患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公而忘私,勤政为民,其奉献精神不知影响了华夏多少代人。阅读这篇传说,一要学习其高贵的精神品质;二要学习其简洁凝炼叙事手法;三要学习其动词的正确选用和排比手法的运用。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陆行乘车()(2)令益予众庶稻()

(3)调有余相给()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乃”与“乃劳身焦思”中的“乃”用法不同的一项()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行》)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c.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译文:

4.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治理水患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5.大禹和伯益、后稷是怎样治理水患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很多,你能再列举几个吗?

《大禹治水》

1.(1)行走。(2)给予。(3)调济。2.a。3.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4.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治理水患,为民造福。5.集聚财力,凝聚民心,勘探地形,科学测量,开发土地,疏导河道,修治大湖。6.楚国令尹孙叔敖,李冰,陈琮。

附【翻译】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文本呈现】

九、伏羲画卦①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澒濛鸿洞②,莫知其门。有二神③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④;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⑤;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⑥。是故精神,天之有⑦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⑧,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⑨;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⑩;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11之者生。(选自《淮南子?精神训》)

【注释】①伏羲(xī)画卦:伏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创世神,据说他和女娲画八卦图,造天营地。②窈窈(yǎo)冥冥:幽远昏暗。澒(h?nɡ)濛鸿洞:混沌不清。③二神:指伏羲和女娲二位创世神。④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宽

广得不知它的边缘。⑤于是:在这时。别:分出。离:散离。⑥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杂乱的气产生鱼鸟禽兽和昆虫,而纯精的气则产生人类。⑦有:归属。⑧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精神归属于上天而形骸归属于大地。⑨法天顺情: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⑩阴阳为纲,四时为纪:以阴阳变化、四时运行为准则。11法:依附。

【阅读技巧】

这则神话叙述了伏羲、女娲二神画八卦营造天地的故事。他们以天地为阴阳,分四方为八极,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营造天地,从而使天清地宁,万物生长,人文始兴。这充分体现了伏羲、女娲二神的聪明才智。学习这则神话,除了要懂得天、地、人保持和谐的道理外,还要积累字词句知识,如整句的使用。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惟像无形()(2)孔乎莫知其所终极()

(3)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乎”与“孔乎莫知其所终极”中的“乎”用法相同的一项()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b.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伏羲画卦》)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d.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

译文:

4.伏羲、女娲二神是怎样画卦的?(摘取原文中的话回答)

5.伏羲、女娲二神画卦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读了这则神话,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伏羲画卦》

1.(1)只有。(2)通,大。(3)通“返”,归属。2.b。3.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诱惑。4.别为阴阳,离为八极。5.营造天地、万物和人类。6.懂得天、地、人保持和谐的道理。

附【翻译】

上古还没有形成天地的时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状态而无具体形状,这种状态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无法知道它的门道。那时有阴阳二神同时产生,一起营造天地;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宽广得不知它的边缘。这时便分出天地阴阳,散离成四方八极,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万物才从中产生形成。这里,杂乱的气产生鱼鸟禽兽和昆虫,而纯精的气则产生人类。因此,人的精神归属于上天,而形骸归属于大地。如果人死以后,精神归属于上天、形骸归属于大地,那“我”还有什么存剩呢?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阴阳变化、四时运行为准则。天清澈而洁静、地平定而安宁,万物离开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文本呈现】

十、钻木取火

太古之初,人吮①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②,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出,以火得王③,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④,民人大说,号曰燧人⑤。

(选自《古史考》)

【注释】①吮(shǔn):聚拢嘴唇含吸。②未有火化:还不知道用火煮熟食物。③以火德王:因为发明了火而被人民推举为王。④刃:刀。⑤燧(suì)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阅读技巧】

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钻木取火这则神话故事,反映我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赞美了燧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燧人是为人民造福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学习这则神话,还应积累有关词语,如钻木取火等。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衣其羽皮()(2)以火德王()

(3)民人大说()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之”与“太古之初”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乘船》)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

译文:

4.远古人类是怎样发明火的?

5.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有什么意义?

《钻木取火》

1.(1)穿。(2)因为。(3)通“悦”,高兴。2.d。3.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野兽,穿羽毛衣和野兽皮。4.在打野兽时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5.火的发明使远古人类吃上了熟食,因此他们生病少了,寿命长了;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为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

附【翻译】

远古的时候,人们吮吸自然雨露和天地精华,吃草木的果实,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野兽,穿羽毛衣和野兽皮;临水而居则吃鱼鳖蚌蛤,还不知道用火煮熟食物吃,因而食物腥臊多,伤害肠胃。这时,有一位圣人产生了,他因为发明了火而被人民推举为王。他告诉人们怎么钻木取火,怎么煮熟食物,怎么铸铁做刀。人民非常高兴,称呼他为“燧人”。

【文本呈现】

十一、构木为巢

《韩非子?五蠹》云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通志?三皇纪》云:“厥初②,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③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④’,亦曰‘大巢氏’。”

穴居之苦,不得光,一也;暑湿,二也;不得空气,三也;易为猛兽所害,毒虫所螫⑤(shì),四也。而民智未启,睢睢盱盱⑥,无如之何,有巢氏出,架木巢居,出幽谷,迁乔木,置身高旷,诸害尽除,以此功德,民尽归之,宜也。(《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注释】①云:说。②厥初:开局、开始;这里指远古之初。③豸(zhì):没有脚的虫。④有巢氏: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外,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⑤螫(shì):刺咬。⑥睢睢(suī)盱盱(xū):浑厚纯朴的样子。

【阅读技巧】

远古时代,面对茫茫洪荒,凶禽猛兽,初民生活艰难困苦,各个氏族的广大先民们无不奋力战斗以图改变和改善生存条件,其中最有创见最有发明最有贡献的祖先之一就是有巢氏,他有圣人之心,仁人之爱,更有伟人之行,他是一个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用智慧和胆识、血汗和生命、英勇无畏地与天斗,与地斗,与禽兽斗,终于在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创造革新,构木为巢,导引人类进步。他的这一壮举,恩泽着千秋万代,因而被后人称为伟人,赞为英雄,标为典范。学习本文,应积累“构木为巢”这一典故。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使王天下()(2)圣人教之结巢()

(3)民尽归之()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为”与“易为猛兽所害”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乘船》)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译文:

4.“有巢氏”是凭什么赢得上古人民拥戴的?

5.上古人类居无定所,饱受禽兽虫蛇的荼毒;自“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后,上古人类从洞穴搬到了树上住,这一住房的变化,给自此以后的上古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构木为巢》

1.(1)做帝王。(2)构筑。(3)归附。2.d。3.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4.“有巢氏”是凭教给人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赢得上古人民拥戴的。5.①住在树巢里阳光充足;②住在树巢里暑气不重也不潮湿;③住在树巢里空气新

鲜;④住在树巢里可以避免禽兽虫蛇的侵害。

附【翻译】

《韩非子?五蠹》说:“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害,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通志?三皇纪》说:“远古之初,先民们居住在野外的洞穴里,有位圣人教给他们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害,他们吃草木的果实,所以称‘有巢氏’,也称‘大巢氏’。”

居住在野外洞穴里的苦处,一是见不到阳光;二是暑气重而潮湿;三是空气稀少;四是容易被野兽所侵害,被毒虫所刺咬。可是,当时人们的智力还没有得到开发,浑厚纯朴,无可奈何,有位圣人出现了,构木为巢,住在树上,从幽谷里走出来,搬迁到高大的树木上住,让人置身于高大空旷的地方,各种侵害去全部排除,因为这个功劳,人民都归附他,应该如此。

【文本呈现】

十二、神农①种五谷尝百草

《白虎通义》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②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③,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④,故谓神农也。”

《纲鉴易知录》载:“民有疾,未知药石⑤,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注释】①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②至于:到了。③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象犁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④神而化之,使民易之:神农氏高超的发明感化了人民,使人民改变了生活生产习惯。⑤: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

【阅读技巧】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到了神农时期,他制作耒耜奠定农工基础,遍尝百草开凿医药先河。这则神话反映我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歌颂了神农氏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学习这则神话,要积累神农种五谷尝百草的典故。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使民易之()(2)分地之利()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故”与“故谓神农也”中的“故”用法相同的一项()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b.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c.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d.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山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译文:

4.请你说神农名字的由来。

5.神农的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6.你认为神农是个怎样的人?

《神农种五谷尝百草》

1.(1)改变。(2)分享。2.d。3.于是写文字记下药性,以此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因而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从此起步了。4.因为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并教会了百姓们农耕,使我国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发展,所以百姓称他神农。5.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开凿医药先河。6.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的发明者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勤劳、勇敢、乐于奉献,他聪明,极具才智。

附【翻译】

《白虎通义》记载:“上古的人民都吃野兽飞鸟的肉,到了神农时期,百姓很多,野兽飞鸟的肉不够吃了,于是神农氏顺应天时之宜,分享地利之便,发明制作了耒耜等农具,教会人民耕作,神农氏高超的发明感化了人民,使人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生产习惯,所以人们称他为神农。”

《纲鉴易知录》记载:“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遍尝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像君、臣、佐、使般的作用,他尝百草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化了上苍,于是写文字记下药性,以此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因而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从此起步了。”

【文本呈现】

十三、刑天舞干戚①

刑天与皇帝争神,帝断其首,葬②之长羊之山③,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选自《山海经.海外西经》)

【注释】①刑天:炎帝的战将,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在炎黄帝战争中贡献非常。炎帝在阪泉战败,退居于南方,刑天不甘心,他联合蚩尤部落对抗黄帝。蚩尤兵败被杀,刑天也被黄帝斩下头颅。舞:挥舞。干戚:干,盾;戚,斧。②葬:埋葬。③长羊之山:即常羊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往北不远,便是黄帝诞生地轩辕国。

【阅读技巧】

刑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仍与黄帝的争斗。刑天部落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刑天那种不屈不挠、绝不服输的顽强的战斗精神,却深深地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常为后人称颂。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帝断其首()(2)操干戚以舞()

2.指出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a.葬之长羊之山()()

b.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

4.这则神话哪几句话最能体现神话特点?

5.你认为刑天是个怎样的人?

6.读了这则神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刑天舞干戚》

1.(1)头。(2)手持。2.a.第一个“之”是代词,指刑天;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b.第一个“以”是介词,拿;第二个“以”是连词,来。3.(刑天)竟拿乳为目、用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4.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5.敢于挑战皇权、最具反抗精神且永不妥协的人。6.做任何正确的事情,都要一股子不屈不挠、绝不服输的顽强的精神。

附【翻译】

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

【文本呈现】

十四、黄帝战蚩尤①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②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③,蚩尤请风伯雨师④,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⑤,雨止,遂杀蚩尤。

(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

【注释】①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吃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使他沦为妖魔、邪神形象。②应龙:黄帝手下的大将。③蓄水:据说,应龙能飞,还能从口中喷水,他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④风伯、雨师:蚩尤请来的战将,一个能刮起满天狂风,一个能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向应龙阵地倾下暴雨。⑤天女曰魃:黄帝请来的天女叫女魃,天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

【阅读技巧】

这是一则描写远古战争的神话,虽然篇幅短小,却把战争的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很清楚。学习这则神话,就要学习古人叙事简洁、用词精准的手法。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蚩尤作兵伐黄帝()(2)纵大风雨()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乃”与“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中的“乃”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先生是年乃能言。(《戴震难师》)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c.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黄帝战蚩尤》)

d.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译文:

4.从这则神话的内容来看,这次战争的挑起人是谁?哪句话能证明?

5.从这则神话的内容来看,黄帝是凭什么赢得这场战争的?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黄帝战蚩尤》

1.(1)兴。(2)发,放。2.a。3.应龙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刮大风下暴雨,应龙战败。4.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5.请来的下凡天女魃收了风伯雨师的大风暴雨;不对,因为要赢得战争,必须要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附【翻译】

蚩尤带兵攻打黄帝,黄帝便命令应龙在冀州的郊野迎战。应龙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刮大风下暴雨,应龙战败。黄帝就叫来天女魃收云息雨,大风暴雨才停止,黄帝于是杀了蚩尤。

【文本呈现】

十五、嫘祖①养蚕

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②,谏诤③黄帝,旨定④农桑,法制⑤衣裳,兴嫁娶,尚⑥礼仪,架宫室,奠国基⑦,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⑧。是以尊为先蚕⑨。(选自赵蕤的《嫘祖圣地》)

【注释】①嫘(l?i)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她发明了养蚕缫丝。②术:方法。③谏诤(ji àn zhanɡ):规劝。④旨定:下令制定。⑤法制:依法制定。⑥尚:崇尚。⑦奠国基:奠定国家基础。⑧弼政之功,殁世不忘:辅佐国家的功劳,永世不会忘记。殁,同“没”。⑨是以尊为先蚕:因此尊称她为“先蚕”。先蚕:最早教民养蚕的神。

【阅读技巧】

相传嫘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帝王黄帝的妻子。她勤劳、聪明、贤惠,不仅操持家务,还帮助黄帝处理国家大事。不过,她最大的功劳是教会了老百姓养蚕、治丝。其实,养蚕和纺织丝绸是我国远古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伟大创造,并不是哪一个人所创立的。流传几千年的这个“嫘祖养蚕”的传说,歌颂的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嫘祖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化身。

【新题练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弼政之功()(2)是以尊为先蚕()

2.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是”与“是以尊为先蚕”中的“是”用法不同的一项()a.先生是年乃能言。(《戴震难师》)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c.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d.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

译文:

4.嫘祖帮助丈夫处理了哪些国家大事?(用原文回答)

5.嫘祖为什么会被人们尊为“先蚕”?(用自己的话回答)

《嫘祖养蚕》

1.(1)辅助。(2)因此。2.c。3.嫘祖第一个发明了种桑树养蚕、抽丝织绢的方法和技术。4.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5.因为她第一个教会了老百姓种桑、养蚕、抽丝、织绢。

附【翻译】

嫘祖第一个发明了种桑树养蚕、抽丝织绢的方法和技术。她常常直言规劝黄帝,制定务农种桑法令,依法制定百姓服装,推行女嫁男娶制度,崇尚礼仪文化,构筑宫室,奠定国家基础,统一中原,辅佐国家的功劳,让世人永世不会忘记。因此,世人尊称她为“先蚕”。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 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 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 的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 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 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黄鲁直敬重苏轼 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臵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 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 (三)《学弈》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 5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

(完整word版)小学古文阅读训练

小学古文类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二.课外文言语段训练: (一)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完整word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学生版,.docx

1: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 [l í] 水患,逋[b ū]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 ! ”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 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 注释 ] ①夔 (ku í) 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 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 (qu è) :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 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 (B) 到; (C) 登上; (D) 责骂。②“妻子贫 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 (B) 回到故乡; (c) 没有住房; (D) 不能耕种。 3.翻译: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2: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 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无以 _________②对 __________③为 __________ 2.翻译: ①齐桓公患之; ②禁之奈何 ?;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 2.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 ɡài] 汲[j í] ,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 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 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 思考与练习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4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2分)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小学四篇文言文复习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

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见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见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3、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道题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是夫子。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见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