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毛概考试重点最新版

毛概考试重点最新版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C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C

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C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B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前、中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A

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

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

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B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B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C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C

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四大上

C.党的十五大上

D.党的十六大上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

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A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B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8.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A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1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本质和核心是C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D

A.以人为本

B.稳定

C.改革

D.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的命题是C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解放思想

C.纠正主观主义

D.反对教条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是在C

A.遵义会议后

B.延安整风后

C.党的七大后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B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论是C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D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与时俱进

19.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C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D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B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D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社会主义的本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B

A.遵义会议

B.延安整风时期

C.党的八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 C

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B.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A.立党为公

B.与时俱进

C.理论创新

D.保持先进性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2.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是D

A.革命纲领不同

B.革命路线不同

C.革命方法不同

D.革命领导力量不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反帝反封建

D.反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前途是C

A.资本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三民主义

5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D

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农民民主专政

D.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4.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积累的最根本的经验是正确处理了与A

A.资产阶级的关系

B.小资产阶级的关系

C.大资产阶级的关系

D.农民阶级的关系

5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B

A.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B.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要特征是A

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

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D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B

A.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B.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1966年4月

D.1953年1月----1956年12月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C

A.重视工业建设

B.强调三大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在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创造性的政策是A

A.和平赎买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5.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D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总体上没有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D

A.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照搬苏联模式

C.以革命的方法搞建设

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改革开放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A

A.生产力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

C.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D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是C

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

B.注重社会公正

C.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B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 C

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的主要依据是D

A.经典作家的理论

B.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C.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D.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苏联经验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D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了判断一个政党历史地位的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出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句话说明C

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

B.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注重社会公正

C.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中国共产党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7.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事证明这句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党相继提出的战略是C

A.“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新“三步”战略

B.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战略

C.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D.西部大开发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C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D

A.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D.在中共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A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C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D.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

5.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指 A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B.全面建设富裕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D

A.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时期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好时期

D.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

A.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C.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C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D.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

4.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是A

A.“三步走”战略 B.“两步走”战略

C.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 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马克思主义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

A.革命的阶级斗争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 D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 B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6.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C

A.发展

B.创新

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D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8.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D

A.兴办经济特区

B.开放浦东新区

C扩大出口D.实施“走出去”战略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C

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4.“三个有利于”是A

A.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B.江泽民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总结

C.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根本标准

D.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C

A.发展

B.创新

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D

A.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B.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BC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C.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D.反对教条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

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AB

A.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提出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D.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它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三个规律”即ABD

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改革开放的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6.“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ABCD

A.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B.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C.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

D.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CD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AB

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群众路线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包括A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ABD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三个规律”即ABCD

A.共产党执政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改革开放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9.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两个“没有变”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这两个“没有变”是指BCD

A.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我国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没有变

D.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从未改变

1.马克思主义是ABCD

A.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B.行动的指南

C.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D.不惟书只惟实

2.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BD

A.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

B.冲破思想禁锢,拨乱反正

C.以邓小平理论代替毛泽东思想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创新是 ABC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D.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CD

A.体现时代性

B.注重协调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5.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因为它是 ABC

A.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C.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正确途径

D.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6.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AB

A.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

B.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ACD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BCD

A.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封建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BC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独立自主

4.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CD

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共产党政策的正确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ABC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根据地建设

D.党的建设

6.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新”就“新”在中国革命有了BCD

A.正确的革命道路

B.科学的指导思想

C.坚强的领导力量

D.崭新的奋斗目标

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民族的”是指BCD

A.反对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B.在内容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在形式上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D.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ABC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国营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ABD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B.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C.要求过急,发展过快

D.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有ABC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重点突破

4.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ABD

A.利用

B.限制

C.教育

D.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有ABC

A.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实行统购包销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ABD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ABCD

A.实现共同富裕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社会和谐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这是因为“本质论”ABCD

A.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问题

B.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的统一

D.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3.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这两条根本原则是AC

A.共同富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ABCD

A.党的执政规律作用的体现

B.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D.由党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约的

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方式却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特点是ABCD

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B.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ABCD

A.社会主义本质论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C.“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1.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文明

B.民主

C.和谐

D.富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ABC

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D.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ABCD

A.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B.实现生产的市场化

C.实现工业化

D.实现经济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的ABCD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5.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ABCD

A.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期

B.面临国际国内的大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C.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

D.承上启下的时期

6.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做到ABCD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工作要有新举措

7.下列有关我国已达到的总体小康的叙述,正确的有 BCD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

B.低水平的小康

C.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不全面的小康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D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一个起始阶段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

D.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指ABCD

A.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B.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的落后

B.生产力的经营方式的落后 D.生产力的管理方式的落后式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ABCD

A.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B.实现生产的市场化

C.实现工业化

D.实现经济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ABC

A.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C.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D.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ABC

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D.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ABCD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1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

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D.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BCD

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BC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3.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ABD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吸引力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BCD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C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推进对外开放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BCD

A.改革的对象是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

B.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C.改革的对象是原有的具体体制

D.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ABCD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C.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富裕

D.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ABD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吸引力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下列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表述的有ACD

A.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

B.二者是相互矛盾的

C.二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D.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5.30年来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BCD

A.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

B.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C.以经济的改革为重点与其他改革全面展开

D.既大胆又稳妥地推进渐进式改革

四、简答题

1.结合现实分析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②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做到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同时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①中国将对外开放定位为基本国策,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②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封闭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③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世界中,如果闭关锁国,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④实行对外开放还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先进国家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论述题:

1如何理解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这条道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必然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具体言之: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第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恰恰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革命中心必须放在农村,并在农村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历史意义:①实现了我党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④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现实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也须如此,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他国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如何认识和看待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消极因素的影响?怎样防止和克服这些影响?

1必须承认,对外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有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进入。但是,这不可怕,有办法克服。

2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国家

政权对引进的外资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就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3要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消极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保持警觉,进行抵制和斗争;第三,要采用法律和教育的手段来抵制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影响,一手抓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试述基层民主的内涵,以及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原因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

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2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