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满堂灌变身为满堂哄。

我们看到的互动交流却常常变味:在学生还没有交流意识的时候强迫学生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交流;在不适合交流的场合(比如阶梯教室)让学生交流;拿出过深或过浅的不适合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交流,等等。课堂看上去很热闹,每个人都在发言,都在交流,仔细观察发现如同闹市,有的自说自话,有的言不及义,满堂哄,乱糟糟,互动交流演变成了过家家式的游戏,沦落为烘托气氛的道具。

2、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

真正的合作应是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相当、自愿结合、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匡正的双边活动或多边活动;真正的探究应该是体察语言内部的结构,领会文章真正的内涵。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怪异现象:有的老师似乎是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了探究的题目,给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探究的结果不是学生交流出来的,是在老师的“引诱”(不是诱导)下,一点一滴的“挤”出来的,所有的结论都在往老师“思考过的成果”上靠,所有的过程都是老师主演,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讲堂成了作秀的舞台。

3、多媒体使用的动机可疑。

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大容量。文字与图片的投影使得课堂变得直观,影视的播放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得课堂充满了情感。我们由衷的赞叹:科学是个好东西!但是,多媒体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用滥了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滥就在于它的无处不在,用投放替代阅读,替代写作,替代感悟。

我们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

(4)机械训练美名高效率。

语文学科有一种怪现象: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一个老师课讲得好,深受学生欢迎,但考试成绩不一定优异。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对着考试设教,拿着练习当教案,考试成绩却很“喜人”。目前,考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重复繁杂的语知训练上,教学也只好放下身段,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林林种种的知识点上,这就使得原本最生动、最提神、最使人激动、最启迪人思维、最激发人幻想与联想、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甚至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部分优秀的语文老师一直在做着一项“神圣”的工作,那就是,

认认真真的培养孩子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语文之罪,罪不在课本,而罪在考试。没有语文试卷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语文教学就永无出头之日!

二、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分析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备受诟病。尽管我们的“业内人士”自称语文如太极拳,是慢功夫,但这并不能消解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失望情绪。病灶不止一处。

在他人的资料中求生。

有的语文同行练就一套“乾坤大挪移”功法,照搬别人的教案,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放到自己的课堂,他们离开教参就无法上课,课堂上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文本的表层滑行。

有的语文教师只从文本外部,比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手法上面展开,口若悬河,而一旦“进入文本内部的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领地,就变得捉襟见肘。”(孙绍振)对文本只作浅层次的理解,无法领会其意蕴和内涵。说白了,就是只能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不知道这样写的妙处何在。

在文本以外遛弯。

教学中不能直指文本内核,揭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在文本以外东拉西扯,消耗时间和精力。

创造性思维无衡量标尺。

有的老师对不好把握的问题采取“躲猫猫”的策略,或不置可否,或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这是一种课堂不作为,学生有了疑惑,得不到指导和满意答案,有了创造性思维没有衡量标尺,学生怎么成长、进步?

曲解教材误导学生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等于学生怎么理解都行、怎么说都行。有些问题确实是怎么理解都行,这种理解有优劣之分而无对错之分。

我们并不反对个性化阅读。但是不能说对文本怎么理解都行。不能曲解教材,不能脱离文本的表述,不能脱离作者的实际而走的太远,变成了“关公战秦琼”式的“戏说”。误读教材就会误导课堂。一个失灵的罗盘会把课堂的航船引向何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活动成空中楼阁。

语文活动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进入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愿景而非现实。现在的校园早已远离了语文活动实践,没有让人跃跃欲试的读书报告会,没有令人心仪的名著阅读指导,没有激情澎湃的诗词朗诵会,没有魅力四射的演讲比赛,更看不到文学社团靓丽的身影。农村孩子满眼看到

的是“只生一个好”,“农民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城市孩子看到的是“用了都说好”,“他好我也好”的广告标牌和广告词。总之,没有语文学习的环境,没有语文活动的空间,语文学习就只有在狭小的蛋壳里做道场。

三、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培养语文教师无可取代的业务素质

语文教师有自己广泛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首先是“杂”。各种知识都有涉猎,虽然不一定精。尤其涉及到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社会学的知识,不能做摇头先生,一问三不知。教师的阅读仅仅限于课本无论如何是教不好书的。有时,要有意识的选读一些书籍文章。比如课本选了梭罗的《神的一滴》,就要透彻地阅读《瓦尔登湖》,阅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和《太阳升起以后》,等等。由此分析比较,做出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专长。

语文教师有自己深入的研究领域。

2、培养学生自学、质疑、探究能力

自学能力是基础能力。

对传统的预习应该拓宽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从预习走向自学,不再是仅仅掌握字词,而应该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把握。自学应立足于以下三点:积累新结识的语言,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文本最明显的特色。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时,能做到感读、疑读、悟读、赏读结合。

感读就是把握大意,感受内容,生发灵感,记下联想想象、感悟启发、豁然开朗等等感觉。

疑读就是用怀疑的目光审视文本,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作者情感或态度说长道短,对作品语言评头论足,对作品“鸡蛋里挑骨头”,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

悟读就是带着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去精读、研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就是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并实现阅读中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有所思考,获得人生启迪。

赏读就是品味欣赏作品的美。对作品精品语言、行文结构、文体风格分别鉴赏,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质疑、探究是高层次要求。就是在阅读中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待、解决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