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浅析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浅析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浅析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以青岛市为例

[摘要]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的表现有很大不同,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之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成为判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借助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从宏观角度测算了青岛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评价了青岛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进而提出了针对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1 测量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国(地区)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或人均产量的上升,其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结为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即经济增长可分为以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增加所引起的外延增长部分(粗放型增长)和由技术进步所引致的内涵增长部分(集约型增长)。技术进步贡献率是经济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即经济增长中内涵增长部分所占的比重。

迄今为止,测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方法有许多,但实际测算中运用最广泛的当属195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R. Solow)提出的索洛余值法(又称速度方程法),它是指技术进步率等于产出率减去所有投入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和,权数分别为产出关于各项投入要素的弹性,其具体方程模型可以写作:

m = y –α l –β k (1)上式中,m为技术进步率;y为产出增长率,即y=?Y/Y;l为劳动增长率,即l=?L/L;k为资本增长率,即k=?K/K;α是劳动产出弹性;β是资本产出弹性。其中,y、l、k均可以通过相应的统计资料获得,只要确定了α和β的值,则技术进步率m就可以得到。

对于弹性系数α和β的估计值,可以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获得,其模型为:

Lα Kβ(2)Y = A

t

上式中,Y为产出、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α是劳动产出弹性、β是

资本产出弹性、A

t

是时间t时刻的科学技术水平。对该函数取对数后得到:

lnY = ln A

t

+ α lnL + β lnK (3)本文采用的是索洛中性技术进步,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增加资金和劳力,扩

大外延,不会提高经济效益,只有提高技术水平A

t

,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即α+β=1。则(3)式可转化为:

ln(Y/L)=ln A

t

+β ln(K/L) (4)根据历年来的总产出量、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通过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可以估计出β值,从而得到α值。

将α、β值代入(1)式,进而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m/y = 1 –α l/y –β k/y (5)

其中,E

A =m/y,E

L

=α l/y,E

K

=β k/y,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劳动投入和资

本投入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2 青岛市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用索洛余值法进行测算时涉及三个变量:产出指标Y、劳动投入指标L和资本投入指标K。本文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产出量的指标,用社会从业人数作为衡量劳动投入量的指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衡量资本投入量的指标(此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统计年鉴中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及其他四部分加总所得),且为了统一口径,都不考虑价格因素,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依据青岛市2010年统计年鉴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可得到1990-2009年青岛市GDP值(Y)、社会从业人数(L)和社会固定投资总额(K),以及其各自的变化率(见表1)。

表1 1990-2009年青岛市GDP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社会从业人数及其变化率

年份GDP(万元)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总

额(万元)

资本投入

增长率

从业人员

数(万人)

劳动投入

增长率

1990 1807700 284576 352.80

1991 2056500 13.76% 349031 22.65% 361.20 2.38% 1992 2613500 27.08% 583068 67.05% 370.30 2.52%

年份GDP(万元)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总

额(万元)

资本投入

增长率

从业人员

数(万人)

劳动投入

增长率

1993 3719000 42.30% 953274 63.49% 365.70 -1.24% 1994 5108100 37.35% 1329716 39.49% 367.60 0.52% 1995 6314500 23.62% 1648281 23.96% 374.20 1.80% 1996 7136000 13.01% 1610562 -2.29% 381.50 1.95% 1997 8025900 12.47% 1611902 0.08% 388.70 1.89% 1998 9011900 12.29% 1909711 18.48% 393.10 1.13% 1999 10189700 13.07% 2205891 15.51% 396.10 0.76% 2000 11912500 16.91% 2536088 14.97% 397.60 0.38% 2001 13685500 14.88% 3089366 21.82% 400.50 0.73% 2002 15835100 15.71% 4041444 30.82% 413.31 3.20% 2003 18694400 18.06% 6077326 50.38% 438.96 6.21% 2004 22701600 21.44% 10447263 71.91% 458.81 4.52% 2005 26874600 18.38% 14778500 41.46% 471.03 2.66% 2006 31831800 18.45% 16037241 8.52% 490.10 4.05% 2007 37501600 17.81% 17540560 9.37% 505.80 3.20% 2008 44015600 17.37% 21438505 22.22% 513.80 1.58% 2009 48538700 10.28% 28144327 31.28% 525.71 2.32%

资料来源:青岛市信息统计网《青岛市统计年鉴2010》

依据上述模型中C-D生产函数的分解式(4),运用青岛市1990-2009年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借助于Eviews6.0软件,利用OLS法估计参数,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lnY = 3.968957 + 0.305111 lnL + 0.694889 lnK

(14.59)(22.99224)

Adj.R2=0.965242 , S.E=0.164361, F=528.6432

将上述方程转化为Cobb-Douglas形式,即Y = 52.92930 L0.305111 K0.694889

由回归结果来看,Adj.R2=0.965242,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F=528.6432,

方程整体能够通过检验,系数也能通过t检验,显著性较强。该方程所估计的资本产出弹性β为0.694889,劳动产出弹性α为0.305111,符合客观的经济意义。

由回归估计的结果,利用公式(5)计算出青岛市1990-2009年间个时期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2)。同时,为了考察各要素在青岛经济增长过程中变动的整体趋势,笔者在取值时采用了隔年列举的方法,如表所示,并依据各年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际值绘制了其长期变动的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表2 青岛市不同时期产出和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以及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隔年列举)

年份

产出

增长率

y=?Y/Y

劳动投入

增长率

l=?L/L

资本投入

增长率

k=?K/K

技术进步

增长率

m

劳动投入

贡献率

EL =αl/y

资本投入

贡献率

EK =βk/y

技术进

步投入

贡献率

EA=m/y

1992 44.58% 4.96% 104.89% -29.82% 0.0340 1.6351 -0.6691 1994 95.45% -0.73% 128.06% 6.69% -0.0023 0.9323 0.0701 1996 39.70% 3.78% 21.12% 23.87% 0.0291 0.3697 0.6012 1998 26.29% 3.04% 18.57% 12.45% 0.0353 0.4910 0.4737 2000 32.19% 1.14% 32.80% 9.04% 0.0109 0.7081 0.2810 2002 32.93% 3.95% 59.36% -9.52% 0.0366 1.2526 -0.2892 2004 43.36% 11.01% 158.50% -70.14% 0.0775 2.5400 -1.6175 2006 40.22% 6.82% 53.51% 0.96% 0.0517 0.9245 0.0238 2009 52.48% 7.27% 75.49% -2.19% 0.0422 0.9995 -0.0418 资料来源:由青岛市信息统计网《青岛市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所得

图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贡献率曲线图

资料来源:由青岛市信息统计网《青岛市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所得

3 青岛市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3.1 劳动投入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不足道

由上表可知,在1990—2009年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投入的贡献率甚微,其平均贡献率仅为 3.5%,该值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很小的。从长期来看,劳动投入贡献率的曲线图整体上较平稳,可看出劳动数量的投入对于青岛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极其有限。

3.2 资本投入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

由上表可知,1990—2009年间,青岛市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本投入来带动,其平均贡献率高达109%。从资本投入贡献率的曲线来看,波动较大,最高年份2004年的254%与最低年份1996年的36.97%相差了200多个百分点。而且通过对资本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的线性比较可以发现资金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预测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较长时间内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3.3 科技进步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呈周期性变化

由上表可知,1990—2009年间,青岛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12.97%,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存在“不仅没有贡献,还需要补贴”的现象,这与技术研发的前期固定投入巨大而见效缓慢有关。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青岛经济贡献份额的变化起伏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在1994—1996年间达到峰值为60.12%,然而从1997年开始直转急下,在2002—2004年间达到谷底为—161.75%,而后又迅速上升,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上升到2006年的61.22%。这说明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进步对于原来单纯以价格取胜的出口企业的重要性,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独特附加值才是出口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于是,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发城市之一,青岛各企业在此期间加大了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由于技术研发的时间效应,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技术进步较大的负贡献率,然而随着研发成果的投入生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显现。而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技术进步的另一个发展周期再次来临。综上可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这与宏观的经济环境和技

术投入的时滞性有关。

此外,从资本和技术进步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横向比较来看,资本增长贡献率曲线远高于技术进步贡献率曲线。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来看,资本增长贡献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呈反向变动的趋势,即技术进步贡献率上升,则资本投入贡献率就下降。可见,资本投入的增加及投入结构的优化,将延迟转化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效应,也将使技术进步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

4 针对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4.1 发挥政府在技术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平台建设

针对技术进步在其研发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较大的负贡献率,当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对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指导,创造有利于提升创新效率的服务平台,以避免各企业在其研发初期进行的巨大而重复的固定投入。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把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作为产业政策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另外,政府除了以直接的财政拨款或采购的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间接手段,例如财政担保、财政资助等。

4.2 明确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树立企业的创新意识、明确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体系,以保障技术研发的有效进行。同时,优化技术进步的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效用,这是提高技术进步能力所必须的。雄厚的资金支持是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重要保证。

4.3 重视人才在技术进步中的核心地位,积累和开发人才资源

在科研或教育过程中,应当相信人人都具有“创造性”,在已有知识和新的信息的综合与碰撞中,思维系统产生一种力图使新的信息与潜意识相合的力量,其间的势差所形成的张力,是自我超越的创新动力。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动力,将人才在技术进步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到最大,有效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时积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关系,使技术进步的贡献得到最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立力,孙畅. 重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 经济论坛. 2006(19):18-19

[2]常中甫. 陕西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分析[J]. 经济纵横. 2008.11:101-102

[3]裴旭东. 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测算[J]. 商业时代. 2008(2):7-8

有关贡献率的计算问题

有关贡献率的计算问题 产业部门贡献及贡献率、需求拉动及拉动率、地区贡献及贡献率是经济增长分析经常用到的指标 , 本文介绍这些指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描述它们在我国九十年代的数据表现。 一、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 从生产角度来看 ,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 , 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 即经济增长率 ) 的增加额 , 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 ( 一 ) 计算方法 用 y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t 代表年度 ,, 则 t 年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r t - =(y t - y t-1 )/y t-1 (1) 假设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被划分为 n 个产业部门 , 用 y i 表示产业部门 i 增加值 , 则 (1) 式变为 r t =(y t 1 - y t-1 1 )/y t-1 + (y t 2 - y t-1 2 )/y t-1 +…+ (y t n - y t-1 n )/y t-1 (2) 其中 r t i = (y t i - y t-1 i )/y t-1 (3) 就是产业部门 i 对经济增长率 r t 的贡献 , 简称为产业部门 i 的贡献。它是 t 年产业部门 i 增加值增量与 t-1 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是拉动率?) 将 (2) 式两端同时除以 r t , 则有 1= [ (y t 1 - y t-1 1 )/y t-1 ] /r t + [ (y t 2 - y t-1 2 )/y t-1 ] /r t +… + [ (y t n - y t-1 n )/y t-1 ] / r t (4) 其中 p t i = [ (y t i - y t-1 i )/y t-1 ] /r t = r t i / r t (5) 就是产业部门 i 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 简称为产业部门 i 贡献率。它是产业部门 i 的贡献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将 (1) 式代入 (5) 式 , 则产业部门 i 贡献率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p t i = (y t i - y t-1 i )/(y t - y t-1 ) (6) 即产业部门 i 的贡献率等于产业部门 i 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国内生产总值有现价和不变价 ( 名义值和实际值 ) 之分 , 所以 , 经济增长率 , 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有现价和不变价 ( 名义值和实际值 ) 之分。不过 , 在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 , 经济增长率仅指不变价增长率 , 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仅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标 , 因此也可称为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请注意 , 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和不变价往往是不同的 , 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价格变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 , 从计算公式 (3) 、 (5) 和 (6) 可以看出 , 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和贡献率与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往往是不同的 , 所以一般情况下 , 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 ( 二 ) 应用举例及有关说明 表 1 和表 2 分别为我国某连续两年按当年价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 表 1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 表 2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表 2 计算 ,t 年经济增长率为 r t - =(y t - y t-1 )/y t-1 =(8267 - 7595) ÷ 7595=8.8%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论文】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 摘要: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农业都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薪酬也大大提高。这不仅能够使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全民素质。但是,这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农业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只有给农业领域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机械播种与机械收割等等。对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创新;农业经济 0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有限的土地上养育着将近14亿的人口。尽管耕地面积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创新力度。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破坏严重,土壤的有害物质也不断增加。所以,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创新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绝不能盲目的追逐农业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害。一定程度上,它损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使居住环境受到威胁。因此,一定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切都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在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科学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1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农业技术创新就是指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灵魂。简单来说,它就是指农业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它将这种发明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改变了以往旧的农业生产模式,将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到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与扩散等。新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生产者与企业家都能获得经济利益。但是,它的创新也具有极高的难度。尽管效益很高,但是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农业技术创新的种类分很多种。按照它创新的对象可分为三种,分别是产品、方法和种质。产品创新的内容包括种植所需的化肥、除草和害虫所需要的农药以及新型农具的研制等等。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创造出新的产品并且把它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法创新是指在饲养、灌溉、防疫、栽培、捕捞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这里简单向大家做一介绍。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为: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1、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度×100%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增量进行计算。(统计局综合股供责任编辑康宁)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崔玉平 什么是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财富的的实际增加量或实际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增长率或人均国民收入(NI per capita)增长率来表示。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及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迫进,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实物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现在正逐步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盘活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随之而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显著。这种显著性及显著性的大小,需要通过估算的数据来说明。尤其是在我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高等教育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日趋递增,人们开始思考高等教育是否应该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而扩大,公共教育资源是更多地投入到基础教育以促进公平,还是更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科技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被迫重新去思考和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投资。 事实上,人们最初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并不是出于教育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学家在寻找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时候,发现了教育这个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试图把这种作用分离出

来,加以量化,从而开创了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采用的工资劳动简化法;以及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丹尼森(E.F.Deniso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因素计量的需要而建立的。本文的目的仅在于综述和发挥各种有关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一、教育贡献率的表示方法 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看,可以从估算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值入手; (1)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额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e)占国民收入总增加量(△Y)的比例(△Y e/△Y)。 (2)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把教育当作一个生产要素,由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y e)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速度(y)的比例(y e/y)。 (3)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量(△(Y/L)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加量(△(Y/L))的比例(△(Y/L)e/△(Y/L))。 (4)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这一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S 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S y)的比重(S e/S y)。 目前所见到的方法,主要是从前两个方面入手来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面主要介绍前两方面的估算方法。 二、估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的方法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 理论和经验研究[J]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 理论和经验研究 申萌李凯杰曲如晓 【内容提要】本文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构建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综合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了技术进步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并且识别了不可测量的技术进步。此外,本文还利用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为负,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但其程度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间接效应,最终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急剧增加。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1978~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4.6亿吨增加到了70.3亿吨,增幅达381.5%,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5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10年下降1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任务仍是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持续增加。如何既保持经济增长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关键因素。首先,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技术进步可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Jaffe 等,2002)。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一是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即“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这是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另一是技术进步本身可以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即“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这是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但是这种直接效应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因为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如果企业初始的获利技术是肮脏技术,那么企业新技术研发可能依旧是肮脏的新技术,就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反之,如果企业初始的获利技术是清洁技术,则新技术也可能是清洁型的,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Acemoglu等,2009)。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效应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本文将构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来分析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中国的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如何,是否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的目标?本文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并回答上述问题。 本文其余章节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的构建,我们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经验研究方法及数据介绍;第五部分为结果分析;最后是本文结论。 二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污染排放纳入增长模型的理论研究。早期的研究多是在技术进步外生假定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框架内分析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Nordhaus(1974、1977)分析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之后,又扩展了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_张倩

一、序言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第三产业做了大量研究,鲍默尔和富克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对加拿大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及第三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定性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二是定量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预算与预测分析等。国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拉动经济增长的某一方面的贡献率,如科技进步、区域创新能力、制度、人才资本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研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问题。 鲜有文章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着重纵向分析,从统计预测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历史贡献率推断未来贡献率,即研究数列彼此之间存在统计上的依赖关系。同时辅之以横向分析,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影响,着重考察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本文从时序和结构两方面探讨陕西省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1.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纵向分析 首先对陕西省1996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列进行单位根检,检验数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认为原序列是平稳的,不具有趋势性的。然后,做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是拖尾的,初步确定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适合ARMA模型。本文采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为1996年至2008年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为《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可以初步预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是ARMA(4,4)模型,进行定阶实验,最终确定模型为AR(4),AR(8),MA(4)的综合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以实际值和模型拟合值之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为原则对参数进行估计。建立的模型为: F检验:模型的F检验值为12.512,相伴概率为0.000,F检验显著即回归方程显著。代表着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后8期,残差滞后4期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有显著影响。 t检验:=7.892,相伴概率为0.0000,=9.605相伴概率为0.0000,=-3.505相伴概率为0.0025,=-12.768相伴概率为0.0000。这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8期,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滞后4期别对被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都有显著影响。 AIC值为-2.685,SC值为-2.487。在同类结果中也是最低的。 适应性检验:是指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解释系统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的程度。合适模型应该完全或基本上解释了系统的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是白噪声序列。 此模型各种检验都能通过,模型设立符合预期设想,很好的估计了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是设立比较好的模型。 2.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横向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存在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各次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剩余劳动力,当物化技术水平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引起。 (1)陕西省产业结构错位的测算 选择1979-2008年的数据为测算对象,测算出陕西历年产业结构错位值。在考察期内,第三产业错位幅度稳中有降,在20世纪90年代错位幅度较大,一度达到了17.46(1992年),但随后错位幅度开始大幅下降,在2008年时已经下降到0.42。说明第三产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在进入21世纪后接近于本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趋向匹配,但从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却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以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吸纳的劳动力较多的分布于较低层次的服务行业,从而并未能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错位主要是由于两大因素:产业结构水平滞后难以吸纳拥有高级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致使产业的附加值大大降低;劳动力供给丰富,但总体质量偏低,造成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被利用。 (2)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对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的影响 为寻觅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相关数据作定量分析。一般地说,第三产业三个层次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中所占的比重会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此,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各层次发展水平之间的规律性,可以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作为自变量,用第一、二、三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作为因变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张倩 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纵向建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数列模型,并使用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横向研究从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以及第三产业内部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得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要从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内部格局优化、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积极推动现代服务行业五个方面进行的结论。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错位差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210-01 收稿日期:2011-04-16 (下转第212页)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1201班 周婷(20120192)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看成所有形式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众家统一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加快技术进步是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那么,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呢?由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结构变革等内容,因此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时,除了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外,同时还要考察一些促进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两大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而技术进步则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技术进步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进步既是渐进的又是突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技术是一类知识的总和,那么技术进步就是此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当一种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量的积累的时候,则会发生质的突变;技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一种渐进性的进步的过程,为技术发生突变积累势能。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特征。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其要素报酬递增且这种递增是不可逆的。即技术进步必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 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据统计在我国,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次在决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 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 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 3、投资拉动率,又称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投资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投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计算方法为: 投资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投资拉动率×GDP增长率 其中的GDP增长率一般为不变价生产法GDP增长率(下同)。 4、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消费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计算方法为: 消费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消费拉动率×GDP增长率 5、“贡献率”?它是怎样计算的?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 (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 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 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

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 两种计算方法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I/△GDP ×100%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I/△GDP×( △GDP/△GDP0) ×100% 其中:△ 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 △GDP :报告期GDP增量,GDP0 :基期GDP; △GDP /△GDP0 :报告期GDP增速。 例如:(1)赣州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5年和2004年分别为1861394万元和1594408万元(皆为可比价);2005年和2004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4714952万元和4184368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61394-1594408)÷(4714952-4184368)×100%=50.32%。 根据公式可知: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50.32%×12.7%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资源篇 第六章 ●技术进步 ●与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6.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6.2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 ●6.3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但技术进步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这个世界从工业革命以来区别于以往世界的不同点就是,它把科学和技术 系统地、经常地、逐步地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方面。” ●------罗斯托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类型 ●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 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导致 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层含义。 技术进步的类型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 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 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L也保持不变。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由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 可以由这些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外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或知识是经济系统的一个 中心部分,技术的增长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增长成正比例,投资可以使技术更有价值,技术则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奇迹”举世瞩目,从而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以及能源要素的不断增加来实现的,因而增长方式明显以粗放型为主。随着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政府的着力点。集约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当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 定方式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大部分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的,有理论分析但主要还是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从不同的角度看含义略有不同,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 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从技术进步的涵义我们可以得知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而且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含义在学术界是有很多争议的,目前经济学界的权威的定义是来自西蒙·库兹涅茨的:“国家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 应调整的基础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已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目前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技术进步最基本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到了,在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固然重要,但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结论。针对技术进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在索洛模型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有将储蓄率内生化的理论,也有致力于使人口增长率内生化的模型,但以后者为主流,即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研究。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法,得到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我国应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技术进步。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从反面证明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因而我国应该注重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学者也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总体上来看,学术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技术进步的来源分为内部自主创新来源和技术引进,一般认为技术引进来源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种形式。在内部自主创新方面,通常我们用研发投入的多少来衡量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