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17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17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17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解读: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百家讲坛》蒙曼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唐朝灭亡》里安禄山叛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看视频,思考安禄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给唐朝做了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目标导学,初步感知

根据目标,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的历史。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史实。

3、知道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观看《百家讲坛》蒙曼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唐朝灭亡》里安禄山叛乱片段,结合课文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合作交流:根据下列提示,简洁描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根据提示安史之乱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叛乱首领、借口等要素,组织语言,简介描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欣赏《明皇幸蜀图》,讲述该作品创作的背景,进一步巩固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唐玄宗后期的腐朽。

3、阅读材料: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思考:这场转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严重,相互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税徭役繁重,生活困苦。

2、黄巢起义的结果怎么样?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

3、出示朱温图片,讲解朱温废唐朝皇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的史实。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1、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看图了解五代十国的概念。

2、思考: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3、五代十国局面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四、说收获,话小结

五、拓展延伸

读史明智:对比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作为给国家带来的不同影响,谈谈对你来说有哪些启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的时候,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

第二、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第三、人生要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小人。

六、课堂作业

《长江全能学案》第五课

七、板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 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A.后梁B.后唐 C.后周D.后蜀 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到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忆昔》和《垂老别》,尽管《忆昔》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则描述了唐朝后期的战乱、萧条。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据多媒体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总结得出:(1)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任人唯亲,政治日益黑暗。 (2)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掌握了军权,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势力极度膨胀,最终造成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的概况: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 出示材料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郭子仪列传》 材料二: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效战国……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北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 材料三图片:比较安史之乱前、后期藩镇割剧势力的发展 分析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zxls_20170509151647)

5、《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唐朝的强盛。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

第五课。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见第6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见第7张PPT。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见第8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见第9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影响:比较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割剧势力说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见第10张PPT。 课件展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见第11张PPT。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见第12张PPT。 过渡: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分裂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师:唐朝灭亡——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见第14张PPT。 教师提问:比较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式,回答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见第1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课后练习: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唐朝朝政日趋腐败是在() A.唐太宗统治初年B.唐太宗统治末年 C.唐玄宗统治初年D.唐玄宗统治末年 2.唐朝时,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是() A.郡守B.县令 C.节度使D.刺史 3.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荒废朝政B.发生严重灾荒 C.杨贵妃得宠D.农民负担过重 4.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反映了安史之乱()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使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使边疆将领的权力日益加强 D.使唐朝中央权力日益衰微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下列五代的政权中,废掉唐朝皇帝而建立的是() A.后梁B.后周 C.后晋D.后汉 7.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的是() 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D.宦官专权 8.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的五代十国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都城都设在东京(开封) C.“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十个政权 D.“五代”是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政权 9.《旧唐书》中描绘唐朝某一时期出现了“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于() A.唐玄宗统治前期 B.武则天统治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时 10.“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D.五代十国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财政大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材料二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掉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 材料三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亡。 (1)结合材料一,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答出两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 (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②安史之乱过程? ③安史之乱影响? 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教师引导: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并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璐形势曰趋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概况: (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淹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4.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1)背景。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闲苦。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人长安,建立政权。 (3)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

(1)时间907年。 (2)概况:被朱温建立的后梁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 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 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评价: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知识拓展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 ①历时10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流动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是瓦解不是推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③唐末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田、均产的要求。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争较少;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 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重点难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导言导入 一、安史之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时间、影响。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 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结果。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服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 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 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 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四、小结:唐朝曾经鼎盛一时,但到了唐玄宗时期,他为富庶繁荣所陶醉,骄奢之心日益增长,早期的勤政纳谏作风逐渐退化,晚节不保,用人不当,直接导致了唐朝政局由盛而衰的 转折变化。 作业:写本课知识点 反思: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 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 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 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教师原创】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1安史之乱 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 ※时间:755年 ※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 结果:唐玄宗逃跑,李亨北上灵武被拥护为帝,即唐肃宗。在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中央权力衰弱,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 ※起义领导人:黄巢 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起义结果: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预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的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2、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3、持续八年之久的,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各种矛盾越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资料讲解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 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霓裳羽衣舞》片段 《霓裳羽衣舞》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正当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乐曲声中,这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之中却潜伏着一场深刻的危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板书)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社会经济和国势达到极盛时期。但在这殷富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场祸乱。 1、安史之乱 提出问题:结合材料,说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

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讲解:1、玄宗怠政---天宝年间,玄宗渐生骄侈之心。他不再似当年那样关心政事,勤勉治国,勃勃进取了,而一心要作纵欲享乐的“太平天子”。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整日与贵妃饮酒作乐,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板书)2、任用奸相 玄宗将国家大事交给“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有四项奸邪作恶的“本领”:“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他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国家祸患日迫一日。 材料四: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材料五: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唐自睿宗开始,就在边地设立节度使。天宝年间,边境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一身兼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拥有15万铁骑。他依仗自己势力,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于755年11月,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内地多年无战事,士兵无训练,兵器多朽烂。一时有变,各地猝不及防。起初,叛军连连得手,很快攻下唐东京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接着西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和皇亲贵臣趁夜出城逃奔川中。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馆,玄宗被迫忍痛缢死贵妃,继续西逃。 (板书)2、. 唐朝衰落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3.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 科举制的创立 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选C。 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A. 镇压农民起义 B. 中央放权 C. 镇压安史之乱 D. 分封制的实行 【答案】C

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6.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选D。 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 秦汉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8.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 朱温 B. 李煜 C. 赵匡胤 D. 柴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 3、经过:

(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 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 (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爆发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繁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藩镇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经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 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2)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3)影响: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2、唐朝灭亡 (1)背景: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2)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