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变矩器的能量损失及其补偿

液力变矩器的能量损失及其补偿
液力变矩器的能量损失及其补偿

光伏电站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光伏电站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光伏电站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光伏电站光伏发电光伏运维 第一章影响光伏电站发电量的因素 光伏电站发电量计算方法,理论年发电量=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电池总面积*光电转换效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光伏电站发电量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实际年发电量=理论年发电量*实际发电效率。那么影响光伏电站发电量有哪些因素?以下是我结合日常的设计以及施工经验,给大家讲一讲分布式电站发电量的一些基础常识。 1.1、太阳辐射量 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光照辐射强度直接影响着发电量。各地区的太阳能辐射量数据可以通过NASA气象资料查询网站获取,也可以借助光伏设计软件例如 PV-SYS、RETScreen得到。 1.2、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倾斜角度

从气象站得到的资料,一般为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量,换算成光伏阵列倾斜面的辐射量,才能进行光伏系统发电量的计算。最佳倾角与项目所在地的纬度有关。大致经验值如下: A、纬度0°~25°,倾斜角等于纬度 B、纬度26°~40°,倾角等于纬度加5°~10° C、纬度41°~55°,倾角等于纬度加10°~15° 1.3、系统损失 和所有产品一样,光伏电站在长达25年的寿命周期中,组件效率、电气元件性能会逐步降低,发电量随之逐年递减。除去这些自然老化的因素之外,还有组件、逆变器的质量问题,线路布局、灰尘、串并联损失、线缆损失等多种因素。 一般光伏电站的财务模型中,系统发电量三年递减约5%,20年后发电量递减到80%。 1.3.1组合损失

现阶段光伏电站的清洁主要有,洒水车,人工清洁,机器人三种方式。 1.3.3温度特性 温度上升1℃,晶体硅太阳电池:最大输出功率下降0.04%,开路电压下降0.04%(-2mv/℃),短路电流上升0.04%。为了减少温度对发电量的影响,应该保持组件良好的通风条件。 1.3.4线路、变压器损失 系统的直流、交流回路的线损要控制在5%以内。为此,设计上要采用导电性能好的导线,导线需要有足够的直径。系统维护中要特别注意接插件以及接线端子是否牢固。 1.3.5逆变器效率 逆变器由于有电感、变压器和IGBT、MOSFET 等功率器件,在运行时,会产生损耗。一般组串式逆变器效率为97-98%,集中式逆变器效率为98%,变压器效率为99%。 1.3.6阴影、积雪遮挡

液力变矩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液力变矩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目前国内外液力变矩器设计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内流场分析方法和液力变矩器关键部件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对所使用的理论计算方法、实验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和评价,总结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液力变矩器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液力变矩器;流场分析;三维流动;设计 前言 液力变矩器是以液体为介质,利用液体的相互作用引起机械能与液体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液体动量矩的变化来改变传递转矩的传动装置。液力变矩器具有自动适应性、无级变速、良好稳定的低速性能、减振隔振及无机械磨损等优良特性,延长了动力传动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安全性及通过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军用车辆、工程机械、石油、冶金、矿山及化工机械等领域,是车辆自动变速系统的主要部件。 液力变矩器主要包括泵轮、涡轮和导轮三个部件,如图1所示。泵轮由发动机驱动;涡轮与变速器输入轴相连,导轮则通过单向离合器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上。工作液在各工作轮组成的闭合循环道内流动,通过动能的变化来传递扭矩。 图1液力变矩器基本组成 1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 液力变矩器的设计主要是指变矩器的循环圆设计、叶片设计、特性计算、整体结构设计以及一些关键零部件的设计,由于叶片参数直接影响到变矩器的性能,因而是液力变矩器的设计的关键是叶片设计。循环圆和叶片的设计方法通常有经验设计法、相似设计法和理论设计法三种。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这三种方法是综合应用的,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基于束流理论的参数设计。二是在试制产品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经验规律进行改进。其中,试验改进环节消耗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几乎占据整个设计过程的80%以上。而且众多环节需要经验确定,使得设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建模和计算的复杂性和液力变矩器流场的特殊性,液力变矩器叶片设计的理论基础已由一维流动理论、二维流动理论发展到三维流动理论。 (1)一维流动理论:将工作轮中的总液流假设成由许多流束组成,认为叶片数无穷多,厚度无限薄,忽略粘性对流场的影响,简化很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能反映流体作用的宏观效果,但不能正确反映宏观效果的微观原因,与液力变矩器实际内流场差别较大。 (2)二维流动理论:在束流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工作轮中的液体只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一组平行轴面内的平面流动,且其中每一平面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都是相同的,即流动参数是两个空间坐标的函数。在给定了叶片的边界形态和流量后,即可用数学物理方程求出该平面上任一点的流动参数分布。该简化对纯离心式或轴流式工作轮中的实际流动情况,较为接近;对常用的向心式涡轮液力变矩器来说,与实际流动的差别仍然很大。 (3)三维流动理论:液力变矩器是流道封闭的多级透平机械,流道内为复杂的三维粘性流动。由于流道的曲率变化非常大,叶片的形状也是三维的,这就造成液流沿着流线方向、圆周方向以及从内环到外环都是变化的。另外,油液是有粘性的,这就必然会在流道壁面上出现附面层,由此还会引起“二次流动”

轮式装载机液力变矩器故障与维修

工程机械上使用液力变矩器,具有起步平稳、操作方便、可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等优点。因此,液力变矩器在工程机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轮式装载机上应用的双导轮综合式液力变矩器,具有高效区宽广、变矩过渡至偶合工况平稳的特点。但这种变矩器在使用时间较长以后,易出现过热、工作无力、内部元件损坏等故障。由于变矩器的拆装与维修比较困难,在维修液力变矩器时,必须在弄懂其工作原理和正确地分析故障原因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维修质量。本文以双导轮综合式液力变矩器为例,介绍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变矩器工作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和诊断维修方法。 1 双导轮综合式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该变矩器主要由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及导轮座等组成。 工作过程中,液压油自变速器壳底部通过滤网被油泵吸入,从油泵输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液压油通过液压油滤清器、主调压阀后进入导轮座的进油孔,然后流向泵轮。柴油机的动力通过相啮合的齿轮传给泵轮,泵轮的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离合器壳体,再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壳底;另一部分经第一、第二导轮传给泵轮,液压油在循环圆内传递动力。当涡轮的液体冲向导轮叶片时,导轮不转,导轮给予液体一定的反作用力矩。这个力矩和泵轮给予液体的力矩合在一起,全部传给涡轮,从而使涡轮起到了增大扭矩的作用,即变矩。当涡轮转速继续增高,涡轮传给导轮的液流方向发生变化至冲击导轮背面时,第一、二导轮在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先后开始旋转,变矩工况变成偶合工况。从主调压阀出来的另一路液压油是流向变速器操纵阀的。 2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诊断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装载机动力不足,高速档起步困难;油温过高;液力变矩器不工作。液力变矩器出现故障时,一般从液压油路方面(包括液压油路是否通畅、密封是否良好等)开始检查。

逆变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逆变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在采用DC600V供电系统的旅客列车上每节车厢都设置一台三相逆变器将机车供给的DC600V的直流电逆变为380V/50HZ三相交流电给客车空调以及其它一些三相用电设备供电。 逆变器设两台互为独立的热备逆变器单元(硬卧车、行李车为一台无热备),逆变器容量:2*35KV A逆变器+隔离变压器(高寒车及餐车为15KV A、非高寒车为5KV A),当某一台逆变器发生故障造成停止输出时,另一台逆变器可通过转换向两路负载供电,以确保客车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 一、逆变器的操作要求: 为了确保逆变器的可靠工作,必须按照逆变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上电的时候,先给110V控制电然后再给600V 的大电;断电的时候先断600V的大电,再断110V控制电,即遵行先弱电、后强电,先轻载,再重载的操作原则。为了确保检修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逆变器的检修必须在断电五分钟后进行。 一、逆变器常见故障的处理 1.正常工作时,逆变器报代码为“OO”,输入欠压时报 “O2”,除此之外,出现其它代码均为故障状态。 2.如果逆变器报“O5”,断开负载,看能否正常工作,如 正常,检查负载是否有问题,如仍有“O5”故障,则

更换驱动板或控制板,如仍有问题,更换输出电流传感器LT208。如减载后两路都报“O5”故障,是负载有问题,检查负载。 3.如果逆变器报“O7”,空载情况下,如果复位后能重启, 检查负载是否有问题(短路、断路、绝缘不良)。如果不能进行重启,车上四合一电气柜显示屏直接报“O7”,打开相关逆变单元的散热器,检查IGBT是否完好,如IGBT完好,则驱动板故障,更换驱动板。 4.如果逆变器报“OC”,用万用表测量熔断器,如果坏, 更换熔断器,然后,打开对应单元的散热器,测量IGBT 是否有损坏,有损坏则进行更换,同时检查驱动板是否正常,有问题更换。 5.如果逆变器报“OE”,检查相应单元的接触器触头和触 点是否异常,检查散热器箱内左侧的电源板插头是否有松动,如果接触器触头有粘连现象,要检查散热器上的IGBT是否有问题,同时检查驱动板。如都正常,测量相应单元的固态继电器,有问题则更换相应单元箱的固态继电器。 6.如果逆变器报“FE”,打开相应散热器,检查控制板是 否工作,不工作,更换控制板。 7.另外,还有三种故障现象,表现为逆变器上传的代码为 “OO”,但仍为故障的状态:第一种为逆Ⅰ或逆Ⅱ无输

液力偶合器和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液力偶合器和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 理 发布时间:2009-7-10 9:23:12 来源:点击数:5063 一、液力偶合器和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现代汽车上所用自动变速器,在结构上虽有差异,但其基本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却较为相似,前面已介绍了自动变速器主要由液力变矩器、变速齿轮机构、供油系统、自动换挡控制系统、自动换挡操纵装置等部分组成。本章将分别介绍自动变速器中各组成部分的常见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自动变速器的拆装和故障检修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 汽车上所采用的液力传动装置通常有液力偶合器和液力变矩器两种,二者均属于液力传动,即通过液体的循环液动,利用液体动能的变化来传递动力。 (一)液力偶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液力偶合器的结构组成 液力偶合器是一种液力传动装置,又称液力联轴器。在不考虑机械损失的情况下,输出力矩与输入力矩相等。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发动机过载,二是调节工作机构的转速。其结构主要由壳体、泵轮、涡轮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液力偶合器的基本构造 1-输入轴 2-泵轮叶轮 3-涡轮叶轮 4-轮出轴液力偶合器的壳体安装在发动机飞轮上,泵轮与壳体焊接在一起,随发动机曲轴的转动而转动,是液力偶合器的主动部分:涡轮和输出轴连接在一起,是液力偶合器的从动部分。泵轮和涡轮相对安装,统称为工作轮。在泵轮和涡轮上有径向排列的平直叶片,泵轮和涡轮互不接触。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约3mm~4mm);泵轮与涡轮装合成一个整体后,其轴线断面一般为圆形,在其内腔中充满液压油。 2、液力偶合器的工作原理 当发动机运转时,曲轴带动液力偶合器的壳体和泵轮一同转动,泵轮叶片内的液压油在泵轮的带动下随之一同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压油被甩向泵轮叶片外缘处,并在外缘处冲向涡轮叶片,使涡轮在液压冲击力的作用下旋转;冲向涡轮叶片的液压油沿涡轮叶片向内缘流动,返回到泵轮内缘的液压油,又被泵轮再次甩向外缘。液压油就这样从泵轮流向涡轮,又从涡轮返回到泵轮

最新液压传动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液压传动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对液压传动技术及其优缺点进行描述;将其发展现状、工业应用情况作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归纳;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对其发展趋势在液压现场总线技术、自动化控制软件技术、纯水液压传动、电液集成块等四方面做了合理的展望。关键词:液压传动;工业应用;发展趋势 1 液压传动的定义及其地位 液压传动是以流体(液压油液)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和控制的一种传动形式。它们通过各种元件组成不同功能的基本回路,再由若干基本回路有机地组合成具有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1]。液压传动,是机械设备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液压传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 2 液压传动的发展简史 液压传动是根据17 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1795 年英国约瑟夫?布拉曼(Joseph Braman,1749-1814),在伦敦用水作为工作介质,以水压机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工业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1905 年将工作介质水改为油,又进一步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液压传动广泛应用,特别是1920 年以后,发展更为迅速。1925 液压元件大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20 年间,才开始进入正规的工业生产阶段[2]。年维克斯(F.Vikers)发明了压力平衡式叶片泵,为近代液压元件工业或液压传动的逐步建立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初康斯坦丁?尼斯克(G?Constantimsco)对能量波动传递所进行的理论及实际研究;1910 年对液力传动(液力联轴节、液力变矩器等)方面的贡献,使这两方面领域得到了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期间,在美国机床中有30%应用了液压传动。应该指出,日本液压传动的发展较欧美等国家晚了近20 多年。在1955 年前后, 日本迅速发展液压传动,1956 年成立了“液压工业会”。近20~30 年间,日本液压传动发展之快,居世界领先地位。液压技术主要是由武器装备对高质量控制装置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控制理论的出现和控制系统的发展,液压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日臻完善,电液控制系统具有高响应、高精度、高功率-质量比和大功率的特点,从而广泛运用于武器和各工业部门及技术领域[4]。 3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3.1 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液压传动具有以下优点 1.液压传动的各种元件,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来布置。 2.重量轻、体积小、运动惯性小、反应速度快。 3.操纵控制方便,可实现大范围的无级调速(调速范围达2000:1)。 4.可自动实现过载保护。

液力变矩器常见故障诊断

液力变矩器常见故障诊断 朱建山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在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践,阐述了装载机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其故障进行分析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故障分析设计改进建议 引言: 装载机是一种广泛用于公路、铁路、建筑、水电、港口、矿山等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式机械,它主要用于铲装土壤、砂石、石灰、煤炭等散状物料,也可对矿石、硬土等作轻度铲挖作业。换装不同的辅助工作装置还可进行推土、起重和其他物料如木材的装卸作业。在道路、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装载机用于路基工程的填挖、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料场的集料与装料等作业。此外还可进行推运土壤、刮平地面和牵引其他机械等作业。由于装载机具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机动性好、操作轻便等优点,因此它成为工程建设中土石方施工的主要机种之一。 工程机械上使用液力变矩器,具有起步平稳、操作方便、可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等优点。因此,液力变矩器在工程机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轮式装载机上应用的双导轮综合式液力变矩器,具有高效区宽广、变矩过渡至偶合工况平稳的特点。但这种变矩器在使用时间较长以后,易出现过热、工作无力、内部元件损坏等故障。由于变矩器的拆装与维修比较困难,在维修液力变矩器时,必须在弄懂其工作原理和正确地分析故障原因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维修质量。本文以双导轮综合式液力变矩器为例,介绍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变矩器工作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和诊断维修方法。

1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双导轮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结构 该变矩器主要由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及导轮座等组成。 1.2 液力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工作过程中,液压油自变速器壳底部通过滤网被油泵吸入,从油泵输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液压油通过液压油滤清器、主调压阀后进入导轮座的进油孔,然后流向泵轮。柴油机的动力通过相啮合的齿轮传给泵轮,泵轮的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离合器壳体,再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壳底;另一部分经第一、第二导轮传给泵轮,液压油在循环圆内传递动力。当涡轮的液体冲向导轮叶片时,导轮不转,导轮给予液体一定的反作用力矩。这个力矩和泵轮给予液体的力矩合在一起,全部传给涡轮,从而使涡轮起到了增大扭矩的作用,即变矩。当涡轮转速继续增高,涡轮传给导轮的液流方向发生变化至冲击导轮背面时,第一、二导轮在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先后开始旋转,变矩工况变成偶合工况。从主调压阀出来的另一路液压油是流向变速器操纵阀的。 2 液力变矩器的常见故障分析 2.1变矩器过热故障的检查诊断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检测与维修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检测与维修液力变矩器常见的故障主要有:油温过高、供油压力过低、漏油、机器行驶速度过低或行驶无力,以及工作时内部发出异常响声等5种。 1、油温过高 油温过高表现为机器工作时油温表超过120°C或用手触摸感觉 汤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变速器油位过低;冷却系中水位过低;油管及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变矩器在低效率范围内工作时间太长; 工作轮的紧固螺钉松动;轴承配合松旷或损坏;综合式液力变矩器 因自由轮卡死而闭锁;导轮装配时自由轮机构化机构缺少零件。

液力变矩器油温过高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如下:出现油温过 高时,首先应立即停车,让发动机怠速运转,查看冷却系统有无泄漏,水箱是否加满水;若冷却系正常,则应检查变速器油位是否位 于油尺两标记之间。若油位太低,应补充同一牌号的油液;若油位 太高,则必须排油至适当油位。如果油位符合要求,应调整机器, 使变矩器在高效区范围内工作,尽量避免在低效区长时间工作。如 果调整机器工作状况后油温仍过高,应检查油管和冷却器的温度, 若用手触摸时温度低,说明泄油管或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应将泄油 管拆下,检查是否有沉积物堵塞,若有沉积物应予以清除,再装上 接头和密封泄油管。若触摸冷却器时感到温度很高,应从变矩器壳 体内放出少量油液进行检查。若油液内有金属末,说明轴承松旷或 损坏,导致工作轮磨损,应对其进行分解,更换轴承,并检查泵轮 与泵轮毂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若松动应予以紧固。以上检查项目均 正常,但油温仍高时,应检查导轮工作是否正常。将发动机油门全开,使液力变矩器处于零速工况,待液力变矩器出口油温上升到一 定值后,再将液力变矩器换入液力耦合器工况,以观察油温下降程度。若油温下降速度很慢,则可能是由于自由轮卡死而使导轮闭锁,应拆解液力变矩器进行检查。

液力变矩器故障的处理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液力变矩器故障的处理正 式版

液力变矩器故障的处理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功率不足。一是失速造成的。二是发动机转速过低或达不到额定转速。三是旋转件的平衡度不符合要求。在变矩器的维修中,常以失速试验来检验变矩器的性能,失速会造成工作油温升高,因此试验时间不要太长。 此外,变矩器的泵轮、罩壳和涡轮都是高速旋转件,其平衡度不得超过 15g?cm,在使用中切不可随意用长、短螺钉及增、减垫片来改变泵轮和涡轮的连接,以免破坏平衡度造成功率损失。其摆动量对传动效率也有影响,制造时,泵轮

轴承座端面、涡轮接盘端、壳体与导轮座轴承连接端的摆差不得大于0.02 mm,因此安装时必须检查。 (2)油温过高。液力变矩器正常的工作油温一般在100℃以下。造成变矩器油温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冷却器的冷却效果不佳。二是油压失常(变矩器的进油口压力为0.5 4MPa,出口压力为0.22 MPa,在修理时应检查,必要时更换)。三是工作油量不足、油质不佳。 (3)异响。液力变矩器常见异响有振动撞击声和尖叫声。振动撞击声主要由轴承松旷或损坏、紧固螺栓松动引起,应及时处理。尖叫声是变矩器叶片气蚀或零件损坏引起的。发出尖叫声一般伴有油温升高

液力变矩器故障和工作原理

4.1 液力变矩器构造和工作原理 4.1.1液力变矩器构造 1、三元一级双相型液力变矩器 三元是指液力变矩器是由泵轮、涡轮和导轮三个主要元件组成的。一级是指只有一个涡轮(部分液力偶合器里装有两个涡轮,工作时油液容易发生紊乱)。双相是指液力变矩器的工作状态分为变矩区和偶合区。 * 图4-1为液力变矩器三个主要元件的零件图。 2、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作用 泵轮的叶片装在靠近变速器一侧的变矩器壳上,和变矩器壳是一体的。变矩器壳是和曲轴或曲轴上的挠性板用螺栓连接的,所以泵轮叶片随曲轴同步运转。发动机工作时,它引导液体冲击涡轮叶片,产生液体流动功能,是液力变矩器的 主动元件。 *

1-变速器壳体2-泵轮3-导轮4-变速器输出轴5-变矩器壳体 6-曲轮7-驱动端盖8-单向离合器9-涡轮 涡轮装在泵轮对面,二者的距离只有3~4mm,在增矩工况时悬空布置,被泵轮的液流驱动,并以它特有的速度转动。在锁止工况时它被自动变速器油挤到离合器盘上,随变矩器壳同步旋转。它是液力变矩器的输出元件。涡轮的花键毂负责驱动变速器的输入轴(涡轮轴)。它将液体的动能转变为机械能。 导轮的直径大约是泵轮或涡轮直径的一半。并位于两者之间。导轮是变矩器中的反作用力元件,用来改变液体流动的方向。 导轮叶片的外缘一般形成三段式油液导流环内缘。分段导流环可以引导油液平稳的自由流动,避免出现紊流。 导轮支承在与花键和导轮轴连接的单向离合器上。单向离合器使导轮只能与泵轮同向转动。涡轮的油液流经导轮时改变了方向,使液流返回泵轮时,液流的流向和导轮旋转方向一致,可以使泵轮转动更有效。 *

图4-3为液力变矩器油液流动示意图。 观看液力变矩器油液流动 图上通过箭头示意液体流动方向。油液由泵轮的外端传入涡轮的外端,经涡轮内端传到导轮时改变了油液的流动方向,经导轮传给泵轮的油液的流动方向恰 好和泵轮的旋转方向一致。 * 3、液力变矩器的锁止和减振 液力变矩器用油液作为传力介质时,即使在传递效果最佳时,也只能传递90%的动力。其余的动力都被转化为热量,散发到油液里。为提高偶合工况的传动效率,变矩器设置了锁止离合器。液力变矩器进入偶合工况后,变矩器内的闭锁离合器就有可能进入锁止工况。而变矩器一旦进入锁止工况,发动机的动力就可以100%的传给传动系。可以避免液力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动力损失,提高液力变 矩器的工作效率。 液力变矩器根据锁止形式的不同,负责锁止的闭锁离合器分为液力锁止、离

液压传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液压传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班级:13级模具二班 姓名:王金露 学号:

液压传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摘要】液压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技术,在未来有更广泛的前景,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发展,液压控制系统可以和只能的技术,计算机的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在更多的场合中发挥作用,也可以更加精巧的,更加灵活的完成预期的控制任务。与机械传动相比,液压传动更容易实现其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控制。近年来,液压技术迅速发展,液压元件日臻完善,使得液压传动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突飞猛进,液压传动具有的优势也日渐凸显。随着液压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紧密结合,液压传动技术必将在工程机械行业走驱动系统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液压工业的发展都给予很大重视。 【关键词】液压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微电子 【引言】液压传动技术是工业上最常见的一门技术,他是利用各种元件根据帕斯卡原理来达到力的传递所设计的一种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相应的有一

定的局限性。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全面、更可靠、更物美价廉的自动化,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减轻单调或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就需要对液压传动技术不断的创新,因此对于机器的性能、质量、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液压传动技术必将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文】 液压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 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1795年英国约瑟夫?布拉曼,在伦敦用水作为工作介质,以水压机的形式将其应用于工业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1905年将工作介质水改为油,又进一步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液压传动广泛应用,特别是 1920 年以后,发展更为迅速。 1925 液压元件大约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20年间,才开始进入正规的工业生产阶段。年维克斯发明了压力平衡式叶片泵,为近代液压元件工业或液压传动的逐步建立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初康斯坦丁?尼斯克对能量波动传递所进行的理论及实际究;1910 年对液力传动(液力联轴节、液力变矩器等)方面的贡献,使这两方面领域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机床中30%应用了液压传动。应该指出,日本液压传动的发展较欧美等国家晚了近20多年。在1955年前后,日本迅速发展液压传动,1956年成立了“液压工业会”。近30年间,日本液压传动发展之快,居世界领先地位。液压技术主要是由武器装备对高质量控制装置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

液力变矩器故障分析

液力变矩器故障分析 1.液力变矩器内支撑导轮的单向离合器打滑(1)故障现象当车辆出现在 30~50 km/h以下加速不良,车速上升缓慢,过了低速区后加速良好的故障时, 很可能是液力变矩器内支撑导轮的单向离合器打滑。(2)故障诊断方法发动机热机后,将4个车轮用三角木或砖头塞住,拉紧驻车制动器,踩住脚制动踏板, 用眼睛盯住发动机转速表,将油门完全踩到底,如发动机的失速转速明显低于 规定值,说明液力变矩器内支撑导轮的单向离合器打滑。(3)故障分析图1导轮变矩器低速增扭,靠的是导轮(图1)改变液流方向,变矩器内支撑导轮的单向 离合器打滑后,导轮没有了单向离合器的支撑,在增扭工况时无法改变液流的 方向。这样经导轮返回的液流流向和泵轮旋转方向相反,发动机需克服反向液 流带来的附加载荷,于是液力变矩器变成了液力偶合器,低速增扭变成了低速 降扭,所以汽车在低速区(变矩器增加扭矩工况区域)加速不良。(4)维修方法更换液力变矩器总成或用车床剖开液力变矩器,然后更换导轮和单向离合器即可 排除故障。2.液力变矩器内支撑导轮的单向离合器卡滞(1)故障现象汽车起动和中低速行驶正常,但没有高速,温和踩油门最高车速只有80~90 km/h左右;加大节气门开度,最高车速也只有110~120 km/h左右。(2)故障诊断方法支撑导 轮的单向离合器卡滞时,在感觉上有一点像发动机排气不畅,但发动机排气不 畅时冷车起动困难。打开空气滤清器上盖,拆下滤芯,发动机急加速时此处能 看见废气返流,而支撑导轮的单向离合器卡滞,不会导致废气返流。从油液颜 色看一切正常,用故障诊断仪也找不到故障,发动机失速转速正常。(3)维修方法更换液力变矩器总成或用车床剖开液力变矩器,然后更换导轮和单向离合器 即可排除故障。3.液力变矩器内锁止离合器的锁止力矩不足(1)故障现象汽车低速行驶和发动机冷机时没有异响,热机车速提高后能听到"嗡嗡"的异响声,20 min后发动机冷却液过热,报警装置开始报警。(2)故障诊断方法发动机热机后,车速在30~50 km/h后若听到"嗡嗡"的异响声,轻轻地踩下制动踏板,使制动踏板臂和制动灯开关分开即可(制动灯开关负责解除变矩器锁止工况)。若踩下制 动踏板时"嗡嗡"的异响声立即终止,抬起制动踏板时"嗡嗡"的异响声立即恢复,说明异响是由于液力变矩器内锁止离合器的锁止力矩不足造成的。(3)故障分析图2 4L60E型变速器锁止电磁阀控制阀中的锁止继动阀控制液力变矩器进入锁 止工况的时机,锁止电磁阀(图2)决定锁止油压的大小。若锁止电磁阀密封不

液压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液压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液压与气压传动相对于机械传动来说是一门新兴技术。从1795年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诞生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工业上被广泛采用和有较大幅度的发展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在工程机械、冶金、军工、农机、汽车、轻纺、船舶、石油、航空和机床行业中,液压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随着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液压技术向更广阔的领域渗透,发展成为包括传动、控制和检测在内的一门完整的自动化技术。现今,采用液压传动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发达国家产的95%的工程机械生、90%的数控加工中心、95%以上的自动线都采用了液压传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进入液压技术领域,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方面采取了这些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性能仿真﹑自动绘图以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可提升液压产品的质量,优化其性能,减低成本,并大大缩短其生产和交货周期。在设备控制方面,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可简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自动化水平,并增加产品的可靠性。因此,近年来,液压行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予极大的关注,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推广使用和数字控制液压元件的研制开发尤其突出。另外,减小元件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元件的寿命研制新介质以及污染控制的研究,也是当前液压传动及液压控制技术发展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液压工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产品最初只用于机床和锻压设备,后来又由于拖拉机和工程机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液压元件生产技术,同时自行设计液压产品。目前,我国生产的液压元件已形成系列,并在各种机械设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以开发研制了中高压齿轮泵﹑插装式锥阀﹑电业比例阀﹑叠加阀以及新系列中﹑高压阀等。尽管如此,我国的液压元件和液压产品与国外先进的同类产品相比,在性能上,在种类﹑规格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了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已瞄准世界主流的液压元件系列型谱,有计划的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最先进的液压技术和产品,并对我国正生产的液压产品进行整顿,合理调整产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检测与维修方法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检测与维修方法 液力变矩器常见的故障主要有:油温过高、供油压力过低、漏油、机器行驶速度过低或行驶无力,以及工作时内部发出异常响声等5种。 1、油温过高 油温过高表现为机器工作时油温表超过120°C或用手触摸感觉汤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变速器油位过低;冷却系中水位过低;油管及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变矩器在低效率范围内工作时间太长;工作轮的紧固螺钉松动;轴承配合松旷或损坏;综合式液力变矩器因自由轮卡死而闭锁;导轮装配时自由轮机构化机构缺少零件。 液力变矩器油温过高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如下:出现油温过高时,首先应立即停车,让发动机怠速运转,查看冷却系统有无泄漏,水箱是否加满水;若冷却系正常,则应检查变速器油位是否位于油尺两标记之间。若油位太低,应补充同一牌号的油液;若油位太高,则必须排油至适当油位。如果油位符合要求,应调整机器,使变矩器在高效区范围内工作,尽量避免在低效区长时间工作。如果调整机器工作状况后油温仍过高,应检查油管和冷却器的温度,若用手触摸时温度低,说明泄油管或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应将泄油管拆下,检查是否有沉积物堵塞,若有沉积物应予以清除,再装上接头和密封泄油管。若触摸冷却器时感到温度很高,应从变矩器壳体内放出少量油液进行检查。若油液内有金属末,说明轴承松旷或损坏,导致工作轮磨损,应对其进行分解,更换轴承,并检查泵轮与泵轮毂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若松动应予以紧固。以上检查项目均正常,但油温仍高时,应检查导轮工作是否正常。将发动机油门全开,使液力变矩器处于零速工况,待液力变矩器出口油温上升到一定值后,再将液力变矩器换入液力耦合器工况,以观察油温下降程度。若油温下降速度很慢,则可能是由于自由轮卡死而使导轮闭锁,应拆解液力变矩器进行检查。 2、供油压力过低 现象为:当发动机油门全开时,变矩器进口油压仍小于标准值。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供油量少,油位低于吸油口平面;油管泄漏或堵塞;流到变速器的油过多;进油管或滤油网堵塞;液压泵磨损严重或损坏;吸油滤网安装不当;油液

自动变速箱与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

自动变速箱 自动变速箱简称AT,全称Auto Transmission,它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 和手动挡相比,自动变速箱在结构和使用上有很大不同。手动挡主要通过调节不同齿轮组合来更换挡位,而自动变速箱是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的目的。其中液力变扭器是自动变速箱最具特点的部件,它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等构件组成,泵轮和涡轮是一对工作组合,泵轮通过液体带动涡轮旋转,而泵轮和涡轮之间的导轮通过反作用力使泵轮和涡轮之间实现转速差并实现变速变矩功能,对驾驶者来说,您只需要以不同力度踩住踏板,变速箱就可以自动进行挡位升降。由于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变矩范围不够大,因此在涡轮后面再串联几排行星齿轮提高效率,液压操纵系统会随发动机工作变化自行操纵行星齿轮,从而实现自动变速变矩。为了满足行驶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如泊车、倒车)等,自动变速箱还设有一些手动拨杆位置,像P挡(停泊)、R挡(后挡)、N挡(空档)、D挡(前进)等。 从性能上说自动变速箱的挡位越多,车在行驶过程中也就越平顺,加速性也越好,而且更加省油。除了提供轻松惬意的驾驶感受,自动变速箱也有无法克服的缺陷。自动变速箱的动力响应不够直接,这使它在“驾驶乐趣”方面稍显不足。此外,由于采用液力传动,这使自动挡变速箱传递的动力有所损失。 手自一体自动变速箱 手自一体变速箱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提高自动变速箱的经济性和操控性而增加的设置,让原来电脑自动决定的换挡时机重新回到驾驶员手中。同时,如果在城市内堵车情况下,还是可以随时切换回自动挡。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就像两个风扇相对,一个风扇工作,然后将另一个不工作的风扇吹动。这个比喻可以很形象的解释液力变矩器中泵轮和涡轮之间的工作关系。不过详细解释其工作原理,则有些复杂。 动力输出之后,带动与变矩器壳体相连的泵轮,泵轮搅动变矩器中的自动变速箱油(以下简称ATF),带动涡轮转动,ATF在壳体中是一个循环的动作,由于泵轮旋转时的离心力,ATF会在泵轮的作用下,甩向外侧,冲向前方的涡轮,再流向轴心位置,回到泵轮一侧,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将动力传向与齿轮箱连接的涡轮。 不过只有该零部件和传动方式,只能称为液力耦合器,若想成为液力变矩器,必然要改变涡轮叶片的形状,这样一来,ATF在经过涡轮再循环回泵轮时,会与泵轮旋转方向相反,因而造成冲击,所以为了成为液力变矩器还需另一个部件:导轮。导轮是存在于泵轮和涡轮之间的一个部件,用于调节壳体中ATF液流方向,通过单向离合器与箱体固定。 有了导轮,才有了“变矩”的灵魂所在,在泵轮与涡轮转速差较大时,动力输出的扭矩也变大了,此时的变矩器想当一个无级变速器,通过转速差来提升扭矩,此时导轮处于固定状态,用以调节ATF回流;而当转速差降低,涡轮泵轮耦合或锁止时,扭矩接近对等,无需增矩,导轮随泵轮和涡轮同向转动,避免自身搅动ATF,造成动力的损耗。 至此我们了解到了液力变矩器的最大特点——软连接,而这种动力的传输方式起到了两大功能:1、从静止到低速时的平稳起步;2、在加速过程中,较大动力输出时,起到增大扭矩的作用。如果与MT上的离合器相比较,则需注意的是,第一条起到了并优化了MT 上离合器的功能,但第二条则是离合器无法实现的。

AMT技术发展现状

AMT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及国内现状1前言 车辆的自动变速技术是车辆改进和完善传动系统的一个重要方向,从1939年带有液力变矩器的全自动传动系统问世以来,自动变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代微电子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使得自动变速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自动变速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主要有三种:AT(Automatic Transmission)传动系统、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传动系统、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传动系统。AT传动系统是指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器组成的自动变速系统,这种变速系统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60年的发展,其技术已十分成熟,目前占据着自动变速系统的主导地位。AT在美国和日本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国产的自动变速车采用的都是AT传动系统。AT传动系统简化了操纵、提高了舒适性和车辆平均速度以及行驶安全性和通过性,但是,它还存在传动效率低、结构复杂、制造困难、成本高等缺点。无级传动CVT是驾驶简便、提高车辆燃料经济性的理想装置,但传动带的强度和寿命问题,以及传动带与带轮之间的滑磨等问题限制了CVT的传动效率,目前采用CVT产品的车型主要有:Nissan M6Hyper-CVT、Audi Multitronic CVT 等。AMT传动系统是在原有有级固定轴式机械变速传动系统基础上增加自动变速操纵系统ASCS组成的。AMT具有传统齿轮变速器传动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制造等优点,同时也具有操纵方便的自动变速功能。 2AMT的原理 AMT是在传统的固定轴式变速器和干式离合器的基础上,应用微电子驾驶和控制理论,以电子控制器(ECU)为核心,通过电动、液压或气动执行机构对选换档机构、离合器、油门进行操纵,来实现起步和换档的自动操作。AMT的基本控制原理是:ECU根据驾驶员的操纵(油门踏板、制动踏板、转向盘、选档器的操纵)和车辆的运行状态(车速、发动机转速、变速器输入轴转速),综合判断,确定驾驶员的意图以及路面情况,采用相应的控制规律,发出控制指令,借助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对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进行联合操纵。 3AMT的发展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检测及维修

液力变矩器的故障检测及维修 液力变矩器常见的故障主要有:油温过高、供油压力过低、漏油、机器行驶速度过低或行驶无力,以及工作时内部发出异常响声等5种。 1、油温过高 油温过高表现为机器工作时油温表超过120°C或用手触摸感觉汤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变速器油位过低;冷却系中水位过低;油管及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变矩器在低效率范围内工作时间太长;工作轮的紧固螺钉松动;轴承配合松旷或损坏;综合式液力变矩器因自由轮卡死而闭锁;导轮装配时自由轮机构化机构缺少零件。 液力变矩器油温过高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如下:出现油温过高时,首先应立即停车,让发动机怠速运转,查看冷却系统有无泄漏,水箱是否加满水;若冷却系正常,则应检查变速器油位是否位于油尺两标记之间。若油位太低,应补充同一牌号的油液;若油位太高,则必须排油至适当油位。如果油位符合要求,应调整机器,使变矩器在高效区范围内工作,尽量避免在低效区长时间工作。如果调整机器工作状况后油温仍过高,应检查油管和冷却器的温度,若用手触摸时温度低,说明泄油管或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应将泄油管拆下,检查是否有沉积物堵塞,若有沉积物应予以清除,再装上接头和密封泄油管。若触摸冷却器时感到温度很高,应从变矩器壳体内放出少量油液进行检查。若油液内有金属末,说明轴承松旷或损坏,导致工作轮磨损,应对其进行分解,更换轴承,并检查泵轮与泵轮毂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若松动应予以紧固。以上检查项目均正常,但油温仍高时,应检查导轮工作是否正常。将发动机油门全开,使液力变矩器处于零速工况,待液力变矩器出口油温上升到一定值后,再将液力变矩器换入液力耦合器工况,以观察油温下降程度。若油温下降速度很慢,则可能是由于自由轮卡死而使导轮闭锁,应拆解液力变矩器进行检查。 2、供油压力过低 现象为:当发动机油门全开时,变矩器进口油压仍小于标准值。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供油量少,油位低于吸油口平面;油管泄漏或堵塞;流到变速器的油过多;进油管或滤油网堵塞;液压泵磨损严重或损坏; 吸油滤网安装不当;油液起泡沫;进出口压力阀不能关闭或弹簧刚度减小。 如果出现供油压力过低,应首先检查油位:若油位低于最低刻度,应补充油液;若油位正常,应检查进、出油管有无泄漏,若有漏油,应予以排除。若进、出管密封良好,应检查进、出口压力阀的工作情况,若进、出口压力阀不能关闭,应将其拆下,检查其上零件有无裂纹或伤痕,油路和油孔是否畅通,以及弹簧刚度是否变小,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如果压力阀正常,应拆下油管或滤网进行检查。如有堵塞,应进行清洗并清除沉积物;如油管畅通,则需检查液压泵,必要时更换液压泵。如果液压油起泡沫,应检查回油管的安装情况,如回油管的油位低于油池的油位,应重新安装回油管。 3、变矩器漏油 变矩器漏油主要是由于变矩器后盖与泵轮拼命面、泵轮与轮毂拼命处连接螺栓松动或密封件老化或损坏造成的。发现漏油应启动发动机,检查漏油部位。如果从变矩器与发动机的连接处漏油,说明泵轮与泵轮罩连接螺栓松动或密封圈老化,应紧固连接螺栓或更换O形密封圈;如果从变矩器与变速器连接处甩油,说明泵轮与泵轮毂连接螺栓松动或密封圈损坏,应紧固螺栓或检查密封圈;如果漏油部位在加油口或放油口位置,应检查螺栓连接的松紧度以及是否有裂纹等。

液力变矩器常见故障

液力变矩器常见的故障主要有:油温过高、供油压力过低、漏油、机器行驶速度过低或行驶无力,以及工作时内部发出异常响声等5种。 1、油温过高 油温过高表现为机器工作时油温表超过120°C或用手触摸感觉汤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变速器油位过低;冷却系中水位过低;油管及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变矩器在低效率范围内工作时间太长;工作轮的紧固螺钉松动;轴承配合松旷或损坏;综合式液力变矩器因自由轮卡死而闭锁;导轮装配时自由轮机构化机构缺少零件。 液力变矩器油温过高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如下:出现油温过高时,首先应立即停车,让发动机怠速运转,查看冷却系统有无泄漏,水箱是否加满水;若冷却系正常,则应检查变速器油位是否位于油尺两标记之间。若油位太低,应补充同一牌号的油液;若油位太高,则必须排油至适当油位。如果油位符合要求,应调整机器,使变矩器在高效区范围内工作,尽量避免在低效区长时间工作。如果调整机器工作状况后油温仍过高,应检查油管和冷却器的温度,若用手触摸时温度低,说明泄油管或冷却器堵塞或太脏,应将泄油管拆下,检查是否有沉积物堵塞,若有沉积物应予以清除,再装上接头和密封泄油管。若触摸冷却器时感到温度很高,应从变矩器壳体内放出少量油液进行检查。若油液内有金属末,说明轴承松旷或损坏,导致工作轮磨损,应对其进行分解,更换轴承,并检查泵轮与泵轮毂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若松动应予以紧固。以上检查项目均正常,但油温仍高时,应检查导轮工作是否正常。将发动机油门全开,使液力变矩器处于零速工况,待液力变矩器出口油温上升到一定值后,再将液力变矩器换入液力耦合器工况,以观察油温下降程度。若油温下降速度很慢,则可能是由于自由轮卡死而使导轮闭锁,应拆解液力变矩器进行检查。 2、供油压力过低 现象为:当发动机油门全开时,变矩器进口油压仍小于标准值。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供油量少,油位低于吸油口平面;油管泄漏或堵塞;流到变速器的油过多;进油管或滤油网堵塞;液压泵磨损严重或损坏;吸油滤网安装不当;油液起泡沫;进出口压力阀不能关闭或弹簧刚度减小。 如果出现供油压力过低,应首先检查油位:若油位低于最低刻度,应补充油液;若油位正常,应检查进、出油管有无泄漏,若有漏油,应予以排除。若进、出管密封良好,应检查进、出口压力阀的工作情况,若进、出口压力阀不能关闭,应将其拆下,检查其上零件有无裂纹或伤痕,油路和油孔是否畅通,以及弹簧刚度是否变小,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如果压力阀正常,应拆下油管或滤网进行检查。如有堵塞,应进行清洗并清除沉积物;如油管畅通,则需检查液压泵,必要时更换液压泵。如果液压油起泡沫,应检查回油管的安装情况,如回油管的油位低于油池的油位,应重新安装回油管。 3、变矩器漏油 变矩器漏油主要是由于变矩器后盖与泵轮拼命面、泵轮与轮毂拼命处连接螺栓松动或密封件老化或损坏造成的。发现漏油应启动发动机,检查漏油部位。如果从变矩器与发动机的连接处漏油,说明泵轮与泵轮罩连接螺栓松动或密封圈老化,应紧固连接螺栓或更换O形密封圈;如果从变矩器与变速器连接处甩油,说明泵轮与泵轮毂连接螺栓松动或密封圈损坏,应紧固螺栓或检查密封圈;如果漏油部位在加油口或放油口位置,应检查螺栓连接的松紧度以及是否有裂纹等。 4、机器行驶速度不定期低或行驶无力 这种故障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液力变矩器内部密封件损坏,使工作腔液流冲击下降;自由轮机构卡死,造成导轮闭锁;自由轮磨损失效;工作轮叶片损坏;进、出口压力阀损坏;液压泵磨损,供油不足;液压油油位太低;变速器的磨擦式主离合器有故障。 机器挂挡起步后,如果行驶无力或行驶缓慢,应首先检查挂挡压力表的指示压力是否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