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小说创作于1958年,得到了茅盾先生的大力支持。纵观《百合花》,可以看出在全文朴实自然,在处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上匠心独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富于诗意的叙事风格则把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通讯员艺术境界细节人物性格质朴被子人物形象情节

【正文】: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

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①。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茅盾誉之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小战士护送——一个十九岁的

农村青年,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突出了小战士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再就是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茹志娟说:“《百合花》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关键的一个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气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跟随我经历的波折不算小。同志们说我在创作上还有希望,尚可发展,曾以《百合花》为例;而‘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主义,冠我以‘文艺黑线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为例;较多的读者记得的也还是它。那么就让它明明白白地,作为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标志吧!②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

茅盾又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百合花》从篇章结构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彻入里的分析。茅盾先生将《百合花》的风格概括为四个字:③“清新、俊逸”。《百合花》确是一篇使人“满意”,令人“感动”的诗篇,优美、抒情、清新、自然。作家努力将生活中发掘出来的美加以提炼、升华,巧妙编织,给人以艺术享受。茹志鹃说:“我要用我这双眼睛,在大家共见的生活中,去找出单单属于我的东西②”。

为什么呢?因为茹志娟的《百合花》更是百花中的奇葩,无论从选

题,还是叙述上来看,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特色。

1、万绿丛中几点红——独特的取材角度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虽然写的是发生在一九四六年中秋的故事,但它成稿后首次露相却是在1958年夏天。无论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还是发表的时间,《百合花》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取材来说都可谓是匠心独用,别出心裁。

一般来说,对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事,当时的主流文坛普遍的文学取材倾向于塑造抗战中或解放战争中的典型的光辉的共产党的形象。像《红岩》里的主人公江姐,《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等。红色经典似乎是那个时代小说创作的主旋律。据当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红色经典《红岩》曾创下了1000万的发行量,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由此可见红色题材在当时之盛况。至于《百合花》发表的时代——1958年前后,也就是中国刚刚完成三大改造时期,“农村土改”,“农业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似乎才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而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以反映农村巨变为创作的主要素材。柳青创作的以揭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必然性为主题的《创业史》,毋庸置疑的成为了当时公认的建国以来十七年文学的标本之作。

《百合花》就写在这样一个红色充斥的时代,然而,茹志娟却选择了从平凡的人——一个小通讯员入手,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面貌,揭示人物的崇高和伟大,来顺应时代“红色”的潮流。一个天真纯洁质朴甚至还略带腼腆的通讯员,面对困境,奋不顾身,不惜把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献给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何尝不是一个忠于

曾向她借过被子的受了重伤的通讯员被抬进来时,出于惊讶,感到不可思议。刚才还向自己借被子的活泼的通讯员,瞬间却伤得遍体鳞伤。她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所以发出了短促的“啊”声。另一次是她听到那位担架员讲述了通讯员受伤的缘由后,又不禁发出了“啊”声。但这次的内涵与前一次截然不同:一个纯朴憨厚的十九岁小伙子,在面对困难时那么的勇敢和坚定,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而他此时却伤的这么重,生死未卜……她此时不是来不及说什么,而是很难去说什么。是同情,担心,还是敬佩?强烈复杂的心理震撼说不清,道不明,在新媳妇的心中也许是五味俱全,样样都有的吧

在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中,我们看不到惊心动魄的情节,看不到波澜壮阔的场面,看不到精细优美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讯员,他腼腆害羞,在女同志面前会“飞红了脸”;他意气用事,新媳妇不给她借被子,也会愤愤地说一句“老百姓死封建”;他热爱生活,时不时的会长自己的枪筒里插“一枝野菊花”聊以自娱;他通情达理,得知那条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会不好意思自责道:“我们还是送回去吧”。他是平凡的,也许他还没有很高深的理论素养,也许他还没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他不会表现的如同《红岩》中的主人公江雪琴那么的睿智,不会像《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那么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没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丰功伟绩,他有的只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做人的善良,对人的真诚宽容。所以当他面对敌人的进攻,处于本能的选择了牺牲自己。我想他在作出牺牲的那一刻,想到的绝对不是什么渴

望成为英雄,舍生取义,名垂后人之类的宏伟之志,而是出于本能。他的选择是心灵的选择,是做人的准则。

茹志娟用简单朴实的笔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真实的通讯员的形象。他虽然平凡,却依然动人。他不是风口浪尖上的风流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实实在在从自己的起点迈步,做最

真实的自己④

。他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投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无比动人……

总之,这部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

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参考文献

1、茹志娟《说迟了的话》

2、茹志娟《百合花》后记

3、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4、崔晓艳. 《青年文学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