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的教学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和政府最高决策层对互联网推动社会转型进步的高度重视。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其中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创新有什么趋势和热点?如何认识“互联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本刊特邀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为我们分享“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观点。

胡小勇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信息化教学创新、微课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科研指导等。任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上外”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智慧学习环境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教育部科技司战略研究“信

息化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研究(2014)”等项目。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创新;热点;翻转课堂;MOOC;创客

记者:胡教授您好。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是否会发生进一步的变革?

胡小勇:谢谢您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两个明显变化决定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性。

第一个重要变化,是育人目标的变化。什么样的时代,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像几十年前,商店营业员要会打算盘。到了信息时代,就算算盘打得再虎虎生风,这种人才也无法适应便利店的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和时代错位,否则就生不逢时,学而无用。有本著作叫做《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它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生存于21世纪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职业生活技能。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地球。数字素养技能的内涵将更丰富,更重要。这些无不对培养创新型的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和时代同行的学生也变了。2001年,美国北卡大学的马克?普连斯基(Marc Prensky)教授,提出了一个“重新划分人类分类”的新框架。他把“现存于世”

的人分成了三类,分别是“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和“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来源于Marc Prensky在2001年发表的论文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这种提法在当年是语出惊人,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新鲜。转眼间15年过去了,今天的学生们早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土著”了。他们从小生长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里。手机、电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就是他们从小注定的生存方式。这些新生的“数字土人”,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习惯,与多年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数字土著”是时代前进和技术进化投射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产物。如果说,电脑和多媒体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数字终端和互联网,将成为下一波变革教学,甚至是颠覆课堂,推动教学创新的强大外力。

记者:您说教学要进一步变革,那如何看现行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关系呢?

胡小勇:是的,“互联网+”是个大趋势。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重视“互联网+”对教学的变革影响,还要重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与现行教学形态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教学的兴起,一方面呼唤我们要重视“互联网+”的热潮,审视现有教学的不足。另外,教育工作者还要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是基

本出发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看待“互联网颠覆论”时,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汽车,豆腐必须是豆腐……”同理,教学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变成了另外一种不是教学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老师们要认清一样东西:无论已有的现行教学形态,还是“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形态,本质还是要搞好教和学。

其次,提“互联网+”教学,并不代表“互联网+”时代的所有教学方式,都必须是“互联网+”的。“互联网+”教学形态是现行教学形态,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形态进一步发展的排头兵和新浪潮。就如我们曾经提倡信息化教学,这也不代表传统常态教学就一无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用透互联网是个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下,关注各种教育教学形态的独特性。

记者:那您如何认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特征呢?

胡小勇:概括来说,我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有这六个特征:一是教学生态更加开放融合。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精神的体现。二是学习更加泛在化和移动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终端的兴起,学习时空跨边界、超界限,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

新形态。三是愈发尊重学生群体的需求。在“互联网+”教学中,老师要进一步主动探寻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四是教学结构得到重塑。教学结构迈入了混合阶段,线上、线下的O2O结合成为大趋势。五是教学更加富媒体化和技术智能化。大数据、学习分析、智能学习工具得到融合应用。六是师生关系趋于平等。老师要从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前讲,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

记者:那您能具体讲讲“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创新趋势吗?

胡小勇:近年来,云计算、学习分析、增强现实、平板电脑、电子书包、TPACK等,这些新技术和新理念进入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MOOC、视频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为教学创新带来了新的应用契机;另外,翻转课堂、社交媒体、微课、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应用,更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形式。可谓东风夜放花千树,各种创新的教学形式,热点涌现。我们正在承担一项教育部战略规划项目《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与方法研究》。通过系统考察,我们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的各种热点和趋势。从技术与教学互动的发展史来看,教学形态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逐渐趋向“+互联网”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