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_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1 第一章_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1 第一章_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章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科学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医学领域也不例外。由于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人类不仅有生理活动,还具有心理活动和明显的社会属性,所以医学被认为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方法的要求更高、更严。

医学科学研究简称医学科研,是在医学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人类身心健康,对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研究的健康相关事物、现象进行探讨,旨在揭示矛盾的内部联系与客观规律,从而比较客观、正确地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对其进行评价。它是提高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和比较各种医疗保健方法效果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改进医疗和保健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医学科研的发展

医学的发展,在历经了古代经验医学的奠基阶段和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阶段之后,从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进入第三个阶段——现代医学。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医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水平不同,对医学水平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致使医学科研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医学理论与技术。科学方法论是医学科研发展的向导。随着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医学科研经历着整体时代→分析时代→系统时代的发展历程。

一、医学科研的发展简史

纵观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科研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经验医学——整体方法论(公元前400年至16世纪)

这一时期是医学方法论的初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医学根据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及其与环境的联系,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考察人体及其疾病。这种科学认识的整体方法论,强调对人体生命和疾病进行客观实际的整体观察,把观察到的客观现象综合概括为理性认识。古代经验医学通过对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大量观察和综合概括,建立起第一个科学的人体观和疾病观,从而战胜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鬼神致病”邪说,使医学从巫术中解放出来,上升为初步的科学。这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成果有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肝为生命中枢”模型。

作为医学方法论的初期发展阶段,古代经验医学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由于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低下,当时的医学研究不可能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过程有科学精准的解释和阐述,只能仅限于对现象进行描述,并进行猜测性思辨及经验总结。另外,虽然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了大体认识,而缺乏确切的概念和范畴。大部分仅仅是定性认识,尚未达到定量的水平。

(二)近代实验医学——分析方法论(16至19世纪)

16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机器生产的需要,力学和物理学有了长足进步。16、17世纪哲学家培根倡导采用实验分析方法,此方法后来在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采用。这种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强调归纳推理,即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个别现象,从中归纳出一般性认识。医学科研在这种分析性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解剖分析方法和实验分析方法,对人体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进行深入探索,加深了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出现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如16世纪维萨里的解剖学、17世纪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18世纪莫干宜的器官病理学说及19世纪巴斯德和郭霍的病因细菌学。特别是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说,是这一时期医学成果的杰出代表。

尽管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的确提高了人类的认识水平,使人类在器官、组织和细胞各个层次上都能开展对人体和疾病的深入研究。然而,由于过分依赖实验观察和分析技术,造成了当时普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其极端的表现就是疾病与防治的机械唯物论的局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然而人体是个多层次、系统、复杂的物质系统,因此是无法仅用简单的物理化学规律来进行解释的。

(三)现代医学——系统方法论(19世纪之后)

19世纪后,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使自然现象过程的辩证性质逐渐被揭示出来。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为医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更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使医学科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系统时代的医学科研不再是仅用分析法孤立、静止地研究医学,而是促使医学在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动态研究中得到迅速发展,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这一时期的代表学说有神经系统学说、内分泌学说、体液学说和免疫学说等。

20世纪40年代后,起源于生命科学的系统方法,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后,也逐步成为了医学科研一个崭新的科学方法论。其有三个主要的方法论原则:整体性、互相联系和

动态原则。由此可见,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以系统、联系、变化的观点,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对其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然而,人们也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系统方法作为一类新的医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如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可以为系统方法提供健康和疾病认识所需的细节。以观察和分析的科学事实为基础,再运用系统方法的辩证思维,才有可能对健康和疾病问题有更深入和科学的认识。

二、医学科学发展的几个重大前沿领域

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往往代表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常常起着带动全局的作用,并对科学本身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今,由于生物医学飞速发展,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宽广,并且不断拓展延伸出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因此,关注和研究当前医学科学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领域,加强科研管理的战略性导向,对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基因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提出、启动和草图的完成是基因组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则是目前基因组学最热点的研究领域。GWAS是指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与人类健康、疾病的关联研究,全面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相关的遗传密码。目前,随着HGP草图的完成,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科学家正就揭示遗传密码与人类健康、疾病的关联开展全球性国际合作研究。后基因组时代,开展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是DNA芯片技术。DNA芯片或称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二)蛋白质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使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步转移到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作为基因研究的重要补充,蛋白质组学是在蛋白质的水平上定量、动态、整体地研究生物体,即是对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功能的特定蛋白质组群进行研究,进而在蛋白质水平上探索其作用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组群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涉及蛋白质分类、鉴定、

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功能确定及发现新药物靶点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组学研究还包括分析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功能。

(三)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开发各种软件,对日益增长的DNA和蛋白质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发行、提取、加工、分析和研究,同时建立理论模型,指导实验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逐步认识生命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密码。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①收集、存储、管理与提供生物信息;②提取和分析基因组序列信息;③功能基因组相关信息分析;④生物大分子结构模拟和药物设计;⑤生物信息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研究;⑥应用与发展研究。

(四)克隆技术和人体组织工程技术

克隆技术是现代遗传学最伟大成就之一,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美国、瑞士等国家已能利用克隆技术培植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我国整形外科专家曹谊林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体外细胞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在白鼠上复制出人耳,为人体缺失器官的修复和重建带来希望。克隆技术还可在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繁殖重要基因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疾病感染的干扰素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克隆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此外,人体组织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通过在体外培养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供临床所需,也可在体外构建出人体器官,用于替代与修复性治疗。人体组织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不少组织、器官的组织工程动物实验获得成功。软骨、骨、肌腱等组织再生成功,进一步展示了它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血管、气管等复合组织的再生,标志着组织工程已从单一组织再生向复合组织预制迈出了重大一步;而胰腺、肝脏等组织再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说明通过组织工程人类有能力再生具有复杂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官。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必将给生命科学带来革命性变化。

(五)数字虚拟人计划

20世纪末、21世纪初,科技最为活跃的两大领域——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计算生物学和计算医学,其在人体模型、人体信息的数字化领域方面酝酿产生了“数字虚拟人”计划。“数字虚拟人”的起源要追溯到1989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发起的“可视

人计划”。“数字虚拟人”是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而实现的数字化虚拟人体,作为代替真实人体进行实验研究的技术平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一具有一定特征的尸体标本,进行切片,每切一片,进行拍照、扫描,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处理转化为计算机数据,在电脑里整合、模拟、重建人体三维立体结构。因此,“数字虚拟人”又称为“数字人体”或“虚拟人体”。这一计划使人们可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器官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实现人体解剖的数据化和可视化。5年后,负责项目实施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宣布,他们已获得了一男一女两组光学照片数据,以及CT和核磁共振断层扫描图像。

“数字虚拟人”计划包括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虚拟可视人”。它是把人尸体做成切片,然后在计算机中变成三维数据图像,其仅具有几何图形视觉效果,还不能反映生理变化,在医学上应用有限。②第二阶段是“虚拟物理人”。它在可视人体基础上加上物理化学信息,使其像真人一样对外界有反应。如,在做汽车碰撞试验时,“虚拟人”会出现骨头断裂与血管出血,因此可以提供人体意外创伤相关数据,从而帮助改进汽车的安全防护体系。

③第三阶段是“虚拟生物人”或“虚拟生理人”。“虚拟生物人”含有人体各种生物信息,是对人体从分子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的精确模拟。它可用于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预测疾病的发展规律,并可进行药物筛选研究及辅助医学培训等。目前,各国研究尚处于“虚拟可视人”阶段,即已获取了其几何图像信息。而对“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的研究和探讨,还限于局部器官。

“数字虚拟人”计划是21世纪科技发展新的制高点,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可视化模式,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进入医学领域开启了大门。研究者可以利用来源于自然人的解剖信息和生理信息,集成虚拟的数字化人体信息资源,经计算机模拟构造出虚拟人,从而开展无法在自然人体身上进行的一系列诊断和治疗研究。

第二节医学科研的特点及基本步骤

医学科研中不同课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具体技术路线、方法以及措施也不一样,但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和程序。

一、医学科研的特点

医学科研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是其基本特点。除此以外,

医学科研还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

1. 探索和创新性科学研究是一类具有探索意义的社会生产活动,其主要任务即探索未知,生产和发展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科技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因此,创新性也是科学研究有别于其他一般性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所在。

2. 科学性即强调了科研研究的连续和继承性。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也正体现了科学的一般发展过程,即科学知识是一个连续增长的积累过程。任何一项科学活动,无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开拓和再探索。因此,科研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性,即对前人知识的继承与继续深入研究。

3. 可行性虽然探索和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但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是脱离现实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幻觉。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前人的知识和研究结果,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又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尚未被理解和认识的问题。因此,实际能开展的研究活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研究,才能有助于完成科学研究的任务,实现探索未知的目标。

(二)医学科研的特征

1.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科研的对象主要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生命体,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既具有一般性生理活动,又具有特殊性的精神活动。医学科研中的每个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除遗传和变异使每个个体具有个性化特征外,还与研究对象的心理和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在医学科研中,除了要研究人类的生物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其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对人体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而且,由于难以控制与预料这些因素和其他干扰因素,试验对象个体间的差异变大,试验结果变异程度加大。在对不同环境同一研究对象或同一环境不同研究对象进行试验时,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试验结果。所以,医学科研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研究难以与之相比较的。

2. 研究方法的困难性医学科研成果最终要被应用于指导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的医学实践中,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是人,因而对其研究方法的要求倍加严格,即任何研究必须在确保对人体无害并征得研究对象知情和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这体现了医学科研的伦理道德和严肃性,但也给医学科研增加了其他学科研究工作中极少碰到的困难。其他学科可以直接向研究对象施加各种干预措施,甚至将其完全毁坏。医学科研显然不能这样,如果研究中存在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影响的任何处理措施,都必须先在

动物中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研究,再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但由于动物体和人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动物实验结果往往只能作为对人体的一种参考。此外,医学科研还必须遵循对照、随机化、重复、均衡和盲法等的原则。

3. 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为促进人类健康,各种医学科研大都以人体为中心而展开。人体生命现象既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物理化学运动规律来解释,也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生物学规律来解释。其研究内容的庞大和复杂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既涉及到人体生老病死的每一个阶段,揭示人类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又要阐明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探讨疾病防治策略。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飞速发展,许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使得医学科研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向各学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格局,使医学科研的研究内容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

4. 统计分析的艺术性作为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统计学方法贯穿于医学科研的始末。在医学科研方案的设计阶段,统计学方法可被应用于实验方案的设计、样本量的估计和检验效能的估计等。而在医学科研的具体实施阶段,统计学方法可应用于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同时,依据不同的医学科研设计,在结果分析阶段,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此外,随着各类交叉学科的长足发展,在医学科研中交叉应用其他学科常用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如计算机随机模拟技术等,也有助于对医学科研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获得更多的研究结果。

二、医学科研的基本步骤

与其他学科研究的过程相似,医学科研由五部分组成:科研选题、方案设计、课题实施、统计分析和结果的报告与应用。各个步骤丝丝入扣,紧密相连。其中科研选题和方案设计是医学科研中最关键步骤。确定一个立意新颖、设计周密、指标合理、科学性强又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取得高新成果的根本保证。

(一)科研选题

医学科研的选题就是确定所要探索的题目。它是科研的起点,也是关系到科研成败和成果大小的关键性问题。科研选题的基本程序为:文献复习,提出原始想法或问题→形成假说→文献评价→科研立项。如前所述,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需要性与效益性。创新性是指思路要新,即要善于在疾病现象或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找新的

切入点和突破口,科研思路要独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科学性是指在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思考后形成的科学性较强的假设;可行性是指方案可行,即技术路线新颖、简洁,方法先进而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需要性与效益性是指研究课题的方向应该是医药卫生领域中有重要意义的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课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对科学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的设想和计划安排,是整个科研过程的纲领。医学科研方案设计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科研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而且还决定了课题完成速度和经费开支等问题。方案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专业设计是指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技术对课题进行设计;统计学设计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对课题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概括以下三部分:①研究目的,即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这部分要描述该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实验方法、测定指标和偏倚控制,反映了研究者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高低;③进度和经费预算,可以根据工作量大小和研究流程的需要来安排,时间进度既要紧凑,又要留有机动的余地;经费预算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合理,符合规范。

(三)课题实施

按照研究对象的属性和研究场所不同,医学科研实施方法一般可分为观察、实验和理论三大类型。在实施阶段要按照前述制定的科研设计方案来开展研究,获得第一手客观事实资料,所以这个阶段也称为资料收集阶段。收集的资料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其中原始数据的保存是关键。同时研究者要十分关心资料的完整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性,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

(四)统计分析

大多数情况下,医学科研通常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进行随机抽样后,对抽取的样本来进行研究,依靠样本的结果来推断总体参数。这一过程中需要医学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因此,在高质量的医学科研中,研究者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知识。

统计描述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手段(如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指标等)对观测数据的数量特征进行客观如实的描述和表达,如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百分比(率)等。应注意的是,

描述的结果仅为局部(样本)的结果。

统计推断是指根据观测数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作出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估计和推断,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两大内容。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推断目的、资料性质、实验设计类型以及样本大小,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例如,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选用t 检验;成组设计的多样本均数比较则选用F 检验;对两组或两组以上计数资料的样本率比较需选用χ2检验等。

(五) 结果的报告与应用

结果的报告与应用是医学科研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即根据研究事实与统计分析结果,运用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概念,从而得出科研结论,应用于实际的医学活动或生产活动中。结果总结与报告的基本形式是撰写科研论文和课题鉴定总结,应注意两点:①推理要基于已有的研究数据。既要尊重研究证据和客观公理,不可天马行空、凭空捏造,又要不拘泥于传统观念,敢于怀疑,推陈出新。②重视研究对象的固有特征,即只能推断出本研究设计的总体特征,切不可轻易外延推断。

第三节 医学科研的类型

医学科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科技活动类型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按照医学专业属性,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研究等。一般来说,常按设计类型不同,将医学科研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图1-1):

一、观察性研究

医学研究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很多科研活动中,研究者往往无法主动控制研究因素。这种在自然状态下,观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以阐述疾病的分布特征,认识疾病病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观察性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两大类。

(一) 描述性研究

1. 现况研究 也称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或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 study )

是研究特定时点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的现况及其相互关系。其特点是研究过程中没有人为施加干预措施,而是客观观察和记录某些现象在某个时间断面上的现状分布及其相关特征。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现况研究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

⑴普查:即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于某一特定时间内进行调查,可避免抽样误差,了解全貌,但实施较为费时费力。

⑵抽样调查: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群(样本)进行调查,对样本的调查结果来估计总体参数。这是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要求所选取样本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实施和数据分析比较复杂。

⑶典型调查:又称案例调查。指在对事物作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特征典型和集中的观察单位进行进一步调查,有利于更深入了解事物特征。但典型调查由于没有经过随机抽样,观察单位不能代表总体,故不能用于总体特征的推断和估计。

2. 常规资料分析报告常规资料一般指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原始记录,是医疗卫生机构不断积累并长期保存的可供随时查阅、提供医学科研信息和评价防治工作的资料。包括日常填写的工作记录和定期整理归档的统计报表两类,如传染病登记报告,医院病案、门诊登记资料,疾病监测资料,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资料和健康检查资料等。国家的任何一个部门一般都有它自己的常规性资料,如各级统计部门有人口资料和国民经济发展资料,公安部门有人口出生、死亡和交通事故等资料,气象部门有气象资料,环境部门有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相关资料等。医学科研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到相关部门查阅索取,与疾病资料进行结合分析。

3.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指在搜集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某些因素的资料时,不是以个体而是以群体为分析单位。它描述的是疾病或健康状况、各种暴露因素(特征)在人群中所占的百分数或比,分析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与人群中哪些特征分布相关,故也称为相关性研究。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人群为单位,缺乏个体数据,所以只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只能提供病因线索。

4. 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是研究疾病过程最基本的医学科研方法。通过对特殊病例个案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了解其发病的“来龙去脉”。某些传染病往往还需要进行病家调查,包括对病例、病例家属和周围情况等的调查。

(二)分析性研究

1.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定群调查或前瞻性研究。指选择两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一组人群处在所研究的危险因素影响中(暴露组),另一组人群除了不处于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以外,其他方面应尽可能与前一组人群相同(非暴露组),两组对象在入组时都不患所要研究的疾病。通过研究这两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异,来判定危险因素与发病有无关联以及其关联程度的大小。队列研究是“由因及果”的前瞻性研究,可直接获得发病率或死亡率,可靠性好,并可同时调查多种疾病与暴露的关系。

2.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又称回顾性研究或病例比较研究。指根据研究目的,选定患有某病(病例)和未患某病(对照)的人群,分别调查其既往是否受过某种或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即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情况和程度),从而推测判断所暴露的危险因素与疾病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和关联程度,主要用于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或病因,是对病因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从“果”到“因”的回顾性调查研究,需要设立对照组。病例对照调查方法要求的样本量较少,省钱、省时、省人力与物力,一次调查可研究多个因素与疾病的联系,适合罕见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3. 其它衍生类型随着医学科研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要求医学科研方法的效力有所提高和改进,因而分析性研究尤其是病例对照研究衍生出了许多经过改进、非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⑴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又称叠套式或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指以队列中所有病例为病例组,再根据病例的发病时间,在队列研究的非病例中随机匹配(按年龄、性别、住址、民族等)一个或多个对照,组成对照组,其实质是病例对照研究。它的研究对象都是从同一个全队列(即通常所说的队列研究)中选取。相对于队列研究而言,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具有省时、省钱和省力的特点;相对于病例对照而言,由于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疾病发生之前,因此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关系明确,不存在暴露与疾病之间的时间顺序问题,观察偏倚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⑵病例-队列研究(case-cohort study):也称病例参比式研究,指收集全部研究对象(全队列)中一个随机样本(子队列)和所有发病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该设计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对照是随机选取,不与病例进行配比;②随机样本中的成员如发生目标疾病,既是对照又是病例;③可以同时研究几种疾病,不同疾病有不同的病例组,但对照

组都是同一组随机样本。

⑶病例交叉研究:该研究类似于交叉研究的病例对照研究。就是比较相同研究对象在事件(或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的暴露情况与未发生事件的某段时间内的暴露情况。如果暴露与事件(或疾病)有关,那么刚好在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暴露频率应该高于较早阶段的暴露频率。

⑷单纯病例研究(case only study):也称为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或病例系列研究。该设计的研究对象均为患病的病例,不另设非患病者为对照,而是直接采用不同临床类型或具有不同标志的病例亚组进行比较,并按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处理数据,因而称为病例病例对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是一类在人为控制一些条件和因素的基础上,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继而观察或观测由此引起的结构、功能、生化或疾病过程的变化,通过对相应指标进行分析,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种类或水平由随机分配决定,因而能较好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有效控制误差,从而获得更为可靠的科学数据。广义的实验性研究包括实验室试验、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

(一)实验室试验

实验室试验(lab experiment)主要包括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等。其中,动物试验是把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动物身上施加处理因素,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再根据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人体实验性研究,是临床试验的基础。动物试验较易进行随机化分组,设计对照组,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较为理想的实验条件。

(二)临床试验

由于人比动物情况复杂得多,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还需要专门进行针对人体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是一类经过精心设计、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身心健康无害的实验研究方法。临床试验只能是造福人类的实验,即须是评价临床疗效的研究,如研究药物、手术或理化因素的效应,营养与护理等辅助措施与预防措施的作用,或对一整套治疗方案或某种特定形式的治疗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常见的临床试验设计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随机自身交叉同期试验、半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单个病例的随

机对照试验、自身前后(阶段)对照试验和交叉试验等。

(三)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community trial)是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采取药物、健康教育、饮食或环境改变等干预措施,干扰某些致病因素或施加某些保护性措施,从而观察其对人群产生的效果,并对这些干预措施进行考核的一种试验。如观察疫苗接种或预防药物的效果,观察饮水中加氟预防龋齿或某些营养食品对儿童身体发育的作用等。由于现场试验有时难以将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因此又称为半试验性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

上述几种设计方法并非彼此完全独立,在某些医学科研中,需要两者或三者互相紧密结合。如新药开发必须经过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体试验(包括急性、慢性实验和毒理学实验等)的三阶段研究,如果是预防性药物,还需开展人群预防性干预试验。

三、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多指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研究,即抽象地使用不同符号代表病因、宿主与环境的各种因素,当有足够的资料将某病的规律性用各种符号组成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且能经受客观实际的考验时,就建立了数学模型。其常常用来如预测疾病发生,或进行疾病流行规律的仿真等。

第四节医学科研的意义

医学科研是探索人体生命本质和疾病转化的规律,寻求防病治病和恢复健康方法的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任务是探索医学领域中的未知,提高医学科学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因此,医学科研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体生命本质和疾病的机制,认识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并按此规律创造防病治病的医学技术。正如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说:“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只有掌握正确的科研思维和工作方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医学科研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未知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及其过程

人类和人类生存的外环境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人类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发现未知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及其过程是医学科研的重要

意义之一。医学科研的认识过程,可以区分为相互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前者是用科学方法收集事实资料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后者则主要解决由感性经验认知到理性把握医学现象的本质问题提升。

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到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许多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在基因水平得到了揭示。但目前我们对基因组中大部分基因的功能尚未明了或仅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因此,功能基因组学即揭示每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后基因组时代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并不能提供认识各种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直接的分子基础,还必须结合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必须工作,也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巨大利益。蛋白质组学作为医学科研的新兴领域,尚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

(二)揭示已知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的未知规律

揭示已知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的未知规律也是医学科研的一个重要意义。只有认识事物本质,掌握它的规律性,才能进一步为人类健康事业所利用。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可见,医学科研不仅有助于认识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的本质,而且能够科学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许多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的发生机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认识,不仅了解了一些疾病病因,还掌握了其发生发展规律。但是对于许多医学事件,仍然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如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在世界范围内某些新发现和新流行的传染病的认识也极为有限。人类对疾病和遗传的研究已踏入后基因组时代,但只有一些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在基因水平得到阐明。而许多由多基因联合作用或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疾病,人类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就知之甚少。因此,对已知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发生机制及转化规律的探索意义重大。

(三)探索已知医学事物或医学事件规律的应用

发现未知事物和揭示未知规律,仅仅是认识自然的过程,医学科研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如何运用自然规律。因而,医学科研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医学事物和医学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防治疾病的措施和策略,从而达到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近年来,人类在防病和治病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一些疾病如癌症,尚无根本性突破。迄今为止,人类对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在治疗方面仍一筹莫展,如艾滋病。目前

医学科研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基因芯片可以定量监测大量基因,阐明基因功能,探索疾病病因和发生机制,发现可能的诊断及治疗的靶基因等。但目前对基因芯片的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基因治疗主要集中在免疫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药物敏感基因治疗等方面,而且临床研究进展较慢。因此,在探索已知医学事物或医学事件规律,尤其是疾病防治方面人类还需要继续不懈努力。

(四)验证、改进和发展已有的医学理论和学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检验医学理论和学说的唯一标准就是医学科学实践。医学理论和学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必然也具有局限性。医学理论和学说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而其改进和发展则是通过反复开展医学科研实践来实现的。一成不变的理论和学说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例如,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就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遗传因子、染色体到基因,后又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确定DNA双螺旋结构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区段,发现了结构基因、调控基因、断裂基因、重叠基因、假基因和移动基因等。由此可见,医学科研的另一重要意义就是验证和发展已有的理论和学说,促进医学进步,提高防治疾病水平。随着医学科研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理论和学说的发展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按照学科属性,医学科研包括基础医学科研、临床医学科研和预防医学科研等。基础医学科研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机体细胞和组织系统等结构、功能及其演变机制,区分正常和异常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临床医学科研则着重于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以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预防医学科研是从人群出发,进行疾病病因探索、预防和控制手段的研究,从而达到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小结

医学科研是探索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与制定维护和增进健康、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策略与措施的开拓性活动。医学科研经历了整体时代—分析时代—系统时代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征和工作步骤。学习这门科学,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开展医学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国著名生理学家克拉德·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医学科研方法应为广大医学研究人员

和医务工作者所掌握和熟练应用。

(陈坤)

生命科学概论选修课复习题

细胞: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 遗传:生物特征之一,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性状的变化 基因组:生物所具有的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总和 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存在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细胞学说:所有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产生;单个细胞可以使独立的生命单位,许多细胞又可以共同形成生物整体 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一环状DNA 真核细胞:含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的细胞 染色体: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同化作用: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自养生物:可以不依赖任何有生命的物质而独立生活的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分解自养生物合成的有机质获得能量的生物 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 光合作用: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生物进化: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基因库: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物种: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达尔文主义:以自然选择为手段解释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与多样性的生物进化理论。 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合称。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又称茎叶体植物 被子植物: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 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叫世代交替。 年轮: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 环境: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 种群: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生态因子: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题目:“草草”引发的思考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姓名:余小航 学号:201609834 班级:给排水(本)201603 指导老师:邹立扣

【摘要】大自然中,奔腾于草原上的骏马,穿梭于林间的飞禽走兽,翱翔于长空的展翅雄鹰,以及深藏于海底的奇珍异宝……生命的形式如此丰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这些生物具有多样性,然而它所提供的价值在其有效实现之前会有一个在空间上的一个积累过程,也就是说她提供的可利用价值是间接的,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正如森林,她提供的果实这一部分的使用价值人们可以马上享受到,然而她提供的另一部分价值,例如森林系统所涵养的水流就需要在空间上的一个流动积累,才能汇集成河流为我们所用。之前上课时,邹老师放了一个关于大熊猫“草草”的视频,给了我不少关于生物多样性思考,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种动物就是华南虎 关键词:华南虎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也叫做中国虎,是中国十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野生华南虎主要生活在山地,多单独生活,不成群,喜食新鲜肉,捕食对象包括业主、野牛和鹿类。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人类文明对华南虎生存环境的破坏,华南虎的数量剧减,目前在野外几乎灭绝,仅在各地动物园繁殖基地人工饲养着100多只华南虎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起源以及分布区的变迁过程在研究虎的 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虎亚种,因此也叫做中国虎。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华南虎的命运却着实让人担心。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华南虎种群的数量锐减,到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境内华南虎灭绝。保护华南虎,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野生华南虎惨淡的生存现状要从建国开始研究。 建国初期,野生华南虎的数量还有4000多头。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华南虎标本持续进行的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种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当时,政府宣布华南虎为“四害” 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战争,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解放军和民兵协同作战,赶尽杀绝。而在1962年9月国务院颁布指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列出19种动物为严禁捕猎动物,并在一些地区受到保护,华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这对华南虎的种群数量又是一次打击。之后国务院颁布一些条例规定,将华南虎的保护级别逐步提升。到1979年,农业部才把华南虎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不过这个措施为时已晚,因为据估计,1981年,的种群数量已经只有150-200了。1996年,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的《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据传人类最后一次在野外看见华南虎,也是2007年10月13日在重庆和陕西交界的大巴山原始森林。后经专家组研究认定这种说法可信度很低,并断定华南虎已经灭绝。由此可见,华南虎的受威胁程度是非常严重的,早年受政府下令捕杀,等到种群数量很低政府出台条例保护华南虎时, 华南虎面临的捕杀危机虽然减弱,但是生存环境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急剧减少,一只成年公存所需的100公顷的森林在华南虎种群分布范围内已经很少见。重重困难和危机下,华南虎群遭到灭顶之灾。而维持华南虎个体数量的圈养华南虎种群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数量极其有限,动物园和繁殖基地的华南虎的近亲繁殖系数极高,生下的幼崽常有多病痴呆等症状,种群面临严重衰退。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华南虎体质和免疫力低下,正常的繁殖都需要人类助,很难承担维持种群数

医学科研实验方法

医学科研实验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实例讨论和实用训练,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熟悉文献检索和误差分析的基本要求、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医学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科学研究需要遵守的道德规X; ?掌握医学科研的基本逻辑思维方式,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医学科研概论 ?医学科研是什么 ?医学科研的发展 ?医学科研的特点及类型 ?医学科研的基本步骤 ?医学科研的选题 ?观察 ?医学科研道德 科研是什么 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开辟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1.政治学的规范性一般指的是政治哲学,政治学的科学性一般指的是政治科学。 2.政治科学3次发展高峰:a.芝加哥高峰b.行为主义高峰c.理性选择/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高峰。 3.行为主义特征:规律性;可证性;技术性;数量化;系统性;纯科学;整合性。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定性研究:就是指没有具体的数字,从理论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如果结合实例,便可做成实证研究。定量研究:是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调查问卷、相关指标的设计,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对问卷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计量研究或数学模型研究,以根据数据模型的计算结论得出有倾向性的意见。 5.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6.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7.概念的功能:a.分类;b.比较或排列;c.量化;d.设模。 8.概念的评估:a.概念的经验内涵b.概念的系统内涵c.概念的有效性 d.概念的可靠性。 9.政治心理的特性:a.自发性b.社会性c.复杂多样性d.相对稳定性。 10.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a.从微观的政治心理出发,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b.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c.更强调科学的方法,以判断数据收集过程的可靠性以及用于验证前提假设的证据之有效性。 11.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范式:a.心理-政治学派:强调政治心理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表现形式,注重揭示政治活动的心理规律(伊文、狄伦佐)b.政治-心理学派:重点探究政治过程乃至社会经济过程对个体的影响(华生、托尔曼、斯金纳)c.政治-心理交互作用学派:场心理学: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k.温勒) 12.人格对政治的影响:政治效能感;权威主义;离群和疏远;权利动机;教条主义。 13.理性选择分析方法:运用演绎-推理法则来建立理论。它的方法论具有追求形式和简化的特征,接受个体主义的原则。

生物学概论

生物技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得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操作并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技术。即按照人们的需要,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在体外构建成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和表达的操作,也称DNA重组技术。 3、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目的,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物质的技术。 4、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的品质(色、香、味)以及有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 5、湖泊的富营养化:由于环境的污染,象农业上的化肥、工业废水等大量排放使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象氮磷钾等非常丰富,使微生物生长迅速,造成富营养化。 6、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主要包括微生物反应器、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以及新发展起来的有活体生物反应器之称的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等。 7、转基因植物:是指通过体外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植物细胞或组织,从而获得新遗传特性的再生植物。 8、细胞融合:是指促融因子的作用下,将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9、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抗原。 10、组织培养:指在无菌和人为控制外因(营养成分、光、温、湿)的条件下,培养研究植物组织、器官,甚至进而从中分化发育出整个植株的技术。 11、原生质体培养:是关于原生质体分离,原生质体纯化、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胞壁再生,细胞团形成和器官发生,等技术。 12、有益微生物:指对人类有帮助,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某些微生物。 13、供体:提供一些手续操作需要的东西地生物体或器官等总供体。

医学科研方法----笔记整理

医学科研方法学 第一章 概论 研究(research 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一、 科学研究的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 新理论、新技术、开辟知识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 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活动( R&D )、科技教育与培训活动 (STET)、 科学技术服务活动(STS)。在我国科研工作一般特指R&D 。科研活动的主要特征 有: 1.探索性与创新性:这是科研工作区别于一般劳动性工作之所在。探索的目的 在于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阐明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 术、研制新材料、新产品,探索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2.继承性和积累性: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的基础上,而 这些方法和知识是人们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所积累发展形成的, 我们利用了这些 方法和知识, 就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 同时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 也为 科学的发展积累了知识。 科学研究首先是收集和积累相关信息, 对他人的研究工 作、思路、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任务和方案。 二、 医学科学研究的特征 医学科学研究具有一般自然科学研究的特征, 还具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研究工 作的复杂性。 医学研究的三个层次:①群体水平;②器官组织水平;③细胞分子水平。 医学研究的对象:①人,包括正常人和病人;②离体组织细胞;③动物。 医学研究的方法: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理论法。 医学研究的场所:①社区;②医院;③实验室。 医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环节:①设计;②衡量;③评价。 、医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题 设计 实施 分析 报告 1. 2. 3. 4. 5. 1. 2. 3. 4. 5. 四、医学研究的分类 1. 按照科技活动类型分 ① 基础研究:增加知识、探索未知、解决理论问题。基础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产生社会效益。 ② 应用研究: 利用基础理论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方法。 预防医学和临 床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产生社会效益为主。 ③ 开发性研究:研制新产品、新技术,产生经济效益。 2. 按照研究方法分 ①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② 试验性研究: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社区干预试验。

科研方法概论

科研方法概论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 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 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 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 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 力等问题;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 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 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类型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 1. 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 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 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 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 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定义 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 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 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起源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 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 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 力等问题;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 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 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类型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 1. 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 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 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 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 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经验观察的结合 从古到今,从一般的社会工作行动者到科学的研究者,无不在回答着以上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贯穿于我们人类历史探索的始终。第一个问题是本体论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慎重看待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 摘要:近几年来,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同时,由于对这种新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伴随着转基因食品所产生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普通大众到各路学者再到某些政府机构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随着参与面的越来越广,争论焦点也从转基因技术本身是否安全的技术层面,逐步发展到产业控制权问题,最终提高到了国家粮食安全与战略的高度。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转基因大豆遗传资源基因多样性基因资源遗传多样性 正文:2011年初,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建议:国务院有关 部门应对立法涉及的粮食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争取2011年将粮食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因此,2011年极可能成为转基因立法元年,如此这般,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各种讨论势必会从民间自发性研讨提升到政府工作层面,并且必将向深度发展,对各个方面、层级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也许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把关于转基因技术的所有问题都探讨清楚,但是通过立法来推动相关工作,促进产业布局指引,最终形成国家战略或许是可期的。 争议下的转基因作物和食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是否安全?转基因技术大面积应用是最近十余年的事情,目前掌握相关技术最多,应用面最为广泛的是美国,但是在全世界范围来看,由于该技术属于新技术,并且应用时间相对而言并不算长,对其风险评估很难说十分充分,因此从审慎和保守的角度出发,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应用转基因技术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是否安全,依旧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话题。 2010年4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了名为《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通过美国推广转基因作物16年来的实践事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给当地环境和农业带来的积极因素较多,并且尚未发现有特别明显的负面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减少了对于常规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常规农药在环境中残留、沉积所形成的毒素。与该报告相呼应的是,在美国国内,转基因作物加工出来的食品已经被广泛接受。

幼儿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期的科学教育不在于教授幼儿高深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而在于在幼儿的心灵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科学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 1、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是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2、现代科学教育的特点 现代科学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教育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而且训练人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提高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等。 (2)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3)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 二、幼儿科学教育 1、幼儿科学教育的含义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例如,教师带领孩子采集各种小石块,然后带回幼儿园,让孩子向同学介绍自己采集的石头,互相交流,并进行各种分类、制作活动。 2、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科学的特点也不同,具体特点如下: (1)3~4岁幼儿(小班) 1)类属概念处于混沌姿态。例如,有的幼儿把绿草、绿叶叫做“绿花”;有的幼儿认识柳树后,把其他的树也叫做“柳树”。 2)缺乏有意性,带有模仿性。表现为别人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例如,除了给花草浇水之外,也用自己的饼干来喂这些花草。 4)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比较容易集中在具有鲜艳色彩、会发出悦耳声音、生动的、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2)4~5岁幼儿(中班) 1)好奇好问。例如,“这是什么”“洗衣机玩什么能洗衣服啊”“人类在地球上是益虫还是害虫呢”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例如,“经常浇水,就会开花”“小鸟没有翅膀就不能飞了”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例如,在利用图片进行分类时,幼儿把苹果、梨、桃归为一类,认为“能吃,吃起来水多”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义资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 义

第一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涵义 思考题: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是世界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沿革(略) ?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简介 幼儿园科学教育基本框架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第二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第三节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章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理 第二节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实验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节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五节技术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六章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区角学习活动概述

第二节班级科学区角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与管理 第七章游戏与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科学游戏 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八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理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实践策略 第九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评价内容与方法 科学是什么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分别被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具有真理性、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经验性的延伸 科学是过程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

科研基本方法概论重点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只有28、29、30题没有包含在重点中) 1、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是什么? 科学的概念: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周围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随着各种认识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逐渐形成的对某些事物比较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科学研究的概念:科学研究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现象由不知道到知之较少,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进而逐步深化进入到事物内部发现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具体来说,科学研究是整理、修正、创造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工作。 2、科学研究的特点? (1)科研的继承性 科研的继承性是指科研是传承、连续、终身学习的不断认识过程,是科研工作者一代一代进行探索、不断发现真理并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 (2)科研的创新性 科研的创新性是指科研工作者具有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强烈兴趣,这种求是的理念是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内在动力源泉。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进步。 3、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艰苦劳动,也是一项复杂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绝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序。然而,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往往在大的方面包括几个相互衔接的环节,游戏构成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所谓科学研究程序,使之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有成效的步骤。研究领域不同,可言程序亦有所不同。在科研工作中,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并遵循有效的研究程序,是事半功倍、获得正确研究结果的必要条件。 自然科学研究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五个主要环节。 (1)确立科研课题 此阶段是整个科学研究中剧哦战略意义的阶段,科研课题的选择于可行性论证,直接关系到科研的成败。科研工作者必须以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去发现各种问题,并从中归纳、提炼出具有科查研究价值的课题。 (2)获取科学事实 获取科学事实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课题的需求收集和整理科学事实。对所收集的资料,要分门别类登记、存档。对于那些待验证的资料,一方面要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和研究,去粗取精;另一方面,有条件的话,应通过涉及相关的试验进行检验,以确定所获得资料的可信度。 提出科学假说在获得关于研究对象大量、重要的感性材料和实验事实之后,首先要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然后,在对研究对象中所发现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这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飞跃阶段,课题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该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4)理论实验检验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已提出的假说进行理论证明及实验检验,从中发现问题,修正不足,充分证据,逐步使科学假说提升为科学理论。(5)建立科学体系该阶段是把已确证的假说通原有的理论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到一个自洽(自相一致)的理论体系之中,使之形成比较严谨、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新理论理论体系,该阶段最能反映出科研工作创作性的程度。在完成

1 第一章_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章医学科学研究概述 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科学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医学领域也不例外。由于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人类不仅有生理活动,还具有心理活动和明显的社会属性,所以医学被认为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方法的要求更高、更严。 医学科学研究简称医学科研,是在医学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人类身心健康,对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研究的健康相关事物、现象进行探讨,旨在揭示矛盾的内部联系与客观规律,从而比较客观、正确地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对其进行评价。它是提高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和比较各种医疗保健方法效果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改进医疗和保健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医学科研的发展 医学的发展,在历经了古代经验医学的奠基阶段和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阶段之后,从世纪后半叶世纪初进入第三个阶段——现代医学。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医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水平不同,对医学水平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致使医学科研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医学理论与技术。科学方法论是医学科研发展的向导。随着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医学科研经历着整体时代→分析时代→系统时代的发展历程。 一、医学科研的发展简史 纵观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科研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经验医学——整体方法论(公元前年至世纪) 这一时期是医学方法论的初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医学根据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及其与环境的联系,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考察人体及其疾病。这种科学认识的整体方法论,强调对人体生命和疾病进行客观实际的整体观察,把观察到的客观现象综合概括为理性认识。古代经验医学通过对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大量观察和综合概括,建立起第一个科学的人体观和疾病观,从而战胜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鬼神致病”邪说,使医学从巫术中解放出来,上升为初步的科学。这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成果有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肝为生命中枢”模型。

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地方性、生活化等特点,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活动内涵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活动就是原来的常识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和幼儿生活中熟悉的 自然环境为主,教师使用集体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记住简单的一些道理,或是稍微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活动和 动手操作。 实际上,科学活动综合了理科的课程(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即古代、现代、当代时期科学的主要表现和发展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科学多年来一直是幼师生公认的难学,长期未能解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幼师学校可将生物、物理、化学等变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有关这些课程的相关实验,让学生有效地应用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2、指挥“探究”与主动“探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学学习,亲自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与原来的常识活动相比,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只是多了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摆弄一

下,亲自看看的环节,然后还是按照原来的程序由教师指导幼儿得出既定的结论,并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科 学探究活动。这说明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并动手操作了 就是探究,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 而事实上,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探究”是让幼儿有动脑 的过程,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能够达到手脑并用,让幼儿学会技能和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幼儿在 观察中的思考,对结果的猜测和质疑,能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知识与方法技能、情感态度 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性教育,然而在幼儿园中依然重视 科学知识的掌握,忽略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情感态度 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追求“小学化”,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成绩,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发展智力。 目前,教育部强调了各年龄阶段目标的要求,希望教师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指南的精髓,有效合 理地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变成“授人以渔”,培养幼儿的兴趣,主动参与活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科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复习要点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复习要点 导论部分:1.了解政治学研究方法从政治哲学、到行为主义以及后行为主义的历史变迁 2.什么是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其有什么重要性 3.如何理解政治科学研究中经验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4.政治科学研究的目的? 5.政治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各种类型的基本含义 6.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划分 第一章7.概念的含义、性质和定义方法 8.概念的功能及评估 第二章9.命题、通则、假设、定律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通则的类型及一个科学通则必须满足的三个要求? 11.检验假设的逻辑基础:归纳证明,证实和证伪 12.检验假设的反应性研究方法和非反应性研究方法各有哪些 第三章13.模型的含义、同型性模型和理想化模型的区别,理论模型与半理论模型 14.模型的功能 第四章15 理论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6.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17.解释的含义、完整性与六种模式 第五章18.政治心理的含义、结构、特性和作用 19.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20.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流派的区别 21.人格的含义与人格理论的两大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22基于学习理论—社会化模型的政治心理发展过程 23、政治心理分析方法在个体、群体、社会和国际政治层次的运用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24.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5.理性选择分析方法的特点 26.奥尔森集团行动分析的逻辑,如何克服集团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 27.奥尔森是如何分析利益集团同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的关系的? 28博弈论的核心、重要概念和假定,博弈的基本分类、囚徒困境与博弈的标准式表达 第七章29.政治精英分析的几个先驱的基本贡献 30.拉斯维尔精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1.莫斯卡的政治阶级论、帕累托的统治精英论及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的主要内 容 32.精英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主要运用 33.角色分析方法的重要范畴及功能角色理论的基本内容 34.对角色分析方法的评价,角色分析方法的主要运用 第八章35政治团体分析早期理论与后期理论的不同 36 小团体分析方法的适用对象、主要观点 37.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38以杜鲁门《政府过程》为例来说明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39.对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评价 第九章40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含义及最核心问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时间:(第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有关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理解科学、儿童科学的内涵。 3.掌握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的价值,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课时科学与儿童的科学 [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怎样学习科学的? 一、什么是科学?(头脑风暴:3分钟内用你能想到的词去形容科学) 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举例:人们都在传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落在空中? 1.石头从空中下落;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 [思考]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吗?是否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落得快一些呢?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实验与探究]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快; 2.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3.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 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 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探究 3. 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概述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1)科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科学一词,但是对其的确切含义往往不甚明确。 科学不同于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因为科学的领域更为广阔,而且新的学科在不断涌现,他们同现有的学科一样,可以划分为科学类和非科学类的学科(例如,生物、医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划分为科学类学科;宗教学、伦理学、文学等划分为非科学类学科);科学也不同于技术,科学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本质,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和人类的发明与创造,技术需要科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的发展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 科学是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但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并不都是科学,例如,许多宗教的体系也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但是它不是科学。 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客观世界各个领域中事物现象的本质与特征的知识,或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标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因此,科学又是建立在严密逻辑论证基础上的。 (2)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属于科学的范畴,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1 / 14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等都有许多教育的论述。 这些论述是分散的,带有经验描述性质的,这一时期对于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直觉和思辨方式。 17~19 世纪出现专门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例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等成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 20 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拉伊和梅伊曼创立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的科学化。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他认为,心理学决定教育的方法,社会学决定教育的目的,两者都应以生物学为基础。 并且,在方法论上,将教育活动的逻辑过程定位在研究和探索领域,提出由问题、观察、假设、推理、检验组成教育的逻辑过程,大致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 19~20 世纪初开始,教育学一方面逐步与其他有关学科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和测量学、教育卫生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等,同时自身又逐步划分为许多相互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