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

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生:满天星斗,多元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多。

师:很好!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来补充这个表格。

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利用表格,便于学生掌握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状况。同时在表格讲解中,介绍生产力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从部落到国家

师:当这些氏族部落因为联系的日益密切而结成联盟后,就需要选出一个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盟主”来对各部落进行管理。这些“盟主”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师:此时,相对于中央的“盟主”而言,地方的各个氏族部落实力较强。正因如此,“盟主”无法决定自己的去世后接班人选,更没有办法将“盟主”的位子留在自己部落和家族。这种选择“盟主”的方式被后世称为“禅让制”。

师: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此后首领的地位便一直留在了启的家族中。由此可见启凭借自己部族的实力,利用武力将帝位(部落首领)留在了自己家族。而这种方式被后世成为“世袭制”。因此,整个天下由公天下转变为私天下。

师:接下来,同学们阅读课本,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这个表格。

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夏朝的君主只能直接管理自己部族夏后氏的领土,而对于其他的部族的领土只能间接控制。我们称其为内外服制。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等名词以及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不易理解,因此基于文献,利用“盟主”等通俗易懂的词语进行讲解。教材对于夏朝的政治制度叙述充足,因此学生可以阅读教材,根据表格进行整合。

3.商和西周

师: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师:分封制是将地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宗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目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因为商朝的外服诸国都是有地方氏族部落转变而成,而周朝的封国都是周王分封而成,所以周朝对于地方控制强于商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