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将王陵变》为中心分析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结合《史记》和《汉书》中相关内容

以《汉将王陵变》为中心分析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结合《史记》和《汉书》中相关内容
以《汉将王陵变》为中心分析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结合《史记》和《汉书》中相关内容

史记里面有哪些历史故事

史记里面有哪些历史故事 胡亥于是同意了赵高的主意,赵高对胡亥说:“如果不与丞相谋划,恐怕我等的事情 不会成功。臣愿意为公子去说服丞相!”很快,赵高私下里找到了李斯,悄悄地告诉他说:“天子临终的时候,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到咸阳来参加葬礼,册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信尚未发出的时候,天子就去世了。所以,这件事情没有别人知道。发给扶苏的信件 和天子的玺印都在胡亥那里,因此,确定太子的事情,取决于丞相与我罢了,您看,这该 怎么办?” 李斯听后,心头一惊,立即严厉地责备赵高说:“你怎么能够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个事情不是我等做臣子的所应该谈论的!”赵高早就有所准备,他十分得平静,反问李 斯说:“丞相自我估量一下,与蒙恬相比,谁的才能更高?谁的功劳更大?谁的谋略更出色?谁更受天下人的拥护?谁更得到扶苏的信任?”李斯思考了片刻,回答说:“这些我都不如 蒙恬,但你对我的责备,未免也过于深刻了吧!” 赵高笑了笑,接着说:“臣只是个微贱的宦官,因为对法律、文书有所了解而侥幸协 助始皇处理一些政务。理事二十余年,臣还没有见到被始皇罢免的功臣之中,有谁可以把 爵位传到下一代的,他们最终都被诛杀。始皇的二十余个儿子,丞相都非常了解。长子扶 苏刚强、勇敢,对人信任又善于鼓舞士兵很明显是赵高在歪曲扶苏柔软的事实,他对丞相 焚书坑儒的做法确是非常反感的。如果他继位的话,一定会任用蒙恬为丞相。所以,丞相 最终不用妄想带着荣华富贵告老还乡,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我受皇命教育胡亥,让他学习 法令,已经有好几年了,未尝见过他的过失。胡亥为人仁慈、忠厚,轻视钱财而重视士人,内心很明辨,但是不善于言辞,礼贤下士,秦朝的公子们都比不上他。因此,臣认为胡亥 更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希望丞相仔细地考虑,然后决定这件事情。” 李斯回答说:“我遵照天子的遗诏,听从上天安排的命运,没有什么可以考虑决定 的!”赵高进一步说:“安危可以相互转化。如今,安和危尚未确定,你我怎么能够保住 尊贵?”李斯严肃地说:“我本是一介平民,始皇之所以如此器重我,使我的家人也受到 恩宠,是因为要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我。我难道可以辜负始皇的信任吗!忠臣不逃 避死亡,无论何时都要恪守职分。你还是不要再说了,再说的话只会将我陷于不义!”赵 高说:“臣听说聪明人的处世方法,是能够顺应变化、依从时势,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看到事物的苗头就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就知道它最终的归宿。事物是 没有永恒的法则的!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臣能够揣摩出他的意向。秋霜一降,花草就凋落;春暖冰化水流动,万物就生长,这是必然的结果。丞相为什 么迟迟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呢?” 李斯说:“从前,晋国的骊姬之乱,齐桓公即位的血腥斗争,商纣王杀死叔父比干, 这三件事情都是违背天理的,而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连祖先都没有人祭祀。我李斯还是 人哪!怎么可以参与篡位的阴谋?”赵高意识到李斯的心里实际已经有了不小的动摇,便继 续说道:“胡亥和丞相同心协力,就可以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丞相与我内外响应,事情 就不会有差错。丞相要是能听从臣的计策,就可以世代的封侯、显贵。丞相如果放弃了这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总结。书中有作者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而它的文学成就之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独树一帜!他将儒道思想相互糅合,同时代的人无一能与他相比.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司马迁之《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等五体,结构新颖,以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史记》虽然运用了“独到的五体结构”,但五体之间并没有相互割裂.以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同时,不忘各传记之间的联系,对人物次序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军事家孙武、吴起、伍子胥前后相次,战国策士苏秦、张仪紧紧相随,抗匈将领并肩相依.在编排的过程中也不留于“机械运作”,暗含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倾向.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为传说或历史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按理,西汉惠帝应载入本纪,而司马迁却将他排除在外.孔子非侯,陈胜非王,却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农民起义有很高的评价.《史记》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展现了丰繁复杂的人物,让读者大开眼界.在论述过程中有分传,有合传.如:《李将军列传》即为分传,而《游侠列传》则为合传.表现人物有专门突出某个人物的传记,也有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作为次要人物表现出来的,如:《高祖本纪》主要刻画了刘邦的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而《项羽本纪》则让我们通过范增之口了解到刘邦贪财恋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则让我们知道了刘邦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更是向我们揭露了刘邦慢而侮人,詈骂诸侯奴仆的一面.《樊郦腾灌列传》呢,披露了刘邦兵败时,弃子而逃的自私本性.《史记》在描写人物过程中,采用了顺序、倒叙、侧叙、正叙等手法。再多的人物、再大的场面,作者都能很好的驾驭,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首先,白描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人物。 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逼人。语言丰富精炼,寥寥数语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羽这一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间暗含着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与敬佩.在他的笔下,项羽堪称是英雄.何先生从史记评价人物的角度指出司马迁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项羽乌江自刎,笑傲死亡,一方面让我们对他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赞不绝口,一方面又渗透了司马迁对他致死不悟的深切同情,使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悲剧意味. 其次,精彩的行为描写,以环境渲染来衬托人物。 《项羽本纪》中,在鸿门宴的情节惊心动魄,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接着是“庄公舞剑,意在沛公”,情况紧急,樊哙“侧其盾以撞”,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人物之间矛盾却没有进一步显现,樊哙尽也从良而坐了。这才使得沛公得以逃脱虎口,紧张的行动场面使得人物的性格一一凸现。又《项羽本纪》中,“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虽有些许的夸张,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四面楚歌,刘邦军霸天下,而项羽却仍有如此之能耐,足见他的威性之大,神态可怕了。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学生姓名:李向阳学号:20135021102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闫孟莲职称:讲师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叙事艺术极为高明。司马迁独创了纪传体的叙事结构,叙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善于以小见大,追根溯源,探求事件深层次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较其他史书来说,《史记》在文学性故事性方面更强。 关键词:叙事艺术,纪传体,追根溯源,故事性 Abstract:as the firs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narrative art of shiji is extremely sophisticated. Sima Qian created the biograph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theme and bright, clear lines, detailed slightly proper, good view, traced back, and decide to search events underlying factor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 stronger in terms of literary narrative. Key words:narrative art, biographical, traced back, story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庞大,体系完善,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司马迁不但文学修养极其深厚,文字生动,笔力洗炼,其在《史记》中所展现的叙事技艺也是极为高明。《史记》首变先秦叙事角度,开创纪传体史例及多种叙事法,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典范,难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认为《史记》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独创纪传体叙事结构和以写人为主的叙事风格 《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左传》都是编年体,受其编年体的叙事结构限制,叙事较为分散,不能相对集中地记叙,只能以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而《史记》独创的纪传体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人物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这样集中地围绕一个人叙事,既可以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人物的性格,又使得事件的故事性可读性大大增加。 纪传体自然是以描写人物见长,这也使得《史记》在文学价值上远超之前的史书,它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它所描写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甚至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许多下层人物,这是以前史书所没有的。《史记》中的人物,各自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各有各的不同。比如同样写谋士,张良和陈平便一个神秘莫测,一个却富有人情味。在不同类的人物之间,反差会更大,使得《史记》成为一部人物的图鉴。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把握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渲染,使人物形象的个性更加突出。如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祖传的射艺刻画很多。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的人物才个性鲜明。在刻画人物时,司马迁还用到了互见法,苏洵首谓司马迁写人叙事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如果说本纪是车毂,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七十列传,是群星。《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

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回应,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在叙述李广事迹时,突出这位名将的不遇,写他总是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如在《留侯世家》一文中,又侧重于所谓的天意,黄石公授张良兵书是天意,张良称刘邦成功是天授;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

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 《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当长的一 段历史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仁慈的帝喾 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名叫峤极,祖父玄嚣是黄帝的儿子。帝喾是颛顼大帝的堂侄。 帝喾是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出生时就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即位以后,帝喾对老百姓广施恩泽,而对自己的事情却很少顾及。他能够明辨事物的是非曲直,预知未来的事情,懂得治国爱民的道理。凡事不管大小,他都能够做到体察入微。帝喾顺从上天义理,知晓民众急难,仁厚而威严,慈爱又笃实,通过自身修善来使天下民众归附自己。虽然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但却从不奢靡浪费,而是谨慎地节制利用。此外,他还观察日月星辰、修订历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帝喾神态庄重、道德高尚、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他在决定事情时总能够顺应天意,他的恩泽就像水流灌溉农田一样,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凡是日月所能照射到的

地方,风雨所能吹淋到的角落,老百姓没有不服从他的。 :夏代之亡 夏代后期有一位君主叫孔甲,对鬼神十分迷信,并且霪乿无度。夏王朝的德望也就随之日渐衰微,各地诸侯相继背叛。传说上天曾经降下一雌一雄两条神龙来警示孔甲,孔甲非常喜欢这两条龙,就四处寻找会喂养龙的人。当时,有一个叫刘累的人,从一个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之术,便决定去侍奉孔甲,帮助孔甲养龙。孔甲对他十分欣赏,赐封他为御龙氏,并赐给他许多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便突发奇想,偷偷地把它做成了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品尝。孔甲吃完以后,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便派人去找刘累再做一次。刘累已经没有肉酱可以进贡,又害怕龙死的事情被孔甲知道,就连夜逃跑了。这件事也预示着上天对夏王朝已经失去了信心。夏代最后一个君王叫桀,他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不但不讲德行,反而用武力伤害百姓,民众都不堪忍受。他曾经将自己比作太阳,并对别人说:"我会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灭亡的!"百姓们听说后,指着太阳气愤地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啊?我宁可与你同归于尽!"桀还曾经将商族的领袖汤囚禁在夏台,最后商汤被释放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开始注重修行德业,勤于政事,力量不断壮大,诸侯都前去归附了他。最后商汤率领军队去征讨夏桀,夏桀战败逃到今河南封丘东部地区的鸣条,后被放逐而死。桀临死时还对别人说:"唉,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把汤杀死啊,使我落到了这个下场。"他丝毫没有觉察到这一切是由于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 :非子封秦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

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 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如在《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 (楚军)围汉五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但《史记》令人赞叹的是:在非“互见”的情况下,即在同一篇传记里,也做到了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如《项羽本纪》。记中写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②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对比之下,相互映衬。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间形成的烘托性的对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例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意愿相同的话,只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两个人先后都入驻秦都咸阳,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的谋议,不入秦宫室,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兵士,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

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应该说明,《史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是中国专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首。那你知道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先发制人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文/魏娜摘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他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览胜、流连忘返、如沐春风。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人物描写;性格特征《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深入地把握,对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地选择上。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选择了材料之后采用互见法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二、细致入微地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史记》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又一原因是:作者司马迁对选取的历史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如,在《信

陵君窃符救赵》中,通过对信陵君亲自迎侯生的情节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从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三、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史记》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在《鸿门宴》中,作者写范增命项庄舞剑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在支配别人时,故称:“若属”,等到他在项王面前发脾气:“吾属今为之虏也,”这时脱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则称“吾属”。写范增,则使用很爽直而坚决的口吻:“此道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写到张良的口吻,则表现为缓和。写刘邦对于自己的谋臣张良,也运用了笼络的手腕,在鸿门宴前称张良为“君”,“孰与君少长”?而在鸿门宴脱逃时,情势紧急,则对张良称“公”,“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非常妙的。总而言之,《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对于中国史传文学乃至小说、戏剧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纵使略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对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没有丝毫影响的。(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第五小学)

《史记》的叙事特点

《史记》的叙事特点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史记》的文笔是优美而生动的。《史记》文章,一是简明,二是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寥寥几笔,一个个活鲜鲜的历史人物,就跃然纸上。殷盘周诰中那些诘屈聱牙的文字,被改写为平直易解的词句;新鲜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被大胆吸收,与各地的方言土语并列;当时极为盛行的辞赋文章的骈偶形式被大胆扬弃,从而大大扩展了长短相错的散文领域。 状人物。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舍身剌秦王的荆轲,叱咤风云的项羽,豁达大度而又不拘小节的刘邦,指鹿为马的赵高,自作孽、不可活而又其为人也小有才的李斯等众多人物,莫不栩栩如生。为什么栩栩如生?司马迁写人注重写个性。为文学家立传,总要转录其作品,同样,为政治家立传,也一定转录他的奏议和著作。能够代表人物个性的言行,再小也要叙述,不足以表现个性的言行,再大也要放弃。以廉颇为例,写他8次胜仗的赫赫战功,不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这样寥寥数语,然而对于他如何与蔺相如呕气,如何负荆请罪,又如何表示不服老这些琐事,却用尽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为什么这样写?战术战功,每个良将莫不尽有,不足以表现廉颇的人格,到是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廉颇的忠诚、气量虽小却又能识大体的个性。 这种细节的描写,文笔上也是很精彩的。比如写“项籍少时,读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短短60个字,就写出了这霸王的志大才疏。 记事件。写重大事件,司马迁言简意赅,准确而生动。比如记述钜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有声有色! “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9个字,打赢了这场战役;“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14个字,道尽了这场战役的赫赫战功。 写张良为长者拾履,韩信入人胯下这类细节,同样也入木三分。不仅入木三分,同时把人物也写活了。 记言语。一篇《仓公列传》,只是皇帝对仓公的策问与仓公的对答。这种特殊手法,历代史书绝无仅有,因为实在是太难以仿效。更妙的是,司马迁善于攫取历史人物的精彩语言,恰到好处地写进他的《太史公书》,惟妙惟肖地为历史人物画相,为他的文章生色。比如《滑稽列传》里齐宣王所说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关于“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妙论;飞将军李广引刃自杀时所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谁能不与他的将士和百姓们一起哭泣!读到万石张叔之子张建发现奏事文书写错字时所说“误书!‘马’(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的诚惶诚恐,又有谁能不解颐? 品图书。关于儒家“六经”,司马迁一语中的地说道:“《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言简意赅,千载至今,遂为定论。他对《春秋》和《离骚》的点评,就写得更精彩: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史记_的史学价值,文学特点[1]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史记》写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等,各行各业都有,比先秦史书更加广泛。《史记》写及人物四千有余,个性突出与完整者不下百人。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大都有鲜明的特征,如李斯自私、刘邦隆准、项羽重瞳、李广善射、扁鹊擅医、邓通爱钱、信陵君好客、石奋恭谨、韩信能忍、王温舒残酷等等,他还常常抓住一个人物的几个特征,甚至不避人物特征的缺陷,如周昌口吃、张良瘦弱等。在诸多人物特征中,他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及传记选材大都是围绕性格特征精心进行的。为此,他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此外,为表现人物性格,他在选材、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其次,《史记》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划人物。前者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描写,东廷辩论(《魏其武安侯列传》)的描写,都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后者如《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对其他人物包括诸侯王及主要将领,并没有形诸笔端,但通过被写实人物的语言行动,读者明显可以感到他们的存在。 此外,《史记》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迎侯生的经过,便突出地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性格。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的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如《赵世家》中程婴、公孙杵臼,为保护赵氏孤儿与权奸屠岸贾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斗争。在二人看来,为了争取善与正义的最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 司马相如追女孩 司马相如的追女孩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啊,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偷看他弹琴,就弹个《凤求凰》,结果那个女孩子和他私奔了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狡兔三窟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运筹帷幄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

史记的历史成就

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4、《史记》的文学成就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肯定其史学与文学的双重成就。司马迁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写,尤其是那些传记性文字。充满感情的传记无疑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史记》不仅建立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也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对《史记》的文学成就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这里强调三点: 第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作为历史着作,《史记》在很大程度上是忠实于历史事实的,

史记故事练习题(1)

史记故事练习题 一、选择 1、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人是:(B) A 李白 B 鲁迅 C 巴金 D 老舍 2、成语“破釜沉舟”讲的是谁的故事:(C) A 刘邦 B 萧何 C 张良 D 勾践 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着名历史人物是:(C) A 韩信 B 萧何 C 张良 D 孙膑 4、“烽火戏诸侯”故事中讲到的昏君是:(B) A 纣王 B 周幽王 C 夫差 D 燕昭王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A) A 秦始皇 B 周武王 C 刘邦 D 商纣王 6、“智过韶关,一夜之间白了头”的着名历史人物是:(B) A 齐桓公 B 伍子胥 C 勾践 D 夫差 二、走进《史记》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内 1、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黄帝名(轩辕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烽火台上的士兵,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就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3、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管鲍之交”指的是着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5、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渐走上霸主职位的着名变法是(商鞅变法)。 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7、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着名诗歌,题目是(《大风歌》)。 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韩信)。 9、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张骞)。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 11、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 12、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3、(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的滋扰。 14、淮阴侯(韩信)年轻时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5、(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他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辞》)。 19、(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 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说完伍子胥也自刎而死。同一死法.而艺术形象截然相反。伍子胥喷发的是复仇的火焰,即使死了也要看到吴国的覆灭。他预言,墓上梓材成器之时,就是吴国灭亡之日。伍子胥的悲剧结局和语言特色十分切合伍子胥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本人的性格特征。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司马迁通过伍子胥形象的塑造,使叛逆精神得到了最崇高的艺术再现。 《史记》中的项羽,作者就是把他放在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来刻画的。项羽在那个用拳头说话的时代,不学书,去学剑,又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他凭八尺之躯,扛鼎的力气,斩尉起义,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钜鹿鏖战,一举消灭暴秦的生力军,分封诸侯,自号霸王,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地道的英雄好汉。他与刘邦争天下“愿与汉王决雌雄”。只要他出马,敌人眼不敢视,手不敢发,千人皆废,即使到了末路,仍突围斩将、刈旗。告别爱姬、赠乌骓,直到把头颅交给朋友领赏。项羽从24岁起事到31岁乌江自刎,正是那个狂飚式的时代象征。“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项羽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