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经过必修1的物理学习,特别是对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物理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表示了深深地叹服,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节课通过实验明确了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功与能的关系有初步的理解,如重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弹性势能等。
3.学生的认识特点: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学生自己推理、归纳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分析、创新能力有待训练加强。
动能定理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课通过问题的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学中,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将以小组合作实验的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分析数据、归纳结论,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让学生学得物理知识。同时,注意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思考。
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已经知
道实验探究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采用理论推导这种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另外,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1.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
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2.在平直公路上, 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 m 后立即关闭发动机直到停止,v -t 图象如图所示。设汽车的牵引力为F ,摩擦力为f ,全过程中牵引力做功W 1,克服摩擦力做功W 2,则( )
A .F ∶f =1 ∶3
B .F ∶f =4 ∶1
C .W 1 ∶W 2=1 ∶1
D .W 1 ∶W 2=1 ∶3
3.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顶端固定一弹簧,一物体向右滑行,并冲上固定在地面上的斜面。设物体在斜面最低点A 的速度为v ,压缩弹簧至C 点时弹簧最短,C 点距地面高度为h ,则从A 到C 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功是( )
A .mgh -12
m v 2 B.12m v 2-mgh C .-mgh D .-(mgh +12
m v 2) 4.如图所示,AB 为14
圆弧轨道,BC 为水平直轨道,圆弧的半径为R ,BC 的长度也是R 。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与两个轨道的动摩擦
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 从静止下滑时,恰好运动到C 处停
止,那么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
A.12
μmgR B.12mgR C .mgR D .(1-μ)mgR
5.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C 与DE 高度差h =1.25m ,C 、D 之间有一宽l =3m 的壕沟。现用水平恒力从A 点由静止推箱子,到达B 点后撤去推力,箱子刚好越过壕沟。已知AB 长x 1=10m ,BC 长x 2=5m ,箱子质量m =1.5kg ,箱子与水平面A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2,取g=10m/s2,求:
(1)推力F的大小;
(2)箱子跨过壕沟,将要落到DE面上时重力的功率。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自由下落d后,沿竖直面内的固定
轨道ABC运动,AB是半径为d的1
4光滑圆弧,BC是直径为d的粗
糙半圆弧(B是轨道的最低点)。小球恰好能运动到C点。求:(1)小
球运动到B处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2)小球在BC上运动过程中,
摩擦力对小球做的功。(重力加速度为g)
7.某游乐场里有一种滑沙的游乐活动,如图所示,人坐在滑
板上从斜坡的高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坡底部B点后沿水平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斜坡滑道与水平滑道是平滑连接的,滑板与两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若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A点到C点的最大水平距离为l=16m,为确保人身安全,在设计滑道时对斜坡的高度h应有怎样的要求?
动能定理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愿望,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结果。当然教师也作了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不足。课堂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将生活实例、问题思考、讨论与交流、分步实验探究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主线,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及时肯定学生在探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别人合作,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
本节课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与整个探究实验的实施过程,能够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好的与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学生不是“被动”的听、记,而是“主动”的学,于无形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脱离实际的物理教学,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培养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应不断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动能定理
一、课标要求: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这意味着要求学生会计算动能,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等。动能定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不少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合W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合W的表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