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

专题六: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关于什么是课程的讨论由来已久,课程是经验、课程是计划和目标、课程是学科、课程时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对课程的理解各异,但我们仍可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在于“旨在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是学校借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1它不仅具有继承、传授的性质,还具有批判和发展的性质,其最终的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认为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而建构的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学习者共同体。

(二)课程体系。理解课程体系的内涵就必须读对课程结构的含义加以解析。“体系”是指若干事物互相制约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整体性;“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其关注点更倾向于组成整体的部分及部分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也正是整个原因,使得部分学者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视为同一概念。而课程结构指的是“在一定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组织、排列形式及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2由此可以得出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3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本质论基础

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讨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通过与相近事物的比较,对事物进行把握。这里,有学者通过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比较然后得出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4

1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比较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目前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多的赞同是“通才”的教育,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定位在创造性人才,其本质的差别在于对创造力的培养。虽然本科生现在也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并非系统、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广博性,通常选用经典性的“结构性”内容,以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生教育则更为关注知识的专业性与前沿性,强调将学生引到学科前沿领域;不确定性内容,有争议的问题,不同流派的观点都会成为讨论的对象,藉以形成研究生的批判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阶段也极为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不过,对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应服务于专业研究的需要,而并非纯粹为了达到知识的“广博”。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本科生教育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在“教”与“学”的结构关系上,相对重视“教”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讨论”与日受到重视,体现的是以“自学为主”。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其差距主要体现在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形式上。本科生的评价标准多倾向于“知识”,而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则多在于“能力”,尤为关注的是创新的能力;

1罗尧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3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评价形式的差别体现在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上,本科生教育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比较强调内容的确定性和唯一性,标准化考试色彩甚浓;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课程极少进行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对于问题的主观看法。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才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高、精、尖”,关注学习的“自主性”,主张通过“研究”培养人才,强调评价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关注评价中的“知识创造”标准等。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并非体现为某些特征的“有无”之分,更多地体现在这些特征上的“程度”差别。可以说,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之间体现着一种连续性。

2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探析

研究生教育在构成群体、培养环节和目标的达成上都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性,因此,“学术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是研究生教育在静态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而

研究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则体现出其动态的特征。研究生教育主要通过两类活动来实施,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而这两种活动在研究生阶段无一不体现着探究性的特征,因此,研究生教育实施的动态特征在于探究性。而学术和探究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依存的,凡是学术性的活动,都内在地具有探究的属性;而任何探究性活动,不但奠基于现有的学术,而且直接指向新的学术成果。

(二)知识论基础

对于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而言,究竟以怎样的知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意义尤为重大。我们认为建构主义是研究生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因此,首先需要对建构主义的知识论进行解析。

建构主义理论流派众多,为大家所公认的主要是三种: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而他们对知识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个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思维和其对象之间持续不断地双向建构的结果,是主体经验对现实的重建;相比于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于知识形成的重大作用;激进主义则认为知识源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功能是适应并服务于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对本体论的客观现实的发现。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说,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知识的建构性。知识的建构性即强调“知识并非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体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

第二,知识的社会性。在建构主义中,激进建构主义正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识的;而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了知识的社会本质,强调了“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一观点,与之对应,在学习方式上主张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而教学任务则相应地变为对“学习共同体”或者“学习者共同体”的创建。

第三,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他们还认为,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个体的主体情境、即个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之上,从而强调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因而在教学上,他们都极为强调“实践共同体”的建构。

第四,知识的复杂性。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主观的、不稳定的、结构不良的,是与其形成的情境脉络紧密联系的,知识难于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这样,知识概念就从简单进入到了更为复杂的层面,而要掌握这种复杂知识,就需要掌握组织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各个方面。

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知识观反映出了研究生学习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同时也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研究生对高深知识的学习也正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其所强调的合作和自主的学习更是研究生学习的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可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三)方法论基础——“课程审议”(cucrrieulum deliberation)

课程审议最先是由美国学者施瓦布(J。J。Scwhab)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课程开发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决定并且采取相应策略的过程1。课程的审议是在主体间进行的,这些主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集体“(cucrriuculm gruop),因此,课程审议是一种群体审议。

审议作为一种实践的方法,首先必须要有可判断的备择方案。可权衡的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的形成与选择正是审议赖以产生和持续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审议作为一种“实践的”方法不同于“理论的”方法的一个首要特征。而它解决的也是实践的问题而不是理论的问题,它回答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实践问题。课程审议的决策过程也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它要求有多方面的代表参与,尤其强调那些将受到决策影响的群体代表的参加。要使课程审议作出的真正是“我们”的决定,就必须确保参与者在审议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并且使他们在情境认知、自我反省、相互发现、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获得教育。

为什么将“课程审议”作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呢?因为课程问题是实践的问题,而课程审议作为一种实践的方法为的就是解决实践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实践的理论。那么,课程审议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其实施的一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在施瓦布看来,课程的审议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和学科专家,尤其是学科专家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没有第五方代表的参与,课程的开发行为通常会导致课程集体中的三方对第四方的屈从,从而引发一种不满。”而课程审议实施的一般模式,我向大家介绍课程专家诺伊(Nyoe)则提出了一个“六阶段审议模式”。这六个阶段分别是:公众共享(在正式审议前,小组成员对审议内容交流意见)、聚焦于一致的意见和不一致的意见(正确认识交流中产生的分歧,既要承认这些冲突,但同时又要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使大家都不至于觉得自己是在被迫接受这些观点)、解释立场(小组成员之间解释自己的立场,力图理解对方,欣赏对方,为的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关注立场的转变(人们了解了不同的立场,通过辩论来达成共识,在辩论的过程中同时改变自己的立场,这事实上是一个加强小组合作的过程)、协商共识(通过分享、公开和解释立场,“课程集体”获得了充足、可信的资料,从而更易使人作出与课程相关的正确决定)、采用决议(小组成员达成共识,才采纳决议)。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形成的构成要素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与系统对应的概念是要素,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员。一个系统通常具有目标、内容和过程,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也可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

(一)研究生教育课程的目标要素

泰勒提出了著名的拟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这一思想在研究生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其实体现的是“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这三个方面。而通过前面的论述,在此可以引用“课程审议”的思想,在确定研究生教育课程的目标时,吸收社会各行业代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等的参与。要协调好社会、学科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将创新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目标的指向,这是由社会进步的需求、知识发展的需求和人的

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课程目标指的是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习者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使学习者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1。它又可以分为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标。那又该如何定位我们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标呢?在培养目标上,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学位类型,但学术型人才却大大多于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更几乎全部是学术型的,社会对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对我们传统的学术型培养取向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培养专攻理论的学术型人才,也应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研究生的学习旨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确定,目前最常用的是将其分为一般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部分,其中前者体现了对研究生的一般要求,而后者反映的是不同学科、专业对于研究生的具体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课程的内容要素

课程体系内容要素又称课程要素,亦可称为结构要素,主要是指课程体系的组成成份、课程的联系方式、组织形式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这是静态意义上的课程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通过实践层面即可直接把握——形式结构;另一个必须通过理性认识才可把握,称为实质结构。

1 形式结构,指表现于课程外部的各形式性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关系不仅是指要素间的配比关系,也包括要素间的横向组织关系和纵向衔接关系。形式结构的优化便是这个领域内最为重要的问题。优化通常在两种情形下发生:一是成分自身素质的改善;另一是要素关联特性的增强,课程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课程内部有序性的提高,特别是序变能力的增强。具体到我国的研究生课程的形式结构的优化,将在本报告的后面加以阐述。

2 实质结构,指的是隐含于课程内部的各实质性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上面的形式结构主要是从配比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考的,实质结构则上升到课程价值这一实质层面。目前对研究生课程价值的取向主要有三种:学科取向、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而对课程价值取向的不同则影响到了课程的形式结构,如学科取向的课程结构更关注学科课程而非活动课程。我比较支持的是以研究生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社会需要来组织,以促进学科发展为目标2。在此,就需要探讨教授化课程和学习化课程的关系。所谓“教授化课程”,是指以“知识的传播”作为其基本隐喻,以授受式教学作为实施方式的课程的集合;而“学习化课程”是指以“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其基本隐喻,以合作学习、社会性学习等作为实施方式的课程的总和。研究生的课程应以学习化课程为本,因为研究生的学习不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以创新为指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在其结构形成过程中,应确立起以研究生个体发展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指向,以“学习化课程”为基本表征的课程结构形式。(三)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过程要素

课程体系过程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看课程体系的要素构成,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实施和课程体系评价两个部分。

1 课程实施,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实施并不仅仅是指教学,教学只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部分,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课程实施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学术沙龙、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国内外访学等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

(1)课程实施的本质探讨

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有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

1罗尧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三种取向之间并不是绝对排斥与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而课程创生取向则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创生取向应被视为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取向及其本质所在。

(2)课程实施的目标追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交互的结果,强调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意义建构的生态化学习环境。因此,形成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便成为了建构主义视野中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上,其对学习环境的构筑也就是成一个利于研究生个体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探究场”1,研究生通过在“探究场”中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来实现既有的目标。探究场的形成有:优秀的引领者、前沿性的研究。、自由探究的氛围和频繁的学术交流。而形成“探究场”的课程体系实施方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习明纳”、课题制研讨、学术沙龙、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以及研究生的访学等。

2 课程评价

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评价指的是“通过质性评价为主的方法和集体审议协商的途径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和效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促进课程体系完善并形成研究生个性化知识格局的过程。”2

(1)课程体系评价的方法途径,鉴于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及其设计、实施和效果评价的复杂性,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评价的方法应以质性评价方法为主。由于在研究生教育中过程重于结果、个性发展胜于共性培养、内部关注重于外部约束,因此在具体评价方法的运用上,与总结性评价、目标本位评价、外部人员评价相比,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评价应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以及内部人员评价的方法。同时,建构主义的评价理念也要求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

(2)课程体系评价的影响因素

影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评价的最主要因素有三个:评价取向、评价主体和所选用的评价类型,它们分别从价值观、主体需要、评价功能等方面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评价。

第一,评价取向。课程评价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评价所体现的特定价值观,它实质上是对评价本质的集中概括。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课程评价可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目标取向的评价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与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都应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所有涉及者都是平等的主体。

第二,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指从事评价的活动者。评价主体不同,对同一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也会存在差别,甚至截然相反。这是因为评价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对评价对象所做的事实判断仅仅是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而存在的。

第三,评价类型。不同的评价类型有其各自不同的目的功能,因此,采用何种评价类型,将直接制约着课程体系评价目标的实现。依据不同的标准,课程评价可以有不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根据评价的作用性质,可以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根据评价关注的焦点不同,把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根据评价人员的来源不同,把评价分为内部人员评

1即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场所或环境氛围。

价与外部人员评价;根据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把课程评价分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等等。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评价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评价的最大功能在于其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实现课程体系的修正与完善,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则是促进研究生的个体发展。

(3)课程体系评价的研究对象。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进行评价。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一个科学、合理、适切的培养方案,有两条途径来实现这个目的,其一是通过比较各种培养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便在众多备择设计、备择设想中选出最佳的一个;另一条是找出现有培养方案的可改进之处,以对其进行合要求地完善。

研究生课程实施的评价则分别针对实施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议、观察和会谈等方法对教师对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品质和专业能力的等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其课程学习进行评价,这也是整个课程体系评价的落脚点,因为无论是对培养方案的评价、还是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都同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一样,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为主,而评价的方法则应主要由学生自评。其原因在于研究生的学习是“过程重于结果”,质性评价对于一些深刻的、复杂的教育现象能给予更好的刻画,而研究生的学习状况最清楚的莫过于研究生本人了。

四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1。具体说来,目前硕士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表基本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板块构成;而博士生的课程表则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术前沿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板块组成。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组织己呈现出明显的板块特征。(二)重视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重视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数在研究生课程的总学分要求中占有很大比重。具体说来,硕士生的政治理论和英语课程的学分数分别为3学分、5~6学分,这两门课程的学分数约占硕士阶段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数的1/4;对于博士生而言,其政治和英语通常为3学分、4学分,因此,相应比重已高达1/3。第二,政治和英语这两门课程已分别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体系”。③公共课程的教学已初具特色。对于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许多高校广泛采用由校内“著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这一形式进行;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部分高校则紧密结合博士生的学习研究需要予以开展。

(三)在专业性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专门化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不仅学位基础课程在设置上体现出二级学科的要求和特色,而且拓宽基础知识的交叉性、边缘性和跨学科综合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是以跨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专业研究方向也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来确定的。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课程设置,主要是在二级学科的框架内,只是选修课再扩展到一级学科的范围或跨一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则基本上是学科的前沿或新学科的生长点,这就更体现出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特征。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本科化”、课程教学的“本科化”和课程形式的“本科化”上,具体表现如下:课程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课程难度

1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一72

小;实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对学生要求低;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学生研究的深人和研究兴趣的培养,课程门数偏多。当然,以上问题主要体现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之中,对于许多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而言,则呈现出一定的“硕士化”倾向总之,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这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二)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求的“统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二是在某一具体专业内部,不同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基本雷同。

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的统一要求,不但不能彰显专业的特色,而且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当然,课程要求的“统一化”并不意味着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对于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它在存在着“统一化”弊端的同时,也存在着“规范性”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因师设课”与“因无师而不设课”现象的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三)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对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定位在以实用型人才为主,这种变化潜在的要求课程体系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目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化”特征,具体表现在跨学科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因与学科的关联程度远比专业性课程小,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得到应有重视;课程体系中相对忽视实践类课程。这种过于“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培养出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会因忽视了学习者的实践需要和实践兴趣,导致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缺乏内在动力。

(四)课程实施过程“弱学术化”倾向较强

课程实施的“弱学术化”是指研究生课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研究生进行高深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相偏离的一切行为和现象,它主要是指研究生课程在运行过程中的学术性不足或不强。研究生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弱学术化”倾向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校为研究生开办的各类学术讲座中。这种“弱学术化”现象,有时显性地存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能被人们清晰地察觉到;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以一种态度或行为方式隐性地存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这时人们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然而,恰恰是后者,已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五)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化”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在编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修订工作过于行政化,缺乏学术权威和学术民主的程序;培养方案修订周期过长或太短,修订过程存在着形式化问题;制定出的培养方案在实施前缺乏科学论证和专家的审核;课程设置未能考虑到对学科之间交流的促进,利学性不够,“有些课程本应是教师的研究方向,但作为一门课程,没有足够系统性”,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2] 赵文平等.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68—72.

[3] 罗尧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 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5] 罗尧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二〇一一年元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报告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2010年4月~我校承担了坊子区教育局重点工作项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一年来~在刘伟局长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支持下~在丰际萍主任和李梓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方案设计~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逐步推进。下面将我校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作一介绍。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 1.明确主旨~统一认识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为我区2010年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旨在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教师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为此~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项目精神~并在实施过程中边工作边领会~将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上来~并以此为导向~扎扎实实~展开工作。 2.校长引领~群策群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引领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9月~校长带领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形成了实验学校“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2010年4月份~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实施项目开始构建框架并逐步实施。为了改变教师观念~学校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献计献策~增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知。

3.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走出去”是学校开阔教师视野~转变观念的又一重要措施~为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肖川、陶继新、亓殿强、陈培瑞、张斌、崔秀梅、潘永庆等到我校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老师们做专题报告,还派多名教师到广州、上海、乐陵等地参观考察课程建设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教师思想~增强了教师信心~拓宽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热情。 4.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在实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实施骨干带动、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每一个版块都组建了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关注全体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研修活动~为每一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搭建平台~全校上下齐努力~共同经历探索实践的 1 过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5.定期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成为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成为一名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成长的研究者。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学校教师每周一反思。学校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将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鼓励教师进一步发展创新~激发教师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植根在教师心中~老师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种从表象逐渐升华到内涵的嬗变。 二、步步落实~扎实行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范文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当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有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背景】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意义】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开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方案 按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并与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合作研讨,通过机电产品的生产、装配、维修任务来剖析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机电产品生产、安装、维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据此构建以典型机电产品生产、安装、调试、维修等过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方法不断探索,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A、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的建设,开发出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注重素质的思想,构建“项目+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现有教科书内容重构和整合,以“做”为基本出发点,动态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用性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创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电工技能与训练》、《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3门优质核心课程,其中将《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按着省级精品课

程标准建设,《电工技能与训练》、《切削加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B、建设成果 一是建成了由专业带头人、现场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团队。 二是以现有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通过对机电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人员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建成了机电技术人才的岗位群与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就可按着此要求培养。 三是按岗位群的要求将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对工作项目进行了任务分析,组合出了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最终构建了模块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课程重构及学习领域归纳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所属学科(专业)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研究生院制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项目组成员(项目组主要参加者,不包括项目负责人) 2

经费预算(用于项目研究中发生的图书资料费、调研旅差费、印刷费、耗材、课件购置与开发等费用。)

报告正文 一、现状分析(本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二、研究内容 此部分重点阐述,选定若干所各国内外著名大学针对以下内容逐校逐项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并写出对各大学的综合调研分析报告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计划方案。具体包括: 1、调研大学的名称、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同类对比的学科名称、同类学科所处的地位、所采取的调研方式。 2、调研的学校、学科的总体优势和特色。 3、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各培养环节的要求等与我校的对比分析,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4、详细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与我校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特色、优势、不足的对比,课程设置目的分析,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等。 5、所选择对比课程的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6、教材或教学用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式、要求及来源,与我校情况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是否需要引进教材。 7、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之处。 8、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9、其它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具体实施的内容及时间安排;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撰写及在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拟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研究生核心课程课件的制作;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授课视频制作等)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完整版

编号:TQC/K943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 方案完整版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the final plan is output after in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s reasonably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our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uctured and planned implementation. 【适用制定规则/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增强沟通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校园选修课课程实施方案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方案资料适合用于工作中,为达到某个目标把要求和工作的内容及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内部沟通确认后输出最终的方案,执行时根据已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现实结构化和有规划性的实施。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二、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开发坚持学校开发与引进、利用社会资源、他校资源相结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岗位为基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按照“五步法”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挖掘企业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课程的转换,为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促进和提升员工在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能力,进而发挥着提高组织绩效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潜在作用。 培训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培训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以岗位为基础,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递进性。基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系统性和递进性,提出“五步法”来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确立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企业的职位族,初步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从而为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指出方向。 1.划分职位族 把具有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不同职位组成一个集合。首先,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分析企业价值流程,剖析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以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企业所有岗位划分为不同的职位族类。根据工作类型,通常可以把职位分为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技能操作类三类。其次,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和职位任职素质的要求,将不同的职位族类划分为不同的职位层级。根据职位的高低,通常可以把职位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层。 2.组建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三个职位类型、三个职位层级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二维培训课程体系框架(见图2)。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指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也是支撑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的课程,是该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第二条核心课程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能充分展现该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对该学科专业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由研究生处统一规划与管理,学院组织实施,课程负责人具体承担。 第二章建设目标 第四条核心课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建设以各类研究生学位基础课为主,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位课程,逐步“延伸”到各类课程,力争建立50门左右高质量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第五条通过课程建设,调动研究生授课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位点整体教学水平,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第六条核心课程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核心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标准 第七条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通过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使课程在具备较深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使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 第八条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九条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多种途径、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第十条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要有互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

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课程建设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采取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水平需要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出现不足,尤其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缺少学术水平的带头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对年轻教师往往用的多指导培养的少。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掌握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 2、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出现:“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现象,教师来自不同的部门,还有一些外聘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尤其一些特色艺术院校课程种类繁多,课时短,有的课程只开设1-2周,不利于课程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利于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学生吸收专业知识、适应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3、由于课程的复杂性,教学质量监控困难 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果按专业划分,即是公共课和专业课,两者可以交叉。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一般大一的课程大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大四开始毕业设计和进行实习,课程很少。课程建设涵盖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课程种类繁多,建设内容宽广,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带来了困难。 4、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硬件设备不完善,有些设备陈旧落后,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影响到正常教学和学生人身安全,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二、课程建设改革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他们到高层次学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

2011年度中国传媒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一览表

附件2011年度中国传媒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一览表 总序号课程名称所属大类开课学院主讲教师 1 乒乓球教学与竞赛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白敬锋 2 网球教学与竞赛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白敬锋 3 武术散打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陈竺 4 生态学基础健康教育与体育信息工程学院董跃 5 十六式太极拳、剑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高敏 6 网球专项提高课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刘春明 7 形体健美操锻炼与欣赏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刘涛郭秋敏 8 体育运动欣赏——排球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吕庆祝 9 慢投垒球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乔培基 10 棒球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石磊 11 奥林匹克运动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宋立欣 12 篮球文化与裁判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大中 13 乒乓球文化与裁判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大中 14 形体课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娟 15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娟 16 足球竞赛规则解析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鸣捷 17 有氧拉丁操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欣 18 舞蹈啦啦操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欣 19 定向越野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志刚 20 荷式篮球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王志刚 21 瑜伽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闻鸣22 太极功夫扇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于晶 23 中国古典舞身韵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张弛 24 运动、营养与健康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张云 25 羽毛球教学与竞赛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赵子建 26 乒乓球提高课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部钟宇静 27 企业文化与CI战略经济与管理广告学院杜国清 28 媒介经营管理经济与管理电视与新闻学院凌昊莹 29 制片管理经济与管理电视台宣宝剑 30 企业文化概论经济与管理政治与法律学院张傅、王雪野、何一冰 31 媒介营销管理经济与管理广告学院张宏 32 电视媒体经营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卜彦芳 33 传媒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程静薇赵亮金雪涛 34 国际金融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方英 35 证券投资经济与管理类理学院胡小莉 36 信息资源管理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黄锐 37 社会经济统计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李竹荣 38 媒体资产管理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梁郑丽 39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刘长迎、杨悦 40 市场营销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刘戈 41 中国税制经济与管理类媒体管理学院刘钰、王苏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XXX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参考格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合一,在专家指导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 2、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前提,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结构。 3、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前提,本着“适度够用”原则,依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4、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组成。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根据岗位确定能力模块,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 2、构建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 (1)通识类模块 (2)专业技能模块 (3)专业核心模块 (4)拓展模块 (5)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表

3、课时说明 五、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一体化教学环境 2、师资队伍建设 3、建设精品课程 4、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5、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 6、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4)案例教学方法 7、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8、总结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院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CAI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内容和课

选修课课程活动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给大家整理了选修课课程活动实施方案,仅供参考。 根据教育部教基[20 ]7号文件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安排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校的教学工作实际,决定从20 年秋季开始,在全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二、组织领导 组长:王运祥张成权 副组长:李孟刚孙贵权潘克强熊鹏武陈光弟吴祖爱 成员:曾永强段朝刚毛征王文刚汪光远何其刘苓 喻安杰姚仁义 三、实施原则 1、“三定”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编成教学班,教师按教学班授课,学校指定教学班班主任负责管理; 2、“三性”原则。趣味性:要能结合贵州遵义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要能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能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强调学生要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自己动手,自我总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性:选修课的科目将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 3、“三管”原则。由课程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教务处、年级组具体实施,教学班班主任、授课教师、学生干部共同管理。 四、职责划分 课程领导组负责课程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协调。课程办公室负责教师选聘、课程编排、场地落实、教学评价、工作量计算。教务处、年级组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选课的录入、学生编班、学分认定,并负责向办公室收集、反馈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政教处负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总务处、信息中心负责提供授课期间的教学设施,配备必要的教学用品,做好教学保障工作。各职能部门及教研组还要积极推荐教师,参与教学管理,要创造条件,开设具有遵义县第一中学特色和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

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设目标 制定出适合“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都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