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高一第一章《氮族元素》备课材料

高中化学 高一第一章《氮族元素》备课材料
高中化学 高一第一章《氮族元素》备课材料

一、新教材内容安排与教学目标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章引言及第一、二、三节,介绍氮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第二部分是第四节,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第三部分是第五节,介绍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㈠内容变化

1、增加的内容

⑴增加相当数量的插图(包括演示实验示意图及其它图示等)。

⑵增加环保知识“光化学烟雾”。

⑶增加“红磷转变成白磷”的演示实验。

⑷增加“铵盐与碱的反应及铵离子的检验”的演示实验。

⑸增加用浓氨水制氨气的内容。

⑹增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配平内容。

⑺增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节内容。

⑻增加阅读材料《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资料《砷的发现》。

2、删减的内容

⑴删减氮气与镁的反应。

⑵删减白磷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⑶删减“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的比较”的演示实验。

⑷删减五氧化二磷的部分性质、偏磷酸和磷酸的部分性质和工业制法。

⑸删减硝酸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⑹删减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变更的内容

⑴将“氮族元素”一节改作章引言。

⑵将磷的知识内容删减后与氮合为一节。

⑶将旧教材第一章“磷与氯气反应”的内容放在本章磷的内容里。

⑷将“安全火柴”作为资料,“氮的固定”作为阅读材料“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亚硝酸钠”作为选学内容“亚硝酸盐的用途及对人体的危害”。

⑸将“氨的实验室制法”改成了讨论内容。

⑹改进了“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

⑺将旧教材第一章“有一种反应物过量时的计算”安排于本章。

⑻新材料增设了“思考题”改变了以往教材编写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加了学生的活动量。

*建议:⑴考虑到铵盐用途的广泛性,建议在铵盐的用途中补上硝铵用作炸药,氯化铵用作焊药的内容。

⑵教材中图1-14“铵盐与碱的反应”,试纸接触试管口的画法不妥,建议改作接近试管口。

4、必修本情况

第二册化学必修本第一章为《氮和氮的化合物》,与必修加选修本相比,删去了磷元素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中的某些讨论题和思考题。

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识点学习水平

1、氮族元素简介

2、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

3、氨的物理性质

4、氨的化学性质(跟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

5、氨的用途

6、氨的实验室制法

7、铵盐

8、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9、硝酸的用途

10、亚硝酸盐

11、磷

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3、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时的计算

14、多步反应的计算 B

D

B

D

B

D

B

D

B

选学

B

B

D

D

2、能力目标

⑴通过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培养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演绎、推理)。

⑵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掌握利用结构推测性质和以实验验证性质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方法。

⑷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解题技能。

3、情感目标

⑴通过氮磷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

⑵通过有关环保内容及阅读材料学习,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群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⑶通过例题的示范教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

㈢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氮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⑶有一种反应物过量时的化学计算。

⑷多步反应的计算。

2、难点

⑴硝酸的氧化性。

⑵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⑶多步反应计算中有关物质之间计量关系式的确定。

二、新教材编写特点

从教学目的和作用上讲,本章的第一部分是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在学了高一化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及其它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第二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在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介绍配平的方法,第三部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在高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其科学性和综合性都较强。

本章是第二册的第一章,编写的内容无论从显性的化学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化学技能性知识来看,还是从隐性的化学策略性知识和化学情意类知识来看,与第一册相比,既有内容上的平稳延续,又有合理拓展,加之内容丰富翔实,具有很好的教学功能。

1、内容编排规范。与前面元素一样,从族的角度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之后学习的最后一个非金属元素族。内容编排从非金属单质到氢化物与氧化物,再由氢化物到盐,由氧化物到含氧酸,体现了非金属元素族的知识体系特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上有较好的相似性,可起到复习、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2、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充分注意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可逆反应等)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相关材料灵活穿插。教材注意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如把光化学烟雾放在氮的氧化物中介绍,把氨的实验室制法作为学了铵盐与碱反应后的讨论内容,把氮的固定作为阅读材料,并又与章图前后呼应,等等。编排的2则资料、2则阅读材料、1则选学内容、3个讨论题和3处思考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也使教师开展教学富有弹性。

4、选定的实验更加有效。教材编写时重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能够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出来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增加或改进实验。如“红磷转变成白磷”的演示实验,在操作中只要通过移动直通管让空气流通,观察到开始时红磷不燃烧而后来白磷发生燃烧,同样能说明白磷比红磷易燃,但却能避免“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的比较”实验中磷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白烟对空气的污染。又如“铜分别跟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采用无色透明塑料袋来收集产生的气体,既简单易行又体现环保意识。

5、重视科学方法训练。教材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运用假设、验证、思考、推理这一科学方法模式,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培养学生的守恒思想和数学建模方法,通过讨论,明确思路及解题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6、重视化学史教育。教材采用针对史实,编入两个材料:“砷的发现”和“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这既可增加学习兴趣,又可拓宽知识面,同时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

7、图文并茂。本章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选配了较多的插图和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并增加兴趣。

三、教学建议

要注意到新教材的编写并不是在旧教材基础上的修改,而是进行了全新的创造,其局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要求,与旧教材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在上课前,必须全盘了解这种不同,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重点,精心处理教材,以便顺利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知道,教材的改革要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进教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教学民主,即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和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与指导。知识的作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养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能灵活处理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必求全,流于琐碎,只要始终把握住有关的重要的化学观念。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深入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例如:

新知识已学知识

N2的物理性质

P的化学性质

NH3的引入教学

NH3与H2O反应

HNO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空气

P与O2反应

N2和H2反应生成NH3

氢键,电离,可逆反应

初中学过的HNO3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物质的量,化学计量数

2、重视运用理论指导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可逆反应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如从氮原子结构,了解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和氮分子结构;从氮分子的结构和价态,了解其化学反应性;利用氨溶于水过程中的可逆反应,解释氨水中的粒子组成以及在铵盐溶液中加入OH-时有NH3·H2O、NH3产生(为下一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3、加强实验教学。可根据实验特点,采用:①验证式实验;②探索式实验;③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落实各个环节(如实验原理、操作、现象、分析、结论等)中蕴含的教学功能,以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并从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索意识。为此,可结合本章有关内容,补充一些演示实验,如NO2溶于水与NO转化为NO2,白磷与Cl2反应,NH3与H2O反应的探究实验(水、干燥氨气、氨水分别对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作用,判断NH3溶于水时与H2O 反应生成了碱)等。对于氨的实验室制法,可采用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通过实验总结的方法,与“学生实验一”合并,上一节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课。

4、重视科学方法应用和学法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的素质,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创新知识”。对比、归纳、演绎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记忆,同时可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可将其与硫酸、盐酸作比较,指导学生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来分析,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5、注意紧密联系实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元素化合形式和物质组成的变化是人类了解自然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基础,也是人类从化学方面认识和改善自身的基础。化学素质,关爱人生。在教学中,要联系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让学生看到学习化学的意义,体会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思想内涵。

6、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素材,积极组织和指导,努力使这些素材在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发挥重大作用,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开设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农村肥料使用情况调查,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研究(防止氧气干扰)等。

7、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潜心地去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寓德育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借此树立群体意识和全球意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关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勇敢精神。当然,更应利用教材内容,挖掘其吸引力,让学生激发学习情感,发现并鉴赏化学知识内在的科学美。

8、进行解题的思维方法训练。对于方程式配平和化学计算内容的教学,建议先复习回顾有关概念,并建立以守恒思想为依据的解题基础,然后通过安排自学,精讲例题,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得出方法,形成清晰的答题思路。还应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规范的答题步骤和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与技能。

9、充分运用媒体。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发教材内外的课程资料,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这些课程资料的作用,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和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0、摆脱旧教材对教学的影响。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强化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潜能挖掘,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态度养成,教材为了实现大纲的要求,在编写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纲和教材的改革都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建议备课时,要通读大纲和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控制课堂教学进度和知识的深广度,不以旧教材的内容作参考,不用旧方法教授新教材,而完全按照新教材运用新思路组织教学。教师不必作面面俱到的讲授,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失去自主探索的心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编写一些课时教师备课提纲和学生自学提纲。

11、避免按高考水平设计教案。虽然选择必修加选修本学习的学生,最后将面临理科高考,但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顺序,不提出一些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要求。其实在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就能引导学生“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能探索”,加强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现在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新课教学就按高考水平要求设计教案,提出“一步到位”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化学教学是很难“一步到位”的。

12、对于第2册化学必修本的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必增加知识的深广度,但要运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以求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教案设计的初步设想

教案的设计,不但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品德结构,而且要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重视过程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重视教案能在实施后取得良好结果。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结合自身素质特长及教学环境条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媒介工具和科学方法,使设计的教案有利于把书本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动态信息,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观点和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由于各人的理解和客观条件不同,教案的设计和使用,也应能注意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特长和个性风格。但不管怎样,必须努力做到上述几点要求。下面限于本人水平,给出本章部分内容的几个教案设计纲要和教案设计案例,供互相探讨。

1、第一节《氮和磷》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纲要

(1)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问题引课:哪些生活实例,让你感知了氮、磷两种元素?

阅读讨论:a、阅读教材中章引言部分内容。

b、讨论: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有哪些表现?氮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有哪些表现?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卤族、氧族、碳族相比,强弱如何?

知识应用: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投影:各种性质强弱的比较问题)

(2)认识氮的分子结构

启发诱导:a、回忆氮原子的结构。

b、推测氮分子中的成键情况。

阅读小结:阅读教材,小结氮的分子结构要点(双原子分子,共价叁键、键能大,化合价为0价)。

推测发现:化合价0价,共价叁键是氮分子的重要特征,氮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跟它们有关。

(3)推测氮气的重要性质

启发思维:a、从氮分子中氮的价态看,氮在反应中应表现出什么性质?

b、从氮分子中存在N≡N看,氮在反应中表现活泼性如何?

-3 0 +2

分析推测:a、N←N→N(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b、结构性质具体反应

(化学键角度)(不活泼)(条件苛刻)

事实印证: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内容略)

(4)认识氮的氧化物

规范思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非金属

氢化物相应水溶液

引导推测:a、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哪些?

b、能形成哪些氧化物?说出化学式与名称。

实验探索:演示“NO2和NO之间相互转化”的补充实验。操作要点:①将充有NO2的大试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②用针筒(内盛O2)将适量O2推入大试管里(白纸衬);③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从水中取出,请一位同学作志愿者,嗅NO2气味(注意操作!);④向试管里液体滴加蓝色石芯试液。观察要点:①气体颜色变化;②试管里液面变化;③石蕊颜色变化。归纳探讨:a、NO和NO2的性质。

b、NO2是HNO3的酸酐吗?硝酸的酸酐是谁?

(5)了解有关氮的环保知识和用途

投影解说:a、插图:汽车尾气;

(或播放b、资料: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录像)c、报纸:空气质量报告;

d、插图:氮气的用途。

2、第二节《氨铵盐》第一教时教案

第一教时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并以氨的分子结构特点了解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综合探究型。

四、教学过程

[引课]在小说里,我曾读到过这样的描述:那时的条件很差,他们几个人挤住在一间屋里,旁边是公用的卫生间,经常有阿摩尼亚的气味飘过来。即使这样,他们依然很快活……小说家用了英文的译音来活跃文采,这里的阿摩尼亚就是我们学过的用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的氨气。它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物质。

[设问](展示盛在烧瓶中的氨)什么颜色?什么气味?下面请一位同学做志愿者来嗅一下氨的气味(注意操作!学生回答。)

[说明]对,这阿摩尼亚的气味就是氨的刺激性气味。

[板书]一、氨Ammonia

无色、刺激性气体

[过渡]氨在水里的溶解性怎样?请看下面这个实验,注意观察。

[演示](演示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介绍实验原理。)

[提问]为什么烧瓶内会形成美丽的喷泉?为什么酚酞会变成漂亮的红色?

[归纳](学生回答)对,大家答得很好。这个实验说明了氨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示碱性。

[板书]易溶于水

[过渡]我们说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下面就来分析氨的分子结构。请大家画出电子式表示氨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讲解]大家画对了,(展示氨分子结构模型)这是氨分子的结构模型。什么空间构型?三角锥形,键角107°18′。

[演示]演示课件(Flash):氨分子的形成与空间结构。

H H

[板书] NH3,H H

H H

[设问]请大家分析讨论氨分子有哪些结构特征?(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点拨:从成键原子、化学键、空间构型、分子极性、元素价态等入手分析。)

[板书](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边分析、边归纳、边板书)

3个N-H极性键

三角锥形,极性分子

N上有一对孤对电子

N呈-3价,最低价态

[点拨](诱导发现)氮原子是氨分子中的活动原子,氨的性质表现跟它有关。

[讲解]氮原子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N-H键中共用电子对明显偏向于N,结果N上就多一些负电,这样,当遇到水分子时,就会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间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演示]演示课件:“N-H极性及与H2O中H的吸引”(即氢键的形成)。

[设问]这在性质上会怎样表现?(生答:易溶于水,跟水结合)

[追问]怎么知道氨跟水结合反应了呢?

[启发]反应进行的本质是生成了新物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新物质的生成。

[演示]演示对比实验:水、氨、氨水分别对干燥红色石蕊试纸的作用。(注意:氨、红色石蕊试纸必须干燥;将水倒入氨中振荡,即得氨水)

[诱导]水不能使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氨也不能使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而氨水却能使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生答:说明氨溶于水时生成了新物质,该物质具有碱性。)

[讲述]大家的推理很正确。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生成一水合氨,而NH3·H2O 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

[板书]1、氨与水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设问]请思考:氨水里有哪些粒子?氨水有哪些性质?氨水如何保存?

[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氨与水反应的内容,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可逆反应的特点;氨与水结合的作用力。提示:氨水中的溶质为NH3。)

[过渡]大家学得不错,下面我来变个魔术奖励给大家看看。

[表演](音乐响起,学魔术师的样子,表演“空瓶”生烟)

[说明]欲知原因何在,请看课本扉页插图。(学生恍然大悟)

[板书]2、氨与酸反应:

NH3+HCl=NH4Cl

NH3+H+=NH4+

[设问]这个性质与氨分子中哪一个结构特点有关系?为什么?

[讲解]对!这是因为氨分子中氮原子上有一对弧对电子,它可以提供给没有电子的H+共用而形成共价键。

[过渡]那么氨分子中N处于最低价,氨在反应中又应表现出什么性质?(生答:还原性)

[讲述]对,NH3具有还原性。在通常情况下,它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有催化剂(如铂等)存在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和H2O,并放出热量。这一反应叫做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板书]3、氨与氧气反应

催化剂

4 NH3 + 5O2 4NO + 6H2O

[说明](和学生一起分析上述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在这个反应中,NH3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这就印证了我们的推测。

[讲述]我们已经对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下面根据氨的性质来讨论一下氨的用途。

[投影]投影:氨的用途。

[小结](略)

[布置]布置作业:第13-14页,第一题,第三⑷题,第四⑴题。

3、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第二教时教学设计纲要

⑴配平练习

复习引课: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巩固练习: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①FeS+H2SO4(浓)——Fe2(SO4)3+SO2↑+H2O

②Zn+NH4NO3——ZnO+N2↑+H2O

点拨指导:a、配平的基本步骤;

b、可借鉴的一些经验:①在相邻价态之间变化S——S——S;

②考虑整个分子:FeS、NH4NO3等;

③注意反应类型:3种变价情况。

c、巡视指导,及时纠正。

⑵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配平

讨论发现:a、这个离子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u+Fe3+=Fe2++Cu2+

b、这个离子方程式有没有配平?请从化合价变化角度进行分析?

c、还能从哪个方面进行判断?

分析归纳:一个配平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应该具有下列3个相等:反应前后原子种类

和个数相等;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练习配平: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

MnO4- + Cl- + H+ - Mn2+ + Cl2↑+ H2O

反例强化:下列表示KMnO4酸性溶液与H2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2MnO4- + 7H2O2 + 6H+ = 2Mn2+ + 6O2↑+ 10H2O

⑶“守恒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

归纳强调:a、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的“守恒思想”

质量守恒(任何反应式)

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

b、指出守恒思想的重要性(下一节学习就要用到)。

应用巩固:综合题:短周期元素R的含氧酸根离子能够发生下列反应:

ROnm- + 6I- + 6H+ = R- + 3I2 + 3H2O

这是个配平的离子方程式,请通过分析后回答:①m值多少?n值多少?②ROnm-中R的化合价是多少?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多少?③R是N元素吗?为什么?④R是什么元素?

强化提高:练习:对于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请先判断出方框里的化学式,再进行配平。

①Zn + NO3- + H+——Zn2+ + N2O+

②KMnO4 + K2SO3 + —— K2MnO4 + K2SO3 + H2O

评估反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提出有关要求。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_精选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温馨提示: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和使用。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 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笔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文章, 提供参考, 欢迎阅读。 计划一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学科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 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大面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内容及措施: (1)认真学习教研处的工作计划, 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 不断提 高适应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开拓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海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方程式

一、烃 1.甲烷 烷烃通式:C n H 2n -2(n ≥1) ⑴氧化反应 甲烷的燃烧:CH 4+2O 2 CO 2+2H 2O 甲烷不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 ⑵取代反应 一氯甲烷:CH 4+Cl 2 CH 3Cl+HCl 二氯甲烷:CH 3Cl+Cl 2 CH 2Cl 2+HCl 三氯甲烷:CH 2Cl 2+Cl 2 CHCl 3+HCl (CHCl 3 四氯化碳:CHCl 3+Cl 2 CCl 4+HCl 2.乙烯 乙烯的制取:CH 3CH 2OH H 2C=CH 2↑+H 2O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副反应:2CH 3CH 2OH CH 3CH 2OCH 2CH 3+H 2O 烯烃通式:C n H 2n (n ≥2) ⑴氧化反应 乙烯的燃烧:C 2H 4 +3O 2 2CO 2+2H 2O 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⑵加成反应 与溴水加成:H 2C=CH 2+Br 2 CH 2Br —CH 2Br 与氢气加成:H 2C=CH 2+H 2 CH 3CH 3 点燃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浓硫酸 170℃ 点燃 催化剂 △ 一定条件 图1 乙烯的制取 浓硫酸 140℃

与氯化氢加成: H 2 C=CH 2+HCl CH 3CH 2Cl 与水加成:H 2C=CH 2+H 2O CH 3CH 2OH ⑶聚合反应 乙烯加聚,生成聚乙烯:n H 2C=CH 2 n 3.乙炔 乙炔的制取:CaC 2+2H 2O HC ≡CH ↑+Ca(OH)2 (电石的制备:CaO+3C CaC 2+CO↑) 烯烃通式:C n H 2n-2 (n ≥2) ⑴氧化反应 乙炔的燃烧:C 2H 2+5O 2 4CO 2+2H 2O 乙炔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⑵加成反应 与溴水加成:HC ≡CH+Br 2 HC=CH Br CHBr=CHBr+Br 2 CHBr 2—CHBr 2 与氢气加成:HC ≡CH+H 2 H 2C=CH 2 与氯化氢加成:HC ≡CH+HCl CH 2=CHCl ⑶聚合反应 氯乙烯加聚,得到聚氯乙烯:n CH 2=CHCl n 乙炔加聚,得到聚乙炔:n CH n 4.苯 苯的同系物通式:C n H 2n-6(n ≥6) 2-CH 2 点燃 图2 乙炔的制取 催化剂 △ Br —CH C CH=CH 一定条件 2500℃~3000℃ 电炉 一定条件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7)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实验的结论,了解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 4、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5.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6.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7、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教学重点: 1.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2. 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 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1.甲烷的结构、研究某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2. 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3、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解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4、从甲烷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课时安排:4课时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担任高一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为有计划、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大纲和新教材更强调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四种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具有创新意识,展现自我个性。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根据新课程的计划、新教材的特点及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二、主要工作 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知识。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有重难点分析解决办法, 三、教学目标; 1、狠抓听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两个关键点,继续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认真做 好每周一练,每月一考,抓住记忆遗忘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 2、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 3、缩小化学差生面,提高高分优秀率,提高尖子生人数; 4、加大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方法

(完整word)上海市高中化学实验专题

化学实验改革后的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备注及猜想] 化工生产: 工业制硫酸 1.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原理及工业设备

2.尾气的吸收,可用氨水吸收 2NH 3 + H 2O + SO 2 ??→ (NH 4)2SO 3 NH 3 + H 2O + SO 2 ??→ NH 4HSO 3 将生成物用稀硫酸处理后,可制得化肥(NH 4)2SO 4,并回收了SO 2。 3.生产简要流程 侯氏制碱法原理和简单流程 实验背景:无水碳酸钠,俗名纯碱、苏打。它是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常用作硬水的软化剂,也用于制造钠的化合物。它的工业制法主要有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两种。 一、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是: 总反应为: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 3微小晶体再加热,制得纯碱产品: 答案:化学反应原理: 32243NH CO H O NH HCO ++→

4334()NaCl NH HCO NaHCO NH Cl +→↓+饱和 总反应 : 32234()NaCl NH CO H O NaHCO NH Cl +++→↓+饱和 323222NaHCO Na CO CO H O ? ??→+↑+ 二、氨碱法(又称索尔维法) 1.原料: 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 2.步骤: 先把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 32243NH CO H O NH HCO ++→ 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4334()NaCl NH HCO NaHCO NH Cl +→↓+饱和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 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 323222NaHCO Na CO CO H O ? ??→+↑+(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 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CaO +H 2O → Ca(OH)2, 2NH 4Cl +Ca(OH)2 → CaCl 2+2NH 3↑+2H 2O 其工业流程图为: 其工业生产的简单流程如图所示:

高中化学教案模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结论 相同条件 公式语言叙述 T、p相同n1 n2= V1 V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其 体积成正比 T、p相同ρ1 ρ2= M1 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 分子质量(或是摩尔质量)成正比高三化学集体备课记录(一) 备课时间: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上午) 备课地点:高三理综办公室 备课教师:XXX、XXX、XXX 备课内容:§ 1-1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中心发言人:XXX 发言内容: 本节的主要考点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主要考查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015年的高考仍会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设置知识陷阱,同时又隐含对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离、水解等知识的考查。 一、重点、难点 难点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应用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时的注意事项: 1.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出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等. 2.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给出在标准状况 3.物质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个粒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18O2等特殊物质. 4.一些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如金刚石、石墨、SiO2、CH4、P4、H2O2、CO2、C n H2n+2等. 5.较复杂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如Na2O2与H2O或CO2的反应、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Al 与NaOH的溶液反应、电解CuSO4溶液等. 难点二、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推论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

汾湖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化学(选修) 一、指导思想: 紧跟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现状分析 1、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熟悉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假如我们能够常常注重观察在自己四周发生的化学现象,思索和设法进行模仿或实验,大天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2、学情分析: 理科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峻,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任务与工作目标 1、这学期主要开设《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决一些简朴的实际问题。

2、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详细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尽量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天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高一下化学集体备课

师宗县第二中学化学组集体备课教案

质子1.673×10-271.007 +1.602×10-19 中子1.675×10-271.008 0 电子9.109×10-311/1836 -1.602×10-19 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总结]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问]原子核的特点? [答]体积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核上 [引入]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小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 (一)、质量数 定义: 符号:A 计算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 [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90 Al 14 26.982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 [总结和比较] 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 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 同位素: [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

高中化学必修II 备课资料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背景资料 文本资料:《走进新课程》、《教材完全解读》(必修2)、《教科书化学必修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知道有关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及其简单的计算。 探究1: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探究2: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该实验中Mg与水的反应用酚酞显红色验证生成了碱,说服力不强,建议用食盐水代替水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检验,更有说服力。 的反应: 探究3:Na与Cl 2 此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学生仍难以从中理解离子键,建议同时用动画等多媒体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离子键的本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 (1)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元素周期表目前有7个周期。 第1、2、3周期称为短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第4、5、6周期称为长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4、 (1)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称为族,共16个族。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 (2)元素周期表中含有7个主族(ⅠA族~ⅦA族)、7个副族(ⅢB族~ⅦB族、ⅠB族~ⅡB族)、1个第Ⅷ族(三个纵行)和1个0族(稀有气体)。 (3)主族元素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而叫做0族。 二、元素的性质与电子结构 1、碱金属(ⅠA)元素:锂(3Li)、钠(11Na)、钾(19K)、铷(37Rb)、铯(55Cs)、钫(87Fr) (1)原子结构 同: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 异: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元素性质 同:均为活泼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均为+1价 异: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 (3)单质性质 同:均为强还原性(均与O2、X2等非金属反应,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银白色,均具轻、软、易熔的特点 异: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依次变易,还原性依次增强,密度趋向增大,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趋向减小 (4)化合物性质 同:氢氧化物都是强碱。过氧化物M2O2具有漂白性,均与水反应产生O2; 异: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注:①Li比煤油轻,故不能保存在煤油中,而封存在石蜡中。 ②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2、卤族(ⅦA)元素:氟(9F)、氯(17Cl)、溴(35Br)、碘(53I)、砹(85At) A. 相似性 (1)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的负价均为-1价。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有的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水化物的化学式通式分别为X2O7和 HXO4(F除外)。 (2)卤族元素的单质: ①均为双原子分子(X2);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六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目前学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或有效性教学”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或路径)”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笔者以“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为题名对中国期刊网(CNKI)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搜索,发现目前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期刊论文仅有109篇(2013年6月21日为止),因此加强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笔者在借鉴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探寻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生成路径,以期在丰富此方面理论成果的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课前精心准备,为课堂有效性教学铺垫 笔者认为,课前精心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自己要精心备课。众所周知,教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优化教案设计,使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能获得最好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整体性知识体系的掌握,注重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注

重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为下一堂课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就笔者亲历的教学来说,按照预习导纲预习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后应让学生记下预习导纲的内容,督促他们按照其内容和要求在下一节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二、优化内容和改善教法,提升课中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其重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教授顺序等进行安排。每一节课都有重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很懂得教材内容的取舍,他们会根据课标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适宜择取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为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要想做到教学有效,必须重视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学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间进行灵活机动延缩。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般的套路或方法可循,但同时教师又不应该拘泥于这些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特别复杂、内涵极为丰富的教学,这就

最新整理高二化学教学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化学教学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 体备课教案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完成2-3卤代烃的教学及2-2芳香烃的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芳香烃的习题讲评; 第二课时:(1)卤代烃的定义、物理性质 (2)溴乙烷的物性; (3)溴乙烷的结构与性质; 第三课时:(1)如何检验卤素原子?如何鉴别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3)卤代烃的应用 第四课时:习题讲解 2、教学目标: 在必修2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物的官能团也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及官能团对其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并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分子球棍模型、实验视频、实验仪器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方案Ⅰ对比思考,讲解提高 对比思考:复习乙烷、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并对比溴乙烷的结构,讨论它们结构上的异同,并推测溴乙烷可能的化学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分子立体模型展示甲烷、乙醇、溴乙烷的结构,讨论思考、列表小结。 讲解提高: (1)讲解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官能团-Br的原因:由于溴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较强,使得C—Br键的极性较强,因此反应活性增强。 (2)简介溴乙烷结构的研究方法──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同一类型的氢原子为一组峰,如CH3—CH2—Br中有两种类型的氢原子,因此有两组峰。 (3)讲解消去反应的概念。 (4)讲解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列表小结。 巩固提高:指导学生进行溴乙烷取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其反应规律。 方案Ⅱ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迁移提高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设计并完成溴乙烷的水解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生的Br-。 提示讨论问题:溴乙烷水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检验水解产生的Br-?从结构上分析为什么溴乙烷能发生水解?水解反应中,化学键是怎样断裂和形成的? 交流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结果分析,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 讲解讨论:(1)讲解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官能团-Br的原因:由于溴原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主体报告 威海二中 化学课题组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主体报告 威海二中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实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情景化,过多教育手段的“媒体化” , 教学评价的片面化;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少老师将“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甚至取消学生实验等等,这些做法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无效,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当前的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聚焦课堂,改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施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时间安排 2007.11 —2008.4 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2008.5 —2009.3 ,无效反思阶段的研究,初步确定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并确定有关理论支持; 2009.3 —2009.12 ,有效备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新授课、习题讲评课两种教学模式,初步在本校内推广; 2009.12-2010.5 ,有效上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复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2010.5- 至今,有效评价、课后反思阶段的研究,课题总结。将肯定的各个课型推广施行,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在本校推广,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三、研究内容 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线老师和学生对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认真查阅资料,广泛交流探讨,同时积极向专家请教或走访兄弟学校,更大范围了解情况,逐步形成符合我们学

2020-2021学年度高中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2020-2021学年度高中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高中化学教研组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制定好计划,以助各项教研工作的顺利有序地开展。下面是xxxx 带来关于20xx-20xx学年度高中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20xx-20xx学年度高中化学教研组工作计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教育目标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立足龙岗化学教学实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教学实施指导,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作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思路 1、聚焦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围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调研、课改实践、教学研训、质量监控等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以教研为平台,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活动,提高教研实效。 4、立足校本,研训一体。深入学校教研组,指导科组

建设和校本教研,督促课改实验,逐步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高效的学校教研机制。 5、创设平台,促进发展。配合区教研室的统一部署,积极创新和充分利各种激励手段,搭建丰富多彩的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三、工作重点 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质效研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学生主动乐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2、努力探索高中化学课堂的新教法。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和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推出自己的名师开展示范观摩课,着力培养化学学科的名师,形成化学学科课型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20xx-20xx学年度高中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和学校领导的指示,在上学期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环境,以教科研为抓手,努力提高教师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进一步强化率先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课堂开展好教学研究

2019年最新题库 学年度第一学期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1,O-16,Br-80,Na-23,S-32,Cl-35.5,I-127) 一、选择题(1—15题为单选题,16—20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处于不同状态下的能量一般是() A.液态>气态>固态B.气态>液态>固态 C.固态>液态>气态D.液态>固态>气态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②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微粒,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③一种元素只有一种质量数④同位素的性质相同⑤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③④⑤ 3、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 A.NaF B.MgI2C.BaI2D.KBr 4、下列各项叙述中,完全正确的是() A.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应属纯净物 B.由同一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 5、在相同温度下,S(s)+O2(g)→SO2(g)+Q1,S(g)+O2(g)→SO2(g)+Q2,Q1和Q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Q1>Q2B.Q1<Q2C.Q1=Q2D.不一定 6、关于如右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7、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加热B.不用稀硫酸,改用98%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计划逐一. 指点思想 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整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学科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大面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内容及措施: (1)认真学习教研处的工作计划,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提高适应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开辟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肯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益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要注意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调剂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好,中,差学生的平衡发展,同时作好分层教学工作。 (4)继续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研究,认真做好每节有作业,每周一练,每个月一考,捉住记忆遗忘规律,增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 (5)提倡向45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晚自习尽可能让学生自习,发问。 (6)在组内展开对本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相互增进。 (7)认真组织好单元过关题,月考题的命题工作。 (8)认真做好比赛辅导工作。

三.课改课安排(见附页) __年3月2日 计划二一、指点思想: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精神。在学校和高中教导处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发展需要的人才,面向全部学生,关心体贴、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满的完本钱学期的教学任务。调动本组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本组成功经验的好教学模式。 二、工作目标: 1、每周集体备一次,组员出席率达100%。 2、切实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 3、切实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关键问题、内容的沟通与研究。 5、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争取讲一节校公然课。 6、每位组员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7、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学习,使高三教学有的放矢。 8、平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重点、统一试题。 9、进一步加强电化教学的利用比例,为教育教学服务。 10、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本身素质,以适应时期发展需要。 三、具体措施 1、分解考点到每节课,将知识温习与专题归纳相结合,温习中重视知识的横向宽与纵向深入; 2、对例题、练习、试题,加强针对性的挑选,特别关重视点知识的落实情况;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教材涉及:①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②高一化学③高二化学。④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学情教情分析

高中化学分层次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由于初中教材难度不大,侧重于记忆,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教大的变化,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我认为应以系统的教学思想和全方位的教学视野,将其全程贯穿于“备课——上课——练习设计与批改——课外活动与辅导”等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中。 一、“备课”,要认真考虑分层目标教学法 备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重点着重做好两件事: 1、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比如,可分别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层次。 2、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 二、“上课”,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 1、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教师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将学生直接分为好、中、差层,而应称作为A、B、C层)的教学目标,如在讲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但掌握氯水的成分,而且熟练掌握氯水与不同物质反应时体现不同微粒的性质,并且会设计实验验证各微粒的性质。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能够分析在不同的反应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质。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理解其性质。 2、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问卷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比如,让C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让B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通过实验来归纳总结问题;让A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使好的不骄,差的不馁。 三、“练习设计与批改”,应体现分层目标教学法 练习设计与批改,是了解分层目标教学法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 1、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设计化学练习,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批改作业要因人制宜。教师在批改化学作业时,要因人给予评语。比如,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有的习题未做对,但作业书写工整,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师可在其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同时,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倍感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要做好批改记录和认真发现问题。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