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5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

广东中考5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
广东中考5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

广东中考高分突破补充资料

版权声明:本稿件著作权归属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严禁转载及摘抄本稿件内容进行其他出版活动,违者必究。

50篇课外文言文

一、邴原泣学

①少孤:幼年丧父。②书舍:书塾。③得:能够。④亲:父母。⑤愿:羡慕。⑥中心:内心。⑦恻然:悲伤的样子,此指怜悯同情的样子。⑧资:钱财,这里指学费。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少孤.:②凡得.学者:③中心

..感伤:

④恻然

..:⑤不求资.也:⑥吾徒.相教:

2.翻译。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乔孤,二则羡其得学。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读了这段短文,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答:

4.文中的邴原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

一、1.①幼年丧父②能够③内心④悲伤,此指怜悯同情⑤钱财,此指学费⑥白白地

2.①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②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仁慈惜才,无私奉献的人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

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回答说:“没钱交学费呀。”老师说:“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读书。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匡衡凿壁偷光

【注释】①匡衡:乳名鼎,西汉经学家,曾任宰相。②逮:及,达到。③邑人:同乡。④大姓:大户人家。旧指世家大族、名门望族。⑤佣作:替人劳作,出卖劳力。⑥偿:报酬。⑦解……颐:开颜而笑。颐,面颊。⑧畏服:敬服。⑨质疑:提出疑问。⑩挫服:折服,屈服。(11)倒屣:倒穿着鞋子,这里形容慌张、忙乱的样子。(12)更理前论:继续研究刚才讨论的问题。更,再。理,琢磨,研究。(13)穷:尽,完。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逮.:②佣.作:③主人怪.:④愿.得:

6.翻译。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闻者皆解颐欢笑。

3.本文所写的四件事是:①②③④。(均限四字短语)

4.文中从侧面烘托匡衡学习勤奋的语句是;烘托匡衡说《诗》水平高的语句是。5.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匡衡怎样的精神品质?读后你有何启发?

答:

二、1.①及,到②雇用③感到奇怪④希望

2.①主人感慨、赞叹,就把书资助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②匡衡就到他家当雇工,不要报酬。

③听到的人都开颜欢笑。

3.①凿壁借光②佣作借书③说诗解颐④论诗质疑

4.主人怪,感叹,资给以书闻者皆解颐欢笑

5.刻苦勤奋,虚心好学,勇于探究。启发:家境贫困不要紧,只要立志苦读,勤学好问,勇于探究,终将成才(或有志者事竟成)

【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小时候勤奋好学,但家穷买不起蜡烛。邻居有蜡烛照明,但烛光又照不到,匡衡就凿穿了墙壁,使烛光穿孔而过,凭这一孔微弱的光线照着书本,刻苦读书。

匡衡同乡有一户大户人家,主人叫文不识,家里富裕而且有很多书。匡衡就给他当雇工,但不要他的任何报酬。文不识感到这事很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我只希望您把所有的书都借给我通读完。”

文不识听了很感慨、赞叹,就拿家里的书资助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匡衡能够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们为此夸奖他说:“无人说《诗》,匡鼎就到。匡衡说《诗》,令人欢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人们都这样敬服他。听他解说《诗经》的人都笑逐颜开。匡衡同乡还有一个解说《诗经》的人,匡衡就跟着他学习,同他讨论《诗经》并向他提出一些疑问,那人被他问得无言可答,慌忙离去。匡衡赶上他,说:“先生停下听我说,我们继续来探讨刚才议论的问题。”那人说:“我已说完了。”竟顾自前去,不肯返回。

三、李贺写诗

【注释】①长吉:李贺,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②通眉:两眉相连。③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④王参元:李商隐岳父,有人说是《李贺小传》中所说的“长吉

姐嫁王氏者”之王氏。杨敬之:宇茂孝,元和初进士。权:字大奎,元和初进士。崔植:字公修,长庆初做过宰相。⑤旦日:白天。⑥思量牵合:设法凑合题意。程限为意:把体裁、韵律等限制放在心上。两语意谓李贺写诗从没有像别人那样被题目、体裁、韵律等

形式所束缚。⑦奚奴:奴仆。⑧吊丧日:遭遇不幸或去慰问不幸者的日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苦吟疾.书:②所与游.者:③恒从.奚奴:

④书投囊.中:⑤及.暮归:⑥率.如此:

2.翻译。

①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②是儿要当呕出心来始已耳!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李贺怎样的写作态度和写诗特点?

答:

4.文中插入李贺母亲的话有何作用?

答:

5.李贺的写诗方法和写诗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

答:

三、1.①快捷;书写②交往,交游③常常;使……跟着,带着④口袋,袋子⑤到,等到⑥一概,一律

2.①从来没有依照别人出的题目写诗,(也从来没有)像别人那样设法凑合题意以及把体裁、韵律等限制放在心上。②这孩子定要耗尽心血才罢休啊!

2.勤奋、刻苦,甚至呕心沥血的写作态度;重在内心感受,不受题目、体裁、韵律等形式的束缚的写诗风格。

4.从侧面突出李贺写诗的勤奋用功。

5.李贺写诗方法和特点对我们的启发是:要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写作重在内心感受,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等

【参考译文】李贺瘦小,两眉相连,长指甲。他写诗能反复吟咏推敲,书写快捷,最先是受到韩愈的赏识。跟他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算是最亲密的。他每次白天与这些人外出游赏,从来没有依照别人出的题目写诗,也从没有像别人那样设法凑合题意以及把体裁、韵律等限制放在心上。他常常带着小书童外出,骑着驴子,背着一个古老而破旧的丝织袋子,遇到自己有心得时,便写下来放进袋子里。到晚上回家时,他母亲就叫婢女接过袋子,取出诗稿,看到李贺写得多时,总是说:“这孩子定要耗尽心血才罢休啊!”说罢,点上灯,让他吃晚饭,饭后,李贺从婢女那里拿来所写的草稿,磨好墨,叠好稿纸,把尚未完篇的诗稿增补修改好,放进别的袋子里。不是喝醉了酒以及遭遇不幸或去慰问不幸者的日子,他一概这样做。

四、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③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日:“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③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的哲学家。②关尹子:传说中的人名。③所以中者:射中的原因所在。④守而勿失:记住它,不要忘掉。守,保持,保守住。勿失,不要忘记这个射中的经验、原因。失,丢。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中.矣:②弗.知:③退.而习之:

④以.报:⑤子知子.:⑥守.而勿失:

2.翻译。

①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②可矣!守而勿芙也。

3.关尹子为什么对知道射中目标的原因看得如此重要?

答:。4.列子学射的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有无借鉴意义?如果有,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5.文章结尾两句有何作用?

答:。

四、1.①射中目标②不③回去④把⑤你⑥保持,引申为记住;失,丢

2.①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②(这就)行了!记住它,不要忘掉。

3.因为射中了而不知为什么射中,这个“中”是偶然的,很难再中,这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射箭。只有知道了射中的原因,才能百发百中,这才是真正学会了射箭。

4.有。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5.强调和深化中心,说明治国和为人与射箭一样,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射中目标了,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道:“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道:“不知道。”关尹子道:“这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三年后又把自己的练习情况报告关尹子。关尹子道:“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列子道:“知道了。”关尹子道:“这就行了!紧紧记住,不要忘记。不仅射箭这样,治理国家和自己做人也都是这样。”

五、“三上”文章

(宋)欧阳修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寮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④。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⑤亦言:宋公垂⑥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⑦尔。”

(选自《归田录》)【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之子。②西洛:西京洛阳。钱惟演晚年曾以使相身份留守西京。③寮属:同僚部属。寮,同“僚”。④小辞:指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不算正宗文学。辞,同“词”。⑤谢希深:谢绛,字希深,欧阳修的友人。⑥宋公垂:宋绶,字公垂,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⑦属思:构思。属,连缀。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语.寮属:②惟.好读书:③盖未尝顷刻释卷

..也:

④笃.学如此:⑤余因.谓希深曰:⑥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翻译。

①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②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3.本文写了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4.这篇短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五、1.①告诉②只③放下;书本④专注勤奋⑤于是⑥更

2.①几乎未曾放下书本一会儿②大概只有这样更便于文章的构思吧

3.①钱思公爱好读书的情形;②宋公垂笃学情形;③作者多在“三上”作文及其体会。这三件事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写作

4.启示:读书写作乃至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兴趣和勤奋(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钱思公虽然生长于富贵之家,但他嗜好却很少。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同僚部属,说他平生只爱好读书,坐下来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看小说,上厕所还要翻阅小辞,差不多从未离开过书本一会儿。

谢希深也曾说,他与宋公垂同在史院供职时,见宋每次去厕所,必定都要挟本书去,在厕所高声朗诵的声音,远近都能听到。宋公垂就是这样好学。我于是也对希深说:“我平生所

写的文章,大多成于‘三上’,那就是马上、枕上、厕所上。大概只有这样(专注勤奋),才更便于文章的构思吧。”

六、任末燃蒿

(晋)王嘉

【注释】①任末:字叙本,东汉学者和教育家。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喜欢,钦佩。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负笈.从师:②每.言:③或.依林木之下:

2.翻译。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任未怎样的求学精神?

答:。4.从“负笈从师,不惧险阻”,你会联想到我们教材中哪位名人的求学经历?从“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你又会联想到哪位古人教子写字的故事?从“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你会联想到古代哪些人的读书故事?

答:。

1.①书箱②常常③有时

2.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成功)。

②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3.不怕艰险,不图物质享受,勤奋好学的求学精神。

4.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见《送东阳马生序》)的求学经历。欧阳修母亲“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的教子写字的故事。晋代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的刻苦勤学的故事。

【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寻师求学,不怕危险阻隔。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茅棚作为小屋,削些树枝当笔,刻出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照明。

看书每有心得体会,便在衣服上记下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干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任未临终时告诫学生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张旭草书

(唐)李肇

张旭①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②。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则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搵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薛③,或有异论,至长史④无间亩。

(选自《国史补》)【注释】①张旭:字伯高,唐吴人,善草书。②崔邈、颜真卿:二人都是唐代书法家。③欧虞褚薛:指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④长史:指张旭。张旭官至金吾长史,故称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搵.水墨中:②书.之:③呼为“张颠.”:

④或.有异.论:⑤无间.言:⑥不可复得

..:

2.翻译。

①醒后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②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3.张旭被“天下呼为‘张颠’”的原因有哪些?

答:

4.从张旭对自己草书笔法的谈论(见画线文字),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特点?

答:。5.张旭对自己草书笔法的谈论,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七、1.①触,碰,此为浸泡②写,书写③通“癫”,疯子④有的人;不同⑤嫌隙,嫌疑⑥再;写得出,写得到

2.①他酒醒后看(自己写的字),认为是神来之笔,再也写不出来。

②有的人有不同意见,对长史张旭没有嫌疑可说。

3.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字狂草,二是他写字的行为不正常(以头搵水墨中而书之)

4.悟性极高,即善悟。(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5.启示:万事万物有相通之处,彼此之间可以互为裨益。

【参考译文】张旭的草书深得运笔的方法,后来传给了崔邈、颜真卿。张旭曾经说:“开始,我听说公主和脚夫争道路,而得到了笔法之意;后来,看见公孙娘子舞剑而得到了笔法之神。”他喝醉了酒就草书,挥笔大叫,把头浸在水墨里写着,天下人喊他“张疯子”。他酒醒后看写的字,认为是神来之笔,再也写不出来。后人谈书法,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四人,有的有不同意见,对张旭没有二话可说。

八、王勃展才

(五代)王定保

王勃①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③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④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⑤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比接衡庐。”⑥公闻之,沉吟不畜。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公矍然⑧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注释】①王勃,字子安,唐初著名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②不之信:不信之。③意属:示意嘱咐。属,同“嘱”。④宿构:早已写好。⑤“南昌”二句:意思是说,南昌是汉代豫章郡的治所,如今是洪州的首府。⑥“星分”二句:洪州(古代属楚)是天上翼、轸两个星宿的分野,它的地域连着衡山和庐山。比接,连接。⑦“落霞”二句:天边的几片晚霞和湖边的孤鹜相并而飞,秋水和蓝天交相辉映,浑然一色。骛,野鸭。

⑧矍然:惊异地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意属

..矣:③伺.其下笔:

..子婿:②已宿构

④比.接衡庐:⑤沉吟

..不语:⑥孤鹜.:

2.翻译。

①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3.文中表现阎公态度变化的词语是、、。4.作者写阎公对王勃态度的变化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1.①示意嘱咐。属,同“嘱” ②早已写好③等待④连接⑤咀嚼品味⑥野鸭

2.①天边的晚霞和湖边的孤鹜相并而飞,秋水和蓝天交相辉映,浑然一色。

②真是天才,这样优秀的诗句,是会永远流传后世的。

3.大怒沉吟不言矍然而起

4.烘托少年王勃的才华非凡。

【参考译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当时,洪州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文才。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示意嘱咐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来写这篇序,并且已预先叫他做好了一篇。等到拿纸笔轮番请宾客当场写诗作文时,王勃一点也没有推辞。阎公大为恼火,衣服一掀就站起来走开了。但他还是特地让人站在王勃身边,等待王勃下笔。(王勃每写几句,旁边就

唱报出来)第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听后说:“也不过是老先生常谈!”又报唱道:“星分翼轸,比接衡庐。”阎公听了,咀嚼品味着,没有吭声。后来又报唱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异地站起来,说:“真是天才,这样优秀的诗句,会永远流传后世的。”他于是连忙把王勃请到宴饮的地方,极尽欢娱,然后才分别。

九、牧童评画

(宋)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②,尤所爱,锦囊玉轴③,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东坡题跋》)【注释】①所宝:所珍藏的。②戴嵩:唐代著名画家,生平事迹不详。轴,一幅画叫一轴。

③锦囊玉轴: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④搐:收缩。⑤掉尾:翘起尾巴。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所宝.以百数:②常以.自随:③曝.书画:

④拊.掌大笑:⑤尾搐.入两股.间:⑥掉.尾而斗:

2.翻译。

①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牛斗力在角,尾搐父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牧童看了斗牛图,认为“谬矣”。读了本文,你认为这幅图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答:

4.你从这幅画得到什么启示?

答:

九、1.①珍藏②带,携带③晒④拍⑤收缩;大腿⑥翘起,摇动

2.①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②牛打架时,力量都集中在角上,尾巴收缩在两条大腿中间。如今这幅画,却画成翘起尾巴斗架,太荒唐了。

3.错在把斗牛的尾巴画成翘起来(摇摆),斗牛的尾巴应夹在两腿中间。可能是画家没有认真观察斗牛的斗架情形,只凭自己的想象作画。

4.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要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能凭想象闭门造车或凭一知半解搞创作,否则,写不出真实来,甚至闹出笑话

【参考译文】四川有个隐居的杜处士,喜欢书法和绘画。他所珍藏的字画佳作数以百计。其中有一轴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更是他所喜爱的。他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经常随

身携带着它。有一天,杜处士晾晒书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他对杜处士)说:“这幅画是画牛斗架的。(可是)牛斗架时,力都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大腿中间。如今这幅画,却画成翘起尾巴斗架,太荒唐了。”杜处士笑着点点头,认为牧童说得很对。

古话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话确实无疑啊。

十、蒲留仙写书

(近)易宗夔

蒲留仙①居乡里,落拓②无偶,性尤怪诞,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其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罂③,中贮苦茗④,又具淡巴菰⑤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选自《新世说》)【注释】①蒲留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叉。清代文学家。以《聊斋志异》名世。②落拓:落泊,穷困失意。③罂小口大腹的盛酒器。④茗:茶。⑤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落拓无偶.:②性尤.怪诞:③又具.淡巴菰一包:

④下陈.芦席:⑤烟茗.置身畔:⑥如是.二十余年:

2.翻译。

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4.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5.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搜集写作素材的情形对你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有无

启发?

十、1.①伙伴,朋友②特别,尤其③准备④铺着⑤茶⑥这样

2.口渴了就请喝茶,或者献上烟,一定要别人开怀畅谈才罢休。

3.写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搜集写作素材的情形。

4.不怕苦,不怕累,耐清贫,守寂寞,且持之以恒。

5.启发:①对写作来说,平时要善于广泛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对成就事业来说,要有不怕苦,不怕累,耐清贫,守寂寞,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译文】蒲松龄住在乡里时,穷困无友,性格特别怪僻,做村中孩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维持生活,不求外人施舍。他写《聊斋志异》的时候,每天清晨,带着一个大瓷坛子,里面装着苦茶,又准备了一包淡巴菰,放在行人来往的大路旁边。下面垫着芦席,自己坐在上面,把烟、茶放在身边。他见到路过的人,就硬拉着说话,搜集别人知道的奇异故事,口渴了请喝茶,或者是献上烟,一定要别人开怀畅谈才算完。偶尔听到一个故事,回家后就进行加工创作。像这样搞了二十几年,这本书才写成,所以笔法超群脱俗,不同一般。

十一、诗文书画皆以人重

(清)王士稹①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②;章悖、京、卞③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④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⑤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释】①王土稹: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兼,倍,加倍。

③章悖、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永叔:欧阳修,字永叔。⑤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字兼.金:②岂不工.书:③一钱不直.:

④率.皆能书:⑤诗文之属.:⑥莫不皆然.:

3.翻译。

①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②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

③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是。5.“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中的“苏”指,我们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和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6.“永叔有言”中的“永叔”指,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其中描写山

间四时景色变化的句子是:,,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十一、1.①倍,加倍②擅长,精通③通“值” ④大抵,一般⑤类⑥这样

3.①古代的人一般帮会书法,(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②假如颜真卿的书法即使不好,(由于他品德好)后世的人见了他的书法,也一定把它当作

珍宝。

③不仅书法是这样,诗歌、文章之类没有不是这样的。

4.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的重视都与人的品德有关。(或:诗文书画皆以人重)5.苏轼(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欧阳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参考译文】我曾说,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的重视都与人的品德有关。苏轼、黄庭坚留下来的文稿、字画流传至今,一个字值平常金子几倍的价钱;而章悖、蔡京、蔡卞他们这些人难道不擅长书法吗?但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一般,一钱不值。欧阳修说过,古代的人一般都会书法,(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假如颜真卿的书法即使不好,(因为他品德好)后世的人见了他的书法,也一定当作珍宝。不只是书法是这样,诗歌、文章之类没有不是这样的。

十二、九好书人三病

(明)谢肇

【注释】①牙签:用象牙制作书签。锦轴,用锦缎作卷轴。②街曜:同“炫耀”。③骊

牝:“牝牡骊黄”的简语。牝牡,鸟兽的雌雄;骊黄,黑色和黄色,这里指华丽的外表。

④沈玷污,污染。⑤砣砣:勤奋而不懈怠的样子。⑥慧根:指人的天资,天赋。

⑦寸觚:古代书写的简策,这里指知识、学问。⑧视:对比,比较。⑨面墙:面对着墙壁,形容学问没有提高或孤陋寡闻。⑩间:距离,差别。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图多蓄.:②半束.高阁:③谓之书肆.:

④砣砣穷.年:⑤难以自运.:⑥诚有间.:

2.翻译。

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3.文中所写的好书之人的三种毛病分别是什么?(每种毛病概括限10字内)

答:

4.作者对这三种“好书之人”不满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十二、1.①只;蓄,储藏②捆缚③店铺④尽,终⑤运用,运筹⑥距离,差别2.这和吃着精美食物,面对着墙壁一无所知确实有差别(视,比较),(不过)他们在

身死之后名声无传上是一样的。

3.①浮慕虚名,只求好看②广泛收罗,束之高阁③博学多识,不会运用

4.对前两种人不满的原因是,他们只好书而不读书;对第三种人则认为他们只读死书,不会运用

【参考译文】爱好书的人有三种毛病:第一,羡慕一时的虚名,只是为了书架上好看,用象牙作书签,用锦缎作卷轴。装潢炫耀,除了书的外表华丽之外,一切都不知道,这种人可以说他们没有书。第二,用尽心力,广泛收罗,只想多藏书,不进行讨论,使书受灰尘污染,一半放在楼阁上,可以称这为书店。第三,终年勤奋学习,博学多识,但天资很差,难得运用知识,背诵如流,对学问无法发挥,这和吃着精美的食物,面对着墙壁一无所知确实有差别。不过在身死之后名声不传上是一样的。知书而能爱书,爱书而能运用,古人尚且难办到,何况现在的人呢?

十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书如销①铜,聚铜入炉,大鞴②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③器,铜既销矣,随模④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⑤于作文也。

(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注释】①销:熔化。②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③铸:浇制。④随模:按照模型。⑤

逸:轻松。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读书如销.铜:②作文如铸.器:③铜既.销矣:

2.翻译。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3.从这段文字来看,作者认为读书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赞同作者的看法吗?

答:

4.作者把读书比喻为销铜,把作文比喻为铸器有何用意?

答:

1.①熔化②浇制③已经

2.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上多用功,写文章时便轻松了。

3.作者认为: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基础工作做好了,作文时便轻松了。同意与否均可,但要言之成理(略)。

4.为了突出读书的费力,下足工夫读书以后写作的轻松

【参考译文】读书就像熔铜,把铜收集起来放入炉中,用鼓风器煽火,不融化不停止,这样很费力气。写文章就像浇制器具,铜已经化了,接下来就是按模子浇铸器具了,一经冶炼就

成型了。只要懂得模具,一点也不费力。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上多用功,写文章时便轻松了。

十四、草书大王

(北宋)惠洪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⑤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⑥其侄曰:“汝胡⑦不早问,致余忘之。”

(选自《冷斋夜话》)【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罔然:迷惑的样子。⑥诟:责骂。⑦胡: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好草书而不工.:②索.笔疾.书:③罔然

..而止:

④执.所书问:⑤诟.其侄:⑥胡.不早问:

4.翻译。

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②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5.在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答:。6.这则故事对你有无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四、1.①精巧②寻找;急速③迷惑的样子④持,拿⑤责骂⑥为什么

2.①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连自己也看不懂。

②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致我忘记了它。

3.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原因有二:①自己字写不好,别人讥笑他,他不当回事,不引以为戒;②自己字迹潦草,还责怪侄子不早点问他。

4.有启发。有缺点错误应虚心接受批评,并认真改正,别把错误推给别人;写字、做事都要认真,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参考译文】张丞相喜欢写草书却写得不好,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却不在乎,仍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天得到佳句,就找来笔急速写下来,满纸的字像龙飞凤舞。(张丞相)让侄子抄录下来。当遇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他的侄子看不懂便停下来,拿着张丞相写的原文问他说:“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连他自己也看不懂。可张丞相反而责骂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致我忘记了他。”

十五、八钱宴客

有欲留客饮者,有酒无肴。搜囊止得八文钱,窘甚。老奴承言易办,以六文买二鸡蛋,一文买韭菜,一文买腐渣。第一肴韭面铺蛋黄。奴捧上曰:“虽不成肴,却有取意,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删。”第二肴韭面砌蛋白一圈,奴日:“是名‘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肴炒腐渣,奴曰:“其名‘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肴清汤上浮蛋壳,奴日:“是名‘门泊东吴万里船’。奴爱此诗,勉凑成此,幸勿哂。”客大奖赏。

(选自《历代幽默小品》)【注释】①此句及后面三句,都是取自一首绝句。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搜囊止得:②窘甚:③承言易办:

④虽不成肴:⑤幸勿哂:

2.翻译。

奴爱此诗,勉凑成此,幸勿哂。

3.为什么“客大奖赏”老奴?

答:。4.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老奴是个怎样的人?

答:。

十五、1.①口袋;通“只” ②窘迫,尴尬③顺从;简单④精美的菜(佳肴)⑤希望;笑

2.老奴喜爱这首诗,勉强凑成这些,希望不要见笑。

3.因为老奴不仅能用少许的钱做出多样的菜,更重要的是能借用古诗给每道菜巧立名目,使寒酸的酒席充满幽默的气氛。

4.机智灵敏、识字巧厨、能说会道、诙谐幽默的人

【参考译文】着人打算留客在家饮酒,有酒没菜。搜遍口袋只掏出八文钱,十分尴尬。吩咐

老奴简单地弄几样小菜。老奴用六文钱买两个鸡蛋,一文钱买韭菜,一文钱买豆腐渣。第一

道菜,是韭菜上面铺蛋黄。老奴双手捧着上来,说:“虽然不像样,却有用意,这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菜,是韭菜上面摆一圈蛋白,老奴说:“这道菜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炒豆腐渣,老奴说:“它的名字叫‘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是一碗青汤,上面漂着鸡蛋壳,老奴说:“这一道菜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奴喜爱这首诗,勉强凑成这些,希望不要见笑。”客人大加夸奖。

十六、《四书》①语

石动②尝诣国学③,问博士④曰:“孔门达者七十二人⑤,几人冠⑥?几人未冠?”博士曰:“经传⑦无文。”动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解之?”动曰:“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⑥。”皆大笑。

冯梦龙评:一说:又问:“三千弟子,后来作何结果?”答曰:“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⑨。”

(选自《历小幽默小品》)【注释】①四书: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石动(筒):北齐著名伶人(演员)。③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或称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石动笛所处时代北齐称为国子寺。④博士:国子博士,教授官。

⑤“孔门”句:孔门,孔子的门下。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达,通达,指学通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书)。⑥冠:戴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⑦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经文。传,对经文的解释。⑧“冠者”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语出《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石动莆有意曲解,以搏一笑。⑨“二千五百人为军”句:军、旅,皆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故疑文中“军”字为“师”

之误。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诣.国学:②孔门达.者:③凡人冠.:

2.翻译。

孔门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冠?几人未冠?

3.石动在回答教授官(博士)提出的问题“据何文解之”时,为什么众人“皆大笑”?答:。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石动篙是个怎样的人?

答:。5.这段文字对你有何启发?

答:。

十六、1.①到……去,访问②通达③成年

2.孔子门徒中通达者有七十二人,其中几个人已经成年,几个人未成年。

3.因为他有意曲解了《论语》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原意。

4.才思敏捷,知识渊博,且融会贯通,诙谐幽默,能言善道的人。

5.启发:读书求学,应该博学多闻,融会贯通

【参考译文】石动曾经访问国立学校。他问国学的教官:?孔子门徒中通达者有七十二人,其中几个人已成年,几个人未成年??教官说:?经传中没有记载。?石动筲说:?先生读书,怎么会不知道?成年的有三十人,未成年的是四十二人。?教官说:?你根据什么文字这样说??石动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啊。?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冯梦龙评:一说:教官又问:?孔子三千弟子,后来都是什么结果??石动回答道:?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十七、智隔三十里

(晋)裴启

杨修①字德祖,魏初弘农②华阴人也。为曹操主簿③。曹公至江南④,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请德祖:“卿知之不?”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⑤,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

蒜臼,受辛⑥——‘’⑦字也。谓‘绝妙好释’。”曹公笑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选自《语林》)

【注释】①杨修:汉太尉杨彪之子,好学有才俊。曾为丞相曹操的主簿,后因屡次恃才迕操,被曹操所杀。②弘农:地名,弘农郡。③主簿:文书之类的官。④曹公至江南:指曹操南征。

⑤卅:三十的省写。⑥受辛:容受辛辣之物,如蒜、葱之类。⑦:古写“辞”字。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知之不.:②曹公始.得:③实如孤.意:

2.翻译。

①外孙,女子——:好”字也。

②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3.读了这段故事,你会想起有关曹操和杨修哪些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4.从文中画线的三句话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1.①皇帝对臣下的当面称呼,相当于“你”,指杨修;通“否” ②才③王侯的自称,此指曹操的自称

2.①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两字合起来正是一个“好”字。

②俗话说:有智无智相隔三十里,说的正是这样的事。

3.①曹操平定汉中后进退两难,打算撤走,传令“鸡肋”,大家都不明白曹操这个口令的含义。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不久,曹操果然班师回朝。(可概括为关于“鸡肋”的故事)②“门”内添“活”的故事。③“一合酥”的故事。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4.不甘示弱,争强好胜,狡慧谲智

【参考译文】杨修字德祖,是三国魏初弘农华阴人。他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之职。曹操南征到江南时,读到《曹娥碑文》,碑的背面另外刻着八个字,是这样的:“黄绢幼妇外孙蒜臼”。

曹操看后,弄不清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便问杨修:“你是否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又说:“你先暂时不要说出来,让我仔细想一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出来。他让杨修先说:“黄绢,是色丝(有颜色的丝织物),色丝合起来是个‘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少女两字相合便是一个‘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儿子,女子两字合起来正是一个‘好’字。而蒜臼,是捣蒜的臼,是容受辛辣之物的地方,这‘受辛’加在一起,不就是‘’(辞)吗?八个字合在一块的意思是‘绝妙好肄’。”曹操笑笑说:“你说的和我考虑的正好一样。”俗话讲:有智无智隔三十里,说的正是这样的事。

十八、啮镞法

(唐)张骛

隋末有君谟善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①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⑦,欲射杀谟,独擅其美。谟执一短刀,箭来辄截之。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③,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④法。”

(选自《朝野佥载》⑤)【注释】①志:以……为目标。②曲尽其妙:曲折细致地学完了它的微妙之处。③啮:

咬。镝:箭头。④镞:箭头。⑤朝野佥载:此书原本二十卷,今本六卷,无此篇。本篇摘录于《酉阳杂俎·贬误》。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志.其目则中目:②曲尽

..其妙:③独擅.其美:

④箭来辄.截之:⑤张口承.之:⑥遂啮.其镝.:

2.翻译。

①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

②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

3.试根据故事内容,概括文中师徒两人的主要特点。

昝君谟:。

王灵智:。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答:。

1.①以……为目标②曲折细致;穷尽,学完③占有④总是⑤接住⑥咬;箭头2.①说以眼睛为目标就射中眼睛,以嘴巴为目标就射中嘴巴。(或说要射眼睛就会射中眼睛,

想射嘴巴就可射中嘴巴)

②只剩下最后一支射来的箭,昝君谟张口接住,并咬着箭头。

3.射术高超,攻防兼备,警惕性高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卑鄙可耻。

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求学既要虚心好学,又要尊师重教。

【参考译文】隋朝末年,有个名叫昝君谟的人擅长射箭。他闭上眼睛射击,说射那儿就能射中那儿。说要射眼睛就会射中眼睛,想要射嘴巴就可射中嘴巴。有个叫王灵智的人跟昝君谟学习射箭。经过一段时间,他自以为已经把射箭的本领完全学到手了,便企图射死昝君谟,自己成为天下无敌的射手。(有一天,王灵智突然向昝君谟接连射去一支支利箭,不料都被已有提防的)昝君谟用一把短刀挡住了。只剩下最后一支射来的箭,昝君谟张口接住,并咬着箭头,笑着对王灵智说:“学习射箭三年了,我还没有教你这种啮镞法呢。”

十九、华佗治病

(西晋)陈寿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②,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③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注释】①差:同“瘥”,(病)愈。②货:货币,钱财。加:给予。③属:同“嘱”,嘱咐。④嗔恚:愤怒。嗔,通“嗔”,生气,怒。恚:怒,恼怒。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②无何

..弃去:③吐黑血数升而愈.:

2.翻译。

①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②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

3.为治好郡守的病,华佗采用了哪三种方法?

答: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

1.①货币,钱财;给予②不久③病好

2.①华佗认为这个人大发怒气病就好。

②郡守的儿子知道此中的缘由,嘱咐手下人不要去追。

3.①多收钱财却不给他治病;②离开他不再理睬他;③留信大骂他。

4.启示: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②以毒攻毒效果更好;③心理治疗有时比

小学文言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午”皆为人名。 1.(5分)翻译上文中以隶体字打印的句子。 2.(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同“佯”,假装。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须臾觉既 诈于是全于时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解析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 2016-04-06河北思博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 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二、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 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昃:zè,太阳偏西。 1. 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 2. 解释加点字 既长.:再适.长山: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日昃始.食: 3. 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 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完整word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 武行德辨盐 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 :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 问题2 :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 问题 3 :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 词句:解释划线的字 1 、国家方设盐法 2 、往往以私盐中人 3 、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 4 、去城近,尼辄先入 5 、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 答案: 问题 1 :村童,私带禁盐。 问题 2 :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问题 3 :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 、距离;就 5 、企图;侥幸 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13 / 1 . 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一Ο七)李惠拷皮 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

初三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六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 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 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 “ 每以天下为己任” 的正确译句是( A .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一、试题回放(2010年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 (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 (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三、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

(完整版)课外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h i n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一)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者乎?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 ) ②中济,船破,皆游 ( ) ③有顷,益怠 ( )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h i n g a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____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___________ 坐:___________3.反归取之 反:___________ 之:____ ___4.及反,市罢 反:___________ 罢:_____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之市,而忘操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郑人买履》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圯上敬履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1下邳圯上:下邳,地名。今江苏省雎宁北。圯:y í, 桥,桥梁]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