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例析

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对表达技巧的要求是一贯而明确的。在诗歌鉴赏题中,94、95年的试题,由于只有一道题目,所以前两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后两项考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95年以后的试题,一般是前一题考查诗歌内容,后一题考查表达技巧;在现代文阅读题中,也多次涉及该项内容。可见,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表达技巧一直是受到重视的。而在表达技巧中,除语言技巧外,主要是考查表现手法。然而,由于教材并没有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系统介绍,平时的一些资料也只是进行过零敲碎打的解说,所以,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很茫然,不知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有何区别,在复习时存在混乱现象。若我们能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分析,将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正是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得以大大丰富,表现力才得以大大提高,其艺术魅力也才得以经久不衰。下面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例: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罗隐《金钱花》)前两句极写金钱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动人,可亲可爱,此为扬;后两句出语冷隽,欲擒故纵,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此为抑。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剥削者的本质,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的主旨。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王诗景色清新明丽,轻尘不飞,远离友人应是心情轻松畅快;杨柳叶绿,生机一片,友人的情绪也该亢奋激昂,精神饱满。可是,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先扬后抑,景衬伤感。高诗景色雄浑悲怆,灰黯昏黄,雪飘雁飞,真让人痛绝肝肠。但诗人看着友人将远离自己,想到的却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识君”,心胸开阔,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这就是“面”;“名成八阵图”从具体方面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

又赞颂了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例:

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百片绿色的月光,

梦中,不安地抖动着肩膀,在这样的夜晚,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静悄悄地,溅起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

一片绿色的月光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十片绿色的月光绿的家乡……

(李小雨《夜》)

此诗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闪着”“抖动”,以及后面的“溅起”,“滚过”等的动态描绘,反衬出一片夜的宁谧、安详的气氛。又如: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几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这首元曲中,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曲中一、二句写江、写山,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写帆、写泉,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也是一幅动景。全曲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使作品恰似一部起伏跌宕、立体壮观的名胜风景影片。(四)叙议结合:“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在古代诗歌中,“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例:

伊吕两蓑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

这首咏史词上、下阙的前三句都运用了“叙”的手法,后二句则是用“议”表达。“叙”的部分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曾历经了种种困窘。“议”的部分则是说如果伊吕两人不是遇到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这些议论寄托了王安石的感慨和希冀。写此词时,他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商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这表明王安石从史实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也使此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

(五)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

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先看下面一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本小令题为“秋思”,它指的是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秋思是秋景触发的,所以秋景得选好。小令选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前三句出现的九种秋景,构成一系列意象,表现“断肠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很好地体现了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在“断肠人”的眼中,秋天的植物是“老”而且“枯”的,它的荒凉“古道”上吹着寂寞的“西风”,就连自己的那匹坐骑也已成“瘦马”。而黄昏时看到的“小桥流水”旁的“人家”更勾起了他的思乡思家之情。但他回不了家,那“人家”也不是可以投宿的客店,于是他只好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继续飘泊的旅程。因为“断肠人”的“情”与秋天的“景”结合得天衣无缝,所以,此首小令成了表现“秋思”的千古绝唱。再看下面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节选):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点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难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睡眠,工作的人早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到底自己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节选)

在此文段中,作者十分注重对环境的描写渲染,而这种描写渲染,又是和文中主人公彼时彼刻的心情密切相关的(写的是诗人张继在科举落榜,离开京城时,夜泊苏州而写下名篇《枫桥夜泊》的过程)。当时的诗人羞惭沮丧、万念俱灰,而文中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的凄清氛围,无不触动他的愁情,使得他眼中的枫桥夜景,也因为他的这种心绪,而带上浓浓的忧伤,而这种忧伤又是触发他的写作灵感的重要原因。正是这种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写法,使主人公愁绪渐次加浓,直至顶峰而作《枫桥夜泊》,同时也使文章一气呵成。

(六)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例: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宗璞《抱秋》)

在写玉簪花之前,作者先写自己种花的经历,尤其写到把有“死不了”之称的太阳花种死了,这样写反衬了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又还,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二首》)

在此二首元曲中,前一首前三句用典:一是秦始皇在骊山造阿房宫以宴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三是隋炀帝“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杨州游乐。而后三句则写的是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这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一番强烈对比,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令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后一首也先选三例:霸王别姬、吴蜀破曹、班超从戎。后两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的却是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前后联系来想,作者其实意欲揭示一个现实: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翻遍二十一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在这种对比的基础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生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在这两首元曲中,对比形式的运用可以说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七)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种了百十余品种,象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却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贾平凹《访兰》节选)

父亲对兰草为何会有前后相反的态度呢?我们读到此或许都会有此疑问。这就是文章设下的一个“伏笔”。随着阅读的深入,后文给了我们答案。父亲更喜欢的是生长在山野水畔的野兰,因为“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靠自己的特色而存

在着”,它“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因为有了前面的伏笔,父亲的这一番告白就不显得突兀了。

(八)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如: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诗中的小松尚年幼,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见识,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所以诗人感叹到: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而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也是当时那些出身寒微,虽年少有才,但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优秀人材的写照。又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诗的一、二句极写了一株生长繁茂、秀色照人的杨柳。它随风起舞,轻盈袅娜;它色泽嫩黄,比黄“金”还诱人;它风姿可爱,比“丝”缕还要柔软。但它却处于背阳阴寒、人迹罕至之“荒园”中,无人欣赏,只好终日寂寞了。它的遭遇就好比那些才华满腹而生不得其地的人才的境况。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九)白描细描:“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白描”的如:

林冲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只说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冲)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便出篱笆门,仍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节选的是文中三处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就是“白描”。第一段,写林冲初到草料场时,风起雪下。其中的“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第二段写林冲出门沽酒时的雪势:“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清楚了。以上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而“细描”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外貌描写:

……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颁,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文段中对贾宝玉的穿戴与相貌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读完它,我们甚至已十分清楚地知道他衣服的颜色、质地与花纹,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传神的肖像。(一0)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关于“铺垫”,我们看下面一段描写(《明湖居听书》):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忽羯鼓一声,(那姑娘)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 (刘鹗《明湖居听书》节选)

这一段写的是黑妞,作者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象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这样的描写,使文章绝处逢生,也自然地引出本文主角白妞,为文章的重点内容——白妞演唱技巧的绝妙——作了很好的铺垫,使读者对白妞的演唱产生强烈的兴趣。

至于说“悬念”手法的运用,我们具体看下面这篇《打工仔》: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有那副让人见了还以为是个流氓的乌黑墨镜。扮得村里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倒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真的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的正确。正月初五,阿贵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则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指甲。指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

发爷未等阿责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么。发爷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指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指甲很好看,很新鲜。

这里是小说的开头,作者告诉我们,阿贵“发了”,但阿贵凭什么“发了”这个人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因为他的“笑而不答”,我们不得而知。作者也由他的“不答”趁机宕开笔墨,下文转入了对阿贵要带其父“去深圳看世界”这件事的叙述上了。这样一来,作者设下了一个疑问(也即“悬念”),让读者继续随着他的叙述,去文中找答案。随着情节的深入,谜底揭开了:阿贵原来只是个帮人修脚的!这让一直蒙在鼓里的阿贵的父亲接受不了,他马上回村,并最终气病而死。由于悬念的巧妙设置,小说的情节显得格外曲折而出人意料,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始终能保持着。

(一一)正面侧面:“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作“实写”。“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作“虚写”。

就这么一封平平常常的家信,居然成为父亲享之不尽的快乐源泉。收到我的信,父亲不急于拆开,而是先斟好酒,旁边放上一把罗汉豆,然后坐定,然后才拆封展纸,啜一口酒,看一行字,好象字里行间能够嚼出味来,我的信竟成了父亲的“下酒菜”。看完了信,也差不多一个时辰过去了,母亲从田头回来,这时,父亲便会极高兴地叫母亲过去:“来信了,有来信了!”也不管母亲该洗洗脸、歇一歇,就象说大书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那模样母亲说“有些呆笃笃”。

……

从母亲那儿知道了父亲对儿子的信这般痴情,我很感动。而且母亲还告诉我说,你爸也真个滑稽,天天要去晒场道地等邮递员,问一问有没有“伢屋里格信”。我知道了这些,感动之余就是更勤快地给父亲写信,这一行动显得很自觉、很真诚,也算是对父母辛劳与爱心的回报。(《家书》节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小小家书中所蕴涵的浓浓父子亲情。在写作时,作者注意运用了正面、侧面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前一段运用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父亲“享受”读信的一连串动作的直接、细致的描写(不急着拆信——斟酒——拿豆——坐定——拆信——啜一口酒——看一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来信的痴迷,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父子间的亲情。而后一段则是运用侧面描写,不再写父亲的行为表现,而是通过母亲的叙述和我由得知这一情况后而产生的相应改变来暗示亲情获得的升华。又如下面两首古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常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吴融《杨花》)

同是写杨柳,白诗运用的是正面描写。首句写的是杨柳枝条之盛,舞姿之美。在春风吹拂之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两句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吴诗写了对杨花的赞美,但他没有直接写杨花如何美、如何特别,而是写与之形成对比的百花,他侧重写了百花的喜欢争春斗艳、表现自我又个性脆弱、易于为风所折。百花的这种轻浮懦弱正好从侧面反衬出杨花淡泊而坚定、勇于迎接挑战的美好情操。这种手法很好地达到了作者要赞美与众不同、高傲不羁的杨花的目的。

(一二)比喻象征:“比喻”即“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鲁迅笔下的过客形象,象征着上下求索,坚持前进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义。运用“比喻”手法的如: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几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此曲全篇共用了六个比喻。第一句是把长江比作“白练”(白绸带子),写出了秋江之澄澈;第二句是把苍翠秋山比作蓝靛(一种深蓝染料),写出了山色之青翠;第三句是把宽阔浩瀚大讲中的轻灵江帆比作几片苇叶,唯有苇叶之轻灵,才能写出疾飞“如箭”的感觉;第四句是把从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倾泻而下的瀑布比作闪电,写出了山之陡峭和瀑布之速度;第五句是把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初月比作一把半圆形的团扇,写出了“新月”的优美;第七句是把南归塞鸿(鸿雁)的飞翔队形比作“一”字,而烟波浩渺的江天就是“一”字依托的大宣纸。六个比喻皆明白无隐,酣畅淋漓地写出了满纸生气。比喻的运用令本篇笔势纵横,意象壮阔,感情蓬勃豪放。

又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个浪,一个浪它的脸上和身上

无休止地扑过来象刀砍过的一样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被打成碎末,散开……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青《礁石》)

此诗中的礁石,作者说,象征的是一个民族,一个要求生存的人,在遇到连续迫害时的态度。诗中的礁石,它受到的压迫不可谓不惨重(“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却仍然努力把“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打成碎末”,“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不畏强暴的坚定信念,不只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又如: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过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臧克家《老马》,1932,4)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得不向前

挣扎的老马。而实际上,老马象征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的命运,同时也象征作者自己当时的感情。诗中的老马、农民百姓都是思想情感上受压迫,前途渺茫,命运悲惨的,而作者此时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革命的前途,感觉十分渺茫。生活痛苦,心情沉郁而悲愤,他的情感与受压迫、受痛苦的农民有一脉相通之处,对于“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亦然。

(一三)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例如: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一四)卒章显志: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的手法运用对作品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在失去之后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比如青春,这个曾被我们无数次吟诵、无数次咏叹、无数次自作多情哼哼的美丽字眼,当我们拥有它时,总不免出奇地慷慨,犹如百万富翁一掷千金般地挥霍无度,一旦意识到很快就要挥手作别时,我们才蓦然醒悟:一个多么凝重而悲凉的时刻降临了!

然而,青春依然在匆匆流逝,如云,如梦——

青绿如黛的春日,起源于一叶之碧。青春之勃发,是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的,不知不觉之间,男孩子的喉结开始凸起,噪音变粗、唇上冒出细细绒线的胡髭,体魄像拉面似的长了,不知不觉之间,使对长辈们过多过细的溺爱和照护滋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喜爱拧着脖子争辩,常找一些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的道理来争强好胜,周身的热血如解冻的山溪飞快地漩流,内心里涌动着一个接一个的欲望,一股接一股的冲动。每个新来的日子;都像节日的太阳一样鲜嫩和充满期冀。至于女孩子,她们的脸颊开始潮红;胸脯也悄悄隆起,体态渐次丰满,黑亮而清纯的眼睛盛满梦幻,周身则散发出天然的、幽长的、莫可言状的芳馨。她们有些害羞却从不怯于对异性的尖刻挑剔,高傲的外壳下其实掩饰着如火的激情,热衷于鲜丽的服装色调,爱在心里编织着未来的梦幻。走路一步三跳,说话清脆得像风中的银铃。

啊,少男少女,生命中最优美最令人痴迷的华彩乐章。

青春的成熟,说是在走上社会之后,这时心中的彩虹已渐次隐去,炽热的太阳也不再罩着一道神圣美丽且令人眩晕的光环,日益高涨的创造欲望与窒息创造的某种潜网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尖锐的冲突,于是嗟叹和忧愁像泉水涌流。作一个保守的估计,大约100个年轻人中有一半以上对自己的生活境况不满,这当然不排除阴错阳差的偶然因子,不排除复杂社会的不完善,但归根结底是自己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绝对的完善永远只生长在梦里,青春如梦,青春时节任何过激的言行,只要不触及法律,不危及社会,都是可以得到宽容和谅解的。由梦幻转向现实势必经过一段阵痛。但如果把这种阵痛延伸

到不应有的地步,那就不仅不应该,而且很危险。生活的热望永远是灿烂青春的内核,而颓废和玩世不恭则是堕落的开始。

青春的魅力在于结晶。青春一经结晶,就成为风吹雨打推不动的存在了。

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无事。有人想出了一条挽留青春的妙计——“减少十年”。然而我以为最根本的变革在于改革青春的量度单位,使青春的量度单位不再信赖于生理而是信赖于心理。事实上,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青春,青春决不是青年的专利,心理保持青春的魅力之所以千百倍地胜过生理拥有青春的魅力,是因为它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不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世界上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心理上永远年轻的人。

如梦的青春,贵在结晶。

青春,永远属于心理上年轻的人们!

(《青春如梦》)

“青春”是什么,为什么说“青春如梦”呢?文章在前面列举了种种来说明青春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要珍惜青春。但是青春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什么呢?作者直到篇末才点出:“如梦的青春,贵在结晶”“青春,永远属于心理上年轻的人们”,也就是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在于成功,青春属于心理年轻者。有上文的抒议做铺垫渲染,文章的主旨水到渠成。

(一五)承上启下: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例如:

梧桐在我们住的那幢搂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语,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萌庇一方的坦荡。(《闲读梧桐》节选)

在节选的这些文段中,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描写对象梧桐树,而第二段却提到了母亲的来信。这一情节有何用意呢?读完全文,我们发现它与文章主题并无

关系,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作者是由写母亲的来信引出母亲对家事的回忆,再由这个回忆引出外祖父,引出外祖父的遭遇与结局,这一不露痕迹的插叙暗示了外祖父与梧桐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外祖父与梧桐树的一番对比,使文章的思路十分流畅。

(一六)开门见山:即指文学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

文章开门见山即点出了中心内容——“北国的秋”,并提出了此“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下文即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描写。这个“开门见山”的写法使文章直奔主题,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故都的秋的独有的意境。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可谓多种多样,此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尽列,但是仍然希望此文能起一定引导作用,启发同学们在文学鉴赏时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探索,使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知识全整理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整理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汇总(全)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地作用. 容易混淆地几个概念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地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地 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地修辞手法地作用: .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地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地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地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地印象,产生强烈地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地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地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地特征,引起读者地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地、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地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地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地作用. .反问:以否定地形式表示肯定,目地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地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地经历和事件地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地转换所作地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地 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地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地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地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地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地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地艺术感染.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地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地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地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地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地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地审美改造,达到心灵地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地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地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地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地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地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地观点和态度.它地作用在于使文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严谨、庄重、明确、简洁和通俗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在遵循公文语言风格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将会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达到良好的审美意境和表达意境。毛泽东同志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并在文件写作实践中运用比喻、借代、对照、设问、排比、层递、引用、讽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引起广泛共鸣,让人为之折服。 一、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风格异同性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在内容、词汇、语义、语言、写作动机、受众范围等风格上具有本质的不同性。作为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体,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要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练的文字来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公文语言一旦出现紊乱或不得体,轻则败坏机关名誉,重则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文学作品是想像的产物,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可以对所写的人与事进行艺术上的虚构、改造和加工,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具有辨证的同一性。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曾说:修饰语句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强调的是修饰词句要服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无论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其主体和灵魂都是思想内容;任何修辞形式和写作技巧,都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一旦失去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那徒然存在的形式和技巧无论多么的新奇和美妙,都会统统变得毫无价值。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文学素养水平,也是公文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适用于公文写作的文学修辞手法 鲁迅先生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就不能达意。适旨应境的修辞,能使文章的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动人的魅力,这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 增强文章情境性、说服力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并使对方与自己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选用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语词,错落有致、逻辑性强的句式来表明观点和内容,借用排比、层递、回环、反复、反问、设问等来壮大语势,增强说服力和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大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连续用了多个排比、层递和回环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内涵非常丰富,主旨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意象万千,成为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经典论述。 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的修辞手法

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对比烘托法、 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2020年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现代文阅读地表现手法

现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一、表现手法是个大概念 通常意义下,表现手法是最大的围,表达技巧是表现手法的一个部分,表现手法对于诗歌又叫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1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双关,

夸,反问,反语,引用等。 3 表达技巧:想象,联想,象征,比衬,烘托,渲染,虚实相生等; 描写方法针对人的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二、常见表现手法释义和作用简介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

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

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

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

动,生动烘托作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10、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 (1)修辞类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展开情节,或转换情节),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或暗示社会环境,还可以跟下文形成对比等等。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对比反衬)(对事物的描写,也可以有外貌特征、形状大小等的正面描写,还可以有侧面衬托、对比以及多种修辞。)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 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E、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高二语文小小说的特点、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

小小说的特点、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 一.基本特点: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想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①吸收新闻长处,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②吸收影视特长,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③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如《杰克和水手》。④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⑤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如《永远的蝴蝶》。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一是生活镜头,即一个场面。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①一般来说应刻画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此人见人就笑,“文革”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在一次报告会上,劳模对他谦称“我那是瞎说”,他应声附和:“对对,瞎说,瞎说!”引起人们惊诧,他也惊出一身冷汗。二是勾勒轮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叙代描,写人物内在和外在的主要特点。三是显微放大,夸而不诬。抓住人物特殊点进行夸张,甚至涂上荒诞色彩,只要对准生活的焦点和本质都是可以的。如王蒙的《雄辩证》,医生说“请坐”,病人却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嘛”,如是等等。对“文革”中盛行的强辞夺理、咄咄逼人的“病症”进行了艺术的夸张。②注重情绪化描写。这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趋向,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影响。不重视性格刻画的传统写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词称呼,写出来也是缥缈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绪气氛笼罩全篇,有意识地作深层意识的剖析和细微感觉的刻划,产生一种朦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远的蝴蝶》,没有描写事件过程,反复地写怀恋之情,刻画细微感觉和幻觉,蕴含着生死、爱情的永恒哲理意味。情绪心态要尽量带有普遍性。如《那团云雾》,“他”游黄山买了高价茶叶便败了游兴,即使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低下也无法快乐,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亏时才莫名欢悦,峰顶那团云雾都不见了。这种情绪心态概括了人们惯熟而又可笑的

关于表现手法

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概念,学生经常辨析不清。我也往往被这些概念的相似相近而又常见常用弄得稀里糊涂,即使当面给学生解释了,过后细究起来自己也觉得它们之间区别太小,不易辨识。4月17日下午,我花了整整四节课时间,上网搜索资料,查阅工具书籍,甄别研究辨析,整理出了这篇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的文章,一方面是自己学习研究,理清这些语文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我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知识学习能力。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绘画有色彩明暗、线条、块面、透视、比例等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旋律、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蒙太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不同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语言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具有综合性和广普性特征。其表现手法也因此而种类繁多,叫法不一,雅俗互存,洋洋大观,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1)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文学语言艺术的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现代常用的手法如比拟、夸张、借代等等;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常常要用到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等。 (2)角度不同手法不同。人们既可以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去看,如比喻、象征、反讽、比拟、借代、孽状、夸张、反复、对偶、婉转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从语言的音律角度去看,如节奏、格律、反复、押韵等也是常见的音律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的视角去看,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映衬、直接、间接等都是常见的视角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方法角度去看,如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都是常见的描写方法;还可以从布局谋篇的顺序用度去看,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序、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都是常见的行文顺序。 2.修辞手法(或修辞方法、修辞技巧)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等手段,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属于表现手法之一。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使用修辞格的言语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

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

(完整版)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精品)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细节描写】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象征】 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 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昕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呢? -、确立三个意识 1.中心意识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搞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 (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这样,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2.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及特有的写作规律-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1、说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巾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就小说而言,高考用来考查的大多是小小说,篇幅短小,含蓄简约,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小见大、推波助澜、设置空白、言近旨远等等。 3.文本意识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我们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以"比喻"为例,我们看到"比喻",马上就会想到它的主要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但落实到某一篇作品中,仅仅说出"生动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观照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比喻"的修辞在这里写出了某某事物怎样的情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分析才具体、完整。 二、从四个方面人手 1.从表达方式人手。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沦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 2.从表现手法入手。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指作者表现中心的手段,是文章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上善若水》,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采用的是托物追怀的方法;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则是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而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3.从谋篇布局入手。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包括线索的设置、详略的处理等;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巧妙过渡、曲折生致、铺垫、伏笔、悬念、暗示、照应等。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4.从语言表达入手。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二是句式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如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须要含英咀华,在揣摩和咀嚼上下功夫,要透过语言的外壳,探求作品的内在旋律。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表现手法

21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更鲜活

21种修辞手法让文章更鲜活 1 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 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 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小说表现手法与作用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细节描写】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如人体的细胞。说得通俗一点,细节就是具体的描写那些动作、神态、环境等等的细微的表现的地方。好文章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象征】 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 小说中用上了象征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质,使文章更有意蕴。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

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2

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二) 一、课前导入(作业评讲) 二、知识点讲解 ★一、表现手法及作用 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感人。 3.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前者使文章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后者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4.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5.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象征: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作用,使主旨含而不露,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二、答题格式: 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XX的XX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XX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2.以小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XX入手,抓住XX的XX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3.象征: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XX与XX之间的相似的特点,通过对XX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XX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XX,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点头赞许。 4.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XX,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三、例题分析 白蝴蝶花 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嫣到家中作客,看到一个精美镜框。她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斑斓的油画,不是天然贝壳,也不是脉络清晰的树叶或须爪皆全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蝴蝶结,像是医用纱布结成,这显然与他见过的所有饰品都不同。 嫣十分诧异地问:“这是为纪念什么用的吧?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我微笑着说,当然!不妨猜猜看。 “你们家庭里有了新医生或者护士,以示对职业的尊敬?”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 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 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 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 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 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 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 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 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 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